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走势 » 汉堡王中国股票
扩展阅读
中国船舶股票的演变过程 2025-01-19 10:01:23
科技创业板股票7月22日 2025-01-19 09:44:07

汉堡王中国股票

发布时间: 2023-07-07 05:51:53

『壹』 汉堡王肯德基麦当劳哪个历史最长

肯德基慧宏历史更悠久咐笑

麦当劳、肯德基成立时间:

1、麦当劳成立于衡碧含1955年,特许经营也是在1955年。

2、肯德基成立于1930年,特许经营在1952年。

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开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

(1)汉堡王中国股票扩展阅读:

肯德基隶属于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百胜中国”) , 股票代码为YUMC,是Yum!Brands在中国大陆的特许经营商 ,拥有肯德基品牌在中国大陆的独家经营权。

肯德基与百事可乐结成了战略联盟,固定销售百事公司提供的碳酸饮料。

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公布

『贰』 为什么有一些优秀的公司不愿意上市相比于上市公司会有哪些优势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反向思维:如果上市可以带来的好处,这家企业都不需要,相反却可能因为上市要招致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如此一来,有些企业就自然不愿意上市了。

华为、老干妈这类优秀公司不愿意上市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我们知道公司上市最大的好处有几点:1)有了上市公司这样一个低成本的融资平台;2)有了相对科学和准确的量化公司价值的尺度和依据,从而可以为股东回报提供相对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渠道;3)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比如老干妈,陶华碧曾经多次说过,我不缺钱,我也不想接收那些牛鬼蛇神,上市就是骗别人的钱,所以尽管有些人一直希望老干妈上市,但是陶华碧就是不同意,因为一向实行现款现货的老干妈现金流非常好,陶华碧也没有很多公司老板那样的野心,所以老干妈坚持不上市,如此以来,融资功能对老干妈来说根本没用,而上市不仅违背她的价值观,还有可能招致一批外来人对公司指手画脚,所以老干妈当然不愿意上市。

华为的情况又不同,首先华为的现金流比不过老干妈,华为在投资一些大项目的时候也经常融资的,制约华为比较大的问题是他的股权结构,大家知道任正非给华为设置了一种非常复杂的职工持股模式,他本人作为实控人,持有股权比例也仅仅只有百分之一点几而已。而这种股权结构是不符合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的。所以就华为来说,未必不想上市,只是方式还在选择而已。



国外有哪些没有上市的著名品牌?

首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无论哪个国家,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其实都是比较小的,比如A股到现在为止上市公司也才不到4000家,美股也只有不到6000家,所以更多的其实是未上市的公司。比如做德芙巧克力的美国公司玛氏食品、嘉吉集团、瑞典的宜家家居、德国的博世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企业,基本都是所在行业的世界顶尖公司,但都没有选择上市。


首先,说一下企业为何要上市。其实质是引入资本,做大做强,或者收回初始投资。但是,要想上市,这些资本的融入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不止要分给投资人股份和分红,而且要将企业经营信息按期公开,并应对监管机构的各种审查和监管。

然后,咱们再来说一下为啥像华为、老干妈这些企业不去上市。中国有句老话,叫闷声发大财。对于企业来讲,尤其是民营企业,都是由小到大一步步做起来的,其中不乏立足主业、稳扎稳打的。要上市,就会面临上面所说的诸多麻烦,而且担心控制权外落。前几年,万科王石和宝能姚振华的股权之争相信很多人还历历在目。如果企业不缺钱,或者说不想盲目扩大经营范围,再或者说不想引起公众或监管机构的过多注意,那么,为何要自找麻烦呢?

最后,其实不止是国内有很多隐藏的大企业,或者没有上市,或者不为公众所熟知,国际上也有很多,比如石油巨头沙特阿美,或者国际四大粮商嘉吉、路易达孚等。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标是进行融资,但企业家在考虑融资需求外,还要从许多其他方面去为企业的发展做规划,上市虽然能够给企业带去名利,但是也同时会增加很多运营成本和风险,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风险、股权稀释风险上。上市后,高级管理人员的投资融资行为也会受到限制,这是一些管理者不能接受的。

信息披露风险

在公开市场上上市后,公司就需要根据监管的要求,每季度、每年度披露与公司运营相关的财务信息、运营信息,公司的运营管理层一旦出现什么变动,也要及时向监管报备。

监管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很高,意味着公司的财务情况和战略发展计划被高度关注,上市公司既要及时公布公司业绩信息。另外,还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未来业绩进行预测、聘请法律事务所对公司的法律风险出具意见,这部分的成本不小。

