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情解析 » 海尔集团股票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扩展阅读
博腾科技股票行情 2024-11-26 14:13:05
敦泰科技股票代码 2024-11-26 13:13:35

海尔集团股票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23-02-02 10:52:01

㈠ 海尔公司某一时期的战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这是一个关于海尔发展的小报告

海尔企业发展战略

提要: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简要分析海尔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关键字:名牌 海尔 国际化 创新

海尔集团是青岛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等于一体的国家特大型企业。10几年前,海尔的前身还是一个亏空147万元,资不抵债,工人拿不到工资,管理极为混乱的集体企业;到1998年,海尔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2亿元,利税10个多亿,产品出口到8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7665万美元。海尔的发展受到哈佛大学、《财富》杂志、《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的关注。
海尔发展之快的主要动力是创新精神,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8个字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海尔集团现在已拥有各项专利1700多项,是中国申报专利最多的企业。1998年,海尔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一个新产品,每天申报两项专利,全年完成新产品、新技术262项,有236项成果实现商品化,商品化率达90%,科技贡献率达63%。

(一)造就海尔冰箱名牌
自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至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
1.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当时市场上国产冰箱已有100多个牌号,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没有“名牌”冰箱。因此,在海尔刚开始生产冰箱时,就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名牌战略”的核心就是产品的高质量。
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领先一步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质量可靠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很快海尔便以高新技术、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要创名牌冰箱,就要从抓质量入手。海尔认为:人是质量中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流的产品是第一流的人干出来的,质量实质上是职工整体素质的体现,抓质量应该首先从人抓起。
1985年,集团总裁张瑞敏毅然决定,将76台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的冰箱,由责任者亲自用大锤砸毁。这次事件在职工中造成极大的震动,职工的质量意识从此有了质的提高。
3.坚持技术进步不停顿。海尔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技术开发,不断否定自己,加快更新换代的步伐,始终保持技术上、质量上的发展创新,确保了市场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我们在无氟节能冰箱研制上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成果曾代表中国和亚洲先后参加了美国“世界地球日”,维也纳“氟利昂及哈龙替代国际学术交流会”,印度新德里“国际无氟成果研讨会”等多个国际学术交流会,引起世界的轰动,被世界环保组织誉为“世界多一个海尔,地球多一份安全”。

(二)从单一的冰箱名牌到多元的海尔品牌
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尔抓住时机先后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8个企业,并投资兴建海尔园开始二次创业,现在海尔产品涉及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和彩电、计算机、手机等领域,形成46个系列,8600多个品种规格的多元化产品群。
海尔在二次创业、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立足市场来发展名牌,通过强化管理来巩固名牌,通过联合舰队来延伸名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确立海尔品牌地位。
1.立足市场,发展名牌。以市场规律为依据,在质和量的矛盾面前,海尔总是首先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然后再扩大产量、规模,以质取胜,以名牌取胜。
新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坐标,新产品从设计、试制到投产过程中都按名牌产品的要求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每一代新产品投入市场都能成为占领市场的新式武器。每当一个新产品问世后,就不断寻找其不足之处,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心理,以此设计新的产品,开拓新的消费需求领域。
海尔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海尔认为,名牌要靠用户和市场认可,名牌更要靠优良的服务来创造和维护。因此,海尔把售后服务看成创造名牌、宣传名牌、维护名牌、发展名牌的重要环节和首要领域。1996年6月,海尔集团荣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这是亚洲家电行业第一家荣获此殊荣的企业。
2.强化管理,巩固名牌。海尔在追求一流产品的同时,十分重视追求一流的管理,以质量为中心从严治理,花大力气强化以质量为主线的科学管理体系。在引进先进的工装设备同时,全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否决权制,把一切质量过失否决在生产过程中。
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创新,以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为重点,把IE、6S活动、网络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等引入企业管理,使名牌产品处于先进的全方位优化管理之中。
良好的效益来源于科学的管理,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海尔形成了一套符合企业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日清日高管理法,即OEC管理,形成企业内部的良性运转机制,并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多年以来,海尔一直把抓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并且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实际创造了许多很有特色的管理方法,深化了OEC管理,丰富了OEC管理的内涵。
3.联合舰队,延伸名牌。在市场竞争中,有名牌,但没有规模,则名牌无法发展与保持;有规模但无名牌,则规模也不可能实现。为此,海尔提出了“联合舰队”的管理模式,即海尔集团的模式不应是一列火车,而应是一支联合舰队,每一舰只都有自己很强的战斗力,又可联合作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样,就能以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一个名牌群,延伸了名牌的范围。
现在,海尔的产品形成了变频系列、抗菌系列、健康系列、环保系列、智能化系列家电等42个系列,8600多个品种规格的名牌产品群。海尔产品从整体上形成优势,每一个系列又具有不同的创新点,分别在技术、概念、需求、外观设计等方面独具特色。
4.技术创新,确立品牌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掌握市场主动权,进而成为行业领先者和市场领袖的基本条件。通过技术创新,海尔成功地确立了海尔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基础。
海尔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遵循着三条原则:“课题市场化”、“成果商品化”、“目标国际化”。
海尔认为市场是所有企业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因而技术创新的课题要从市场中来,又要服务于市场。海尔在确定课题时,紧紧把握住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的不满意点、遗憾点、希望点出发的原则,形成“课题来自于难题”的局面。如,为解决消费者难题而开发的小小神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繁衍”了九代,产销量突破100万台,并出口到轻易不进口家电产品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世界家电市场引起巨大的轰动。
成果商品化,创新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最终要通过商品化回到市场。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这是检验技术创新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海尔集团1998年具有新产品、新技术262项,有236项成果实现商品化,商品化率达90%。
目标国际化就是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所属技术领域内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工作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立足高起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来保障技术创新成果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海尔已进入影响集团及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以CFC替代、节能、静音化、数字化、信息、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等为主的多方面超前研究。海尔现已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储备能力,技术储备项目达到68项。

(三)争创国际名牌
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创国际化的海尔。海尔提出的“国门之内无名牌”的思想,实质是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的地位后,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良好的品脾形象。争创国际化的海尔是海尔集团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海尔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海尔的必然要求。
1.先难后易,打开国际市场。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家电产品要求标准都较高,而且不少国家都有较为严格的安全证。如美国的UL认证、加拿大的CSA认证、欧共体的CE认证等,要向这些国家出口就必须通过上述认证。现在海尔产品先后通过了UL,CSA,SAA,VDE,CE,SASO15个种类、48个国家的国际认证。海尔产品先后打入了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目前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等几大骨干企业都已通过了国际质保体系方面最高认证——ISO9001认证,和国际上环保体系方面最高认证——ISO14001认证,促进了海尔的对外出口。
海尔的出口量逐年翻番,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的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有利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目前尔产品已出口到包括欧美、日、中东、东南亚、非洲等87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等四大主导产品,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21%,144%,183%,134%。全年出口创汇达7665万美元,较1997年同期增长36%。
2.构建海外专营网络,实现全球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营销网络是保证产品大批量出口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关键。立全球化的营销网络是海尔营销的战略目标。
目前,海尔已在海尔外发展了49个经销商,销售网络达3000多个,并在中东和德国分别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尔产品出口海外市场的布局日益合理,欧美地区占60%,东亚地区占16%,表现出市场多元化的特点,有效地规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在美国销售的184升以下的冰箱中,有20%来自中国海尔;海尔在菲律宾的LKG公合作生产的海尔牌冰箱打破了菲律宾冰箱市场被日、美等产品垄断的局面,在菲律宾大的连锁店超市SM里,海尔冰箱随到随销,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
3.“三个三分之一”。海尔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分之一”的目标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三个三分之一”,也就是全球市场的发展规划。海尔产品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
国外建厂、生产、销售,是海尔创国际名牌,把自身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海尔的非重要一步。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前两步成功迈出之后,海尔在外建厂、生产、销售上也迈出了前进的脚步。海尔先后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等国输出技术并设厂生产,产品实现了当地生产、当地销售。1999年4月日,海尔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大型独资家电生产基地,形成了海尔产品在美国的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系统,全面进军国际市场,实现全球竞争。海尔在销售中努力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在欧美、东南亚地区,海尔的广告牌巨型灯箱广告同世界名牌家电比肩而立;海尔蓝和海尔标志的用户服务车也在当地形一道独特风景。另外,海尔建立了的全球的电话服务体系,让海尔的用户无论身处世界何地,都能享受到海尔的星级服务。
4.国际化的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海尔要创国际知名品牌,建成国际化的海尔,必然要在国际市场上同欧美、日等国家的知名品牌竞争,国际化的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是海尔产品取胜的保证。海尔集团以高额的投入加快国际化的进程,并力争达到全面与国际化接轨。
国际化信息网络由“紧跟国际先进技术产品分析、评审”的内部机制与由首尔、东京、里昂、洛杉矶、蒙特利尔、阿姆斯特丹、硅谷、悉尼、台湾、香港等建立的10个信息分中心组成的外部网络构成。通过内外部的统一,获得并利用最新的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实现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国际化技术网络由国外战略联盟系统与工业设计系统和国内广泛的产学研联合体组成,实现海尔产品在技术、产品上的个性化,适合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国外战略联盟工作系统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与国际上先进企业进行全面合作。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进一步合作,使海尔集团在国内巩固了洗衣机技术的领先地位。另外还与德国的迈兹、荷兰飞利浦、日本松下分别在全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变频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联盟关系,形成海尔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工业设计系统为海尔产品进行了PI提案开发、产品个性化设计、家电产品人——机接点等课题的研究,为海尔产品覆盖全球进行设计开发,形成海尔产品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整体优势。
海尔在国内有广泛的产学研联合体。海尔集团控股经营国家级科研机构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尔以控股方式与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合资成立海尔广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海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C-MOLD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海尔同国内外大公司、科研机构、大学等成立了48个联合研究中心。海尔还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5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化学及材料、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生物工程、海外本土设计等方面开展博士课题研究。通过广泛的产学研联合,有效地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对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由于海尔坚持创国际名牌,树立国际信誉,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进行的亚太地区最具信用公司评比中,海尔成为亚太地区进入前十名的企业中惟一的中国企业。同时,美国权威的《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排在美、日等家电名牌之前,名列榜首。
海尔将进一步全面推进企业国际化战略,争取早日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启示:海尔集团发展至今天,我们深深体会到技术创新是企业高速、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国际化的海尔的基石。名牌战略是海尔创新精神的载体,海尔名牌战略实施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海尔采用发展战略表现出的特征为:1.公司定期地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新工艺及老产品的新用途。
2.公司不是去适应外界的变化,他们试图通过创新和创造以前未存在的新的需求,来使外界适应他们自己。
在发展之初,海尔采取集中生产单一产品的战略,以有限的资源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1992年,海尔兼并多家家电企业,开始转向相关多样化战略。新增的业务与现有的业务在价值链上拥有战略匹配关系。即指这些业务可以分享技术,对共同的工艺国内尚形成更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联合生产零件和配件,分享共同的销售力量,使用同样的销售机构的同样的批发商或零售商,售后服务的联合,共同使用一个知名商标,将有竞争性的和有价值的技术秘诀或生产能力从一种业务转移到另一种业务,合并相似的价值链活动以获得更低的成本。

