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价格知识 » 印纪传媒002143股票价格
扩展阅读
启碁科技股票 2025-04-16 15:27:41
a股股票旳交易单位 2025-04-16 13:15:20
股票交易连上久联配资 2025-04-16 11:04:44

印纪传媒002143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3-01-10 23:09:03

『壹』 招商策略:股权转让激增的原因、影响和投资机会深度分析

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事件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两类公司”后国有股权无偿划转事件的增加,另一方面民企融资增速持续下行,股权质押枷锁下民企通过股权转让来寻求出路。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也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 减少了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而无偿划转的出现背后代表着国企改革“两类公司”政策的深入推进,此外在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的大背景下,部分资方会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从而为并购重组行情蓄力。

核心观点

2018年股权转让的四大特征:(1)整体股权转让的规模和次数明显增加。 2018年以来共发生518起股权转让事件,合计交易金额为5321亿元,大幅高于2016年的3500亿和2017年的4100亿的规模。 (2)民企股权转让的金额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8年至今,民营企业共272家存在股权转让,大幅高于2017年。其中,国有法人作为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受让方的股权转让金额和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转让金额为317亿,转让家数为35家;远高于2011-2017年平均值。 (3)涉及控制权变更的股权转让事件数量增加。 2018年发生控制权变更的事件为87次,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 (4)股权折价转让的比例有所提升。近三年看,存在折价情况的股权转让事件大幅提升。 由2017年的80件折价转让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折价比例也从56%上升至63%。

出现以上特征的原因及背景: (1)在信用收缩的背景下,上市企业大股东大量通过股权质押寻求融资,随着小市值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质押风险的不断暴露, 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谋求化解质押风险。 (2)国企改革政策背景。“两类公司”带来大量无偿划转。随着改革深化, 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3)产业集中度提升。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对市场的影响: (1)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本来需要在二级市场抛售的股票被接盘方吸收,减少了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如化解强行平仓带来的卖盘压力以及减少因直接减持对股价的冲击。 (2)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背后代表着国企改革“两类公司”政策的深入推进。(3)为新一轮的并购重组行情蓄力。 股权转让事件的大量发生有助于推动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于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并购重组的大年,部分资方可能会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1)通过股权转让化解质押危机的公司可能迎来补涨。(2)更换实际控制人后可能面临主营业务的变化。(3)“两类公司”的实施带来的投资机会。 受益“两类公司”改革,目前2家运营公司(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已经无偿划转了超过20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以帮助优化国有资本运营,或将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率。

风险提示:股权转让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目录

01

2018年以来股权转让的四大特征

1、 整体股权转让的规模和次数明显增加

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事件频频发生。据我们统计,自2011年以来,股权转让的交易金额和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以来共发生518起股权转让事件,合计交易金额为5321亿元,大幅高于2016年的3500亿和2017年的4100亿的规模。存在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共有445家上市公司发生股权转让,占A股12.5%;大幅高于2017年的283家。

2、 民企股权转让的金额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1年以来,民营上市公司转让金额和次数大幅提升。2018年至今,民营企业共272家存在股权转让,大幅高于2017年的160家;2018年转让金额为1927亿元,较2017年1616亿元上涨19%。

其中,国有法人作为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受让方的股权转让金额和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转让金额为317亿,上市公司转让数量为35家;远高于2011-2017年61亿的年平均转让金额,8家的年平均转让上市公司数量。

3、 涉及控制权变更的股权转让事件数量增加

我们对所有股权转让事件进行统计整理,通过《权益变动报告》判断是否存在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情况。(对于控股股东变更,但是实控人不变的情况,尤其是国有企业间的无偿划转,我们将其视为不存在控制权变更)

2018年发生控制权变更的事件为87次,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从占比上来看,发生控制权变更的占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为2.44%,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比例,因此2018年股权转让事件中涉及控制权变更的数量也属于近几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4、 股权折价转让的比例有所提升

我们分析了股权转让的折价情况,对比2017年和2018年的股权转让数据。

对比规则:剔除未注明转让价格的数据,对比转让价格与首次公告日价格,判断是否存在折价出售情况。折价率=1 - 转让价格/首次公告日价格。

近三年看,存在折价情况的股权转让事件大幅提升。由2017年的80件折价转让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同时2017年折价比例为56%,2018年折价比例上升至63%。对比2017和2018年的具体折价情况,2018年折价0-20%的事件个数远高于2017年。

