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的股份在順德一共有幾間分廠
1.美的電器
公司全稱: 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注冊地址: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蓬萊路
注冊資本: 48488.9726萬元
法定代表人:何享健
經營范圍:家用電器、電機、通訊設備及其零配件的生產、製造與銷售,上述產品的技術咨詢服務,汽車貨運、自製模具、設備,酒店管理。銷售電子產品,百貨;該企業及成員企業自產產品及相關技術的出口、生產、科研所需原輔材料、機械設備、儀器儀表、零配件及相關技術的進口等。
美的電器的前身――廣東美的電器企業集團組建於1992年3月。同年5月始進行股份化改組,將原公司凈資產8855萬元折為每股面值1元的4427.5萬股發起人股,發行內部職工股1897.5萬股。1993年3月經送股股份增至6831萬股,1993年10月4日至11月3日,發行公眾股2277萬元,同年11月12日在深交所上市。
公司於2004年5月25日完成了工商變更登記,名稱正式變更為"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從2004年6月24日起正式將其原A股證券簡稱「粵美的A」更改為「美的電器」,證券代碼「000527」不變。
2. 廚具公司
公司全稱:廣東美的廚具用品製造有限公司
注冊地址: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北滘工業園港前路20號
注冊資本: 8500萬元
法定代表人:何享健
經營范圍:製造:日用電器、燃氣具、水暖器材及配件、櫥櫃、暖氣設備;安裝:櫥櫃、暖氣設備。
3.金科電器
公司全稱:佛山市金科電器有限公司
注冊地址:廣東省順德區陳村鎮建設路80號
注冊資本:1050萬元
法定代表人:何劍鋒
經營范圍:製造、銷售:消毒櫃,電暖器,毛巾保濕櫃,電烘箱,電烤箱,冷櫃(以上項目由分支機構經營);生產:電風扇,電暖器,五金塑料配件,電飯鍋,飲水機,洗碗機;經營本企業和本企業成員企業自產產品及相關技術的出口業務(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出口的商品除外),經營本企業和本企業成員企業生產、科研所需的原輔材料、機械設備、儀器儀表、零配件及相關技術的進口業務。
『貳』 她是美的神秘兒媳,身家近300億!丈夫與倆小姑子各有資本版圖
日前,2020胡潤女企業家榜發布,共有50名女企業家登上榜單。其中,盧德燕以295億身家位列榜單第21位,表現頗為亮眼。
在外界看來,盧德燕是個十分低調與神秘的人物,作為美的集團掌門人何享健的兒媳婦,她不僅擁有著光鮮的百億身家,還承擔著諸多壓力。
在2019年10月,美的置業一工地發生垮塌事件,造成8死2傷的悲劇,盧德燕也同樣被扒出,通過持有3家控股公司100%股權,是美的置業背後的控股股東。
盧德燕頗為低調,外界幾乎沒有盧德燕的相關資料。只知道其為1967年生人,是香港永久居民,且擁有境外永久居留權。
市界發現,盧德燕與公公何享健是美的集團大股東美的控股有限公司的唯二持股人。其中,何享健持有94.55%股份,為公司實際控制人與最終受益人,而盧德燕則持有餘下5.45%股份。照此計算,盧德燕將間接持有美的集團1.7%股份,持股價值達100億元。
《棱鏡》此前報道,盧德燕還掌管著家族的地產業務——是港股公司美的置業和新三板公司美的物業的實際控制人。巧的是,成立於2004年的美的置業,在廣東佛山開發的首個項目——君蘭國際高爾夫社區,正是轟動資本圈的劫持事件事發地。
2013年,為單獨發展房地產業務,何享健將美的置業的全部股權轉讓至兒媳盧德燕名下,美的置業自此開始崛起。
2015年~2018年,美的置業分別實現銷售額111億元、206億元、507億元和790億元,並於2018年成功在港股上市。2019年,美的置業實現凈利43億元,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分別為957億元和966萬平米,在國內房企中分別排名第31位和23位。
隨著美的置業的大踏步前進,一場意外發生了。2019年10月28日,貴州貴陽觀山湖區美的置業廣場工地傳來噩耗,其施工在建的停車場發生坍塌事件,其中被困10人,有8人不幸遇難,2人受傷。
一時間,盧德燕被照在輿論的聚光燈下,各類謠言滿天飛。美的置業隨後承諾,不惜一切代價救治傷員,並處理好遇難人員善後工作,目前已責令項目全面停工,排查安全隱患,將開展內部自檢自查。這起事故,無疑為火熱的美的置業降了溫。
天眼查APP顯示,盧德燕目前在內地名下僅有兩家公司處於在業狀態,除上述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外,還是佛山市順德區天旭投資有限公司的股東,持有90%股份。該公司主要從事對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科研業進行投資,以及企業管理咨詢服務。
盧德燕的丈夫,也就是何享健的獨子何劍鋒,同樣有自己的資本版圖。
天眼查APP顯示,何劍鋒名下共有32家任職公司,除是美的集團董事外,還是盈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與經理,並幾乎控制著全部股份,掌握絕對話語權。而這家公司的注冊資本高達40億元,主要從事對各類行業進行投資等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何劍鋒持有A股上市公司盈峰環境高達44.69%股份,該公司主要從事智慧環衛、環境監測及固廢處理等其他業務,在同板塊中業績較為亮眼。截至最新收盤,其總市值達278億元。也就是說,何劍鋒的持股價值為125億元。
此外,何劍鋒名下還有一家從事影視行業的上市公司——華錄百納。該公司成立於2002年,截至最新收盤市值達42.84億元。其中,何劍鋒通過直接及間接共控制華錄百納22.26%股份,持股價值近10億元。
何享健還有兩個女兒,分別為何倩嫦及何倩興,都是盧德燕的小姑子。
何倩嫦在內地名下共有4家公司,不僅掌管著會通新材料公司這家美的集團的上游供應商,還與哥哥何劍鋒及妹妹何倩興,同為佛山市順德區盈海投資有限公司股東。何倩興名下公司數量更多,達7家,並在何家核心企業美的控股有限公司中任監事一職。
此外,何倩興的丈夫張建和也頗有來頭,其曾炒賣股票獲利豐厚,甚至一度獲得「最牛游資」的稱號。目前,張建和名下共有18家公司,是新的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與經理,並掌控91%股份,為實際控制人和最終受益人。
(作者丨市界 馮晨晨,編輯丨朗明)
『叄』 起底「美的系」資產版圖:父、子、媳、女控制8家上市公司
作者|姚悅
來源|野馬 財經
《2020胡潤百富榜》中,何享健家族以2250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第6位。同時,一個以美的集團、何享健為核心,橫跨製造、 汽車 、醫療、地產、環保、影視、金融等行業的資本版圖已蔚然呈現,並仍在不斷擴張……
時間撥回2020年6月14日晚上17時33分左右,在順德市北滘鎮君蘭國際高爾夫生活村A60號別墅中,福布斯富豪何享健正在享受與家人難得的團聚。
受疫情影響,原本在國外的兒子何劍鋒、兒媳盧德燕、以及小孫子都回到國內。忽然,尖銳的急剎車刺破了這份寧靜祥和,緊接著5名陌生男子闖入家中,一個人還聲稱自己綁著炸葯。
他們目標明確,直接控制了何享健,向其索要大量錢財。
不過,就在歹徒們注意力集中在何享健身上時,何享健的兒子何劍峰臨危不亂,立刻跳入別墅旁的河中,一路游泳到對岸,成功報警。
佛山市此前有過類似劫持案,但大多是針對富二代的追討賭債,針對年事已高的「創一代」還是第一次。接警後,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三級警力緊急出動,將何家別墅團團包圍,經過漫長的談判,第二天早上5點制服了犯罪嫌疑人,成功解救了79歲的何享健。一生經歷過諸多大風大浪的何老爺子,被劫持了整整12個小時,最終虛驚一場,並無大礙。
事後,警方查明,主犯李某龍,湛江人,嗜賭成性,又趕上失業,就想通過綁架順德最有錢的人賺筆「大錢」。於是,他糾集了朋友陳某斯和3位同鄉,約定好拿到巨款之後的分配方案。通過數個月精心策劃,於6月14日付諸實踐。
這五名綁匪知道何享健有錢,但不知道何享健究竟多有錢。
《2020胡潤百富榜》中,何享健家族以2250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第6位。何享健的主要財富來源於持有31.07%的美的集團股份。何享健也是美的集團(000333.SZ)和何氏家族的靈魂人物。游泳救父的何劍峰,兒媳婦盧德燕、以及何倩嫦、何倩興兩個女兒,則是這個家族的左膀右臂。
據野馬 財經 不完全統計,目前何氏家族成員一共控制著8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6家,港股1家,德國1家,另外還有1家新三板公司,還曾參股10餘家金融機構。
此外,萬東醫療(600055.SH)在今年2月披露將被美的集團收購,目前已經出具權益變動報告書,意味著也已經被何享健家族收入囊中。
一個以何享健為核心,橫跨製造、 汽車 、金融、地產、醫療、環保、影視等行業的「美的系」資本版圖蔚然成型,並不斷擴張……
何享健構築的核心版圖
一位美的集團員工告訴野馬君,除了美的集團的年會晚宴,何享健極少出現在公司。「老闆很隨和、很安靜、愛微笑,就像一個鄰家老先生一樣。」美的集團員工曾對媒體這樣描述晚宴上的何享健。