㈡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

金流量,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帮助制

定经济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正确理

解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存在,减少局限性的影响,在决策

中扬长避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

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

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

衡量企业目前财务状况并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

企业利益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将大量

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比较、分析并转换成对特定

决策有用的信息,着重对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全、经营成果是

否优良等进行解释和评价,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二、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局限性

1.财务报表所反映信息资源具有不完全性。财务报表没

有披露公司的全部信息。列入企业财务报表的仅是可以利用

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来源。而在现实中,企业有许多经济

资源,或者因为客观条件制约,或者因会计惯例制约,并未在

报表中体现.比如某些企业账外大量资产不能在报表中反

映。因而,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2.财务报表对未来决策价值的不适应性。由于会计报表

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很多数据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

现价值。通货膨胀时期,有些数据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由

于假设币值不变,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相加,使其不

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时难以对报表

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

3.财务报表缺少反映长期信息的数据。由于财务报表按

年度分期报告,只报告了短期信息,不能提供反映长期潜力

的信息。

4.财务报表数据受到会计估计的影响。会计报表中的某

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

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等。

5.财务报表数据受到管理层对各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

响。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种选择,使不同企业同类

的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存

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

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完全相同,两个企业的财务分

析的结论也可能有差异。

三、客观因素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

1.财务报表可靠性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在很多情况

下,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向外界展示良好的财务状况和

经营成果。一旦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达到目标,企业会主动选

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或者采取其他手段来粉

饰会计报表。比如有的企业为提高利润水平,往往采用高估

期末在产品成本,低估入库产成品的成本的方法。人为操纵

的结果,使信息使用者得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

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也使得财务报表分析失去意义。

2.财务报表分析者的业务素质水平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

响。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与评价通常是由报表分析者来

完成的。然而,不同的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度、对

财务报表的解读与判断能力、以及掌握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

的深度和广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往往理解财务分析计

算指标的结果就有所不同。如果分析人员没有全面了解各项

指标的计算过程和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仅仅看计算结果,

是很难全面把握各项指标所说明的经济涵义的。

四、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

1.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比率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是建立

在以历史成本、历史数据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之上的,这使比

率指标提供的信息与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大打折扣.弱化了其

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而且,比率分析是针对单

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程度较低.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得出令

人满意的结论。

2.趋势分析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是指与本企业不同时

期指标相比,给分析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变动趋势方面的信

息,为财务预测、决策提供依据。但是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

通货膨胀或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换算方法的改变。使

得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3.对比分析的局限性。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经济指标的对

比分析。确定指标间差异与趋势的方法。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价

格水平存在差异,各企业业务关系在区域上又不尽相同,其必

然导致不同企业指标水平的差异,从而使之缺乏可比性。

五、常用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

这一比率值越高,表明流动资产超出流动负债的程度越高,即

企业短期负债的安全程度越高。但这种有效性是很有局限性

的。首先.流动资产中有相当部分是不具有清偿能力的,比如

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弱。其次,流动资产中还有一些项目是不能

变现的,比如待摊费用、预付账款、预付费用,虽然从性质上来

说将其视作一种流动资产,但事实上它并不具备变现支付的

能力。再者,财务比率指标自身结构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有效性

的局限。例如,很高的流动比率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对资产的利

用率低,资产闲置,收益低下,管理松懈;同时也说明企业经营

观念的保守。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目前的短期融资能力。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率,

是流动比率的辅助性指标。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

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当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的不良应收

账款时.企业就必然无法准确判断其短期负债偿还能力,许

多企业正是抓住了此弱点进行报表粉饰误导信息使用者。

3.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本年净利润/年末普通股份总数,

它表明普通股在本年度所获的利润,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

一个重要的比率指标。在计算这个比率时,分子是本年度的

净利润,分母是年末普通股份总数,一个是时期指标,一个是

时点指标,那么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完全一致。同时,在

计算每股盈余时,普通股股数是一个“份额”概念,不同的公

司股票每一股份在经济上不等量,它们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

价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限制了每股收益

不同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

4.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期末净资产,期末普通股数,

表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每一股份所代表的股东权益或账面

权益。在进行投资分析时,只能有限地使用这个指标,因其是

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

净资产的产出能力。

5.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一种投资报酬率,理应

由企业一定时期内取得的净收益与企业在该时期用于经营

的净资产相对比。但企业在一定时期用于经营的净资产是不

断变化的,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从简化计算的角度

考虑,分母用期初和期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期净

利润相比较似乎较为合理。另一方面,“期末净资产”项目由

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的现金股利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

政策的公司,其“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将产生差异。

6.现金流量比率指标。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

量,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

能力。但比率太高,可能是因为企业拥有过多的现金.未能很

好地在经营中运用的缘故。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公司的

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用的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但是公司的

任何一种现金来源无论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还是筹资活动

的现金流量都可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所以.若将分子所

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改为三项现金净流量的总和。来计算

现金流量比率会更好些。

六、改善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建议

1加强对财务报表附注信息的运用。财务报表附注是对

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

充说明与详细解释。在对企业财务进行分析时.应充分利用

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的信息,联系其他相关信息.仔细深入

地分析、研究,才能提高对企业整体情况的理解,更准确地评

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2.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管采用

哪种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的判断力对得出正确的

分析结论尤为重要。平时要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

训,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

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市场营销、战略

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

和分析工具,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分析理念,逐步培养和提

高自己对所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数据的收集能力

和掌握运用能力,极大地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

依据。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现代企业面临复杂多变

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有时很难定量,但会对企业财务

报表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

时,需要做出定性的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

行定量分析和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

两方面的作用,使报表分析达到最优化。

4.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

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

析,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

恰当预测企业未来有一定帮助。

㈢ 从宏观,行业和公司基本面三个层次对个股的投资价值做出分析,写出完整的个股投资分析报告

1 从宏观上,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结构转型,由国企带领混合制,中小企业OTO等转型,也就是目前处于转型中,并未实现正式的转型成功,就相关个股来说,显然创业板更具有未来投资价值,唯一的缺陷就是低点的寻找。

2 从行业上来看,目前公认热门行业就是影视行业和彩票行业,前者聚集的资金泡沫可以从一个新人艺人一炮成名后的升价翻倍上看到,但往往持续泡沫的行业,除了另类的持续力(比如房地产,因曾被例入新兴产业),很难真正能够持久,也就并不具备靠谱投资性。反到是彩票行业,收世界杯等互联网彩票的普及,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受到宏观经济影响也较小。

3 公司基本面上,从1季度A股上市公司年报当中可以看到,普遍没有惊喜的利润,有增长的就不错了,但是在增长的背后,我们更应该主要看的是哪些公司具有潜力而不是仅仅一个季度的业绩报告,从我的观察当中看到,国企要快速完成转型难度较大,反而创业板很多公司因规模限制反而带来了因管理模式较为贴切可能的巨大未来可能性,所以如果大盘进入稳定期,创业板的公司最具有投资价值。

㈣ 祥源新材股票行情 走势祥源新材投资价值深度分析300980祥源新材最新利好信息

自从国家发出对洋垃圾收购的禁令后,国内塑胶的价格持续走高,而A股中塑胶制品指数连连走高,一路逼近新高。对于塑胶制品指数的不断上涨我们是否也可以持有相关行业中的某一只股票分一杯羹呢?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对塑胶制品行业的一家优秀公司--祥源新材做一个深入了解。


在开始分析祥源新材前,我把总结好的塑胶制品行业龙头股名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小伙伴点击下方链接领取哦:宝藏资料:塑胶制品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绍:祥源新材创于2003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业生产与销售环保交联聚烯烃泡棉(XPE/IXPE/IXPP)及聚氨酯泡棉(PU),产品畅销国内各地及海外,当下是国内同行业的领导者,年产聚烯烃泡棉要多于9000吨。所生产材料普遍的应用于汽车内饰领域、电子领域、包装缓存、医疗等领域。


简单地说明了一下祥源新材的一些公司情况后,我们来看一下祥源新材公司自身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值不值得我们去向它投资?


亮点一: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产品应用在多个知名公司,并通过下游进入财富500强企业HomeDepot、Lowe's的供应体系。


在电子消费领域中,公司产品被OPPO、VIVO 等知名品牌的电子设备所应用。公司生产的产品也被应用于汽车内饰材料领域中,像福特、长安、长城等品牌的汽车内饰都采用了祥源新材的产品。在家电领域当中,像美的,格力,海尔等知名品牌的电器产品也用到了公司的产品。有了以上这些知名品牌的应用,将有助于开拓行业内的其他客户市场,为公司营收提供持续增长的保障。


亮点二:公司研发实力强,产能扩展有利于长远发展


公司可生产0.06mm厚度的IXPE材料及IXPP材料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多种型号、多重应用领域的IXPE、IXPP材料方面达到了生产的能力。不仅如此,公司的生产成本也下降了。


因为篇幅是有限制的,关于祥源新材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的信息,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祥源新材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看


随着国际和国内在环保健康方面的意识逐渐增强,拥有环保健康特性的聚烯烃发泡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塑胶材料,况且极大可能实现成为该领域的最好材料。并且国内高端聚烯烃发泡材料需求量在他日会逐步抬高,各行业对聚烯烃发泡材料的需求量持续不断提高。


由于祥源新材的技术进步跟设备升级,公司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还丰富了产品类型,不断增强公司在国际的竞争力。


三、总结


总的来说,祥源新材算是聚烯烃发泡行业的领头羊,将不断扩充市场,有望成为国际新材料的领头羊,是一家有着优秀的塑胶制品的公司。然而文章不具有实时性,倘若想更准确地预测祥源新材在未来有没有好的行情,你们就阅读一下下面的这篇文章吧,有专业的投资顾问帮你分析股票行情,看下祥源新材此刻行情交易的好时机到没到:【免费】测一测祥源新材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0-2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㈤ 海尔对外投资策略

一、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

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指的是我国一些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目的并不是在东道国设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机构,借此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市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境外贸易性企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55%,这些贸易性企业中有相当数量是国内主办企业的海外营销机构。这说明到目前为止,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主要的模式。

