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技巧 » 中国通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扩展阅读
电池铅股票代码 2025-02-08 18:49:50

中国通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8-16 07:39:39

㈠ 70年前的股票有用吗

70多年前大上海的股票你见过么, 董事第一位骆清华

2017-09-04 18:52

这是一张中华民国三六年(1947)四月八日填发的“中国富强丝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登记证,股东是石浩光,买有股份5000股,共计国币50000元整。股份号数是2235000,股票号数AA000447。

据骆清华儿子骆锡耀《忆父亲骆清华先生》一文记载:1985年,中央统战部为骆清华的子女和所在单位发了证明信,认定骆清华为爱国人士,证实“骆清华同志系上海工商界爱国人士,上海解放前夕受党的委托在香港从事统战联络工作,一直与我党保持联系,为党和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㈡ 通商银行属于什么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简称通商银行。系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通商银行的官僚资本部分作为公股,改造成为公私合营银行之一。1951年5月,同新华、四明、中国实业、建业等四行在金融业内首先组成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和上海其他59家私营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组成部分。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法律生活常识全知道系列丛书》

㈢ 宁波银行和宁波通商银行有何区别

这是两家不同的银行,区别如下: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10日,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年5月,宁波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新加坡华侨银行。2007年7月19日,宁波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142),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
宁波通商银行是中国宁波市一所城市商业银行,其前身为1993年由印尼金光集团控股的宁波国际银行,为浙江省第一所外资银行。2009年起,由宁波港集团受让印尼国际银行(BII)20%股份,并与其与12个股东重组为宁波通商银行,并于2012年4月正式成立。银行名称来源于近代宁波商帮参与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

㈣ 通商银行跨行跨省手续费怎么算

跨行转账,收5‰的手续费。每笔最少收取两元钱。每笔最多收取的手续费不超过50元。

基本信息:

中国通商银行简称通商银行。系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通商银行的官僚资本部分作为公股,改造成为公私合营银行之一。1951年5月,同新华、四明、中国实业、建业等四行在金融业内首先组成联合总管理处。

1952年12月,和上海其他59家私营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组成部分。

(4)中国通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1、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工行与他行转账汇款的服务时间为每个工作日9:00-17:00。

2、与他行转账汇款按转账汇款金额的1%收取手续费,最低收取1元最高收取50元。

3、您在办理外汇汇款时请注意外汇管理局以下规定:

(1)外汇汇款的收款人姓名必须与汇款人姓名一致、或为汇款人的直系亲属。若收款人姓名与汇款人姓名不一致,需出示“收款人与汇款人为直系亲属关系”的证明文件,“直系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证明文件如下:

a. 收款人与汇款人同在一个户口簿的,应当出示户口簿

b. 收款人与汇款人不在同一户口簿的,需出示公证部门或派出所等有权机构出具的证明收款人与汇款人确为直系亲属的公证或证明文书

(2)您同城外汇汇款收款账户与付款账户的性质必须一致,即“钞户对钞户,汇户对汇户”,也就是“资金划转前后的钞/汇性质保持不变”。

㈤ 通商银行是原农业银行吗

你好,通商银行不是原来的农业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简称通商银行。系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是我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商业银行,也是我国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总行设于上海黄浦路。同年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分行,民国十年(1921年)以后,还在南京、宁波、汉口成立三分行。这是中国传统金融业迈向现代的标志。

淮南通商农村商业银行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

㈥ 中国通商银行的介绍

中国通商银行简称通商银行。系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通商银行的官僚资本部分作为公股,改造成为公私合营银行之一。1951年5月,同新华、四明、中国实业、建业等四行在金融业内首先组成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和上海其他59家私营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组成部分。

㈦ 商业银行的持股公司制与连锁制有明显的什么区别吗

持股公司制是集团设立持股公司,由该公司控制或者收购若干银行,具有决策权。而连锁银行制度,直接由集团或者个人,通过购买股票的形式持有,并不具有控股能力,银行经营政策和业务由其控股方决定。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英文缩写为CB,是银行的一种类型,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
自2014年8月1日起有条件免收个人客户账户管理费、年费和养老金异地取款手续费,并降低部分收费标准。个人跨行柜台转账汇款手续费最高50元封顶,对公跨行柜台转账汇款手续费200元封顶。
拓展资料: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的途径
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
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
最早到中国来的外国银行是英商东方银行,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在华外国银行虽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为了摆脱外国银行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此后,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相继产生。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㈧ 证券发展史

