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价再度跌超5%、总市值跌破2000亿港元,海底捞到底怎么了
在火锅领域一直是处于行业巅峰的海底捞,最近却是股价接连下跌。
一跌再跌的股价可以反映出海底捞目前的困境。海底捞的门店扩张很快,但是门店的快速扩张并没有增加销售额,这是一个糟糕的主意。海底捞最招牌的“服务”已经不能再为公司提供更大的商机,海底捞品牌的问题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暴露了出来,海底捞的盈利模式太过于单一,不够新鲜,而且主打的服务模式不再成为竞争力,才是海底捞目前的困境,使得海底捞的股价一路下跌。再因为疫情的影响,餐饮行业整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市场情况惨淡,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2. 海底捞股价56天接近腰斩,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海底捞56天市值几乎腰斩,股票价格单只从90多块钱下跌到40多块钱,市值从港股市场是来看,下跌了2,058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可以说反映海底捞的经营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据说海底捞高层已经开了20多场,会去讨论问题到底出在哪,但是显然现在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说如果海底捞迟迟不能改变现在消费者的认同改变犯错率之类的核心数据,那未来股价的下降可能还不止这一点,当然呢,这个想象也不必过于忧心,这与海底捞刚开始的时候起价过高有关系。
3. 8个月市值蒸发超3000亿!“火锅茅”海底捞缘何跌落神坛
作者 |吴楠
主编 |谷越
导读:
曾在2020年期间股价“逆流而上”的海底捞(06862.HK),却在2021年国内疫情缓解之后走上了下坡路,短短8个月时间市值蒸发了3124亿港元。是什么原因造成海底捞股价的高台跳水?它又能给其他餐饮企业什么警示?
2018年9月26日,创立了24年的海底捞(06862.HK)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第一天市值便突破千亿港元。
2019年,海底捞凭借优异的业绩,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并顺利将创始人张勇推上了当年新加坡首富的宝座。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底捞营收、利润大幅下降,但资本市场的“抱团”共识却让“火锅茅”的市值跃升上了新的台阶,海底捞市值一举突破了3000亿港元的大关,令张勇得以蝉联新加坡首富。
2021年2月份是海底捞的巅峰时期,市值最高暴涨至4682亿港元。
然而,曾在2020年期间“逆流而上”的海底捞,却在2021年国内疫情缓解之后走上了下坡路,股价从2月16日的85.779港元,跌至10月12日的28.55港元(截至财熵发稿时数据),短短8个月时间市值蒸发了3124亿港元,张勇夫妇也因此跌落新加坡首富的位置。
伴随着股价大跳水的,还有海底捞的管理层地震。8月24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公司的两位董事,也是当年海底捞创始人的舒萍及施永宏双双辞任,引发市场热议。
以“服务”出名的海底捞,如今连投资者和自己人都“服务”不了。海底捞今日之境况,到底是疫情“后遗症”影响?还是另有隐情?财熵试图从海底捞的发展 历史 、经营模式、扩张路线中探寻其“跌落神坛”之轨迹。
1994年,一位当过电焊工、开过麻辣烫店的年轻小伙子一分未出,凭借着“信任”二字,拉拢了另外三名共出资8000元的“好友”合伙创业,在四川简阳县城支起了四张桌子,卖起了川味火锅。
这家火锅店,就是后来成为餐饮界神话的海底捞的雏形;而这个年轻小伙子,就是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另外三名好友分别是他的妻子舒萍、他的同学施永宏以及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
四人兢兢业业,凭借着出色的服务态度以及前沿式的门店包装,让海底捞在简阳站稳了脚跟。但张勇的野心并不局限于简阳这个小城市。1999年,张勇力排众议,选择在西安开设第二家海底捞分店。尽管后来海底捞在西安打响了名声,但开设之初因管理不当导致业绩亏损,四名合伙人之间产生嫌隙。到了2004年,张勇打算进军北京的提议被其余三人否决之后,裂痕彻底暴露。
2004年,张勇让自己的太太舒萍和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先后“下岗”。少了这两人的“阻碍”,施永宏的意见显得“无足轻重”,张勇成功实现了进军北京的梦想,并通过复制当初的“流量密码”——变态服务,让海底捞在北京混得风生水起。
此后3年,张勇一边在北京、上海等地扩张门店,一边开始布局产业链上游,为实现标准化生产铺路。然而就在2007年海底捞慢慢步入正轨之际,张勇却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施永宏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同时以原始出资额的价格,从施永宏夫妻手中购买了18%的海底捞股权。至此,张勇夫妇以68%的持股比例,成为海底捞的绝对控股股东。
如今海底捞的商业版图已经扩张到全国,甚至已经走出了国门。回过头来看,是张勇的“野心”和“狠心”成就了海底捞。有意思的是,张勇对施永宏“强盗似的豪夺”折射出了他无情的一面,但是海底捞能够走到今天,依靠的却是张勇近乎“卑微式”的服务理念。
在海底捞,有两句非常著名的张勇语录,一句是“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另一句是“员工是一个一个吸引的”。这两句话,也成为了海底捞不可复制的“财富密码”。
