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价格知识 » 反身性和股票价格
扩展阅读
天迈科技股票行情 2025-01-20 20:46:51
创源科技股票行情 2025-01-20 20:19:43

反身性和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3-04-20 03:44:59

⑴ 《金融炼金术》(读书笔记,2021.09.06)

《金融炼金术》

新版导论

一、对流行范式的批判

(一)反身性理论的概念

在任何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境中,参与者的思想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反身性与经济学理论

合理预期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对金融市场的解读不符合实际。

(三)人类不确定性原则

人们对于他们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在人们的思维受到现实限制的情况下,思维不足以做出完美的决策;而当思维干扰了决策的情况下,思维就无法控制现实的走向。

人类不确定性原则对于现实和思维都有影响。它在保证了思维有时的不连贯性和永远的不完整性的同时,在事件过程中加入了与随机性不同的实实在在的位置元素。

(四)社会与自然科学

科学方法的标准流程是基于自然科学的成就的。卡尔·波普尔宣布了统一科学的原则,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两个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一方面是研究主题,另一方面是科学家所处的角色。首先,反身性理论和人类不确定性原则与人类行为的可预知性是相违背的;其次,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能够且一定会影响人类的行为。

二、自我批判

(一)术语

(二)权力

(三)负面处理方式

三、新范式

我们必须意识到思维是构成事实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真实世界不能被分离且独立的陈述所表达。

现实永远超出我们的理解能力范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运算学中为这一点提供了证据。

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方法来处理实际情况,更精确地说是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那部分实际情况。我们必须用一个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包括陈述和实施的反身性现象。由于思维和现实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似乎采取一个集成的方法而不是分析的方法更为明智。比起寻找一个永久的普遍有效的法则来认知社会的情况,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不完美的理解,在管理社会中发挥着作用。

(一)“鞋带”与“拉链”理论

新范式必须以反身性理论和人类不确定性原则为基础。

我们需要将真实看作包含着思维和现实这些元素的集合体。

历史的拉链理论,就是现实由过程决定的另一个说法。

(二)理解现实

现实是充满瑕疵的。某种思维方式称为主流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是有效的;这种制度的存在其实并不意味着它建立得很完善。

(三)将金融市场当作实验场所

缺陷和偏见在独立的繁荣/萧条序列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缺陷和误解,市场剩余额应该能在短期内自我调节;但是当所谓的供需关系易受这些波动影响时,这个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就会被损坏,并变成最初自我强化但最终自我瓦解的过程。自我调节的市场是单调的,像日常事件一样;繁荣/萧条序列是历史事件,因此供求关系和参与者的看法都无法与它们最初的状态保持一致。在这些案例中谈平衡都没什么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远离平衡状态”这个词如此合适。

我用幽默的方式,比较了汇率政策和婚姻政策,无论什么政策占主流,与此相反的情况仿佛都更有吸引力。

政策的纰漏让它的对立面显得更吸引人,但是这不会使它的对立面完美;当对立面的政策占主导时这些纰漏会变得日益明显。它拥有无限的改进空间。既然完美不可得,未来的一代就不会被剥夺改善世界的机会。但是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解决方式;所有的进步都必须被当作主流政策来考量。那些认为掌握了永恒不变的真理的说法都是假命题。

在我的投资生涯中,我是根据“所有的投资都是有瑕疵的”这个假设来操作的。

什么是成功和什么是真实之间是有差别的。这是反身性理论带给大家的一个伟大的观点,它对于金融市场和政策都有效。

(四)寻找次优方案

对于自然科学的盲从和模仿已将经济学理论引入歧途。

既然最优条件是根据不可靠性原则且只有可能得到次优方案,流行范式不仅是不真实的,而且其实是有误导性的,因为它是用于支持市场原教旨主义政策的。

我当然不是提倡拆除经济学分析的这栋大厦。我看到了一些行为经济学的优点,并且我觉得进化博弈理论有更多的优点,我觉得后者能成为反身性的一个实践性的探索。

(五)适应行为

适应行为是一个经验概念,它不预设任何的结论。实事求是是探索的主题。这种探索引出了进化博弈理论和进化系统理论——两种理论都将行为当作是过程决定的,并且不一定内部人士一致。

反身性理论在建立新范式时是被需要的,因为第一,它的目的是揭穿合理预期和有效市场假说;第二,它是行为经济学和进化博弈理论合适的基石。

合理预期理论只有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极端条件下才是可持续的。相反,反身性理论不提供我们期望从科学理论中得到的严格的结果,但它确实能更好地符合金融市场的真实情况。

(六)繁荣/萧条模型

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见——这两者又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

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增强了基本趋势,我们称这个趋势为自我增强的,当他们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为自我毁灭的。

(七)致新范式

繁荣/萧条模型不能像科学理论一样被认可,因为它无法被认定真伪。

反身性理论是一个元理论,一个概念框架。

我被迫总结说反身性理论目前还不能被当作一个新范式。这是一个哲学理论,不是一个科学理论。它能和经济学研究的新学派相联系,并能与之相容,就像行为经济学和进化博弈理论。意识到反身性的存在能启发新的发现。将他们汇总就能形成一个新的范式:反身性理论破坏老的范式,同时新的学科帮助建立新的范式。

旧范式依赖于解方程;新范式则更依赖于电脑程序中的脚本运行以及在生活中的实践。

四、一个成功投机商的秘诀

我的竞争优势在于我认识到游戏规则的改变。

专注于反身性的变化让我承受着巨大的时间压力。我不得不让自己在短时间内熟悉一些特定的产业和国家。我仅仅对于足以做出决策的信息感兴趣,剩下的只会混淆问题。

我还制定了“先投资后研究”的实践方法。

信贷的使用,无论是对市场看涨还是看跌,都使一个对冲基金变成三维的。

在处理存在主义的不确定性上我是完全胜任的。如果不得不将我的资格进行概括,我将会用一个词:生存。

在我还未意识到自己财务状况中的破绽时,才是我应该担心的时候。

我从反身性理论和人类的不确定性原理中获得的主要洞见,就是所有的人类构建(概念、商业规划或制度安排)都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可能只有在构造进入生活时才会暴露。这是理解反身性过程的关键。当一个假说成为现实时,意识到可能出现的缺陷会让你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时间因素,情感常常优先于理性;决策常常不得不在匆忙之间做出,并且较少有时间去权衡所有相关的考虑,直觉和最初的情感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

理性与情感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且人类行为无法被完全理性地理解。

反身性理论把积极的市场参与者看作是它的起点。

我对自己目标的定义是在自己的判断和主流观点之间完成套利。我不能忽略现代风险和绩效管理技术,即使我认为他们是有缺陷的。我必须理解它们是怎样运作的,因为,与合理预期理论相比,它们能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过去并不能成为未来的可靠向导。我只愿意为我的利润冒险,而不是我的本金。逃跑的人才能活下来对抗新的一天。我通过每天计算将跌幅控制在资金达到的最高点的20%以内,在上涨时则没有类似的限制。

一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自己等同于他所销售的商品。如果你不将自己与你的工作关联起来,你就能在自己被拒绝时加倍努力,并且如果你成功了一次你就胜利了。

自我掌控感伴随着成功。

我意识到,如果我死了我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这个想法削弱了我对基金的兴趣。我决定花更多精力在我自己身上,少些在基金上。……我意识到基金的潜在行情是逐渐恶化的,因为我正在不断消耗自己的投资理念的储备;早晚我将陷入困境。

我从主动管理中退出,并思考什么是我真正在乎的。这次深刻的自我反省带来了《开放社会》和本书。

不言而喻,我对真理的追求将远高于其他的想法。我对真理的爱是我个人的事。我不用为它牺牲一切,就如我作为一个销售员证明的,但是我沉浸其中时我感到很开心。

以我对真理的热忱为起点,我能据此构建两个有趣的观点。一个将展示金融市场作为一个追求真理的实验室的优势,另一个将赞美哲学的功绩。

(一)将金融市场作为实验室

玩转金融市场靠的是尽可能地贴合现实情况。当然实际结果和预期之间肯定存在差异,但是实际结果就是这么残忍。金融市场对于自我意识来说是很不友好的:那些总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的人,需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事实证明,对于真理的兴趣是在金融市场成功的重要品质。

(二)哲学案例

最后,我想重申哲学是所有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问题永无止境。这些问题是人类不确定性原则中的固有因素。只要这个原则有效,我们就不能停止疑问。一个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开放社会的基础。

