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票傭金怎麼計算
1、股票交易傭金是指在股票交易時需要支付的款項,股票交易手續費分三部分:印花稅、過戶費、證券監管費。券商交易傭金最高為成交金額的3‰,最低5元起,單筆交易傭金不滿5元按5元收取。
2、印花稅由政府收取;過戶費屬於證券登記清算機構的收入;傭金屬於券商的收入
3、過戶費(僅上海股票收取):所以此費用只在投資者進行上海股票、基金交易中才支付此費用,此費用按成交股票(以每股為單位)的千分之一支付,不足1元按1元收。
4、券商交易傭金:最高為成交金額的3‰,最低5元起,單筆交易傭金不滿5元按5元收取。
(1)股票賬戶結算公式擴展閱讀
計算公式
交易費=傭金+印花稅+過戶費+手續費(1)
傭金=成交金額×傭金率(2)
通常,傭金率=0.1%—0.3%,如果傭金小於5元,則按5元收取。印花稅=成交金額×印花稅率(3)
目前,印花稅採取單邊收取,即買入股票時,不收取;賣出股票時,才收取。
現在,印花稅率=0.1%,根據股市情況,國家可能對印花稅作必要調整,改單邊收取為雙邊收取或者對印花稅率作適當調整。
過戶費=成交數量×過戶費率(4)
過戶費率=0.1%,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是成交數量,而不是成交金額。手續費=5元(5)
如果少於5元,則按5元收取。其它費=過戶費+手續費(6)
將(2)式、(3)式和(6)代入(1)式可得:
交易費=成交金額×傭金率+成交金額×印花稅率+其它費=成交金額×(傭金率+印花稅率)+其它費=成交金額×費率+其它費(7)
其中,令:費率=傭金率+印花稅率(8)
❷ 股票賬戶是怎麼按復利計算的
股票的「復利」可以理解為,以復合利潤率(即復利,對應單利)增長。長期的牛市是贏得復利增長的基本條件。
舉個例:投入股市初始資金10,000元,如果每天都能買到漲停板,那麼10個交易日後,有多少錢
應該是10,000×(1+10%)^10=25,937.42元--復利計算
而不是10,000×(1+10×10%)=20,000元--單利計算
即,在牛市中,預期到市場會有長期增長的趨勢,因此在投入初始資金賺到贏利後,不會急於將賺到的資本利得從股市中拿出,而是留在資金賬上以期賺取更多的錢。這樣,贏利也成了投資資本,達到利生利的效果。
❸ 股票手續費計算公式
你在哪開的,傭金率確實相當低了~~你的問題在於沒弄懂成本價和保本價的概念~~
成本加是加上買入的手續費,保本價是加上買賣的手續費~~不過你做的已經很好了,學的特別任真~~
詳細如下::
傭金最低每筆是要收5元的,炒過5元才按照傭金率進行計算的~~
你買入時傭金3.75*3500*萬2.5=3.28,不足5元收5元~~
過戶費是0.26,買入手續費是5.26元~~~
同樣賣出是還有至少5.26元的手續費,加上千分之一的印花稅至少13元,加到一起保本價至少24左右~~(因為賣出時的金額一般高於買入金額,所以至少13元)
漲1分,盈利35元,扣除買賣手續費,盈利10元左右~~
我是華泰證券的,有問題可以咨詢~~
❹ 求教一個股票上漲對賬戶影響計算公式
=(8*500+8.21*300+8.3*100)*0.01/20000*100
=0.3%
❺ 股票軟體中的盈虧是怎麼算的
1、計算公式為:盈虧金額=(市值-賣出費用+累計賣出清算金額+當日賣出清算金額)-(累計買入清算金額+當日買入清算金額)
盈虧金額的計算與賬戶的成本價類型無關。
賣出費用以櫃台設置的最高傭金費率計算。
2、計算公式為:盈虧比例=(市價-成本價)/成本價
盈虧比例、盈虧金額計算基礎不同,盈虧比例根據成本價計算,而盈虧金額與成本價無關,因此兩者很可能顯示正負情況不同。
(5)股票賬戶結算公式擴展閱讀:
盈虧問題指一定人數平均分一定數量的物品,每人分得少則有餘,每人分得多則不足的應用題.其計算公式為:
(盈+虧)÷每人兩次所得差=人數;
兩盈相減÷每人兩次所得差=人數;
兩虧相減÷每人兩次所得差=人數;
每人所得數×人數+盈=物數;
每人所得數×人數-虧=物數。
盈虧問題最早見於中國的《九章算術》,後來傳到亞細亞和歐洲,在歐洲代數學沒有發達以前,曾廣泛使用此法達幾百年之久,直到1675年,義大利的數學書中還稱這方法為la regola del cataino(意為中國演算法)。
《九章算術》稱盈虧問題為原術,書中原文為:「今有(人)共買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問人數物價各幾何。」這段文字譯為今文是:幾人共同出錢買東西,每人出8元則多3元,若每人出7元則少4元,求人數和物價 。
❻ 股票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你說的深發展股價由20.52元變成22.35元,應該是收盤價從20.52變成22.35,那就很簡單了,什麼都不需要,只需要用到一個函數就是
close.