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作為美的集團靈魂人物的角色。
1968年,何享健集資5000元,在其老家順德北滘創辦了「北街辦塑料生產組」,1980年製造風扇進入家電行業,次年注冊了「美的」商標。1992年推動美的進行股份制改造。
1993年,美的電器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了中國第一家由鄉鎮企業改組而成的上市公司,市值18億元。
美的電器剛上市的幾年,仍然專注於做實業,2007年美的資本化路線初現端倪,引入了知名投行高盛作為二股東。
2012年,何享健卸任董事長職務,交棒方洪波,美的進入職業經理人時代。
方洪波上任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美的集團換股吸收合並美的電器整體上市,成為了A股家電龍頭。
2017年,美的集團開啟了並購擴張之路。美的集團公告顯示,2017年1月6日美的集團以292億元收購了德國上市的工業機器人庫卡公司(KU2.DF),何享健間接控股94.55%。
2020年,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以7.4億元價格收購了 汽車 行業的合康新能(300048.SZ)。何享健持股23.73% ,成為了實控人。
今年2月,美的集團公告將收購萬東醫療29.09%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此外,美的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半導體和智能設備公司樂鑫 科技 (688018.SH)1.13%的股份,美的集團持有機器人製造公司埃夫特-U(688165.SH)9.1%股份;美的智能 科技 產業投資基金管理中心持有產業物聯網公司有方 科技 (688159.SH)2.18%股份。
但美的投資主導的多元化發展策略也備受考驗。292億元收購的庫卡機器人,目前市值僅為16.67億歐元(摺合人民幣128.86億元,匯率7.73)。
野馬 財經 就多元化等相關問題聯繫到美的集團,但截至發稿前,對方未給出回應。
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對野馬 財經 表示,美的多元化步子邁得太大,都是非相關多元化,連一些小公司也收購,像菱王電梯這樣的三線品牌,這個和美的地產業務還有一定的協同。 但收購過來大量非相關業務,沒有專業人士打理,還佔用主業的發展資源,這樣的多元化很危險。 歷史 上像小天鵝、澳柯瑪、春蘭等企業,都是由於多元化擴張拖垮主業。
何劍峰的「盈峰系」
游泳救父的美的「太子」——何劍峰選擇不接班,另外開創一番事業。但是,何劍峰的發展還是和美的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何劍鋒出生於1967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27歲就開始自立門戶,最初干起了父親的老本行。
1994年,何劍鋒在順德成立公司,為美的貼牌生產電飯煲、電磁爐等起家。2002年,成立了盈峰控股,業務涵蓋風扇、電暖器、電飯煲等。
很快,何劍峰意識到他的長項不在於做實業。 2004年,何劍鋒將旗下兩家公司賣給美的電器,套現近7000萬元。
2006年,美的集團和中山市佳域投資有限公司將ST上風(000967.SZ)部分股權轉讓給了何劍峰,一分錢沒賺,讓何劍峰成了上市公司控制人。何劍峰開始有了第一家上市平台——盈峰環境。終歸,何劍鋒還是沾了美的的光。
2018年3月,何劍峰斥資18億入主影視公司華錄百納(300291.SZ) ,個人持股4.45%,通過盈峰控股和關聯公司合計持有17.55%股份,何劍峰總計持股34.1%,為最終受益人。
2020年5月,盈峰環境公告,擬推動旗下風機產業上市。何劍峰可能很快迎來第3家上市公司。
盈峰控股旗下的盈峰資本布局了AI、機器人賽道。盈峰資本分別投資商湯 科技 4.1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6.84億元)、酷哇機器人1.35億元,還投資了雲知聲、雲鯨智能等AI領域的獨角獸。
隨著AI企業上市潮,何享健家族的「上市俱樂部」將迎來更多成員。
「父與子」的金融版圖
此外,何氏父子還悄然控制了眾多金融機構。
2015年7月,「做空中國」風波中,滬深交易所34個賬戶被限制交易。盈峰資本4隻量化對沖基金賬戶名列其中。何劍鋒,也捲入了「做空」傳聞,二級市場私募布局曝光。據私募排排網數據,目前盈峰資本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旗下基金共43隻。
盈峰控股是易方達基金的並列第一大股東,持股22.65%;也是廣東省民營企業聯合投資平台——粵民投發起人之一。天眼查顯示,盈峰控股旗下擁有4隻基金,均屬於商業服務行業,對外投資基金19隻。
何劍峰還攜手美的入股了有著順德「金庫」之稱的順德農商行。 目前該銀行正在准備IPO,《招股書》顯示,第二和第五大股東為美的集團、美的財務公司,何劍鋒個人持股0.02%,三者合計持股9.71%,力壓包括誠順資產和廣東萬和集團在內的股東。
除了上述金融機構之外,據《第一 財經 日報》於2015年8月刊發《美的少東家捲入做空疑雲》一文, 當時何享健父子還參股了金鷹基金、江蘇銀行、湖北銀行、江西樟樹順銀村鎮銀行、豐城順銀村鎮銀行、浙江上虞農村合作銀行,以及開源證券。
像何氏父子這樣「一代做實業、二代搞金融」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合生創展的朱孟依和女兒朱桔榕。
業內人士向野馬 財經 分析,「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宏觀環境等不一樣了,實業沒有以前那麼好乾,轉向金融等新經濟領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中國財富市場才剛剛開始,公眾的錢會更多地流到權益類資產中,投資行業會是一個爆發行業。
何家的三個女人
1997年,為了更好推進企業的現代化,何享健可謂是「刮骨療毒」,勸退了一批創業元老們,其中包括他的妻子、當時的倉庫管理員梁鳳釵。此後,何氏家族的女性在美的的角色就開始變化了。
2020胡潤女企業家榜中,何享健兒媳盧德燕以295億身家位列榜單第21位。
盧德燕非常低調,外界只知道她是1967年生人,是香港永久居民,擁有境外永久居留權。
盧德燕與公公何享健共同執掌美的集團大股東美的控股。何享健持有美的控股94.55%股份,盧德燕持有5.45%。 據此計算,盧德燕間接持有美的集團1.7%股份,市值104.28億元。
盧德燕還掌管著家族的地產業務——是港股公司美的置業(3990.HK)的實控人,並且和何享健同為新三板公司美的物業的實控人。
文章開篇提到的那場轟動中國的劫案,正是發生在美的置業開發的君蘭國際高爾夫社區。
早在1995年美的置業就成立了,但沒有發展起來。2013年,何享健將美的置業全部股權轉至盧德燕名下,地產業務獨立發展,美的置業逐漸有了起色。於2018年10月登陸港交所。
2019年,美的置業銷售金額達到1012.3億元。2020年銷售了1261.6億元。
何享健的兩個女兒何倩嫦與其妹妹何倩興也對家族企業貢獻良多。
天眼查顯示,大女兒何倩嫦控制著10家公司,其中7家為新材料公司。主要生產模具、塑膠製品,屬於美的集團的上游產業。據美的集團財報顯示,2018年—2020年上半年,美的集團從何倩嫦控制的會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購商品金額分別為:3.33億元、11.6億元、5.19億元。
2020年11月,何倩嫦的會通股份(688219.SH)也在科創板上市,她持股30.61%,按市值計算,身家約48億元。
小妹何倩興則在美的控股等7家企業擔任高管。據《時代周報》報道,何倩興從事過電子器件行業,經營過廣東新的 科技 集團等。何享健後來將香港方面的一些業務交由她打理。
此外,何倩嫦、何倩興均為盈峰控股旗下的盈海投資公司股東,各持股4.55%。
何家還出過一位「游資」女婿——何倩興的前夫張建和。2007年前,張建和曾炒賣蓮花味精、復旦復華、漢商集團、法爾勝等股票,頗有聲名。還於2010年登上《財商》雜志A股財富1000富豪榜。
盡管何家的子、女、媳,各個是人才,但是美的經營主要依靠的還是職業經理人方洪波團隊,美的集團2020半年報數據顯示,擔任董事長、總裁的方洪波 ,2020年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963萬元;副總裁殷必彤、顧炎民、朱鳳濤,分別為765 萬元、348萬元、494萬元。 「分享」或許才是「美的系」最重要的秘訣。
知名 財經 大V、德林社創始人李德林對野馬 財經 表示,美的在接班問題上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管好自己的權力,用好能用的人」。何氏家族掌握好了股權、控制權,用好了方洪波這樣的職業經理人團隊。而現在美的多元化擴張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找到第二個、第三個方洪波。
美的集團可能是整個A股中最善於運用職業經理人的上市公司,而家族成員通過投資和協同,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美的系」,橫跨製造、 汽車 、醫療、地產、環保、影視、金融等行業,並仍在不斷擴張……這種模式也給A股市場上,諸多面臨傳承問題的家族式民營企業帶來了啟示!
