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走势 » 中国人保股票还能继续持有吗
扩展阅读
绿城港股股票代码 2025-01-23 13:09:27
中国股市成立时几只股票 2025-01-23 12:43:55
领胜科技的股票代码 2025-01-23 12:19:26

中国人保股票还能继续持有吗

发布时间: 2024-11-25 02:46:59

① 601628与601601的两只股票的异同点

601628是中国人寿,601601是中国太保,加上601318中国平安,请看下面的分析: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侧面比较

报告关键点:

我们期待太保复制国寿境外上市后效率改善的故事。

公司是第三大寿险公司和第二大财险公司。

报告摘要:

我们认为四家主要的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在效率提升方面所处的状态有较大差别,我们制作了一张效率提升曲线以此来形象化的描述。太保是刚刚起步,效率改善的斜率比较陡峭;人保效率改善的斜率略为平坦;国寿已经过一轮效率改善,目前所处的斜率较小;平安是又迎来一轮新的效率改善。

2006年,国寿、平安和太保个人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8%、16%和13%。

而国寿、平安和太保的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分别是53%、23%和9%。太保代理人和新单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是很不匹配的。太保的人均FYP是平安的44%,是国寿的58%,而只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4%,只比六大公司中的新华更多。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已经完成全国性布局并且在很多地区的网点覆盖层次堪与国寿媲美的公司长期的人均月度FYP是不应该与同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的,效率提高将是今后业绩提升的主动力。我们对太保最大的期待是复制国寿境外上市后效率改善的故事。

公司是中国第三大寿险公司。从销售渠道看,太保的个险渠道占比与国寿和平安相比最低,但逐年上升。从险种结构看,太保的传统险比例要明显比国寿和平安高。从区域上看,其相对优势在县域,据统计太保有70%的保费收入来自于县域,而国寿这一比例也只是50%。

公司一直以来均是中国第二大财险公司。按照自1998年以来的数据,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07年10月份,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1%。我们认为由于监管层加强了价格管制、偿付能力及准备金提取的管理,承保业务利润率会有所上升,综合成本率将会略有下降。

截至2007年中期,公司的投资资产1,917亿元,在保险行业中排名第三。从投资资产构成来看,太保最大的区别在于定期存款比例要明显更高,而债券投资比例要明显更低。与国寿和平安相比,太保股票投资比例最低,而封闭式基金比例最高。

我们采用内含价值法对太保的寿险部分进行估值,采用市盈率法对财险分部进行估值。内含价值的基本假设是投资收益率提高150bp至6.2%,贴现率10%,新业务价值倍数40倍,我们得出太保2008年寿险业务每股评估价值为49.14元,加上财险分部的6.34元,对公司6个月目标价为55.49元。询价区间确定根据2007年预计EPS0.91元,结合按内含价值发计算的2007年目标价,再考虑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差价,得到询价区间为23-27元。摇钱树下看摇钱术

1.效率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1.1.效率提升曲线

我们认为四家主要的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在效率提升方面所处的状态有较大差别。

平安上一轮的效率改善是在2004年之前,在经过2004年上市之后的内部架构完善和产品结构调整之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明显的进入又一轮的发展高峰。国寿的效率改善是从2003年底在境外上市开始的,到去年底基本结束了这一过程,今年以来开始进入调整期。人保是从年初开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综合成本率以及投资收益方面都开始有明显起色的。而太保的效率提升主要也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由于和同业比较起来人均保费等指标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判断未来提升的空间可能比人保要大一些。根据上面的定性判断,我们制作了一张效率提升曲线以此来形象化的描述我们认为各公司所处的效率提升状态。太保是刚刚起步,效率改善的斜率比较陡峭;人保效率改善的斜率略为平坦;国寿已经过一轮效率改善,目前所处的斜率较小;平安是又迎来一轮新的效率改善。从目前来看,平安是唯一一家具备长期效率改善能力的公司,其它的公司往往是上市后的一次性改善,能否持续改善还有待证明。

1.2.人均保费提升潜力很大

我们认为太保寿险业务人均保费提升潜力很大,正如我们在效率提升曲线中所说的那样。

2006年,国寿个人代理人65万人,平安21万人、太保18万人、新华14万人、泰康13万人、太平2.4万人,六大公司合计132万人。国寿、平安和太保个人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8%、16%和13%(图2)。而2006年个险渠道新单保费收入(FYP)

六大公司合计为512亿元,其中国寿、平安和太保的市场份额分别是53%、23%和9%(图3)。太保代理人和新单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是很不匹配的,13%的人只贡献了9%的保费收入,人均月度新单保费收入(个险新单保费收入/(代理人数量*12))同业界有较大差距(图4)。2006年,平安的人均月度FYP是4,718元,国寿是3,542元,而太保是2,069元。太保的人均FYP是平安的44%,是国寿的58%,而只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4%,只比六大公司中的新华更多。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已经完成全国性布局并且在很多地区的网点覆盖层次堪与国寿媲美的公司(图5)长期的人均月度FYP是不应该与同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的,效率提高将是今后业绩提升的主动力。如果太保将人均月度FYP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那也至少会有超越行业平均水平50%的增长。

1.3.国寿上市后效率大为改善

我们对太保最大的期待是其是否能够复制国寿境外上市后效率改善的故事。我们来回顾一下国寿上市之后的效率改善情况。

1.3.1.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上市之后,国寿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市场份额保持了基本稳定,甚至在2006年的时候,市场份额还略有上升。