我们需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无限的疑问而让答案远离现实。卡尔·波普尔觉得哲学应该解决实际问题,我的论证支持波普尔。

结束语

经济价值之所以能够在西方以及西方化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这本身就是我们经济成功的结果。价值的演化也遵循反身性的模式,经济活动已经产生积极结果这一事实,加强了我们眼中经济价值的分量。

反身性过程必然导致过度失衡。但要定义什么是过分的界限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涉及价值问题是根本就无所谓标准,也许接受价值主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干脆将价值的非现实性作为讨论的出发点。

我们自以为是什么同实际上我们究竟是什么,此二者之间的联系是能否获得幸福的关键,换句话说,它规定了生活的主观意义。

任何一种人类行为都是有缺陷的。如果坚持因为有缺陷而抛弃每一种选择,我们将一无所有。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尽人力之所及,否则就只好拥抱死亡。在各种名义下追求完美和不朽的徒劳努力,都无异于放弃生活选择死亡。逻辑的结论是,生活的意义包含了思想上以及在实践思想时的各种缺憾,生活本身就是荒谬的沃土。

反身性的观念直接通向开放社会的概念。至此,在几个主要要素之间已经完成了一个霍夫斯塔特或许会称之为“递归环”的结合体,它们构成了我平生的追求:反身性观念、金融市场以及献身于开放社会的理想。

⑵ 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一)

    为了好好读书,同时又有所收获,决定抄书。

  这次抄的是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

  第一章,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为了发展反身性理论,我将从股票市场开始谈起。原因有下:一,我是拥有近25年资历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最为熟悉;二,股票市场中的变化由定量分析领域专用语言表达且金融数据易获取,甚至参与者的观点在非辩余银农业报告中也一目了然,因此股票市场为检验金融理论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实践场所。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已经在股票市场中实地检验了我的理论,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研究案例。

  学习:开始这一节说了从什么场景谈反身性理论或者是在什么环境中应用反身性理论,选择这个环境或场景的理毁姿由是,用来描述携宴的语言没有歧义数据容易获取。在这个环境中,反身性理论已有案例支持。

    诚如我在导论中所提到的,反身性思想的发展最初并未同我在股票市场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反身性理论始于抽象的哲学思辨,后来我逐渐地发现了它同股票价格行为的相关性。在我所构思的抽象层面中,我的理论表述还是极不成熟的,因为与本人成功的投资职业生涯相比,我的哲学造诣便相形见绌。我将从我所得出的结论开始,通过逆向追溯思想发展的方式来对我的观点进行论述,或许这样便能够避免自身迷失在晦涩难懂的抽象探讨之中。

    学习:这一节说了反身性理论发展过程,说了论述方式,力求易懂。

  从股票市场谈起的另一个原因是,股票市场能够提供研究反身性现象的最佳切入点,与其他任何市场一样,股票市场满足充分竞争理论的标准:一个中央市场,同质的产品,低廉的交易和运输成本,便捷的通信系统,足够数量的参与者以保证没有人能够在日常的交易过程中左右市场价格,内部交易的控制规则,以及向所有参与者开放有关信息的特殊保障。除上述条件外,还能要求什么更好的条件呢?因此在股票市场对充分竞争理论进行实践最合适不过了。

  学习:这一节再次叙述了从股票市场谈反身性理论的原因。

  问题在于,我们未能发现任何可以证明价格会均衡的经验证据,哪怕是价格朝向均衡方向发展的经验证据,因此,均衡概念往好了说是不相干,往坏了说是误导人。无论选择多大的时间跨度作为观察的周期,经验证据均表现出持续性的价格涨落。当然,被假定为反映在股票价格中的基本状况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股票价格的变化和基本状况的变化之间,难以建立起任何稳定的相关关系,而勉强建立起来的无论何种关系都是人为的而非观察的成果。如果我打算应用反身性理论批判古典经济学执迷于均衡观念这一错误,那么,股票市场就是最好的例证。

  学习:价格均衡经不起股票市场检验。均衡不存在,那么价值投资是否就无法择时了呢?

