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价格知识 » 王卫股票价格
扩展阅读
中国烯谷集团股票走势 2025-01-16 06:43:48
梦芯科技上市股票代码 2025-01-16 06:39:21
股票账户现金是啥意思 2025-01-16 06:12:23

王卫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3-05-14 06:07:52

① 顺丰涨停的原因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顺丰好,是什么原因

服务态度好,飞机发货,快,快主要是快。 每人888元,顺丰总裁为何发出近5亿红包

顺丰总裁之所以这么做其实目的就是为了抬高公司的市值,让公司的股票大涨,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手还是非常管用的,王卫发发完红包之后,当天顺丰的股票就大涨,最后也是直接涨停在了87.58元。而顺丰的股价也是再创新高,目前顺丰公司的总价值达到了3990.53亿,不得不说的是顺丰总裁这一招其实还是比较高明的,既然自己的员工得了福利,又让公司的市值大涨,可谓是一举两得。

顺丰公司在上市三年之后,发展的速度是非常的快,而现在顺丰也是成为快递行业当中的龙头老大,而且现在顺丰的业务量也是越来越大,就2020年而言,截止到8月份,顺丰的股票已经上涨了116%。而现在顺丰总裁王卫的个人身价也是达到了215个亿左右,当然了,本身顺丰总裁王卫在顺丰公司的持股就特别的多,所以身价才会如此之高。

实际上顺丰公司总裁王卫的理念就是稳中求胜,这可能也是为何顺丰能够做大的原因,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稳应该是重中之重,千万不要为了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去铤而走险,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就是葬送自己一手打拼下来的基业。

很显然,顺丰公司的总裁已经悟到了这个道理,而这一次给所有的员工发888元的红包,其实并不是一个冒险的行为,很多人可能认为,如果这一次顺丰公司的股值不涨,那么顺丰公司总裁将会白白发出近5亿的红包。就是退一万步来说,即便公司的股值不涨,那么顺丰公司总裁的这一手也是可以起到收买人心的效果,而且也是可以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也算是非常有用的。

为什么顺丰市值3000亿发行股票几十亿而公司不但涨停,请问几十亿对大盘有什么影响

以今天收盘顺丰市值在深圳股市排名第一,超过万科,成为举足轻重的权重股,对大盘影响当然比较大。 终于知道顺丰为什么那么快的原因了

② 刘强东、王卫悄悄“杠”上了,两大巨头都在押宝供应链

作者丨房煜

编辑丨及轶嵘

图源丨摄图网



同样是刚刚发布半年报,同样是走在扭亏的路上,不过京东物流(02618)和顺丰控股(002352)的境遇迥然不同。


8月23日,京东物流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半年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京东物流实现总收入485亿元,同比增长53.7%。因长期加大网络基础设施、供应链技术研发等投入,以及进一步加大供应链解决方案及服务广度深度、扩大就业规模等,上半年经调整后的Non-IFRS(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亏损15亿元。



同一天,备受外界瞩目的顺丰控股的2021年半年财报如期而至。由于顺丰控股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9.89亿元,顺丰控股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卫为此在股东大会上向股东道歉,并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


王卫的承诺目前看是兑现了。根据财报,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6亿元,同比下降79.8%。其中二季度实现净利17.49亿元,同比下降38.73%。


由于京东物流和顺丰控股分别处于港股和A股,直接比较两家公司数据未必公允。但是外界对两份财报的反馈却耐人寻味。


京东物流虽然调整后净亏损达15亿元(并非归母净利润),但是舆论对这份财报多报以积极态度。但是对于顺丰控股,专业的券商分析师仍旧分歧很大。


原因或许在于,京东物流的上市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公司物流向物流公司转型的重要标杆,舆论对于新物种多有鼓励心态。


第二点则更多是市场情绪因素。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京东物流过去没有独立的时候,也是亏损的,大家也习惯了。而顺丰过去一直是盈利,突然一个季度亏9个亿。市场接受不了。” 更何况,过去数月顺丰市值腰斩,很多在高点买了顺丰股票的人在等着解套。


但是,抛去市场情绪对顺丰的悲观和舆论鼓励因素对京东的乐观,必须看到,中国当下最优秀的两家物流公司,其实境遇是相同的。他们不仅携手走在扭亏为盈的路上,而且都处于业务转型的微妙时期。


而两家物流巨头的转型突围之路还有个共同特点, 多谈供应链,少谈快递业务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这一动向耐人寻味。



京东押宝供应链得失考


在谈及京东物流的财报时,有个词被反复提及, “一体化供应链” 。根据京东物流的说法,这类服务,会是 京东物流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财报,京东物流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数量及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来自企业在快消、服装、家电家具、3C、 汽车 和生鲜等六大行业的持续拓展;另一方面,随着客户对京东物流服务的认可和深入了解,原本使用其标准化快递、快运等其他物流服务的一部分客户,进一步使用了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从数字来看,2021年上半年,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收入336亿元,成为京东物流 营收的重要支撑


其中外部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收入为117亿元,同比增长65.6%,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数达到5.9万,同比增长58.7%。换算一下可以知,外部一体化供应链收入占一体化供应链总收入的34.8%。


2021年上半年, 京东物流一大特点是外部客户收入占比已过半,达到54.7% ,从这点可能,一体化供应链的外部占比还未过半。


关键是 什么叫“一体化供应链”的物流服务? 这个名词是一种新的业务形态吗?如果是指B端大客户的供应链服务,“一体化供应链”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早已存在的物流细分领域——合同物流?只是京东物流服务的行业覆盖更为广泛。


从物流行业的演变脉络我们可以推测,“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其实有“仓配一体化”升级版的含义,不过,京东物流确实有自己的优势。过去一年,京东物流新增仓库数量450个,相当于2007年至2017年10年间的建仓数量。在仓储端,京东物流从一出生就是不遗余力的重资产投入。