1.3.2.人均月度FYP大幅提升

上市之后,国寿推出了颇受市场欢迎的"鸿鑫"等产品,同时加强了内部管理,使得人均月度FYP出现了明显的提升。

1.3.3.产品利润率大幅提升

由于个险渠道在新单保费收入占比得到了有效提升,公司自上市之后产品利润率逐年提升。APE margin(标准保费利润率)从2004年的17.1%提升至2006年的24.23%。

2.各项业务分析

2.1.寿险业务

2.1.1.增长情况

自从1996年以来,公司就一直是中国第三大寿险公司。按照自1998年以来的数据,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07年10月份,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0%。

2006年,公司寿险保费收入378亿元,保费收入的8年复合增长率为24%。

2.1.2.渠道结构

静态的比较2006年各公司数据,平安的个险渠道保费收入是最高的,达到了80%,其次是国寿的51%,太保的个险渠道占比最低,是35%。个险渠道占比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银保渠道业务量相对较大。

动态的比较太保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看出公司的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从2004年的38%提高到了2007年中期的48%,银保渠道占比基本未变,个险侵占的主要是团险的占比。

2.1.3.产品结构

从总保费收入来看,国寿最大的险种是分红险,占比67%,其次是传统险,占比25%;平安最大的险种也是分红险,但占比仅为34%,意外和健康险的占比是23%,传统险占比15%;太保的传统险比例要明显的高,占比达到了42%,和分红险几乎平分秋色,这是各大公司中绝无仅有的。

从新单保费收入来看,国寿85%的保费来自于分红险,而平安来自万能险的保费收入与分红险相当,太保新单保费收入中传统险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达到了21%。

2.1.4.区域结构

太保拥有仅次于国寿的分支机构,比平安更多。其相对优势在县域,据统计太保有70%的保费收入来自于县域,而国寿这一比例也只是50%。在县域保险市场,几乎只有国寿和太保两家机构,国寿的市场份额大致是70%,而太保则享有剩余的市场。

从分省数据来看,江苏、山东、上海、河南和山西是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5名的省份,占公司总保费收入的42%。其中山西在当地市场的份额居于太保系统内的首位,达到接近20%,其次是宁波、江苏、贵州和河南。而国寿市场份额最高的公司分别是江西、内蒙、广西、甘肃和河北,平安的是大连、宁夏、厦门、青岛、深圳。

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太保与国寿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有较高的共同点,而平安作为一个城市公司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

2.1.5.关于利差损

太保与平安一样,均没有将高利率保单进行剥离。由于平安在利差损形成时期,业务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其利差损保单规模要更大。从准备金余额占比上来看,2006年平安的占比是37%,太保是24%。从有效业务价值来看,2007年中期,利差损保单的有效业务价值为-164亿元,而太保这一数据为-28.73亿元。与平安一样的是,在近年利润比较好的时候,公司均花费了一些力量来消化利差损,具体方式是调低利差损保单的评估利率。经过几次调整,目前太保利差损保单的负债成本已下调至了6.53%,与平安相当。预计两家公司在今年底都会继续下调评估利率。总体来讲,两家公司均具备消化利差损的能力。

2.2.财险业务

2.2.1.增长情况

公司一直以来均是中国第二大财险险公司。按照自1998年以来的数据,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07年10月份,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1%。2006年,公司寿险保费收入181亿元,保费收入的8年复合增长率为16%。

2.2.2.险种结构

由于车险发展速度快于其它险种发展速度,太保的车险比重与市场一样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56%提升至68%。

与人保和平安相比,太保的车险比例在历史上较低,但由于近年的比例提高,使得和人保、平安的车险占比较为接近,甚至还略为高了一些。

2.2.3.综合成本率保持稳定且有望下降

虽然车险比例逐年提高,但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还保持了稳定。其中赔付率呈下降趋势,而费用率的提升抵销了赔付率的下降,使得综合成本率保持稳定。正像我们在《中国财险:承保业务处于上行周期》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认为由于监管层加强了价格管制、偿付能力及准备金提取的管理,承保业务利润率会有所上升(图23),综合成本率将会略有下降。

2.3.投资业务

截至2007年中期,公司的投资资产1,917亿元。同期中国人寿的投资资产是7,663亿元,中国平安的投资资产是3,318亿元,中国财险是770亿元,太保的投资资产在行业中排名第三。

2.3.1.投资资产构成

从投资资产构成来看,太保最大的区别在于定期存款比例要明显更高,而债券投资比例要明显更低。定期存款与债券相比,优势在于其主要形式协议存款一般含有浮息条款,在加息时段更为有利;劣势在于其流动性较差,而且期限最长5年。与同期限的债券收益率相比,协议存款收益率并不低,如最新央行公布的3季度61个月协议存款加权利率为5.28%,而同期国债收益率一般为4.7%-4.8%。

2007年中期,太保权益类资产中42%是股票投资,30%是开放式基金,28%是封闭式基金。与国寿和平安相比,其股票投资比例最低,而封闭式基金比例最高。从金融工具分类来看,太保的交易性资产比例最低,只有8%,而国寿、平安和人保分别为18%、28%和40%。

2.3.2.投资收益率

2007年中期,国寿的总投资收益率为10.38%,平安和太保的收益率分别为15.81%和15.2%。投资收益率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人寿收益率是包含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另一方面公司的会计政策对投资收益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可供出售类资产浮盈兑现比例以及交易性资产的占比等。因此,收益率指标只能作为一项参考而已,并不一定代表实际的投资业绩。我们认为10大重仓股是一个很好的跟踪标的,因为其表现不受管理层态度的影响,能公允地反映其权益类资产的表现。遗憾的是太保尚未公布其10大重仓股。