你買過美的的小家電嗎?覺得質量如何?歡迎留言分享。
『肆』 起底「美的系」的資本帝國:依附美的而生,家族坐擁多家上市公司
時間追溯回2020年6月14日晚上17時33分左右,在順德北滘君蘭國際高爾夫生活村A60號別墅中,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本來都在國外的兒子何劍鋒、兒媳盧德燕以及小孫子都回到了國內。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正在享受難得一聚的家庭之樂。
突然緊家中便闖進了5名陌生男子,其中一人還聲稱自己綁著炸葯。隨後表明了來意,目標就是直接控制何享健,向其索要大量錢財。
然而在犯罪嫌疑人將注意力集中在何享健身上時,何享健的兒子何劍峰臨危不亂,立即跳入別墅旁的河中,一路游泳到對岸,並成功報警。
接到報警後,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三級警力緊急出動,迅速將何家別墅團團包圍,經過12小時漫長的談判,第二天早上5點制服了犯罪嫌疑人,成功解救了79歲的何享健。一生經歷過諸多大風大浪的何老爺子,好在最終虛驚一場,何家全部被安全解救,毫發無傷。
根據事後警方通報中,說明了整件事的起因:主犯李某龍,湛江人,無業且嗜賭,後面心生邪念,想通過綁架順德最有錢的人賺筆「大錢」。於是,他糾集了朋友陳某斯和3位同鄉,約定好拿到巨款之後的分配方案。還通過了數月的精心策劃,並決定於6月14日付諸行動。
這五名犯罪嫌疑人知道何享健有錢,但不知道何享健究竟多有錢。
2020年,何享健家族以1652.7億元的身家雄踞新財富500富人榜第6位,而近7年來,何享健都是中國最富十人中唯一的傳統製造業者。也曾被董明珠視為「最大的敵人」。
凝其一生心血的美的集團,目前市值超4000億元,過去1年就增長了1000億元。2019年美的營收超2700億元,凈利潤253億元,是2015年凈利潤的近2倍。無論是業績還是市值,美的都向資本市場展現了製造業巨頭的強勁增長力。何享健的主要財富來源於持有31.07%的美的集團股份。
作為與格力比肩的白電巨頭,美的集團仍牢牢掌握在以何享健為實控人的美的控股手中。何享健是美的集團和何氏家族的靈魂人物。而何享健的獨子何劍鋒、兒媳盧德燕,兩女何倩興、何倩娥則是這個家族的左膀右臂。
在早年完成簡單並購後,輕車熟路的何享健開始在上市公司中大施拳腳。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何享健家族成員一共控制著8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6家,有1家新三板公司,港股1家,還有德國1家,還曾參股10餘家金融機構。
此外,萬東醫療(600055.SH)在今年2月披露將被美的集團收購,目前已經出具權益變動報告書,意味著也已經被何享健家族收入囊中。
一個以何享健為核心,涵蓋製造、 汽車 、醫療、地產、文化、環保、影視、金融和新能源等的資本版圖已蔚然呈現,並在不斷的發展擴張中……
一位美的集團員工曾透露,何享健除了美的集團的年會晚宴,平時極少出現在公司。美的集團員工曾對媒體這樣描述晚宴上的何享健:「老闆很隨和、很安靜、愛微笑,就像一個鄰家老先生一樣。」不過即便如此,這絲毫沒有影響他作為美的集團靈魂人物的角色。
1968年5月,何享健集資5000元,在老家順德創辦了「北街辦塑料生產組」,1980年開始製造風扇,進入家電行業,次年注冊了「美的」商標。1992年推動美的進行股份制改造。
美的電器於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了中國第一家由鄉鎮企業改組而成的上市公司,市值18億元。收入從1993年的4.87億增長到1996年的25億,發展可謂飛速。
2001年完成了公司高層經理人股權收購,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在剛上市的幾年,美的電器仍然專注於做實業,2007年美的資本化路線初現端倪,引入了知名投行高盛作為二股東。
何享健在2012年8月26日卸任美的集團董事長,現任美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榮譽主席。交棒職業經理人方洪波。美的也開始進入職業經理人時代。
方洪波上任後,以「壯士斷腕」般的姿態,推行了「暴風驟雨」的改革。其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美的集團換股吸收合並美的電器整體上市,讓美的成為了A股家電龍頭。2016年~2017年,美的迎來高光時刻,市值多次沖到深市第一的位置。
不過,無論「交班」與否,何享健從未停下擴張的腳步。美的集團於2017年開啟了並購擴張之路。美的集團公告顯示,2017年1月6日美的集團以292億元收購了德國上市的工業機器人庫卡公司(KU2.DF),其中何享健以94.55%間接控股。
恆大、寶能等地產、保險業巨頭痴迷跨界造車,美的也沒有放棄湊這個「熱鬧」。2020年,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以7.4億元價格收購了 汽車 行業的合康新能(300048.SZ)。何享健持股23.73% ,成為了實控人。美的集團對外表示,合康新能在節能環保、新能源 汽車 等業務方面的業務布局,將會增加美的集團業務的多元性。
今年2月,美的集團公告將收購萬東醫療29.09%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當然,美的擴張的腳步還在繼續。美的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半導體和智能設備公司樂鑫 科技 (688018.SH)1.13%的股份,美的集團持有機器人製造公司埃夫特-U(688165.SH)9.1%股份;美的智能 科技 產業投資基金管理中心持有產業物聯網公司有方 科技 (688159.SH)2.18%股份。
然而,美的投資主導的多元化發展策略也備受考驗。292億元收購的庫卡機器人,目前市值僅為16.67億歐元(摺合人民幣128.86億元,匯率7.73)。
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對野馬 財經 表示,美的多元化步子邁得太大,都是非相關多元化,連一些小公司也收購,像菱王電梯這樣的三線品牌,這個和美的地產業務還有一定的協同。但收購過來大量非相關業務,沒有專業人士打理,還佔用主業的發展資源,這樣的多元化很危險。 歷史 上像小天鵝、澳柯瑪、春蘭等企業,都是由於多元化擴張拖垮主業。
家族二代中游泳救父的美的「太子」——何劍峰選擇不接班。但是,大家要知道其家族財富主要來自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廣為人知的美的集團。而另一部分則是由何享健之子何劍鋒所掌控的盈峰系。所以看似何劍鋒是另創一番事業,但其發展依舊和美的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何劍鋒出生於1967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27歲就開始自立門戶,最初干起了父親的老本行。
1994年,何劍鋒在順德成立公司,為美的貼牌生產電飯煲、電磁爐等起家。2002年,成立了盈峰控股,業務涵蓋風扇、電暖器、電飯煲等。
然而,何劍峰很快意識到他的長項不在於做實業。何劍鋒在2004年套現了將近七千萬,就是通過將自己旗下兩家公司賣給美的電器所賺取的。
2006年,美的集團和中山市佳域投資有限公司將ST上風(000967.SZ)部分股權轉讓給了何劍峰,一分錢沒賺,讓何劍峰成了上市公司控制人。終歸,何劍鋒還是沾了美的的光。
據悉,何劍鋒早已開始醞釀自己在投資領域的收購計劃。2008年,何劍鋒調整了公司的發展戰略,將公司名字改為「廣東盈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宣告了廣東盈峰從實業公司向投資公司的徹底轉型。
2016年3月,上風高科更名為盈峰環境。何劍峰開始有了第一家上市平台——盈峰環境。
何劍峰在2018年3月,斥資18億入主影視公司華錄百納(300291.SZ),個人持股4.45%,通過盈峰控股和關聯公司合計持有17.55%股份,何劍峰總計持股34.1%,為最終受益人。
其中何劍鋒控股的盈峰環境、華錄百納,主要高管都來自美的舊部,比如方剛、陳建武、張靜萍、鄺廣雄,且方剛曾同時擔任盈峰環境、華錄百納的董事長,鄺廣雄也曾同時擔任兩家公司董事。
盈峰環境在2020年5月出示公告,擬推動旗下風機產業上市。估計何劍峰很快迎來第3家上市公司。
之後,在何劍鋒的帶領下,盈峰控股一路高歌。盈峰控股旗下的盈峰資本布局了AI、機器人賽道。盈峰資本分別投資商湯 科技 4.1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6.84億元)、酷哇機器人1.35億元,還投資了雲知聲、雲鯨智能等AI領域的獨角獸。
伴隨著科創板的開閘,曠視等AI企業上市潮來襲,何享健家族的「上市公司俱樂部」也將迎來更多的玩家。
與此同時,何氏父子聯合行動,悄然控制了眾多金融機構,並大有收獲。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目前盈峰資本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旗下基金共43隻。
2015年7月,何劍鋒捲入了「做空」傳聞,二級市場私募布局曝光。在這場「做空中國」風波中,滬深交易所34個賬戶被限制交易。盈峰資本4隻量化對沖基金賬戶名列其中。
易方達基金的並列第一大股東是盈峰控股,持股佔22.65%;同時也是廣東省民營企業聯合投資平台——粵民投發起人之一。根據天眼查顯示,盈峰控股旗下擁有4隻基金,全都屬於商業服務行業,其對外投資基金就高達19隻。
另外,有著順德「金庫」之稱的順德農商行也被何劍鋒攜手美的入股了。目前該銀行正在准備IPO,《招股書》顯示,第二和第五大股東為美的集團、美的財務公司,何劍鋒個人持股0.02%,三者合計持股9.71%,大大超過了誠順資產和廣東萬和集團在內的股東。
除了上述金融機構之外,據《第一 財經 日報》於2015年8月刊發《美的少東家捲入做空疑雲》一文, 當時何享健父子還參股了金鷹基金、江蘇銀行、湖北銀行、江西樟樹順銀村鎮銀行、豐城順銀村鎮銀行、浙江上虞農村合作銀行,以及開源證券。
像何氏父子這樣「一代做實業、二代搞金融」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合生創展的朱孟依和女兒朱桔榕。
經業內人士分析,「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宏觀環境等不一樣了,實業沒有以前那麼好乾,轉向金融等新經濟領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中國財富市場才剛剛開始,公眾的錢會更多地流到權益類資產中,投資行業會是一個爆發行業。
何氏家族的女性在美的的角色變化始於1997年,那年何享健為了更好推進企業的現代化,勸退了一批創業元老們,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當時的倉庫管理員梁鳳釵。
何享健兒媳盧德燕在2020胡潤女企業家榜中,以295億身家位列榜單第21位。
盧德燕也非常低調,外界只知道她是1967年生人,是香港永久居民,擁有境外永久居留權。其他很少暴露在公眾信息中。