从物流链条看,这意味着, 当京东提供仓配一体的供应链服务时,链的起点可能是自己的仓,而不是一个代运营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脱离了合同物流的一些基本特点。比如,由于是客户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因此有一定行业门槛和不错的收入,但是同时也意味着, 由于不具备标准化复制的可能,增长速度比较慢。


时至今日,京东物流的基本盘应该仍旧是普通消费者所熟悉的快递业务。这也是京东物流持续亏损的重要根源。京东物流也提到,公司大约有26万人的一线员工(包括仓库、快递等),外界估计,一线配送人员至少超过10万人。


物流专业媒体罗戈网主编小周伯通向创业邦指出,京东物流过去是“销地供应链”,现在可以说更多是在向上游,也就是产地供应链延伸。


何谓销地供应链? 小周伯通认为,可以理解为成品的配销,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产品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最少中间渠道送到消费者手上。对应的就是原来京东商城的履约配送交付环节。


“过去,京东物流最擅长的能力是“销地供应链”,通过完善仓、运、配、快递、冷链、大小件等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去服务消费者、京东商城和品牌商家。现阶段,京东物流也在 科技 的驱动下,将业务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布局全供应链尤其是产业供应链。


从追求点到点搬运效率提升,到深入到产业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实现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全链条优化,去服务产业链,服务经济体,服务全球。”小周伯通指出。


而当京东物流提出“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时,也意味着这家物流公司的重心正在由C端服务转型向B端服务。


京东物流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走供应链服务的道路?小周伯通指出,在物流业的几个主要的细分领域,标准快递现在竞争太过激烈,价格竞争仍旧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在这一领域,京东物流的大部分业务只能来自于京东商城。而在其他一些细分领域,比如快运,也有细分市场的龙头。


“国内合同物流行业发展程度比较低,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所以京东物流会觉得自己切入可能有比较优势。”小周伯通说。


创业邦认为, 对于京东物流来说,背靠京东商城,始终是京东物流最大的底气。 第一是京东商城可以提供流量和商流订单。第二,突出供应链服务,全品类经营的京东商城和希望全链条服务的京东物流,可以共享、深度绑定商家客户。这才是京东物流无以比拟的优势。



顺丰的分兵突围


在当下市场,头部公司的认知往往趋同。靠快递起家的顺丰控股,也早就意识到了供应链的重要性。标志动作是对DHL供应链业务的收购。


2020年10月,顺丰控股以55亿元人民币对价,并购德国物流巨头德国邮政敦豪集团的敦豪香港和敦豪北京100%股权,顺丰控股今年2月19日发布公告,宣布这一交易已取得所有必需的监管审批、备案和登记,各项交割的先决条件已全部达成,交易各方已完成正式交割。


这也意味着, 顺丰控股同样希望深度扮演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 顺丰控股则将此块业务以“顺丰敦豪供应链中国”这一新业务板块启动运营。


相对于京东物流不停的建仓,有观点认为顺丰更喜欢靠收购来完善自己的版图。其实不然,京东物流建仓的时候,顺丰不停的在买飞机,扩大自己的自有全货仓机队。


截至2021年6月,顺丰拥有66架全货机。顺丰控股全货机及散航总计航空线路2265条。同时,顺丰花费超过200亿在湖北鄂州建设机场的投资,和京东物流建仓一样,是靠重资产打造壁垒。


但是现在拿到的顺丰上半年财报,仍旧是让人喜忧参半。2021上半年顺丰实现速运物流业务量51.3亿票,在去年同期受益于防疫紧急寄递需求爆发的业务量高基数下,仍实现同比增长40.4%,两年平均增长59.5%。但是,二季度,顺丰实现营业收入457.24亿元,同比增速为21.65%,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快递业务是顺丰的基本盘。 过去,由于通达系的追赶加上顺丰自己对于商务件和电商件的不同态度,现在顺丰在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个位数。为了扭转局面,顺丰推出经济件对抗通达系,业务量市场份额在2020年提升至9.8%。


但是问题在于,补贴上升,经济件只赚业务量不怎么赚钱。根据财报,经济快递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8.90 亿元,同比增长 69.16%。


顺丰赚钱的大头是时效件,财报提到,自2021年4月起,顺丰对时效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按新口径追溯调整本报告期及去年同期产品数据,时效快递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461.61 亿元,同比增长6.50%,增速放缓主要因去年疫情期间防疫紧急寄递需求旺盛带来时效业务增量较大,同比基数较高。 实际上,除了外部环境, 时效件也有强大对手,就是前文提到的京东物流的快递业务。


市场上还有声音认为,2020年-2021年,其实是几大快递公司上市以来价格战最厉害的时候。虽然近年来拼多多的崛起,实际上带来了订单的增量,但是极兔快递的杀入,其实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订单供给的增量,凶狠的价格策略使得整个快递标准件市场重回红海搏杀,战况空前惨烈,最后国家不得不出手干预。这种市场玩法,对于追求服务品质的顺丰是非常不利的,也是营收同比下降的原因。


顺丰还有众多分支业务,包括重货(零担快运)、国际快递、冷链、医药、同城业务等。这些业务被认为是顺丰突围的希望所在。这其中,顺丰冷链和顺丰医药算是高附加值的业务,顺丰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业务规模不大。


零担快运被认为是比快递更大的市场,但是同样有德邦快递这样的龙头竞争。而在国际快递市场上,顺丰应该经常会看到老对手菜鸟网络的同盟军。短期内,国际快递和零担快运很难有压倒性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顺丰同城业务今年计划分拆上市,说明王卫对王兴已经轻车熟路的同城配送业务兴趣很大。根据财报,2021年上半年,顺丰同城急送对外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22.41亿元,同比增长77.12%,同样远高于行业增速。


顺丰同城现在的标签是, 中国规模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 据了解,在业务内容上, 顺丰同城覆盖了餐饮、零售、服务多个板块。但是实际上订单大头还是餐饮。顺丰同城的打法是选择像麦当劳这样的大连锁品牌合作。