中国人寿中期债券收益率相对较低是因为在债券市场不断下跌的情况下,公司提取了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所致。

3.估值

我们采用内含价值法对太保的寿险部分进行估值,采用市盈率法对财险分部进行估值。

内含价值的基本假设是投资收益率提高150bp至6.2%,贴现率10%,新业务价值倍数40倍。公司公布了2006年新业务价值21.76亿元(12%的贴现率),截至2007年中期的一年新业务价值29.18亿元,同时在内含价值变动表中还列出了2007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18.42亿元,由此推出去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11亿元。今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7%。我们预计公司今年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至少会有50%的增长,同时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公司由于效率的提高,新业务价值仍将会有快速的发展,未来两年同比增长分别会有30%和20%。同时考虑明年H股发行9亿股。

按照以上假设,我们得出太保2008年寿险业务每股评估价值为49.14元,加上财险分部的6.34元,对公司总的目标价为55.49元。

4.公司背景

4.1.历史沿革

1988年,交行成立了保险业务部。经过3年的运作,1991年交行发起成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经过两轮增资,太保的注册资本达到了20亿元。由于太保的业务最初主要来自交行信贷相关的财产保险业务,所以太保最初更重视财险业务,财险业务的相关经验积累也较为丰富。直到后来随着平安凭借个人营销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太保才开始跟随性的发展寿险业务。

1999年,由于监管的要求,交行将其股份转让给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府随后逐步转让给其下属企业,太保的控制人随即也从交行转到了上海市政府。太保独立之后,管理层也意识到了寿险业务的"利差损"问题,而同时财险业务盈利能力却要好很多,这也在公司内部引发了究竟要不要发展寿险业务的争论,市场份额也因此有所下滑,与此同时平安借"投联险"继续攻城拔寨。

2001年,同样也是由于监管的要求,太保发起成立了寿险和产险公司。由于寿险公司独立经营,有了自己独立的财务资源,因此寿险开始快速发展,个人代理人数量由2001年底的14万人上升至2002年底的21万人。由于大规模发展初期投入很大,形成了一些累计亏损,而同时业务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多的资本金,两方面因素导致公司寿险业务在2004年存在115亿元的偿付能力缺口,限制了分支机构的开设和业务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太保集团与凯雷在2005年底共同出资66亿元(其中凯雷出资4.1亿美元)对寿险进行注资。在这一阶段的2002年,公司还进行了一次增资,引进了宝钢集团和大连实德作为股东,管理层对公司的话语权加大。

2007年4月份,为了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同时加强对子公司的控制,经与凯雷磋商,将凯雷对太平洋人寿的股权转为对太保集团的股权,为上市铺平了道路。

4.2.组织架构

公司发行前的最大股东为华宝投资有限公司,占比20%,是由宝钢集团及下属企业合并股份转让给华宝投资有限公司。申能集团是其第二大股东,占比19%。凯雷通过两个基金控制了公司19.9%的股权。

太保同平安一样也是集团整体上市,同时对子公司均是高比例控股,其占寿险、财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比例分别是97.83%、98.14%和90%。同时还持有太平洋安泰50%的股权和太平洋香港公司的100%股权。估值基本相同下买保险还是买平安 。

②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 P&C,简称“中国人保”,下同)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于2003年7月由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发起设立的、亚洲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122.5598亿元。其前身是1949年10月2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人保财险是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PICC)旗下标志性主业,在国内外同业市场享有卓著声誉。2003年11月6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大型国有金融企业海外上市“第一股”。凭借综合实力,中国人保财险相继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保险合作伙伴,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服务。

③ 券商股满仓了应该怎么办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满仓券商股的你应该是在被套之中,假如追高接盘的你可能还被套得不轻。

目前A股市场共有48只券商股,其市盈率、市净率参差不齐,有的次新券商股由于流通盘较小,估值偏高,正在走估值回归之路。

AH券商股,其A股股价溢价率普遍过高,有的是H股股价的几倍,建议你有时间去看看AH券商股的比价。

券商股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走下坡路了,有多少大V在券商股股价处于高位时喋喋不休地推荐买入券商股,这些满仓高位接盘券商股的小散们要解套可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阵痛和煎熬。

券商股在A股全市场实施注册制时极有可能还有一波行情,到时出现滞涨,不管盈亏如何都要全身而退,不能有半点的患得患失。

事实就是地说,A股券商股估值同H股券商股、美股券商股比较有的高估,中信证券这次增持的不是A股而是H股,这在一定程度上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请满仓券商股的友友们细品。

牛市买券商,但现在真的是牛市吗?

说实话,我非常不看好目前的券商行情。

大家都知道,券商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券商经纪业务,其次是两融业务(融资融券)和投资业务(资管业务),部分券商有财富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比如发行承销等)。

而绝大多数的业务本身,和行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行情越好,券商本身的业绩会越好。

所以每当牛市来临,券商股总会行情率先出现一轮行情。

但2019年初-2021年,这一场结构性牛市的背后,券商的行情却跌宕起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行情。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一轮“牛市”,由于是结构分化的,市场总体的成交量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并不匹配总体的行情。

券商的总体收入,也完全没有随着行情的延续而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我们看看券商龙头,中信证券。

2019年的业绩,营收增长16%,净利润增长35%。

2020年营收增长26%,净利润增长23%。

其实这个业绩增长是远低于预期的。

如果我们对比2014-2015年牛市。

2014年的业绩,营收增长81%,净利润增长83%。

2015年的业绩,营收增长92%,净利润增长108%。

虽说19-21年的结构牛市,远比14-15年行情力度弱,但是从2440到3730,涨幅也超过了40%。

资金对于券商股的“嫌弃”,是赤裸裸的写在脸上的,所以整个券商并没有任何系统性的行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资金对于券商的抛弃,代表了市场对于券商整个板块的预期。