02

股权转让“四大特征”出现的原因及背景

1、 市场走势和融资环境——股东通过出让股权寻求出路

2016年至2017年,市场风格偏向于大盘股。大盘指数(申万)从2016年初的2300点上涨至2018年初的3600点,涨幅超过56%;与之相反,小盘指数(申万)大幅调整,最高从5800点下跌至2018年10月的2900点。

小市值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大股东股权质押不断触及平仓线。随着质押风险的不断暴露,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谋求化解质押风险。

另一方面,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信用收缩。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期间,《资管新规》出台后,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逐渐从“查”正式转向“治”,开始实质性压缩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业务,部分社融项目开始转正为负。上市企业大股东只能通过股权质押寻求融资。

伴随“金融去杠杆”的常态化,政府开始施行结构性去杠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只要还存在由于监管套利所形成的资金空转,金融去杠杆就仍需继续。因此在短期内,民营企业仍然较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另一方面,A股市场遭遇“黑天鹅”,股价受挫,导致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融资触及平仓风险。在质押风险叠加市场情绪低迷,A股持续下跌背景下,大股东只能通过股权转让寻求出路。

2、 国企改革政策背景——“两类公司”带来大量无偿划转

随着改革深化,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国务院自2014年提出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设以来,不断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2017年下半年,地方国资委纷纷改建和组建国资投资、运营公司。2018年7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国有资产的改革方向,推进 “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建设,明确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从“管资产”向“管资本”方向转变。

自2014年两类公司试点启动以来,已经在10家中央企业开展试点,同时在122家地方国有企业开展试点。目前的10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主要包括了2家运营公司(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和8家投资公司(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神华集团、宝武集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和保利集团)。

从公司的运作模式来看,两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均在打造自己的基金系,通过发起设立基金进行股权投资,并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到国有资本的投资和运营中,实现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及优化产业布局。目前两公司已经成立的基金总规模近9000亿元。这些基金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的新渠道,同时通过参与中央企业的IPO、市场化债转股、股权运作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高了资本的运营效率。

尤其在A股下跌导致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暴露的情况下,各地国资运营公司对上市公司施以援手,以纾解上市公司流动性压力。

3、 企业经营环境——产业集中度提升

我们对比了统计局公布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和利用利润总额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在2017年8月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累计同比”和“累计值同比”出现了严重的偏离,而且这一差值越来越大。2018年10月,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为13.69%,而利润总额累计值同比为-11.59%。

事实上,统计局公布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是规模以上(年收入2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而随着企业盈利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波动,部分营收规模降至规模以下的企业则被剔除了统计范围,而“累计同比”是按照可比口径计算,意味着可比口径下增速尚可,但大量退出统计范围的企业经营出现了恶化,背后代表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03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对市场的影响

1、 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

股权转让为市场供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从转让方角度,大股东减持或股权转让作为市场的供给端;从受让方角度,国资接盘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市场新的需求端,而股权转让事件的大量发生使得微观股票供需出现了一些变化, 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本来需要在二级市场抛售的股票被接盘方吸收,减少了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

(1) 化解强行平仓带来的卖盘压力

伴随“去杠杆”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融资难导致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来获得融资,但受市场波动,出现了大量股权质押风险,而大股东一旦资金链紧张就会导致股权质押风险实质性暴露,带动股价下跌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大股东的资金压力,而在外部资金无法驰援的压力下,寻求股权转让来化解股权质押危机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并且通过这样的方法化解危机具有几大好处: 第一,市场因股权质押风险带来的抛售压力减少;第二,新的接盘方可以给市场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2018年股权转让一共518起,其中大股东质押比例为100%的共30起,质押比例超过50%的共232起。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公司质押比例的提高,大股东的质押比例也通道上移。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化解了部分质押风险,例如:

上市公司质押比例最高的为印纪传媒80.71%,其大股东质押比例为98.46%;2018年1月,印纪传媒控股股东将其部分股权转让给安信信托,以化解其面临解压的质押风险。

另一方面,地方国资接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取得政府信用背书,方便企业融资。前文我们统计过,2018年民营企业转让给国有法人的股权转让事件共40起,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50%的35起。例如:

永清环保质押率为63.33%,大股东质押率为99.36%,其大股东通过向地方国资平台湖南金阳投资集团转让质押股权,一方面化解了部分股权质押风险同时并未改变公司大股东控股情况,另一方面为公司引入新的国有资本战略股东,从而优化和完善股东结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提高公司资信等级。

(2) 减少因直接减持对股价的冲击

除了因为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带来的被迫转让,对于那些具有资金需求而需要减持的重要股东来说,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相比于二级市场直接减持,股权转让可能是更优的选择。 从数据上来看,2016年总减持规模为2597亿元,而2018年减持规模仅为1735亿元,如果股东在股价下跌的情况下进行减持,或将造成股价进一步下跌, 因此股东不如将股权折价转让给实力较强的受让人,资本市场反而会给出想象空间,对于转让方或者受让方可能是双赢的局面。

2、 “无偿划转”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2018年7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国有资产的改革方向,推进 “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建设,明确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从“管资产”向“管资本”方向转变。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企业的两层架构,变成政府--资本运营平台--实体企业的三层架构组织形式,实现政企分离。

受益于考核机制的转变,今年以来国资运作活跃,国资受让上市公司股权事件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从2017年初至今,以国有法人为受让人的股权转让事件,股权转让市值和事件数量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8年7月份之后,国有法人受让的事件大幅提高,仅11月就有23起。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事件也大幅提升。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背后代表着国企改革“两类公司”政策的深入推进。

同时,自今年9月以来,多地政府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方案,各部委积极发声支持国企改革方案。

3、 为新一轮的并购重组行情蓄力

股权转让事件的大量发生有助于推动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于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并购重组的大年,部分资方可能会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

今年以来,市场持续下调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暴露,为缓解流动性压力,政策回暖。其中关于并购重组松绑的政策短期内密集出台,并且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在讲话中也多次明确表示要积极支持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充分彰显出监管层对并购重组市场的鼓励与支持。

近期并购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在发新股份购买资产中通过价格调整机制保护公司利益;并购非金融类资产少数股权的,取消财务指标限制;为符合一定条件的并购重组开通快速通道(小额快审、新增符合条件的特定行业);放松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资金用途限制;缩短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时间期限;扩大并购重组参与主体范围(包括允许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对方涉及200人公司的明确经中介机构合规性核查后可以依法参与并购重组活动)。

在2018年中,涉及控制权变更的股权转让事件共87起,市值主要分布于10-50亿区间:国有受让事件分布较为分散,而非国有受让事件主要集中于10-50亿区间。主要是因为伴随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 中小市值企业作为“壳”的价值被重新考虑,部分资方可能会通过股权转让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

04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

1、通过股权转让化解质押危机的公司可能迎来补涨

我们筛选了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大幅降低了质押比例的上市公司:

2、 更换实际控制人后可能面临主营业务的变化

我们整理了实控人变化后可能面临主营优化或者改变的上市公司:

3、 “两类公司”的实施带来的投资机会

受益“两类公司”改革,目前2家运营公司(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已经无偿划转了超过20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以帮助优化国有资本运营,或将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率。

(文章来源:招商策略研究)

『贰』 002143是不是文化传媒股

002143是文化传媒股。
通常是指传媒板块的股票,即此股票的主营业务为图书、音像制品、报刊、文教用品、电影、电视等居多,如新华传媒、时代出版、华谊兄弟、天舟文化、华策影视、歌华有线、广电网络等股票都属于文化传媒类股票。