同城业务之所以重要,是随着新零售的发展,万物皆可到家的趋势下,同城零售的业务规模现在虽然还没有办法和B2C电商相比,但是正在蚕食后者的份额。


这一点上,无论是京东、顺丰、还是阿里都心知肚明。京东有“物竞天择”,阿里有“内地生活”,顺丰急着上同城业务IPO ,与其说进攻也不如说是防守。毕竟在美团的先发优势下,京东、顺丰、阿里都是跟随者。


“美团现在一天的单量(包括同城零售)3000万单左右,几乎等于一个通达系公司一天的单量。”有业内人士指出。


显然,其实无论顺丰还是京东都明白了,无论是价格和成本的原因,还是市场竞争的原因,电商的标准快递件越来越不好做了。如果继续在红海搏杀,转型是没有希望的。


京东物流在财报的新闻素材中提到快递是这样说的:“随着客户对京东物流服务的认可和深入了解,原本使用其标准化快递、快运等其他物流服务的一部分客户,进一步使用了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而顺丰则积极在推动自己体系内的四网融通。


财报说,“通过加强速运网络、快运网络、仓储网络及加盟网络的场地、线路等资源整合优化,并持续开展中转场自动化设备升级改造,逐步缓解产能瓶颈,通过成本精细化管理深耕,资源利用率、营运效能等指标第二季度环比第一季度在稳步回升。”


说到底,两家物流巨头手上都还有牌可打,他们需要和时间赛跑的是,能否更快的发挥不同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


双方都有隐忧,京东物流的挑战在于,仍旧是如何从单一企业的闭环体系真正走向开放。而顺丰的挑战则是,如何在不控制商流的前提下,深入各种物流场景。


换个角度看, 无论京东做长服务链条,还是顺丰走的专业化分工道路,都是希望在原来的快递基本盘之外,找到业务的新增长曲线和方向。 这对于中国的传统电商市场,是一个微妙的信号。

③ 顺丰老总王卫从穷小子到千亿富豪,花旗银行家花1000万见面,后来怎样

顺丰不顺,展现颓势

在2017年2月24日的凌晨,一个叫"顺丰控股"的股票悄无声息的出现了。在国内前七的物流公司中,最后一个表示出上市意图的公司,便是顺丰了。顺丰第一次在行业里展现出了颓势,很多人当时并不看好顺丰。

由于人口剧增,社会向前发展,存在于快递行业的人员只增不减,越来越多的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有的利用低价去竞争,虽说顺丰占比很大,可是在这么多小鱼小虾的啃食下,顺丰的位置越来越小了。

王卫自称是个有危机感的人,曾说电商和零售也是顺丰的重点之一。在2015年,顺丰又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就在这一年,顺丰却因零售而亏损非常严重。为了上市,2015年,顺丰拆卸了亏损的那一部分。

顺丰进行拆卸之后,不再对社会公开自己公司的数据,但是一些专业人士对顺丰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顺丰的零售依旧很低迷。顺丰自己的零售目标,是中高端产品,顺丰投资的四个电商平台和公司的零售目标相同,所以可以勉强支撑。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顺丰的零售业相较于其他主体来说总是慢一步。顺丰还是在物流方面比较有话语权和掌控权,他还有许多需要去完善和改进的,要想做到物流零售两不误,顺丰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走。

结语

马云说:"如果你站在风口,那你就算是一只猪也会起飞。"顺丰企业正是站在了风口,也顺势起飞了,可是否能平稳落地,是否能落地之后继续安然无恙的走下去,能走多远,这都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都需要领导者的决策和指引。

王卫及时的发现了商机,把握了机会,做事果断干脆。他的思路新颖,喜欢另辟蹊径,可是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挫折在前方等着我们,只要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成功一定就在前方!

④ 顺丰财务负责人辞职,他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顺丰财务负责人离职?公司回复CFO伍玮婷卸任职位缘故讲了哪些?如今早针对顺丰CFO辞职上热搜榜一事,今日的你是不是也在不断关心着呢?实际什么原因?下边跟一起来掌握下事情前因后果。


顺丰在财务报表中表明,公司期待根据互联网结合、整合资源、生产能力在线升级等业务流程对策,提升 生产量和网站运营高效率。伴随着业务流程经营规模的提高,预估今年下半年将逐渐释放出来规模效益。

之上便是顺丰财务负责人离职的相关内容,对于此事,你们怎么看呢?

⑤ 马云说最佩服顺丰王卫是怎么回事

顺丰速运将于24日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借壳上市,按照被借壳股票鼎泰新材最新的股价,顺丰老板王卫身家将升至近1111.02亿元。而近日,一篇题为《顺丰将上市 马云曾说顺丰老板王卫是他最佩服的人》的文章在网络广泛流传。文中提到,马云曾说:他最佩服的人是能管理七万基层员工的“顺丰”老板王卫。

但另有一种说法却是,王卫在七八年前屡次约马云见面而不得,马云一次在深圳出差时刚好空出了早饭时间,表示早饭时可以顺便见一次,但最后王卫故意未能赶到,马上对媒体透露称马云约他他不去,便演变成了上述段子。

⑥ 营收巨亏近10亿,王卫身家缩水1340亿,顺丰如何度过至暗时刻

出品 | 探客Tanker

作者 | 行者

编辑 | 蛋总

5月28日,京东物流在香港上市,上市首日收涨超3.3%,报41.7港元每股,成交额约71.7亿港元,市值为2540.2亿港元。这是继京东 健康 上市后,京东集团体系内又一家成功上市的企业。

这不禁引发了外界对刘强东的调侃——“东哥又有公司上市了!”“东哥这几年为人低调了,但办企业还是高调的”。

话说回来,“东哥”这个称呼似乎是刘强东身上最突出的标签之一。中国的互联网大佬,大多数时候都用一种谆谆教诲的师者形象示人,也许是因为互联网思维的拓展都靠这些传道者不遗余力的身体力行,也许是跟很多人高学历、高智商的创业背景有关。