    关于股票价格的波动,现行的理论多似是而非,它们对场内的交易者谈不上有什么帮助,我甚至并不很了解这些理论,没有它们我也照样过得去,仅此一点即足以说明问题。

  学习:是的,股票市场没有正确的理论,都似是而非。否则钱就被一个人赚了。

⑶ 股票市场反身性的简介

我不相信股票价格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映,更不相信这种反映倾向于符合潜在的价值。我坚决主张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不仅如此——这是对均衡理论的决定性背离——这种失真具有左右潜在价值的力量。股票价格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反应,它在一个同时决定股票价格和公司经营状况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换言之,我将股票价格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并且我着重于考察参与者的期望和事件过程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作为因果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了解释这一过程,我将以上述的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差异作为出发点。我不排除事件实际上存在着与人们的预期取得一致的可能,但却将此视为特例。用市场术语来说,我认为市场参与者总是表现为悄渗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性。我不否认市场时常显示出神奇的预示或预期功能,但这可以解释为参与者的偏向对事件过程的影响,例如,人们普遍相信股票市场预期了萧条,实际上应该说它促成了预期中的萧条成为现实。这样,我就用另外两个主张取代了“市场永远正确”的迷信:
1. 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2. 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这两个主张结合起来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似乎经常能够正确地预期未来事件。以参与者的偏向作为出发点,我们可以试着建立起参与者的观点和他所参与的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难点在于,参与者的观点是所参与的情境的一部分。研究如此复杂的情境,我们必须采取简化的方法,参与者的偏向就是这样一个简化的概念,现在我想更进一步,引入主流偏向(Prevailing bias )的概念。市场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许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谓的“主流偏向”。这个假设并非对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合适,但的确适用于股票市场和其他市场,诸多观点的总合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们相交于一个共同点,即股票的价格。在其他历史过程中,参与者的观点过于分散,无法总合,主流偏向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可能不得不引入其他模型,但在股票市场中,参与者的偏向在股票买进和卖出交易中找到了表达形式。其他条件相同时,正的偏向导致价格上涨,负的偏向导致下跌,因此,主流偏向是一种可观察的现象。其他因素各各不同,我们需要对“其他因素”了解得更多些以建立我们的模型。在此我将引进第二个简化概念。假定存在着一个无论投资者是否意识到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其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及程度,视市场参与者的观点而定,绝非一成不变。以这两个概念作为基础,就可以把股票价格的运动趋势拟想成“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这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呢?请读者回忆一下前边提到的两种函数关系:参与函数和认识函数。基本趋势通过认识函数影响参与者的认知,认知所引起的变化又通过参与函数影响情境。在股票市场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参与者的偏向和基本趋势同时施加影响。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租明偏向——这两者又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常数关系不存在,均衡的趋势也就无从谈起。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在一个典型的市场事件序列中,三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首先,定义几个概念。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加强了基本趋势,我们称这个趋势为自我加强的,当它们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之为自我矫正的。同样的术语也适用于主流偏向,可能自我加强,也可能自我矫正。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当趋势得到加强时,它就会加速,当偏向得到加强时,预期和未来股票价格的实际变化之间的差异就会扩大;反之,当它自我矫正时,差异就缩小。至于股票价格的变化,我们将它们简单地描述为上升的和下降的,当主流偏向推动价格上涨时,我们称其为积极的启型脊;当它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为消极的。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的偏向所加强,而下降的价格变化为消极的偏向所加强,在一个繁荣/ 萧条的序列中,我们可以指望找到至少一个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和一个下跌的价格变化为消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同时一定还存在着某一点,在这一点上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联合起来,扭转了股票价格的变化方向。现在已经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繁荣和萧条的交替模型了。首先假设存在着尚未意识到的基本趋势——尽管不能排除未反映在股票价格中的主流偏向存在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主流偏向在开始时是消极的。起初是市场参与者意识到了基本趋势,认识上的变化将(通过投资决策)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可能影响也可能影响不了基本趋势,在后一种情况中,问题到此为止,无须进一步讨论在前一种情况里,我们进入了自我加强过程的起点。加强的趋势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左右主流偏向,它将导致进一步加速的预期或矫正的预期。如果是后者,经过股票价格变化的矫正,这个基本趋势可能继续也可能终止;如果是前者,则意味着一个积极的偏向发展起来,它将引起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和基本趋势的加速发展。只要偏向是自我加强的,预期甚至比股票价格还要升得快。基本趋势愈益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与此同时,股票价格的上涨则愈益依赖主流偏向的支撑,从而造成基本趋势与主流偏向两者同时滑入极其脆弱的状态,最后,价格的变化无法维持主流偏向的预期,于是进入了矫正过程。失望的预期对股票价格有一种消极的影响,不稳定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削弱了基本趋势。如果基本趋势过度依赖股票价格的变化,那么矫正就可能成为彻底的逆转,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下跌,基本趋势反转,预期则跌落得还要快一些,这样,自我加强的过程就朝相反的方向启动了,最终,衰落也会达到极限并使自己重新反转过来。典型的情况是,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在早期会进行适度的自我矫正,如果在矫正之后趋势仍然得以持续,这一偏向将有机会得到加强和巩固,且不易动摇。当这一过程继续下去时,矫正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而在趋势顶点逆转的危险则增大了。我在上面勾划了一个典型的繁荣/ 萧条的序列过程,它可以用两条大致同向的曲线加以描述。一条代表股票价格,另一条代表每股收益,将收益曲线拟想成基本趋势的一个标度,这是很自然的,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则是主流偏向的标示。具体的关系当然复杂得多。收益曲线不仅融合了基本趋势,也融合了股票价格对该趋势的影响。主流偏向仅仅部分地由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得到表示,其他部分反映在曲线本身当中。由于其表征的现象只能部分地观察到,这些概念在操作上困难极大,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了可观察的和可定量的变量的原因——虽然,后面将会谈到,每股收益的可定量性是颇具迷惑力的。为了眼下的目的,我们假设投资商感兴趣的“基本因素”就可以恰当地以每股收益来衡量。这两条曲线的一个典型走向可能如下图(图2-l )所示。起初,对基本趋势的认定将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的,但该趋势已经足够强大,并且在每股收益中表现出来(A—B )。基本趋势被市场认可后,开始得到上升预期的加强(B—C ),此时,市场仍然非常谨慎,趋势继续发展,时而减弱时而加强,这样的考验可能反复多次,在图中只标出了一次(C—D )。结果,信心开始膨胀,收益的短暂挫折不至于动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D—E )。预期过度膨胀,远离现实,市场无法继续维持这一趋势(E—F )。偏向被充分地认识到了,预期开始下降(F—G )。股票价格失去了最后的支持,暴跌开始了(G )。基本趋势反转过来,加强了下跌的力量。最后,过度的悲观得到矫正,市场得以稳定下来(H—I )。