中国最大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三九集团的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等均在国内,海外公司主要是营销机构。自1992年以来,三九集团先后在香港、俄罗斯、马来西亚、德国、美国、南非、新加坡、日本、中东地区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销公司。这些营销公司作为三九集团在海外的窗口,担负着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了解三九产品,开拓三九产品海外销售市场的重任。海外营销公司的发展壮大,使三九集团产品的市场由单一国内市场逐步演变成为全球性市场。另外,福建福耀集团、天津天狮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和中技集团等企业的海外投资也主要是为了建立本企业的海外营销网络,也属于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具有其优点和制约条件,其中优点表现为:一是企业通过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目标市场,有利于扩大出口规模。二是在此种模式下,企业不仅可以直接扩大产品出口,通过直接掌控海外销售获得流通领域的可观利润,还能直接了解市场信息。三是“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做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中国企业具有吸引力,因为导致中国生产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力充裕等因素有可能会保持较长时间。四是对于部分大企业而言,设立海外营销渠道,有利于其通盘考虑进出口和国内外市场,通盘考虑国内外可利用资源,实施其全球发展战略既推动出口也寻找进口赢利的好机会,真正做到国际化经营。五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还能够为国家出口创汇,并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条件,即采用这种投资模式主要是销售走出去了,企业的生产、采购和研发等并未走出去,因而容易遭受国外包括反倾销在内的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企业需要适当增强这方面的应对能力。

二、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

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是指我国有些企业通过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开展加工装配业务,以企业自带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投资为主,经加工组装成制成品后就地销售或再出口到别的国家和地区,借此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由于适合我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近年来日益成为企业海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模式。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12月底,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已达490家。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成熟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和原料药等行业。

近年华源集团境外加工贸易投资的规模已接近3亿美元,起到了示范和龙头作用1992年诞生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华源集团,是以纺织业为支柱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是国内市场萎缩、生产能力过剩,而在国际市场上又不断受到以出口配额和保障措施等为主要形式的贸易壁垒的限制。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华源集团抛弃单纯依靠出口占领海外市场的传统做法,另辟蹊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先后在塔吉克斯坦、尼日尔、墨西哥、加拿大和泰国等地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加工基地并合理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绕过国外贸易壁垒,规避反倾销,拓展了海外市场,并带动和扩大了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华源集团在墨西哥和加拿大设立了两个纺织企业,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规定的贸易区成员国境内生产的棉纱或纤维制成的纺织品享有免税、免配额的优惠政策,扩大了对北美尤其是美国的棉纱和面料产品出口。

此外,深圳康佳集团、珠海格力集团和江苏春兰集团等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多属于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

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的最大特征是两个互动即投资与贸易的互动和对外经济贸易业务与国内经济的互动。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和促进外贸出口第一个互动;通过对外投资与出口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第二个互动。这些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国外市场、带动出口,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的第二个特征是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开展加工装配业务,以企业自带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投资为主,经加工组装成制成品后就地销售或再出口到别的国家和地区。

采用这种投资模式的企业一般是我国技术成熟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的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原料药等行业的制造业企业,投资集中在亚、非、拉和前苏联东欧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是企业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但其产品在国外又有市场。

企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模式开展海外投资,首要的优点是可以将成熟的技术设备和过剩的生产能力搬迁到市场销路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这样就能够使企业过剩的生产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继续获得收益。其次,采用这种投资模式,主要是以国内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配件等实物作为出资物,另外再加小部分外汇资金,可以节约外汇支出,符合一些企业的实际需要。第三,企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模式开展海外投资,还能够合理地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和突破各种贸易壁垒,有效拓展海外市场。

三、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

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是指我国某些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不论是采取绿地投资方式还是采取跨国并购投资方式均坚持在全球各地树立自主品牌,靠长期的投入培育自主的国际知名品牌,靠消费者认同自己的品牌来开拓海外市场。

该模式以海尔集团为代表。海尔集团在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创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为核心目标。早在20世纪80年代,海尔集团总经理张瑞敏就提出了“创海尔世界知名品牌”的战略。1998年后海尔全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使海尔成为国际化的海尔,让海尔由中国名牌成长为世界名牌。

海尔集团在海外投资办厂时,坚持打海尔的牌子,中方投资方是海尔,企业的名字是海尔,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海尔牌的。由此看来,海外投资不仅是海尔占领国际市场的手段,更是其创立世界名牌的有效途径。海尔赋予了海外投资新的功能和含义。海尔采用的“先难后易”策略是由海外创牌模式决定的:海尔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最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靠质量让当地消费者认同海尔品牌,取得当地名牌地位然后靠品牌优势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海尔在美国、欧洲实施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正是为了在欧美国家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进而让海尔成为世界名牌。随着一个个本土化的名牌崛起于世界各地,海尔实施的创世界名牌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大陆只有海尔集团一家入选,排在第95位。

在海外自主创牌投资模式的主要特征十分明显,一是企业海外投资无论采取绿地投资方式还是跨国并购方式,其核心目标之一始终是创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二是采取“先难后易”策略,其中有两层含义:即采取该模式的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采用先难后易的策略,如海尔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有份量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靠质量让当地消费者认同海尔的品牌取得当地名牌地位后,再靠品牌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同时,采取该模式的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道路也是先难后易的,即先到发达国家建厂而后再向发展中国家扩展。由于创自主品牌定位很高,所以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初期注定要经历较长的困难期,之后品牌才能逐渐被消费者认识、认知和认同,才能打开局面。二是“先有市场,后建工厂”,如海尔先通过出口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等海尔的品牌被当地消费者认同、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再投资建厂。

海外投资自主创立品牌的模式有其优点和制约条件。从优点来说,首先,这种海外投资模式属于“厚积薄发”型,虽然开始阶段起步艰难面对的成败风险大,但一旦打造出世界上知名品牌,就能在国际投资和生产中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就可以不再为国外跨国公司打工,从而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该模式将树立统一自有品牌和本土化战略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为了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不同需求,海尔在坚持统一自有品牌的前提下实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发展战略。

从制约条件来看,这种海外投资模式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首先它要求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拥有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品牌同时还需要国内投资企业有熟谙国外当地市场情况的专业人才来成功地打造和管理品牌。因为,到海外去办企业已经有一定的难度,而在那里林立的名牌之中创立自己的品牌就更难,而要将一个有待树立和打造的品牌在当地塑造成知名品牌真是难上加难。这要求国内投资企业起点要高,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其次,这种海外投资模式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国际知名品牌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积累起来的,需要进行长期大量的品牌投入,应当说品牌的价值实际上是品牌投入的回报。那么,海外企业既要进行生产投入,又要进行品牌投入,由于进行双重投入,短期效益肯定要受到影响。

四、海外并购品牌投资模式

海外并购品牌投资模式是一种与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迥然不同的投资模式,它是指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一是“买壳上市”,即先收购国外当地知名品牌这个“壳”,然后借助这个“壳”对产品进行包装,获得或恢复当地消费者的认同,快速进入当地市场。二是由于所并购的多是经营不善或破产的海外公司现成的知名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销售渠道,所以该模式省去了海外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广的时间与费用。三是该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资金基础、信誉较好、有能力收购和驾驭海外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

海外并购品牌模式,已成为TCL集团独特的海外投资模式。2002年9月,中国TCL集团下属的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其新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收购了具有113年历史、在德国和欧洲有广泛的基础、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百年老店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的主要资产,其中包括“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尔)等著名品牌的商标权益。继收购德国施耐德之后TCL集团又于2003年7月花费几百万美元间接收购了美国著名的家电企业戈维迪奥(Govedio)公司,这次收购是一次全资收购。戈维迪奥公司是一个做录像机、DVD等视像产品的渠道公司,一年的销售额约2亿多美元。并购美国戈维迪奥公司后,TCL集团仍计划在美国市场继续使用戈维迪奥品牌销售彩电、碟机等产品,努力扩大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借外国品牌开拓海外市场,已成为TCL集团独特的海外营销策略。

中国企业目前在国际竞争中的最主要优势是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最差的是品牌优势,通过海外投资并购一些国外知名品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三个优势的结合,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

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的是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品牌优势的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时不投入太多的资金,而多以品牌入股的合资形式或采取特许加盟与连锁经营等其他方式进行拓展。采用该模式开展海外投资的我国企业目前为数不多比较典型的是北京同仁堂。

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已有330多年的悠久历史,如今已成为一家现代化的大型中药企业。同仁堂的品牌誉满海内外,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其品牌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同仁堂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于续,并在台湾进行了第一个大陆商标的注册;同时同仁堂的产品已经畅销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仁堂在中国拥有300多家零售和专营药店,在海外也成立了l0多家公司或药店,是2002年全国出口创汇最多的中药企业。显而易见,同仁堂的知名品牌已成为同仁堂集团开展跨国经营的特有优势。同仁堂的海外投资,无论是品牌入股的合资形式还是采取独资、特许加盟、连锁等其他方式,都注意把“同仁堂”这个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向海外输出,拓展海外市场。同仁堂的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与前面分析的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不同,后者是一边“走出去”一边进行创牌活动,而前者则是在往外“走”时已经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比较成熟的品牌。

采用这一模式的前提条件是企业需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而这正是当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软肋”。因此,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采用这一模式的条件。但是,伴随着中国企业争创名牌进程的加速,相信在一定时期以后这种模式将会逐步流行开,因为来华投资的许多外国跨国公司都采用这种模式进入中国市场。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确缺少世界名牌,但是在中药和中式餐饮等行业,中国的一些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商标,在国际上拥有核心竞争力。这些行业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一定要注意发挥自身品牌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争取早日将企业做大做强,早日成为独具中国产业特色的跨国公司。

六、海外资产并购模式

所谓海外资产并购模式是指中方企业作为收购方购买海外目标企业的全部或主要的运营资产,或收购其一定数量的股份,以实现对其进行控制或参股的投资行为。中方企业并购目标企业后一般不承担目标企业原有的债权债务及可能发生的赔偿,只承接目标企业原有的资产和业务。2000年4月,万向集团整体收购美国舍勒公司即属于海外资产并购模式,另外,像海尔集团收购意大利电冰箱制造厂、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收购韩国现代电子、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购并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出资两亿多美元收购印尼油气田资产、中国网通(香港)公司牵头收购亚洲环球电信网络资产、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在美国圣何塞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上海制皂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美国SPS公司和Polystor公司可充电电池生产资产项目等也属于这类投资模式。

美国舍勒公司始建于1923年,是美国汽车市场上的三大零部件生产供应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给了万向一笔3万套的万向节订单,万向由此开始了汽车零部件生产之路。万向的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都冠以“舍勒”商标。从1994年开始,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内部决策的失误,舍勒公司的经营开始下滑。后来,舍勒主动提出请万向并购的要求。结果,万向花了42万美元收购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术专利、专用设备及市场网络等主要资产,而厂房、设备等由另一家公司买走。并购“舍勒”的最直接效果是,万向在美国市场每年至少增加500万美元的销售额。更深远的意义则是,由于并购了“舍勒”,万向产品有了当地品牌、技术和生产基地的支持。

