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走势 » 中苏科技股票价格
扩展阅读
中国股票期权6 2025-02-12 03:54:32
股票交易刷单 2025-02-12 03:28:11
典型股票代码 2025-02-12 02:26:09

中苏科技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2-05-21 07:07:49

Ⅰ 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 2006年5月9日,公司前身江苏科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16年9月6日,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宋成法
成立时间:2006-05-09
注册资本:5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20000000057542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公司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天元东路2229号

Ⅱ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业怎么样

就业很好

Ⅲ 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江苏科工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和控股公司是从事智能电气测控保护设备、水利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生产企业。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诚聘精英传递辉煌,期待您的加盟。招聘职位如下:
法定代表人:宋成法
成立日期:2006-05-09
注册资本:51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江苏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0007863217299
经营状态:在业
所属行业:批发和零售业
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人员规模:50-99人
企业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天元东路2229号
经营范围:农田灌溉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子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节能环保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及相关技术咨询、开发、转让、服务;水利工程自动化信息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的研发、销售、及相关技术咨询、开发、转让、服务;农田灌溉智能化设备、水泵、阀门、塑料管材、水文仪器及水环境监测相关产品、电力自动化设备、电力保护设备、电气开关、仪器仪表、电机软启动器及变频器、太阳能综合利用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相关技术咨询、开发、转让、服务;信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线电缆、五金、交电、建材、化工产品、装饰材料、金属制品、给排水管道的销售;道路货物运输;所属企业自研、自产所需的技术、材料、机械设备、原辅材料的研发、销售;境内外工程招标代理;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Ⅳ 王葆仁的勇争前列

自1954年由王葆仁倡导组织的系列性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延续至今,会议由他主持、领导,大致每两年召开一次。他事必躬亲,精心辟划,树立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术气氛。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坚持这门年轻的学科应保持整体性,在化学学科中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一视同仁,列为二级学科。他的意见得到化学界的支持,在中国化学会内设立了“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一直由他担任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委员会一直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的大集体,开展了各方面的学术组织工作。他还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1956年曾作为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全苏第九次高分子论文报告会,宣读了2篇论文,会后参观访问了苏联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1957年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谈判132项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有关高分子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年他还任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赴布拉格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高分子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参观访问了捷克各化学研究机构与大学;60年代及70年代,曾多次接待日本高分子访华代表团,与日本高分子界的著名学者井本稔、樱田一郎、中岛章夫、竹本喜一、神原周等均有学术交往;1979年筹办和主持了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论文报告会”,做了题为“近年来中国高分子研究进展”的综述性论文报告,颇受与会代表的重视;1981年率团赴东京参加“中日双边高分子科学技术论文报告会”,曾致开幕词、闭幕词并宣读论文;1982年赴美国阿默斯特(Amherst)再次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学术会议。他宣传了我国高分子的成就,了解到最新国际动态并建立了广泛的友好联系。他的杰出贡献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崇敬。1986年9月王葆仁病逝后,当年年底日本井本稔教授访华时,曾专程到王葆仁家吊唁、慰问,表达了国际友人对他的悼念。
为了宣传普及高分子知识, 1980年王葆仁担任了《中国大网络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编写组的主编。由于他在高分子化学界的威望和他本人的认真负责态度,使高分子化学分支的工作提前于 1984 年 4 月完成,比别的分支提前约两年。在撰写过程中,他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和批评不正确的意见。他确定的交稿日期,自己首先按时交稿。他经常说,“一个人要言而有信,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他经常带病听取汇报、处理工作。他还十分重视高分子名词的制订工作与科普工作。他曾亲自向青少年作科普讲演、为《人民日报》等报刊撰写高分子科普文章和编写通俗读物《高分子化合物》等。

