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代码百科 » 日本二战后电影
扩展阅读
那种股票可用港币交易 2024-11-27 09:44:58
港股中国华融股票 2024-11-27 09:41:11

日本二战后电影

发布时间: 2024-06-03 18:05:25

⑴ 电影《切腹》: 滴血的武士刀

  曾经看过一本关于美国人文学家对日本的研究作品,叫《菊与刀》,书中对日本有着如下评价:日本人的生性极其好斗但又非常温顺;他们黩武却又酷爱美丽;自负桀骜却又文雅守礼;顽固不化却又狡黠善变;性情温顺却又不甘受人摆布;忠贞不武却又容易叛变;勇敢却又怯懦;保守却又渴望新潮。这些看似完全矛盾的形容词却非常贴切的概括了日本的性格特点,包括日本这个民族的优点与缺陷。也许这就是我们很难完全理解日本的原因。

  扯得有点远,最近看完了小林正树的电影《切腹》,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看完却让人觉得内心沉重,仿佛在亲眼目击这场人神共愤的人间悲剧,以及后续亲眼见证了岳父为女婿讨回公道的复仇。在目睹着这个落魄的武士家庭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后,也能窥探出导演小林正树对二战后电影《切腹》的一系列政治隐喻以及对日本武士道虚伪的讽刺。

  下面简单讲述一下故事情节:一个失业落魄的武士津云半四郎一家,女儿与外孙身患重病无钱医治,身为武士的女婿千千岩求女在卖完身边所有物品后不得已到当权者家井伊家门前假装切腹以求敲诈当权者一笔钱为自己的孩子与老婆治病。不料井伊家早就对无所事事的浪人借切腹之名到自己家中敲诈勒索的行为深恶痛绝,并且由于千千岩求女前去切腹所配的武士刀为竹制(武士刀为一个武士的象征,所带的都不是武士刀,自然不配被称为武士),更加让井伊家确认这个武士是来借机敲诈的。因此不由分说百般刁难,硬是逼得女婿用竹刀切腹,且担任介错人的那个武士泽泻彦九郎一直以千千岩求女未完成切腹的仪式为由,始终不将他的头砍下来让他终结痛苦。最终,千千岩求女无法忍受痛苦咬舌自尽而死。

  女婿千千岩求女切腹而死之后,尸体被三位武士送回了津云半次郎的家中,并且对女婿的死进行羞辱,觉得千千岩求女不配称为真正的武士,因为他没有佩戴武士的佩刀去切腹,明显是为了敲诈井伊家,丢了武士阶层的脸面,并且最终也没有真正的切腹自尽而是忍受不了痛苦选择咬舌自尽,没有像武士道那样体面而勇敢的赴死。

  此时津云半次郎才明白,女婿为了救家人的性命将自己的武士刀已经卖掉了,而自己却仍然因为武士精神的执念还戴着武士刀,却白白看着家人丧命。于是津云半次郎决定来到井伊家为女婿讨个说法并以前去切腹为由前去抨击当权者的冷酷与武士道的虚伪与道德绑架。

  津云半次郎将由于主公被流放,自己无奈变成浪人的遭遇与后续困苦的生活,应朋友临终之托抚养养子千千岩求女长大并将女儿嫁给他的事件告诉井伊家家老,随着他从容而有力的讲述,御家老已经明白自己之前已经做错了事情并脸色大变。不仅如此,津云半次郎之前几日将三位井伊家羞辱女婿的家臣武士一一击败并割下他们的发髻,并要求选择这三个人做他切腹仪式的介错人。这三人均称病不在,因为割下一个武士的发髻是对这个武士莫大的羞辱,切腹自尽才是最符合武士道精神的做法,而这三人均选择躲在家中不出门。津云半次郎用这种方式不仅为自己的女婿洗刷了屈辱,而且在井伊家御家老面前羞辱了他们虚伪的武士道精神。

  正如电影里面讲述的那句台词那样:“你们所谓的武士道,都只是为了门面,就像装饰品而已”。是的,就是这番羞辱也将整个故事的情节推向了高潮,津云半次郎也开始了他悲剧式的复仇之路。井伊家的御家老恼羞成怒,命人将其砍死,在津云半次郎与众武士厮杀许久后,自知已无力再厮杀下去的他最终留下最后一口气完成了最后的切腹,但是讽刺的是最终他的切腹仪式也没有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便被武士最厌恶的火枪给打死。

  电影中最后的情节也充满了讽刺意味,在最终津云半次郎死去后,井伊家的御家老命人将躲家中不肯切腹的三个武士全部命人将其切腹赐死,并且对外宣称被津云半次郎砍死的四位武士全部死于伤病而非战斗致死,且传出话浪人津云半次郎最终在家中后院完成切腹,并记录到《井伊家觉书》流传后世,一切粉饰太平,仿佛这么羞辱的一天从来没有来过一般。

   《切腹》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古代诸侯曾经金戈铁马时身着的盔甲,那是武士道盛行时代的遗物。井伊家一直把这幅旧盔甲供在祠堂里,那仿佛就是武士道在现世的化身,然而在片尾,仲代达矢饰演的武士抱着这幅盔甲怒不可遏地大开杀戒,武士道的化身之上沾满了鲜血,这种隐喻是不言自明的,曾经的武士道已经不再崇高干净,反而沾满了不道义的杀戮和鲜血,而这无疑是武士道日薄西山的一个有力佐证。

同为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好像也出现过电影这种情况。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到后期发展到了鲁迅笔下的吃人的礼教,同理日本一开始宣扬忠君、宣扬勇敢无畏思想的武士刀精神最后也发扬成电影中这种吃人的存在,就像电影中的问题一样,到底是命重要还是武士刀的门面重要呢。小林正树也正是用这部电影对战后日本宣扬的武士道精神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向世人表明,传统真正的武士刀其实早就死了,现在的武士道精神都已经披上了一层军国主义的外套。

⑵ 日本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哪一些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