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观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的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汉唐以后,国家因军事需要临时向富商举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现象。随着商业的发展,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出现,证券的品种更加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征,而"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的出现,在中国则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国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发行证券组织近代企业公司的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举办旨在"自强"的军事工业。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经费难以为继,70年代后,为借重民间私人资本,解决国家财力不足,洋务派仿效西方股份制,采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等形式,兴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国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得到普遍运用,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原先附股于外资企业公司的中国人,此时也纷纷移资或投资洋务民用企业,或自立门户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公司。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不久也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证券买卖交易活动,但仅局限在外商之间,买卖并不兴隆。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跃。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棉业投机热潮席卷上海,在华外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华银行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曾高达25英镑;(注:《字林西报》,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资航运公司获利也很丰厚,航运公司股票成为银行股票以外的另一买卖热点,以致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业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店多成市,该业始发达"。(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之略史》,载《银行周报》第3卷总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若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公司的证券活动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资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新办的近代企业不久便获厚利,加上个别企业发放优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产、银洋买卖投机之外,又热衷于对新式企业的股票、债券的追逐。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厂矿企业经营成功,获利很高,股票价格成倍增长,如轮船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82年却涨到了200两以上;(注:《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第31页。)1881年年底,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前夕,其面值100两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的价格就涨至150两左右,到1882年6月,竟还有人愿以每股237两的价格收进。(注:《申报》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响,人们争相购买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如长乐铜矿和鹤峰铜矿的股票面值均为100两,1882年最高价分别达到220余两和170余两。(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当时的《上海新报》和《申报》等华文报纸,对此都有专门报道。这些矿业股票筹集的股金就有白银300万两,其市场交易额估计在1000万两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资金。
受矿业股票上涨行情影响,其他上市的洋务企业股票价格也随之全线上涨。如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两大关;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15%左右。(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
华商证券交易,起初既没有固定的场所,又没有相应的交易规则,证券转让、买卖一般在亲朋好友、熟人中"以亲带友、以友及友"进行。成交的价格却视外商证券行情和证券本身的市场供求而定。后来,随着证券发行量的扩大,持有证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证券的品种和数量也越大,证券买卖变成了经常的需要。于是"为各项公司通路径而固藩篱"(注:《申报》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9月成立。该公司内部组织分明,还订有章程,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由于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加之买办商人胡光墉投机丝业失败和中法关系趋紧等其他原因,引发了1883年10月的倒账金融风潮。矿业股票连同其他华商股票即行下跌。低价出售也无人承接,连平时素有信誉的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股票的价格也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矿业股票更是无人问津,几乎形同废纸。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质押的钱庄受累倒闭,破产者不计其数。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注:《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见《申报》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为人所厌闻",(注:《矿务档》第七册,第4358页,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编,1960年版:《洋务运动》(七)第316页,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见这次风潮对证券投资者心理打击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国早期证券和证券交易视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的话,那么,1895年以后至清末,中国证券市场就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国外资本投资的银行、工矿企业和铁路公司在华的设立,以及铁路借款、矿业借款与政府借款的签订,外国在华发行的外资证券规模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呼声再一次引发了中国第二次设厂办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规,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励兴办各式银行、企业。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率先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新式厂矿企业386家,资本额达8.8亿多元,华商在机械制造、电力、采矿、棉纺和其他工业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华商股票的发行量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债制度也在1894年前后移入中国。1894年清政府为筹措甲午军费,仿效西方,向国内发行公债,"息借商款"。此后,又发行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两次公债。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苏松太道吴健彰为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向外国洋行赊账雇募船炮,首开中国近代举借外债先河。随后海防借款、军需借款、抵御外侮借款、赔款借款、实业借款、铁路借款、矿业借款,甚至行政经费借款,一发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债208笔,债务总数为白银13亿多两。(注:《清代外债史论》,第672页,许毅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证券交易市场方面,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上海众业公所的设立与发展。原先设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后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等金币公债,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记、鸿源等大纱厂新股票的面市,业务发展出现了较大转机。1898年,该所修订了章程,但仍无固定交易场所,证券的交易买卖,多在旧西商总会内或在汇丰银行门前阶沿进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入侵的混乱之际,攫取了中国的开平煤矿,由于这一产权的中外转移,原持有该矿股份的华人纷纷将股票出售或转让,给原来不甚景气的股票交易市场带来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旧西商总会租定了部分房屋作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酝酿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香港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该所采取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证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会员即扩充为100人,其中西商会员87名,华商会员13名。交易买卖的证券有中国和远东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国政府金币公债,(注:《民国经济史》,第153页,上海银行学会编,1948年版。)后来又增加市政公债。当时进入这个市场开拍的股票先后有:公和祥码头、椰松船厂、公益纱厂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迁址上海外滩1号。
由于西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除为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在华筹集资金服务外,还是少数洋商投机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顾中国社会经济和投资者的利益,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就是最好的例证。1903年,英国投机商人麦边在中国成立蓝格志拓殖公司,开业后的头几年并没有多少业务,1909年国际市场橡胶涨价,国外经营橡胶园种植业和投资橡胶工业的人获利丰厚。麦边便借此机会,于1910年初大造舆论,宣扬经营橡胶行业可获巨利,并谎称其公司在澳大利亚拥有大片的橡胶园。为了诱骗人们购买其公司股票,他编造该公司的经营发展计划,奢言年分红可达45%左右。人们不明真相,竞相购买。"仅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标卖,已有以七十两之巨价承购者"。(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中掀抬股价,橡皮股票价格暴涨。麦加利、汇丰和花旗等外商银行见有利可图,便与麦边勾结,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举又造成了该公司信誉可靠、实力雄厚、盈利可观的假象。争购者于是更加踊跃,连许多钱庄也都转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价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地里趁高脱手,卷款潜逃。其他外商亦步麦边后尘,纷纷抛售手中的橡皮股票。这时,外资银行宣布停办此项股票的押款,(注:《上海钱庄史料》,第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骗局败露,人们又争相抛售橡皮股票,但无人购进,橡皮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最后成为废纸。持票者纷纷破产,钱庄也因此倒闭了二十多家,市面极度恐慌,酿成了一场金融风潮。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风潮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遭受沉重打击,中国股票市场自此进入低谷
此期的华商证券交易市场较1883年前,交易规模总体上有所后退,但也不乏市场新热点。一方面,随着1895年后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现,尤其是银行的创办和商办铁路公司的出现,证券交易又渐有起色。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债券成为交易买卖的新热点。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后,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设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省银行和私营商业银行也在此期设立。这些新兴的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股票,这些银行股票在市场上十分受人青睐。1903年,清政府开放铁路,"寓商于路",提倡商人设立铁路公司,集股筹资承办铁路。于是,1903-1907年,全国15个省份先后成立了18个"官商合办"和"商办"的铁路公司,发行了大量的铁路股票。这类股票一经发行,便成为市场亮点。在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矿企业股票发行与交易的带动下,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而这时的政府公债由于发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视购买公债为对朝廷的报效和捐助,故当时购入者,也不敢在市场上出售,所以还未形成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组织形式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自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倒闭后,虽先有1904年梁启超提出了组织"股份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的倡议,后在1907年又有上海买办商人袁子壮、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组织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视和采纳。华商证券交易一直处于无组织的状态中。光绪末年,上海买办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关桥开设了专营证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买办商人孙静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开设了另一家专营证券的"信通公司",但规模和功能远不能与原先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专营的证券公司外,许多茶商、钱商、皮货商、古董商和杂货商以及买办也兼做股票买卖。这些股票掮客经常出入茶馆,在经营本业的同时,还洽谈股票生意。约在1910年前后,股票交易买卖活动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楼,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茶会"时期。
总之,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现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中国证券市场一开始便存在华洋两个不同体系的市场,这正是旧中国社会性质的写照。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后期的证券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㈨ 什么是金融综合集团

