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今中外的探險家的故事
波利比奧斯
波利比奧斯是一位希臘軍人,對歷史學的興趣引導他加入到探險的行列之中。在大約60歲的時候,他開始研究和撰寫羅馬帝國史。波利比奧斯是一位歷史學家,他親眼目睹了他書中所描述的地方和事件。例如,他經歷了公元前146年北非迦太基城的毀滅。
波利比奧斯欲闡明一個國家的歷史是如何影響它周圍國家的。他並不只是依據自己的見解或其他人的著作。他開始了一系列的旅行,到了小亞細亞、埃及、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一路探究羅馬帝國向外擴張的原因。他重視資料的收集,為以後的歷史學家們如何從事歷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波利比奧斯沒有去探測未知的地區,而是徹底調查了羅馬帝國如何建立起來的實情。
波利比奧斯撰寫的歷史著作共40卷,其中只有5卷原著(他整套著作的寫作計劃)保存了下來。但許多年來,其他各卷的部分篇章已被發現並重印。
左圖:這幅出自羅馬龐培城的壁畫,展示了一座靠近海邊的教堂。波利比奧斯在航行途中一定常常看到這種景色。
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遠征羅馬途中翻越阿爾卑斯山,是羅馬歷史上最著名的傳奇故事之一。為了驗證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感受漢尼拔軍隊所面臨的境況,波利比奧斯親自作了一次旅行。
斐爾南·德·麥閉圓哲倫
死亡剝奪了斐爾南·德·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480年,他出生於葡萄牙。在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之前,他曾花了幾年工夫學習航海。1519年9月,配備著約250名船員的5艘船啟航了。
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在阿根廷巴塔哥 尼亞海岸外,遇風暴失事。接著麥哲倫手下的幾名船長密謀 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
左圖:在這幅1650年的地圖上,標有分隔南美洲大陸和火地島的麥哲倫海峽。
剩下的3艘船繼續航行,通過一條將南美洲大陸和南端火地開的狹窄海峽。此態飢這條海峽現稱為麥哲倫海峽。這3艘船在橫渡太平洋時供應品短缺,但比這更糟糕的事接踵而至。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最後,一艘在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船長率領下的「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一次環球航行終於宣告結束,但失去了它的率領者。
太平洋這一名稱是斐爾南·德·麥哲倫起的[巴爾沃亞稱它為「大南海」]。遠航隊一駛過驚濤駭浪的麥哲倫海峽,便發現海面平靜,風勢穩定、平和,一路載送他們西行。這正是麥哲倫所斷定的和平之洋,即太平洋。
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
當斐爾南·德·麥哲倫在他史詩般的環球航行途中被人殺害後,胡安·塞巴斯安蒂安·德爾·卡諾接管了這支探險隊。
左圖:這幅世界地圖繪於15世紀,當時德爾·卡諾尚未遠航歸來。
德爾·卡諾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西班牙水手。當麥哲倫的探險隊於1519年啟航時,他擔任5艘船中一艘船的船長,但他也是途中暴動的主謀之一。德爾·卡諾後因未敗露而倖免於難。
麥哲倫死後,德爾·卡諾面臨著一個難題:出發時的250人只剩下了108人,這么少的人難以配備留下3艘船。因此,德爾·卡諾決定燒掉一艘船,然後他們經香料群島(即今馬魯古群島—譯注)回國。另一艘「特里尼達特號」決定向東行駛,返回美洲。德爾·卡諾他們最後只剩下18個人,於1522年9月回到家鄉,這時距啟程之日差不多已有3年時間。
盡管與麥哲倫一起有過一段可怕的經歷,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於1526年再度出海航行,駛往香料島。這次遠征的目的是運回值錢的香料,但運氣不佳。遠征隊隊長在途中死亡,由德爾·卡諾接任。但他自己也在途中去世。
公元1451~公元1506
哥倫布在尋找由西歐通往亞洲的西行之路時無意中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比他本人可能預料的還要大。他的這一發現是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開創了在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有了這一發現,歐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兩個新大陸,就有了能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這一發現,導致了美國印地安人文明的毀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致使西半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國家。這些國家與曾在該地區定居的各個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們極大地影響著舊大陸的各個國家。
哥倫布事跡的梗概是眾所周知的。1451年他出生在森返義大利熱耶亞。長大後當上了艦長,是一名技術嫻熟的航海家。他終於確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條通往東亞的切實可行的航海路線的。他堅決要把這種設想變成現實。他終於說服了伊莎貝拉一世女皇,女皇為他的探險航行提供了經費。
他的大小船隻於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啟航,第一站到了位於非洲海岸線附近的卡那利群島。9月6日從該島出發向西航行。這是一個漫長的航程,水手們感到萬分恐懼,想要返航,但是哥倫布堅持繼續前進,1492年10月12日陸地才顯現在他們的視野里。
翌年3月哥倫布返回西班牙。這位凱旋而歸的探險家被授予最高的榮譽。隨後他又進行了三次橫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圖找到直接通往中國或日本的航線。哥倫布堅持認為他找到了一條通往東亞的道路,大多數人早已認識到那不是通往東亞的道路,而他還是以為自己是正確的。
伊莎貝拉向哥倫布許諾,他可以做他所發現的任何陸地的總督。但是作為一個行政官他是不稱職的,最後被撤職,帶著鐐銬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釋放,但是沒有再讓他擔當任何官職。普遍謠傳說他在貧困中喪生,這是毫無根據的。1506年他去世時相當富裕。
顯然哥倫布的首次航行對歐洲歷史具有革命性的影響,甚至比對美洲大陸的影響還要大。1492年是每個學童都知道的年份。但是把哥倫布在此冊中排得這樣高,很可能會有幾種反對意見。
一種反對意見是:哥倫布不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個歐洲人。海盜水手雷弗·艾利克遜早在他幾百年前就到達了美國。似乎可以相信,在這個海盜水手和哥倫布期間,還有其他幾位歐洲人穿越過大西洋。但是從歷史上來看,雷弗·艾利克遜相對說來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有關他的發現的消息從未被廣為流傳過,也沒有引起歐洲和美國發生過任何大變化。但是哥倫布發現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歐洲。在他返回後的幾年內,就有許多次到新大陸的探險行程,於是征服新領土,在新領土上殖民的活動開始了,這些都是他的發現所引起的直接結果。
與本書中的一些其他人物一樣,哥倫布的要害處是即使沒有他,他的發現別人也會做出。十五世紀的歐洲已成為一塊人心鼎沸的土地:通商貿易向四處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探險活動。事實上,葡萄牙人在哥倫布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一直在積極地尋找一條通往印度群島的新道路。