『叁』 和神雾节能为什么双双暴跌

2017年7月10日神雾系旗下两股双双大跌,截至收盘,神雾节能跌9.52%,收报32.68元,全日成交3.96亿元;神雾环保跌停,收报28.97元,全日成交4.82亿元。
2018年1月16日晚间,神雾环保与神雾节能宣布重组失败,并于1月17日复牌。复牌后,这2家公司便开启跌跌不休的模式。交易龙虎榜数据也显示,确实有机构席位争相出逃神雾环保和神雾节能。1月22日,神雾节能前五大卖出席位中有4席为机构席位,合计卖出1.31亿元;1月17日至19日,前五大卖出席位中有2席为机构席位,合计卖出1.81亿元。也就是说,短短几个交易日,机构席位已合计卖出神雾节能3.12亿元。1月19日,神雾环保前五大卖出席位中有3席为机构席位,合计卖出3.08亿元。
神雾节能2018年2月1日 停牌13.43,停牌公告称,于2018年2月1日接到控股股东神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知,因近日公司股价跌幅较大,其所持已质押的股票部分已触及平仓线,可能存在平仓风险。公司股票自2018年2月2日(星期五)开市起停牌。公告显示,截至2月2日,公司控股股东神雾集团持有公司股份3.4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4.83%,其中已质押股份3.37亿股。
实际上,还有神雾环保、印纪传媒等因控股股东质押股票触及平仓线于2日停牌。
神雾节能增发发行新股日:2016-10-21主要是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增发获配价格:9.22元,共获配:3.49亿股, 共耗资:32.46亿元。最新解禁: 2019-10-24 解禁股份类型: 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 解禁数量: 34941.05万股 占总股本比例: 54.85%
神雾环保2018年2月1日 跌停牌13.49 之前01-30 业绩预告: 预计年报业绩:净利润5.5亿元至6.5亿元,下降幅度为-22%至-8%,基本每股收益0.54元至0.64元 最新解禁: 2018-07-23 解禁股份类型: 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 解禁数量: 28822.44万股 ,主要是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07-20增发获配价格:16.22元, 共获配:1.15亿股, 共耗资:18.70亿元。2016-05-10 曾10转15股派1元(含税) , 2017-06-12 曾10派1元(含税) ,【增发配股除权价实际是6.348元/股,大股东若解禁按跌停牌价13.49套现也是暴利翻倍的。】

『肆』 印纪传媒:股市中百分之多少的人都在赔钱

70%吧,我就是其中一员。

『伍』 有谁知道002143代码汉股票怎么办

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告,002143印记传媒已经停止上市并摘牌。具体时间是2019年11月29号被证,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并且摘牌。终止上市的股票将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就是常说的三板。
由于注册制开始了,未来上很难再次上A股了。

『陆』 世界杯期间,哪些股票值得关注谢谢

传媒板块
300104乐视网、300251光线传媒、002181粤传媒、600386北巴传媒、600088中视传媒、300027 华谊兄弟、000793华闻传媒、600880博瑞传播、600825新华传媒、601801皖新传媒、601999出版传媒、000917电广传媒、600373中文传媒、601098中南传媒、000719大地传媒等。
啤酒食品饮料板块
000929兰州黄河、000799酒鬼酒、000869张裕A、600365通葡股份、002143高金食品、600559老白干酒、000729燕京啤酒、600600青岛啤酒、600429三元股份、600132重庆啤酒、600573惠泉啤酒、600073上海梅林、000848承德露露、600887 伊利股份600090啤酒花、002186全聚德等

『柒』 有谁知道印纪传媒会不会退市呢

印纪传媒股票代码002143 (*ST印纪)铁定退市。截止2019年9月3日已经持续14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1元。按照规定,连续低于股票面值时间超过20日将被退市。看来*ST印纪已无力回天了。但愿印纪娱乐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能够有效果整顿内部管理,争取早日以崭新的面貌东山再起,面对广大股民和影视受众。

『捌』 稻草熊娱乐上市,吴奇隆给刘诗诗的聘礼中就实现,如今的市值多少

江苏稻草熊影业有限公司(简称“稻草熊影业”)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在港股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招商证券国际、中信建投国际。

据招股书显示,稻草熊影业成立于2014年,主营业务涵盖电视剧及网剧的投资、开发、制作及发行,先后投资制作了《铁拳浪子》、《蜀山战纪之剑侠传奇》、《新白发魔女传》以及收官的《局中人》等影视剧。

我们班的格言是,去炒别人的股,不如做自己的股票,让别人炒。”是吴奇隆在采访时的一句话,或许在创立稻草熊影业之初,吴奇隆就有一个上市梦。

稻草熊影业,第一次被人熟知是在2016年,因一笔高达2亿元的“聘礼”同时刷屏娱乐圈、资本圈。

吴奇隆和刘诗诗正式举办婚礼,刷屏娱乐圈。而这一场婚礼不仅仅限于娱乐圈,在资本圈演绎地更为精彩、热闹。

在婚礼举办前,吴奇隆的“代理持股人”刘小枫将稻草熊影业20%的股权以200万元对价转让给了刘诗诗,同时将1%的股份以1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赵丽颖,如此低价的转让,几乎等同于白送。

