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走势 » 中国首富儿子大学时买股票
扩展阅读
证券代码还是股票代码 2025-02-09 10:56:52
股票账户用哪家银行卡 2025-02-09 10:40:10

中国首富儿子大学时买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5-24 06:34:21

① 股票大涨成造富机器,钟睒睒再次成中国首富,你对股票市场怎么看

在近日,农夫山泉的股价又开始继续大涨趋势,钟睒睒反超阿里巴巴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马云、腾讯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马化腾成为中国的首富。在11月17日股市开盘,农夫山泉在开头便一路上升,到开盘中期一次性涨超了将近百分之八,再创辉煌,创下了44.7港元/股的历史新高度,现在农夫山泉的市值已经超过5000亿港元。最后,涨到了43.7港元/股的地步,总市值将近4200亿元人民币。

但是在11月11日,农夫山泉因为在武夷山进行毁林采水的事件导致一段时间股票的出现了大跌,这个举报让武夷山百万吨饮用水开采的项目受到了广大各界人士的关注。虽然农夫山泉将举报者告上法庭,要求删除任何关于诽谤的视频帖子并且要求赔偿名誉损失,但是在不久后,便撤销了对举报者的起诉,这个行为值得让人仔细琢磨,有可能这个项目极有可能是做了和举报者说法差不多类似的事,或者其他原因才让农夫山泉撤销起诉,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撤销。并且绿发会已经提起有关环境公益的起诉,罗列了农夫山泉的几条违规违法行为,在十月下旬已经开始了第一次的开庭,或许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将会影响农夫山泉股票再一次跌宕。

② 当初卖掉QQ股份的李泽楷后悔了吗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一直使用手机。我们每个人都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或QQ,这些都是腾讯的产品。腾讯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是用户数量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目前,腾讯最新市值为3.45万亿港元。虽然与最高点的距离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巨头。

李泽楷的回答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如果李泽楷当时没有出售这20%的股份,按照腾讯目前市值约为3.45万亿港元计算,20%将为690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6069亿元。这一财富价值远远超过马云、马化腾、许家印等首富。有了这些股票,李嘉诚很可能成为新的中国首富。这不得不说是激动人心的!

③ 从北大走出的教育首富李永新,背后有哪些故事

作为中国最高的学术殿堂之一,北大走出来的知名校友不胜枚举,每年给北大捐赠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但李永新却以“北大史上最大个人捐赠”在北大校友圈留下了浓烈的一笔。

相比北大校友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同样在教培行业打拼的李永新知名度较低,但其家族实际上已连续两年蝉联教培行业首富。

3月3日,作为名誉校董、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1995级校友,李永新和他创建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会,给北大捐赠了10个亿。据北京大学官方微信信息显示,这是李永新的第三次捐款。在此之前,李永新已经给北大捐赠了1亿8千万,再加上此次捐赠的10亿元,李永新已经累计给北大捐赠了11.8亿。

2018年底,中公教育正式取得证监会的批准,借壳上市公司亚夏汽车登陆A股市场。2019年2月21日,“亚夏汽车”正式更名为“中公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中公教育的“借壳上市”附有对赌协议,按照规定,中公教育在要2018年至2020年这三年分别实现9.3亿元、13亿元、16.5亿元的净利润。

中公2020年年报预计于2021-04-29披露

借壳上市后的中公教育开启了狂飙增长模式。据其2019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全国超过1,000个直营网点展开经营,覆盖300多个地级市,并正在快速向数千个县城和高校扩张。”

从营收和净利润上看,2019年,公司营收91.76亿元,同比增长47.12%;净利润为18.05亿元,同比增长56.52%。

与业务快速扩张相伴的是中公教育市值的大涨。2019年9月,中公教育市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好未来、新东方之后,第三家市值破千亿的民营教育公司。当年李永新和其母亲鲁忠芳以600亿元的财富值成为民营教育领域新晋首富。

2020年,李永新又以945亿元财富值再度蝉联教培行业首富。

10亿的捐赠从何而来?

从中公教育的股权结构看,其前三大股东都是中公教育的“自家人”,分别为李永新的母亲鲁忠芳、李永新本人、中公教育联合创始人王振东。

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鲁忠芳持有公司股票2550549260股,占总股本41.36%;李永新持有113141512股,占总股本18.35%,王振东持有962471418股,占总股本15.61%。也就是说,李永新和他母亲的持股占比共59.71%。这就意味着中公教育一半以上的股份都掌握在李永新家族手里。

以中公教育2021年3月3日的总市值计算,鲁忠芳和李永新手里持有的股票价值分别为832亿元和369亿元。仅从李永新手持股票的账面价值看,给自己母校捐10亿不是难事。但这些股票仅是“堆在”账面上的钱,李永新的“变现”主要通过股票质押和分红

据《深网》统计,从2019年5月开始,李永新曾11次质押手里的股份,其中,七起质押已经赎回,还有4起未解押。而鲁忠芳于2019年12月及2020年4月质押了两次股票,分别将于2022年及2023年到期。

