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些政策影响股市波动
哪些政策影响股市波动?
1.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由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货币供给总量与货币需求总量的平衡相辅相成。因而宏观经济调控之重点必然立足于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主要针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控制展开,进而实现诸如稳定货币、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发展经济等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影响。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另外,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对股市的涨跌又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除货币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它对股市的影响也相当大。下面从税收、国债二个方面进行论述。
(1)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实现其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国家财政通过税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调节证券投资和实际投资规模,抑制社会投资总需求膨胀或者补偿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
运用税收杠杆可对证券投资者进行调节。对证券投资者之投资所得规定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税后实际收入水平,从而起到鼓励、支持或抑制的作用。一般来说,企业从事证券投资所得收益的税率应高于个人证券投资收益的税率,这样可以促使企业进行实际投资即生产性投资。税收对股票种类选择也有影响。不同的股票有不同的客户,纳税级别高的投资者愿意持有较多的收益率低的股票,而纳税级别低和免税的投资者则愿意持有较多的收益率高的股票。
一般来讲,税征得越多,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和发放股利的盈余资金越少,投资者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也越少,因而高税率会对股票投资产生消极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也会下降。他们常会这么想,“与其挣的钱让国家拿走,还不如不挣”。相反,低税率或适当的减免税则可以扩大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刺激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
(2)国债
国债是区别于银行信用的一种财政信用调节工具。国债对股票市场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国债本身是构成证券市场上金融资产总量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国债的信用程度高、风险水平低,如果国债的发行量较大,会使证券市场风险和收益的一般水平降低。其次,国债利率的升降变动,严重影响着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价格。当国债利率水平提高时,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到既安全收益又高的国债上。因此,国债和股票是竞争性金融资产,当证券市场资金一定或增长有限时,过多的国债势必会影响到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量,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
Ⅱ 正常情况下货币升值和股市上涨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民币升值后,投资者的购买力增强,并且大量货币会进入股票市场,一定程度上会带动股票上涨,相反,人民币贬值后,投资者购买力降低,并且大量货币会流出股票市场,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股票下跌。
人民币只是影响股票涨跌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影响股票涨跌的因素,股票涨跌主要是由供求关系、资金量、政策、消息等因素影响。
温馨提示:
1、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2、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应答时间:2021-11-0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Ⅲ 我国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需要学术性的进行分析的,那么既然在问答里提出来了,策略吧股票配资平台就简单的回家几点:
1、在通膨胀情况下,政府一般会采取诸如控制和减少财政支出,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这就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在通胀水平很高时(CPI>5%),股市实际收益率与通胀水平负相关;而在通胀水平温和时,股市实际收益率与通胀水平正相关。总之,通货膨胀前期对股市利好,人们会买股票防通胀,后期泡沫大了,风险大。通货紧缩对股市利空,后期同样是机会,机会是跌出来的。
2、分析通货膨胀对股票行市的影响,应该区分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率很低(如5%以内)时,危害并不大且对股票价格还有推动作用。因为,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多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增多,开始时一般能刺激生产,增加公司利润,从而增加可分派股息。股息的增加会使股票更具吸引力,于是股票价格将上涨。当通货膨胀率较高且持续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发展和物价的前景就不可捉摸,整个经济形势会变得很不稳定。这时,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会变得飘忽不定,企业利润前景不明,影响新投资注入。另一方面,政府会提高利率水平,从而使股价下降。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股价水平将显着下降。通胀过高并不直接打击股市。理论上通胀越高,放在银行的钱贬值越快,人们会把更多钱拿出来买房、买股,股、房都会越高。通货膨胀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一个重要宏观经济因素。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
Ⅳ 股票的涨跌幅跟物价有关系吗
有,物价上涨就意味着容易引起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然后就就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如:加息 自然鼓励存钱 但是加重企业借贷问题 加重成本 利润就少 生意就难做,经济慢慢萧条 股票是经济的晴雨表! 打字辛苦啊 晚安
Ⅳ 为什么货币的需求达到无限大时,证券价格将达到最高点...为什么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会下降..