同时,而暴风集团“有意无意”地赶在婚礼前,抛出了一份高额的定增方案,拟以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稻草熊影业60%的股权,价格高达10.8亿元,估值溢价率高达1500%。

如果此次交易顺利完成,刘诗诗将获得6480万元现金、1.512亿元暴风集团的股票,合计约2.16亿元,相当于短短3个多月时间,便就实现了2.14亿元的收益,

因此,这笔并购交易,也被业界戏称为是吴奇隆给刘诗诗的“聘礼”。

由于明星股东、溢价过高等因素,让这笔并购交易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收购预案被证监会否决。

稻草熊又在年底迎来了新的合作伙伴——海南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但仅两年,阿里影业也选择了退出。

稻草熊影业,离不开爱奇艺

稻草熊影业以18亿的价格“卖身”暴风集团被证监会喊停,原因是:稻草熊影业的盈利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不符合相关规定。

全景财经翻看公告发现,在被收购的前一年(2015年),稻草熊影业的营收仅为6764万元,净利润2852万元,全部自于《蜀山战纪之剑侠传奇》的销售,且营收、净利润全部来自于第二大股东爱奇艺。

稻草熊影业一直亏损。由此可见,暴风集团以18亿的价格收购稻草熊影业的风险非常之大,收购方案被否之后,暴风集团的股价一蹶不振,如今已被暂停上市。

然而,5年过去了,稻草熊影业仍然没有摆脱对爱奇艺的依赖。

据招股书显示,爱奇艺一直是稻草熊影业的单一最大客户。2017年至2020年一季度期间,爱奇艺累计为稻草熊影业贡献了8.97亿元的营收,2020年一季度更是为稻草熊影业贡献了100%的营收。

大部分影视公司业绩普遍下滑,稻草熊影业的营收仍能实现双位数增长,实属不易。但细看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与爱奇艺的深度合作。

且爱奇艺系稻草熊影业的第二大股东,使得未来经营独立性、业绩、议价能力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据招股书显示,2017-2020年一季度期间,稻草熊影业的毛利率分别为28%、30.9%、14.1%、29%,明显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在招股书中,稻草熊影业表示,其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其持证(《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并且拥有一定量的IP(28项),并且深度绑定了爱奇艺,已经形成了“内容—制作—宣发”的闭环。

从招股书中罗列的优势来看,稻草熊还正在通过加大IP储备和自制内容数量,以及深入投资、制作、发行等多个领域的方式来减弱自身盈利能力的不稳定性。

但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19年剧集收入计算,稻草熊影业于中国所有剧集制片商及发行商中排名第六,市场份额仅为1.7%。

内地影视企业,赴港IPO找钱

业绩波动性大、持续成长性存疑、明星概念估值过高……是大部分影视上市企业的通病。

中国影视行业陷入“寒冬”,影片库存太大,短期内无法兑现,大量影视上市公司频频“爆雷”。以A股为例,2019年11月,印纪传媒(002143)黯然退市;长城影视(002071)连续亏损被实施退市警告,实控人被立案调查;华谊兄弟(300027)巨亏40亿,资金链一度岌岌可危……

A股监管层对影视企业IPO的审核力度趋严,大量试图闯关的影视企业均以失败告终。

证监会发布《再融资业务若干问题解答》,其中第六条明确提出,募集资金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要投向主营业务,原则上不得跨界投资影视或游戏。

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共有438家企业成功登陆A股,其中仅有横店影视、金逸影视、中广天择3家影视公司。2018年全年共有105家企业上市,其中影视企业“零通过”。

在A股正常排队IPO的影视企业仅有2家,分别为博纳影业、灿星文化,受理日期分别为2017年10月、2018年12月。

闯关A股IPO受阻之下,部分缺钱的影视企业陆续赴港上市。已有2家影视企业:力天影业(09958.HK)、华夏视听教育集团(01981.HK)顺利完成了IPO。

随着稻草熊影业赴港上市,国内影视企业或许会开启赴港上市的大潮。

『玖』 480亿市值跌到10亿还没完,竟然是被大股东“赌”没了

文/树高

国英观察专栏作者

时间一到,印记传媒这部轰轰烈烈的“电影”就可以强制“收场”,而观众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结局。