其中,盧德燕與公公何享健共同執掌美的集團大股東美的控股。據悉,美的集團控股股東為美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5.49%,美的控股由何享健實際控制,持股94.55%。美的控股剩餘的5.45%股份,則是由何劍鋒的妻子盧德燕持有,市值104.28億元。
除了兒媳,兩個女兒在家族中也占據重要的地位。何享健大女兒叫何倩嫦,小女兒叫何倩興,都是商界人士。
不久前,有一家名叫「會通新材」合肥企業遞交了科創板上市材料,引起不少關注。這家公司就是何倩嫦控制的企業,只是由一位叫李健益的女士任董事長,何倩嫦直接持有會通新材34.01%的股權。而李健益曾是美的集團旗下企業的總監。其妹妹何倩興,也是合肥市會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自然人股東。
同時,何倩嫦還是合肥一家百年模塑 科技 有限公司的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上述企業主要生產模具、塑膠製品,屬於美的集團的上游產業。
工商資料顯示,何倩嫦、何倩興均為佛山市順德區盈海投資有限公司(均持股4.55%)。
兒媳婦盧德燕,除了持有美的控股股份外,她還是美的置業的掌門人。美的置業在香港上市,年銷售額上千億,持有20多個商業中心,以及幾千萬平方米的儲備土地。現如今就由她掌管著家族的地產業務——她是港股公司美的置業(03990.HK)和新三板公司美的物業的實際控制人。
2004年,美的置業正式成立,並在廣東省佛山開發了他們的第一個項目君蘭國際高爾夫社區,也就是這次劫持事件的事發地。2008年末,地產迎來一波大行情,但當時美的正在經歷主業危機,地產業務處於停滯狀態。
其實,早在1995年美的置業就成立了,但一直沒有發展起來。2013年,何享健將美的置業全部股權轉至盧德燕名下,之後地產業務獨立發展,美的置業逐漸有了起色。並於2018年10月在港交所登陸。
2019年,美的置業銷售金額達到1012.3億元。2020年銷售了1261.6億元。
何享健的兩個女兒何倩嫦與其妹妹何倩興也對家族企業貢獻良多。
天眼查顯示,大女兒何倩嫦控制著10家公司,其中7家為新材料公司。主要生產模具、塑膠製品,屬於美的集團的上游產業。據美的集團財報顯示,2018年—2020年上半年,美的集團從何倩嫦控制的會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購商品金額分別為:3.33億元、11.6億元、5.19億元。
2020年11月,何倩嫦的會通股份(688219.SH)也在科創板上市,她持股30.61%,按市值計算,身家約48億元。
小妹何倩興則在美的控股等7家企業擔任高管。據《時代周報》報道,何倩興從事過電子器件行業,經營過廣東新的 科技 集團等。何享健後來將香港方面的一些業務交由她打理。
此外,何倩嫦、何倩興均為盈峰控股旗下的盈海投資公司股東,各持股4.55%。
其中何家還出過一位「最牛游資」女婿。也頗為傳奇,在2007年前,曾炒賣復旦復華、法爾勝、蓮花味精、漢商集團等多家股票,獲利非常豐厚,因此被稱為「最牛游資」,頗有聲名。2010年《財商》雜志A股財富1000富豪榜還榜上有名。
不得不承認何家的子、女、媳,各個是人才,但是美的經營主要依靠的還是職業經理人方洪波團隊,美的集團2020半年報數據顯示,擔任董事長、總裁的方洪波 ,2020年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963萬元;副總裁殷必彤、顧炎民、朱鳳濤,分別為765 萬元、348萬元、494萬元。或許「分享」或許才是「美的系」最重要的獨家秘訣。
「美的在接班問題上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管好自己的權力,用好能用的人」。何氏家族掌握好了股權、控制權,用好了方洪波這樣的職業經理人團隊。而現在美的多元化擴張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找到第二個、第三個方洪波。」知名 財經 大V、德林社創始人李德林表示。
在空調一波接一波的價格戰中,美的活下來的戰略,一手錨定支柱產品空調,開展精技術、上產量、擴規模、降價格、占市場的連鎖動作,一手開發多元化產品線,生產電飯煲、飲水機、微波爐等小家電產品,增加現金流,隨時可以為空調戰場補充彈葯。在增量市場,美的以低價走量的規模戰術,從野蠻競爭中脫穎而出,奠定了白電龍頭的行業地位。
在全球 科技 快速迭代的浪潮下,美的集團的定位升級為「全球化經營的 科技 公司」。2016年起,美的連續收購東芝白電業務和德國庫卡集團95%股權,產業版圖延伸至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業務,構建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數字化業務四大業務板塊。截至2019年底,美的集團員工超15萬人,業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年繳納所得稅46.52億元,成為響當當的全品類白電龍頭。
美的集團的未來成長仍不可估量。以方洪波為核心的美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包括顧炎民、王建國等副總裁,多是在美的集團工作20年、從事業部業務線上提拔起來、與美的一起成長的悍將。
可以看出,美的集團可能是整個A股中最善於運用職業經理人的上市公司,而家族成員通過投資和協同,逐漸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美的系」,橫跨製造、 汽車 、醫療、地產、環保、影視、金融等行業,並仍在不斷擴張……美的集團完成兩代掌舵人順利交接,不僅推動其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向前一步,這種模式也給A股市場上,也給諸多面臨傳承問題的家族式民營企業帶來了思考,用實際發展展示了家族財富的傳承不一定要靠二代接班來實現的。
發現 「分享」「評論」 和 「贊」 了嗎,戳我看看吧
『伍』 國有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的案例研究
一、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的早期發展
2001年以後,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開始增多,隨著2002年《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出台,管理層收購成為一大熱點,被作為經理層激勵、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手段,引起各方的關注。
一方面,實施MBO是實現國有資本戰略性退出,優化企業治理結構的一劑良葯;同時也是解決由於歷史原因導致的集體企業產權界定模糊問題、實現企業所有權向真正的所有者回歸的一條捷徑。另一方面,不少人對MBO的實施動機、定價標准、融資方式等諸多問題提出種種質疑,認為在相關法規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規范的情況下,MBO隱患太多,極有可能產生國有資產流失、損害上市公司中小股東利益等種種弊端。2003年3月,財政部向原國家經貿委企業司發函,建議暫停對MBO的審批。同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資委《關於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對涉及國有股權轉讓的管理層收購進行了較為嚴格的規定。由此,如火如荼的MBO浪潮開始走向低潮。
二、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的典型模式
(一)關聯股東共同收購
關聯股東共同收購最典型的案例及美的(美的集團,SZ000333)的管理層收購。參與美的管理層收購的兩家公司開聯和美托,具有關聯關系,前者的主要股東是董事長的兒子何劍鋒,後者則是董事長何享健本人。由於2001年中國證監會還沒有對收購中「一致行動人」作出規定,兩個公司通過分別收購美的的部分股份,順利獲得了控制權。同時,也順利規避了「要約收購」的義務。
這種模式還可能出現一些不同情況,例如管理層分別成立兩家公司共同收購,典型的如深方大(方大集團,SZ000055)的管理層收購,由於目前《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對「一致行動人」的界定比較模糊,管理層在實施收購、獲得控
股權的同時迴避「要約收購」義務。
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對於一致行動人的界定逐步完善,美的模式已不是一個可行的路徑。
(二)間接收購
上市公司國有股股權轉讓必須經過財政部審批,程序較為復雜、所需時間較長,而未上市的國有資產轉讓相對來說則要容易一些。因此,通過直接收購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實施間接收購,是管理層收購的一種重要途徑,比較典型的有鄂爾多斯(鄂爾多斯,SH600295)管理層收購。管理層和職工共同出資成立的東民公司,通過收購上市公司鄂爾多斯的第一大股東鄂爾多斯集團,間接成為鄂爾多斯的控股股東。同樣的案例還有宇通客車(宇通客車,SH600066)、寧波富邦(寧波富邦,SH600768)等。
2010年以來的國有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案例並不多,包括2012年的大連國際(SZ000881)、2014年的山東如意(SZ002195)和2016年的東貝B股(SH900956),上述案例無一例外均採取了間接收購的模式。
(三)形式上無關聯的.法人聯合收購
在管理層暫時無力實施獲得絕對控股權的收購時,還可能利用一家形式上無關聯關系的法人共同參與管理層收購,從而獲得相對較高的控股地位,宇通客車(宇通客車,SH600066)的管理層收購就是一例。2002年6月,鄭州市國資局將上市公司宇通客車的大股東宇通集團的89.8%的股份轉讓給管理層出資成立的上海宇通,10.2%的股份轉讓給河南建業公司。上海宇通利用對宇通集團的控股,聯合河南建業成功收購了上市公司宇通客車。寧波富邦(寧波富邦,SH600768)的管理層收購也屬於這種模式,兩個形式上無關聯關系的公司寧波富邦、上海城開聯合收購上市公司第一、第二大股東股份,共持有上市公司43.7%的股份,由於這兩家公司沒有形式上的關聯關系,並不構成關聯交易,可以避免要約收購。同時,這種模式的管理層收購還可以再管理層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藉助另一家形式上無關聯的法人,成功實施收購,其實質是管理層利用外部權益資本融資。
(四)參與發起,逐步收購
深方大(方大集團,SZ000055)、洞庭水殖(大湖股份,SH600257)的管理層收購頗具特色,在公司上市之初,管理層就通過成立另一家「殼公司」,參與上市公司發起設立,由於資金較少,參股份額有限,並不是公司控股股東。在以後的經營中,管理層通過「殼公司」的資本運作,增加在上市公司股份,逐步實現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收購。深方大1995年成立之初,董事長熊建明就通過個人持股98%,在香港成立集康公司,參與深方大的發起設立,並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在2001年又個人持股85%成立邦林公司,和其他中、高層管理人員成立的時利和公司共同收購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全部股份,實施了管理層收購。以權益計,熊健明個人對深方大的持股比例在20%以上,成為實際控股股東。在洞庭水殖的管理層收購中,管理層發起成立的泓鑫公司從一開始就參與上市公司的發起設立,並持有股份12.84%。2002年9月,泓鑫公司進一步收購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17.07%股份,合計持有上市公司29.91%股份,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