但在这其中,有两个人是例外。跟很多“同道”喜欢外界称自己为“老师”不同,这两位大佬更愿意与员工“称兄道弟”,而“江湖情义”就成了这两家公司留给外界最深刻的印象。

他俩就是京东的刘强东和顺丰的王卫。

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是,刘强东每年都要选个日子,与库管、配送人员一起吃果冻,吃完果冻后再用果冻杯和他们一起喝白酒。原因在于当年京东第一个配送站出现时,在场有人提议喝点酒庆祝一下,但没有那么多的酒杯,刘强东就让人买来果冻,大家把果冻吃完,以果冻的杯子当酒杯,共饮一杯白酒。

这是京东辉煌的开始,也是刘强东在京东抹不去的“大哥形象”。很多时候,刘强东称呼大家为“兄弟”,兄弟们也都叫他“东哥”。

王卫也是如此。

2016年4月17日,一位顺丰快递小哥不小心把一辆正在倒车的小轿车剐蹭了,司机下车后又打又骂,说话非常难听,还连扇小哥6个耳光。

因此,别看刘强东和王卫这两人在某些方面属于“同行是冤家”,但不忘江湖情义的作风依然让他们有时会隔空惺惺相惜。

如今,随着京东物流的成功上市,同为“江湖大哥”的两人,在同一片商业江湖中,终于狭路相逢。

事实上,刘强东跟王卫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

一方面,江湖气息浓重的二人,很多时候几乎同气连枝,甚至经常生出“世上有知己”的感觉。因此,双方之间互动不断,相互支援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2017年6月1日,王卫公开与菜鸟决裂,当晚刘强东就出面声援:“我相信顺丰的质量、王卫的为人!如今公民发送的一切公家快递信息,不论是不是该平台的都被拿走!曾经严重守法!公民的隐私信息谁来维护?呼吁有关部门调查!”

另一方面,刘强东和王卫在公司运营层面的思考还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员工待遇上有明显差别。就在刘强东声援王卫前三个月,顺丰刚刚上市时,IPO申请书披露顺丰并没有给所有的物流小哥上五险一金,这和刘强东坚持给一线员工上五险一金的作风不同。

据了解,在员工支出方面,2020年京东物流共计为一线员工支出261亿,按招股书披露的2020年底一线员工数量进行保守估算,平均每位员工年支出近11万,月支出近9000元。这算是业内极少有的坚持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的企业。

关键是京东物流和顺丰都在物流领域均投入重金。

顺丰自不必说,物流是其主业;而京东物流则是刘强东力排众议、顶住万难,甚至“砸锅卖铁”建立起来的京东第一竞争力,自2007年以来,一步步自建物流、搭建配送队伍与自建仓库,直至如今走到上市,京东物流的每一步都走得颇不容易。

但说到底,两人之所以能惺惺相惜,原因就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京东物流跟顺丰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虽然顺丰也做电商的生意,但京东物流不可能接京东平台之外其他电商平台的单子。更何况,在京东平台上京东自营全部采用京东物流,只有品牌商开的店铺,才可能使用顺丰物流。

因此,双方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势。

然而,从2019年业内传出刘强东有意将京东物流拆分上市的消息后,双方的处境变得日益“尴尬”起来。

因为为了解决投资人认为“大客户收入占比过高”的问题,京东物流逐渐开始“去京东平台化”。而依据京东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和库存体系,京东物流这两年在工业和电商供应链管理上面,签下了不少大型企业的客户。

根据京东物流此前递交的IPO申请书来看,2018-2020年9月,京东物流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从29.9%已增长至43.8%,而营收总增长率为59.38%。这已经说明京东物流在享受了集团业务增长的同时,外部客户收入占比还能快速提高。

原因特别简单。

京东物流是一个跟所有物流公司完全不同的形态,与其把它称作为一家物流公司,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给电商平台配套的仓储物流和管理体系。

实际上,京东更多的时候是用“以存储代替运输”的方式来维持高周转的货物运输,正是这种方式保证了京东平台的地方自营商品8小时内的送货时效。

而这套管理体系以及在建立基础之上的信息化系统,如果对接到一些工业生产企业,正好能解决这些企业急需的供应链管理问题。

而这点恰恰跟顺丰的业务产生了交集。因为这种涉及到供应链管理的高端物流,以往是顺丰业务的基本盘,但现在京东物流的介入引发了双方之间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初京东集团的定位正式升级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招股书显示,2020年京东物流一体化供应链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5.8%,这就是对其进军高端物流的一个有力证明。

正因为建立在这样业务拓展方向明晰的基础上,东哥在2020年年初重启了京东物流赴港上市的进程,并于5月28日成功上市,上市首日收涨超3.3%,报41.7港元每股,市值为2540.2亿港元。

京东物流成功上市,对顺丰而言,无疑是友商变得更强大了,竞争压力也随之加大。

从招股说明书公布的数据看,京东物流2019年无论在仓库面积还是总收入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

这意味着在顺丰原本占据优势的高端企业物流领域,京东物流逐渐成为了领跑者。

据「探客Tanker」观察,为了应对京东物流带来的挑战,就在2月份京东物流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的几天后,顺丰发布公告表示拟收购港交所上市的最大的国际物流公司嘉里物流。最新消息显示,这场收购几乎尘埃落定。在28日京东物流上市当天,顺丰公告拟以巨资收购嘉里物流超过51.8%的股份

在2月份发布这一个惊天收购后的交易日,顺丰股价大涨,迎来了124.7亿元的 历史 最高股价。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颇为“魔幻”了。

4月22日,顺丰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巨亏9.89亿元,上年同期盈利9.07亿元,同比下降209.01%。此消息一出,震惊市场,王卫为此公开致歉,履职四年的财务负责人伍玮婷女士请辞。

