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走势 » 中国金茂股票净利润
扩展阅读
黄海客车股票代码 2025-02-09 04:38:31

中国金茂股票净利润

发布时间: 2022-05-25 01:00:02

❶ 房企千亿之惑:加速or放慢

在经济下行与楼市调控的双面夹击下,地产行业压力渐显。但从当前已披露2018年年报的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各大房企的整体规模业绩进一步实现了增长,全国千亿级房企数量已从2017年的17家,增加到现在的30家,包括金科、阳光城、中国金茂等已成功晋级。

业内人士指出,新晋千亿房企实现百亿向千亿级跨越发展,基本具有共同规律:均衡布局、土储充足、聚焦一二线城市等。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千亿已成为未来参与行业竞争的门槛,千亿之外的企业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而迈入千亿门槛的房企往往也受扩张过快、杠杆过高等困扰,同时负债水平高、利润率低等问题也是未来需要调整的目标。

千亿野心

与行业整体放缓不同,2018年中国销售规模超过千亿级的房企数量依旧在增加。从目前已发布的房企年报来看,2018年行业新增千亿房企13家,达到30家。而在去年初定下千亿目标的房企至少有46家,房企实现规模化心态依旧迫切。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认为,地产行业8-10年时间左右会进入寡头时代。一旦寡头阶段来临,8强房企市场占有率将超70%。

事实上,地产行业集中度的确在今年大幅上升。据克而瑞发布的《2019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前四大地产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从2013年的6.93%上升至2018年的14.17%,以销售金额计算的10强、20强、50强、100强房地产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24.04%、36.06%、51.95%、63.50%。各梯队市场份额基本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

严跃进分析,从总体趋势上看,龙头房企凭借自身在拿地、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快速进入相对活跃的市场。通过合理的业务布局,保证业绩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当前行业下行、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只有拥有持续稳定的拿地节奏,才能抵御市场寒流来袭时的变化。相对而言,中小房企则因地域限制,2018年业绩出现较大分化。

“另一个与融资有关的背景也不能忽略。”一位地产行业观察人士分析,对金融机构而言,千亿房企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信用违约几率较低,是优良合作对象。这也造成了房企争相冲击千亿门槛,抢夺资本市场入场。

“从企业发展角度上看,高周转是化解企业运营风险的关键。”一家龙头房企掌门人曾如此阐释他对规模化的理解。而他的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数百亿冲到数千亿,并登上行业榜单的前列。

新晋级千亿的房企,几乎都在复制领跑者的成功经验。借助全国化布局和高周转规模实现弯道超车,包括阳光城、金茂、中南置地等多数后崛起的房企销售额几乎每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

千亿后财务数据

并非迈入千亿门槛就万事大吉。

实际上,为取得跨跃发展,新晋千亿级企业无不以加杠杆的形式,寻求起飞,高负债率与高增长长期以来一直并行。严跃进表示,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地产行业下行,以及整体融资环境的收紧,房企高杠杆的财务风险已经开始显现。依靠加杠杆来加速扩张的模式比以往的风险加大不少。

实际上,去年银亿股份因资金周转困难,致使发行的公司债券“15银亿01”未能如期偿付;以及佳源国际因深陷业绩注水及债务兑付危机等传闻导致股价闪崩等,都被认为是因高杠杆扩张所引发的危机。如何保持发展速度与财务杠杆的平衡,是摆在刚刚迈入千亿规模和正在冲击千亿门槛房企们面前的课题。

阳光城是近年来被行业贴上了高增长加高负债两个标签的房企。据该公司年报显示,“加大去化量、保证供货量、追回款”是阳光城一年来的工作重点。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多方强化财务杠杆合理运用。截至2018年底,阳光城净负债率下降至182.22%,同比下降了70个百分点,虽然负债率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财务状况改善明显。

另一家刚跨跃千亿门槛的公司中国金茂,2018年财务杠杆也呈下降状态。报告期内,中国金茂的净负债率为71%,较2017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货币资金258亿元,同比增长14%,资金增长让企业短期偿债风险下降。

