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摩根大通这家公司的股票值得购买吗
如今国家是一个每天变得越来越好的国家了,和过去相比较,很多大企业和公司都纷纷起步,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提升。其中,国家的股票行业就是国家经济不可或缺和运行的一部分,暴涨或者暴跌都有可能决定着一些人的命运。既然有股票,那就会有股票公司,不同公司因为营业额不同,以及经营范围不同等,人们对它们的信任感也会变得不一样的。于是就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摩根大通这家公司的股票值得购买吗?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留下你的宝贵评论。
2. 摩根大通为什么持有那么多中国股票
那是以前吧,现在股票少多了。摩根前段时间疯狂抛售中国一百多只股票赚的盆满钵满的。
前期买肯定是看好牛市上涨,后期买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砸盘。做空也是要有筹码才能做的起来。
3. 摩根大通上市后股价涨幅
摩根大通(JPM:NYSE)2004年4月上市,上市至今涨幅:前复权:114.7%,不复权:31.81%
4. 谁能给我一下摩根大通的详细资料吗
摩根大通的总部位于纽约,它为3000多万名消费者以及企业、机构和政府客户提供服务。该公司拥有7930亿美元资产,业务遍及50多个国家,是投资银行业务、金融服务、金融事务处理、投资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和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的领导者。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为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由大通银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团在2000年完成合并。
*大通曼哈顿公司于1799年由为纽约市供水的曼哈顿公司成立,至1922年成为全国商业和工业贷款的领先者,并在六年之中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
*J.P.摩根公司早先作为一家英国的商人银行由John Pierpont Morgan的父亲在伦敦建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公司对包括美国钢材、通用电器以及美国电话电报等一些知名企业最初的建立构造及融资起了重大作用。
*富林明集团是一家以伦敦为基地的全球性投资银行集团,其亚洲业务均以怡富名义运作,而怡富证券则是于1970年由富林明及怡和公司共同在香港建立的该地区首家投资银行集团。
合并后的摩根大通主要在两大领域内运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义下为企业、机构及富裕的个人提供全球金融批发业务;二是在美国以“大通银行”的品牌为3千万客户提供零售银行服务。其金融服务内容包括股票发行、并购咨询、债券、私人银行、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私募、资金管理等。
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银行之一,拥有超过700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的资金超过6300亿美元。公司在全球拥有772名销售人员,覆盖近 5000家机构投资者客户;股票研究覆盖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亚洲公司。自1998年以来,由摩根大通担任主承销的股票在上市后股价走势表现突出,一周后股价平均上涨17%,一个月内平均上涨27%,三个月内平均上涨37%。公司在全球拥有9万多名员工,在各主要金融中心提供服务。摩根大通亚太总部位于香港,在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23座城市,拥有8500名员工。摩根大通名列1993年以来亚洲股票和股票相关发行的第一名,自 1993年以来,公司为亚洲公司主承销了88次股票交易,共募得超过150亿美元的资金。
摩根大通 (NYSE:JPM,TYO: 8634) 是一间1968年在Delaware法律之下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总部设于美国纽约市,是一间跨国金融服务机构,及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业务遍及50个国家。
摩根大通是2000年由美国大通银行及JP摩根合并而成,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个人及商业金融服务,金融交易处理,投资管理,个人银行等。旗下有超过9000万名客户,包括多间大型批发客户。
2004年,摩根大通收购芝加哥第一银行,把芝加哥第一银行的行政总裁Jamie Dimon委任为营运总裁,成为现行政总裁的接班人。
办事处
摩根大通的总部设于曼克顿区的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One Chase Manhattan Plaza),部份银行业务则转移到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摩根大通大厦(JPMorgan Chase Tower)。
合并后的摩根大通主要在两大领域内运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义下为企业、机构及富裕的个人提供全球金融批发业务;二是在美国以“大通银行”的品牌为3千万客户提供零售银行服务。其金融服务内容包括股票发行、并购咨询、债券、私人银行、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私募、资金管理等。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十二,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八。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
摩根大通公司发展历程
J·P·摩根公司是1968年12月20日建立的持有摩根银行全部股权的银行持股公司。