应该强调,这只是一条可能的路径、产生于一个基本趋势和一种主流偏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现实中,基本趋势可能不止一个,偏向内部也会有各种微妙的差别,事件的序列过程也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路径。关于模型的理论结构还可以说上几句。我们感兴趣的是参与者的偏向和事件实际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参与者的偏向并没有直接出现在模型中,两条曲线都是实际事件过程的表现。主流偏向部分地融入了这两条曲线之中,部分由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了。这个结构的主要价值是它采用了可定量化的变量。股票价格充当了同参与者的偏向有关的情境的方便代表。在其他历史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通过认识函数和参与函数与参与者的认知发生内在联系的情境,但辨别和定量化的研究则困难得多。度量上的方便,使股市成为研究反身性现象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实验室。遗憾的是,模型只提供了如何确定股票价格的部分解释,基本趋势只是一个起占位作用的符号,以表示“基本因素”中的变化,在这个概念中并未定义基本因素包括那些内容,甚至回避了基本因素应当如何度量的问题。收益、股息、资产价值、自由现金流量,所有这些标尺都是相关的,其他的标尺也不例外,然而,对每一种标尺所赋予的相对权重却取决于投资者的判断,也即受制于其偏向。当然,每股收益是一个可用的概念,但它会引起更多的问题,长期以来,股市分析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所幸这一困难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发展反身性的理论。即使对基本因素一无所知,我们还是可以作出一些有价值的概括。第一个概括是股票价格一定会对基本因素(不管它们是什么)产生影响,由此产生了繁荣/ 萧条的模式。有时,这种联系是直接的,我在后面会给出几个例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间接的,往往要通过诸如税收、管制或对储蓄和投资的态度的变化等政治程序才能被人们体会到。即令基本趋势保持不变,在股票价格和主流偏向之间仍然很可能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联系。但是,只有在涉及基本趋势时,这种联系才是令人感兴趣的。假设基本因素没有变化,主流偏向也可能得到迅速的矫正,这正是我们在股票市场的日常变化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将这种偏向仅仅看成是噪音而加以忽略应该是恰当的,充分竞争理论以及基本因素派的证券分析就是这么做的。相形之下,当基本因素受到影响时,就不能不考虑这种偏向存在严重的失真,因为它引起了一个自我加强/ 自我消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股票价格、基本因素、参与者的观点全都变得面目皆非。第二个概括是参与者对基本因素的认知必然含有某种缺陷,起初也许并不明显,但以后会表现出来。这时,它将启动主流偏向的逆转阶段。如果偏向变化扭转了基本趋势,自我加强的趋势就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缺陷在哪里?它如何、又何时表现出来?这是理解繁荣/ 萧条模型的关键。前面的模型建立在这两个概括之上,当然,模型是极其粗糙的。它的价值在于,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得以辨别典型的繁荣/ 萧条序列过程的决定性特征。其中包括:投资者尚未意识到的趋势、自我加强的过程的启动、成功的检验、日益增强的信心、由此而引起的现实和预期之间的差异的不断扩大、投资者认知中的缺陷、市场形成高潮、反向的自我加强过程,只有辨别出这些特征,我们才能对股票价格的变化有所理解。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从一个初始的模型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在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仅限于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可以调和,基本分析试图确立潜在价值如何反映在股票价格中,而反身性理论则表明了股票价格如何影响潜在价值,一幅是静态的图景,另一幅则是动态的。尽管只能就股票价格的运动提供部分的解释,这一理论对于投资商来说仍然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阐明了一种其他投资商未能领会到的市场关系。投资者只有有限的资金可供调度,也只有有限的情报进行操作。他们无须成为万事通,只要自己的悟性比别人稍好一些,就可以占尽上风。有关证券分析的专业化的知识尽管各有所长,但都未能切中投资商关心的要害问题,反身性理论长于理解并辨别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价格变化,因此能够直达问题的核心。在我本人的投资生涯中,前述模型已经证明了它能够带来相当丰厚的投资回报。表面看来,这个模型是如此简单、如此吻合于人们惯用的股票市场模型,想来每个投资商应该都不会对它感到陌生。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一现状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参与者观念上的错误所造成的。这种观念源自古典经济学,再向前则可以回溯到自然科学的理论结构,他们顽固地坚持,股票价格是某种基本的现实因素的被动反映,而不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积极成分。我们已经看到,这是绝对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当然,投资商们确实了解我所指出的市场过程,也确实对它们作出了反应,惟一的区别是,他们的动作慢了一步。选用合适的模型,留意寻找决定价格曲线形状的关键特征,这,就是我的优势。我第一次系统地应用这一模型是在60年代后期,正值集团企业热时期,它帮助我在繁荣和萧条两个阶段中都赚了钱。集团企业热的关键起因是投资者中盛传的各种误解。投资商们只知道每股收益的评估增长了,却未能看穿实现增长的方式。很多公司掌握了通过收购取得收益增长的方法。一旦市场开始对他们的表现作出正面反应,事情就简单多了,因为它们可以在收购其他公司时提供自己业经高估了的股票作为支付工具。这一套把戏的原理是这样的:首先,假设所有公司取得了同样的内部收益增长,但收购公司的股票以两倍于被收购公司市盈率的价格出售,如果收购公司得以实现规模加倍,其每股收益将跃升50%,企业成长率亦相应提高。在实践中,早期的集团企业都是那些实现了较高的内部增长率,并因此在股票市场上赢得高倍市盈率的企业。几个主要的开拓者都是具有很强的国防背景的高技术公司,其管理人员意识到它们过去那种历史性的增长率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如Tex-tron,Teledyne, Ling-Temco-Vought(即后来的LTV)等等,它们开始收购更多的市场(市盈率)表现平庸的公司,但是,随着每股收益增长加速,其市盈率上升而非下降。它们的成功吸引了模仿者,后来连最不起眼的公司也能够借助收购狂热而以高倍市盈率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易。例如,Ogden公司,其收益的主要部分来自废金属交易,然而,其股票在巅峰时竟卖出20倍于收益的价格。最后,一家公司甚至只要做出保证采取收购行动并夺取成功,就足以赢得高倍的市盈率。经理们发明了专门的会计处理技术,增强了收购的冲击力,他们还把一些新的处理方法引入了被收购的公司:合理化操作( streamlingoperation)、资产变卖,以及普遍的在净收益上所做的手脚。可是,比起收购行为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来说,这些手法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投资商的反应就像是印第安人见到了烈酒。起初,每一个公司的记录都是基于其本身的价值的。可是集团企业逐渐被承认为一个特殊板块,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投资商,即所谓的速利基金经理,或“快枪手”,他们与集团企业的经理人员建立起特殊的亲密关系,双方开通了热线联系,集团企业将所谓的“库存股票”直接存放于投资商那里,最后,集团企业几乎可以随心所欲控制股票价格和收益。事件的发展遵循着我在模型中所刻画的路径,市盈率猛升,现实的市场终于无力承受预期的重负,尽管游戏还在进行,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支撑着市场繁荣信心的仍是一个错误的理念,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非此则不足以保持增长的势头,直到最后其规模达到了极限点。整个过程的高潮是索尔·斯坦因伯格(Soul Steinberg)收购化学银行的行动,结果遭到该银行的反击而告失败。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下降的趋势进入自我强化的程序。收购对每股收益的有利影响消失了,新的收购成了不明智的举动,在迅猛的外部增长期间被扫到地毯底下的内部问题暴露出来了。收益报告揭示了令人不快的意外,投资商如梦初醒,公司经理们人人自危,令人兴奋的成功已经过去了,日常管理的琐屑事务无人愿意打理,这种困境又为经济衰退所加剧,许多趾高气扬的集团企业陷于瓦解,投资商作了最坏的打算,也确实发生了几宗这样的案例,对于其余的公司,实际表现经证明要优于市场的预期,最后,股票市场的形势逐渐稳定,生存下来的公司多数进行了管理层的大换班,然后艰难地从废墟底下挣扎出来。集团企业的繁荣特别适于证明我的初步模型,因为其“基本因素”很容易定量化。投资商把他们对股票的估价建立于每股收益报告的基础上。无论图表数字多么缺乏意义,它们还是提供了与我的理论原型极其吻合的图形(见图2-2,图2-3,图2-4)。在理解和把握集团企业的繁荣/萧条变化过程的努力中,我最成功的一例是对不动产投资信托(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即所谓REITs的投资操作。这是一种根据立法授权产生的特殊法人组织形式,它们的关键特征是在分配收入时可以免交公司税,前提条件是将全部收入悉数分配。直至1969年,这个由立法授权催生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从那以后,REITs开始大批成立。我目睹了它们的创立,由于刚刚经历了集团企业热的兴衰,我意识到由这种公司在市场上发动一轮繁荣/萧条序列过程的潜在可能。为此我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其主要部分如下:抵押信托案例研究(1970年2月)