降负债之外,对千亿级房企而言,盈利能力同样十分关键。

从目前以发布年报的房企来看,并非所有的千亿级公司在企业利润方面都表现优异。统计显示,包括富力、远洋、绿城这些名企2018年度利润均有所下降,甚至“腰斩”。外界分析,富力受之前收购大量酒店资产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而绿城则是因为年内计提的物业减值亏损拨备增加明显所致。2018年远洋净利润为35.74亿元,同比减少30.12%,被外界分析为因重仓调控区域所致,未来需调整投资结构以应对市场风险。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2018年房企利润率出现下调的主要原因在于资金成本相比2017年明显上涨。2018年随着监管层严控银行信贷和信托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房企融资难度越来越大。

质量还是速度

尽管当前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但在“以稳为主”的政策大环境下,寻求有质发展、效益与规模并重已经成为诸多房企的共识。

万科在发布2018年业绩报告同时发布的《致股东》中指出,在房地产白银时代,市场单边快速上涨、行业整体快速扩张的红利期已经结束。

亿翰智库研究报告显示,各大房企目前公布的销售目标已直观体现了房企“降速求稳”的初衷。从梳理的数十家房企业绩目标来看,2019年目标对比2018年销售增幅均值为21%,相比去年的数据下降了逾20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降速求稳”各梯队企业间还存在些许差异。统计显示,2000亿元规模及以上房企2019年目标多处于10%-15%区间。因对规模提升已不迫切,在市场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况下,多数主动放缓业绩增速,如碧桂园提出提质控速,万科表态要收敛聚焦、巩固基本盘。千亿规模及以上房企2019年目标多处于15%-20%区间。该类房企在达千亿规模后,有意识地放慢速度,为匹配自身规模开始着力优化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这些千亿房企同比增幅下滑的原因。如阳光城、雅居乐等都表示,千亿之后将会更关注品质,而在投资上都显示出审慎态度。

但千亿规模以下的房企,尤其是冲击千亿的公司在2019年目标多处于20%-30%区间,依旧保持积极扩张心态。

业内人士指出,“千亿军团”扩容,与近年来增量市场扩大有关。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1万亿元,到2017年已达到13万亿元,七年时间增长了13倍。这也是万科用了数十年才实现千亿规模,但近几年来一些中型企业仅花费了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千亿门槛。但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整个行业进入下行通道,未来的空间能不能容纳更多的千亿公司。

❷ 大型央企或国企为什么频频抛售房地产资产

什么信号?大型央企或国企频频抛售房地产资产!

今年以来,房企股权转让频现,涉及项目大多处于亏损或高负债状态。据观察,在11月出售的15个地产项目中,有10个处于高负债或亏损状态。如华侨城转让的丰台地王项目,截至10月末,项目公司资产总计95.56亿元,负债则高达98.32亿元;首创置业出售100%股权的四川首创远大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6560万元,截至2017年9月30日的总资产5.77亿元,总负债则为5.79亿元。

克而瑞房地产研究中心分析师表示,随着房地产领域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市场成交持续降温,房企回款难度加大。加之融资政策一直从紧,使得房企的资金来源受到影响,房企减负减压需求大增,大部分主流房地产企业开始主动降低负债率,股权融资需求明显增加。年底冲刺业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从企业战略层面来看,房企出售一些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或不在企业战略覆盖城市的资产,可以达到调整业务结构及布局的目的

❸ 销售房地产 未来趋势和前景

2019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分析:销售增速放缓,全面开展多元化布局

2019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增速放缓 谋求多元化业务布局

2019年3月以来,上市房地产企业密集发布2018年年报。从数据来看,多数房企在营收、利润方面业绩理想,但受调控政策影响,销售额增速趋缓,一些房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多元化业务布局。