那么为什么说券商股很难有大的行情。

第一,注册制并没有全线启动的时间表。

注册制本身,对于券商来说,是一个利好,但很明显,全面推行注册制,还是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间。

这说明了几点。

一是目前整个市场缺钱,流动性并不好,所以不敢大批量上IPO。

二是注册制企业本身,或多或少有些问题,之前大面积撤回IPO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是市场不会有好的行情配合,支撑注册制的全面铺开。

第二,市场成交量低迷。

市场出现了罕见的成交量低迷,最近几日,两市6000-7000亿的成交量,完全不匹配3500点左右的点位,更不像是牛市中的格局。

要知道,成交量低迷代表市场活跃度较低,行情并不理想,券商业务发展也就不容乐观。

第三,股权质押业务可能是雷区。

这个其实是券商最大的一个隐患,大量的股权质押业务。

截至目前,有近40%的公司,股票价位低于2019年初最低点2440点。

也就是说,有40%的股票,在这轮行情中并没有上涨,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做了股权质押。

如果整个市场无法企稳,带来新一轮的杀跌,可能会引发很大一部分股权质押的爆雷,导致质押爆仓风险。

这等于是给券商本身,埋下了一个重大的隐患。

第四,散户扎堆券商。

散户多的股票不容易涨,这是大逻辑。

现在散户对于券商的想法是不涨不卖,所以即便价格一路下滑,想入场的资金也没有捞到太多的筹码。

这种情况下,即便券商的PE PB都在合理区间,也很难给券商带来太大的行情,因为散户抛压太大。

第五,不希望有疯牛行情。

这一条也很重要,代表了上面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券商如果整个板块,出现了连续上涨的情况,会大大的带动市场氛围,指数很容易创出新高。

而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适合出现任何疯牛行情。

大白马还有很大的估值压力需要消化,如果指数还在券商的带动下,强行往上拉,风险其实是很大的。

以上几点,都决定了券商短期内,可能很难出现像样的行情。

其实,从总的券商板块的成交量上来看,资金也没有大量进入这个板块的意图,确实很难有大的板块行情出现。


其实,从券商本身来看,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

互联网券商巨头东方财富的走势,一直都是明显好于整个券商行业的预期。

营收多元化,加上互联网的红利,造就了东方财富如今的市场地位和公司业绩。

券商作为金融三驾马车中,最灵活的一驾,也是有着许多的机会。

券商的重组合并预期,也是整个券商板块的重大机会之一。

中信系,中信证券,中信建投。

汇金系,申万宏源,中国银河,中金公司。

同一个派系下的重组并购预期,说来难也难,说来容易也容易。

当时南车北车的合并,引发的行情有目共睹,所以券商之间的重组并购,机会很多。

但要切实推进落地合并,本身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券商内部集团的主导,毕竟作为券商公司本身,并不一定愿意主动的去被并购。

从地域上分,上海系,浙江系,安徽系,北京系,江苏系,广东系,也都存在着合并的预期。

只不过最终券商合并会走出什么样的情况,目前仍然犹未可知。

最后就是券商的多元化业务转型机会。

很多的券商已经下设财富子公司,做起了财富业务。

当然,券商的财富业务,并不像那些所谓的财富公司,存在爆雷风险,大多是以资管产品,私募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产品为主。

这一块业务,理论上受到行情影响冲击不会太大,未来可能会是主要营收之一。

随着券商的多元化,以及市场佣金的透明化,依靠券商经纪业务来支撑券商的业绩已经不再现实,而两融业务本身,在降杠杆的大环境下,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券商未来的主要生存模式,其实已经相对比较清晰。

可以参考券商巨头中信证券最近两年的主要方向,扩容加并购业务,进行资源和同业整合,成了主要的发展方向。

率先通过资本的力量,把自己打造成航母,让自己更有战斗力的券商公司,在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首先,满仓券商即便被套,也不要太紧张。

券商本身是一个周期行业,并不是一个朝阳或者夕阳行业,不会出现纯单边的行情。

跌多了会涨,涨多了会跌。

股民甚至都不用担心任何一家券商因为经营不善倒闭,毕竟能开券商的集团,本身就有强大的实力。

券商的牌照和银行保险一样难拿。

券商虽说也会有业绩分化的出现,但总体行情走势,相对比较同步,至少在大趋势上相对同步。

A股市场,每隔2-3年就会有一轮小牛市,每7-8年,就会有一轮像样的大牛市,券商本身一定是有机会的。

只不过如果已经满仓,还是相对比较被动的,相当于靠天吃饭,赌有没有行情了。

先看一下自己持有的券商,到底经营情况如何,目前的估值是否合理。

所谓的经营情况,主要看业务营收是否稳定,行情对于营收的影响。

所谓的估值合理,指的是行业估值是否合理,公司的估值和行业估值是否匹配。

如果这两项都满足,可以安心持股,等待春暖花开,如果不满足,那么该考虑一下是否继续满仓持有了。

所有的周期股,尽量不要在某一时间满仓操作,最好的办法是在估值相对偏低的时间段内,分批入场。

券商这类行业周期股,还要适当的参考市净率,并且对于预期市盈率有一定的估计,不能完全参考当下的市盈率。

对待周期股,如果没有在好的时间点入市,那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几个月,甚至几年,要有持久战的准备。


最后,投资不靠猜想。

很多人买券商,给的理由是券商没涨过,券商要护盘,券商要带领大盘创新高。

你可以有这样的预期,但这些并不构成券商上涨的根本动力。

一只股票没有涨过就一定要涨吗?