⑷ 乔治·索罗斯的观点

欧债危机相关观点
投资大鳄索罗斯周二表示,只有欧元区债券才能将欧盟各国从欧债危机中拯救出来。他还批评德国在欧债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称德国需接受欧债危机,不然就应该退出欧元区。
索罗斯认为,这个让欧盟陷入绝望的危机完全是欧盟自己造成的,欧元真的可能毁掉欧盟。
他补充道:“逃离困境的方法是德国能更好地对本国和其他债务国的利率负责,拯救欧元和欧元债券计划。如果成功了,代价会很小,但如果失败了,就可能拖垮整个德国的经济。”
发行欧元债券是欧元区分担风险的一种方式。另一种解决危机的方式就是让德国退出欧元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其他国家的财政部长都给德国施压,迫使其采取措施解决欧元区危机。毕早纤
以德国为最前睁缓线的欧元区北部的债权国与南部负债累累的债务国在对欧元区未来的意见上存在巨大冲突。
德国方面表示,说希腊需要更多的时间实现下调赤字的目标为时尚早。这些小国家最终仍可能狼狈地退出欧元区。
问题的关键在于西班牙会不会申请欧元区的财政援助,以及希腊能否同意新的紧缩措施。
德国、芬兰和荷兰的民众反对接受欧元区其他国家政府的财政救助。
索罗斯说,在欧元区,政府无风险论是一个错误的假设,它可以被欧元债务的引进更正。但是德国政治上不会接受这种方式。
操纵理论
在索罗斯眼中,追求哲学就是追求人类的智慧。
1、什么是反身性?
反身性是投资大师索罗斯所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索罗斯在大学时代,深受其导师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身性原理,同时将这一原理应用于他的金融证券实践,由此获得巨大的成功。波普尔的伪证主义哲学对他的重大启示在于:它提示了人类认知活动具有的本质的不完备性。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证伪的对象。
在股票市场上相应的理解应该是:用质朴无邪的、科学定义式的、量化的方法研判股票未来走势,会使投资者陷入一个一个的误区。因为我们不能忽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K线走势的背后,有人的观念和灵性在发挥作用,如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买卖动机和欲望,职业投资者投资预期和投资行为,主力做开盘价、收盘价,刻意打压、拉抬等等。股票市场现有的量化(各种技术指标)、形态化(如M头、头肩底、鸭头等)分析理论和分析工具,在投资参与者的有意识、有思想、有预谋、有特定目的的交易行为面前,是相形见绌、必输无疑的。基于这样的哲学思想,索罗斯在25年的投资商生涯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反身性理论。
所谓反身性,它表示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例如,投资大众热情参与的行为自然会影响股价的涨升,而当涨升的意念形成后,又作用于股价,股价却不一定按大众意识的形成态势发展,往往令人失望地发生偏差性演变。当投资大众悲观退出,股价也许又意外的飙升、震荡。索罗斯指出,市场永远是对的,我们现有的分析工具不可能准确预测股价走势和坐标位置。因为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手仿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又影响交易活动的进程,不是预期与将来事实相符合,而是未来的事件由预期所塑造。
市场是不均衡的,参与者本身不独立与事件之外,参与者本身所做的决定对整个事件本身也会有影响。即参与者也会影响事件,使事件处在一个动态的波动中。索罗斯的投资哲学是建立在“反身性理论”的基础之上,它的理论含义是: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
y=f(x)
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
x=F(y)
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
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索罗斯将该函数模式称作“反身性”。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回归系统”。
2、反身性理论模型
索罗斯认为:“市场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许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谓的‘主流偏向’。”“存在着一种反身性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又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
如图所示,在索罗斯给出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表述的基本趋势,是指上市公司股票每股收益的变化趋势。而股票市场众多参与者对每股收益变化的趋势产生的偏差会彼此抵消,那么,剩下的就是“主流偏向”在起决定性的影响作为。
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加强了基本趋势,我们称这个趋势为自我加强的,当它们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之为自我矫正的。同样的术语也适用于主流偏向,可能自我加强,也可能自我矫正。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当趋势得到加强时,它就会加速,当偏向得到加强时,预期和未来股票价格的实际变化之间的差异就会扩大;反之,当它自我矫正时,差异就缩小。至于股票价格的变化,我们将它们简单地描述为上升的和下降的,当主流偏向推动价格上涨时,我们称其为积极的;当它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为消极的。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的偏向所加强,而下降的价格变化为消极的偏向所加强,在一个繁荣/萧条的序列中,我们可以指望找到至少一个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和一个下跌的价格变化为消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同时一定还存在着某一点,在这一点上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联合起来,扭转了股票价格的变化方向。
这两条曲线的一个典型走向可能如图所示。起初,对基本趋势的认定将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的,但该趋势已经足够强大,并且在每股收益中表现出来(A—B)。基本趋势被市场认可后,开始得到上升预期的加强(B—C),此时,市场仍然非常谨慎,趋势继续发展,时而减弱时而加强,这样的考验可能反复多次,在图中只标出了一次(C—D)。结果,信心开始膨胀,收益的短暂挫折不至于动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D—E)。预期过度膨胀,远离现实,市场无法继续维持这一趋势(E—F)。偏向被充分地认识到了,预期开始下降(F—G)。股票价格失去了最后的支持,暴跌开始了(G)。基本趋势反转过来,加强了下跌的力量。最后,过度的悲观得到矫正,市场得以稳定下来(H—I)。
我们认为,主流偏向就是指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证券商等行为团体(大股东),或者行为个人(小股东),对股票市场和对上市公司的具体股票产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有没有前景、价格定位是否偏低、有没有价值回归的机会、各方面的条件是否允许适当炒作等),以及已经在实施、或者正在实施的市场交易行为(有意识、有动机、有目的的交易行为)产生的客观的市场表现结果和事实(用K线所表现出现的图表形态)。
如果真的是这样,“主流偏向”就是对股价有决定影响作用的“主力机构”、“庄家”这种投资主体和投资行为的代名词。这实际上就是“有意或者无意的、偶然或者必然的情况下发生的股票价格的操纵行为主体”。索罗斯在美国这样一个比较成熟、规范的市场,为了避开严格的监控体制,避免社会公众对市场操纵行为的反感,把对主力机构、庄家对股价的操纵行为,含蓄、隐晦的描述为“反身性理论”,这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的思维和风格。
索罗斯的“洞察力”,也就是窥探和理解交易者的动机和灵魂的能力。然后,他利用这种操纵手段,恰到好处地把握这种游戏规则,这就是他“狙击全世界”、称雄全世界金融和股票市场的技巧和手段。他的洞察力在于发现了在美国、以及全世界金融和股票市场上或明或暗的股票价格的操纵行为,并用“反身性理论”隐喻了股价操纵的整个过程。他自己则从发现中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盈利的机会:恰到好处的实施“做庄”的战略,或者准确适时地把握了“跟庄”的机会。
投资原则
索罗斯是金融界的怪才鬼才奇才,他在国际金融界掀起的索罗斯旋风几乎席卷世界各地,所引起的金融危机令各国金融界闻之色变。从古老的英格兰银行,南美洲的墨西哥,到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甚至连经济巨兽日本,都未能幸免在索罗斯旋风中败北。索罗斯管理的对冲基金,投资使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用的资金数量是一般投资者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他的投资秘诀对一般投资者还是有借鉴启迪作用的。下面就是索罗斯的24个投资秘诀:
⒈ 突破扭曲的观念
索罗斯通过早期哲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认识存在缺陷,对真实的看法有所扭曲,而金融投资的核心就是要对人类存有缺漏和扭曲的认识作文章。
⒉ 关注市场预期
索罗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建立的完全自由竞争模式不以为然,他认为供需关系的发展会受市场操纵,从而导致价格波动,而不是趋于均衡。此外,未来价格的走势却又是由当前的买入或卖出行为所决定的。因此要依靠自已的认识对市场进行预期。
⒊ 市场的无效性
古典经济学的有效市场理论假定金融市场最终会走向均衡,而依据索罗斯的观点,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注定其是无效市场,即非理性。依靠有效市场理论对行情的判断依据也是靠不住的,利用和把握了无效市场所提供的投资机会,使索罗斯的基金发展状大。
基金大鳄索罗斯:中国房地产挺不过三年
⒋ 寻找偏差
金融市场在不均衡中运转造成市场参与者的市场预期与客观事物出现不可避免的偏差,寻找市场可能出现过度非均衡的倾向是发现投资机会的捷径。
⒌ 发现联系
市场参与者带着偏见操作,而偏见本身也能影响事件的推展。索罗斯认为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和现实事态的进程存在反作用联系,未来的事件被期望所塑造。
⒍ 揭示市场偏见
根据反射理论,市场天生就不稳定,偏见和认知缺陷将进一步导致市场波动,又将再次影响了投资人的期望——认知和现实间出现双向的回馈,这种不稳定将对投机者极为有利。
⒎ 利用市场不稳定
当市场预期与客观事物出现偏差时,金融市场会出现连续“涨跌” 的不稳定状态,从而给投资者提供了了解市场想法的机遇。
⒏ 把握混乱
索罗斯以为,股票市场运作的基础不是逻辑层面,而是基于群体本能的心理层面,理解金融市场中混乱根源正是其挣钱的良方。
⒐ 善用过度反应的市场
散户投资人的认知缺陷和盲从会使市场过度扩大,而当偏差过大至超过某个临界点时,则会出现相反趋势。索罗斯在大部分的时候会一边跟着趋势走,一边寻找趋势的转折点并准备反向投资。
⒑ 基本面
索罗斯认为市场参与者的偏见不仅决定市场价格,而且还影响到“基本面”,从而反射理论将发挥作用。一旦觉察到基本面受影响,则能快人一步。
⒒ 先投资再调查
索罗斯在投资实践中,总是根据研究先假设一种发展趋势,然后建立小仓位来试探市场,若假设有效,则继续投入巨资;若假设是错误的,就毫不犹豫地撤资。
⒓ 预测趋势
索罗斯善于从宏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来分析行业和股票,以期发现预期和实际股票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从而获利。
⒔ 勇于突破
很多投资者的错误是明明准确地把握市场趋势却因为缺乏自信而错失良机。索罗斯的观点就是:如果你对某笔交易有很大的把握,就应该勇于大量注资,在高杠杆上保持平衡。
⒕ 兼听则明
索罗斯认为,除了凭借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之外,直觉在投资方面的作用也很重要。而他的直觉常常来自于对国际贸易状况宏观考虑以及从身边诸多国际金融权威人士了解到的他们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看法和策略。
⒖ 求生自保
尽管用信用杠杆进行投资可以扩大盈利,但一旦出现错误将会损失惨重。索罗斯成功的原因之一即是他擅长于绝处求生,发现错误时趁早平仓,及时撤退,以避免更大损失。
⒗ 接受错误
索罗斯认为,虽然犯错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这毕竟是游戏的一部分。因此他在投资一开始常常假设自己建立的投资仓位可能有错,并提高警觉,如此一来,就能比大多数人更为及时地发现和矫正错误。
⒘ 切忌赌徒心态
在索罗斯看来,承担风险本身无可厚非,但那种孤注一掷的赌博式冒险应该及时制止。
⒙ 思考和自省
索罗斯对待金融市场有一种超然物外的耐心,他认为利率和汇率变动的效果需要时间,因而整个投资往往是一场持久战。花时间去思考,学习和自省往往是等待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⒚ 忍受痛苦
索罗斯曾说过,如果你未准备好忍受痛苦,那就不要再玩这种游戏。投资者必须懂得如何保持冷静、承受亏损。
⒛ 心理素质
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钢铁般的意志是索罗斯成功的重要秘诀,他理解市场有非理智的一面,因此,他就如同牧羊人一样,在大部分的时间随着羊群移动,一旦出现一个机会就会敏锐地觉察到并冲到羊群前面。
21. 两面避险
索罗斯是对冲基金领域里的大师级人物,他懂得在通过在多头和空头两面下注,将投资部位中风险资产的组成多样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索罗斯:中国股市在2008年奥运会结束前会平稳运行
22. 保持低调
索罗斯在投资方面大开杀戒的同时,对自身常常保持低调,他对自己的投资策略总是讳莫如深,也很少将自己的秘密公布于众。
23. 善用杠杆
懂得利用杠杆不但可以提高投资力度,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报酬率。但是杠杆投资不仅需要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保持杠杆平衡的技巧和能力。
24. 最佳与最差
索罗斯的宏观分析为关注大格局——国际政治、各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的变化等。然后他会选取一行业中最好和最差的股票并忽略其他股票,他相信这种套头策略会有很好的表现。

⑸ 谈安全边际——《聪明的投资者》读书心得

        格雷厄姆作为一代宗师,他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重要的投资者,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他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 《聪明的投资者》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之一,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投资者。

格雷厄姆告诉他最喜爱的学生巴菲特两个最重要的投资规则:第一条规则: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规则:永远不要忘记第—条。那么,在实际投资操作中如何应用以上两条规则呢?格雷厄姆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密精练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在他的名著《聪明的投资者》中首次提出了安全边际概念:“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密精练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安全边际概念可以被用来作为试金石,以助于区别投资操作与投机操作。”“为了真正的投资,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并且,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由数据、有说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实际经验得到证明。”“在正常条件下,为投资而购买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边际即其大大超出现行债券利率的预期获利能力。”“在一个10年的周期中,股票盈利率超过债券利率的典型超额量可能达到所付价格的50%。这个数据足以提供一个非常实际的安全边际——其在合适的条件下将会避免损失或使损失达到最小。如果在20种或更多种股票中都存在如此的安全边际,那么在完全正常的条件下,获得理想结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就是投资于普通股的典型策略,并且不需要对成功概率做出高质量的洞察和预测。”

简单地说,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可以理解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显著差异。巴菲特等价值投资大师最强调的就是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所形成的安全边际,这是价值投资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根本所在。