随后,顺丰的股价一路狂泻,截至5月28日收盘,股价已腰斩至69.85元,相比较春节前期的高价高点,顺丰的市值蒸发了2730亿元,王卫本人身价缩水1340亿元。

已经有媒体表达态度,认为2021年顺丰“流年不利”。

实际上,在极兔入局之后,电商快递领域的价格战愈发激烈,顺丰虽然不看重低端市场,但也不得不真金白银地投入与新玩家竞争。

据新浪 财经 报道,受现在不正常的市场价格影响,顺丰单票收入已持续22个月下降,而且降幅持续达两位数。最新数据显示,顺丰单票收入为15.74元,同比下滑12.12%。

关键是在顺丰一直占有优势的供应链市场中,现在也遇到了不小的问题。

2017年,王卫曾雄心勃勃地表示,顺丰要对标的“不仅是4千亿的传统快件配送市场,而是12万亿的大物流市场”。

香港知名投行分析师李歆认为,为了实现王卫的这一个愿景,顺丰不惜投入巨资,在全球大举收购供应链物流公司。“这两年很多国际知名的供应链企业都挂上了顺丰的标签,今年更是准备以175.55亿元的大手笔拿下了嘉里物流51.8%的股份。”李歆对「探客Tanker」表示。

不过,他认为顺丰现在依然没有从这些收购中获取足够多的利益。“从财报数据来看,这些在供应链领域的高额投入尚未实现预期收益,已经成为王卫心中最重要的一块心病。”他补充道。

4月9日晚,王卫业绩说明会上回应业绩亏损时表示,顺丰控股今年二季度肯定不会再出现亏损,但全年利润回到去年同期水平的可行性不高。

这其实说明王卫也知道,顺丰新增的利润无法覆盖成本,而其亏损的原因关键在于盈利能力的问题,尤其是毛利率下降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王卫之所以被人看作“商场枭雄”,就在于每当面对突发事件,他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次也不例外。

就在很多人都在琢磨,顺丰和王卫究竟会用什么方式来解决自身面临的危机时,2月10日,顺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简称顺丰房托,SFREIT)向港交所递表,这被人看作是王卫对顺丰新增收入变现渠道的一个重要尝试。

最新消息显示,5月5日顺丰房托已经开始公开招股,发售价介于每基金单位4.68港元至5.16港元,集资最多约26.83亿港元;5月17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股份代号2191。

值得一提的是,顺丰房托上市性质是REITs基金,王卫打的算盘是走一条“物流资产证券化”的道路。

所谓REITs基金,其实是将自己持有的固定资产物业转换成若干份每份标明价格,然后变成一个公募的基金,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所购买的人跟股票一样,按所持有的份额,在这样物业年度的收入中获取分成。

「探客Tanker」认为,王卫选择REITs这条路解决自己收入下降的问题,确实是有自己深度的考量。

事实上,对于物流地产来说,REITs基金模式的意义重大。物流地产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一般物流地产项目只能通过物业经营来获取租金等经营性收入,而不能一次性出售回笼资金,投入资金的回收一般需要十年以上。

因此,发行REITs就能盘活资产,并使得顺丰由重转轻,既能获得充裕的现金流,有效解决资金难题,又能持有稀缺的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扩张,优化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在物流地产领域,将这套轻资产手法玩得风生水起的正是老大哥普洛斯。

这几年,普洛斯不动声色地通过出售REITs基金份额,从而撬动了3到5倍的杠杆,获得巨额流动资金,成为在中国乃至亚洲快速扩张的根本。

据悉,截至2020年底,普洛斯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物流地产经营服务商。

而且,这家公司旗下募集并运行了7支专门投资于中国的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300多亿元,衍生的基金管理规模也突破百亿美元级别,年获取的基金管理费达到过亿美元级别。

香港另一家投资基金研究部的负责人王雪莹对「探客Tanker」表示:“顺丰想发行REITs基金,固然有想办法拓展收入来源的想法,更是跟京东物流上市有关。”

在她看来,京东物流与顺丰很多高级业务是重合的,现在京东物流已经追上了,顺丰想要与其竞争就必须获取更多的资源。“因此,顺丰选择发行REITs基金,也跟筹集资本与京东物流在其他高端领域竞争有关。”她说。

而此前在谈及顺丰房托上市事宜时,顺丰的高层也不可避免地表露,通过这个基金融资的想法。当时,顺丰房托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翟迪强就曾表示,“顺丰控股在香港成立顺丰房托是策略性部署融资计划的一部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顺丰房托的成立将会为集团提供很好的融资渠道。”

而选择在香港上市房托基金,王卫或许认为自己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首先,从2020年开始,国家已经在公募REITs基金方面展开了诸多的调研,并认可这将是下一个资产证券化的方向。其次,顺丰已经操作过类似的基金,有了自己的经验。

早在2018年12月,顺丰就试水过资产证券化,成立了国内首单类永续物流地产储架类REITs“华泰佳越-顺丰产业园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当年首期发行募资规模达18.46亿元,公司实现资产增值投资收益约8.08亿元。

2019年,第二期募集资金总规模13.6亿元,实现资产增值投资收益6.14亿元。截至2020年底,该专项计划募资已超过45亿元。

最后,港交所也推出了REITs的利好政策。

2020年12月4日,香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守则》修订,放宽REITs投资限制,包括容许房托投资物业发展项目时超过现有的资产总值10%的上限,将房托基金的借款限额由资产总值的45%提高至50%等。

而且,在港股上市的类REITs也有不俗表现,比如越秀REITs在上市后实现惊人增长,资产规模从45亿元提升至2020上半年的363亿元。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王卫下定决心在香港推动顺丰REITs基金的上市。

然而在王雪莹看来,REITs并非是解决顺丰发展困境的万能药,“一只REITs能否有优异表现,不止取决于上市市场的基本情况,更取决于旗下投资性物业的运营情况。”

