❶ 凯恩斯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凯恩斯投资经济理论简述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生于英国剑桥,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后师从A.马歇尔.A.C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进英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9年人剑桥国王学院研究员,讲授经济学。1913-1914年人英国皇家印度货币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4月21日,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凯恩斯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货币改革论》、《货币论》、《1930的严重萧条》、《劝说集》、《获致繁荣的方法》、《一个自我调节的经济制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它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告以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目标,迅速摆脱了二战的影响,并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繁荣。凯恩斯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人们的心理对有效需求的影响(亦即人们通常说的行为金融学)。在凯恩斯的逻辑里,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生产过剩,爆发危机。为什么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呢?因为有三大心理规律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的收入增加可以刺激消费的增加,在收入增加的初期、中期,收入增加与消费增加成正比,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消费热情较高,但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在中后期,收入增加的幅度大过消费增加的幅度,收入与消费不成正比,消费热情减少。
2、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类似,投资初期、中期收益与投资比例成正比,投资收益较高,投资热情高涨,中后期,投资比例不与收益成正比,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热情减少。
3、流动性偏好规律。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在心理上,对持有现金存在偏好。人们心理上偏好现金是因为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方便日常生活开支;(2)谨慎动机。预防意外,存留现金;(3)投机动机。为了寻求更大的收益,留现金,以备随时调用。
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要解决经济危机,就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另外,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人们的心理与投资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归纳起来有两个短期投机理论,一个长期投资理论。
1、选美理论
在股票投资操作中,凯恩斯将经济学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和行为学。他认为股票市场的运动不是基于价值,而是基于群体心理。凯恩斯用餐家报纸选美比赛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资中分析和把握群体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选股比做报纸上的选美比赛:“报纸上刊出一百帧相片,有读者从中选出几名大家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谁的选择接果若与其他参加竞猜者之平均爱好接近,谁就得奖;在这种情形下,每名竞猜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人,而选其他人认为最美丽的人。每个竞猜者都持此想法,于是都不选他们本身认为最美丽者,亦不选选一般人认为最美丽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参与竞猜者认为最漂亮者......”这样的选美结果是,选出了“大众情人”,选出了大多数参赛者都会喜欢的脸蛋。
这种理论用于选股,就是研究大众的投资行为,从中获利。其精髓在于“他人愿支付乃一物之价值也”。
马尔基尔(Malkiel)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博傻理论。比如说,我傻,用高价买入高出其真实价值的股票,但我预计,还有人比我更傻,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下我手中刚买入的股票,以此类推。
2、空中楼阁理论
凯恩斯认为,股票价格是虚拟经济的表现,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有投资者心里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的一面。
他认为,股票价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的收益,但由于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大众投资应把长期预测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测。大众通过对一连串的短期预测,修改判断,变换投资,以获得短期内的相对安全,这些短期投资造成了股票价格的波动。
空中楼阁理论完全抛弃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里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凯恩斯认为,与其花精力估算并不可靠的“内在价值”,不如信心分析大众投资未来可能的投资行为,抢先在大众之前,买进或卖出。
如果说“选美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短期投机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凯恩斯的“长期友好理论”则是长期投资的理论基础
3、长期友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世界经济只会越来越繁荣,一路向前而不会倒退,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趋势向上,物价指数亦会越来越高。
按照凯恩斯的经济不断繁荣理论,经济形式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股市趋势保持向上,股价指数总体趋势不断走高。因此,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持股,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原则,靠时间积累财富,从长线而言能稳定获利。
❷ 炒股软件中火焰山是什么意思请高手详细解答,谢谢!