火锅,作为一种脱离厨师的特殊中式餐饮,因为其方便快捷的烹饪方式而备受大众喜爱,但也同样因为如此,火锅店的门槛极低,同质化很严重。在口味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
张勇在创立海底捞之初便摸索出了答案——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服务感动客人、吸引客人。比如在顾客等餐时帮忙擦鞋、拎包、美甲,给客户带孩子、送酱料等,这些“变态”的服务方式,令海底捞在简阳县城一众火锅店中杀出重围。
之后的海底捞如法炮制,通过延续和创新的方式,将“差异化+极致化”服务战略贯彻到底,从而建立起了特殊的“口碑营销”:线下通过消费者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潜在客户,线上则通过开辟新颖的互动方式在社交网络实现裂变传播。至今,在海底捞过生日,仍是不少年轻人既觉尴尬又忍不住“猎奇”的一种体验。
除了对客户极致热情的服务之外,海底捞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也为人津津乐道。当过服务员的张勇清楚地知道,想要靠服务取胜,离不开海底捞的每一位员工,所以他不仅在待遇方面给予员工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标准,在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在工作层面也赋予员工足够的权利,比如拥有为客户送菜、打折、免单的“先斩后奏权”。当海底捞把员工视为家人时,员工自然也会为这个家尽心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客户的服务理念和对员工的管理理念,构筑起了海底捞难以被复制的“护城河”。
不过在张勇眼里,海底捞最强的地方,其实是“供应链”。
对于大型连锁餐饮集团而言,供应链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品牌决胜的关键。而张勇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2006年5月,海底捞在成都创立了第一家生产基地,主要用于生产调味料产品,这是公司正式介入火锅供应链的标志。随后几年,海底捞依照上游食材采购、仓储物流、调味品和下游门店装修、人力咨询及其他服务等产业链链条的思路进行全面布局。
在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运营体系之后,海底捞于2011年引入"阿米巴"经营模式,将旗下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拆分为"独立"组织,试图通过扁平化放权管理和独立核算的方式,激励各大子公司自行 探索 利润增长的机会,蜀海集团、颐海国际(01579.HK)、蜀韵东方等子公司在此背景下相继诞生。
目前,海底捞旗下,蜀海集团主要负责食材的供应、储备和运输,蜀韵东方负责门店的装修和翻新,微海咨询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定价、品牌营销等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负责为海底捞供应火锅底料、蘸料等产品的颐海国际,早在2016年就先于海底捞登陆香港交易所。
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能够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提高采购和物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材料成本,最终实现餐企的标准化进程。而海底捞就是凭借着对成本和流程的高度控制,将商业版图扩大到全国,最终迈进了资本市场。
一口火锅“养出”两家上市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罕见。海底捞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背后显然离不开掌门人张勇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遗憾的是,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再精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这一次,张勇就踩错了道。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各行各业遭受严重冲击,其中,极为依赖线下流量的餐饮业首当其冲,不少餐饮企业选择停止扩张甚至主动关闭门店收缩战线。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期间,国内餐饮类企业“注销+吊销”的共计3.2万家,意味着不到4分钟就有一家餐饮企业倒闭。
但在危机之下却总有胆大之人谋求机遇,张勇就是其中之一。
海底捞至今走过27年的 历史 ,在开业20年后(2014年),海底捞的门店数仅为100家左右,5年之后(2019年年末),这个数字飙升到了768家。依靠门店扩张策略,海底捞在过去5年间净利润增长了7.7倍。
尝到了甜头的张勇野心更加膨胀。考虑到疫情期间门店租金容易议价,张勇趁着整个餐饮市场还未恢复元气之际选择“抄底”。单单在2020年,海底捞新增门店数量就达到了544家,同比增幅高达76%。
统计数据显示,由于部分门店倒闭,2020年年末海底捞全球共有1298家门店,其中92.8%位于中国大陆。
如果从股价的走势来看,2020年期间海底捞股价累计上涨近92%,张勇采取的逆势扩张策略似乎很有成效。但从财报上看,逆势扩张带来的隐患已经渐渐显露。