寻找到安全边际的前提在于对公司价值的准确评估,但公司估值永远只能大致准确,却永远不可能精确。因为估值的前提在于对公司仔枯未来收益的长期预测,而预测永远不可能绝对准确。价值评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的长期现金流,而未来的现金流又取决于公司未来的业务情况,而未来是动态的、不确定的,预测时期越长,越难准确地进行预测。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不得不感叹:“价值评估,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机构投资者对于安全边际公司的确定,都会陷入很大困境。更何况资本市场到处充满了欺诈,许多报表都是人为炮制出来的,作为一般个人投资者对于安全边际公司的寻找类似于缘木求鱼,或者说画饼充饥。

那么,作为价值投资安全边际的存在以外,是否有技术投机的安全边际的存在呢?我认卜戚冲为有。

技术安全边际,应该在于运动的物理特性中,就是运动的惯性概率。索罗斯的 “反身性理论”认为,投资者与市场之间是一个互动影响。人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羊群效应”。所以,在技术方面,一旦趋势形成并开始发展时,这时候人的偏见将惯性助推这种趋势朝更远方向前进,这时候就是一个投机的安全边际。作为个人投机者,选择这样的安全边际进入是相对简单的。因为公司的价值数据不是我们有能力调研的,但价格的趋势是可以辨认的。

安全边际,不但在投资和投机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实在人的发展上也是值得借鉴的。一个人的定位是否处于安全边际,就是我们的首要考量因素。定位过高,将招致大众不满;定位太低,则难以发挥自身作用。恰当的定位可以进退自如。

在人际关型歼系上,安全边际也有用武之地。刺猬原理就是最好的注释。人际关系之间,关系过于密切或疏远都是不恰当的,太近,就像刺猬之间会受伤,太远则不构成关系了。

其实,在娱乐中也存在安全边际。桥牌就有安全打法,是基于稳定获胜的原来,不追求极致,却保证了获利,做少数的胜利者。

《聪明的投资者》不仅仅是一本投资书,还是一本哲学书,值得一读。

⑹ 为什么股票价格在跌市盈率反而变高一倍

市盈率 = 股价 ÷ 每股盈利
每股盈利 = 12个月内公司的净利润 ÷ 总股本
12个月内公司的净利润可以是过去一个自然年份的12个月,也可以是从目前的季度反推4个季度,还可以是用过去两个已知的季度加未来两个未知的季度(但需要预测)等等。

如果每股盈利很小,市盈率自然很高。
市盈率指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个月的时间)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投资者通常利用该比例值估量某股票的投资价值,或者用该指标在不同公司的股票之间进行比较。市盈率通常用来作为比较不同价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标。然而,用市盈率衡量一家公司股票的质地时,并非总是准确的。一般认为,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具有泡沫,价值被高估。然而,当一家公司增长迅速以及未来的业绩增长非常看好时,股票目前的高市盈率可能恰好准确地估量了该公司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市盈率比较不同股票的投资价值时,这些股票必须属于同一个行业,因为此时公司的每股收益比较接近,相互比较才有效。

⑺ 反身理论的何谓“反身性”

反身性是指参与者的认识与参与者行为绝蠢的相互作用,情境与参与者的观点均为因变量,一个初始变化会同时引起情境与参与者观点的早橡进一步变化。用反身性的语言描述股票市场的行为,就是价格变化的本身也会影响人们的预期。
反身性的数学表达是一个递归函数:
y=f(x)认识函数,x=Ф(y)参与函数 —— y=f[Ф(y)],x=Ф[f(x)]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y=f(x)。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行为。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x=F(y)。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决策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认知)。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y=f(F(y)),x=F(f(x))。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并睁陪数。

⑻ 总体来说投资股票有哪三类风险

股票本身的风险股票本身的风险有三个:①简迹股票枣扰的估值,也就是收益和风险②安全边际、贴现率的取值③市场工具的作用,比如金融市场的反身性我们这里讨论股票的风险指的是股票价格本身和股票背后的凳咐旦公司的风险,

⑼ 再谈反身性理论

关于反身性理论的论述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提笑简空出的托马斯公理中,后来被同为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进行了二次整理,意思大概是: 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索罗斯后来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一论述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反身性理论。因其自身的影响力,这个理论也被更多人所了解。

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理论,我们在他的《索罗斯传》中,找到关于这个理论形成和实践的三个阶段。

这要从索罗斯小时候的经历说起,因为索罗斯是犹太人,当年很多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后,对纳粹是抱有幻想的,认为纳粹不会对他们下狠手,但实际上并没有。

这个经历让索罗斯认识到, 人的认知碰瞎和现实之间是存在差异和偏差的 ,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存在缺陷、存在歪曲的。这个认识虽然简单,但却是索罗斯金融理论的基础。

这个观点让我联想到行为经济学中的描述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与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真实行为存在偏差。

行为经济学讲的是理性与行为之间的偏差,比如商品价格低的时候,理性人会买入更多商品,但在实际行动中,人们可能并不会因为价格低就买入更多。

这里描述的偏差与索罗斯表达的偏差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从理性角度来描述偏差,一个是从认知角度来描述偏差。

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学中有一个均衡理论,就是说,价格会围绕供需的变化而变化,即供应增加价格下降,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反过来,价格的高低变化又会影响供应量的多少,于是就形成了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又反向影响供需的均衡状态。

但索罗斯并不这样认为,他看到的世界是,股票市场每天都在上演着追涨杀跌,价格从来都是在泡沫和崩盘之间来回波动。

这就形成了新的对立理论,即 均衡与反身性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对标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中的非理性行为。

反身性要讲的是,价格只能部分反应供需,均衡也只是理想状态。就像理性人,只能解释部分经济现象一样。真正影响股票价格的是市场参与者的主观认知,即价格是由市场参与者的共同认知决定。

但由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又存在偏见,于是最终价格就会在这些偏见的相互影响中形成,而索罗斯把这种 偏见相互影响的过程称之为反身性

这里面的特点是,因为反身性的存在,股票价格的形必然成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 共识 。共识即是繁荣的推手,也是泡沫的原凶。

索罗斯为什么说市场永远是错的?就是因为市场参与者的认知存在偏见,偏见与偏见之间相互影响,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另外一个偏见。

你可能会说,那还是有人能判断市场的正确走势啊?从结果上来看是这样,但从反身性来看,这个判断可能仅仅对了结果,背后的过程一定存在偏差。

说到这,又一个疑问来了,那索罗斯是如何成功的呢?

索罗斯并不相信人的判断,但他相信趋势。他为什么相信趋势?因为他相信反身性。

他认为反身性最大的特点是制造泡沫,而泡沫不可能无限大,必然有一天会被戳破,这个泡沫从膨胀到被戳破的过程就是盛衰序列。

索罗斯的成功之路就是发现并充分利用了这个规律,并与众不同的认为,一个行业 由盛到衰 的过程, 才是赚钱的最好时机 。这个论断也符合索罗斯喜欢做空的特点。

索罗斯的做空案例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1992年狙击英镑,成为打败英格兰银行的第一人;1997年狙击泰铢,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

总的来说,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就是通过获悉人们对市场的认知,并观察这个认知与真实情况的差距,然后通过这个抽象的差距找到现实世界可以投资的机会,并时刻关注局势的变化,在盛衰交替来临之前,提前布局投资。

但值得注意的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并不是一个通用理论,也就是说,他这套东西可能只适合他,别人并不容易掌握。

这就像量子力学中发现的“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准确测量出市场参与者的偏见,以及这些偏见交织在一起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索罗斯的过人之处可能就在这里,首先,他坚信反身性,以及反身性带来的盛衰序列,其次,他有着很强的盛衰感知力。第三,敢于下重注。

所以,他的成功一定不局限于一个理论,更多的还是他的综合能力。投资终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聊反身性也只是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远方,看一些我们从未见过或者想过的东西,由此来咐敏指导我们更多维度的思考。

⑽ 系统思考之正反馈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应用分析

系统思考之正反馈的应用分析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说,正反馈通过目标与结果之间的相加来增加输入,从而使结果不断增加。正反馈模型可以用于军事学、管理学和亩旅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分析,此处给出管理学上比尔盖茨的正反馈理论和经济学上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它们的本质都是正反馈模型。比尔盖茨在他的书《未来之路》中详细论述了他是如何使用正反馈理论打败所有对手,从而成为操作系统的行业标准,正反馈也使他成为了世界首富。金融家索罗斯在他的书《金融炼金术》中论述了反身理论,并且举了很多他在金融市场中的例子来论证反身理论,也在书中对于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经济学不仅只包含均衡,还包含非均衡。而均衡是系统思考的负反馈模型,非均衡是正反馈模型,负反馈和正反馈模型是系统思考最基本的2种模型。