理论解释
1.货币需求函数L=KY-HR,货币需求无限大,利率就趋于零,证券价格达到最高。
2.利率上升,银行吸引的存款自然要增多,放出的贷款自然减少,这样一来,人们手中的资金变少,购买证券的数量也减少,这样证券价格自然会下降。(就相当于是商品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总是,证券价格与利率反向变动。
Ⅵ 股票市值和货币资金的比值反应的是什么
股票市(股价跟股本的乘积)值大的,易跌难涨。因为大资金毕竟是少数,且很难形成一致性。没有资金推动,怎么能上涨?
股票市值小的,上涨就容易多了。因为资金量需求小,稍微有点资金就可以拉升。
所以,股票市值和货币资金的比值反应的是股票的活跃性。股票市值越小且资金量越大,股票越容易上涨。相反,股票市值越大,资金量越小,股票越不容易上涨。
Ⅶ 关于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问题 人们预期利率上涨,股票价格下跌,于是卖出债券持有货币,所以货币需求无限
举个例子:比如原来利率1%,债券利率5%,一部分人就会因为债券利率高而选择持有债券,而当利率升到4%时,债券的5%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很多人由于流动性原因(债券一般期限较长)就会更加倾向于持有货币来获得利息收入。
换句话说,利率上升相当于货币的收益率提高了,因此债券相对而言吸引力就下降了,所以人们会抛售债券持有货币。
希望有所帮助
Ⅷ 分析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决定因素
通过道客巴巴查找可得http://www.doc88.com/p-705593393673.html《我国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一、中国货币数量的主要特征
(一)货币增长率
近30年我国广义货币量(M2)和狭义货币量(M1)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大(见下图)。1979年以来,M1增长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间跨度达31.6%,M2增长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间相差也有25%。特别是1998年以前,波动十分剧烈,1999年以来波幅缩小。另外,多年来,M1和M2增长速度较快。1978-2007年间M1年均增速19.1%,M2年均增速22.4%,两者年度增长率最高时接近40%。从国际比较看(见表1),我国货币增长率偏高。
(二)货币流动性
M1与M2的比率是衡量货币流动性强弱的基本指标。从总体上看,我国货币流动性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0.82下降到1995年以来的不到0.4。货币流动性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之前持续下降有多方面原因。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增长的活力得以释放,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促使货币需求快速上升。其次,从1990年两大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到1995年,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起步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证券市场很不发达的状态下,居民可投资的金融资产数量很少,因此增加的收入中很大部分只能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持有,造成M2增长速度快于M1(见下图)。
近年来我国货币流动性(M1/M2)变化情况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见表2)显示,我国是在货币流动性偏高的国家行列中。对此的一种解释是金融服务的不完善导致货币与准货币之间兑换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居民倾向于持有较多货币。
(三)货币化指标
M2与GDP的比率也被称为经济的货币化率,它在我国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在麦金农提出以M2/GDP这一指标衡量一国尤其是后发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实际货币增长水平时指出,这一比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逐步提高的,但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中,货币化程度不会持续提高,而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某个区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他认为这个区间的上限在1~1.2之间。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率在1998年超过1.2,其后继续上升,到2003年后才基本稳定在1.6左右的水平。这种现象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货币量变化的特殊性。对此的理论研究较多,比较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制度因素。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投资品通过政府调拨方式进行,消费品也更多表现为实物补贴,使用货币的交易行为较少。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使交易和支付的方式发生转变,货币交易的范围越来越大。此外,转轨过程中还存在由计划控制造成的抑制性投机需求逐步释放、由计划体制软约束造成的过度资金需求出现膨胀等情况,这些问题共同促使货币需求超经济增长,形成货币化指标快速上升的状况。
二、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财富与收入因素
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和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收入,是约束货币持有量的上限,同时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弗里德曼强调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在内的总财富与财富构成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但现实中,总财富规模和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相对比例,在度量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以国民收入作为货币需求函数中体现财富与收入因素的变量成为货币需求研究特别是相关实证研究的普遍做法。
(二)影响持币成本的因素