摩根银行原名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是1959年4月20日由两家商业银行合并而成的,一家也称为J·P·摩根公司,一家是纽约担保信托公司。
组成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于1860年,以J·皮尔庞特·摩根名字命名。创建之初,该公司只是一家个人经营的办事处,专门买卖外汇。尔后业务不断发展。1864年更名达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称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1895年改为J·P·摩根公司。该公司从早期开始,就同美国金融界发生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包揽美国对西欧的金融业务,大发其财。根据1933年银行法,摩根公司改为商业银行,把原来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交付给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后,摩根公司由合伙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经营信托业务。
纽约担保信托公司建于1864年,1896年改名为纽约担保信托公司。1910年合并莫顿信托公司和第五大道信托公司,1912年合并标准信托公司,1929年合并商业银行。
二战以后,美国银行界的竞争日趋剧烈。摩根公司同纽约担保信托公司合并为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就加强了实力,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竞争。60年代末期,作为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即摩根银行的持股公司――J·P·摩根公司建立之后,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为了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该公司先后建立了一些新的附属机构,其中包括1971年建立的23――六公司(1976年更名为摩根社会发展公司)1981年建立的摩根期货公司,1986年建立的J·P·摩根证券公司等。
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的浪潮,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如推出网上银行、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信用卡服务等等。银行的业务已遍布全球,公司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但公司仍始终本着真诚、公正与公平的原则,为全球千千万万个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摩根大通在香港有30年历史,多次被评为香港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在执行香港复杂上市发行方面具有广泛的经验。1999年11月,摩根大通担任联席全球协调人,成功发行香港盈富基金。摩根大通在此次金额为43亿美元的交易中作用举足轻重,接获机构需求量为承销团之首,占机构投资者订单总量的32%,零售订单的6.4%。摩根大通自1987年起即开始在中国投资及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主承销过许多国企发行项目,包括多起H股重组上市项目:华能国际电力、安徽海螺、成渝高速等,B股有内蒙古伊泰煤矿等,以及N股:华能国际电力。今年5月,摩根大通在中国财政部10亿美元的10年期债券发行中担任联席牵头行及薄记行。此前,还为财政部1亿美元世纪债券和5亿美元7年期全球债券担任过主承销。摩根大通于2000年为华能国际收购山东华能担任财务顾问。
2004年6月14日,美联储发表声明,批准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与美国第一银行的兼并方案。合并后的新摩根大通银行资产总额达1.12万亿美元,一举超过美洲银行,与1.19万亿美元资产的第一大银行花旗仅一步之遥,而且业务也将从纽约扩展到整个中西部,成为了继花旗之后第二家真正跨地区的银行。
摩根大通中国战略
[编辑本段]
进军中国
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9年,JP摩根担任湖广铁路债券的承销商。1920年代,大通银行在上海和天津开设了办事处,为当地及外国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摩根大通与新中国的关系始于1973年,当时担任大通银行主席的大卫·洛克菲勒带领第一个美国商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大通银行当年就成为中国银行首家美国代理银行,并于1982年成为首家在北京开设办事处的美资银行之一。
2003年10月,摩根大通得到中国证监会批准,取得了QFII资格。这是摩根大通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又一重要步骤。
摩根大通旗下的基金公司摩根富林明与上海国投签署协议,合资成立基金公司。摩根大通作为商业银行取得了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外汇兑换牌照,这为其在中国境内开展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各项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摩根大通董事长哈里森指出,摩根大通这样的国际性金融机构能够利用其宝贵经验,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创新的金融服务行业。他们掌握这个过程所必需的种种工具,例如风险管理方面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对全球范围资本市场的广泛接触,创造分散风险及促进竞争的新型金融市场的第一手资料等。哈里森表示将与中国分享这些财富并将这些工具中国化。
投行业务进入亚太三甲
一段时间以来,摩根大通在中国并不很受关注,无论是商业银行业务还是投资银行业务,尽管它是美国第二大金融机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的典范。原因何在?