股票软件中的火焰山其实就是‘筹码分布’
筹码分布:反映的是不同价位上投资者的持仓数量,在形态上像一个峰群组成的图案,
实际上这些山峰是由一条条自左向右的线堆积而成的,线越长表明该价位堆积的股票数量越多,也反映了在此位置的成本状况和持仓量。
说明
筹码分布:在图二中设置火焰山的筹码分布周期,会产生以指定周期天数显示移动筹码和平均成本的效果。
活跃度:在图二中设置活跃度的筹码分布周期,会产生以指定周期天数显示移动筹码和活跃度的效果。
筹码流动过程:筹码的形态特征是股票成本结构的直观反映。
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和不同的实战含义,在市场运行中基本表现为"发散-密集--再发散-再密集-再发散"的循环过程。
筹码形态形成意义与分布特征
单峰密集:是移动成本分布所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密集峰形,在这个密集峰的上下几乎没有筹码分布。
表明该股票的流通筹码在某一特定的价格上下区域充分集中。
根据股价所在的相对位置,单峰密集可分为低单集和高单峰密集.
在单峰密集的区域,流通筹码实现了充分换手,上方的筹码割肉,在单峰密集区域被承接;
下方的筹码获利回吐,在该区域内被消化。几乎所有的筹码在单峰密集区域内都实现了换手。
低位单峰密集:几乎所有牛市拉升前都出现了低位单峰密集形态,单不是低位单峰密集都在拉升;
高位单峰密集:意味原来低位的获利筹码在高位回吐,在这时风险往往加大,因为主力出货的后果不言自明。
双峰密集:是由上密集峰和下密集峰构成的,对股价的运行有较强的支撑力。
当股价运行至上密集峰处常常遇到解套压力,受阻回落;
当股价运行至下密集峰处常被吸收承接而反弹。为此,也可将上密集峰称为阻力峰,下密集峰称为支撑峰。
峰谷:双峰之间称为峰谷,它常常被填平,使双峰变成单峰。
上涨型双峰:由于双峰中上峰位阻力位,下峰位支撑位,股价通常在双峰间上下震荡运行,
最终将上下峰消耗掉,在原峰谷的位置形成单峰密集,这就意味着吸筹整理阶段告一段落;
下跌型双峰:此时一般不会引发上攻行情。
多峰密集:股票筹码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价位区域,分别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密集峰形;
上方的密集峰称为上密集峰,下方的称为下密集峰,中间的称为中密集峰;
根据上下峰形成的时间次序可分为下跌多峰和上涨多峰。
下跌多峰:是股票下跌过程中由上密集峰下行,在下密集峰处获得支撑形成下密集峰,而上密集峰仍然存在。
下跌多峰中的上峰通常是主力派发区域,其峰密集是主力派发的结果,上峰筹码主要是套牢盘。
上涨多峰:是股票上涨过程中由下密集峰上行,在上密集峰处横盘震荡形成一个以上的上密集峰。
通常出现在做庄周期跨度较大的股票中,该类股在长期上涨过程中作间息整理,形成多峰状态。表明主力仍没有完成持仓筹码的派发。
筹码发散:筹码分布呈不均匀松散的分布状态。在一轮行情的拉升或下跌过程中由于股价的波动速度较快,
使得持仓筹码在每一个价位迅速分布;对于单交易日而言,其筹码换手量增大,但整个价格波动区域呈现出筹码分散的状态。(该状态只是一个过渡状态)
上涨发散:主力吸筹后形成低位筹码密集,但主力拉升时往往需要激发市场热情跟进以利于股价的抬升,这时筹码向上发散,是助涨的。
下跌发散:筹码高位密集后,主力已经撤退,股价开始下跌,筹码向下发散。
❸ 在凯恩斯陷阱中交易性货币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和有什么变化
(一)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我们都知道,人们如果以货币以外的其他形式来持有财富,会带来收益。例如,以债券形式持有,会有利息收入,以股票形式持有,会有股息或红利收入,以房产形式持有,会有租金收入等等。那么为什么人们愿意持有货币呢?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储存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支出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支出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出于交易动机所需的货币量是收入的函数。
第二,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谨慎动机产生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一部分所需的货币主要决定于人们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部分货币量和收入密切相关。因此,出于谨慎动机所需的货币量大致也是收入的函数。
因此,如果用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全部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收入,这种货币需求和收入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8-15)
或者:L1=kY,式中k是出于上诉两种动机所需货币量同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Y为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收入。例如,若实际收入为1000万元,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需要的货币量占收入的20%,则L1=1000×0.2=200万元。
第三,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购买生利资产例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有利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人们持有货币可以随时抓住有利的投机机会,但是会损失利息。当利率较低时,持有货币所损失的利息就较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大,反之则相反。因此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用L2表示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用r表示利率,则L2与r的关系用函数关系表示为:
(8-16)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每张债券的利息是固定不变的,假定一张债券一年可获得利息10元,若利率为5%,则它的市场价值为200元,因为200元在利率r=5%时放到银行也可以得到10元的利息。所以债券的市场价值等于债息与利率相除得到的商值。同理,若r=4%时,债券市场价值为250元,若r=10%,则债券的市场价值为100元。可见,债券的市场价值和利率成反比关系。
凯恩斯指出,在任一时刻,人们心中存在着某种“标准”的利率(如年利率5%)。假如现行利率为6%,那么他会预期利率将趋于下降。此时,他将按照166.7(10/0.06)元的市价用货币买进这张债券,以便日后利率下降到5%,债券价格上涨到200元时卖出债券,换回货币。反之,如果现行利率为4%,一张债息为10元的债券的市价为250元,此时,由于他预期将来利率会升回到5%,他将按250元的市价卖出债券,换回货币(这就构成了货币需求,即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债券),以便日后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降到200元时再买进债券。由此可以看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两者反方向变化,利率越高,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少,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
当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此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债券的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会将持有的货币量全部换成债券。反之,在利率极低例如2%时,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也就是债券未来的价格只会下跌,此时,人们必然卖出债券以持有货币,由此,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活动中收购债券所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必然全部被公众作为货币保存在身边,所以凯恩斯称之为“流动性陷阱”,此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在利率降低到2%时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8.6所示。
r
10
8
6
4
2
0
图8.6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在货币市场上,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三种动机形成的总需求量。把L1和L2加在一起,便可以得到全部的货币需求量。即:
(8-17)
货币的总需求与利率的关系如图8.7所示。
rr
1010
88
66
44
22
00
(a)(b)
图8.7货币总需求
图8.7(a)中的垂线L1表示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曲线,是关于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无关,所以垂直于横轴。L2表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曲线,它起初向右下方倾斜,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量随利率下降而增加,最后为水平状,表示“流动性偏好陷阱”。把L1和L2加总即货币的总需求量,见图8.7(b)。
参考臧良运主编,西方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❹ 凯恩斯定理和股市的关联
凯恩斯定理和股市的联系表述如下,具体有四: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凯恩斯定理在股市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A、B股市场从6124点以后,市场的主题是大小非全流通和与成熟股市接轨!谈接轨,都接受,看空这个市场,基本上是遭到深套的人的深度反感。更不肯相信接轨的事情会发生。接轨是什么概念?牛市的市盈30倍左右,熊市15甚至10倍以下.前几天我给大家比较了目前各国的市盈率情况,目前基本都是在15倍之下,欧洲在10倍以下.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熊市才刚刚开始,什么时间、什么点位见底,只有上帝知道.如果美国、香港的市盈随着熊市的越演越烈继续下降,甚至有一天降到了10倍以下,我们能否独善其身?别忘了我们有N多公司是在美国和香港同时存在,其传导作用不言而誉.记得在三月份就曾经提示过,尽快抛出手中有H股的股票,肯定会跌到H股的价格,现在怎么样?当时恐怕没几个人信,现在AH倒挂的比比皆是.30几元的中铝现在跌到了9元多,还会跌,中铝必破7元,因为横向比较它的市盈率还是太高了,中色股份目前才6元多,被吹虚成有色茅台的锡业股份(国际锡价目前仍在高位)目前也才14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解禁和将要解禁的基本无成本的大小非待全部解禁完毕将占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二,所以我们不要怪基金跑路,现在与过去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体不再是基金、保资、险资、QFII,甚至不是管理层,而是这些将要占市场三分之二的大小非,它们有绝对的话事权,是这个市场的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主导着这个市场的趋势和大局.