❼ 股票賬戶年終結算盈餘怎麼算
每股收益即EPS,又稱每股稅後利潤、每股盈餘,指稅後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它是測定股票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分析每股價值的一個基礎性指標,是綜合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它是公司某一時期凈收益與股份數的比率。該比率反映了每股創造的稅後利潤, 比率越高, 表明所創造的利潤越多。 若公司只有普通股時,凈收益是稅後凈利,股份數是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如果公司還有優先股,應從稅後凈利中扣除分派給優先股東的利息。 每股收益=利潤/總股數 並不是每股盈利越高約好,因為每股有股價 利潤100W,股數100W股 10元/股,總資產1000W 利潤率=100/1000*100%=10% 每股收益=100W/100W=1元 利潤100W,股數50W股 40元/股,總資產2000W 利潤率=100/2000*100%=5% 每股收益=100W/50W=2元 收益指標計算公式 傳統的每股收益指標計算公式為: 每股收益=期末凈利潤÷期末總股本 使用該財務指標時的幾種方式 一般的投資者在使用該財務指標時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 通過每股收益指標排序,是用來尋找所謂「績優股」和「垃圾股」; 二、 橫向比較同行業的每股收益來選擇龍頭企業; 三、 縱向比較個股的每股收益來判斷該公司的成長性。 每股收益僅僅代表的是某年每股的收益情況,基本不具備延續性,因此不能夠將它單獨作為作為判斷公司成長性的指標。我國的上市公司很少分紅利,大多數時候是送股,同時為了融資會選擇增發和配股或者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所有這些行為均會改變總股本。由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總股本發生變化每股收益也會發生相反的變化。這個時候我們再縱向比較每股收益的增長率你會發現,很多公司都沒有很高的增長率,甚至是負增長。G宇通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每股收益在逐年遞減的同時,凈利潤卻一直保持在以10%以上的增長率。 應當列示每股收益的企業,比較財務報表中上年度的每股收益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34 號——每股收益》的規定計算和列示
❽ 股票投資怎麼計算當日盈虧
期貨合約以當日結算價作為計算當日盈虧的依據,當日盈虧在當日結算時進行劃轉,盈利劃入投資者的期貨保證金賬戶,虧損從其期貨保證金賬戶中扣劃。當日盈虧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當日盈虧=[(賣出成交價-當日結算價)賣出量合約乘數] [(當日結算價-買入成交價)買入量合約乘數] (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當日結算價)(上一交易日賣出持倉量-上一交易日買入持倉量)合約乘數。
何謂當日結算價?當日結算價是指某一期貨合約最後一小時成交價格按照成交量的加權平均價(計算結果保留至小數點後一位)。在實際計算時,下列特殊情形下的處理方式請投資者注意:
(1)最後一小時因系統故障等原因導致交易中斷的,扣除中斷時間後向前取滿一小時視為最後一小時。
(2)合約最後一小時無成交的,以前一小時成交價格按照成交量的加權平均價作為當日結算價。該時段仍無成交的,則再往前推一小時。以此類推。合約當日最後一筆成交距開盤時間不足一小時的,則取全天成交量的加權平均價作為當日結算價。
(3)合約當日無成交的,當日結算價計算公式為:當日結算價=該合約上一交易日結算價+基準合約當日結算價-基準合約上一交易日結算價。其中,基準合約為當日有成交的離交割月最近的合約。合約為新上市合約的,取其掛盤基準價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基準合約為當日交割合約的,取其交割結算價為基準合約當日結算價。根據本公式計算出的當日結算價超出合約漲跌停板價格的,取漲跌停板價格作為當日結算價。
採用上述方法仍無法確定當日結算價或者計算出的結算價明顯不合理的,交易所有權決定當日結算價。
❾ 怎樣計算股票的盈虧比例
盈虧比例=(市值價-成本價)/成本價。只要把手續費計算進去就可以。
1、買進費用:1.傭金0.2%-0.3%,根據證券公司決定,但是擁擠最低收取標準是5元。比如買了1000元股票,實際傭金應該是3元,但是不到5元都按照5元收取。
2、過戶費(僅僅限於滬市)。每一千股收取1元,就是買賣一千股都要交1元。
3、通訊費。上海,深圳本地交易收取1元,其他地區收取5元。
賣出費用和買進費用也是一樣,只是多了一個0.1%的印花稅。不要與股市行情作對,不要為特定的需要去從事投機。買進靠耐心,賣出靠決心,休息靠信心。只要比別人多冷靜一分,便能在股市中脫穎而出。不要妄想在最低價買進,於最高價賣出。股票買賣不要耽誤在幾個申報價位上。
(9)股票賬戶結算公式擴展閱讀:
股票注意事項:
1、在股市中要有一套紀律。不要盲目的追漲殺跌,不要急著買入股票,機會在股票市場里永遠都存在,定個投資計劃。
2、基本的股票知識是必須了解,看看K線及一些技術指標的分析,從而提高交易技術。建議用戶買一本股票入門知識的書學習一下。
3、不斷學習總結虧損的原因,股市是有規律的,注意規律的發掘,沒有找到不代表不存在,不要急於否定。
4、心態上要端正。千萬不要聽從所謂的內幕消息,旁門左道來短炒。雖然有可能會有一兩次的獲利,但就長期而言對於散戶而言並非正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持倉盈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