1 )正反馈应用于比尔•盖茨的正反馈模型

内容提要: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介绍了他是如何通过正反馈理论打败所有竞争对手,使微软系统成为行业标准的。微软系统的低价策略使得比其他竞争对手卖出更多产品,而卖出的产品多,给他做兼容软件的厂家就多,从而增加了微软系统的影响,进而促进更多人购买微软系统,形成正反馈效应。比尔•盖茨通过正反馈理论击败苹果操作系统,UNIX等众多实力强大的对少,使微软系统称为行业标准,自己也成为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在他的书《未来之路》中写道:“事实标准常常通过经济机制在市场上发生演变,这种经济机制与推动商业成功的正向螺旋的概念十分相似,它使一个成功推动另一个成功,这一概念叫做正反馈,它说明事实标准之所以常常出现在人们寻求兼容性的时候的原因。

在一个发展的市场上,只要存在一种稍微优于竞争对手的做法,这时正反馈循环就开始了。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下面这种高技术产品上,这种产品可以大量制造,而成本却很少增长,其一部分价值来源于他们的兼容性。家用录像游戏系统就是一个例证。这是一种有特殊目的的计算机,安装有一张供特殊目的用的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形成了游戏软件平台。兼容性的重要性,还在于可利用的应用程序(例如这里的游戏程序)越多,则机器本身对用户来说就越有价值。同时,用户购买的机器越多,软件开发者就会为它开发越多的软件。一旦一台机器的推广到达了一个高水平,销售量就会不断上升。这时,正反馈循环就开始了。

计算机行业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是,计算及对其用户的价值大小取决于质量和可供计算机使用的各种应用软件。

但是最初的IBM个人计算机实际上可以选择装入3个操作系统——即我们的PC-DOS,CP/M-86和UCSD Pascal P-System。我们知道三个系统中只有一个能够成功,从而成为标准。我们需要向VHS录像带推入每一个录像带商店那样的同一类的力量,使MS-DOS也成为一个标准。我们看到有三种方法使MS-DOS名列前茅。

第一种就是要使MS-DOS成为最好的产品。梁耐槐第二种就是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第三种是要确保MS-DOS价格便宜。

我们和IBM做了一笔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即只交低廉的一次性费用,就使该公司在所销售的许多计算机上使用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这就使得IBM有了动力去推广MS-DOS,廉价地销售它们。我们的策略成功了。IBM以大约450美元的价格出售UCSD Pascal P-System,以175美元出售CP/M-86,而以60美元出售MS-DOS。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从IBM那里赚钱,而是要从出售MS-DOS特许权赚钱,有的计算机公司想要提供或多或少的与IBM个人计算机兼容的机器,我们就把MS-DOS的特许权出售给这些公司。IBM可以免费的使用我们的软件,但是它对未来的升级版软件并不能享有独占使用权和控制权。这使得微软公司做起了把软件平台的特许使用权出售给个人计算机工业的生意。结果IBM放弃了UCSD Pascal P-System和CP/M-86的升级版本。

用户们充橡友满信心的购买IBM个人计算机,在1982年,软件开发者们开始抛出在这一DOS下运行的应用程序。每一个新的应用程序都增加了IBM个人计算机作为潜在的工业界的事实标准的实力。

一个正反馈的循环开始趋动个人计算机市场。一旦开了头,成千上万的应用程序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公司开始制造内置卡或“附件卡”,这些卡扩展了个人计算机的硬件能力,软件和硬件的珠联璧合所带来的好处使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量远远超了IBM的预期销量——成百上千万地增加。正反馈循环为IBM循环出数十亿美元。有好几年,所有商用个人计算机中的半数以上是IBM的产品,其余的大多数产品也与它兼容。

在三年内,几乎所有的个人计算机竞争标准都消失了,唯一的例外是苹果公司的苹果二型(Apple II)和Mac机(Macintoch)。惠普,DEC,德州仪器和施乐公司,尽管在技术声望和用户方面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在80年代初期的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均告败北。原因在于它们的机器缺乏兼容性,而且没有对IBM内部结构提供足够的重大改进。”

分析逻辑:

1)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详细的介绍了微软利用正反馈原理打败所有的其他操作系统而成为行业标准,所以比尔•盖茨的模型就是正反馈模型。

2)比尔·盖茨的正反馈思路是当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市场上有较多一些份额,就会有较多的软件开发者为微软的操作系统编写应用软件,这样微软的操作系统的价值就会提高,就会有更多的人购买微软的操作系统,然后又有更多的软件开发者为微软系统编写应用程序,增加微软系统的价值,从而又再促进销售。最后形成正反馈,打败所有其他对手,成为行业标准。

3)比尔·盖茨提出三种方法来增加微软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的方法:“第一种就是要使MS-DOS成为最好的产品。第二种就是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第三种是要确保MS-DOS价格便宜。”

“我们和IBM做了一笔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即只交低廉的一次性费用,就使该公司在所销售的许多计算机上使用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这就使得IBM有了动力去推广MS-DOS,廉价地销售它们。我们的策略成功了。IBM以大约450美元的价格出售UCSD Pascal P-System,以175美元出售CP/M-86,而以60美元出售MS-DOS。”

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合外力决定成果”。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是消费者购买的动力B,价格是消费者购买的阻力C,二者的合外力B-C决定了销售量这个成果Q,合外力的转化率为K。Q=K(B-P)是《可以量化的经济学》中提出的需求定律。微软使用了4种方法来增加销售量Q(如图3-14所示)。

“第一种就是要使MS-DOS成为最好的产品。第二种就是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这两种方法增加了消费者购买MS-DOS系统的利益B,第1种是微软自身完善软件而增加的消费者利益,第2种是兼容软件增加的消费者利益B,通过Q=K(B-P)可知,增加B会而使销量Q增加。

“第三种是要确保MS-DOS价格便宜。”第3种方法降低价格,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成本P,通过Q=K(B-P)可知,降低P会而使销量Q增加。

通过与IBM这个巨头合作,获得了全世界的推广,增加盈余转化率K,通过Q=K(B-P)可知,增加K会而使销量Q增加。微软作为初创公司,负担不起全球推广这样巨大的营销费用。如果最开始微软没有和IBM进行合作,那么占据初始优势而最后形成正反馈效应的公司就不会是微软了。微软允许IBM以很低的费用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从而使IBM有动力去推广微软的操作系统而不是其他家的。而由于IBM在个人商用电脑上的巨大成功,使微软的操作系统成为了行业标准。

微软通过将操作系统的特许权出售给其他IBM的兼容机厂商赚钱。

4)比尔·盖茨绘制的正反馈框图。在这里作者以系统框图来分析微软的正反馈,并且介绍一条作者要在经济学中讲的重要原理:消费者盈余决定购买数量;而不是价格决定购买数量。

消费者盈余=消费者利益-价格。消费者利益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利益,也就是商品价值。消费者盈余与购买数量正相关,消费者盈余越多,购买数量越多(如图3-15所示)。

比尔·盖茨提出的增加销量的第一种方法是“就是要使MS-DOS成为最好的产品”,即增加操作系统带给消费者的利益,从公式:消费者盈余=消费者利益-价格可以看出,当价格不变时,增加消费者利益会增加消费者盈余,从而增加销量。

第二种方法是:“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帮助其他公司编写与微软系统兼容的软件会提高微软系统的价值,即提高了消费者的利益,从公式可以推出,消费者盈余增加,购买量增加。

第三种方法是:“要确保MS-DOS价格便宜。”在消费者利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价格会提高消费者盈余,从而增加销售量。

而比尔·盖茨的三种方法都用了,则消费者盈余会变的很大,购买量会增加很多,从而推动MS-DOS成为了行业标准。

在这3中方法中,微软允许IBM以很低的价格在其计算机上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促使电脑界的巨人有动力去推广微软的操作系统,借着IBM的成功,而使自己的操作系统迅速成为行业标准,从而打败所有其他的操作系统。苹果系统,UNIX系统和其他操作系统的失败都是因为他们的兼容性不好,甚至于苹果公司自己的系统都不兼容,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利益。