❺ 首席理财师凯恩斯的个人资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06-1908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于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凯恩斯不仅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天才,而且还是位大胆的实践者。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他仍然不顾风险,亏了再赚,毕竟技高一筹,果然名利双收。
在伦敦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已经醒了,但他仍躺在床上、衣衫不整。他在和他的经纪人通话,为他自己、一所大学、一个辛迪加的巨大投机业务作决定。
这人就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男爵,他不但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他的两本主要著作给他带来了巨大且历久不衰的声誉),还担任过大学司库和剑桥大学学监、政府官员和顾问等。凯恩斯男爵还是一位富有的投资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了几代人,在目前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继续影响未来若干年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学者们总是这样介绍凯恩斯:他从小聪明,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与俄国的漂亮芭蕾舞演员结了婚,担任过国王和总统的顾问。在业余时间,他为自己、为剑桥大学进行货币和商品投机,并取得很大成功。但事实上,这些内容中很多纯粹是编造出来的,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凯恩斯的祖上是英国的贵族,他父母在剑桥大学任教。凯恩斯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对小凯恩斯寄予了很高期望。凯恩斯果然不负所望,从伊顿公学毕业,就取得了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190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06年凯恩斯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外交部的印度办公室工作。两年后,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
不久,剑桥大学向他提供一个教学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员职位,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他去世。凯恩斯主讲的众多课程中有一门是每周一次的关于印度货币和金融方面的课程。不久,凯恩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和价值。这段时间,他也写了一些书,主要是在概率论方面,他的经济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印度的货币和金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社会上普遍担心出现金融危机,作为货币问题专家,凯恩斯去财政部任职。他的首次努力是去说服首相劳合·乔治保持黄金储备。到战争结束时,凯恩斯已在财政部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并被派到国外处理一系列的金融问题。当和平会议在巴黎举行时,凯恩斯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了和谈。
和谈结束后,凯恩斯从财政部辞职,撰写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这本书中描述了一些当时著名人物的事情,包括劳合·乔治等人物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分析。
华特·利普曼把凯恩斯的著作编成一个系列,凯恩斯承担出版费,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著作在爱丁堡印刷,用船把它运到伦敦,途中船不幸失事,2000本《和平的经济后果》被海水冲到丹麦海滩。按丹麦法律,书在当地公开拍卖。这本书最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大约售出了14万册。
凯恩斯是一个最会把理论化为实践的人,在撰书的同时,凯恩斯也从事货币买卖。根据他在财政部工作得到的经验和对战后德国的考察,他开始看好美元,看跌欧洲货币,并按10%的保证金进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仓位。不久他赚了大笔利润,并就此认为自己能比普通人更好地看清市场的走势。
1920年4月,凯恩斯预见德国即将出现信用膨胀,以此为理由,卖空马克。此前马克一直下跌,但现在开始反弹。4、5月间,凯恩斯自己损失了13125英镑,他任顾问的辛迪加也损失了8498英镑。经纪公司要求他支付7000英镑的保证金,于是他从一个敬慕者那里借来了5000英镑,又用他的预支稿酬支付了1500英镑,才得以付清。他承认,自己已经破产了。
1921年,通过写作,凯恩斯的经济状况好转,又开始了商品和股票投机,交易
都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
1924年,凯恩斯投资57797英镑,到1937年增值506450英镑,在证券业中建立了自己的声誉。此间,凯恩斯每年的平均投资复利收益率为17%,利润虽高,但仍然比不上保守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业绩。
凯恩斯的官方传记作者说,凯恩斯在1937年放弃了投机,原因是他身体欠佳。实际上,那时他的病已经好了,而且身体不错,以致可以在接下来的9年里继续影响经济学和政治的发展。但近年来出版的传记指出,凯恩斯在1937年美国股市上损失惨重,考虑到第二次破产可能会损害他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声誉,于是及时退出了投机行列。
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谈到了他的投资哲学,我们可以恰当地称之为“选美理论”共有100幅候选美女照片,由公众从中选出4人。然而,人们并不投票给他认为是最美的人,而是选择他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最美的人。
像许多伟大的金融家一样,凯恩斯在大事上十分大胆,敢于冒险使用大量资金以支持一个论点。但小事上,他非常保守。
一次,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凯恩斯的墓志铭
不用为我悲哀,朋友,千万不要为我哭泣。
因为,往后我将永远不必再辛劳。
天堂里将响彻赞美诗与甜美的音乐,
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
凯恩斯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港城市。位于大陆东北部太平洋沿岸,濒特里尼蒂湾。在布里斯班西北1,380公里。人口3.7万(1981)。有制糖、牛肉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全国性糖业港口,并出口木材、金、锡、铜、奶制品、热带水果等。是去大宝礁的必经之地。