采用资产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可以避免目标公司向我方企业转嫁原有债务及“或有债务”。因此,以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时,若我方企业考虑到海外目标企业可能存在债务不清、可能因对他人提供担保而在交易完成后引起赔偿等问题时,可采取资产收购方式。另外,在资产并购方式下,只要目标公司赞成资产出售的股东达到法定人数即可进行收购,即使目标公司有少数股东想阻挠也不影响我方企业的实际收购。

这种方式的制约条件一是由于多以现金方式进行收购,故需我方投入较多运营资本。二是由于中方并购企业在完成并购后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以实现海外并购的目的,因而应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整合人才。三是对目标企业债务、税收和法律诉讼等情况掌握方面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形成并购陷阱,制约并购目标的实现。

由于目前国际直接投资业务中主要的方式是并购投资,而不是新建投资方式(或称绿地投资方式),所以应当说海外资产并购模式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海外投资方式。还有,资产并购模式是以大量非上市企业为交易对象,上市公司终归只是海外企业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因而这一模式比海外股权并购模式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更适合广大中小企业。随着我国海外投资规模的日趋扩大,并购投资将日益成为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其中资产并购模式会被更多的企业选用。

七、海外股权并购模式

海外股权并购模式是指我国公司购买一家海外目标公司(通常都是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认购其新增注册资本,所获得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可对该公司行使经营管理控制权的一种海外投资行为。在海外股权并购模式下,其交易的对象是海外目标公司的股权,而最终取得的是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我国企业作为收购方成为海外目标公司的新股东。近年来,国内企业选择股权并购模式进行海外投资的事例逐步增多,如2001年万向集团并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UAI公司、2003年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收购上市公司冠捷科技等都属于此类并购。

2003年8月,北京东方电子集团以10.5亿港币收购在香港和新加坡两地上市的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股份3.56多亿股,以占有其超过26.36%的股份成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东。冠捷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PDP显示器以及液晶电视类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通过本次海外股权收购,北京东方电子集团将自此拥有从TFT-LCD面板到显示器整机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以及遍及全球的市场、研发、服务体系,从而奠定了实现“通过产业整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在股权并购模式下,作为投资主体的我方并购企业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非上市公司,但海外目标企业一般为在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股权并购实施过程复杂,但法律程序简单。在法律程序上,只要并购方取得股权优势后即可进行董事和监事的改选。股权收购完成后,海外目标公司作为我方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存在,拥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由于买卖协议的签订方是我方收购企业和海外目标公司的不同股东,故该投资模式的交易决策具有分散性。

采用股权并购方式进行投资,由于不增加海外目标公司及其股东的税收支出,故收购成本较低;同时可以运用股权并购方式取得目标公司的控股权,使目标公司在经营上与我方公司形成一个整体,为我方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服务。但采用这种模式,在股权收购条件下,我方企业要对海外目标公司的一切债务负责。另外,由于并购交易决策具有分散性,可能会遇到少数股东的阻挠。

随着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股权并购模式日渐通行。采用股权并购模式进行海外投资,我方企业既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又可以节约交易成本,获得生产要素内部化收益;运用股权并购方式我方公司可以在部分出资控股的情况下,以“小资本”控制“大资本”取得海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实现企业资本滚动式发展,迅速实现企业海外扩张的目标;通过股权并购,还可实现我方企业海外间接上市的目标,即买壳或借壳上市。

八、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

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是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是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而向海外资源开发方面进行的投资。海外能源开发投资是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这类投资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投资回收期限长,投资风险大,需要政府来推动和承担主要风险。在这种模式中,即包括新建海外企业也包括通过资产或股权并购而设立的海外企业。现阶段,这种投资模式主要体现在能源战略方面,今后将向资源战略扩展。

开展该模式海外投资的代表性企业当属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石油能源是保证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能源,开展国家战略主导模式的海外能源投资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三大石油巨头积极实施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着眼国家长期能源安全,纷纷进行海外油气田的投资开发,先后启动了二十几个项目。三大石油巨头与国外的很多合作项目采取的是“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石油企业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石油进口数量以及价格的稳定。

海外投资的主体一般是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重点能源企业,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资金来源有保证,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从而有利于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实施。由于把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宏观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就比把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第一位的其他投资模式能更有效地为国家战略服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有些自然资源如石油的供给形势己越来越严峻,为了维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必须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际能源生产分工,尽可能多地利用海外能源,落实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就发生在自然资源行业,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国家战略主导模式的海外投资仍将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模式之一。但这种投资模式在非能源行业一般不采用,由于所需投资数额较大,眼下非国有大型能源企业采用也不现实。

九、海外研发投资模式

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是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取得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首创这一海外投资模式的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和32个分支机构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等地建立了多家海外研发中心,并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进行研发,从而能够及时掌握业界最新动态。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截至2002年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2154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国内企业之首,华为申请国际和国外专利198项,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里最多的。华为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在86个国家和地区注册600多件次。华为依托全球化技术开发网络,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研发机构,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好的性能价格,帮助全球运营商确立可持续赢利的运营模式。现在,华为的设备已经在非洲、南美、东南亚、东欧等地区40多个国家昼夜运转,靠着掌握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华为在世界电信市场上已经能与跨国公司比肩较量。

高科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展海外投资,必须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弱势和薄弱环节正在于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学习华为的做法,进行海外研发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的研发资源,推动研发国际化取得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科技国际竞争力。
参考资料:网络

㈥ 需要一份年报财务分析报告

财务报表分析案例
华能国际(600011)与国电电力(600795)财务报表
分析比较报告
一、研究对象及选取理由
(一)研究对象
本报告选取了能源电力行业两家上市公司——华能国际(600011)、国电电力(600795)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两家上市公司公布的2001年度—2003年度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进行了简单分析及对比,以期对两个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得出简要结论。
(二)行业概况
能源电力行业近两、三年来非常受人瞩目,资产和利润均持续较长时间大幅增长。2003年、2004年市场表现均非常优秀,特别是2003年,大多数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了增长,同时经营性现金流量大幅提高,说明整体上看,能源电力类上市公司的效益在2003年有较大程度的提升。2003年能源电力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37元,高出市场平均水平95%左右。2003年能源电力行业无论在基本面还是市场表现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且未来成长性预期非常良好。电力在我国属于基础能源,随着新一轮经济高成长阶段的到来,电力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尽管目前电力行业投资规模大幅增加,但是电力供给能力提升速度仍然落后于需求增长速度,电力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缺电形势将进一步恶化。由于煤炭的价格大幅上涨,这对那些火力发电的公司来说,势必影响其盈利能力,但因此电价上涨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行业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因此,我们选取了这一重点行业为研究对象来分析。

㈦ 高分跪求一份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不少于500字

2015年证券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推进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各种金融证券产品及衍生品在未来的发展步伐将会加快。市场化的发展将会彻底改变以往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看法观点,市场化的发展可以为长线价值投资者提供稳健可靠的收益保障和风险防范产品,但同时也会加大市场短期投资者的市场波动风险,使投资者慢慢的回归理性关注稳健的长期投资回报,回归价值投资理念。中国的证券市场在经受前两年的经济下滑和市场资金紧缺等影响,上证股指最低在2013年6月份受银行系统缺钱的影响,跌破2000点后一直处于2000点至2200点的区间波动,缺钱因素一直影响着市场和投资者,到2014年的下半年开始,各种风险因素被推延和刺激政策的出台,使证券市场迎来了一波小牛市行情,也使证券市场投资热情再度高涨,但上涨的背后风险因素依然众多,后市的走势依然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下面先对2014年的证券市场走势做回顾研究,让后谈论2015年我们的投资策略观点。
一、2014年证券投资策略回顾
回顾2014年的证券市场走势,上半年基本是延续了2013年市场的发展,够缺钱和经济等不利因素影响,上证指数一直在2000点和2200点之间波动,而创业板受政策利好刺激,延续了2013年上涨势头,上半年初期回调后一路上涨,截止12月中旬创业板指数最高涨至1600多点。
正是出于2014年第一季度对证券市场的下跌回调的预期,建议客户进行大幅减仓或采用投资防守策略,使客户规避了市场风险,利用2000点至2200点的区间震荡赚取短线波动收益。
由于对5、6月份众多金融理财产品到期而无法兑付的风险预估,对第二季度的证券市场,我们也曾表示悲观态度,但证券市场的点位已经是低估区,未来规避市场风险和踏空风险,所以在4月建议客户大量持有大盘蓝筹股,如中信证券、上海汽车、东风科技等。
可是,在5月份的时候,政策将问题理财产品的兑付期延长半年,将风险往后推移后,我们断定市场见底,但是否走出一轮行情我们并没有断定,所以从策略操作上,我们建议可以进行投资当时的网络概念股,如:榕基软件、中元华电、海格通信等。
6月份开始发现证券市场的开始逐渐活跃,各个板块轮番启动,个股也是百花齐放,所以我们断定中期行情已经启动,所以我们的投资策略再度从减持大盘蓝筹股转向概念股题材股,如:洪都航空、晋西车轴、一汽富瑞等。
出于对行情启动的判断,我们进行的个股组合的调整。由于2200点时近期的箱体上线,具有一定的压力有调整需求,所以在8月份全部清空大盘蓝筹股,全部转向题材概念股,如:日出东方、山河智能、海王生物等。并在第三季度采用持续持有的操作思路,赚取了行情上涨的超额利润,利用桥板式操作,大盘蓝筹和题材概念的转化,完美实现了风险控制和收益把控。
2014年的第四个季度,是一个变化莫测的季度。到9月底时上证指数涨到近2400点,我们处于对该点位处于多年的压力位,后市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风险,我们再次建议客户投资转向大盘权重股、央企改革股,推荐的板块是券商和中字头个股。减持或清空题材概念股,再次进行桥板式操作,规避市场风险。
到11月份,大盘权重股和金融券商股的启动,将证券市场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牛市言论和投资者的热情高涨,开始使证券市场又一轮火爆景象,客户开户量激增,投资者的融资杠杆化交易激增,证券股的持续高涨和低估值折价股的价值回归。但出于对证券市场后期调整的风险因素,我们建议可以弃弱留强的策略,降低持仓仓位。
可是到了12月份,之前担忧市场资金紧缺造成市场下跌的因素,变成了市场资金充足,银行存贷比逆转的现象,由于信息获取不够及时,银行股等金融股拉升的行情错过,上证指数一举突破3000点大关,我们预判市场在此位置今年基本见顶,但市场只是在回调初期,可以进行补涨二线蓝筹股进行防守,等待市场热度减退时,再进行减仓风险控制。所以,我们开始布局二线蓝筹股,推荐中兴通信、潍柴动力、三一重工等。到12月中旬也有近20%的涨幅,后期开始减仓规避风险。
二、2015年证券投资策略研究(未来预判,非指导性意见,风险自担)
第一季度:持悲观态度。1、受2014年12月份的大幅上涨和融资杠杆化操作的激增,随着市场的冷却,短期资金的退出,对市场有一定的冲击影响。2、证监会的监察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交易所和金融机构的协查制度,对市场中的不规范操作起到抑制作用,也会使短期资本减少操作甚至退出。3、个股期权有望在第一季度推出,使证券市场再次出现做空动力,而且门槛低市场推广范围广,使各个投资团体又多一个博弈工具,会造成个股短期的波动从而影响市场。4、2014年金融理财产品的兑付危机,因2014年下半年的的调控,其风险影响已经大大降低,但若事件爆发,对市场的冲击影响依然存在。5、不动产登记的实施也在第一季度,对房地产的打压依然存在,银行行业的经营风险依然存在,所以金融地产的低迷也是拖累证券市场的因素。投资策略,我们将以客户持仓比重降至30%以内,重点持有年底高送转、消费、医药等防守行业。个股关注:日出东方、五粮液、海王生物、A级优先分级基金等。
第二季度:持谨慎乐观态度。经过第一季度的市场调整,证券市场将开始有所回升。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的扶持产业有所提升,但受英国及美国加息预期影响,以及美元升值对大宗商品和能源的影响,我国对前期流动性释放的收紧影响,我们对相关行业表示悲观态度。对我国的装备制造、新能源行业、动车制造及基建业、科技创新业持乐观态度。投资策略,我们将客户持仓比将大幅提升至80%,开始从防守型行业转向进攻性行业,重点持有智能机械、自贸区、高铁基建、二线蓝筹等行业,个股关注:山河智能、三一重工、潍柴动力、中兴通信、特变电工等。
第三季度:持谨慎态度。随着欧美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好转,英国、美国加息预期越发强烈,资金回流造成的国际市场资金紧缺的现象有可能发生,造成一些风险抵御能力差的机构还是有风险出现,也就造成证券市场对风险预期的反应。调整的情况未知,但对市场最大的打压行业依然是大宗商品和能源业,金融业也会受其影响。具体的操作策略需要依靠当时的市场情况和政策的调整进行制定,市场性调整需要进行减仓策略,指数性调整则需要进行调仓策略。持有行业可选择防守型消费类行业如:家电、商贸、白酒、运输等行业。个股关注:青岛海尔、广州友谊、五粮液、南方航空等等。
第四季度:持乐观或谨慎态度。受国际经济局势影响,资金流动性依然偏紧,证券市场的多持观望态度,若我国能够通过政策及金融措施,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不仅弥补境外资金的回流影响,还可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有利于经济发展,股指也将有如2014年第四季度的爆发行情。若政策偏紧,即便是推出刺激政策但只能维持市场回落速度,那么第四季度基本是一定的区间震荡行情,可以把握市场热点,进行短线波动操作。因为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具体的投资策略和行业个股关注,将在第四季度投资策略报告中研究。
总结:2015年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推进和创新产品的推出,使证券市场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健的长期上涨发展趋势。但是,市场中的风险依然众多,长期风险依然是国际经济局势不乐观,欧美经济的低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速下滑,美国加息预期对高危国家及机构的风险担忧等等。对于前期涨幅过大的小盘概念性股票的回调风险较大,对创业板指数及个股保持谨慎态度,其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业绩回报的个股也会有所表现。所以,我们对上证指数的运行区间划定在2400点左右至3400点左右的区间运行,我们虽然对2015年证券市场有了整体预判,但实际基本面的变化和证券市场的运行是否相对应,以及未来的偏差幅度的变化,我们将在季度报告中再度分析研究。