Ⅳ 王葆仁的生平介绍

王葆仁,字爱予。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1922年,他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1930年,王葆仁与吴萱女士结婚,夫妇感情甚笃,吴萱对王葆仁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1933 年王葆仁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被录取首届中英庚款官费留学,前往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他将在国内已完成的5篇论文送交导师索罗普(J.F.Thorpe)时,颇受赞赏,遂免去一切考试和预修课程,直接做博士论文。王葆仁用两年时间完成并通过了论文答辩,是化学方面获得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35年秋,他应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歇尔(H.Fischer)的邀请,赴该校任客籍研究员。
1936 年王葆仁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并筹建理学院,兼任理学院院长与化学系主任,成为当时同济大学首次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葆仁全家随同济大学内迁,辗转绕道越南,始至云南昆明,后又迁往四川宜宾。1941年,王葆仁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聘请,前往贵州湄潭浙江大学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1947年兼任该校教务长。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王葆仁被聘为专门委员,并应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庄长恭所长邀请于 1951年调至上海,任有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4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由曾昭抡和王葆仁担任正、副主任,负责规划、协调全国高分子的科研与生产工作。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建立化学研究所,王葆仁率领有机化学所高分子组全体人员迁到北京,任化学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一直负责高分子方面的领导与组织工作。
1956 年国务院制订《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王葆仁负责“高分子与重有机合成”重点项目及高分子科学的学科规划。1956年开始任国家科委化学组组员、化工组组员和高分子分组组长。1957年他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参加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高分子方面的谈判。 1962 年他再次参加全国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的制定工作。
1957年王葆仁创办《高分子通讯》,1983 年又创办该刊的英文版,后将《高分子通讯》改名为 《高分子学报》、将英文版改名为《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王葆仁负责创办该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兼任首届系主任,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分子专业人才。
1963年王葆仁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82年至1986年,他又再次当选为该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并长期兼任该会高分子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支持中国化学会的工作。他还担任过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为纪念中国化学会成立50周年,王葆仁担任了《中国化学五十年》一书的编委,具体主编了高分子化学一章。1980年,他还担任 《中国大网络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的主编。
王葆仁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5年中国化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祝贺王葆仁先生从事化学工作六十周年大会”,首都科技界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高分子工作者500余人,济济一堂,盛况空前,表彰了他一生中的杰出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和科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学术组织工作的社会活动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分子科学在我国完全是空白。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王葆仁从他原来从事的有机化学毅然转入高分子,在我国开拓了高分子化学研究工作,并为之奋斗了30余年。
王葆仁致力于高分子化学,首先以接受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有机玻璃)和聚己内酰胺(即尼龙,锦纶)的任务为研究对象,带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组全体同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苦创业,边工作、边学习,迅速完成了上述两项军工任务,率先在我国试制出第一块有机玻璃和第一根尼龙6合成纤维,以后分别转至沈阳化工研究院和锦西化工厂扩大生产,这是我国最早的高分子工业。