目前,顺丰房托基金涉及的物业资产为三处,也就是佛山桂城丰泰产业园、芜湖丰泰产业园以及位于香港的亚洲物流中心-顺丰大厦,按照招股书显示资产总估值达60亿港元。

“这其中香港物流园区面积最大、租金最高,估值也最高,达52亿港元,在整个资产组合中分量最重。不过2020年受诸多因素影响,香港物业租金下跌17%,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王雪莹认为,这使得顺丰这个REITs基金的收益肯定显著降低,未来分红缩水,整体收益率会出现较大的负增长。

“从招股书中能看出,这也导致投资物产的公允价值出现波动,录得亏损为64.6百万港元,使得顺丰房托2020前9月的期内盈利仅32万港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跌去99.8%。”王雪莹对「探客Tanker」补充道。

而在李歆眼中,他并不看好顺丰这只基金的发展,最起码在当下阶段的发展,“从上市申请书可以看出,仅香港一地的波动,就直接拉低了利润表现,而佛山、芜湖二地并非一线城市,租金水平的上涨空间恐怕也难以撑起较高收益。”

另外,他还认为顺丰这三个所谓的物流地产发展潜力有限,“顺丰关联租户的租金占到了同期总租金收入的八成,租金收入总额前5名中有3名来自顺丰控股。”

实际上,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顺丰关联租户占顺丰房托基金总收益的百分比分别为62.4%、72.1%及78.3%;租赁予顺丰关联租户及由顺丰关联租户运营的可出租面积,所占百分比分别约为45.2%、62.3%及76.3%。

正因此,李歆对「探客Tanker」表示:“这样的单一客户和关联交易过高的现实,都会对基金收益预期有一定影响,从而降低投资人出手的兴趣。”

而从上市首日的股价表现来看,市场的反馈恰如上述两位分析师所料。这个在公开发售阶段获超额认购的新股,却未能持续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上市首日遭遇破发。

5月17日开盘顺丰房托报4.49港元/股,较发行价4.84港元/股跌9.8%;截至首日收盘,其股价跌至4.16港元/股,跌幅近15%。

有意思的是,就在顺丰发行的基金上市破发的同一天,京东物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招股事宜。

据「探客Tanker」当时获得的多家香港券商数据,截至当日下午6时,京东物流孖展暂录1127.6亿港元,以公开集资额7.92亿港元计,相当于超额认购约141.3倍。

今日,京东物流成功上市及其股价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资本市场的态度——京东物流在开盘时大涨超过16%,最终报41.7港元每股,市值达2540亿港元。

资本市场对顺丰房托和京东物流的“一冷一热”,可能会让刘强东和王卫两位大佬思量许久。而如今的一个现实是,昔日互相声援的同行,终于要在同一个战场上相对,谁也不能“手下留情”。

毕竟,股市与商场正如同江湖一般,向来就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地方。

*文中题图来自:图虫创意,已获授权。

⑦ 为什么有一些优秀的公司不愿意上市相比于上市公司会有哪些优势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反向思维:如果上市可以带来的好处,这家企业都不需要,相反却可能因为上市要招致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如此一来,有些企业就自然不愿意上市了。

华为、老干妈这类优秀公司不愿意上市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我们知道公司上市最大的好处有几点:1)有了上市公司这样一个低成本的融资平台;2)有了相对科学和准确的量化公司价值的尺度和依据,从而可以为股东回报提供相对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渠道;3)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比如老干妈,陶华碧曾经多次说过,我不缺钱,我也不想接收那些牛鬼蛇神,上市就是骗别人的钱,所以尽管有些人一直希望老干妈上市,但是陶华碧就是不同意,因为一向实行现款现货的老干妈现金流非常好,陶华碧也没有很多公司老板那样的野心,所以老干妈坚持不上市,如此以来,融资功能对老干妈来说根本没用,而上市不仅违背她的价值观,还有可能招致一批外来人对公司指手画脚,所以老干妈当然不愿意上市。

华为的情况又不同,首先华为的现金流比不过老干妈,华为在投资一些大项目的时候也经常融资的,制约华为比较大的问题是他的股权结构,大家知道任正非给华为设置了一种非常复杂的职工持股模式,他本人作为实控人,持有股权比例也仅仅只有百分之一点几而已。而这种股权结构是不符合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的。所以就华为来说,未必不想上市,只是方式还在选择而已。



国外有哪些没有上市的著名品牌?

首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无论哪个国家,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其实都是比较小的,比如A股到现在为止上市公司也才不到4000家,美股也只有不到6000家,所以更多的其实是未上市的公司。比如做德芙巧克力的美国公司玛氏食品、嘉吉集团、瑞典的宜家家居、德国的博世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企业,基本都是所在行业的世界顶尖公司,但都没有选择上市。


首先,说一下企业为何要上市。其实质是引入资本,做大做强,或者收回初始投资。但是,要想上市,这些资本的融入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不止要分给投资人股份和分红,而且要将企业经营信息按期公开,并应对监管机构的各种审查和监管。

然后,咱们再来说一下为啥像华为、老干妈这些企业不去上市。中国有句老话,叫闷声发大财。对于企业来讲,尤其是民营企业,都是由小到大一步步做起来的,其中不乏立足主业、稳扎稳打的。要上市,就会面临上面所说的诸多麻烦,而且担心控制权外落。前几年,万科王石和宝能姚振华的股权之争相信很多人还历历在目。如果企业不缺钱,或者说不想盲目扩大经营范围,再或者说不想引起公众或监管机构的过多注意,那么,为何要自找麻烦呢?