1. 本人文件及指导意见建议,及所提供的网上资料及内容,您应该自己进行辨别及判断,所导致任何其他人的任何直接、间接、衍生或特别损害,不负任何赔偿责任。
2. 作者声明:在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人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品种没有利害关系。投资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㈧ 分红除息问题

下面有详尽的分析:

公司的分红政策与股票价格的关系

公司的分红政策所涉及的是对公司的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所以分红政策也可以叫做分配政策。每年公司的经营都有对股东有个交代,即今年的赢利分红还是不分红,若是分红如何分。按照法律和公司制度,应该是董事会提出预案,交股东大会讨论表决。对公司的分红政策,股东各有相同和不同的预期和利益,理想的公司分红政策应该是公司经营者和大小股东之间利益妥协,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分红政策,股东们有一个目标是一致的,即股票能够增值,价格能够持续上涨,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跌的股东就会以脚投票。但问题是分红政策对股票价值有影响吗?若是有,什么政策有正面效应,什么政策有负面效应?对这些疑问理论上是有争论的,实际操作中也各有不同情况。 一、理论上的争论 公司分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送现金,一种是送股票。前者因为送的真金实银,公司的资产要减少,后者是拿股票替换现金,现金留下来,公司的净资产没有变化,只是股票数量增加。因为股东的钱以股票方式留在公司,所以股票红利是股东的再投资。含有分红权的股票叫含权股,股权登记日后的交易要做除权处理,按分红比例降价。不分红当然一切照旧,而分红股东虽然得到现金和红股,但手中所持的股票价格也相应地降了一块,所以从表面上看,不分红与分现金或股票实在是半斤八两,股票的真实价值和价格没有什么变化。美国学者默顿.米勒(MertonMiller,曾因投资组合理论的贡献获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持这种“股利无关论”(DividendIrrelevance)。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假设:(1)个人和公司都没有所得税;(2)没有发行和交易成本;(3)分红政策对股东权益的成本没有影响;(4)公司的分红政策与投资方向和资金使用计划没有任何关系;(5)股东和公司经理有对称的信息(SymmetricInformation),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相同的预期。基于以上假设,他认为公司的分红政策对公司的股票价格没有影响,股票的投资价值是由公司的基本赢利能力和风险等级决定。前者是指公司所有资源的赚钱能力,后者是指公司股票的风险系数β,简单地说,若是公司赢利和股票价格波动大,风险系数β值就高,反之就低。基本赢利能力和风险等级决定了馅饼的大小,而分红政策讲的是如何瓜分现有收益这个馅饼,与馅饼的大小无关,也就是说分不分,如何分,馅饼还是那么大,不会因此而增大或减小。 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只盯着股票价格,对公司分红漠不关心,投资者有不同的预期和利益要求,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股票价值的估价,事实上公司的分红政策确实会影响到股票价格。比如投资者会认为投资股票获得现金收益是天经地义的,拿到手里的现金要比留在公司风险小,因为公司未来的赢利不稳定,有风险,投资者的感觉是“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所以每年都有现金红利,或现金分红比例较高的公司股票必然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还有一种观点是从税赋的角度来考虑,因为现金分红要纳税,中国该税率为20%,若是公司有一亿发行在外的股票,十股送一元的话,要1000万,税就要交200万,而送红股则没有这项额外支出。所以少分现金,或什么都不分,或只送红股是明智的选择。 笔者的看法,从理论上讲,默顿.米勒的“股利无关论”总的价值取向是对的,分配不会使股票增值。但是问题在于他的五项假设条件均不真实,税赋、发行和交易成本都是逃不掉的,股东的构成不同,有不同信息来源、价值判断和利益要求,股东与公司经理,不同的股东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公司经营者比股东更清楚公司的底细,控股的大股东也比一般的中小股东更容易操控和获得内幕信息。因此不同分红政策肯定会对股东权益的成本、公司投资计划产生不同的影响,股票的帐面价值在总量(公司+股东个人)上看虽然没有变化,但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估价出现了变化,也就是说投资者的预期因不同的分红政策而改变,赞成的就买进抢权,成为新股东,不赞成就卖出逃权,从而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 如果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默顿.米勒的“股利无关论”,正确的选择就是不分配。事实上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选择不分红的公司越来越多,有些公司近年来一直不分红,股价每年都有涨幅。这些现象大致可以作为默顿.米勒的“股利无关论”的佐证。不过相反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每年都坚持给股东以红利回报的公司也赢得不少的拥护者。 应该说投资者偏好现金股息收益甚于资本收益(价差收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决非普遍现象。除非投资者面临不可推迟的现金支出,如个人必须到期偿付的住房贷款,退休基金必须定期支付的退休金等等,否则投资者拿到没有任何收益的现金还是要选择投资方向再投资。如果认为原来的公司每年都有现金分红,因此有投资价值,莫不如再增持该公司的股票。由此看来,这种即期现金偏好理论是一种“在手之鸟悖论”(Bird-in-the-HandFallacy),即期收益与长远收益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只要公司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倒闭,赢利能保持持续增长,投资者并不在意现在能否拿到现金。中国与此意类似的故事来自“朝三暮四”这句成语,其原意是有一个耍猴的人原来的分配制度是每天早上给猴四颗枣,晚上三颗。他觉得这样做没有激励作用,宣布改为早上三颗,晚上视表现赏四颗作为奖金。此举遭到猴的强烈反对,“朝三暮四”在人看来是一样的,但猴的感觉是利益受到损害,因为现在早餐比原来少了一颗枣!而且晚上那四颗能否吃到变得有风险了,于是躺倒罢工,主人无奈只好改回旧制,改革以失败告终。在笔者看来,“股利无关论”和“在手之鸟论”最大的区别是假设投资者有不同的性格,对现在未来有不同的预期和判断,前者是理想主义、贪得无厌,可以用画饼充饥,泡沫概念糊弄的人,后者是现实主义、只相信眼前利益,不被增长的泡沫所迷惑的猴。 税赋对分红政策是有影响的,但并非是主要因素。每年都有许多公司实行现金分红,分到股东手里的是已扣税的股息,吃亏是明摆的,所以这样做肯定有其他更重要的考虑。 二、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理论上三种不同观点的争论并没有解决我们对公司分红政策的疑问,这或许是因为每个公司都面临不同的情况,所以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所谓最佳分红政策,但是理论上的争论却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内涵和发出的信号,以及对信息内涵、信号的不同理解;二是股东的构成及其影响力。 理论上讲,如果公司提高了红利的派发率,股票的含金量也会随之提高,股票价格理应上涨。但实际上现行的股票价格也许已经完成了和包含了对红利权的估价,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一般投资者不会先于市场得到信息。先于市场得到信息的庄家和凭直觉介入的投资者对有分红概念股票的追捧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默顿.米勒认为与其说投资者重视分红,莫如说投资者更为关注分红政策信息里所包含的内涵和信号。在他看来,若是公司经营者对公司未来的赢利前景看好,认为赢利会持续增长,就会提高红利派发率,否则就会不分或少分。对赢利预期预先反应最快是股价,最大限度的增长空间在股价,微不足道的分红只不过是一个概念和信号。因此清楚内情的公司经营者制订的分红政策反映了他们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对不知内情的股东来说披露的则是一种可以解读的信号。 公司的股东往往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个人构成,对公司的分红政策当然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保险基金偏好现金红利,中小股东可能喜欢多送红股,大股东有更为复杂的小算盘,股东当然希望能有对自己最有利的分红方案,谁控制的票数多谁就能通过对自己有利的方案,因此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利,对全体股东有利只是旗号而已,按照公司制度,实际上是谁有力谁就有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构成是奇特的,有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前两者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大股东和内部人士操控现象司空见惯,对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影响应该说是决定性的。由于股票有上市流通和不流通的巨大差别,这样就人为地造成了股东之间利益的冲突。站在国有股和法人股的立场上看,由于红股的收益不能通过上市交易获得,股价的涨跌也就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所以更倾向于获得现金红利甚至不分红。1998年银河科技的国有股股东否决了公司10送3股的预案,改之以10派2元现金就是这种利益冲突的现实表现。送红股的方案能获得国有股和法人股投票通过,其背景并非是资本预期收益的推动,而是另有其他考虑。尽管这些考虑迂回曲折了一点,但目的是明确的,一是如何将原来的投资和收益变现,二是如何能更多地圈钱。 信息不对称和信号,股东构成及其影响使我们对分红政策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同时也架起了理论通往现实的桥梁和观察公司分红政策的多元视角,运用这些观点我们可以透过对公司可选择的分红方式的分析看一看公司分红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在不分红现象的背后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有赢利可分的公司选择了不分红的政策,所以不分红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想分。其中原因有两个:第一,从实际效果看,分红对公司和股东好处并不明显,现金分红股东实在是拿了一点蝇头小利,公司的发展却受到影响,股票红利送少了股东觉得不过瘾,多送,一次送个够,经营者觉得盘子大了,经营压力也大,所以没有把握最好维持现状。从股价与分红政策的相关性来看,送现金基本不受欢迎,市场反应平平,大剂量送红股股价才会有较大幅度上涨,但一毛不拔,什么都不送,股价却仍旧十分坚挺。