Ⅵ 石元春的作品目录

1 、石元春等《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 (内部发行),1981;
2 、石元春、辛德惠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3、 石元春《盐碱土改良-诊断、管理、改良》农业出版社1986;
4、 石元春、李韵珠陆锦文等《盐渍土的水盐运动》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6;
5 、石元春、贾大林主编《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89;
6 、石元春、李保国、李韵珠、陆锦文《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 、元春、刘昌明、龚元石《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 石元春《晋西黄土中古土壤层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科学讨论会宣读论文, 1957;
2、 石元春《晋西地区的黄土及其形成过程》见《中国第四纪研究》,1958,1(1),252-253,科学出版社;
3 、石元春、林培等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1959年土壤考察报告《新疆综合考察报告,1956》科学出版社,1958,25-70;
4 、石元春《塔里木盆地北部盐分的积聚规律和盐渍土的利用改良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自然条件论文集》Э.М. 穆尔扎也夫,周立三主编,科学出版社,1959,130-149;
5、 石元春《北京市密云县土壤志》1960,(内部刊物);
6、 石元春等《北京土壤口性的研究》土壤通报,1961(2);
7 、石元春等《正确认识土壤的矛盾运动,能动地利用改造土壤》《哲学研究》1961(1);
8 、石元春《京郊盐渍土的水盐动态》1962 (未刊稿);
9 、石元春《大兴县盐渍土改良分区》全国盐碱土改良学术会议论文 1963;
10 、石元春等《运用浅井深沟体系,综合治理旱涝碱咸》《华北农业大学教育革命通讯》1975年1月.;
11、石元春等《掌握水盐运动规律、综合治理旱涝碱咸》中国农业科学,1976(3),37-41。
12 、石元春《曲周试验区及其周围的自然条件》、《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
13、 石元春《季风区旱涝碱咸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
14 、石元春《咸水灌溉的土壤水盐动态及灌溉技术问题《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
15、 石元春《季风气候影响下盐渍土水盐运动的特点及其调节《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
16 、元春《旱涝碱咸综合治理单元的土壤盐平衡》《华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参考资料》1977
17 、石元春等《 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研究》 《土壤》1978(1);
18、 石元春《关于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碱咸综合治理问题》《科技情报专题资料》(64),河北省科技情报所,1979。
19、 石元春、李韵珠《 季风气候下盐渍土水盐动态及其调控》《盐渍土改良论文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8-221;
20、 石元春《搞好专题区划,为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提供科学依据《全国农业区划会议论文集》1980;
21、 石元春《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农业出版社,1981;
22、 石元春、辛德惠、杨守春《匈牙利土壤盐渍化的监测和预报》 《灌溉和排水》1981(3)
23 、石元春、辛德惠、杨守春《匈牙利盐渍土水盐运动方面的研究》《灌溉和排水》1981(3).
24 、石元春、辛德惠、杨守春《匈牙利盐渍土改良方面的研究》《灌溉和排水》1981(3);
25 、石元春等《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982;
26、 石元春《黄淮海平原的水均衡分析》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2,8(1),13-20;
27、 石元春《季风气候和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黄淮海平原旱涝研究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研究报告(4),1982.
28 、石元春、俞和权、雷浣群《赴日、菲、印、泰四国农业遥感考察报告》《农业遥感资料》1982(1).
29、 刘 浩、石元春等《在农业发展中要重视物质投入》《农业现代化研究》1983(4);
30、 石元春、鲁铁相等《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一项信息革命中的新技术》《农业遥感资料》1983(2);
31、 Shi Yuan-chu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and salt movement and the regulation of salt-affected soils in semi-humid monsoon climate regions. In: 《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Reclamation of Salt-affected Soils,Jinan,China》,1985,191-210. (“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盐渍土水盐运动特征及其调节”)
32、 Shi Yuan-chun. China's salt-affected soils and their reclamation. Transaction of the XIII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1539-1540,1986.
33、 石元春 《中国盐渍土改良》《中国网络年鉴》1986;
34 、石元春、熊顺贵、谢经荣《 中国的耕地问题和对策》《中国耕地问题论文集》,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环境和遥感研究所编,1987;
35 、Shi Yuan-chun,Xie Jing-rong. Remote sensing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salt-affected soils. In:《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lonetz Soils,Yugoslavia》,104-110, 1988;
36 、石元春、李韵珠、盐渍土改良和利用《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四十年(1949-1989)》,农业部科技委员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7 、石元春《中国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俄文),参加中苏科技周的科学报告》1989;