龙头房企销售额创新高 涨幅趋缓

2018年,房地产交易规模再创新高,万科、恒大、碧桂园的全年销售额纷纷突破6000、5500、5000亿元大关。

年报数据显示,万科实现营业收入2976.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7.7亿元,同比增长20.4%;恒大营业额4662.0亿元,净利润722.1亿元,同比增长106.4%;碧桂园总收入3790.8亿元,净利润485.4亿元,同比增长68.8%。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对42家企业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发现,70%的企业利润出现了明显的上涨,其中,A股的27家企业平均利润上涨了22.6%。

但在调控政策从紧的背景下,房企普遍出现业绩上涨乏力的现象。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万科销售额同比增长14.5%,恒大合约销售额增长10.1%,增速较2017年均有所放缓。2018年碧桂园权益销售额增长31.25%,2017年碧桂园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为78.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17亿平米,同比增长1.3%,增速比
2017年低6.4个百分点;销售金额15.0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2017年低1.5个百分点。

2018年,在“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的政策导向下,行业调控持续深化,市场也经历了由热转冷的变化。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房企销售业绩增速放缓,进入2019年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2月份,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2018年全年为增长1.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2%,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15.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13.6%。——商品房销售额12803亿元,增长2.8%,增速回落9.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5%,办公楼销售额下降6.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9.4%。

2018-2019年1-2月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备注:1-12月金额同比为12.2%)

“头部房企的增长速度变缓,但绝对增量依然可圈可点。”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一些房企的发展战略开始出现变化,从偏重规模化发展到规模和质量并重,尤其是负债水平较高的大型品牌房企则更为谨慎,不再过分倚重“高周转”战略。

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从年报来看,2018年,龙头房企继续发挥规模优势,销售业绩上涨幅度超过市场平均涨幅。

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的《2019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2018年,百强房企市场集中度继续提升,千亿房企数量达到30家,创历史新高。

测评报告指出,前四大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从2013年的6.93%上升至2018年的14.17%。龙头房企凭借在拿地、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快速进入相对活跃的市场。通过合理的业务布局,保证业绩的稳定性。

“此外,在因城施策的宏观背景下,中小型房企依然举步维艰,成长空间及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压,500强房企中销售额小且呈现负增长的企业不在少数。”报告称。

万科在2018年年报《致股东》信中表示,行业集中度上升,已经不再是趋势,而是事实。现在处于“白银时代”,白银时代是一个更多变的时代,是一个更细腻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更激烈、需要更高技术含量的时代。

“行业集中度仍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19年千亿房企的规模将扩大到40家左右。”张波说,需要关注“千亿”本身的含金量,步子迈大了,基础不牢固,风险也会随之增大。无论是兼并还是抢地,都离不开资金杠杆,虽然2019年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如果不注重风险、只看中规模,就可能倒在千亿的跑道上。

张波认为,中小型房企的生存在2019年将愈加困难,目前放松的流动性多倾向于大型品牌房企,更多的中小房企资金链承压现状难以得到改善,合作开发和并购将在2019年频繁上演。

多元化布局全面开展

面对激烈的竞争,除了注重发展的质量,多元化业务布局也一直是房企关注的重点。

近两年,房地产行业出现“去地产更名潮”。万科房地产、保利房地产、恒大地产、方兴地产、远洋地产、朗诗绿色地产、时代地产、中航地产、龙湖地产、大连万达商业地产等逾10家房企去掉了名字中的“地产”二字。

从年报来看,2018年,除主营业务之外,万科在物业、物流、教育甚至冰雪等小众领域都有发力。碧桂园在机器人产业和乡村振兴领域,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金茂在城市运营方面,越秀地产在养老项目上均有布局。

“2018年,TOP30房企70%发布了多元化战略,TOP100房企97%布局了多元化业务。”易居企业集团执行总裁张燕说,2018年房企多元化投资已接近千亿,和2014年相比翻了7倍。