这些现象说明分红与否的确与股价没有什么关系,公司的不分红政策与默顿.米勒的“股利无关论”不谋而合;第二,单向解读不分红这一信息,其内涵和信号是不清晰的,也就是说它没有透露出公司经营者对公司赢利前景的看法,我们可以说经营者将利润留存下来,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有信心,要加大投资力度,也可以说不分红是因为公司有头寸短缺等财务风险,当然我们可以结合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的说明来解读。但对投资者来说,有一个内涵和信号是明白无误的,就是公司盘子没变,又累计了一年的滚存利润,这就大大提高了公司将来大剂量送股的潜力。用预期理论的道理来讲,越是未来前景不清晰的公司,其变化潜力就越大,也就是说,投资者对这项信息做的是反向解读和加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公司虽然不分红,股价却波动不大。 有些持传统投资价值观念的学者和投资者会说,成熟的股市和上市公司应该是以普遍派发现金红利为标志,长期来看,从来不分红或很少分红的公司没有多大的投资价值。首先,顽固坚持不分红的铁公鸡公司是不道德的,有没有赢利可分是能力问题,有赢利而故意不分是态度和道德问题。其次,长期不分红的公司不是被特殊的利益集团和大股东所把持,就是在经营上根本没有前途,因此不会赢得长线投资者的拥护。股市不相信道德的眼泪,这些持传统投资价值观念的学者和投资者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还是让我们看一组统计数据。 表1是上市两年以上,从未送股派现的10只股票。分红和股价变动计算期为每只股票上市日到2000年6月30日,赢利和股本计算期为上市日至1999年末。通过对该表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10只股票的总体情况确实与传统投资观念的判断相符,业绩从上市之后全部是大幅度滑坡,这种趋势也反映在公司的分红政策上,赢利越来越少甚至亏损,当然无力分红。(2)这些公司的股本扩张是靠配股,既股东持续的输血。我们可以说这是业绩不良造成的,但当时在上市之初看上去都是相当不错的,经营者在业绩尚好的时候配股圈钱积极,分红却为何一毛不拔?我们有理由推断他们当初就不大看好公司的经营前景!换句话说,分红不积极,不仅仅是思想有问题。(3)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要让传统投资理论大跌眼镜了,与业绩大幅度滑坡相对应的是股价的增长,这种现象是股市所司空见惯的,本文不想做过多的探讨。这里只是指出,股价上涨有短线因素的作用,这些股票的表现的确可以证明股市的另一番道理,既股价与分红,甚至与业绩无关,但比较而言,从长线表现看,尤其是对比大幅度送派的公司股价(见表2、表3),这些股票的涨幅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表1十大不分红股票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上市日期 股价涨跌 股本增长 业绩增长0411 ST凯地 1996-7-16 201.09% 22.33% -580.46% 0613 ST东海A 1997-1-28 -37.02% 51.71% -226.19% 0669 中讯科技 1996-12-10 19.14% 28.48% 149.23% 0691 寰岛实业 1997-2-28 15.58% 188.15% -6.38% 0788 合成制药 1997-6-16 -9.71% 48.08% -196.09% 600065 大庆联谊 1997-5-23 -45.40% 45.45% -93.72%600083 PT红光 1997-6-6 -62.09% 43.75% -459.70% 600097 ST恒泰 1997-6-19 -6.81% 43.52% -265.12% 600113 浙江东日 1997-10-21 23.23% 51.28% -39.91% 600115 东方航空 1997-11-5 -26.88% 62.23% -34.76% 平均 3.1年 7.11% 58.50% -175.31% 四、现金红利轻飘飘 现金红利为何轻飘飘,因为好处不大,弊病甚多。勉强能举出的好处大致有两点:一是迎合了部分股东的愿望和利益,二是减少股东净资产和经营者的压力。而现金红利的弊病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现金红利派发率相对于股价波动实在是不够塞牙缝,比如10送10元应该是个相当惊人的大红包,但这可是一年的收益,而对于50元的股价来说,只是2%的涨幅,这种涨幅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在牛市中2%的收益根本不值一提。其次,前面提到,除非有些特殊情况,实际上偏好现金的股票投资者几乎等于零。如果当真偏好现金的话不如去买国债或基金,国债无风险,收益又高于银行利息,证券投资基金按政策规定须拿出年收益的90%分现金。而股票因为公司永续经营,能否每年都有现金红利可分是不确定的。第三,默顿.米勒认为公司增加红利派发是经营者对未来有信心的表现,但笔者认为这里应把现金红利和股票红利区别开来。西方投资理论有一种说法,就是当企业没有什么盈利的项目可做时,不妨还钱于民,减小经营压力。实际上经营者制订派发现金政策时确实有这个考虑,这样做也确实有这个实际效果。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信息内涵和信号原理推测,如果某个公司送现金,就表明该公司发展停滞,经营萎缩,经营者对前途缺乏信心。第四,是有额外的纳税支出。公司如果确有送现金取悦股东的愿望,不是没有其他替代的办法,比如股票回购,既能达到送钱的目的,又能避税,何乐而不为呢? 前面曾提到过,公司采取现金分红的方式既有面上的原因,内幕里也许别有隐情。面上的和内幕的原因如大股东的压力、国际惯例的束缚、公司经营者不同的观念和风格、公司所处的行业已进入成熟期等等。B股的早期股东多是国外的各类基金,讲求现金投资回报,公司不得不遵循国际惯例来满足此类股东的要求,而A股的股东看不上那一点蝇头小利,于是就出现了B股派现金红利,A股派红股的怪现象。公司进入成熟期的特征有两个:一是所从事的行业难以找到赢利的投资项目,手头有大量现金没有出路,二是大比例派送现金红利。这两个特征是公司经营性衰退的表象和信号。 表2以累计派现金额超过10元/10股,累计送股低于10股/10股为标准选择了10只股票,剔除了原来也在前10名之列的深发展、四川长虹、深中集、粤电力等几只既有大量派现,也有大比例红股的股票,目的是突出那些在现金红利上有所侧重的股票。其他计算条件与表1相同。 表2 十大现金分红股票 股票 股票简称 累计 累计 上市 股价 股本 盈利 代码 送股 派现 时间 涨跌 增长 增长 600854 春兰股份 8 43.2 1994 507.64% 155.26% 22.46% 0016 深康佳A 9 31 1992 661.01% 294.11% 449.21% 0418 小天鹅A 2 16.35 1997 68.06% 20.00% -20.34% 600690 青岛海尔 7 15.5 1993 369.51% 112.94% 222.24% 600684 珠江实业 5 14.8 1993 18.61% 107.66% -80.86600814 杭州解百 8 13.7 1994 109.15% 171.34% -62.18% 600682 南京新百 5 13.5 1993 165.40% 93.35% -1.57% 600642 申能股份 0 12.8 1993 41.41% -32.03% 10.19% 600826 兰生股份 6 12.6 1994 100.52% 98.00% 13.81% 0529 粤美雅A 10 12.5 1993 5.52% 298.99% -318.35% 平均 6 18.595 6.4年 204.68% 104.82% 23.46% 为什么这些公司偏重于派现金呢?首先,我们看到家电类的股票有4只,占40%,商业类有两只,占20%。这两类都是成长性不高,但却直接面对消费者,有大量的现金流量和存量的行业;其次,公司的规模盘子已经相当大,主营业务上几无拓展空间,反映在盘子上也差不多达到了最大的规模,公司经营者看到了这种前景,但没有将资金胡乱投向其他领域,搞多元化经营,而是加强研究开发投入,多余资金选择了现金分红,暂时还利于股东的政策,这个政策应该说是明智的,也印证了信息内涵和信号理论对这种现象的推断。 最后的疑问是,派现金的分红政策能持续下去吗?1999年的数据显示,这10家除了深康佳和青岛海尔保持高增长外,其他股票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另外,在2000年中期分配中均无贡献。 五、股票红利多多益善 送红股在过去是一种纸上概念或叫纸上操作(PaperWork),如今进入数字信息时代则叫数字概念,在公司来讲只不过倒个帐户,在证交所和登记公司的中央电脑里做个加法,增加数字而已。送红股固然不会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对股东来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首先,收到红股,将收益作为本金留存公司是一种再投资行为。作为股票的职业或长线投资者,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赚的不是钱,而是股票。只要公司经营长线看好,股票多多益善。其次,从市场评价来看,送股题材相当吸引人,但送股之后若能实现每股盈利的同步增长甚至更快增长就越发理想了。根据信息内涵和信号理论,大剂量送股可以说是一个信号,它起码表明了公司对盈利增长的信心,因为大剂量送股后每股收益被稀释,为了填补每股盈利的缺口,公司就须加倍努力。第三,大幅度除权后,股价相对便宜,交易也较以前活跃,容易激起投资者的填权预期。投资者对股票红利的偏好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同时也向公司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说就是对公司股本扩张能力的追求。第四,送股还有避税,没有交易成本等优点。 公司经营者一般情况下并不情愿分红,既不愿意送现金,也不愿意送红股。但是为什么有些公司选择了送红股呢?除了一些外部压力外,最直接的原因和动力还是为了更多地圈股东的钱。例如,某一小盘股要配股,承销商会出主意说,先送红股将盘子做大,然后配股,这样配股价不致大高,还可以多圈钱。所以中国的上市公司如果大剂量送股的话,接下来可能就是大剂量的配股。 纵横国际(原南通机床,ST通机,600862)的资产重组和以后的送股、增发是笔者曾接触过的一个案例。该股从98年的7元多起步一直涨到99年的36元,涨幅500%。其中原因是江苏国际技术进出口公司的入主以及而后可以预期到的资产重组、业绩提升、送红股等利好。当时公司的重组方和投资项目需资金4亿多,计划先送后配股或增发。但公司决策层有几个疑虑:第一,是否需要送红股?要送的话送多少合适?因为不送照样可以配股或增发,如果照原计划10送10,送过之后,再加上配股或增发,流通盘子大增,以后日子不好过,股票有可能成为一只死股。第二,是配股还是增发?价格多少合适?第三,除权之后盘子谁来接?有些庄家对填权不感兴趣,除权后可能要出货。笔者的意见是:这些问题要综合起来看。首先,送肯定要送,而且还要10送10,现在的股价已经是骑虎难下,庄家的目标是10送10,投资者也是冲着这个目标来的。无论是配股还是增发,股价都不能过高,你总不能弄出20元的配股价和36元的增发价来。那么大剂量送股就可以大幅度除权,10送10之后除权价是18元,这个价格就可以为配股和增发扫清投资者的心理障碍。其次,配股有30%的限制,还要给股东至少20%的折扣,就南通机床来说,送股后流通股5000万,只能发行1500万,14元发行价,大致能筹资2.1亿。不仅不能满足资金需求,还有一个国有股、法人股如何参与配股的问题。增发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对投资者尤其是大机构投资者,要积极地展开公关推介工作,既要稳住现有的,更要争取新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公司决策层对未来是否有信心。公司决策层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手里赚钱的项目很多,只恨钱少。既然如此那就放开手脚大干吧,只要你能挖出金子,不怕股东不掏钱。 南通机床重组不到一年,历史上大比例送红股的公司是否都实现了高增长?