所谓综合金融,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对所有金融机构开放共享,为金融理财师发布各种金融理财产品、项目信息,甚至为客户打造和定制金融理财产品。特别针对目前中国三万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为其免除疲于奔命,成为其互联网服务平台。

而打造金融理财师专属的理财顾问互联网平台,则定位于服务500万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及客户经理,并将囊括房产、汽车、奢侈品销售人员,多多财富会提供一个开放共享、进行综合开拓交叉销售的平台,悬赏、交易、展示、学习、以及管理和服务自己的客户。

(9)中国通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基金业务:

招商局中国基金的主要业务是在中国进行投资,其投资方式是直接参股中国高素质的投资项目,主要对象为非上市企业。招商局中国基金亦可投资于高科技项目,包括通过首次公开招股及上市前配股进行,但投资总额将不超过1,000万美元。

亦可投资不多于其资产净值的10%于中国概念股,H股,B股,及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之股票,但该等公司之主要业务或收入必须来自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招商局中国基金于一九九三年开始其投资业务。

目前其投资组合分布于金融服务、文化传媒、工业制造、房地产等行业,在拥有丰富中国投资经验的著名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 - 招商局集团的支持下,招商局中国基金在中国项目及项目管理上拥有较大优势。招商局中国基金的投资组合是由招商局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