关于房企寻求多元化业务布局的原因,张燕认为,有些是因为主业强大,做到一定程度顺势而为,看到了天花板。另外一类控股公司,企业先天具有多元化布局的优势和基因,当主业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多元化布局优势就会显现。

不过,在张波看来,目前房企的多元化或转型非常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类是向主业相关或上下游行业衍生,例如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企,开始转向养老地产、租赁住宅、小镇开发、商业地产等领域拓展;另一类则是全新转型,逐步弱化开发属性,而转向物流、仓储、电子商务等和房地产无关联的行业。

“两类方向并无优劣之分,需视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愿景而定,但总体来看,全面转型的成功率往往不高,因此房企上市公司的转型节奏一般会较为缓慢。”张波说。

❹ 中国金茂前6个月销售额1301亿元,完成年目标52%

7月5日,中国金茂(00817.HK)披露2021年前6个月合约销售情况。
6月份单月,中国金茂及其附属公司取得签约销售金额200亿元,签约销售建筑面积约91.41万平方米。截至2021年前6个月,中国金茂累计取得签约销售金额共计1301.5亿元,其中包含(如有)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项目、南京青龙山国际生态新城项目、宁波生命项目、嘉善上海之窗智慧科学城项目、郑州二七区马寨新城项目、温州鳌江国际新城项目及金华金茂未来科学城项目的成交金额。累计实现签约销售建筑面积约7523061.95平方米。
另外,中国金茂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录得(未签约)的销售金额共计54.58亿元。
中国金茂管理层曾在2020年的业绩会上透露,公司2021年的销售目标为2500亿元,同比增长约8%,2022年的销售目标则为3000亿元。由此计算,今年前6个月中国金茂完成2500亿元目标的52.06%。
中国金茂2020年的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金茂收入600.53亿元,同比增加39%;毛利121.14亿元,同比减少5%;归母净利润38.81亿元,同比减少40%;资产总额3877亿元,同比增加16%。
按照中国金茂管理层的预计,2022年3000亿元是一个短期的目标,未来每年还会有一定的增长,但可能就不是30%-50%的增长,大约是20%的增长。多余的资金和精力会向两翼发展,也就是在科技方面的投入。
从“三道红线”来看,2020年中国金茂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6%,较2019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至达标;净负债率下降为53%,较2019年同期大幅下降32个百分点;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为1.56,较2019年同期改善提升约0.89至达标,“三道红线”均达标。

❺ 中国金茂属于什么档次

最近一直在看中国金茂,是一家比较看好的地产公司,属于地产高端品牌,主要是满足改善性需求。这个需求实际上应该是永续的,跟目前市场上认为的人口拐点,城镇化失真的情况实际上不会起冲突【摘要】
中国金茂属于什么档次【提问】
最近一直在看中国金茂,是一家比较看好的地产公司,属于地产高端品牌,主要是满足改善性需求。这个需求实际上应该是永续的,跟目前市场上认为的人口拐点,城镇化失真的情况实际上不会起冲突【回答】
金茂府的科技系统是真的那么好吗【提问】
在业内算挺不错的了【回答】

❻ 酒店豪门也扛不住了,入住率最低仅19%是怎么回事

金茂酒店在中国一线城市黄金地段坐拥8家豪华酒店,“酒店豪门”的称谓实至名归。经营着金贵的酒店生意,遭遇疫情不堪一击,旗下酒店入住率均未超过5成。今年中期业绩显示,受疫情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减少一半,净利润亏损近1.6亿元。

随着疫情好转,酒店市场入住率缓慢回升,但疫情期间线上工作方式对商旅市场的冲击,会展、商务等活动推迟或取消,以及境内外旅游行业跌入谷底,金茂酒店入住率回升并不太乐观。

金茂酒店有5家酒店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3家布局在海南三亚、丽江等热门旅游城市。2020年中期业绩显示,公司酒店业务实现收入3.36亿元,同比下降62%。今年上半年,公司旗下8家酒店3437间客房虽都保持着营业状况,但各大酒店入住率均未超过50%。