根据海底捞公告显示,2020年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表示餐桌重复使用率)为3.5次/天,这个数据明显高于2.97次/天的行业平均水平。但如果纵向对比就会发现,报告期内海底捞的翻台率较前几年下滑明显,2016-2019年,海底捞翻台率分别为4.5次/天、5.0次/天、5.0次/天、4.8次/天。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翻台率的降低意味着经营效率的降低,对应的净利率指标也会有所下降。例如2016-2019年,海底捞的净利率分别为12.53%、11.23%、9.72%、8.84%,但到了2020年,这个指标直线跳水至1.08%。当然,这其中不排除疫情影响这一客观因素。
虽然海底捞在2019、2020年的净利率及翻台率都出现了下降,但张勇当时并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2021年初依然选择逆势扩张。2021年上半年期间,海底捞新增门店数超过280家,同时翻台率下降至3.0次/天。
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国信证券的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如果跌破该数值,意味着海底捞单店或将亏损。从公司今年上半年降至0.48%的净利率也不难看出,海底捞现在的处境比较危险。
针对海底捞翻台率骤降的情况,创始人张勇将其归结于自己误判了疫情的形势,“2020年6月份,我判断疫情在9月份就结束,但是直到今天(2021年6月)为止,我们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的店还受疫情影响开不了。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做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
如果把张勇的话放在宏观经济环境之下分析,确实也不无道理。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 社会 购买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约为39527亿元,同比下降16.6%。“疫情后遗症”蔓延到2021年,餐饮收入恢复依旧疲软,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国餐饮收入为28919亿元,与2019年同期几乎持平。
另一方面,近年来居民杠杆率上升比较快,对餐饮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杠杆率近年来持续飙升,2019年12月升至55.8%,2020年受疫情“催化”,一度上升至9月的64.1%,目前稳定在62%左右。杠杆率的持续上升自然会影响到居民消费,特别是对于走中高端路线的海底捞。
宏观经济环境对餐饮行业的影响是全面且漫长的。在疲弱的经济状态下,休 养生 息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被问及门店“加密”是否会影响业绩时,张勇直言“盲目扩张的事情肯定会发生,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因为这是我的使命。”
看样子,张勇是打算“不撞南墙不回头了”。
海底捞的成功是多重因素的结果,而走向下坡路,显然也不是张勇看错时机这么简单。
结合海底捞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财熵梳理出了海底捞遭遇的三大“困局”:
一是扩张之路“上下两难”。 海底捞曾经的营收主要是由一二线城市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海底捞自身的加速扩张,以及一众明星火锅店如陈赫的贤合庄、郑凯的火凤祥等新势力的疯狂抢占,海底捞一二线城市门店的流量被不断蚕食;而在下沉市场,海底捞则需要面临在定价及口味层面上具有先来者优势的当地火锅品牌的挑战。
通过拆解海底捞2021年上半年的翻台率,财熵发现,在一线城市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时,二三线及以下门店的翻台率依旧下降明显。虽然在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看来,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力并不亚于二线城市,但下沉市场与二线城市之间存在的消费行为差异,无疑将成为海底捞未来扩张道路上的一大考验。
二是成本攀升但涨价困难。 不需要厨师只需要火锅底料的火锅店看似没有门槛,但实际上每开一家门店所需要的实际投入往往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即使是有强大供应链支撑的霸主,也要面临成本上升带来的危机。
基于海底捞的业务扩张,2019到2020年,公司在原材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上的耗费分别增加了9.1%、21.1%。海底捞曾经想把这部分增加的成本,通过涨价的方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不料引发强烈不满,甚至被“骂上了热搜”,最终逼得其出来致歉并表示重新降价。经此一事,海底捞的涨价之路是注定行不通了。
三是多元化之路坎坷。 为了稀释火锅这个单一品类在未来可能给海底捞带来的风险,张勇近年来开始重视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例如通过行业并购、投资等方式将U鼎冒菜、Hao Noodle、汉舍中国菜等品牌纳入麾下,或是自行孵化十八汆、佰麸私房面、捞派有面儿、乔乔的粉等多个全新餐饮品牌。
但遗憾的是,即使这些副业打的是“平价玩法”,但至今没有一个闯出名堂。从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的营收结构来看,诸多副业营收仅占公司总营收的0.5%。看样子,仅依靠海底捞供应链体系造就的平价优势,并不足以复制火锅品类的火爆。失去了“优质服务”特性的海底捞旗下品牌,还能走多远呢?