1、利率。在我国目前的利率体系中,尽管存在市场化的债券市场利率,但由于债券市场的相对规模小,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都还不够合理,难以体现持有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状况。因此,不宜作为衡量持币机会成本的变量。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是目前在我国广泛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变量,但尚未市场化,与金融资产预期收益的联系不紧密,明显不同于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使用的利率概念。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实际上是居民持有货币的一种预期收益,但存款利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细化,如利率期限结构变化、利息税的影响、通胀率上升形成负利率等,都应视为存款利率对货币需求实际作用的调整因素。
2、预期通货膨胀率。由于持有物质财富也是持有货币的一种替代方式,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而实物资产的实际价值保持不变。因此,预期通货膨胀率可视为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持有货币的一种机会成本。一些学者认为,只要不发生超级通货膨胀,名义利率的调整就能够反映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因此,在货币需求函数中,仅以名义利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就足够了。但这种观点同样是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发达,利率完全市场化,因而名义利率对市场反应灵敏、调整速度快。对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不能完全依据市场状况调整的现状来说,预期通货膨胀率还是可能作为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而对货币需求产生独立的影响。
3、风险资产价格与风险偏好。弗里德曼(1988)关于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需求影响机制的经典研究指出了四种不同途径和机制:一是替代效应。股票市场价格上涨表明持有股票的收益增加,从而吸引人们将持有的货币转换为股票,降低货币需求,这种效应主要影响包括储蓄存款在内的广义货币需求。二是财富效应。股票价格上涨意味着名义财富增加,这将导致消费需求上升,货币的交易需求随之上升。三是资产组合效应。股票价格上涨使资产组合中风险资产的比例增大,在风险偏好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将调整资产组合以恢复原有的风险水平,调整方式就是增加短期债券、货币等无风险资产的持有,因此引起货币需求上升。四是交易效应。股票价格上涨往往伴随着股票市场交易量的增加,这将产生相应的货币需求来满足或完成这些交易。从四种效应形成的股票市场价格与货币需求关系看,替代效应使货币需求与股票价格反向变动,其余三种效应则使货币需求与股票价格同向变动。综合四种效应的总影响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风险偏好的变化也会影响货币需求。当人们的风险偏好上升,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增加,货币需求减少。但风险偏好这一指标在计量方面有较大的难度。
关于我国货币需求中代表风险资产价格的变量选择,要考虑不同风险资产市场的发展状况与代表性。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债券市场利率对风险资产收益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不同,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程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也落后于股票市场。公众在债券二级市场的参与程度低,债券市场更多地担当了货币政策操作(央行的回购和现券交易)平台,而没有成为经济主体进行货币与风险资产转换的主要场所。随着近年来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已日益成为经济主体持币的重要替代资产之一,股票指数的变化体现了持有货币的一种机会成本。
(三)制度因素
一系列制度因素来源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乡镇企业在内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价格双轨制的实行与取消、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等等。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货币化。易纲(1996)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至少通过以下五个渠道导致货币化,进而形成“迷失货币”:通过增加居民和企业的交易需求;通过在农村引入生产责任制,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进入了市场;通过改革中出现的大量乡镇企业;通过迅速发展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通过迅速增长的自由市场。对制度因素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研究很多,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与多个变量相联系,引入多个变量的做法可能更精确,但在实证分析中,从保障自由度的角度考虑,适当简化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文认为,经济货币化指标可作为制度变量的代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Ⅸ 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正比关系有哪几种表现
您好,希望以下答案对您有所帮助!
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正比关系、有三种表现:
1.货币供给量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的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
2.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出现的股利(即股票的名义收益)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市,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
3.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一种企业利润普遍上涨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
参考资料:《中小企业板上市与投资指南》
Ⅹ 为什么货币供给量增加会使证券价格上升
货币供给量增加会使证券价格上升的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手中的流动的钱就会变多,利率会下降,存银行的钱少了,投机需求会增加,对证券的需求就会增加,出现需求大于供给,证券的价格就会上升。
证券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也指专门的种类产品,是用来证明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种特定权益的法律凭证。
它主要包括资本证券、货币证券和商品证券等。狭义上的证券主要指的是证券市场中的证券产品,其中包括产权市场产品如股票,债权市场产品如债券,衍生市场产品如股票期货、期权、利率期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