每个企业的运作模式不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公开财务和战略信息可能会遭到同业的模仿和借鉴,容易在市场上失去核心竞争力。

股权稀释风险

企业上市后,原企业股东的股权就会被稀释,管理层在进行投资决定和进行战略决策时不能够只考虑自己的意见,还要取得大股东的许可,必要时还要征询累计股权比例达到多数的小股东的建议。这意味着原股东对其企业的控制力度减弱。

投融资受限风险

上市后,《公司法》和《证券法》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持有证券的买卖交易情况都有所限制,《公司法》要求高管应当向公司申报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票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证券法》则规定上市公司高管及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份在六个月内的短期交易收益,均归该公司所有。

因此,对于不缺少现金流的企业来说,不进行上市就不需要根据监管的规定按期披露季报、年报,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具有更高的话语权,公司高管也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得进行场外交易投资。

国际上的非上市企业情况

不上市并非中国特色,美国也有大量的知名企业选择不上市,甚至在上市后选择退市。例如我们熟知的快餐连锁企业汉堡王,在2006年第一次上市后,通过私有化变成一家私营公司。2012年,其二度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但二次上市后不到两年,又通过私有化变为私营公司。

综上所述,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只是企业发展扩张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上市能够提供更广的融资渠道,但也会带来相对应的风险,所以选择上市还是非上市,都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需求来安排,两者各有利弊,就看经营管理者如何平衡企业的发展与上市与否之间的关系。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诉题主,像华为、老干妈这样优秀但不愿意上市的公司很多!比如国内我们很多人都在喝的娃哈哈、我们几乎每个人手机上都要用的蚂蚁金服;比如国外的博世、普华永道、Rewe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上市之后对于公司和公司掌舵人而言可以得到什么:

①更大的名气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是截然不同的,明显要“有面儿”的多,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华为上市的话,那么名气可能会比如今大不知道多少倍;


②更便利的融资方式、更低的融资成本

非上市公司融资大都是通过举债的方式,通过银行获得贷款,即便公司的资质再好,贷款的利率水平都摆在那里,不会低到哪里去。

但如果上市的话,那就容易多了,定向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都可以实现近乎无成本的融资!


③让公司所有人或者股东的所持资产的流动性增强

上市之后只要原始股东的股份限制期满后,即可“充分”且“自有”的流通,资产变现起来不要太容易! 股东可以通过直接出售或质押的方式变现。但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要想变现却没那么容易了,别的不说就看看我们新三板挂牌了一万多家公司,但有流通性只手可数! 想变现的太多,愿意接盘的却少之又少!



然后,我们再看看上市之后会失去什么?

①首先,决策受到资本的制约

我们很多人应该还记得2016年10月份,格力拟收购珠海银隆的议案因股东大会未获通过,最终未能实施,董明珠大为光火的事情。

上市之后,所有股份都具有同等的投票权利(目前A股还是同股同权),这就导致上市之后,一旦大股东所持股份不能占大多数的话,那么决策权可能就会受到制约。 比如咱们的华为,就因为不愿意受到资本的制约而选择不上市,比如老干妈可能也是如此


② 财务状况必须全公开

规则限制上市公司必须财务全公开,这就意味着很多上市之前可以操作的小技俩,在上市之后都将暴露在阳光之下,大众的眼前。 不排除很多公司会因为这个因素而顾虑重重。



综合来看,上市不见得全是好事,在得到很多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公司创始人和部分大股东而言也要失去很多, 上不上市都是创始人和大股东综合衡量之后的权衡。

因为上市的唯一目的是融资,解决公司经营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上市需要有一些运作的费用。而且程序还比较复杂。

但是很多公司有钱,并不需要借钱发展,也没必要支付额外的费用。

比如很多人并不会去银行贷款,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应对生活所需,没必要借钱最后承担利息。比如老干妈不缺钱,华为不想稀释自己的股权从而拥有对公司更好的控制权,美国佬也拿他没有办法。

下面具体谈下几个不上市的原因:

1.自己的股权不想被稀释。

企业要上市,就要发行足够量的股票,企业股东的股权必然会被稀释。甚至在上市之前,股东们的股权就要被稀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企业在上市之前,出于各种原因,一般都要进行一轮或几轮的融资。融资对象可能是VC,可能是PE,也可能是战略投资者。不管是谁,都会拿走企业多少不一的一部分股权。

2.有充足的现金流,不差钱。

企业上市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融资,这也是很多企业家最需要的一点。可有些企业现金流很好,资金很充裕,根本没有融资的必要,所以他们没有通过上市融资的需求。