还记得《建国大业》、《钢铁侠》吗?一部是让中国人一度扬眉吐气的电影,一部甚至开创了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结合的先河。

今时今日,这两部电影已经鲜有人回顾,因为行业的属性注定了内容是会“过气”的。但更可怕的是,电影背后红极一时的“影子公司”也要消失了。

480亿市值的印记传媒,跌到10亿仍旧还没“交代”明白,因为,它还想在资本市场拍一部终极大片——“娱生不再有你”。

01

“上市让我们变得富有”这是印记传媒两位高管吴冰和丹·密茨的原话。

这样的话太过真实,印记传媒上市的“初衷”昭然若揭。价值2500万美元的庞巴迪挑战者850,和价值3000万美元的庞巴迪全球Global Express,还有多辆豪车,包括宾利、法拉利、劳斯莱斯。这些都是印记传媒上市后给大股东们“助力”的战利品。

这些钱哪来的?我们并不难想象。上市后,印纪传媒大股东融资资金逾上百亿。其中最大的两处来源是股权质押融资资金超过80亿元,以及以1:4或者1:5的配资方式融资了18亿。

印纪传媒曾披露称,2017年7月之前的股权质押,除质押给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华东阳支行的2450万股票用于为本公司融资担保外,其余质押股票均用于肖文革权益性投资和理财投资。

所谓的“权益性投资和理财投资”,大概是实控人肖文革参与西部证券定增和中银国际4.99%股权的两桩交易,但最后的结果,也是草草高位套现跑路。

除了质押,还有层出不穷的大股东高位减持,满满的套路,不绝如缕。

这就是印记传媒上市后的运转轨迹,太“典型”的自掘坟墓,就等着把自己全部埋进去。

02

有人说,DMG这好好一传媒公司,为啥上市后就做的这么差?是经营管理不善,还是沆瀣的大环境所迫?

要我说,都不是。当年的DMG没问题,是在认认真真做本行,错就错在它变成了印记传媒。错就错在它跻身了资本市场。

在传媒行业,有春风得意之时选择上市的,这些多半是为了募资加码主业,而印记传媒不是,它的上市,是为了资本运作而去做主业的典型。而肖文革,吴冰等股东,就是印记传媒《我上市了》系列电影最好的导演。

这也是印记传媒必然失败的原因,带有强目的性的上市,最后的结果无一善终。

你不能否认印记传媒出品了好些优秀的作品,《钢铁侠3》、《建国大业》、《无人区》、《杜拉拉升职记》、《暮光之城》等电影里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你也注意到这些卖座的电影,印记传媒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联合出品人”。

作为“联合出品人”参与份额多少?票房收入如何?是否对当期业绩有突出影响?印记传媒只字不提,因为蹭热度的“效果”已经达到了,只要参股股东认定你是影视界新晋“黑马”,那就够了,有他们一拍即合,给股票保驾护航,其他的,都让听风是雨的散户去猜吧,who care?

远超同行的毛利率和“精准达标”的业绩承诺同样是在“花式表演”。只要财报好看,公司的股票不乏机构、基金追捧,股价登峰造极,方便大股东未来质押与减持,这才是对于肖文革和吴冰等人最“实际”的。流量为上,至于“剧情”合不合理,“导演们”可能并不在乎。

遗留下来的问题,肖文革们都一股脑儿塞给财务报表去解决。由于合格的财务投资者并不多,首先过滤掉一部分“财盲”,这部分通常会是在最高位看着概念追风买入的接盘侠,然后再过滤掉一部分有点初级水准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通常会是趋势投资者,会被一两个形成“成长性”假象的指标所迷惑。例如借壳后印记传媒影视及衍生的营业收入飙升,从 2014 年的 29695 万元飙升至 94211 万元,而影片业务支出,却呈现背离的减少趋势,这一点正是非常有诱惑性。

最后最难“搞定”的,就是专业投资者了,这也就是今年股价崩塌的原因——专业投资者发觉公司积重难返,无力回天,只能认怂集中撤离。其实即便是专业投资者,并不总是专业,他们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安信信托,事发只能以减值损失自认倒霉。没办法,看错一个公司也许可以挽救,但看错一个人就可能难以收场。何况当你面对的是一群同心同德善于忽悠的戏精老外高管时,所谓的专业素养能帮助你保持几成定力?