参考网站http://ke..com/view/44333.htm
❻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经济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他的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对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他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
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6)首凯恩斯山的股票交易扩展阅读: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
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
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
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
其间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1921年以《概率论》(A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
二、主导理论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❼ 求凯恩斯大笨蛋理论、选股如选美理论的详细内容
“选美理论”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研究不确定性时提出的,他总结了自己在金融市场投资的诀窍时,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他的投资理论,那就是金融投资如同选美。在有众多美女参加的选美比赛中,如果猜中了谁能够得冠军,你就可以得到大奖。你应该怎么猜?凯恩斯先生告诉你,别猜你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能够拿冠军,而应该猜大家会选哪个美女做冠军。即便那个女孩丑得像时下经常出入各类搞笑场合的娱乐明星,只要大家都投她的票,你就应该选她而不能选那个长得像你梦中情人的美女。这诀窍就是要猜准大家的选美倾向和投票行为。再回到金融市场投资问题上,不论是炒股票、炒期货,还是买基金、买债券,不要去买自己认为能够赚钱的金融品种,而是要买大家普遍认为能够赚钱的品种,哪怕那个品种根本不值钱,这道理同猜中选美冠军就能够得奖是一模一样的。
把凯恩斯的选美的思维方式应用于股票市场,那么投机行为就是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上。打个比方,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花二十块钱一股去买呢?因为你预期有人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你那儿把它买走。马尔基尔(Burton G.Malkiel)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最大笨蛋理论: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把它买走。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无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把它从你那儿买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编辑]凯恩斯选美理论的依据
在金融市场投资方面,凯恩斯的选美理论其实是用来分析人们的心理活动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但目前大多数基本面分析人士和经济学家拒绝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技术派分析人士由于固守“市场交易行为都是理性的”这样一个定式,也往往对交易者的心理因素不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可能是基本面分析学派和技术分析学派的创立者自己没有从金融市场赚到大钱的主要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动机各不相同。他们的心智、动机、思维方式、风险偏好和交易视野可能完全不同。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人们在自愿交易时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只有在有限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到理性。基于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等人发展的非线性效用理论,一些金融学家开始引入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一些观点,来解释金融产品交易的异常现象,比如从众心理、噪音交易、泡沫等等,这些理论形成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行为学派,被称为行为金融。
行为金融理论试图刻画决策人真实但常常是直觉的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貌似合理还是不合理,并以此为基础对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情形作出预测。这与行为评估紧密相关,尤其是对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评估,由于决策行为可以预测,也就对其他人有了可资利用的经济价值。
就像猜选美冠军不仅要考虑参赛选手的容貌、观众的喜好等正常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贿赂、丑闻等异常情况一样,行为金融理论除了研究信息吸收、甄别和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外,它还研究人们的异常行为,从而观察非理性行为对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市场交易者各种行为的研究,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理论的三个假设提出了质疑。对于有效市场理论中的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行为金融学提出要用投资者的正常行为取代理性行为假设,而正常的并不等于理性的;对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行为金融学认为,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并不总是随机的,常常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套利可以使市场恢复效率,价格偏离是短暂现象,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不仅有条件限制,套利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因此不能发挥预期作用。