3. 没有扩张的计划

如果企业要大举扩张,进行重大投资或者并购,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不行的。这一类企业行为对资金的需求,一般会大大超出企业的资金储备。

8.保持自己竞争的需要,需要保密。

企业上市以后,与上市以前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你已经变成了一家公众公司。你需要如期披露年报,需要严格依照要求公开各种信息。而有的企业是不能接受这一点的。这倒不是说,他肯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而是每个企业的运作模式不同,有些企业的很多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否则极易遭到竞争对手的拷贝甚至抄袭。

上市不外乎以下的三个目的:

第一、利用融资来扩大企业经营。

第二、成为公众企业,增加企业知名度。

第三、让企业初创时的风险投资资金退出。

如果一家优秀企业,自有资金足以应对企业扩张;又是创始人强势,不愿意成为公众企业而被股东约束;企业创立时都是自有资金,并没有引入风投资金的话。这样的企业就不愿意上市。

老干妈和华为都是这样的企业。

变成公众企业后,需要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和经营状况,稍微大点的事都要公告,非常麻烦不说,也很容易让竞争对手了解公司的状况,从而针对性的找出竞争策略。因此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愿意上市的。

这种不愿意上市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很常见,我以德国为例,大量的企业主不愿意上市,而这些企业许多都是本行业的隐形的冠军。

大家能叫出名字的德国企业只有上市的看得见的这几家,其实德国没上市的各细分行业的佼佼者比比皆是,许多都是家族企业,百年老店。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只是经营企业,并不是必须上市的。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融资,尤其在高速发展期,上市后融资是直接融资,没有还本付息压力。如果能通过其他渠道融到低成本的资金,或者无融资需求,上市就不是唯一选项。

二是完善治理结构。公司一上市就变为公众公司,各方面管理尤其是资金收支都必须符合法律和财务管理规定,逼迫着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就听说过一个上市公司,因为时间点不对,把政府的补贴退了回去,多给的钱也不能收。但如果公司管理已经很规范,上市就不是很迫切。

三是促进决策规范。公司上市后做出重要决策尤其是涉及投资、收购、合并等事项需要董事会、股东会决议,能防止个人专断和冲动决策。但程序冗长易丧失时机,不上市决策可保持灵活敏捷,如果决策者保持着睿智也无上市必要。

前几天在浙江,和中国宠物第一股“佩蒂股份”的董事长一起聊天,他说没上市之前追求上市,现在上市了,公司值60亿,一是60亿也是个数字,看得见摸不着,自己一旦有套现的主动,就有可能引起股价的下跌,二是时间已不再是自己的啦,券商来了要陪,休个假公司有重大事情要回等。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上市也是,上成功了,鲜花掌声荣誉都会铺面而来,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增强,但同时也会失去很多。

有些优秀的企业不上市,一是已经具备融资的能力,比如华为,他几万员工都是他的股东,又何必再去资本市场去拿钱呢?资本市场的钱,对回报率的要求也不低,当然也正是华为的这种股权结构,也导致了他的主体不能上市。

二是不想上市,比如娃哈哈,老干妈,不过在娃哈哈三十周年庆典上,宗庆后一改“娃哈哈哈不差钱不上市”的老调,表态称:适当时候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他们现在不上市,公司无需面对股民,对得起 社会 ,高管员工就好,压力也没那么大,而且企业做起决策也很方便,认准了就可以开干,这些都是不上市的优势,比如娃哈哈,2018年开始进军社交电商领域。

其实,在人们心目中有个“不上市联盟”,他们是立白,华为,顺丰,娃哈哈,老干妈,不过在面对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吸引诱惑下顺丰17年率先上市,上市后王卫身家高达1476.3亿,位居2017中国富豪榜第五,这或许对不上市联盟体的其他成员也有冲击。

三是有些公司不具备上市的能力,因为他在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其顶层布局,股权架构等制约了他的上市之路,还有这个优秀的公司,如果启动上市,补税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这个就不多讲了。

企业最终上不上市,都要往值钱的方向经营。

简单说就两点

1、不差钱,或者老板就不是为了上市圈钱的。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融资。也有些企业老板是为了圈钱。

2、不希望股权被别人掌控,很多公司就是因为上市后在证券市场被其他公司买了股票而被掌控的。比如lv和爱马仕,大众和保时捷

一方面,很多大公司之所以不想上市,其实就是出于分红的考虑了。如果我们把上市公司看作是“共同投资,一起赚钱”的企业,那么不上市公司则是“朋友关起门来,一起赚钱”的企业了。对于上市公司,由于公司高层想要收集更多的资金,以为项目开发做投资。因此股东们会把公司的股份挂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资金。因此,对于这类公司,他们想要扩大公司的运营规模,收到外界的自己支持往往是比较容易的。