2 )正反馈应用于索罗斯的反身理论

内容提要: 索罗斯的反身理论是一个正反馈模型,索罗斯使用反身理论,狙击英格兰银行,引发亚洲金融危机,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投机大师。主流预期是投机者购买的合外力,合外力决定了金融产品的价格涨跌,而金融产品价格的涨跌又影响主流预期,二者相互加强,形成正反馈效应。

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就是所谓“反身理论”。简单来说,反身理论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与投资者的关系是:投资者根据掌握的资讯和对市场的了解,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改变了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二者不断地相互影响。因此根本不可能有人掌握到完整资讯,再加上投资者同时会因个别问题影响到其认知,令其对市场产生“偏见”。

在现实中,股票价格上升,购买量也上升,需求定律无法解释,并且供需曲线也并没有如均衡价格曲线那样达到一个均衡点,而是处在非均衡的状态。金融家乔治·索罗斯通过反身定理和金融经历对经济学的均衡模型提出了挑战。

经济学上用羊群效应来解释股票市场的价增购买量增多,并且认为是不理性的行为(与人是自利的假设冲突),这是用现象解释现象,缺乏解释力。经济学家也试图通过将股票市场的价升需求量上升定义为不理性的行为来回避与需求定律价升需求量应下降的矛盾。羊群效应是指不去思考的从众效应,而金融投机者整天在做的事情就是思考投机哪只股票,以及何时投机。

金融家乔治•索罗斯提出反身理论来解释这种非均衡现象,并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质疑。

金融家乔治·索罗斯是第一个提出完整理论来挑战经济学的均衡,并通过股票和外汇等金融市场的实例来支持其理论的人。

所以为了理解的方便,此处将对索罗斯的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其内容来自于他的著作《金融炼金术》。

“参与者的偏向

参与者的思维和所参与的情境之间的联系可以分解成两个函数关系,我将参与者理解情境的努力称为认识的或被动的函数,把他们的思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称为参与的或主动的函数。在认识函数中,参与者的认识依赖于情境;在参与函数中,情境受参与者认知的影响。可见,这两个函数从相反的方向发挥其功能,在认识函数中自变量是情境,而在参与函数中自变量是参与者的思维。

两个函数同时发挥作用时,它们相互干扰。函数以自变量为前提产生确定的结果,但在这种情境下,一个函数的自变量是另一个函数的因变量。确定的结果不再出现,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相互作用,其中情境和参与者的观点两者均为因变量,以致一个初始变化会突然同时引起情境和参与者观点的进一步变化,我称这种相互作用为“反身性”。运用简单的数学,反身性可以表述成一对递归函数:

y=F(x)认识函数

x=Φ(y)参与函数

所以

y=F[Φ(y)]

x=Φ[F(x)]

这就是我的方法的理论基础。两个递归函数不会产生均衡的结果,只有一个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从根本上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在那里,一组事件跟随另一组事件,不受思维或认知的干扰(尽管在量子物理学中,观察引入了不确定性)。当一个情境包含思维参与者时,事件的因果联系不再是由一组事件直接导向下一组事件,相反,它以一种类似鞋袢的模式将事实联结于认知,认知复联结于事实,由此,反身性概念产生了一种历史的“鞋袢”理论。

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

我就用另外两个主张取代了“市场永远正确”的迷信:

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

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

市场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许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谓的“主流偏向”。

在此我将引进第二个简化概念。假定存在着一个无论投资者是否意识到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其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及程度,视市场参与者的观点而定,绝非一成不变。以这两个概念作为基础,就可以把股票价格的运动趋势拟想成“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

这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呢?请读者回忆一下前边提到的两种函数关系:参与函数和认识函数。基本趋势通过认识函数影响参与者的认知,认知所引起的变化又通过参与函数影响情境。在股票市场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参与者的偏向和基本趋势同时施加影响。

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又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常数关系不存在,均衡的趋势也就无从谈起。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在一个典型的市场事件序列中,三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如图3-16所示)。

1)梳理索罗斯的逻辑。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影响股票价格,而股票价格反过来也影响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假设市场中的主流偏向认为某一股票的价格会上涨,投机者会进行购买,从而引起股票的进一步上涨,导致更多的投机者购买,价格继续上涨;当投机者认为股票不会继续上涨后,会停止购买,股票价格会停留或下降;当投机者认为股票会下降时,会出售股票,导致股票价格下降,股票价格下降,导致更多的投机者出售股票,导致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下降。投机者购买股票的动机是希望在股票上涨趋势中低价购买,高价卖出,获得利益;在股票下降趋势中出售是希望在高价出售,减少损失。

2)绘制索罗斯的反身理论模型。反身理论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正反馈,股票价格的上升(下降)对未来股票价格的上升(下降)是一个促进作用。其分析框图如下图所示(如图3-17所示)。

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影响投机者对股票的购买和出售。假设现在的主流趋势认为股票价格会上涨,他们会购入股票;由于他们购入股票,股票的价格上涨,从而加强了投机者认为股票会上涨的主流趋势,从而使投机者增加了对这只股票的购买(投机者希望在股票上涨的趋势前期低价购入股票,在股票价格下降前出售股票,赚取差额)。而进一步的股票购买会使股价进一步上升,从而又对投机者认为股票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一个加强的作用。从而完成股票价格上升的正反馈过程。

由于股票的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股票价格和基本趋势会减弱投机者认为股票会上涨的主流趋势,最终导致主流趋势的逆转,主流趋势开始认为股票价格会下跌,开始出售股票,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降;股票价格下降会增强投机者认为股票价格下跌的趋势,从而出售更多的股票,导致股票的价格进一步的下跌。从而完成股票价格下跌的正反馈过程。

股票的价格会对投机者有2个反馈作用,其中一个是正反馈作用,增加投机者的投机趋势。一个是负反馈作用,减少这个趋势,符合需求定律的价格升高减少购买。

当股票价格上升时,价格的正反馈会使投机者认为股票价格会进一步上升,从而有增加购买的趋势。而当股票价格上升时,获得同样股票的代价上升,股票的相对价值下降,会对投机者的购买有减弱的趋势。投机者是在价值和投机上做权衡取舍,而大多数时候,投机行为所发挥的作用更大。

3)增加必要的其他因素。除了价格和投机者行为的互相影响之外,外部环境也会影响投机者的行为。比如传媒舆论对某只股票的评价,就会影响投机者的行为。甚至有时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舆论评价,只是提到这支股票,也会影响投机者的投机行为。金融市场非常敏感,任何小的扰动都可能产生较大的结果(如图3-18所示)。

4)分析其他人的理解。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J·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中也着重介绍了正反馈理论,他将其称之为‘反馈环’,庞氏骗局就是一个反馈环。希勒写道:“放大机制是通过反馈环(feedback

loop)工作的。反馈环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庞氏过程——过去价格的上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及期望,这些投资者进一步抬升股价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种循环不断进行下去,因此造成对原始因素的过激反应。……在反馈环理论中,最初的价格上涨导致了更高的价格水平的出现,因为通过投资者需求的增加,最初价格上涨的结果又反馈到了更高的价格中。第二轮的价格上涨又反馈到第三轮,然后反馈到第四轮,以此类推。因此诱发因素的最初作用被放大,产生了远比其本身所能形成的大得多的价格上涨。这种反馈环不仅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而且也事关个人投资的盛衰,当然两者可能在细节上会有差异。……不管哪一种反馈环理论在起作用,投机性泡沫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也不可能永远扩大,当这种需求停止时,价格上涨也会停止。”

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和希勒的反馈环理论本质上都是正反馈理论。这个理论也可以通过需求定律公式Q=K(B-P)来解释,投机与普通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价格上涨P会导致需求B增加。当某种因素导致价格P上涨时,投机者希望抓住股票的上涨趋势,进行购买,而在价格下降前抛出,获得贱买贵卖的利益。股票价格P上涨导致了股票的需求量的增加,投机利益B增加。开始时的投机利益B的增加大于价格P的上涨,导致B-P>0,购买量一直增加,形成股票上升的正反馈过程。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投机利益B的增加减小,而价格P还在增加,B-P=0,此时的购买量为0。当主流趋势发现付出的价格P过高时,开始发生需求反转,需求量开始下降,投机利益B开始下降,B-P <0,股民开始抛售股票,导致投机利益B减少,供给量增加进一步使价格P下降,导致下一轮的抛售股票,从而产生股票下降的正反馈过程。

摘自《可以量化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