摩根大通的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批发银行业务,很少做零售银行业务。因为在其经营哲学中,做批发业务更有利于管理。摩根大通在中国也秉承这个原则,因此并没有受到公众的重视。从投资银行业务来说,2000年9月合并以前的JP摩根和大通曼哈顿都是商业银行,尽管JP摩根已经得到美国证监会的特批,可以从事证券业务。合并后的摩根大通的投资银行业务几乎是从零起步,在中国更是如此。
经过3年的努力,摩根大通的投行业务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在全球投资银行中,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交易量都取得了前五名的成绩,在亚太地区更是进入三甲,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已经拔得头筹。
仅仅在10月份,摩根大通就在中国内地市场做成了六项业务:
在中国政府海外发行的合计15亿美元的国债中,摩根大通是全球联席账簿管理人之一;
中国电信在以近800亿人民币从母公司收购六省市网络资产的项目中,摩根大通是独立财务顾问;
中海油签署了收购澳大利亚的Gorgon项目,估计金额3亿美元。摩根大通是财务顾问之一;
中信国际金融发行的1.8亿美元可转债项目,摩根大通是独立账簿管理人及全球联席协调人;
中旅国际投资发行的1.5亿美元可转债项目,摩根大通是独立账簿管理人及独立全球协调人;
在摩托罗拉对中兴通信芯片厂的收购中,摩根大通担任摩托罗拉的财务顾问。
招揽高级人才
摩根大通以中国市场为战略性发展重点,有超过1/3的亚洲员工派驻在大中华地区。摩根大通加大了中国区的力量,从其他机构挖来了几位在业内颇有影响的投行人才。
摩根大通秉承着全球一盘棋的策略,利用综合性金融控股的优势,在全球每一个地方都全方位地开展业务。
5. 摩根大通的巨亏受查
2012年5月10日,摩根大通披露,由于风险对冲方面的投资策略失败,该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办公室”(CIO)在过去6周损失20亿美元,并且损失未来还可能再增加10亿美元。
巨额亏损立即引发市场对摩根大通经营状况的质疑和担忧,摩根大通股票在2012年5月11日开盘即一路下跌,最终收盘大跌9.3%至36.96美元,市值一日蒸发150亿美元。
当天,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股市金融板块齐跌,纽约股市银行股下挫近1%,跌幅列各大板块之首,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和高盛集团股价跌幅均在4%左右。 2012年5月15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介入摩根大通巨亏丑闻的清查。摩根大通股东大会同日召开,试图平息事态,受到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摩根大通这次巨亏至少损失23亿美元,摩根大通股票的市值自丑闻曝光以来则蒸发上百亿美元。然而,丑闻如何发生至今依然扑朔迷离,疑点丛生。
美国司法部于2012年5月15日开始对摩根大通展开犯罪调查。司法部消息人士透露,此案暂由FBI纽约分局处理,至2013年正处于“初步问讯”阶段,尚没有摩根大通人员遭到指控。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早前已经开始了对摩根大通的调查,调查的重点是评估该银行的风险监控措施是否瘫痪。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不能妨碍FBI的办案。
FBI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都会调查摩根大通的相关内部监管文件,以及高层管理人员下达的指令。司法部和FBI均拒绝就此案发表任何评论。按照惯例,联邦调查部门一般不会就正在调查中的重大案件发表评论。 2012年5月15日举行的摩根大通股东大会没有对首席执行官戴蒙追究责任。摩根大通在股东大会上挫败了股东提出的任命独立董事长的提议。戴蒙的领导地位暂时没有被剥夺;他的2300万美元年薪也没有被调整。
对于外界要求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戴蒙于2012年5月15日作出回应说,摩根大通不反对新的金融监管措施,并声称公司方面支持《多德-弗兰克法案》的大部分内容。戴蒙此前一度是该法案的强烈反对者。
2013年摩根大通仍在调查巨亏的原因,并对造成巨亏的首席投资办公室进行了重组。有消息人士透露,该公司可能会设法追回发给牵涉此案者的薪酬。 2012年7月13日,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银行承认其巨额亏损飙升,已由最早预估的20亿美元激增至58亿美元。因“伦敦鲸事件”造成的衍生品交易损失在2012年第二季度增加了44亿美元,加上第一季度的亏损14亿美元,总亏损已达58亿美元。
摩根大通13日公布的财报同时表明,摩根大通第二季度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8.7%,至49.6亿美元;重报后的第一季度利润将较初值减少4.59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13日在同经济分析师举行会议时也承认,这次巨亏“令公司核心发生了动摇”。但他同时坚称,巨亏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3年外界仍不能准确估算摩根大通这次亏损的最终总额。摩根大通13日警告,该公司第三季度仍有可能继续面临衍生品交易的相关损失,规模大约为7亿到17亿美元。美国《纽约时报》此前预估摩根大通的巨亏可能最终达90亿美元。实际上,摩根大通市值自该公司宣布出现巨亏后曾一度缩水高达15%。
尽管如此,摩根大通的第二季度财报仍被市场投资者认为好于预期,因而摩根大通的股价13日早盘上涨近6%。银行类股的表现也大多向好。分析普遍认为,戴蒙短期内应该可以保住他的首席执行官位置。