最后,其实不止是国内有很多隐藏的大企业,或者没有上市,或者不为公众所熟知,国际上也有很多,比如石油巨头沙特阿美,或者国际四大粮商嘉吉、路易达孚等。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标是进行融资,但企业家在考虑融资需求外,还要从许多其他方面去为企业的发展做规划,上市虽然能够给企业带去名利,但是也同时会增加很多运营成本和风险,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风险、股权稀释风险上。上市后,高级管理人员的投资融资行为也会受到限制,这是一些管理者不能接受的。

信息披露风险

在公开市场上上市后,公司就需要根据监管的要求,每季度、每年度披露与公司运营相关的财务信息、运营信息,公司的运营管理层一旦出现什么变动,也要及时向监管报备。

监管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很高,意味着公司的财务情况和战略发展计划被高度关注,上市公司既要及时公布公司业绩信息。另外,还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未来业绩进行预测、聘请法律事务所对公司的法律风险出具意见,这部分的成本不小。

每个企业的运作模式不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公开财务和战略信息可能会遭到同业的模仿和借鉴,容易在市场上失去核心竞争力。

股权稀释风险

企业上市后,原企业股东的股权就会被稀释,管理层在进行投资决定和进行战略决策时不能够只考虑自己的意见,还要取得大股东的许可,必要时还要征询累计股权比例达到多数的小股东的建议。这意味着原股东对其企业的控制力度减弱。

投融资受限风险

上市后,《公司法》和《证券法》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持有证券的买卖交易情况都有所限制,《公司法》要求高管应当向公司申报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票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证券法》则规定上市公司高管及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份在六个月内的短期交易收益,均归该公司所有。

因此,对于不缺少现金流的企业来说,不进行上市就不需要根据监管的规定按期披露季报、年报,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具有更高的话语权,公司高管也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得进行场外交易投资。

国际上的非上市企业情况

不上市并非中国特色,美国也有大量的知名企业选择不上市,甚至在上市后选择退市。例如我们熟知的快餐连锁企业汉堡王,在2006年第一次上市后,通过私有化变成一家私营公司。2012年,其二度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但二次上市后不到两年,又通过私有化变为私营公司。

综上所述,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只是企业发展扩张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上市能够提供更广的融资渠道,但也会带来相对应的风险,所以选择上市还是非上市,都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需求来安排,两者各有利弊,就看经营管理者如何平衡企业的发展与上市与否之间的关系。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诉题主,像华为、老干妈这样优秀但不愿意上市的公司很多!比如国内我们很多人都在喝的娃哈哈、我们几乎每个人手机上都要用的蚂蚁金服;比如国外的博世、普华永道、Rewe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上市之后对于公司和公司掌舵人而言可以得到什么:

①更大的名气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是截然不同的,明显要“有面儿”的多,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华为上市的话,那么名气可能会比如今大不知道多少倍;


②更便利的融资方式、更低的融资成本

非上市公司融资大都是通过举债的方式,通过银行获得贷款,即便公司的资质再好,贷款的利率水平都摆在那里,不会低到哪里去。

但如果上市的话,那就容易多了,定向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都可以实现近乎无成本的融资!


③让公司所有人或者股东的所持资产的流动性增强

上市之后只要原始股东的股份限制期满后,即可“充分”且“自有”的流通,资产变现起来不要太容易! 股东可以通过直接出售或质押的方式变现。但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要想变现却没那么容易了,别的不说就看看我们新三板挂牌了一万多家公司,但有流通性只手可数! 想变现的太多,愿意接盘的却少之又少!



然后,我们再看看上市之后会失去什么?

①首先,决策受到资本的制约

我们很多人应该还记得2016年10月份,格力拟收购珠海银隆的议案因股东大会未获通过,最终未能实施,董明珠大为光火的事情。

上市之后,所有股份都具有同等的投票权利(目前A股还是同股同权),这就导致上市之后,一旦大股东所持股份不能占大多数的话,那么决策权可能就会受到制约。 比如咱们的华为,就因为不愿意受到资本的制约而选择不上市,比如老干妈可能也是如此


② 财务状况必须全公开

规则限制上市公司必须财务全公开,这就意味着很多上市之前可以操作的小技俩,在上市之后都将暴露在阳光之下,大众的眼前。 不排除很多公司会因为这个因素而顾虑重重。



综合来看,上市不见得全是好事,在得到很多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公司创始人和部分大股东而言也要失去很多, 上不上市都是创始人和大股东综合衡量之后的权衡。

因为上市的唯一目的是融资,解决公司经营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上市需要有一些运作的费用。而且程序还比较复杂。

但是很多公司有钱,并不需要借钱发展,也没必要支付额外的费用。

比如很多人并不会去银行贷款,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应对生活所需,没必要借钱最后承担利息。比如老干妈不缺钱,华为不想稀释自己的股权从而拥有对公司更好的控制权,美国佬也拿他没有办法。

下面具体谈下几个不上市的原因:

1.自己的股权不想被稀释。

企业要上市,就要发行足够量的股票,企业股东的股权必然会被稀释。甚至在上市之前,股东们的股权就要被稀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企业在上市之前,出于各种原因,一般都要进行一轮或几轮的融资。融资对象可能是VC,可能是PE,也可能是战略投资者。不管是谁,都会拿走企业多少不一的一部分股权。

2.有充足的现金流,不差钱。

企业上市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融资,这也是很多企业家最需要的一点。可有些企业现金流很好,资金很充裕,根本没有融资的必要,所以他们没有通过上市融资的需求。

3. 没有扩张的计划

如果企业要大举扩张,进行重大投资或者并购,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不行的。这一类企业行为对资金的需求,一般会大大超出企业的资金储备。

8.保持自己竞争的需要,需要保密。

企业上市以后,与上市以前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你已经变成了一家公众公司。你需要如期披露年报,需要严格依照要求公开各种信息。而有的企业是不能接受这一点的。这倒不是说,他肯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而是每个企业的运作模式不同,有些企业的很多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否则极易遭到竞争对手的拷贝甚至抄袭。

上市不外乎以下的三个目的:

第一、利用融资来扩大企业经营。

第二、成为公众企业,增加企业知名度。

第三、让企业初创时的风险投资资金退出。

如果一家优秀企业,自有资金足以应对企业扩张;又是创始人强势,不愿意成为公众企业而被股东约束;企业创立时都是自有资金,并没有引入风投资金的话。这样的企业就不愿意上市。

老干妈和华为都是这样的企业。

变成公众企业后,需要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和经营状况,稍微大点的事都要公告,非常麻烦不说,也很容易让竞争对手了解公司的状况,从而针对性的找出竞争策略。因此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愿意上市的。