(五)收購非控股法人股東股份,實現間接收購
上市公司管理層欲實施管理層收購,但是公司控股股東又不願意出讓股份,此時,管理層通過收購其他法人股東股份的方式,實施間接收購。這種方式有點類似於西方國家流行的「敵意收購」,但由於收購者作為目標公司管理者的特殊身份,又不同於「敵意收購」。目前,佛塑股份、特變電工的管理層收購是以這種方式進行。佛塑股份(佛塑科技,SZ000973)的管理層收購中,管理層成立的富碩公司通過受讓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特變電工(特變電工,SH600089)的管理層分別收購第一、五、八大股東4.93%、4.93%、1.59%股份,共持有上市公司11.46%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早期的這種模式下的管理層收購雖然並不徹底,管理層並沒有獲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但是管理者的身份已經發生重要改變,由純粹的「管理者」變成了「重要股東」,從而改變了公司原有的治理結構,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重要影響。
收購非控股法人股東股份進行間接收購在近年來又出現了新的案例,在這兩個案例中,管理層均獲得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權。2014年的山東如意(SZ002195)管理層收購案例,公司董事長控制的如意科技原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毛紡集團24.46%的股份,通過收購中億集團持有的毛紡集團27.55%的股份,合計持有毛
紡集團52.01%股份,超過了東方資產持有的毛紡集團31.86%的股權比例,成為毛紡集團的控股股東並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2016年的東貝B股(SH900956)管理層收購案例中,公司管理層控制的冷機實業原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東貝集團9.26%的股份,通過收購洛克電氣持有的東貝集團39.14%的股權,冷機實業將合計持有東貝集團48.41%的股權,並通過與持有東貝集團5.51%股份的埃博科技簽署《股權委託管理協議》,合計控制東貝集團53.92%股權,超過東方資產的43.81%的持股比例,成為東貝集團和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
三、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的資金來源
(一)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融資情況
(二)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融資的特徵
1、從公開披露信息看,早期管理層收購資金大部分來自管理層自籌資金 從交易情況看,早期的管理層為收購成立的新公司注冊資本都比較高,其中,洞庭水殖、特變電工、勝利股份、鄂爾多斯、宇通客車等5家公司的注冊資本均高於收購所需資金。並且,管理層在這些收購平台公司中所佔權益比例高,只有洞庭水殖的受讓方有20%權益屬於外來機構投資者融資。由於這些收購平台公司都是新成立,注冊資本較好地反應了內部現金流,據此可以判斷中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收購的資金大部分來源於管理層自籌。
2、個人融資是管理層收購資金的重要來源
然而,管理層用於成立平台公司的資金大部分來自個人融資。中國管理層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合理的推測是管理層收購的資金大量來源於個人借款,例如向親朋好友借款,用個人資產向銀行作抵押貸款、以個人信譽向其他企業融資等,個人融資成為管理層收購資金的重要來源。佛塑股份再管理層收購的公告中,明確披露了所需資金由管理層自行通過借款、貸款解決。
3、外部權益資本較少參與管理層收購
在典型的管理層收購中,收購資金除了依靠大量的借貸以外,還可以通過吸收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等權益資本形式,共同參與管理層收購。在上述案例中,只有較少案例利用了外部機構投資者的權益資本,其他收購活動全部依靠管理層自籌資金入股解決。
4、股權質押成為管理層收購再融資的重要手段
在已經完成管理層收購後,一些注冊資本低於收購資金的受讓人都進行了股權質押融資,如美的集團、方大集團和最新的東貝B股案例。先通過銀行或者其他機構借款進行管理層收購,收購完成後再進行股權質押將上述借款還清,雖然本質上是一種「以新債還舊債」的行為,但是能夠讓管理層收購的資金來源多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5、分期付款具有賣方融資的性質
分期付款作為一種融資技巧,被應用到管理層收購中。如佛塑股份管理層收購中,收購平台富碩公司通過分期付款方式,解決收購資金不足的問題。通過與原第二大股東協商,在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後,支付首期轉讓款,恰好略等於富碩公司的注冊資本,而承諾在股權過戶時支付餘款13,764萬元,另外在一年內付清剩餘的16,457.198萬元。通過分期付款,實施管理層收購的富碩公司得到了賣方16,457.198萬元的1年期融資。
四、近年來國有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相關案例
(一)2012年大連國際MBO
1、收購的基本情況
本次管理層收購的收購方為大連翰博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翰博投資」),是大連國際董監高為主出資組建的有限公司,管理層合計持有翰博投資61.60%股權。本次收購為翰博投資受讓億達投資持有的國合集團30%股權,轉讓後,翰博投資持有國合集團53%的股權,並通過國合集團間接持有大連過18.38%股權。
本次收購前上市公司的控制關系結構圖為:
本次收購完成後控制權關系結構圖為:
2、股權轉讓協議的主要內容
轉讓協議當事人:億達投資(出讓方)和翰博投資(受讓方);
協議簽署日期:2012年8月21日;
轉讓的股權及比例:億達投資持有的國合集團30%股權;
股權轉讓的價款:人民幣17,000萬元;
付款安排:翰博投資在股權轉讓協議生效後五個工作日內向億達投資支付80%的股權轉讓價款(即人民幣13,600萬元);並在股權過戶登記變更完成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支付剩餘20%的股權轉讓價款(即人民幣3,400萬元);
股權轉讓協議的生效:股權轉讓協議經大連國際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後生效。
3、收購資金來源
上述收購資金來源於翰博投資的自有資金1,500萬元、股東借款3,500萬元及銀行貸款12,000萬元。根據翰博投資與中國農業銀行大連軟東支行簽訂的貸款意向書,中國農業銀行大連軟東支行將為翰博投資提供12,000萬元的信貸資金用於本次股權轉讓價款的支付。翰博投資各股東承諾,如出現上述資金不足以支付本次股權轉讓全部價款的情形,各股東將按出資比例向翰博投資提供剩餘股權轉讓款。翰博投資聲明,本次受讓國合集團30%股權所需資金未直接或者間接來源於大連國際,也沒有與大連國際進行資產置換或者其他交易獲取資金。
4、本次收購的定價
本次收購中,翰博投資以17,000萬元收購了億達投資持有的國合集團30%的股權。本次收購完成後,翰博投資將持有國合集團53%的股權,其通過國合集團間接持有了大連國際56,772,782份股權,佔大連國際股本總額的18.38%。
本次收購價格是以評估機構出具的《大連翰博投資有限公司擬收購中國大連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股權項目資產評估報告書》(元正評報字[2012]第086號)為基礎確定的。根據該評估報告,截至2011年12月31日,國合集團30%股權的價值為18,242.62萬元。根據交易雙方意願,經協商,翰博投資和億達投資以評估價值為基礎進行了友好協商,最終確定本次收購價格為17,000萬元。
元正評估在對國合集團股權價值進行評估時,評估假設及評估方法合理,評估結果真實反映了國合集團股權的價值,不存在明顯低估情況。其中對國合集團
擁有的大連國際股權的評估值為48,881.29萬元,該評估值與大連國際評估報告中上市公司全部股東權益評估值的18.38%一致,且略高於該部分股權按照2011年12月30日和2012年7月13日收盤價計算的價值。如以該評估值作為大連國際股票市值,則相對於大連國際2011年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每股收益,市盈率為17.22倍,與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市盈率17.54接近,因此該評估值不存在明顯低估大連國際股權價值的問題。
『陸』 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因兒子無心家業,將千億企業拱手讓外人方洪波
眾所周知, 創業是一條極具風險的道路 ,歷年來都有不少青年才俊選擇追隨自己的理想,不顧艱難的毅然決然的去闖盪。
但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的事件時常發生 ,有人成功,一夜之間成為商業精英,而有的人傾家盪產都摸不著門路。
但是, 還是要多吸取經驗,不輕言放棄才是正理 ,在這條路上,磕磕絆絆太正常了,有人不惑之年負債千萬都願意鼓起勇氣從頭來過。
就像「美的」的創始人 何享健 ,他 在歷經種種磨難後,美的才成功上市,但他的兒子卻不願意子承父業,拒絕坐擁家產,而 何享健更是奇葩, 將千億企業全部交給外人 。
這就有著令人匪夷所思了,這父子倆打的什麼名堂? 一個不願繼位,一個拱手讓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出生於廣東順德的 何享健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他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 有著熱血澎湃的理想發展夢 ,他想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但是這個半大的小夥子根本就沒什麼錢去闖盪, 家中很是貧困,也無法幫助他填補資金的空缺, 於是他就東倒西倒的借了5000塊錢創業。