其中,北京金茂万丽酒店、金茂北京威斯汀大饭店入住率21%和19.2%,拥有最高入住率的崇明金茂凯悦酒店也不过46.3%。

公司认为,业绩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随着疫情好转,部分城市如上海、深圳和三亚酒店的入住率有所回升,但和去年同期仍有较大差距。

(6)中国金茂股票净利润扩展阅读

金茂酒店完成私有化:

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业、租赁业遭遇疫情重创,金茂酒店财务状况备受波及。截至2020年6月,公司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7.38亿元,公司有计息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合计86.22亿元。

现有在手资金尚不能覆盖短期债务,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当严峻,加之疫情后期发展不明,公司已在6月初宣布私有化。私有化主要由中国金茂来完成,中国金茂(00817.HK)持有公司66.77%股权。

按照彼时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金茂将以每股4.8港元的价格完成对市场流通股份的回购,合计需31.9亿港元完成私有化要约。公司认为,通过私有化,中国金茂可以对资产灵活调整,渡过困难时期。

标普评级机构研报指出,金茂酒店私有化主要是疫情爆发给金茂酒店股价造成压力,使得中国金茂能够以较低估值收购子公司,另外,私有化可利用金茂酒店优质资产未其提供更多融资选择。

❼ 中国金茂是国企还是央企

摘要 您好,您的问题已收到,正在打字,稍等片刻哦。另外,为了更好整理回复您,您也可以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以便我更好给您解答。

❽ 中国金茂属于什么档次

最近一直在看中国金茂,是一家比较看好的地产公司,属于地产高端品牌,主要是满足改善性需求。这个需求实际上应该是永续的,跟目前市场上认为的人口拐点,城镇化失真的情况实际上不会起冲突。而且目前体量小,成长的空间仍然存在。只是目前受到限价的影响,在17年拿到的高溢价土地无法以合理价格卖出,二级开发的毛利很低,这方面金茂感觉就稍弱了(可能确实国企财大气粗,不care土地周期)。但本文不讨论金茂的投资逻辑和估值逻辑,只是简单讨论一下金茂另一个重点板块:城市运营(一级开发),顺便对比一下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模式(正好以前也有点研究),然后有几个问题想请知情的大佬解答,观点有误可以随时指正。

先抛结论:金茂早期的两个城市运营项目(长沙梅溪湖以及南京青龙山)属于特殊情况,不具备可持续性(70%的二级土地增值额分成怕是再也不会在一二线城市看到了),未来的城市运营实际上是一种拿地手段,通过一级开发锁定优质二级土地,避开招拍挂可能造成的高溢价。

一级项目模式简析: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是这两个项目的盈利模式过于恐怖,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薅了地方政府的羊毛,而且还是财政较为健康的二线城市地方政府。