行为金融学尽管已经提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和思想也在广泛应用之中,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技术分析是建立于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即去分析行为金融理论的分析结论,再结合上基本面分析的长处,金融投资理论就会更加实用。
❽ 如何理解凯恩斯的炒股观
凯恩斯的炒股生涯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失败的,几乎全“金”覆没,后一阶段是成功的,斩获丰厚。在前一阶段,他的炒股观主要是基于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具体说,投资买卖股票基于所谓“长期预期状态”。凯恩斯认为,人们根据所谓“长期预期状态”,推测未来收益,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现有事实,二是未来发展。凯恩斯通过对当时流行的股票投资理论和自己实战及其失败结果的综合分析和反思,得出三点结论,一是由于经济的未来发展不可预测,据此预测股市行情便是非常不靠谱的事情;二是在一段长时期当中,投资之实际结果,极少与原来预期相符;三是决定股票价格的因素甚为复杂,有许多与未来收益无关系。凯恩斯进而指出:“从社会观点看,要使得投资高明,只有增加我们对于未来之了解;但从个人观点,所谓最高明的投资,乃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扔给别人。斗智之对象,不在预测投资在未来好几年中之收益,而在预测几个月以后,由因循成规所得市价有何变化。”凯恩斯抛弃了预测未来几年的奢望企图,而改为把握未来几个月的行情走势。
❾ 凯恩斯是谁
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从师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31)作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其间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1921年以《概率论》(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同年6月,因对赔偿委员会有关德国战败赔偿及其疆界方面的建议愤然不平,辞去和会代表职务,复归剑桥大学任教。不久表明其对德国赔偿问题所持看法的《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1919)一书出版,引起欧洲、英国及美国各界人士的大争论,使其一时成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核心人物。在任教同时,不仅撰写了大量经济学院总务长。1921~1938年任"全国互助人寿保除公司"(National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董事长期间,其对股东的年度报告一直为金融界人士必读而且是 抢先收听的新闻。1940年出任财政部顾问,参与战时各项财政金融问题的决策,并在他倡仪下,英国政府开始编制国民收入统计,使国家经济政策拟订有了必要的工具。1944年7月率英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英国理事,在1946年3月召开的这两个组织的第一次会议上,当选 为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返回英国不久,因心脏病突发于1946年4月21日在索塞克斯(Sussex)家中逝世。因其深厚学术造诣,曾长期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和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29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其科学博士学位。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 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凯恩斯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以各项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为前提,宣扬按照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既有充分就业,又享分工之利。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一前提,而却经常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如果一国按照传统理论自由贸易,虽可从事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取得某些分工之利,但放弃或缩小比较优势不大或无比优势部门的和平,则必然是失业更趋严重。故凯恩斯断抗议传统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他还批评传统理论只注重分工的利益和强调对外收支均衡的自动调节过程,而完全 忽略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就业的影响。认为就一国而言,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因为顺差能增加收入,使资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资提高,就业扩大;反之 ,"若为逆差,则可能很快就会产生顽固的经济衰退。"由此,凯恩斯赞成贸易顺差,并重新推崇起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学说里含有入学真下成分。"不过在肯定重商主义某些观点的同时,他也承认"实行重商主义所能取得的好处,只限限一国,不会泽及全世界"。
在《通论》中,凯恩斯由投资乘数原理出发,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投资的乘数作用表现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而一国的总投资既包括国内投资(它决定于国内的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也包括国外投资(它决定于贸易顺差额),"增加顺差,乃是政府可以增加国外投资之唯一直接办法;同时若贸易为顺差,则贵金属内流,故又是政府可以减低国内利率、增加国内投资动机之唯一间接办法。"除此之外,凯恩斯还强调贸易顺差本身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亦犹如投资。认为出口是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如同投资,是一种"注入"(Injection),能使国民收入增长;而进口则是对舶来品消费的增加,如同储蓄,是一种泄露,会减弱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减少。因此,凯恩斯极力鼓吹贸易顺差,并提出应尽力扩大出口,同时藉助保护关税和鼓励"购买英国货物"以限制进口的政策主张。上述凯恩斯关于乘数理论及贸易顺差的分析,后经英国学者哈罗德和美国学者马赫洛普等人的论证而发展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除《通论》外,凯恩斯另外两部重要的经济理论著作是《论货币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和《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 1930)。这两部著作是其研究货币理论的代表作,但均未能脱出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窠臼。