而如果公司选择不上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己有能力搞定公司运营的资金问题,因此他们不愿意把利润分给大众来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宁愿支付更高的利息向相关机构借钱,也不愿意出售自己的股份。

对于这些公司,他们之所以选择自己的公司不上市,其实是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他们不愿意更多的人来分这块大饼了,因此他们也就愿意独自承担这沉重的自己压力了。即便他们自己的自己不足,他们也会选择依靠贷款来满足自己的。如此一来,股东们才可以拿到更多的分红。当然,对于这样的做法,股东们也是需要自己承担风险的。

另外一方面,其实就的说说两者之间的自由性问题了吧!对于上市公司,其所应遵守的规则往往是比较多的。就拿公司所需缴纳的税费来说吧!上市公司是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做的,即便是在其未上市时巧妙的避开了一些税费的缴纳,但是自其上市后都是不被允许的了,甚至还得把之前缺失的税费一并补上。而不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往往是可以省掉一大笔开销的。因此,很多大公司也就不太愿意上市了。

当然,一个公司上市与否还是要看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做决定吧!毕竟,公司上市或不上市都有其好处所在,因此公司也要看自己更当下更看重那个方面了。

『叁』 2020年最值得留意的五大餐饮股

传奇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经说过:永远不要投资您不了解的公司。这可能解释了为何餐饮股这么受欢迎,说到最简单的业务,大概就是餐饮。

我们以下来看看2020年五大餐饮股。但对于所谓的最大,其实有不同的定义,解开这些谜底,投资者可能知道要做什么。

市值最大

当您买入某家公司的股票,其实只是买入众多股票中的很小部分,一家上市公司通常有几百万股股份。公司的市值就是所有流通股股价加起来的总值。如果您全部买下这些股票,您就是拥有整家公司。

市值最大的两只餐饮股,正是麦当劳(McDonald’s)和星巴克(Starbucks)。麦当劳市值约1,420亿美元,而星巴克则是870亿美元。

以市值计算,排在之后的三大餐饮股,分别是Chipotle Mexican Grill、百胜餐饮集团(Yum! Brands)和餐厅品牌国际(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但有一点耐人寻味,三股的市值与麦当劳和星巴克都差几条街。麦当劳和星巴克看来找到秘诀,能够令业务更显价值。

麦当劳贵为全球最大餐饮连锁集枯轮团,拥有近39,000家门店,但公司能够坐上第一把交椅,成为市值最大的餐饮股,不是靠这个原因。举例说,百胜餐饮集团的连锁店数量就最多,但市值不是最大。

门店总数最多

百胜餐饮集团手上有许多品牌,例如Taco Bell、必胜客(Pizza Hut) 、肯德基(KFC)和Habit Burger Grill,门店总共超过50,000家,比麦当劳的多出30%。不过麦当劳的市值,却是百胜餐饮的五倍!这是什么道理呢?

市值可以用销售额和盈利等指标作为评估。例如,某家公司市值1,000亿美元,收入100亿美元,市销率就是10倍,但不是所有股票都有相同估值。有的公司销售额和盈利都较低,但享有较高估值,于是有更高的市值。麦当劳不是这个情况。百胜餐饮和麦当劳的市盈率差不多,而市销率也是不相伯仲。即是说麦当劳的门店数目虽然远远更少,但收入和盈利都要更高。

对于餐饮股,企业的业务架构对财务有很大影响。首先,麦当劳手上有大批优质的房地产,可出租给加盟商,所以公司不只是赚取加盟费,还可作为业主,有租金收入。百胜餐饮虽然也有类似做法,但规模远不及麦当劳。

在2020年第一季,麦当劳单计租金已经劲赚17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单是租金收入已经高过百胜餐饮第一季的总收入。麦当劳的租金收入很丰厚,占第一季总收入35%。

麦当劳自家经营的门店比例,要比百胜餐饮多。麦当劳有93%属于加盟商,百胜餐饮则有98%,相差虽然只有约6个百分点,但已经可以差天共地。麦当劳单靠2,637家自行经营的门店,第一季已经进账超过20亿美元收入。如果像百胜餐饮有多达98%属于加盟商,自家经营的门店就会少过800家,季度收入将少收超过10亿美元。