由于字数太多,放不完,原文请看

http://www.cs.com.cn/csnews/20001219/30101.asp

㈨ 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

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
深发展A (000001) 万科A (000002) 深科技A (000021) 深赤湾A (000022)
深能源A (000027) 中集集团 (000039) 中兴通讯 (000063)
华侨城A (000069) 盐田港A (000088) 深圳机场 (000089)
TCL集团 (000100) 金 融 街 (000402) 海虹控股 (000503)
粤电力A (000539) 长安汽车 (000625) 新 钢 钒 (000629)
格力电器 (000651) 唐钢股份 (000709) 燕京啤酒 (000729)
盐湖钾肥 (000792) 一汽轿车 (000800) 太钢不锈 (000825)
中信国安 (000839) 五 粮 液 (000858) 双汇发展 (000895)
鞍钢新轧 (000898) 华菱管线 (000932) 首钢股份 (000959)
西山煤电 (000983) 苏宁电器 (002024) 浦发银行 (600000)
邯郸钢铁 (600001) 白云机场 (600004) 武钢股份 (600005)
东风汽车 (600006) 首创股份 (600008) 上海机场 (600009)
包钢股份 (600010) 华能国际 (600011) 皖通高速 (600012)
华夏银行 (600015) 民生银行 (600016) 上港集箱 (600018)
宝钢股份 (600019) 中原高速 (600020) 上海电力 (600021)
中海发展 (600026) 华电国际 (600027) 中国石化 (600028)
南方航空 (600029) 中信证券 (600030) 福建高速 (600033)
招商银行 (600036) 歌华有线 (600037) 中国联通 (600050)
五矿发展 (600058) 同仁堂 (600085) 广州控股 (600098)
清华同方 (600100) 上海汽车 (600104) 东方航空 (600115)
雅戈尔 (600177) 兖州煤业 (600188) 山东铝业 (600205)
桂冠电力 (600236) 赣粤高速 (600269) 外运发展 (600270)
烟台万华 (600309) 振华港机 (600320) 国阳新能 (600348)
G鲁高速 (600350) 江西铜业 (600362) 宁沪高速 (600377)
中远航运 (600428) 中化国际 (600500) 贵州茅台 (600519)
深高速 (600548) 安阳钢铁 (600569) 海油工程 (600583)
海螺水泥 (600585) 光明乳业 (600597) 北大荒 (600598)
青岛啤酒 (600600) 百联股份 (600631) 申能股份 (600642)
原水股份 (600649) 福耀玻璃 (600660) 陆家嘴 (600663)
上海石化 (600688) 青岛海尔 (600690) 天津港 (600717)
国电电力 (600795) 马钢股份 (600808) 东方明珠 (600832)
四川长虹 (600839) 内蒙华电 (600863) 仪征化纤 (600871)
长江电力 (600900) 大秦铁路 (601006) 中国银行 (601988

㈩ 2012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案例

海外投资是一项高风险业务,企业应建立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和M&A业务的风险。

中的各类风险,政治风险,中国企业,尤其是必须经受的考验,中国企业在美国和欧洲。联想合并,合并海尔,中海油,稍微上点规模的收购项目,只要收购方为中国企业往往是必要的,以“国家安全”的神经触动了美国一些政客。可以说,在路边,并禁止中国公司在美国染指的重要产业,压倒所谓的市场经济,美国政府一向主张公平的原则。

此外,中国企业的跨国兼并和收购的方法也有待提高。一般来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除了面对一定的政治风险,有三个方面的风险:

首先,门槛高,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BR />
强硬的外交监督;

透明的信息披露,境外上市公司的公众在任何时间,该公司的运作,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一案中,我们看到,它远没有那么简单。尽管中国企业作出认真的努力采取行动,按照西方标准的企业管治及M&A规则,但目的和手段是非常透明的结果却正好相反。研究它的起源,除了政治上的阻力,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傅成玉认为,简单地套用西方的规则,而忽略了中国和中国特色的需求。因此,它是必要的国内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但也合理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法律,投资心理,促销),实现跨境M&A的目的,但也需要依靠更多的中国企业实践回答的问题。当然,中国企业提高海外并购的能力,还需要找到办法,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以最小的代价兼并和收购,国内生产和学术界共同努力,探讨和研究。
“世界经济黄皮书”也提醒集成的M&A的目的不是对中国企业有能力做一个好了一份新的工作。导致企业最终合并失败可能有多种原因,在合并前的市场潜力,如高估忽视的作用,尽职调查,以及过分强调健全的财务报表,等等。对于许多并购案例,并购后的整合不力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

例如,在2005年半年度报告,在一个慷慨的收购业务海外有京东方,TCL宣布,两家公司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损失,其中近10亿美元的损失京东方,TCL近7亿美元的损失。总结的教训,这两家公司是不是很难找到,海外并购,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但它应该是那句老话:大不一定强。收购完成后,两家公司的整合被收购公司的品牌,技术,生产和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体化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海外经营的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拖入亏损的泥潭,将成为母公司。

因此,从总体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事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具体到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并没有一定量的国际投资经验,面临的风险将是巨大的。
每个企业的自身条件,环境,产业和战略企业实施“走出去”,在不同的风格和方法和手段,创造各种有效的和独特的海外投资模式。

建立营销渠道的海外投资模式

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指的是一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在东道国设立生产基地或R&D中心,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机构,建立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减少中间环节,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的。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年底,外贸企业占总数的55%的外商投资企业,贸易企业,有相当数量的国内赞助企业的海外营销机构。这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最重要的模式,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

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三九集团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在国内及海外公司等营销机构。三九集团成立于香港,俄罗斯,马来西亚,德国,美国,南非,新加坡,日本,中东和超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自1992年以来,营销公司。由于这些营销公司,三九集团在海外,对消费者负责,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约39产品,开拓三九产品海外销售市场的重任窗口。海外营销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三九集团在市场上的产品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并逐渐演变成全球市场。此外,境外投资企业在福建福耀集团,天津天狮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和科技集团是主要的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也属于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都有它的优点和限制,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企业,减少了中间环节,产品直接销往通过建立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海外目标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可以直接扩大出口循环通过直接控制的海外销售获得丰厚的利润,但也直接的市场信息。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做法有吸引力的中国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导致生产的产品在中国的劳动和其他因素,可能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某些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良好的整体考虑其进口和出口,国内和国外市场,考虑到国内和国际上使用的资源,以及其全球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促进出口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找到有利可图的进口真正的国际化经营。第五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出口,为国家和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同时,中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投资模式,销售,生产,采购和R&D不走出国门,因而很容易被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包括反倾销,因此,企业需要正确地增强能力,以应对在这方面。

因此,劳动力资源丰富,完整的生产配套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中国企业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好这一优势,为国内的生产基地,产品海外销售。企业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在海外市场,或间接通过中介机构销售的利弊进行比较分析。如果小规模企业的出口,并刚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缺乏经验,委托中介公司出口也是一种选择。应积极考虑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控制一定??的出口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企业,以提高认识的直销市场,与国外消费者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扩大利润空间。

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

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是指我们的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工和装配业务的企业自带设备,技术, ,原材料,备品备件的投资主要成成品后出售或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刺激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部件出口的加工和装配。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适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成为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截至2003年12月底,根据商务部统计,批准由商务部和加工贸易企业在海外建立的记录,达到490。国内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主要的技术是成熟的,在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和原料药行业的产能过剩。

的华远集团境外加工贸易和投资在最近几年的规模已经接近3亿美元,华远集团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1992年出生于上海浦东新区,是纺织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纺织行业正面临着国内市场萎缩,产能过剩,在国际市场继续受到出口配额和保障措施为主要形式的贸易壁垒的限制。然后内部和外部环境,华远集团摒弃了传统的做法,单纯依靠出口占领海外市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另一种方式,投资在海外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塔吉克斯坦,加拿大,墨西哥,尼日尔,泰国和合理的原产地规则,有效地绕过国外贸易壁垒,规避反倾销,拓展海外市场,促进发展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部件出口。华远集团成立,两家纺织企业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纺织品贸易区成员国的优势和在生产的棉纱或纤维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享受免税,无配额的优惠政策规定,扩大在北美,特别是出口的棉纱和面料产品。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在深圳康佳集团,珠海格力集团与江苏春兰集团,主要是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