38 、石元春《中国黄土中古土壤的发生学研究》第四纪研究,1989(2);
39 、石元春《科技发展和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学术书刊出版社, 1989;
40、 石元春《 中国北方旱区土壤》《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气象出版社1989
41、 石元春、李韵珠《开发盐渍土区,促进粮食生产》《中国粮食问题及其战略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出版社,1990;
42 、Li Baoguo,Shi Yuanchun,Modeling for Predicting Seasonal Systematic Dynamics of Regional Water and Salt. In:《Transactions of 14th ISSS》,VI,108-113,1990. (“区域水盐动态的季节性预报模型”)
43 、石元春《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体系》《 土壤肥料》 1992年第五期;
44、 Li Yunzhu、Shi Yuanchun、Li Baoguo & Lu Jinwen,Monitorring and Prognosis of Regional Water and Salt,Geoderma,Vol.60,213-233,1993
45 、Shi Yuanchun, Comprehensive Harness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uang Huai Hai Plain in China. In:《Integrat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1994,47-55;
46 、石元春《以黄淮海平原为例谈区域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刊》1994, 9(3), 239-244;
47、 石元春《挑战和适应性思考――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科高等教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 1995,5月 147-157
48 、Shi Yuanchun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Sustaine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Taking the Development Program to Take the Huanghuahuai Plain as an Example.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5 Vol.9 No.3
49 、李卫东、李保国、石元春,《区域土壤剖面的随机模拟及其在土壤水转化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I(5),46,62;
50 、潘学标、韩湘玲、石元春,《一个可用于栽培管理的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COTGROW》,《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94
51、 潘学标、韩湘玲、石元春,《COTGROW: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棉花学报》1996,8(4):180-188;
52 、石元春《中国粮食的增产潜力及展望》《科技日报》1996,10月21日,4版;
53 、石元春《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产业》《中外产业科技》1997,(5),11-12;
54、 石元春《警钟长鸣 - 谈中国的粮食问题》《 地理知识》1997,(1),9-11;
55 、石元春《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国科学报》1997,5月2日;
56、 Li Weidong , Li Baoguo,Shi Yuanchun. Application of the Markov chain theory to describ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xtural layers. Soil Science,1997 ,162(9),672-683.
57 、段建南、李保国、石元春、朱德海、严泰来《确定人类活动与土壤变化之关系的建模研究,见“迈向21世纪的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66-270;
58 、石元春《中国基础研究和发展高技术的进军号》《世界科技》,19卷5期,1997,10月.11-13;
59 、刘建利,石元春、罗远培《作物生长对土壤水分变动的双重效应》,《生态农业研究》5(1),18-21
60、 石元春 《展望未来 美景无限》 《科技日报》 1997,11月29日
61、 石元春 《前进的步伐 改革的深化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4期
62 、石元春 《科学攀登 任重道远》 《科技日报》19
63 、石元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发展》《求是》1998,(3),30-33。
64 、石元春 《实事 创新 求是 》《院士思维》卷一,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5
65 、Shi Yuanchun,High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中国农业Agriculture in China,1949-2030》,Editors: T. C. Tso,Francis Tuan,Miklos Faust. IDEALS,INC.,1998,398-414.
66 、李保国、李卫东、石元春,《冲积平原上区域土壤质地层次的某些分布特征》《土壤学报》,1998,35(4):433-439
67、 段建南、李保国、石元春、严泰来、朱德海《应用于土壤变化的坡面侵蚀过程模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47-53(J.of Soil Erosion and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68、 Duan Jiannan、Li Baoguo、Shiyuanchun、Zhu Dehai & Yan Tailai,A Modeling Approach to Evaluating Soil Chang Caused by Man,Z.Cao ED.Soil,Human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71-79,1998
69 、石元春 《农业呼唤信息技术》《中国科学报》 1998,7月20日
70、 石元春《农学基础研究思考》《科技日报》 1998,8月4日
71、 石元春 《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 《中国科学报》 1998,9月9日
72、 石元春 《汇涓涓细流 涌澎拜波涛 》《中国科学报》 1998,9月11日
73 、石元春 《知识经济初识》 《知识经济-大连跨世纪的战略思考》 大连计划委员会 1998,10月