麦当劳和百胜餐饮业务架构上这些不同,正是市值差异最大关键。而自家店和加盟店比例上的分别,正好说明为何餐厅品牌国际的市值只有170亿美元。如果包括汉堡王(Burger King)、Tim Horton’s和Popeyes这些品牌,公司拥有超过27,000家门店,但几乎100%都属于加盟商。

拥有最多自家门店

如果按市值计算,麦当劳是最大的餐饮股,如果以门店数目计算,则百胜餐饮是大哥。但这里还有另一个排名方法。星巴克拥有超过32,000家门店,其中超过16,000家门店由公司自行经营。所以星巴克经营的门店,比其他餐饮公司都要多。

由公司经营的门店,利润可以很高。星巴克享有这么高的市值,某程度上因为50%门店都是由公司自行经营。自行经营的好处,就是所有销售额都变成收入,不像加盟店只收取特许经营费(只占销售额很小部分)。餐饮销售的利润率未必像特许经营费那么高,但可带来更多收入,净利润会高得多,这样公司的价值自然更高。

Chipotle在这方面走得更前,2,638家门店中,全部都由公司经营。换句话说,截至第一季,技术上说Chipotle拥有的餐厅比麦当劳还要多,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加盟模式当然有其好处。麦当劳在这方面明显做得很好,而且很有创意,利用房地产组合,真是赚到尽。不过如果某个餐饮品牌的销量很哪凳高,利润又高,由公司经营的话,就可为股东释放很高的没缓信价值。所以Chipotle的业务规模虽然远比不上另外四家公司,但市值居然可以排名第三。

总结

我们可见,不是所有餐饮股都是一色一样。所以对于回馈长线投资者,真是各自各精彩。明白这些不同,对您筛选餐饮股会有帮助。销量高、利润率高,又有大比例的自家经营门店,都是理想的优质餐饮股。

『肆』 汉堡王在中国的情况

汉堡王在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泉州都有分店。时至今日,汉堡王在中国大陆有将近50家分店。 全球第二大餐饮公司——汉堡王(BurgerKing)05年6月在上海开出其在华的第一家店,店址位于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 汉堡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布伦纳曼坦陈,前些年没有涉足中国餐饮市场是公司战略上的失误,但即便是晚了10年或者20年,汉堡王仍然要来。事实上,早在2003年前后,汉堡王就有意进入中国。他们委托了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先期对中国市场进行了调研。 汉堡王更近距离地触摸中国,是在布伦纳曼2004年8月加盟之后。这位曾担任美国大陆航空公司CEO以及普华永道咨询公司掌门人的经理人上任之初,就把目光投向中国。在他的概念中,“中国市场很大,而且日新月异,我们把这里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准备妥当后,布伦纳曼选择从上海登陆中国。半年前,汉堡王上海餐饮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汉堡王集团设在中国的独资公司。从此,汉堡王进入中国的步伐获得实质性加速,6月27日,其首家中国餐厅正式开门纳客。 汉堡王中国首家餐厅店面不大,分为上下两层,店内装潢与其它快餐店没有太大区别。让顾客感觉新鲜的是它的食品。除了汉堡王最为拿手的皇堡三明治、薯条和洋葱圈之外,顾客还能品尝到融合了各种中国元素的产品,比如添加了四川麻辣酱的皇堡辣三明治、炫辣鸡腿汉堡、嫩烤鸡腿堡以及中式五香口味的辣鸡翅等。 “这些产品是汉堡王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的。”德舒特介绍说,在前期的市场调研中,汉堡王对菜单改了又改,很多产品都是为中国客人量身定做的。据布伦纳曼介绍,这些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的产品占到了汉堡王食品总量的50%以上。 “本土化”是汉堡王中国生意经中最为核心的理念。除了产品贴近中国顾客口味之外,汉堡王在原料供应、物流体系以及管理团队等方面都在有意融入中国。“我们的员工都是本地招聘的”,德舒特指着店内正在忙碌的职员说。 在拓展中国市场的路径上,汉堡王也决意走出中国特色,让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帮助其开疆拓土。相对于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多年之后才谨慎开展特许经营的做法,汉堡王似乎不愿等待太长时间。布伦纳曼透露,汉堡王年内将在国内开出10家左右的直营餐厅,之后将采用特许加盟的方式加速扩张。 对于刚刚进入中国的汉堡王而言,能否复制其在国外的成功,现在来看是个未知数。不过布伦纳曼很有信心,他说,中国的餐饮市场还刚刚起步,我们有了盈利的把握才会进入这个市场。汉堡王外卖有快快兔美食送来运作的。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