可是不會說普通話、沒有過多的錢財揮霍,也沒有資源和人力成為何享健發展的第一個難題, 他沒有專業的團隊,只能和跟前的幾個親朋好友相互扶持 。
一開始,他們並沒有直接生產電器,而是在生產塑料,盡管降低了很多的難度,但是對於當時那個條件來說, 交通的不便利還是大大的限制了他們 。
讓這個本就困難的組織更加雪上加霜, 不過生活的磨難依舊沒有消滅何享健的意志 ,反而讓他有了更大的動力。
沒有好的交通運輸,那他就自己跑,沒有便捷的通訊工具,那他就自己的去人家公司介紹產品。
就這樣, 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寒冬酷暑,他都一直漂泊在外面談業務 ,只要是有希望談成的,他就在旁邊耐心的等著,不論多長時間,也不論多晚。
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對於何享健來說,實在是太過於平常了, 他經常把一分錢掰成兩份來花, 從來不捨得給自己穿好的吃好的。
但盡管這樣,生意還是沒有任何起色,賺取的一些錢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但是所幸,上天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努力的人。
也許是何享健出色的商業敏銳度, 讓他在一次製做小風扇時,發現了電器的商機 ,於是帶領眾人開始了研究。
製做風扇並不苦難,在何享健團隊的潛心研究和生產下,製做了大量的風扇進行售賣, 那一次,讓這個團隊徹底成為風扇行業的佼佼者。
但是何享健更沒有因此就驕傲,而是更加專注於創新發展,他認為,做成現在這樣是遠遠不夠的, 要想站穩腳步,還是要不斷的創新 。
後來,在大量科研人才的加入下, 美的研發了空調,成為了中國最早出現空調的企業 。
在美的地發展史上,何享健的每一步都走的很穩,他不追求別的花里胡哨的東西, 只是用心做品牌,用心做質量 ,在短短幾年,美的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現如今美的集團在何享健的帶領下,已經成為世界500強的企業 ,而何享健本人也坐擁千億家產,不過他為人卻很節儉和低調。
沒有因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他從不吝嗇自己的錢財, 捐助了整整60億用於慈善事業。
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最初創業時的艱難, 時至今日還保持著勤樸的行為習慣 ,絕不鋪張浪費。
在日益的不斷創建下,美的集團的發展越來越好 ,而這時是何享健也年紀大了,他准備按照傳統的觀念,將自己的家產全部繼承給唯一的兒子何劍鋒。
本以為這個富二代會就此接管家中的企業,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何劍鋒拒絕接受 ,他不想像父親一樣常年為事業奔波操勞,而是有著自己的一番打算。
面對兒子的態度,70多歲的何享健也無能為力, 於是,他將這個集團交給方洪波全權打理。
與父親何享健紮根穩干不同的是, 何劍鋒更喜歡金融方面的運作和投資 ,但是他卻傳承了父親的低調,和別的富二代不一樣,他很少在媒體面前露面。
一 心在背後默默發展著自己心中的商業藍圖, 大學畢業後,他在美的集團的底層干過一段日子,後來就出來自己單幹了。
在長時間的運營下, 他打破了人們對他是「富家子弟不學無術」的固有看法 ,憑借自己的努力,創辦了好幾家上市公司。
這其中不乏有老爸何劍鋒的幫助,但更多的是何劍鋒自身優秀的成果,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 ,老爸那麼能幹,兒子當然不會差到哪兒去。
而他之所以拒絕了繼承「父業」, 一方面是他比較熱愛投資行業,另一方面則是他在外本身就有著自己的產業 ,不希望永遠在父親的羽翼之下。
所以何享健將家中的產業全都交給了方洪波 ,方洪波是在美的創始初期進入到公司的,這些年來,他參與了公司的風風雨雨。
陪伴公司度過了很多難關,在商業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天賦, 而他確實也不負所託,將美的集團打理的井井有條。
在他的帶領下, 美的集團走出國內的市場,成功走向國外 ,企業的發展逐漸蒸蒸日上。
事實證明, 何享健有著極睿智的眼光,沒有死板教條非要按照傳統觀念 ,而是將公司交給更需要的人來代理。
美的能夠有今日這樣輝煌的成就, 離不開何享健和方洪波在背後默默的努力 ,而何劍鋒也在屬於自己的領域內發光發熱,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所以無論最後何享健將企業交給誰打理,那都是他自己的選擇, 相信這位眾橫商業界的大佬,一定有他的考量和判斷。
而且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我們都無法干預和置喙 ,只要多多關注他們的產品就足夠了,至於生活方面,還是留給他們自己去思考吧。
『柒』 美的電器這支股票怎麼樣呀,我是三十三元進的,不會被套牢吧,什麼時候能逃出來呀
到2010年,美的要把市值做到1000億,長期走牛。送你一篇分析美的文章,仔細讀,看完你就不會被33買的而急著逃了,波段操作吧。。
何享健操盤美的白電市值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 15:36 《新財富》
作者: 孔鵬
美的電器( 30.40,-0.32,-1.04%)的轉變,反映出中國家族控股企業的創富模式已經發生根本變化。股改前,由於制度原因,何享健家族無法獲得對上市公司合法而穩定的控制權,因此,選擇通過關聯交易等方式強化對上市公司的控制,並且利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優勢幫助美的集團發展其他產業,淡化上市公司在集團內的地位。
2005年中期開始的股改為何享健家族取得對上市公司的合法控制地位提供了契機,從而使其財富與上市公司的業績、市值緊密掛鉤,並進而推動了美的電器市值管理策略的實施。數據顯示,自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一年多的時間,按復權價格計算,美的電器的股價上漲了768%,而同為白電行業龍頭公司的格力電器( 34.90,0.00,0.00%)和青島海爾( 16.00,0.15,0.95%)同期漲幅分別為393.74%和307.22%。2005年末,美的的市盈率僅為10.17倍,比青島海爾的13.28倍和格力電器的13.23倍遠為遜色;到2007年第一季度末,其市盈率迅速攀升到46.49倍,遠遠超過格力的33.54倍。
研究發現,由於短期市值管理目標不盡合理,可能會給美的電器的長期發展留下隱患。在管理層主要為職業經理人、股權激勵豐厚的情況下,為了實現較高的短期市值目標,管理層很可能會實施風險性較高、可持續性不強的營銷策略,不利於美的電器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升級。不僅如此,美的電器還增加了對上游供應商的資金佔用,在白電市場競爭激烈、其產品並不強勢的背景下,這一做法並不明智。
我們認為,美的電器市值管理戰略不應追求成長溢價而應追求品牌溢價,不宜制定過細的短期市值管理目標。國際研究和實證經驗說明,美的電器可以按線性關系設計業績目標與管理層薪酬,從而促成企業長短期利益的一致。 本刊主筆 孔鵬/文
如果一個投資者在1993年11月12日,也就是美的電器(000527)上市的首日以收盤價19.85元買入該股股票,並一直持有到2005年底,則該股的復權收盤價為36.48元,市值在12年間僅僅增長45.6%,而同期上證綜指從865.97點上漲到1161.06點,漲幅為34.08%,該投資者只不過略微跑贏大盤。但是,如果該投資者從2006年初以收盤價買入美的電器並持有到2007年4月30日,則市值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增長768%,而同期上證綜指的漲幅僅為231%(圖1)。兩個時期投資收益率巨大差異的背後,是美的電器實際控制人何享健家族「市值管理」戰略的實施。
美的電器在集團內部
地位從「活雷鋒」變「白電旗艦」
股改完成後,何享健對美的電器在整個集團中的地位和定位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股改前,美的電器更大程度上是「反哺」美的集團其他業務的融資平台;股改後,何享健大幅增持美的電器達到絕對控股,又將合肥榮事達洗衣機、冰箱、營銷公司等資產注入,做大做強上市公司的意願非常明顯。
股改前:
利用關聯交易加強控制上市公司,反哺美的集團
2002年4月17日,美的電器分別與順德市現代實業及順德市金科電器簽訂了《OEM框架協議》,委託兩公司生產加工「美的」品牌電飯煲、廚具和電風扇等家用電器產品。同時美的電器還與東澤電器簽署協議,公司部分終端產品通過東澤電器經銷,而上述3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皆為何享健之子何劍鋒。
在實施上述關聯交易之後,2002年美的電器電飯煲產品毛利率迅速從2001年時的31.91%降為8.94%,公司控股的廣東美的電飯煲製造有限公司的凈利潤也迅速從2662萬元下降至150.5萬元。
2003年9月,美的電器斥資6500萬元,整合金科電器下面的風扇業務,並把美的風扇業務遷至中山;2004年6月,「美的電器」又以1788.75萬元收購現代實業,整合其電飯煲業務;2004年10月,美的電器再次出資5200萬元「收編」了金科電器,將之融入美的廚具公司。數據顯示,當美的電器與上述3家公司關聯交易額大幅減少之後,在產品降價、原材料全面漲價的情況下,美的電器的電飯煲產品毛利率又回升至21.57%。
在小家電業務逐漸培養成熟之後,2005年5月20日,美的電器將主營小家電業務的下屬子公司日電集團85%的股權以24886.92萬元的價格轉讓給美的集團,該項轉讓的價格公允性曾受到市場廣泛質疑(表1)。
與此同時,美的集團實施多元化擴張,淡化上市公司地位。2004年,美的集團先後並購了榮事達和華凌集團(00382. HK);2004年5月,美的集團通過收購股權成為國內最大的通風機製造商上風高科(000967)的第二大股東;2005年8月,由何享健的女婿張建和、女兒何倩興控股的新的集團收購了主營電真空器件、高低壓成套配電裝置的旭光股份( 6.89,-0.77,-10.05%)(600353)。華凌集團主營空調、冰箱,跟美的電器存在同業競爭,而榮事達主營的冰箱、洗衣機業務也同屬白電行業,因此,美的集團的做法使美的電器在集團的地位日趨邊緣化。
此外,美的集團四面出擊,投資1億多元在長沙、昆明發展客車產業,單在三湘客車上就計劃投資15億元;成立了房地產事業部,進軍房地產行業。不過,這些投資並有收到滿意的效果。2005年後期,何享健又重申要堅持家電主業,集團多元化將圍繞製冷和日用電器等產業展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何氏家族對創富模式選擇的困惑。
股改後:
增持以達絕對控股,並注入相關資產
2005年4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正式拉開了股權分置改革序幕。由於美的集團對美的電器的實際控制比例只有30%,如果按照10股送3股的常規對價比例進行股改,全流通後何氏家族有可能喪失控股地位。經過精心設計,2006年2月美的電器宣布了股改方案:第一,每10股流通股獲送1股以及5元現金;第二,如果美的電器2006年度相對於2004年度的凈利潤增長率低於30%,或者美的電器2007年度相對於2006年度的凈利潤增長率低於10%,美的集團將放棄當年的分紅,歸除開聯實業(何氏家族控股企業)以外的其他股東所有;第三,美的集團承諾在對價支付完成後的6個月內,增持不少於2億元美的電器股份。而在此之前,美的集團已分別與順德市有利投資服務有限公司、上海錢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廣東核電實業開發有限公司、寧波銀盛投資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計劃受讓該四家公司所持有的美的電器非流通股股份合計2174.64萬股。