周期就一定要在逆境中爆发吗?

为什么今年有色类的周期股就出现了一轮行情,但是券商没有,原因是本身的并没有券商业绩大增的预期,仅此而已。

人都是主观的,当主观觉得某个行业好的时候,会不停给自己行业出现上涨的理由。

但如果不能客观的分析市场,看清市场,那最终的结果,就只能去和时间做朋友,等待寒冬过后的春暖花开了。

券商股满仓了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重点搞清楚为什么是券商股,为什么要满仓,有的人可能因为做不好券商股而对券商股有些偏见,实际上只要你分析得当,按照自己的模式这个时候仓位也该满上了,那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其实券商这个板块也是蛮不错的一个板块,比如基本面情况,从经济发展情况、资本市场状况就能折射出来,虽然不及那些小盘股来得受主力资金青睐,但也是很具题材炒作特色的。

牛市的带头大哥

如果牛市来了,券商股一般都会率先启动,满仓了券商股的话就能掘出这波牛市的第一桶金了,而且后面随着股市的火爆还会反复出机会,整体空间上也是非常的不错。

大跌时的强心剂

当市场因为大跌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状态低迷的时候,都需要一些权重来护盘,两桶油撑指数带来的效果是很明显,但是老股民应该都对后面的结果深有体会。所以,护盘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股了,银行、保险、券商三剑客,券商股上涨的作用又是其中最突出的。

证券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与券商这个行业密切相关,所以,伴随着关于证券市场消息的出现,券商股的活跃度也是比较高的。如果时机判断合适,满仓券商股并不是坏事,把握不是很大的话还是要多在仓位配比上多下功夫。

那么这次满仓券商股还会有机会吗?回答是肯定有,股票跌了是机会,券商股下跌后,只要出现了足够的价值洼地,散户被折磨的割肉出局,证券股的风口到来,到时候就会止跌出现新一轮上涨。既然选择了满仓券商股,就要坚守初心,只要大市行情在,相信券商股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出了中信证券研报事件这个幺蛾子,大盘跌是肯定的,早盘低开幅度也不算小,原以为大盘不会杀尾盘的,牛市里很忌讳这个,结果还是杀了下尾盘,收在3000下方!或许游资主力认为还是3000下方安全,免得总有人神经过敏!

像今天证券日报说的那样,中信推出个股卖出评级报告没毛病,但问题是中信平时推出的卖出评级报告多吗?券商研究员一般都是卖方研究员,基本都是写增持和买入研报为主,卖出评级这种找骂的事一般没人愿意干,毕竟A股不能做空。如果平时很少推出做空报告,为什么这个关键点出?你让股民怎么去做空?根本没做空机制啊!还有,在中国人保连续涨停前,那么多没有业绩的垃圾股比如市北高新东方通信德新交运等等涨停板数量不比中国人保少,为何偏偏出中国人保的卖出评级报告?

所以我不能不想到选择性执法这个词,一个小区好多家违建,怎么就只拆某一家?关键是资本市场高度敏感,连新任易主席回答有关股市上涨问题都高度谨慎,只说市场问题交给市场。中信作为国字号大券商,不懂得股市的敏感性吗?

一个中信的个股研报就能终结这次超级局部牛市,你信吗?一波波澜壮阔的局部牛市行情在利空打击下就能以一根大阴线行成顶部,你信吗?我不知道答案,还得问国字号的中信专家们!

首先分析一下当前券商板块所处的阶段

自从2020年7月份开始调整以来,截止到目前,券商板块已经连续调整了9个月,由去年7月份的最高点1827.84点回调到当前的1330.34点(2021年4月20日),整个板块回调幅度达到27%。无论是从调整的时间,还是从调整的幅度当前都是比较充分的。


其次从券商板块的技术层面分析来看 ,当前整个券商板块月线级别各条短、中、长期均线逐渐趋于粘合,周线级别K线在120周大级别均线处得到支撑,日线级别券商板块日K线也处于阶段性低位并且有企稳迹象,所以从技术层面分析来看, 当前券商板块即使还没有见底,但是下跌的空间有限。

最后再分析一下当前A股所处的阶段

“牛市买券商”。当前A股由2019年1月份的最低点2440点开始上涨以来,到2021年4月份的3472点,已经累计上涨了1032点,涨幅达到42%,从理论上来说已经进入了技术性牛市,当前A股正处于牛市中的第二浪尾部,未来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券商股仍然可以凭借牛市中交易量获得高额的收益,所以券商股后面还会上涨。

综上所述,如果你券商股满仓了,千万不要着急,要多点耐心等待券商板块的春天到来。

首先说一下,股票为何不可满仓操作。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大多没有专业水平,在专业水平的投资者手中,一般在趋势形成的牛市中,高手也不可超过9成仓位,在震荡市中不超过5成仓位,在筑底形成确认前,不超过3成仓位,这个是有科学道理的。趋势形成,牛市中,我们手上要有1成仓位应付突发事件,市场总不缺机会,这1成仓位是用来纠错的。在震荡市中,我们五成仓位可以拿出来2成做波段操作,3成的仓位做底仓,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在底部区域未形成之前,保留3成仓位,在底部区域确认后,我们逐步加仓,这个是“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的好时候,手中有足够的子弹,可以收放自如。