印记传媒的大股东们,也许从上市的一开始就笃定要拍一部吸引资本市场男女老少的电影,一直“拍”到众筹的经费用完才肯罢休。

03

“经费”用完了,债务也还不上了,和解也遥遥无期,这样的“剧本”怎么收场也是个问题。于是乎,大股东又抛出了到美国“就医”的苦肉计,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雾里看花的愚者了。大家都很清楚,印记传媒的债券违约,已经没法再进行新的融资。而之前的融资,也已经没了下文。不管是肖文革“涉赌”把钱输光了也好,还是搞利益输送进了谁的口袋也罢,哪怕是真的洗钱去了海外,接下来的事情都无关散户,无关中小股东了,最多也只是少数债权人和司法机关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于资本市场一样行得通。

对于肖文革和吴冰等人来说,现在的这个“珍珑棋局”,已经被人点破了。再揣着明白装糊涂,恐怕有点不合时宜。

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在气氛有点尴尬之时能够打圆场是必须的。印记传媒的最后“圆场”就是高管集体出来维稳,证明自己“没跑路”,但此时此刻,跑与没跑又有多大区别呢?

问询函不按要求回复,一切都以“无声言证”方式进行。这是印记传媒最后的缓兵之计。因为,股价已经伴随着自己三缄其口而失速坠落了。只要被“依法”退市,后续大笔债务被免除,自己来资本市场“走一遭”并不乏收获。

时间一到,印记传媒这部轰轰烈烈的“电影”就可以强制“收场”,而观众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结局。

04

濒临退市,除了踩雷的机构基金,还有叫苦不迭的散户。

也许踩雷的你此时此刻杀人的心都有,但是如果你是看了“印氏电影”去做长线投资而踩雷的,那真的说明,你太入戏了,带有鲜明“印记”的电影要的就是这样忠实的观众。

如何去评价肖文革,吴冰其人?笔者在此确实非常难以言述。作为同时混迹于传媒江湖和资本市场的大作手,他们早已经浸淫了真真假假,将这一套从银幕复刻到了资本市场。之于一介“准导演”的身份,他们也许真的算“有两把刷子”,因为他们做出了太多大部分中国人骨子里在追捧的东西:中西合璧,国产电影……也炒出了中国人最爱回味的概念。

而作为企业家,必然是不合格的。因为资本市场并不是赌客以合法名声捞金的地方,“重融资,轻回报”的现象也在慢慢改变,作为上市公司的高管,需要承担的责任,需要履行的义务,从印记传媒的大股东身上,我们并没有看到。那么,放任你到这个市场来的意义何在?难道资本市场拓宽上市通道的意义,就在于放任一批有备而来的投资者利用规则优势去制造假象,完成对基金、散户等对手盘的猎杀?

仔细拷问下印记传媒,如果你一开始的上市就是为了演这么一场电影,那么还有多少股东会耐心地陪你看到今天?过往饱满的业绩和良好的口碑,全都拜肖文革、吴冰等人“演技逼真”所赐,这不得不说,对于当年传媒这头人人看好的“风口上的猪”是个莫大的讽刺。

可怕的是,这样的“导演”,中国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步森股份的赵春霞,也是一样的应对债务选择了异地“就医”,而金立的董事长,身为肖文革的“赌友”,把金立手机多少年打下的的江山给输了个一干二净。

如果上市只是一部电影的开头,你还敢看到结尾吗?印记传媒的退市可能会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资本市场里从不缺乏好“演员”和好“导演”,但如果你丧失了应有的谨慎而变得太“入戏”,那你就输了。

『拾』 屋漏偏逢连夜雨,安信信托,岂能安信!

安信信托是湖南株洲市金岸地产项目的第一大股东,该项目的合伙人谢群力,周光辉等人的项目资金系诈骗湖南芒果金融平台上万出借人而得来,安信信托在知情的情况下和谢群力等人沆瀣一气想赖掉上万人的血汗钱,这样的行为坑害了几万的技资人,现在受害人在积极进行诉讼,争取自己的权利,拿回自己的血汗钱,安信必须归还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