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1946年4月21日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于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通论》出版后不久,凯恩斯患了心脏病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凯恩斯不仅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天才,而且还是位大胆的实践者。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他仍然不顾风险,亏了再赚,毕竟技高一筹,果然名利双收。
在伦敦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已经醒了,但他仍躺在床上、衣衫不整。他在和他的经纪人通话,为他自己、一所大学、一个辛迪加的巨大投机业务作决定。
这人就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男爵,他不但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他的两本主要著作给他带来了巨大且历久不衰的声誉),还担任过大学司库和剑桥大学学监、政府官员和顾问等。凯恩斯男爵还是一位富有的投资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了几代人,在目前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继续影响未来若干年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学者们总是这样介绍凯恩斯:他从小聪明,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与俄国的漂亮芭蕾舞演员结了婚,担任过国王和总统的顾问。在业余时间,他为自己、为剑桥大学进行货币和商品投机,并取得很大成功。但事实上,这些内容中很多纯粹是编造出来的,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凯恩斯的祖上是英国的贵族,他父母在剑桥大学任教。凯恩斯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对小凯恩斯寄予了很高期望。凯恩斯果然不负所望,从伊顿公学毕业,就取得了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190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06年凯恩斯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外交部的印度办公室工作。两年后,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
不久,剑桥大学向他提供一个教学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员职位,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他去世。凯恩斯主讲的众多课程中有一门是每周一次的关于印度货币和金融方面的课程。不久,凯恩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和价值。这段时间,他也写了一些书,主要是在概率论方面,他的经济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印度的货币和金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社会上普遍担心出现金融危机,作为货币问题专家,凯恩斯去财政部任职。他的首次努力是去说服首相劳合·乔治保持黄金储备。到战争结束时,凯恩斯已在财政部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并被派到国外处理一系列的金融问题。当和平会议在巴黎举行时,凯恩斯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了和谈。
和谈结束后,凯恩斯从财政部辞职,撰写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这本书中描述了一些当时著名人物的事情,包括劳合·乔治等人物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分析。
华特·利普曼把凯恩斯的著作编成一个系列,凯恩斯承担出版费,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著作在爱丁堡印刷,用船把它运到伦敦,途中船不幸失事,2000本《和平的经济后果》被海水冲到丹麦海滩。按丹麦法律,书在当地公开拍卖。这本书最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大约售出了14万册。
凯恩斯是一个最会把理论化为实践的人,在撰书的同时,凯恩斯也从事货币买卖。根据他在财政部工作得到的经验和对战后德国的考察,他开始看好美元,看跌欧洲货币,并按10%的保证金进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仓位。不久他赚了大笔利润,并就此认为自己能比普通人更好地看清市场的走势。
1920年4月,凯恩斯预见德国即将出现信用膨胀,以此为理由,卖空马克。此前马克一直下跌,但现在开始反弹。4、5月间,凯恩斯自己损失了13125英镑,他任顾问的辛迪加也损失了8498英镑。经纪公司要求他支付7000英镑的保证金,于是他从一个敬慕者那里借来了5000英镑,又用他的预支稿酬支付了1500英镑,才得以付清。他承认,自己已经破产了。
1921年,通过写作,凯恩斯的经济状况好转,又开始了商品和股票投机,交易
都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
1924年,凯恩斯投资57797英镑,到1937年增值506450英镑,在证券业中建立了自己的声誉。此间,凯恩斯每年的平均投资复利收益率为17%,利润虽高,但仍然比不上保守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业绩。
凯恩斯的官方传记作者说,凯恩斯在1937年放弃了投机,原因是他身体欠佳。实际上,那时他的病已经好了,而且身体不错,以致可以在接下来的9年里继续影响经济学和政治的发展。但近年来出版的传记指出,凯恩斯在1937年美国股市上损失惨重,考虑到第二次破产可能会损害他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声誉,于是及时退出了投机行列。
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谈到了他的投资哲学,我们可以恰当地称之为“选美理论”共有100幅候选美女照片,由公众从中选出4人。然而,人们并不投票给他认为是最美的人,而是选择他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最美的人。
像许多伟大的金融家一样,凯恩斯在大事上十分大胆,敢于冒险使用大量资金以支持一个论点。但小事上,他非常保守。