摩根大通正计划追讨牵涉巨亏丑闻的管理人士数百万美元股票薪酬,这其中包括其首席投资办公室前负责人德鲁(Ina Drew)以及被称为“伦敦鲸”的交易员伊克希尔(Bruno Iksil)等。 摩根大通抵押贷款部门最新裁员1800人
摩根大通银行此前在2月份宣布将削减1.7万个职位,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抵押贷款部门,该部门主要处理从逾期借款人处争取拖欠贷款支付。
摩根大通在华“关系招聘”调查扩大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知情人士称,针对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亚洲招聘实践的一项不断扩大的调查已发现内部文件显示,曾有数十名新入职雇员与该行当时在争取的交易挂钩。
作为调查的一部分,摩根大通的律师们正把相关信息报送美国证交会(SEC)和司法部(DoJ)。调查目的是,查明该行是否曾为了争取业务而聘用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政府内部权势人物的家属。
6. 高盛和摩根大通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表现如何损失大吗
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银行之一,拥有超过700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的资金超过6300亿美元。公司在全球拥有772名销售人员,覆盖近 5000家机构投资者客户;股票研究覆盖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亚洲公司。自1998年以来,由摩根大通担任主承销的股票在上市后股价走势表现突出,一周后股价平均上涨17%,一个月内平均上涨27%,三个月内平均上涨37%。公司在全球拥有9万多名员工,在各主要金融中心提供服务。摩根大通亚太总部位于香港,在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23座城市,拥有8500名员工。摩根大通名列1993年以来亚洲股票和股票相关发行的第一名,自 1993年以来,公司为亚洲公司主承销了88次股票交易,共募得超过150亿美元的资金。
摩根大通 (NYSE:JPM,TYO: 8634) 是一间1968年在Delaware法律之下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总部设于美国纽约市,是一间跨国金融服务机构,及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业务遍及50个国家。
摩根大通是2000年由美国大通银行及JP摩根合并而成,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个人及商业金融服务,金融交易处理,投资管理,个人银行等。旗下有超过9000万名客户,包括多间大型批发客户。
所以它的影响不是很大,但确实也影响到了它
高盛是集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等业务为一体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它为全球成千上万个重要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及富有的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
高盛1869年创立于纽约,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之一。 在以合伙人制度经营了一百三十年之后,高盛于1999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高盛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设有分部,并以香港、伦敦、法兰克福及东京等地作为地区总部。
高盛公司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在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移动通信于2000年10月进行了后续股票发售交易(筹资69亿美元)及可转换债券发售交易(筹资6.9亿美元);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以及中兴通讯4亿美元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2005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交通银行22亿美元的海外上市项目以及中国石油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近40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公司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3年完成了10 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案;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案;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20%股权案以及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这次金融风暴对高盛的影响挺大的,原本就出现问题的它再受这次金融冲击,影响相当的大,建议妥当行事,不要被其外表所骗
7. 摩根大通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为您得出以下有关解答:
摩根大通集团([1]J.P.Morgan Chase & Co,NYSE:JPM;),2000年12月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而成,是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业界称西摩或小摩,中国人习惯称之为“摩根银行(MogenBank)”,总部在美国纽约,总资产2.5万亿美元,总存款高达1.5万亿美元,占美国存款总额的25%,分行6000多家,是美国最大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摘要】
摩根大通【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为您得出以下有关解答:
摩根大通集团([1]J.P.Morgan Chase & Co,NYSE:JPM;),2000年12月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而成,是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业界称西摩或小摩,中国人习惯称之为“摩根银行(MogenBank)”,总部在美国纽约,总资产2.5万亿美元,总存款高达1.5万亿美元,占美国存款总额的25%,分行6000多家,是美国最大金融服务机构之一。【回答】
摩根大通什么时候上市啊【提问】
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银行之一,拥有超过700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的资金超过6300亿美元。公司在全球拥有772名销售人员,覆盖近5000家机构投资者客户;股票研究覆盖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亚洲公司。自1998年以来,由摩根大通担任主承销的股票在.上市后股价走势表现突出,一周后股价平均.上涨17%,一个月内平均上涨27%,三个月内平均上涨
37%。公司在全球拥有9万多名员工,在各主要金融中心提供服务。摩根大通亚太总部位于香港,在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23座城市,拥有8500名员工。摩根大通名列1993年以来亚洲股票和股票相关发行的第-名,自
1993年以来,公司为亚洲公司主承销了88次股票交易,共募得超过150亿美元的资金。【回答】
具体上市时间不详【回答】
当初我把我的所有的钱都投进去了,现在到处都是贷的高利贷维持的,我想死的心都有,帮我查查大概什么时候能开网【提问】
尽管摩根大通披露了试开网的可能性,但据悉在相关法规方面尚且存在一定的障碍。【回答】
8. 摩根大通套现590亿,说明了什么
在2014年11月20日的时候,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知名投行摩根大通近日上演了这幕疯狂出货,摩根大通一天抛70余港股套现590亿,首次看涨A股。其实自沪港通开通以来,港股成交量并没有如预期一般好,很多大型机构并不看好港股后续走势,摩根大通在11月20日不断减持多家上市公司股票。
从中国平安股份的长期折价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上存在着员工库存减少的问题。按照理想的共价原则,公平应该等于价格。然而,由于员工持股的三股持股平台是A股,所以只能在上海进行降价。沪港通自然会支持这样的折扣。这是一个标准的跨市场套利交易,但美国套利者从几毫秒到微秒不等。
9. 摩根大通进十大股东是利好吗
摩根大通进入十大股东后,是利好的。
因为摩根大通进入十大股东后基本都是翻倍行情。摩根大通是最聪明的外资之一,好企业大部分是它率先进入的,摩根大通出现在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这说明公司必然有别人看好的内在潜质在。而且摩根大通看好的票都是经过全面调研研讨后再买入的,说明公司发展成长前景广阔。摩根在疫情的冲击之下,相当程度上做到了独善其身,摩根大通不仅在每个季度均保持盈利,而且其投资银行等业务还出现了逆市走高现象。所以摩根大通进入十大股东后,对于市场来说是利好的行为。
摩根大通出游正确的投资策略外,良好的风险管理、成本控制意识和企业激励机制也被认为是摩根大通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做好最坏的打算,想着衰退时刻会降临,这就是摩根大通的风险理念。摩根大通让员工保有这样的价值观:许多企业的失败往往是由某些细微的事件导致。在摩根大通公司,风险控制不仅是风险管理经理的事,而且与每个人有关。风险管理渗透到公司文化中,渗透到每一个交易台。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也是摩根大通的成功经验,商场没有永远的胜者,全球严重的衰退,仍是我们现在必须面临的问题,这个衰退有可能开始进入稳定期,但是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结束我们都不知道。
拓展资料:
1、摩根大通从开始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风险预警并减持,还一直保持了较为强劲的资产负债表,资本金比较充足,这也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疫情危机的冲击。正是由于拥有较为强劲的资产负债表,英国摩根大通集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金融危机中成功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英国摩根大通集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同业当中处于较高水平。在通常情况下,其经营活动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一旦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投资者信心丧失,客户将会对其形成类似商业银行中的储户挤兑的效应,使其迅速走向破产,造成客户的损失和公司信誉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