这种不愿意上市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很常见,我以德国为例,大量的企业主不愿意上市,而这些企业许多都是本行业的隐形的冠军。

大家能叫出名字的德国企业只有上市的看得见的这几家,其实德国没上市的各细分行业的佼佼者比比皆是,许多都是家族企业,百年老店。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只是经营企业,并不是必须上市的。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融资,尤其在高速发展期,上市后融资是直接融资,没有还本付息压力。如果能通过其他渠道融到低成本的资金,或者无融资需求,上市就不是唯一选项。

二是完善治理结构。公司一上市就变为公众公司,各方面管理尤其是资金收支都必须符合法律和财务管理规定,逼迫着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就听说过一个上市公司,因为时间点不对,把政府的补贴退了回去,多给的钱也不能收。但如果公司管理已经很规范,上市就不是很迫切。

三是促进决策规范。公司上市后做出重要决策尤其是涉及投资、收购、合并等事项需要董事会、股东会决议,能防止个人专断和冲动决策。但程序冗长易丧失时机,不上市决策可保持灵活敏捷,如果决策者保持着睿智也无上市必要。

前几天在浙江,和中国宠物第一股“佩蒂股份”的董事长一起聊天,他说没上市之前追求上市,现在上市了,公司值60亿,一是60亿也是个数字,看得见摸不着,自己一旦有套现的主动,就有可能引起股价的下跌,二是时间已不再是自己的啦,券商来了要陪,休个假公司有重大事情要回等。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上市也是,上成功了,鲜花掌声荣誉都会铺面而来,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增强,但同时也会失去很多。

有些优秀的企业不上市,一是已经具备融资的能力,比如华为,他几万员工都是他的股东,又何必再去资本市场去拿钱呢?资本市场的钱,对回报率的要求也不低,当然也正是华为的这种股权结构,也导致了他的主体不能上市。

二是不想上市,比如娃哈哈,老干妈,不过在娃哈哈三十周年庆典上,宗庆后一改“娃哈哈哈不差钱不上市”的老调,表态称:适当时候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他们现在不上市,公司无需面对股民,对得起 社会 ,高管员工就好,压力也没那么大,而且企业做起决策也很方便,认准了就可以开干,这些都是不上市的优势,比如娃哈哈,2018年开始进军社交电商领域。

其实,在人们心目中有个“不上市联盟”,他们是立白,华为,顺丰,娃哈哈,老干妈,不过在面对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吸引诱惑下顺丰17年率先上市,上市后王卫身家高达1476.3亿,位居2017中国富豪榜第五,这或许对不上市联盟体的其他成员也有冲击。

三是有些公司不具备上市的能力,因为他在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其顶层布局,股权架构等制约了他的上市之路,还有这个优秀的公司,如果启动上市,补税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这个就不多讲了。

企业最终上不上市,都要往值钱的方向经营。

简单说就两点

1、不差钱,或者老板就不是为了上市圈钱的。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融资。也有些企业老板是为了圈钱。

2、不希望股权被别人掌控,很多公司就是因为上市后在证券市场被其他公司买了股票而被掌控的。比如lv和爱马仕,大众和保时捷

一方面,很多大公司之所以不想上市,其实就是出于分红的考虑了。如果我们把上市公司看作是“共同投资,一起赚钱”的企业,那么不上市公司则是“朋友关起门来,一起赚钱”的企业了。对于上市公司,由于公司高层想要收集更多的资金,以为项目开发做投资。因此股东们会把公司的股份挂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资金。因此,对于这类公司,他们想要扩大公司的运营规模,收到外界的自己支持往往是比较容易的。

而如果公司选择不上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己有能力搞定公司运营的资金问题,因此他们不愿意把利润分给大众来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宁愿支付更高的利息向相关机构借钱,也不愿意出售自己的股份。

对于这些公司,他们之所以选择自己的公司不上市,其实是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他们不愿意更多的人来分这块大饼了,因此他们也就愿意独自承担这沉重的自己压力了。即便他们自己的自己不足,他们也会选择依靠贷款来满足自己的。如此一来,股东们才可以拿到更多的分红。当然,对于这样的做法,股东们也是需要自己承担风险的。

另外一方面,其实就的说说两者之间的自由性问题了吧!对于上市公司,其所应遵守的规则往往是比较多的。就拿公司所需缴纳的税费来说吧!上市公司是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做的,即便是在其未上市时巧妙的避开了一些税费的缴纳,但是自其上市后都是不被允许的了,甚至还得把之前缺失的税费一并补上。而不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往往是可以省掉一大笔开销的。因此,很多大公司也就不太愿意上市了。

当然,一个公司上市与否还是要看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做决定吧!毕竟,公司上市或不上市都有其好处所在,因此公司也要看自己更当下更看重那个方面了。

⑧ 顺丰控股再度逼近跌停,2日市值蒸发超2700亿,顺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王卫表示,短期利润承压若能换来长期竞争力,将有机会将顺丰打造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选择,他愿意调低未来1-2年利润率预期。

跌势

顺丰由于期初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高端客户,故其价格一直让人牙疼,到18年之后,顺丰与其他快递公司的时效对比,特别是三通一达的差距,逐渐缩小,而价格降幅基本没有;虽然有一些适合低端客户的时效产品推出,但仍然远高于同等时效的其他快递物流公司。

还有一次,朋友快递自家种的蔬菜,可不巧的是刚好这边台风暴雨,快递小哥派件迟了,收到件后回家打开一看里面有些已经烂了,当时有点气愤,于是二话不说打电话投诉,快递小哥很快主动上门道歉并提出要赔偿,客服后来还回电询问处理的情况。看到小哥的诚恳态度和考虑到当时的客观因素,也就接受了道歉而不再追究赔偿,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服人吧。

从业务量来说,顺丰的业务量并不是全国第一,而在最新的上市公司的利润对比来看,利润最高的居然是中通,可见顺丰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