“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这是张勇在股东大会上表达扩张决心时说过的一句话。这里有谦虚的成分,至少海底捞在内部管理以及供应链建设等方面,对其他餐饮企业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但张勇这番发言,也将中国餐饮企业的弊病拎到了台前: 竞争格局分散、实力与扩张难以平衡。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连锁市场在2020年的连锁化率仅为15.0%,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50%左右的连锁化率。而火锅作为可复制性较强的餐饮品类,2020年的连锁化率也仅为18.3%。
在火锅市场,海底捞算得上是顶尖选手,规模与营收都是佼佼者。但即便如此,经过加速扩张的海底捞在2020年也仅占有火锅市场5.8%的份额。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上,对于许多火锅企业来说,“跑马圈地”才是抢占市场的关键。于是,有些品牌极易陷入盲目扩张的尴尬境地。
在这方面,除了海底捞,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在港股上市的火锅企业呷哺呷哺(00520.HK)。2017到2020年间,呷哺呷哺的门店数从759家增加至1061家。虽然扩张速度相对海底捞而言更为平缓,但呷哺呷哺的“抗压能力”显然要弱得多,不仅翻台率从2014年的3.8下跌至2020年的2.3,净利润增长也在2018年迎来拐点,公司股价更是从巅峰时期的27.15港元跌至10月12日的6.59港元,8个月时间市值蒸发超过200亿港元。
企业通过扩张实现规模化本身无错,但一方面要重视宏观环境,不要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则要在扩张的同时保持质量 。而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在飞速狂奔的背景下,涨价、产品安全、服务态度下降等负面问题时有发生。
如何在扩张过程中保证规模管理、服务质量、餐饮品质的一致性,是众多连锁餐饮企业需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4. 海底捞去年净利润下跌股价却暴涨创新高,为何会这样
现在海底捞又成为了一个新的热搜,但是这一次能够登上热搜,并不是因为它有哪些新的玩法,或者它的服务又有哪些突破天际的操作。而是因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海底捞长时间关店没有进行营业,净利润直接暴跌了90%,但是海底捞的股票价格却迎来飞涨,直接上涨了120%。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表示这其中肯定存在的黑幕。不然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知道今年关于海底捞的很多黑料都被曝光出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海底捞的股票价格能够逆向生长。
第三,如何看待海底捞的股票价格上涨?
海底捞的股票价格上涨,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资金对海底捞股票的信任。从目前的交易价格来看的话,还没招到股票,正在逐渐的上涨,他们的营业额跟股票其实并不是挣钱官,要知道海底捞在今年又开了一百多家门店,对于他们的营业收入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海底捞长时间的占据热搜,已经打开了他们的知名度。正是通过这样的操作手法,才能够让海底捞在亏损的情况下实现逆增长。
5. 海底捞股价从85.80港元变为目前的43.15港元,是不是快破产了
只是受到疫情影响,公司利润下滑,所以股价也随即暴跌。根据媒体报道,早前在港股上市的知名连锁餐饮品牌海底捞最近遭遇股价大滑坡,从最高时的85块跌到了现在43元,股价腰斩,市值也蒸发了两千多亿。从公司早前公布的财报来看,业绩确实不乐观,首先营业增长放缓,其次利润大幅下降。虽然去年有疫情的影响,餐饮行业运营受损,但海底捞利润下滑超过80%,这还是让不少人感到吃惊的,毕竟在去年海底捞还新增五百多家店铺,但数量庞大的实体店,却没有给海底捞带来利润的增长,反而是利润的滑坡。
6. 海底捞市值蒸发3000亿,海底捞的股价下跌的原因是什么
伴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逐渐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00元,同比增长12.6%,相比于同等收入的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饮料业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为了弥补周转率下降带来的盈亏,企业只能选择从消费者的体验出发,即增加人均消费。无论菜品的价格是涨价还是降价而不降价,顾客的体验感都会下降。虽然短期内收入确实很高,但这无异于在干旱中捕鱼,这将对品牌产生非常坏的影响。总的来说,从海底捞的发展过程来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即使以前有成绩,如果不遵守市场规律,及时调整,也会有很大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火锅行业中,海底捞是否有机会重现当年的巅峰还不得而知。
7. 海底捞股价接近腰斩,市值暴跌2000亿!暴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海底捞股价接近腰斩,市值暴跌2000亿!暴跌的原因是:
1.业绩不及预期出现大幅度下滑导致价值重估;
2.海底捞出了服务其他都没有特色,导致回头客越来越少;
3.海底捞战略定位高端,很多消费者都被淘汰。
海底捞火锅我相信很多人都吃过,诚实地说服务确实非常好,但火锅味道确实非常一般,价格也比较高这导致没有性价比,这也让海底捞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很多人去海底捞为的就是享受服务,但对于很多工薪阶层而言这种没有性价比的火锅不吃也罢。海底捞股价接近腰斩,市值暴跌2000亿!暴跌的原因是业绩不及预期出现大幅度下滑,这让投资者非常失望,股票价格这么高肯定要价值重估,海底捞定位也出现问题,导致回头客越来越少,从而投资者对企业的微量非常不看好。
海底捞作为餐饮没有把美食做到一流却把服务做到一流,这应该是非常奇葩的事情,这种定价本来就存在很大的争议,海底捞暴跌也不意外,毕竟海底捞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后面就是靠品质吸引消费者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