2006年3月10日至2006年5月19日間,美的集團通過二級市場,總計使用資金10.8億元,共增持了美的電器148660970股,占總股本的23.58%,平均買入成本為每股7.26元。何氏家族持股比例由2005年末的合計30.8%增加到50.99%。
與此同時,2006年4月25日,美的電器董事、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修訂〈公司章程〉的議案》,其中設置了包括「金色降落傘」在內的一系列反收購條款,加強對上市公司的控制。
從全流通後H股和A股對家電股票的估值比較來說,華菱集團等港股對美的集團的吸引力在下降,美的集團有動力將資產注入A股上市公司享受流通溢價。2006年11月底,美的電器完成合肥榮事達洗衣機、合肥榮事達冰箱、合肥榮事達美的電器營銷公司的資產注入,達到50%控股比例,確立了上市公司作為白電業務平台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電器也改變了分配風格。財報資料顯示,股改後美的電器主要財務指標有了明顯改善(表2)。根據股改承諾,美的電器自2006年起把每年盈利的40%現金分紅,有助於形成穩定的估值預期。更重要的是,2007年3月,美的電器董事會一改多年來派息多而送股和轉增公積金少的分配風格,決議以資本公積金每10股轉增10股,並派息3.5元。這樣,連同計劃中向高盛和管理層激勵定向增發的股份,美的電器總股本將擴至14.12億股,股票流動性顯著增強,有利於估值水平優化。
何氏家族財富與
上市公司市值高度相關
股改完成後,何氏家族所持股份獲得法律上的確認,意味著其利益與上市公司的業績乃至市值密切相關。因此提升股價、增加個人財富,成為美的電器實施市值管理策略的根本動因。
美的電器「紅帽子」的身份是長期困擾何氏家族最大的「隱憂」。1968年,何享健帶領23位順德北鎮人集資5000元創辦一家生產塑料瓶蓋的小廠,這就是美的前身。上世紀80年代美的進入家電業,1992年實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由鄉鎮企業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由於當時上市法規的限制,股份公司的發起人和第一大股東由國有背景的北鎮經濟發展總公司擔任,持股52.5%,而何享健等創業者只持有22.5%的內部職工股。
從1999年開始,美的管理層逐步從北滘鎮政府手中收購美的電器股權,並開創了國內上市公司實施MBO的先河。1999年6月,何享健間接持股60%、以何享健之子何劍峰為法人代表的順德開聯實業從北鎮經濟發展總公司手中收購了3432萬股法人股,成為美的電器第二大股東,占股7.98%(目前為4.13%);2000年4月,公司管理層和工會共同出資組建了殼公司—順德市美托投資有限公司(美的集團前身),由法定代表人何享健間接持股55%,該公司分兩次協議收購北鎮政府下屬公司持有的美的電器法人股,占總股本22.19%,成為第一大股東。
但是,美的電器的MBO一直面臨著法律風險。首先,在其實施MBO之時,國務院、國資委、證監會等主管部門尚未對上市公司的國有股轉讓工作進行規范,而2000年中期國務院緊急叫停國有企業MBO以後,對已實施MBO的企業法律界定不明。比如美的集團第一次受讓股權價格為每股2.95元,第二次受讓股權價格為每股3元,均低於美的電器每股凈資產4.07元,不符合此後出台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權轉讓規定。其次,實施MBO時,何享健等管理層的資金並不充裕,因此採取了變通的實施方法:股權收購款的10%以現金方式繳納首期,其餘90%通過分期付款方式解決;在股權收購協議簽署後,美的集團立即將該股權全部質押給當地信用社,獲得貸款3.2億元,用於支付其餘股權款。也就是說,美的電器大部分MBO收購資金是通過上市公司的股票質押獲得的,而根據《貸款通則》等規定,借款人不得將貸款用於股本權益性投資。據媒體報道,2004年審計署還專門針對美的MBO過程進行了審計。因此,何氏家族獲得的股權在某種程度上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MBO後美的電器的業績不但沒有出現明顯增長,反而出現了下滑。數據顯示,2001年美的電器凈利潤同比下降11.68%,凈資產收益率也從2000年的14.7%下降到2001年的12.01%。不僅如此,美的電器自1999年起連續4年採取派現的分配方式。顯然,派現而非送股的方式無法提高股票的流動性,也無法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但是為大股東解決資金問題提供了便利。
在股權控制並不穩定的情況下,何氏家族通過上述關聯交易方式強化對上市公司的控制,並利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優勢幫助美的集團發展其他產業,也就順理成章了。但這些做法降低了美的電器的利潤率和市場價值。數據表明,美的電器的市盈率水平一直較格力、海爾低20%左右。
因此,對何氏家族來說,股改不僅使所持股份獲得流通權,更重要的是,通過支付對價,其所持股份在法律上獲得明確認可。進而,其作為股東的利益、財富與上市公司的業績、市值前所未有地一致,這種一致性成為何氏家族推進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最大推動力。在2007年2月5日美的電器組織的首次分析師見面會上,何享健針對資本運作的總體規劃明確表態:美的電器將是美的集團最主要的產業平台和資本平台,白色大家電將全部整合到美的電器,美的電器市值增長是大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取向。
激進推行市值管理戰略
為了提升公司業績、做大公司市值,除了注入相關的白電資產外,何氏家族還採取了管理層激勵、優化資產結構、引入高盛、積極改善投資者關系等一系列措施。數據表明,美的電器市值管理戰略取得了明顯效果,自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30日,按復權價格計算,美的電器股價漲幅達768%,是格力電器同期漲幅的約2倍、青島海爾的2.5倍;而何氏家族的財富更暴漲至66.23億元,較其在2006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中18億元的財富值增加了368%。
實施管理層股權激勵計劃
2006年11月14日,美的電器公布股權激勵草案,授予高管5000萬份股票期權,占總股本7.93%,行權價10.8元。行權條件和方法是:如果美的電器2006年凈利潤同比增長不小於15%,而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小於12%,則授權日第二年也就是2008年初行權20%,授權日第三年也就是2009年初行權40%;授權日第四年也就是2010年初行權40%。股權激勵的對象完全是職業經理人,並不包括何氏家族成員。
利用資產重組優化業務結構,
令盈利與估值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2006年11月底,美的集團向美的電器注入合肥榮事達洗衣機、合肥榮事達冰箱、合肥榮事達美的電器營銷公司的股權資產,提升了美的電器的盈利水平。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由於消費升級帶動需求增長,冰箱和洗衣機行業正處於恢復性增長的景氣高峰期。榮事達擁有年產120萬台冰箱、60萬台全自動洗衣機和70萬台雙桶洗衣機的產能,而且開始發展高端的美的品牌冰洗產品,加上同處順德的科龍電器前兩年失勢讓出部分冰箱市場,美的電器的冰洗業務有良好的市場機會。美的集團將處於良好上升通道的冰洗業務注入上市公司,拓展了美的電器的盈利空間。財務數據表明,所注入資產2006年1-7月的利潤率為2.75%,高於美的電器2006年中期的2.6%;凈資產收益率為19.91%,遠高於美的電器的9.78%(表3)。
引入高盛作為戰略投資者
2006年11月21日,美的電器宣布已與高盛全資子公司GS Capital Partners Aurum Holdings簽署《定向發行協議》,擬對其按9.48元每股現金定向增發7560萬股,鎖定期三年。
從公司財務狀況分析,美的電器負債率一直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而且新購的榮事達冰洗業務負債率也高達86%,造成公司整體負債水平攀升。引入高盛後,美的電器獲得募集資金7.166億元,如果以所募資金的27.9%償還短期借款,可降低負債率1.8個百分點,並減少利息支出1223萬元;如果以所募資金的72.1%完全償還有息票據負債,可減少利息支出3163萬元,並降低負債率4.6個百分點,可大大優化公司的資本結構。
更明顯的後果是,高盛的入股提升了機構投資者對美的電器投資價值的認可度。在高盛宣布入股後,QFII對美的電器大舉增倉。統計表明,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美的電器已成為QFII第一重倉股,在其前十大非限售股股東中,6家QFII持股市值合計20.09億元。除瑞士信貸和摩根士丹利外,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耶魯大學、高盛公司、富通銀行等均出現在公司前十大股東中。
改善投資者關系
2006年之前,美的電器一直難以進入機構投資者視線,這跟管理層與流通股東溝通不夠順暢不無關系。自2005年起,何享健一改以往的低調風格,多次宣揚美的集團的企業文化和發展戰略,尤其是2010年將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的宏偉藍圖,傳遞出十分明顯的希望得到各界認可的信號。
2007年2月5日,美的電器組織了首次分析師見面會。董事局主席何享健、董事局副主席美的電器總裁方洪波、副總裁壓縮機事業部總經理蔡其武、董事中央空調事業部總經理張權、家用空調事業部總經理李東來、董事栗建偉、董事黃曉明以及財務總監趙軍悉數到齊。2007年3月,美的電器還公布了《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和自查報告。
分析結果顯示,美的電器市值管理戰略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自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按復權價格計算,美的電器的股價上漲了768%,而同為白電行業龍頭公司的格力電器和青島海爾的同期漲幅分別為393.74%和307.22%。2005年末,美的電器的市盈率僅為10.17倍,比海爾的13.28倍和格力的13.23倍遠為遜色;而2006年末格力的市盈率已經達到19.57倍,已超過了格力的18.76倍,到2007年第一季度末,美的的市盈率迅速攀升到46.49倍,遠遠超過格力的33.54倍,而與具有整體上市概念的青島海爾的57.1倍接近(圖2)。