其次,说一下当前市场运行的情况。个人对这里并不看好短期趋势,长期向上的慢牛判断还是没有改变。认为这里底部区域确认的概率较大,但是想一步到位的反转向上的概率较小,从3731.69点,调整到3328.31点,空间幅度已经足够大,时间已经超过了第一个13天的变盘点。接下来,本周会有两到三天的上涨,然后还是要回踩确认底部。

第一种,你满仓持股赚钱。这种操作是非常简单和舒服的,那就是择机高抛,降低自己的仓位到五成以下。如果你实在舍不得,可以把仓位控制在五成仓或六成左右,让自己手中持有足够的资金,等待调整的结束,在调整后期,底部确认,我们再提升到八成,九成仓位。

第二种,你满仓浅套。也就是说你满仓持股券商,目前处于成本区或者是微套状态,比如被套5%以内,建议你逢高减仓或者是止损。恰好本周末外围市场收盘较好,消息面整体利于股市。对于券商股会形成一定的刺激,如果券商股周一有所表现,你很有可能解套,一定要逢高把仓位降下来,出售五成到七成的仓位,手上留有底仓3成左右。

综上,个人认为,目前大盘走到了底部确认区域,至于后市怎么走,还待交给市场,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市场,随时调整自己的交易策略,才能利于不败之地。任何的反常行为都是非常危险的,一定要把仓位降下来。但如果你认为这里是牛市或者你认为股指能够走到4000点,那么咱俩的根本观点就不一样了,那你就自行选择策略。有自己的操作策略,并且能够坚持,在股市中一定是最好的操作策略,操作手法。

券商股的投资要从:1、牛熊市趋势;2、执行投资的方式方法;3、是否可分散投资。这三点只要捋顺了,也就能更好的投资于券商股。那么,如果券商股满仓了应该怎么办呢?

一、先分析券商股处于牛熊阶段的走势特征。

券商股在股市中的位置很是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1、是证券的承销者,也就是说大部分利润来自于股市的承销、佣金、策略、方案之类的服务;2、是股市的参与者,本身也是上市公司。

因为这种特殊性,券商股的走势特征很是明显。明显在哪里呢?明显在股市的牛熊阶段中。在牛市行情的初期,券商股的走势具有先导性。何为先导性?就是在牛市初期,券商板块会先进行大幅的上涨。

从逻辑的角度讲,个人认为:1、熊市的下跌幅度较大;2、相对震荡区间的时间过长;3、跌不动,有反弹的需求;4、机构投资者的催化,市场的估值达到低点,最为利好的板块之一就有券商板块。

牛市初期上涨以后,并不是在整段牛市期间出现上涨,而是会出现“修整”。当到了牛市中后段主升浪的时候,券商板块又能够随着股市的上涨而上涨。从逻辑的角度讲:1、股市的行情很好,催化了证券板块;2、大量的新股民入市,增加了券商的业绩收入;3、市场整体投资氛围高胀;4、对于牛市券商板块的预期。

也就是说,券商股在牛市中有两波行情,一波在开始,一波在尾端。

那么,熊市行情、震荡市行情呢?券商股的表现又是不一样。从几次熊市券商股的表现来看,可以用一个字形容“惨”。不管是下跌的幅度还是下跌的速度,都是“惨”。所以,在牛市的顶部额外要注意券商板块。从逻辑的角度讲:1、牛市的估值过高,需要修复;2、熊市的卖出氛围;3、券商板块的业绩,没有办法支撑。

在震荡市呢?震荡市的券商股,走势震荡幅度并不是很大,从阶段上看就是相对底部的横盘震荡。

现在,满仓了券商股,就需要分析现阶段股市行情处于的是哪个阶段。如果处于牛市的初期,那么券商股的机遇性就比较大;如果处于牛市的中期,虽然说券商股的机遇性不是很大,但也不至于有很大的风险;如果处于牛市的尾段呢?券商股也具有机会。

当然,如果处于熊市、震荡市就需要规避风险了。

二、券商股投资的执行方式是否正确。

从个人的角度看,正确执行券商股投资的方式则为,震荡市定投,牛市翻涨以后清盘,空仓于熊市。为什么?

上述中我们讲到了股市牛熊各个阶段券商股的走势特征,在震荡市中呈现的是相对底部的横盘震荡,振幅并不大。在这个阶段进行定投是具有优势的,因为一直可以在底部进行吸筹,并且时间足够长。

那么到了牛市呢?这时候就需要注意未来的熊市,所以在牛市翻涨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手中的筹码系数出清,避免未来大幅下跌造成亏损。

三、已投资部分是否能分散式投资。

现在满仓持有券商股,并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很多投资者认为来回交易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即可。虽然从理论的角度讲,是适合的,但要是长期持股的情况,分散投资3家左右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股票,更为合适。一则是规避券商股可能在熊市到来时的大幅下跌;二则是规避市场、行业性分析;三则是规避个股风险。

总结:券商股满仓的情况下需要对现阶段的股市行情进行分析,对券商板块的走势特征进行总结,然后制定相对应正确的执行策略,最合适的方式还是分散式投资。

记得在14年的时候,网络上流传一位大神,此人在14年年中加杠杆满仓券商,11月券商正式启动,由此短时间内身价达数千万,15年初清仓离开股市,实现财务自由,过起闲云野鹤的生活。

在那时满仓券商,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之一,然而如果在15年熊市开启时满仓券商,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所以问题的根源不在仓位,而在选时,进一步说就是对大势的判断,赶上牛市,满仓券商又何妨,至于其中原因,还得先从券商的行业特点谈起。