74 、李卫东、李保国、石元春,《应用Markov链理论描述区域冲积平原质地层次的垂向变化特征》《土壤学报》,1999,36(1)15-24
75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报》,1999.1.4
76、 石元春,《农业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3.17;
77、 Xuyong,Li Baoguo,Lu Huayou,Duan Jiannan,Shi Yuanchun,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arbonate Deposition Processes in a Loess-paleosol Seque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
78、 Li Xuyong,Li Baoguo,Guo Zhengtang Zhao Chengyi Shi Yuanchun,A Soil Morphological Index for Paleosol Research,1999,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79、 李卫东、李保国、石元春,《区域农田土壤质地剖面的随机模拟模型》《土壤学报》,36(3,289-300,1999
80 、段建南、李保国、石元春等,《干旱地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模拟》《土壤学报》36(3)318-326,1999
81 、石元春 热爱科学 献身科学,《新世纪的嘱托-院士寄语青年》,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
82、 Li Weidong、Li Baoguo、Shi Yuanchun,Markov Chain Somulation of Soil Textural Layers,Geoderma,92(Nos 1-2),37-53,1999
82、 Li Weidong、Li Baoguo、Shi Yuanchun,Markov Chain Somulation of Soil Textural Layers,Geoderma,92(Nos 1-2),37-53,1999
83、 Li Weidong、Li Baoguo、Shi Yuanchun,Markov Chain Somulation of Soil Textural Layers,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 I(2)(279),1999
84、 Li Xuyong、Li Baoguo、Lu Huayi、Duan Jiannaan & Shi Yuanchun,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arbonate Deposition Processes in a Loess-paleosol Sequenc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4(supp):211-217,1999
85、 Li Xuyong、Li Baoguo、Guo zhengtang,Zhao Chengyi and Shi Yuanchun A Soil Morphological Index for Paleosol Research.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4(supp.):218-222
86、 白由路、李保国、石元春《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分布与管理研究》,《资源科学》21(4):66-70,1999
87、 石元春《高技术与中国农业,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9.9;
88 、石元春 《开拓中的蹊径:生物性节水》,《科技导报》,1999,10期
89 、石元春 《高技术与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0
90 、石元春 《素质教育的环境工程》,《素质教育的较量》王克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12;
91 、石元春 《关于生物工程产业》,中国工程科学,第二卷第7期,2000
92、石元春《挑战和适应性调整思考》《我的教育观》,汪永诠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7. 199-210
93、 Duan Jiannan,Shi yuanchun,Li baoguo yantailai and zhu dehai,Modeling of Slope Erosion Process for Soil Change In Laflen,Tian and Huang(eds.)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CRC press,Boca Raton FL,usa.PP 529-538.
94、 石元春 《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土壤学报》,37(3)289――295,2000
95 、石元春《农业和农业科技展望,2000上海科技论坛综合报告会演讲集》,上海科坛,2000.12.68-77
96、 《中国农业发展的高技术战略》《光明日报》,2001.2.19;
97 、Weidong Li,Baoguo Li,and yuanchun shi,Diederik Jacques and Jan Feyen,Effect of spatial variation of textural layers on regional field water balance,Water Resources Research,Vol.37,No.5,Pages 1209-1220,May2001
98 、李叙勇、李保国、石元春,《土壤发育指数及其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应用》土壤学报:38(1),153-159,2001;
99、 石元春,《发展中国农业科技产业》人民日报,11版,2001.6.11;
100 、石元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及其发展趋势,群言》,2001.7;
101 、石元春,《农业和农业科技展望,农业发展与金融》2001.10.57-61
102、 石元春,《新兴农业科技产业》科技日报,2001.12.17;
103 、石元春,走出治沙退耕中的误区,科技日报,2002.2.25;
104、《考虑水分胁迫滞后影响的作物生长模型》(刘晓英1 罗远培2 石元春1) 2002-9-11
105、石元春:《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产业》 2002-9-4
106 、石元春:《农业节水中的盲区与亮点》 2002-6-18
107、石元春:《走出治沙与退耕中的误区》 2002-3-4
对联
上联是:志在天地得失寸心大家风范;
下联是:惠及蒹葭桃李满园名师功勋。
横批“高山景行”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专门为两院院士石元春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分别概括了石先生的志行、事功,而横批“高山景行”则脱胎于《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同学们对前辈科学家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