2007年5月16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宣布成分指數調整,美的電器自2007年5月28日起被調入成本股樣本,這是美的電器自2001年被剔除出成分股後的重新回歸,也使其成為第一家被剔除後又被重新納入成分股的公司。根據《新財富》500富人榜,截至2006年底,何享健家族以財富18億元排名第199位,而截至2007年4月30日,何氏家族的持股市值已暴漲至66.23億元,可列500富人榜第31位。
短期市值管理目標過高,
難符長期發展利益
何氏家族對美的電器的市值目標有短期化跡象,而制定的短期凈利潤目標高於其他行業龍頭企業,可能會對其長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首先,美的集團增持美的電器過程中,從開始買入當日的開盤價6元上漲到買入結束日的收盤價9.3元,共耗資10.8億元。據有關報道,這大大超出了何享健原計劃的5億元。因此,美的電器的股價快速上漲將有助於美的集團盡快擺脫成本區。其次,白色家電行業集中度在不斷提升,注冊企業數量與市場活躍品牌持續減少,強勢企業並購整合弱勢企業的趨勢日益明顯。何享健曾表示,美的電器作為集團的資本平台,今後不但將陸續整合集團業務,還將加強在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運作。無疑盡快做大市值,有利於美的電器低成本並購和擴張。最重要的是,從市值管理戰略的具體目標—管理層激勵計劃所制定的業績指標來看,美的電器針對資本市場最關注的兩項指標—凈利潤和凈資產收益率作出了遠超過競爭對手格力電器和青島海爾的限定:2006、2007年凈利潤增長達到15%以上,而格力電器和青島海爾的目標僅為10%;2006、2007年凈資產收益率必須達到12%以上,青島海爾的目標僅為8%,格力電器並未作出限定(表4)。
管理層實現短期目標的願望較強
美的電器股權激勵的對象共有19人,全部為何氏家族之外的職業經理人。總裁方洪波1992年加入美的電器,2005年8月起擔任美的電器董事局副主席和總裁職務;其餘激勵對象也大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加盟美的。從美的電器所宣揚的企業文化來看,其最看重的是「開放和多元」,這有利於促進家族企業內部的協調運營,靈活地把握商機,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穩健性偏弱、管理層職業經理人心態較重的缺陷。
2006年報顯示,現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年度報酬總額僅為626萬元,金額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的報酬總額為200萬元,金額最高的前三名高級管理人員的報酬總額為350萬元。另一方面,根據股權激勵計劃,美的電器三年內將授出5000萬股期權,按照2007年4月30日美的收盤價37.28元計算,總價值18.64億元。在行權價格僅為10.80元的情況下,確保完成目標凈利潤增長率對管理層的意義不言而喻。
短期凈利潤目標壓力較重,實施策略隱含風險
美的電器制定的短期凈利潤目標高於其他行業龍頭企業,這可能會對其長期發展戰略產生不利影響。首先,美的電器的產品競爭力一直略顯不足,過高的短期凈利潤目標可能會進一步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從產品結構分析,其主要產品包括家用空調、商用空調、家用空調壓縮機業務,2006年底又注入了榮事達的冰箱和洗衣機50%的股權,其中,家用空調的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70%以上,占銷售利潤的65%以上,是最核心的業務。但是,無論在銷售收入還是單台利潤率方面,其家用空調業務都遜於格力而居行業第二位。根據公司公告及中華商務網統計,在2006年家用空調市場,美的電器實現銷售收入106.81億元,占內銷市場份額約20.4%,而格力實現178.56億元,佔25.2%;美的電器2006年空調銷售平均單台價格為1679元,而格力為2201元,比其高出30%以上。
更重要的是,格力電器擁有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有雄厚的技術積累。而美的電器主要通過合資的方式購買核心技術,雖然注重產品開發,但缺乏深厚的技術積累,在提高品質和降低成本方面的技術投入相對較少,比如雖然美的電器和東芝合作在壓縮機領域獲得不錯的盈利,但是商標協議、專利協議等限制了美的電器對研發的投入和人才的積累。短期過高的市值管理目標很有可能會削弱管理層對產品品質方面的關注,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和積累力度不足,美的電器管理費用率較低並不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美的電器近年來一直採用以增加投入和產能帶動盈利增長的業務發展戰略,可持續性較差。公司的家用空調業務已在國內順德、蕪湖、武漢三地四廠形成了1300萬台的產能布局,2006年新增了林港工業園100萬台OEM的空調產能,商用空調已形成30億元的年產值,壓縮機合資公司具備約1200萬台的產能。假設美的電器2006年僅為2.5%的銷售凈利潤率在2007年、2008年保持不變,要想滿足凈利潤增長率不低於15%的股權激勵條件,就必須使2007年和2008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不低於231.6億元和266.3億元。根據年報,2007年度,公司計劃用於家用空調的新增產能資金投入為2-3億元,用於冰洗業務的資金投入為3-4億元。但是,中國白色家電市場的技術與資金壁壘較低,產能增長過速,空調、冰箱、冷櫃及洗衣機等產品均供給過剩,生產與經銷環節庫存積壓持續高位。中華商務網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空調總產量5479萬台,同比增長3.4%;總銷量5334萬台,同比微增1.9%,但年末行業庫存1082萬台,創歷史新高。在核心技術缺失、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美的電器試圖通過擴大產能,利用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做法,將會進一步加劇市場供過於求的矛盾。與此相應,市場監測機構公布的銷售量數據與公司財報顯示,美的電器的空調業務產品毛利率一直呈明顯的下滑態勢,趨於向行業平均水平接近(表5)。
最後,美的電器尚難擺脫家電行業普遍的降價盈利模式,美的管理層要實現銷售收入增長從而完成利潤目標,仍然不得不採取價格戰的方法爭取市場份額。2007年第一季度,美的電器空調銷量同比增長53%,但均價下降19%;壓縮機銷量同比減少11%,均價亦有11%的降幅。相比而言,格力電器基於技術、質量管理為基礎的競爭能力不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較高的品質得到用戶認同,願意為此支付較高的價格,從而能保持較高的產品盈利能力。格力電器2007年第一季度空調銷量同比增長53%,而均價也提升了4%。
我們認為,競爭激烈的中國白色家電行業正處在產業升級的前期,美的電器要想成為真正的行業龍頭,不應在利潤率水平不斷下滑的情況下追求利潤總額增長,只有改善產品結構、增加高端產品比重、從而提升價格水平才是提高利潤的正確途徑,而美的電器過高的短期盈利目標與之背道而馳。
高凈資產收益率目標或將傷及產業鏈
在制定股權激勵方案前的2005年和2004年,美的電器的凈資產收益率僅為12.48%和12.24%,而在方案制定的2006年達到了14.51%。美的電器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通過對格力電器和美的電器財務報表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美的電器的做法帶有一定風險性。
杜邦分析法表明,格力電器的凈資產收益率一直比美的電器高出5個百分點左右。在二者總資產收益率相近的情況下(2006年分別為3.93%和4.06%),格力電器的權益乘數為5,而美的電器為2.78,這是格力電器凈資產收益率高於美的電器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權益乘數較高的企業,其支付能力和現金流量狀況相對較低,但是詳細分析格力電器和美的電器的資產債務結構就可以發現,格力電器的支付能力和現金流量狀況強於美的電器。
首先,格力電器的現金占總資產的比例比格力電器略低,但應收票據占總資產的比例遠高於美的電器。由於應收票據都是銀行承兌匯票,具有很強的支付能力,因此格力電器的支付能力實際上遠強於美的電器。其次,格力電器從上游獲得的商業信用(包括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占總資產的比例為52.78%,而美的電器為48.60%,格力電器從下游獲得的商業信用(預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例為20.07%,而美的電器為2.67%。二者合計格力電器獲得的商業信用為72.85%,而美的電器為51.27%。格力電器獲得的商業信用構成其非常重要的現金來源。不僅如此,格力電器凈營運資本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0.40%,而美的電器為1.26%,說明格力電器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不需要自己增加運營現金投入,甚至還能產生現金。由於美的電器的營業利潤率只有3.24%,如不改變現有的資產運營效率,增加收入產生的利潤將被運營資金增加所吞噬,而且還必須增加現金投入才能維持收入的增長(表6)。
我們發現,從2006年起,美的電器也有效仿格力,增加佔用產業鏈資金的跡象。《新財富》曾用(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銷售收入、(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流動資產這兩個指標來分析家電零售商對資金佔用的能力(參見本刊2005年9月號《國美蘇寧類金融生存》)。因為家電生產企業還存在著大量的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也就是說,它們在佔用其他企業資金的同時也在被供應商和經銷商佔用資金,因此,有研究者認為綜合衡量家電生產企業佔用資金能力的指標用〔(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銷售收入更為科學。數據表明,2005年,美的(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銷售收入僅為21.96%,而2006年上升到31.68%,即使用後者計算,(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銷售收入也從13.63%提升到19.11%。
但是,格力電器之所以能夠佔用上下游資金,主要是倚仗產品的強勢地位、堅持內銷業務先收全額貨款再發貨的結算方式,而美的電器對下游經銷商的控制力不如格力,因此預收賬款比例並不高,2006年比2005年還有大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