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股票市场从开始到现在的发展过程及重要事件
、1984年- 提出建立资本市场构想
2、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发行1万股
3、1986年-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诞生
4、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5、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
6、股市设计者点评:
股市最初的建立就是如此,“历史在为未来奋斗的时候总是高尚和纯洁的,当年设计者所构想的证券市场只有一个榜样——欧美,欧美股市是完全市场化的结果,是最精明的商人之间的活动,而中国的历史现实却决定了中国的股市一开始就带着太多的政府色彩。”一位最初设计者对本刊评论说。这为后来的政策市以及国企圈钱埋下了伏笔。
三、○ 混乱90年代初:股市徘徊在保与压之间
1、1991年8月- 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1-08-28 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
2、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价格限制
3、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4、1992年10月12日-证监会正式成立
5、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变冷
6、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大涨
7、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涨势
四、○ 牛市1999:功利性透支
1、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发
2、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涨
3、 1999年7月1日-《证券法》实施
五、○ 打开潘多拉魔盒:从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改革
1、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拉开序幕
2、2001年7月-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
3、2001年10月-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
4、2001年7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5、2002年6月-国务院决定停止减持国有股
6、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实施
7、2005年4月30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8、2005年6月-利好齐发,股改行情启动
9、2006年9月-股权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10、就是从06年下半年到现在的大牛市,正在持续中。
❷ 中国股市记忆——三十年“大事件”,你经历过哪些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开启中国资本市场新篇章。初期,股票交易员以红马甲标识身份,记录交易历史。同年,我国首只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成立,股票账户推出,上证综合指数发布。1991年,第一家上市的投资基金淄博基金诞生,首只H股青岛啤酒在港交所上市。1992年,沪市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沪指首度跨越千点。同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1993年,首只上市的投资基金淄博基金在上交所上市,同时,首只H股青岛啤酒在港交所上市,引发全民炒股热潮,电影《股疯》上映。1995年,沪深两市重启T+1交易制度,327国债事件引发市场动荡,万国证券因此严重亏损。1996年开始,中国股市进入新一波牛市,上证综指涨幅显著。199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出台,证券犯罪正式入刑。1998年,中国第一批规范的基金管理公司诞生,上海证券交易所推行无纸化交易。2001年,A股市场开启非公有制企业IPO的大门,南方证券倒闭,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开始实施第三方存管制度。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深入进行,A股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2007年,上证指数创下历史高点6124点。2014年,沪港通正式开通,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迈出重要步伐。2015年,中国股市成交额创下天量,指数熔断机制暂停。2017年,A股纳入国际主流指数,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取得重要突破。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实施注册制,沪伦通正式开通。2020年,新《证券法》实施,上证综指编制方案修订,创业板开始实施注册制。中国股市三十年,历经风雨,改革与发展并行,见证了一个国家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成长与成熟。
❸ 中国股市历史
中国股市历史
一、起步初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股市开始逐渐兴起。初期阶段,股市主要以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发行和交易规模相对较小。这一时期的股市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
二、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股市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投资者队伍的壮大,股票发行和交易逐渐规范化,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股市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三、重要事件回顾
在中国股市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如股权分置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为股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投资,进一步促进了股市的繁荣和发展。此外,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四、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股市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股市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同时,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中国股市将更加成熟和稳定。总的来说,中国股市将继续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财富增值的空间。
❹ 中国股票发展史
30年前的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伴随着开市锣声正式启航,自此开启了中国股市的传奇篇章。三十年间,这个市场经历了无数的起伏与变迁,见证了投资者的热情与市场的成长。
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股票和债券发行逐渐复苏,企业尝试股份制改革。1980年,抚顺红砖一厂的“准股票”和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股市的萌芽。邓小平赠送飞乐音响股票予约翰·范尔霖的事件,彰显了中国对证券市场发展的决心。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股市进入规范化阶段。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统一监管体制的形成。2001年,用友软件的上市开启了非公有制企业IPO的新纪元,贵州茅台的崛起则预示了中国股市的实力与潜力。
21世纪以来,随着QFII制度的实施、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开设,以及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中国股市进一步国际化。2020年的新《证券法》和科创板的注册制改革,更是标志着中国股市法治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经济改革的见证,也是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成熟和国际化的缩影。未来,中国股市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值得我们期待。
❺ 中国股票发展史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序,股权分置改革在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自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正在承担分流银行资金和加快直接融资步伐的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实现,中国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国航等超级大盘股的顺利发行,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完全恢复了首发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此外,中国股票市场还进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革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资本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沪、深股指纷纷创出历史新高。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一重大货币、汇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国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总市值达32.71万亿,相当于GDP 的132.6%,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的IPO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由于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创新,资本市场由此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