似乎確實有可能歐洲人遲早都會發現美國,甚至也有可能不會推遲很長時間。但是如果說不是哥倫布在1492年的那次探險,而是法國人或英國人在1510年最先發現了美國,隨後的發展就會迥然不同。
可能出現的第三種反對意見是在哥倫布航海之前,許多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這個學說在許多世紀以前就由希臘哲學家們提出過,又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堅決贊成,因而是會得到十四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承認的。不過哥倫布並不因證明地球是圓的而聞名(事實上在這方面他並沒有真正成功),而是因發現了新大陸而聞名的。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和亞里士多德都不知道美洲大陸的存在。
哥倫布的性格並不完全為世人所喜愛。他格外貪婪。事實上他一時不能說服伊莎貝拉給他提供經費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貪得無厭,總是討價還價。另外他對待印地安人殘酷到了難以想像的程度。盡管如此,用今天的道德標准來評論他可能是不公平的。但這不是一部歷史上品格最高尚的人物冊,而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冊。依這一標准,哥倫布應該名列前茅。
鄭和簡介 鄭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1382年元朝統一雲南戰爭後,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作了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為朱棣的近侍。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斗,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鄭"姓與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由於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當時印度洋沿岸國家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於鄭和信奉伊斯蘭教,懂航海,又擔任內宮大太監,因此,明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船隊出海。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園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哥倫布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 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 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 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 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② 一個原始股多少錢那
一個原始股多少錢?我告訴你。要是真正的原始股的發行都是一塊錢。不過現在已經買不到原始股了。
③ 求兩個中外探險家的事跡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歷更像一部系列劇(其中的一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還是在乾旱炎熱的沙漠里,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一切,最終發現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認為他們沒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鬥,有人吞下老鼠……那麼,如果有膽量的話,你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裡。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沉迷於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義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彷彿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麼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義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於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於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於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飢。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跡燃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裡戰勝你陸州虛!」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後,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波利比奧斯是一位希臘軍人,對歷史學的興趣引導他加入到探險的行列之中。在大約60歲的時候,他開始研究和撰寫羅馬帝國史。波利比奧斯是一位歷史學家,他親眼目睹了他書中所描述的地方和早燃事件。例如,他經歷了公元前146年北非迦太基城的毀滅。
波利比奧斯欲闡明一個國家的歷史是如何影響它周圍國家的。他並不只是依據自己的見解或其他人的著作。他開始了一系列的旅行,到了小亞細亞、埃及、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一路探究羅馬帝國向外擴張的原因。他重視資料的收集,為以後的歷史學家們如何從事歷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波利比奧斯沒有去探測未知的地區,而是徹底調查了羅馬帝國如何建立起來的實情。
波利比奧斯撰寫的歷史著作共40卷,其中只有5卷原著(他整套著作的寫作計劃)保存了下來。但許多年來,其他各卷的部分篇章已被發現並重印。
左圖:這幅出自羅馬龐培城的壁畫,展示了一座靠近海邊的教堂。波利比奧斯在航行途中一定常常看到這種景色。
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遠征羅馬途中翻越阿爾卑斯山,是羅馬歷史上最著名的傳奇故事之一。為了驗證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感受漢尼拔軍隊所面臨的境況,波利比奧斯親自作了一次旅行。
斐爾南•德•麥哲倫
死亡剝奪了斐爾南•德•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480年,他出生於葡萄牙。在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之前,他曾花了幾年工夫學習航海。1519年9月,配備著約250名船員的5艘船啟航了。
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在阿根廷巴塔哥 尼亞海岸外,遇風暴失事。接著麥哲倫手下的幾名船長密謀 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