行业特点

相比较同属金融的保险银行, 券商的周期性非常强 。与市场牛熊高度相关,道理也简单,目前券商的经纪业务仍然占主营收入的大头,同时券商自营、资产管理业务又与大势息息相关,所以市场好坏对公司业绩影响很大。

以中信证券为例,经纪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收入占比最高,对净利润的贡献也最高,均超过50%。

对市场来说, 券商对牛市最敏感,往往充当趋势开启的排头兵 。这点市场高度认可,比如14年7月底开启的牛市,率先启动的就是券商,当时券商一路猛涨,且不分大小,所以如果满仓券商,躺着也能赚钱。

从 历史 走势来看, 券商板块往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起涨的时候,往往整个板块集体上涨,甚至集体涨停,18年10月至今,板块涨幅超过5%有十余次。当然,每一次板块上涨,并不都是牛市开启,更多是指数突破重要关口,券商股助力完成,起着权重搭台的作用。

比如最近券商集体上涨,在指数冲关3000点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成功突破之后,整个板块开始震荡,使命完成。

这两年券商还起着“护盘”作用。 每当指数跌到关键位置,拉券商起到护盘的作用,所以这一年多以来,做券商实际上不亏。 以龙头中信证券为例,18年指数下跌25.48%,中信下跌5.3%;19年指数上涨19.495,中信证券上涨43.34%。

券商的炒作逻辑

券商的一般逻辑是小盘次新 ,比如最近的南京证券,次新小盘券商相比中信证券,涨幅会大很多,这是券商的一般逻辑。

券商的牛市逻辑则是大小一起抓 。14年的中信证券即是行业龙头,也是市场龙头,大牛市的逻辑有一些变化,大资金进场,能提供足够流动性,还有价值洼地的股票就是大券商,在当时中信不仅估值低,而且流动性好,想要的货都能买得到。

综合起来看,券商的炒作,不管是一般逻辑还是大牛市逻辑,小盘次新总不会吃亏。

当下的券商

如果是当下,券商能满仓吗?其中的关键假设,又回到前面所说的,到没到关键关口?具不具备牛市条件?

先说关键性关口,当下3000点的突破任务已经完成,券商开始进入休整,如果指数在这附近震荡或下跌,券商基本没什么事了,以前的波段性行情都是这样走的。

往上看,3000点之后的下一关键关口是3050点,这是自今年5月指数调整以来,区间震荡的上轨,突破这个关键点位,才有可能看到券商再次加速,也才敢去谈论是否具备牛市的条件。

从大环境看,国际贸易缓和,监管层推进中长线资金入市,金融开放外资持续买买买,金融衍生品多元化,增厚券商业绩...这些条件有助于市场走慢牛,综合起来,3000点的券商可以尝试,赢面更大。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 券商满仓与否,重点不在仓位,而在于选时、选势。 当突破关键关口时,大势扭转时以及跌破心里预期关口的护盘效应,都会给券商板块带来机会。选股来说,市场更偏好次新小盘,但要真到牛市,并不区分大小,至于能不能满仓,全凭个人的风格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句,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道理。


我没有券商股,但我给持有券商股的人打气,只要你有耐心,最终的胜利肯定属于你的!

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证券股不仅没长,而且还在震荡下跌。按照以往的经验牛市的发动机是证券股,牛市的旗帜也是证券股,而这一波证券股是拖着旗子跟随大盘往前走。这个极不正常的情况,咎其原因:一,券商股都有商誉问题,目前对商誉减值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很容易使市场处于观望的状态。二,目前股票质押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仍然处在后期排雷阶段。质押问题一旦爆发,最受影响的就是证券股。三,实行注册制以后,虽然IPO发行有所增速,数量增速并不明显,企业上市的速度加快,上市的中间程序比较简单了,券商的服务费用在降低。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费用的降低直接影响到券商的收益。四,注册制目前仍然处于 探索 阶段,券商作为中间商,对企业的上市负有几乎完全的责任,在不成熟的前提下,风险不小。五,中国进一步加大券商市场的改革力度,加大了对外开放程度。这直接会威胁到很多券商的目前地位和收益。六,资金目前主要流向于抱团股,而这些抱团股都是大市值的股,对资金的占有量很大,资金无暇顾及到券商股。这些方面是造成目前券商股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

但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改革,券商自己的成熟和发展,券商在开发很多收入来源的项目,辅之市场不再是一九二八这种乱象,券商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在收益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一定会崛起。券商的收益主要还是来源于市场,目前市场长期在万亿以上的成交量,随着时间的发酵,这些巨大的成交量会给券商带来丰厚的收益。目前在进行t+0的制度改革,这必然会增加市场的活跃度,增加市场的交易费用,最直接的受益者非券商莫属。

用券商的技术走势来分析也比较精确,拿券商中的龙头股,中信证券来分析。

这是中信证券的周线图,代表中长期趋势。从形态结构上看,目前仍然处于中长期上升趋势之中,只是目前在这个趋势中的回调阶段,下方的支撑依然比较坚固。股价因为处在震荡之中,表现出涨涨跌跌并不强势,和外界的一些股票动不动大涨来比较,很是烦人。