李永新通过质押股票拿到了多少钱,我们以李永新最新的2次质押为例来计算。

2020年6月24日,李永新向国泰君安证券质押了3634.5万股股票,按照中公教育当天收盘价27.87元/股计算,这些股票价值约10.1亿,再按照主板上市股票0.4的质押率计算,李永新共质押出了4.04亿元。

2021年2月9日,李永新向中信证券质押了3635.16万股股票,按照中公教育当天39.42元/股的收盘价看,这些股票的价值约为14.3亿元,再按照主板上市股票0.4的质押率算,这次共质押出了5.72亿元。

但质押股票只是其资金来源的一部分,更多用于公司运营,李永新的收入主要可能来自公司分红。

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中公教育公司的现金分红总额148,017.59万元,按照2019年李永新18.35%的持股比例,李永新2019年能分得约2.72亿元;而其母亲鲁忠芳2019年持股比例为41.36%,约能分红6.12亿元。

也就是说,仅仅现金分红,李永新及其母亲一年就能拿到近9亿元。

一路高涨的股价、多次股权质押、超高额分红,这都成了李永新家族登顶教培行业首富的底色,也部分解释李永新给北大捐款10亿的底气。

不过在中公教育的员工眼里,李永新一点没有“首富”的样子。“李老师看上去很节俭,一年就那么几件白衬衣换着穿”,上述前中公教育员工对《深网》说。

④ 李嘉诚分配财产大儿子李泽钜分了2900亿的股票,而福布斯给出的李嘉诚身价265亿美元(1645亿人民币)。

看的出,你应该是看了新闻才会这么问的,唉,那些搞新闻的怎么会懂经济呢,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已。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老李的家族财产肯定没有那么多(父子三人8千亿?)。老李的商业帝国超过8千亿这是肯定的,但那不全是老李家的,印象中老李好像是占了百分之二十多。也就是一千六百亿到两千亿之间。那些新闻编辑是把整个商业帝国都算在老李家的了,忘了其他股东和那些中小股东。这就好比微软市值几千亿美元,但比尔只有两成多股份,难道就因为比尔是创始人,就说整个微软都是他的啊?但,同样的,这些也都只是老李家的表面财产,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老李确实隐藏了自己的财富。目前大家知道的都是人家自己公开出来的数据,而且是大部分都可以在上市公司的公告里查的到的

⑤ 谁能告诉我李嘉诚的成为首富~人生历程!~

李嘉诚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

李嘉诚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
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 1986年增加两倍半。

附件
1940 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14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8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16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7倍。18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1950年,22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7000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 “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1955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 “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400万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1972年7 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11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1965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6000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1967年,又动用2.3亿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1980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树大招风

2000年10月25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2000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c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c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1999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1100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李嘉诚自传[李嘉诚创业发财史:坎坷人生成就惊世财富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李嘉诚自传

李嘉诚,男,汉族。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42年,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
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⑥ 陈书记儿子和袁总买股票啥电视

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直接联系一些个官方的视频媒体平台,输入关键词和线索来寻找一下,相关的信息的提供

⑦ 我家儿子在大学里面买了股票因为是低保怎么写保证书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孩子在外面不管做了什么事情尽量要跟家里人沟通一下或者是在做事情之前就应该跟家里人说清楚本身家里条件就在村里应该是明摆着的,但是他还花这么多钱买股票,那肯定弄不好人家就把低保这个就已经会给你取消了。

⑧ 李嘉诚儿子的贴身保镖,拿天价工资,还获得68万股票,后来怎样了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人类也正因如此而不断进步,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状,还是应该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掩埋。

⑨ 陈景河曾将5100万股A股分给了儿子,如何看待此事

父亲对儿子的爱很深很重,这我们都能理解,巴不得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儿子后代。但是,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觉得一些“败家子”的路更加有意思,有些人选择了。那自己出人头地从,不需要父母的钱,自己开辟一条道路。比如说雷军。雷军小的时候是不想要家里的钱,但是他要钱的时候都是要钱拿出去做一番干大事。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去学习借鉴的,如果一群干大事,如果能赢就赢了。输了的话就可能输得连裤衩都没有了。

当你继承了万贯家财了以后,你总不能一起把它卖掉吧,总想把它打理起来,但是可能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够管理这家大公司,那么公司结果一直亏损,你的心就会越来越痛苦,原来这种东西拥有太多东西,当你一点点失去的时候,你可以感觉非常的痛苦,所以这件事大家一定要理解。抗得与失只在一念之间,当你得到更多东西,你失去的时候更加的痛苦,更加的难受。这样的坏事还不如平民家里过着悠闲的自在的生活。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可以,但是也要留给自己孩子打拼的天下,毕竟这个世界很多孩子需要自立,需要获得更多的独立机会,得到他们想要的实现他们自我的梦想与价值。富二代的太多了,但是有出息的富二代还是很少。不论富有平穷都应该过好自己的生活。

⑩ 为什么李嘉诚说买他们的股票下半辈子都吃不完呢(他儿子被绑票,付赎金的时候对歹徒这么说),这意味着

这个是有前提的 前提是李嘉诚的股票是免费给他们的,首先基础就很多钱了。不说是李嘉诚的股票很多大公司的股票波动都不会很大的。原来不是有个人说过李嘉诚到香港买一个名包,最后钱还是回到他手上了,就是这个道理,商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