❾ 调控升级地产股走势疲弱 房企剑指管理要效益

日前,地产板块多只龙头股表现疲弱。截至7月8日上午收盘,万科A报23.87元/股,金地集团报10.54元/股,保利地产报11.97元/股,相比上周有所回调,但股价仍处于较低水平。就当前估值来看,A股132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市盈率为12.69倍,位列申万一级28个行业板块倒数第三。国信证券新近研报指出,当前地产板块估值仅高于银行和建筑装饰板块;纵向来看,目前板块估值仍处于近10年较低水平。
为了稳定股价不少房企开启大规模回购股票行动,统计显示,2021年以来,已有包括华侨城A、美好置业、宋都股份、中国金茂、中国奥园等在内的超20家房企先后发布了股份回购或拟回购方案。同时,也有房地产相关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增持或股票回购计划,仅5月份就先后有九龙仓集团、美凯龙、建业地产、时代邻里等多家房地产相关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增持或股票回购计划。
盈利下滑拿地意愿降低
从房地产行业整体来看,平均毛利率从高点35%下滑至目前的23%,平均归母净利率从高点10%下滑至目前的4%,而且从近期拿地来看,部分房企甚至做好了1%-2%净利率的准备。
盈利能力下滑叠加资金链紧张,房企在拿地上渐趋于谨慎,2021年1-5月,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7.5%,当月同比下降31.6%。拿地金额方面也出现明显下滑,2021年1-5月拿地金额累计同比下降20.5%,当月同比下降0.3%。
另一方面销售端依然火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663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3%;比2019年同期增长19.6%。商品房销售额70534亿元,增长52.4%;比2019年同期增长36.2%。销售端火热与拿地端乏力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房企销售高增长、资金来源充足,但仍不愿意加大力度拿地。
调控升级行业发展迎来变局
2021年上半年,各地政府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因城施策、综合施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湖州、西安、合肥、嘉兴、绍兴等24个城市相继升级调控,主要涉及升级“四限”、增加房地产交易税费、设立二手房参考价格、新房积分摇号等内容。上海更是上半年房地产调控的风向标,上半年连续7次加码调控。
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效果日渐显现。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0.5%,增速创8年来新低,6家大型国有银行全部实现集中度下降。核心一、二线城市以及热点三、四线城市,纷纷出现房贷额度紧张、放款周期拉长现象。
信贷资金用途合规性审查趋严,谨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截至6月份,北京、上海和厦门自查发现违规流入房地产金额超25亿元。而重庆、内蒙古、广州、深圳等多地监管部门,就“过桥贷”、“赎楼贷”等业务约谈相关部门,监管对象扩展到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受信贷收紧影响,2月开始,全国房贷利率止跌回升,并趋势性上移。5月份,全国首套房平均房贷利率5.33%,较2020年底上涨11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5.61%,较2020年底上涨8BP。
房企要向管理要效益
房企从告别土地红利、金融红利时代,进入管理红利时代,市场的转变倒逼着企业向管理要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1月份到7月份,TOP50房企中仅有10家房企进行了组织架构变革,但自8月份三道红线发布以来,有17家房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整体来看,房企组织变革主要围绕总部精简、区域优化、多元化业务条线调整三大主题;精简、聚焦、降本为房企变革的目的。
总部层面,万科地产、正荣地产、新城控股均沿着精简架构、扁平化管理的思路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
比如,近日万科将集团职能部门即“研究与开发专业工会”部门迁出深圳总部,与此同时总部员工减少30人,将近集团总部员工的五分之一;正荣地产将营销中心从总部剥离出来,单独成立营销公司;新城控股则是将总部相似职能部门进行合并,合并后成立四大新职能中心。
区域公司方面新增、裂变与合并并行,动态调整是当前行业变革主题。2020年8月,中梁控股宣布将原中梁地产南方区域集团升级为中梁粤港澳发展集团,2020年末,中梁控股相继成立长三角发展集团、京津冀发展集团。
2020年10月,碧桂园启动新一轮组织人事调整,将73个区域公司裂变成100个左右,祥生控股将苏宁皖区域调整为连宿、苏南、宣城、合肥4个事业部;华润置地将华南大区将拆分为深圳大区和华南大区。
整体来看,随着土地、金融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叠加宏观层面不断收紧,房地产行业进入低增长、低利润的长周期。行业销售利润下滑,提高人均效能、向经营管理要效益成为房企新的突破口,诸多房企开始从“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管理”。司马岩

❿ 中国金茂是国企还是央企

中国金茂地产属于央企。因为中国金茂地产属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旗下房地产和酒店板块的平台企业,目前中国金茂地产在200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10)中国金茂股票净利润扩展阅读:

中国金茂发展历程:

1、2007年8月1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HK.00817),是香港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之一。

2、2009年1月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中国金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2014年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优质酒店资产打包装入金茂(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拆酒店于7月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

所获荣誉:

2019年,以285.1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190位。

2020年1月3日,上榜2019年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排名第209。

2020年3月17日 ,位列“2020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20位。

2020年5月13日,中国金茂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第86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