一次,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边际效率,指的是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凯恩斯把资本资产的未来收入看作是预期的这项投资的未来一系列年收入,把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看作是预期的资产的重置成本。而且,他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凯恩斯在《通论》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讨论投资引诱。投资引诱理论是他的就业通论的最重要的部分。按照凯恩斯的看法,只有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超过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过重置成本,继续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对资本家产生投资引诱。
凯恩斯三大基本理论: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3流动性偏好陷阱
约翰·梅纳·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的主张虽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时刻,但他作为同性恋者的个人生活却鲜为人知。
凯恩斯是一个真正拥有胆识的卓越学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作为英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凡尔赛会议时,抗议协约国对于德国的经济制裁过于苛刻而中途辞职。1919年他发表了《和平的经济后果》,预见了日后德国民族主义情绪的爆涨和因此导致的灾难。他于1921年所作的博士论文《概率论》成为统计学的经典之作。针对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席卷西方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于1930发表了《货币论》,于1936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尤其是后者提出了“诊治”大萧条的处方,并创立了研究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并与研究个体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的微观经济学和对经济现象作统计分析的计量经济学构成了经济学完整的三位一体。
早于1923年,凯恩斯就在他的《货币改革理论》中就对单纯的市场调节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调节的过程可能会过于缓慢,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从长期看来,我们都会死。”他说。
面对大萧条时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现象,凯恩斯在《总论》中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桥梁、大坝等公共项目,雇用失业人员。这批人就业后用领取的工资购买食品等货物,从而刺激了对这些货物的需求,生产这些货物的厂家又会雇用更多的人。这些就业人员又刺激了另一轮的需求,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就业。
多年以来,关于凯恩斯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的争论一直没有偃旗息鼓,关于他的赚钱技巧和艺术修为如何高妙的传言可谓神乎其神,就是关于他与芭蕾舞演员莉迪娅的爱情甚至他早年的同性恋问题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斯基德尔斯基著的《凯恩斯传》中文版(三联书店2006年4月)的出版,将为所有关注上述问题的读者提供关于凯恩斯的权威读本。今年正逢凯恩斯逝世60周年,也是其代表著出版70周年,是一个回顾和总结其思想遗产的好时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33—1946)是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术、思想和政治舞台的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也是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应付内外危机、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政策和思想传统的根本转换的枢纽型人物。在30年代,凯恩斯发起了一场导致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根本转变的革命(即著名的“凯恩斯革命”):在40年代的“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凯恩斯参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之前身)等机构(它们构成了所谓的“华盛顿体系”)的组建工作,是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98年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在150名经济学家的投票中,凯恩斯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排名第二)。
1936年2月4日,凯恩斯的代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这是“凯恩斯革命”的核心文献)的出版,立即在大危机后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西方学者对此评论道:“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有的学者把凯恩斯的理论比做“与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凯恩斯的成就,与他的背景与个性有关。凯恩斯的父亲(内维尔)是剑桥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母亲(佛萝伦丝)也是剑桥毕业生,曾任剑桥市长。因此,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机会同一些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接触,并结识一些有文艺才能和创新精神的朋友。后进入剑桥大学专攻数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剑桥国王学院任经济学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召进财政部工作,曾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并因对德国赔款问题的意见未被接受而忿然辞职回到剑桥。凯恩斯长期担任权威刊物《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先后出版过几本名著,从事证券投资获利数十万英镑,兼任不少公司的顾问或董事,开办过艺术剧院,担任过皇家学院总务长。“二战”期间凯恩斯担任了英国财政部顾问,是英国战时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战争结束前后,又忙于英美贷款谈判和布雷顿森林会议等一系列活动。1946年4月21日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