你满仓券商股,要多一点耐心,不要此山望那山高,不要受外界的上涨诱惑来干扰,用时间换空间来取得最后的收益。

④ 中国人保健康股份结构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中国平安全称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金融公司。是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属国家大型金融保险企业,公司及其子公司构成我国最大的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业务涵盖财产险、寿险、养老险、资产管理、海外业务、电子商务等多领域。服务电话:95519。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人保)是一家综合性保险(金融)公司,世界五百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注册资本为306亿元人民币,在全球保险业中属于实力非常雄厚的公司。公司标志为英文PICC。目前旗下拥有人保财险、人保资产、人保健康、人保寿险、人保投资、华闻控股、人保资本、人保香港、中盛国际、中人经纪、中元经纪和人保物业等十余家专业子公司,中国人保还持有中诚信托32.35%的股权。股改后第一任董事长兼总裁吴焰。《财富》世界500强2013年排名第256位。
截至2013年旗下弯饥穗拥有人保财险、人保资产、人保健康、人保寿险、人保投资、华闻控股、人保资本、人保香港、中盛国际、中人经纪、中元经纪和人保物业等十余家专业子公司,中国人保还持有中诚信托32.35%的股权。经营范围涵盖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资产管理、保险经纪、信托、基金等领域,形成了保险金融产业集群,在海内外具有深远影响力。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292位。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中国太平洋保险(A股:601601、H股:02601),又称太平洋保险,简称中国太保或太保,前身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于1991年5月13日,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2001年,根据埋卜中国国务院和中国保监会分业经营机构体制改革的批复,原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保是中国大陆第二大财产保险公司,仅次于中国财险,也是第三大人寿保险公司,仅次于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它本身经营多元化保险服务,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等。
中国再保险集团: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中国再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1996年1月成立)基础上组建的中国唯一一家国有独资专业再保险公司,於1999年3月18日正式成立,於2003年8月在原中国再保险公司基础上改制成立的国有独资保险集团公司,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9亿元。2007年10月10日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自去年获得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0亿美元注资之後,已完成整体改制。10日,由其整体改制而成的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了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会议宣布,经国务院批覆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财政部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金361.49亿元人民币,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公司分别持有14.5%和85.5%的股权。公司整体承继原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及6家子公司的资产、负债、业务及员工,简称仍为“中再集团”。此次股东大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审议通过了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等议案,选举产生了中再集团首届董事和监事。
中再集团宣称,股份公司成立後,将在现代企业框架下,继续改革经营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善内部管理,肢埋提高队伍素质,建立以再保险为核心的专业化、多元化的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经国务院批覆,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由国家注资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并於2007年10月30日揭牌成立。公司以361.49亿元注册资本金在再保险行业排名亚洲第一、全球第五。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太平”),1929年11月20日始创于上海,1956年移师海外,2001年重新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中国太平是四大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之一,2012年列入中央管理,总部设在香港。中国太平,险种齐全,服务广泛:业务范围涵盖寿险、产险养老保险、再保险、再保险经纪及保险代理、电子商务、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和不动产投资、养老产业投资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保险服务。
“中国太平”是我国第一家跨国金融保险集团公司,其品牌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1929年创立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1年创立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1949年成立的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太平内地客户最为集中的成员公司和中国太平最重要的市场接口,太平人寿在专注于个人寿险业务的同时,依托集团的综合性、多元化经营平台,更可间接为个人及团体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复业八年,太平人寿已连续4年实现盈利,业务发展稳健,业务结构良好,公司不仅成为新时期中国太平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力量,也是中国太平业务和盈利的主要贡献者。
阳光保险集团:成立于2005年7月,集团注册资本金67.1059亿元人民币,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发起组建。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⑤ 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作为业内保费规模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保费规模最大的财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二者是一个妈生的,在 1996 年分家之前,都隶属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其中老大人保继续沿用原名中国人民保险,老二另起炉灶成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兄弟叫“中保再保险公司”。兄弟仨都混得挺好,其中人保财险为财产险中的老大,中国人寿为寿险业老大,中再为再保险老大(中资再保险公司就一个,哈哈),且后来均成立了集团公司。

1992 年,友邦将个险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我国各家保险公司在 1996 年后才普遍采用寿险营销制度,人寿保险业务也进入高速发展期。而在此之前,以 1992 年我国保费收入构成为例,当年总保费收入和人身险保费收入分别为 367.9 亿元和 141.9 亿元,财险与寿险基本是六四开,寿险弱,财险强。所以,分家伊始,中国人寿惨兮兮,职场破、员工老,当时的精英多数在中国人保。谁曾料想,十几年后的今天,国内寿险市场规模却已接近财险市场两倍(截至2016 年11月,全国原保费收入2.89万亿元,其中财产险原保费收入 0.8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 2.06万亿元)。


仨兄弟分家之后,各自又在专业经营的基础上,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原来主攻财险的人保(PICC)进入寿险,原来主打寿险的中国人寿(GPIC)的涉猎财险,中再亦如此,大家忙着进行集团化发展。


目前中国人保旗下的保险公司主要有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中国人寿旗下的保险公司有中国人寿、国寿财、国寿养老。


大致说完了中国人寿与中国人保的发展历史,大家现在知道这是两家不同的公司了吧?前文中我用了很多次两家公司的简称,关于简称问题,也需要和大家解释一下。通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简称就是“中国人寿”或者“国寿”。其成员公司简称是“国寿 **”,例如“国寿财险”、“国寿基金”、“国寿资产”等,其中的一个例外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国寿集团旗下唯一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名称就是“中国人寿”(sz601628),所以,在对外简称时,他也可以用“中国人寿”这四个字,除此之外,业内也会用“国寿”、“国寿股份”、“国寿寿险”、“人寿”、“中国人寿保险”等简称。


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是“中国人保”或“人保”(“人民保险”并不常用)。与中国人寿类似的是其财险公司,在香港上市,股票名称即为“中国人保”(hk01339),所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可称“中国人保”,当然,简称“人保财险”的时候更多。其他成员公司通常简称为“人保 **”,如“人保寿险”、“人保健康”等。

(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燕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