境外加工贸易和投资模式的特点是两个互动的相互作用的投资和贸易,对外经济和贸易业务随着国内经济的互动。由外国投资和促进出口第一个互动,通过外国投资和出口驱动,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第二个互动。这些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国外市场,以刺激出口,并在国内同行业优化结构。第二个特点是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

主要途径,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开展加工装配企业的业务,把自己的设备,技术,原材料,备品备件的投资主要成成品后加工和装配,销售或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这种投资模式的企业一般国内产能过剩的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医药原料和其他生产企业的成熟技术产业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 - ,拉,前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是国内产能过剩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外的市场。

企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境外投资,成熟的技术,设备和产能过剩的主要优势可以迁移到国家和地区拥有较好的市场销路,使企业产能过剩,继续发挥的作用,并继续获得。其次,利用国内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如实物出资,再加上一小部分的外汇基金这种投资模式的基础上,可以节省外汇支出,符合一些企业的实际需求。第三,企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模式开展海外投资,也可以使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和突破,拓展海外市场。

海外投资企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国外市场前景,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是比较成熟的。

三,创建自主品牌的海外投资模式

海外投资模式是创立自主品牌,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是否采取绿地投资,或采取跨境并购投资坚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品牌,依靠长期的承诺,培育自主国际知名品牌,依靠消费者认同自己的品牌开拓海外市场。

这种模式是由海尔集团表示。海尔集团的核心目标是在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始终以创造世界领先的独立品牌。早在20世纪80年代,总经理,海尔集团张瑞敏,海尔世界知名品牌“的战略。后海尔在1998年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海尔国际化的海尔,海尔集团是世界著名的中国著名品牌的成长。
a>
海尔集团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坚持打品牌,海尔,中国投资者海尔,海尔的企业名称,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海尔品牌。从这个角度看,海外投资不仅意味着海尔占领国际市场,更有效的方法,创造了世界著名的海尔赋予了新的海外投资的作用和意义。海尔“艰难的”决定策略,创造品牌的海外模式:海尔首次进入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分量最重的质量,并依靠当地消费者认同海尔的品牌取得了当地的名牌状态,然后依靠品牌优势的潜力在战略上的有利位置,海尔实施的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在美国,欧洲,正是为了建立本地化的品牌形象在欧洲和美国,从而进入发展中国家。让海尔以成为世界有名的。海尔实现的目标,一个世界著名品牌的品牌名称的一个本地化的在世界上的崛起,正在成为现实。年1月三十一日,2004年,100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报告准备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海尔集团是一个选择,排名95。

自主品牌在海外投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非常明显的,海外投资,无论是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或跨境兼并和收购,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创造的世界领先的自主品牌。二是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这有两方面的含义:那就是,采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很难简单的策略,如海尔,第一个进入国际市场的进入欧洲和美国在经济领域,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重的质量,依靠当地消费者认同海尔品牌进入发展中国家依靠品牌优势,品牌在当地的地位,采取的模式的道路是自创建自己的品牌定位高,企业在跨国经营初期注定要经过漫长的困难时期后,对消费者的品牌第一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解决困难,首先开发的植物,然后再次发展中国家扩展。认识,理解和认可,才能打开的情况。第二,第一市场,后工厂建设,如海尔首款自主品牌产品进军海外市场,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认同海尔品牌出口所拥有的,然后投资建厂,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的优势,第一个这样的海外投资模式“渊博的知识”型,从卑微的开始海外投资的独立品牌模式有它的优点和限制。成功或失败,但一旦要创建一个知名品牌,在世界上面临较大的风险,可以在产业链高端的国际投资和生产,将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外国跨国公司可以不再工作,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的企业。其次,该模型将建立一个统一的自有品牌和本土化策略,将二者结合起来,例如,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海尔的前提下坚持统一自有品牌的地方发展战略,实现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

海外投资模式的条件来看,这有相当具有挑战性。首先,它要求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管理能力,与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需要国内投资企业熟悉当地市场状况,国内外专业人士,成功地建立和管理品牌。一个一定程度的困难,到处办企业海外品牌名称,更努力地打造自己的品牌,一个尚未建立和打造品牌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在当地的形状使得它变得更加困难,这需要国内投资企业的出发点,在目前情况下,中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其次,这种海外投资模式成本高,危险性更高。国际知名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积累,需要长期的品牌投资,应该说,品牌的价值实际上是品牌的投资回报。海外企业不仅生产投入,也是品牌的输入,双输入,短期效益肯定会受到影响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必须重视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品牌体现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家实力的象征。元素组成的品牌是竞争力,良好的品牌意味着竞争力的创造和发展的品牌是一个长久的企业,一个的最有效的手段保持市场的活力。一个企业进入的国际市场,没有不管以何种方式,应该被视为整个的中心思想,创建公司的自己的品牌。有一个一定的强度要发展到一个跨国公司国内企业需要实施的国际品牌战略,需要坚持以自有品牌在海外的投资,以获得竞争优势的国际声誉,树立自己的品牌,形成一个国际品牌。

4海外并购&A品牌投资模式

海外M&A品牌的投资模式是一种创造自己的品牌投资模式是非常不同的投资模式和海外,它是通过兼并和收购国外知名品牌,其品牌影响海外投资模式,以开拓当地市场。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第一,RTO,即收购国外当地知名品牌的“壳”,然后通过的“壳”的产品包装,访问或恢复的身份,当地的消费者快速进入当地市场的一个知名品牌。经营不善或破产的海外公司由于兼并和收购是现成的,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销售渠道,所以这种模式下,无需为海外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的时间和成本。第三,是适用于一定的资本基础,良好的信誉,国外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收购和管理能力的模式。
a>
海外收购品牌的模式,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模式在TCL集团的海外投资。在2002年9月,中国TCL集团下属的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其新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施耐德电子公司)收购了113年的历史,在德国和欧洲的基础上广泛的百年老店,被称为“德国三大民族品牌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资产,包括商标专用权“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尔)等知名品牌。 TCL集团,并于2003年7月收购的德国施耐德花费了数百万美元间接收购著名家电企业格威·迪奥(Govedio),此次收购的全资收购。格威迪奥一个VCR,DVD,视频信道的公司,约200多万美元一年的销售额。 M&A美国格威迪奥,TCL集团仍计划继续销售的产品,如彩电,洗衣机使用格威迪奥品牌在美国市场,并努力扩大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借用国外品牌开拓海外市场,TCL集团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海外营销战略。

是最重要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最糟糕的是品牌优势,通过收购国外一些知名品牌的海外投资,其他长期弥补我们自己的短,实现三??个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个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

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的是我们的独特品牌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并在股权合资品牌的形式,或以其他方式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的扩大。这种模式开展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是几个比较典型的北京同仁堂之一。

岁的中国北京同仁堂有33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传统的中国医药企业。同仁堂品牌世界著名的在家里和国外,作为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其品牌的独特优势。同仁堂商标保护的国际组织重建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内地第一家在台湾注册的商标申请注册的,而同仁堂的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超过40。同仁堂在中国拥有超过300个零售和特许经营药房,成立了10人或以上的海外公司或药店,在2002年中国企业最大的出口。很明显,知名品牌,同仁堂同仁堂集团开展跨国经营,已成为一个独特的优势。同仁堂的海外投资,无论其他品牌的股份,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特许经营,连锁必须要注意“同仁堂”的旧中国海外输出的旗舰,拓展海外市场。佟仁汤品牌的海外输出投资模式,在前面的分析,海尔集团,由海外投资模型创建的独立品牌,这是“去了”而创建品牌活动的侧面,而前者是出来“散步”更在国内和国外的成熟品牌。

使用这个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软肋”。因此,大多数中国企业不具备的条件,采用这种模式。然而,随着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创名牌的过程中,我相信一段时间后,这种模式将逐渐流行,因为很多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都采用了这种模式进入中国市场。总体来说,中国显然缺乏在世界著名的,但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食品行业,一些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商标,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一定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努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中国工业跨国公司的独有特性。

海外资产并购模式

所谓的海外资产并购模式是指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方购买全部或主要经营的目标企业的资产,或收购其若干,为了实现其投资行为的控制或参股的股份数目。中国企业的收购目标企业一般不承担目标企业的债务和可能发生的赔偿只承担原目标公司的资产和业务。 2000年4月,万向集团整体收购美国舍勒公司属于海外资产并购模式,如意大利冰箱制造商海尔集团收购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收购了现代电子,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号有限公司及瑞士,西班牙益普索(Ipsos)在印度尼西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5个油田的部分权益的投资两百多亿美元收购的资产在印尼,中国网通(香港)公司为首的收购亚洲环球电讯网络的石油和天然气田资产,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在圣何塞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上海制皂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美国SPS和Polystor的,可充电电池生产资产项目也属于这种类型的投资模式。

的舍勒公司成立于1923年,是三个部分生产在美国汽车市场的供应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了万向普遍的总和的3万台的订单,通用汽车零部件生产开始的道路。万向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都贴上了“舍勒”商标。从1994年开始,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内部决策失误,舍勒业务开始走下坡路了。后来,舍勒主动提出收购的要求普遍。结果,通用花了42万美元收购的主要资产,如品牌,技术专利,专用设备及市场网络舍勒公司,厂房,设备是由另一家公司购买。最直接的影响更深远的意义,并购“舍勒的普遍提高,至少在500万美元在美国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舍勒,通用产品由于收购的本土品牌,技术和生产基地的支持。

兼并和收购的资产进行海外投资,目标是能够避免传递给我们的企业在原有的债权和债务。因此,海外投资,兼并和收购,我们的企业考虑海外目标公司可能存在债务目前还不清楚,赔偿造成的交易完成后,可提供给其他人,资产收购提供担保。此外,在兼并和收购的资产,只要目标公司的资产出售有利于股东法定人数,可以进行收购,即使目标公司有少数股东想阻挠实际收购不影响我们的业务。

这样的限制首先,随着越来越多的现金收购,它需要我们投入更多营运资金。中国M&A业务的合并和收购的目标企业整合完成后,为了实现海外并购的目的,因此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整合人才。目标企业的债务,税收和法律程序,,掌握任何疏漏方面的兼并和收购有可能形成了一个陷阱,限制兼并和收购目标。

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兼并和收购的投资,而不是新的投资(或绿地投资的方式),所以应该说,海外资产并购模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海外投资方式。此外,资产收购的交易对象大量的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的海外企业集团,从而这种模式比海外股??权并购模式的基础上的模型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为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更适合。随着规模的扩大,??中国的海外投资,并购投资将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式,为企业海外投资,资产收购模式将有更多的企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