左圖:在這幅1650年的地圖上,標有分隔南美洲大陸和火地島的麥哲倫海峽。
剩下的3艘船繼續航行,通過一條將南美洲大陸和南端火地開的狹窄海峽。這條海峽現稱為麥哲倫海峽。這3艘船在橫渡太平洋時供應品短缺,但比這更糟糕的事接踵而至。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最後,一艘在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船長率領下的「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一次環球航行終於宣告結束,但失去了它的率領者。
太平洋這一名稱是斐爾南•德•麥哲倫起的[巴爾沃亞稱它為「大南海」]。遠航隊一駛過驚濤駭浪的麥哲倫海峽,便發現海面平靜,風勢穩定、平和,一路載送他們西行。這正是麥哲倫所斷定的和平之洋,即太平洋。
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
當斐爾南•德•麥哲倫在他史詩般的環球航行途中被人殺害後,胡安•塞巴斯安蒂安•德爾•卡諾接管了這支探險隊。
左圖:這幅世界地圖繪於15世紀,當時德爾•卡諾尚未遠航歸來。
德爾•卡諾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西班牙水手。當麥哲倫的探險隊於1519年啟航時,他擔任5艘船中一艘船的船長,但他也是途中暴動的主謀之一。德爾•卡諾後因未敗露而倖免於難。
麥哲倫死後,德爾•卡諾面臨著一個難題:出發時的250人只剩下了108人,這么少的人難以配備留下3艘船。因此,德爾•卡諾決定燒掉一艘船,然後他們經香料群島(即今馬魯古群島—譯注)回國。另一艘「特里尼達特號」決定向東行駛,返回美洲。德爾•卡諾他們最後只剩下18個人,於1522年9月回到家鄉,這時距啟程之日差不多已有3年時間。
盡管與麥哲倫一起有過一段可怕的經歷,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於1526年再度出海航行,駛往香料島。這次遠征的目的是運回值錢的香料,但運氣不佳。遠征隊隊長在途中死亡,由德爾•卡諾接任。但他自己也在途中去世。
公元1451~公元1506
哥倫布在尋找由西歐通往亞洲的西行之路時無意中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比他本人可能預料的還要大。他的這一發現是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開創了在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有了這一發現,歐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兩個新大陸,就有了能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這一發現,導致了美國印地安人文明的毀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致使西半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國家。這些國家與曾在該地區定居的各個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們極大地影響著舊大陸的各個國家。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歷更像一部系列劇(其中的一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還是在乾旱炎熱的沙漠里,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一切,最終發現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認為他們沒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鬥,有人吞下老鼠……那麼,如果有膽量的話,你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裡。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沉迷於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義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彷彿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麼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義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於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於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於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飢。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裡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後,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波利比奧斯是一位希臘軍人,對歷史學的興趣引導他加入到探險的行列之中。在大約60歲的時候,他開始研究和撰寫羅馬帝國史。波利比奧斯是一位歷史學家,他親眼目睹了他書中所描述的地方和事件。例如,他經歷了公元前146年北非迦太基城的毀滅。
波利比奧斯欲闡明一個國家的歷史是如何影響它周圍國家的。他並不只是依據自己的見解或其他人的著作。他開始了一系列的旅行,到了小亞細亞、埃及、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一路探究羅馬帝國向外擴張的原因。他重視資料的收集,為以後的歷史學家們如何從事歷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波利比奧斯沒有去探測未知的地區,而是徹底調查了羅馬帝國如何建立起來的實情。
波利比奧斯撰寫的歷史著作共40卷,其中只有5卷原著(他整套著作的寫作計劃)保存了下來。但許多年來,其他各卷的部分篇章已被發現並重印。
左圖:這幅出自羅馬龐培城的壁畫,展示了一座靠近海邊的教堂。波利比奧斯在航行途中一定常常看到這種景色。
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遠征羅馬途中翻越阿爾卑斯山,是羅馬歷史上最著名的傳奇故事之一。為了驗證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感受漢尼拔軍隊所面臨的境況,波利比奧斯親自作了一次旅行。
斐爾南•德•麥哲倫
死亡剝奪了斐爾南•德•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480年,他出生於葡萄牙。在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之前,他曾花了幾年工夫學習航海。1519年9月,配備著約250名船員的5艘船啟航了。
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在阿根廷巴塔哥 尼亞海岸外,遇風暴失事。接著麥哲倫手下的幾名船長密謀 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
左圖:在這幅1650年的地圖上,標有分隔南美洲大陸和火地島的麥哲倫海峽。
剩下的3艘船繼續航行,通過一條將南美洲大陸和南端火地開的狹窄海峽。這條海峽現稱為麥哲倫海峽。這3艘船在橫渡太平洋時供應品短缺,但比這更糟糕的事接踵而至。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最後,一艘在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船長率領下的「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一次環球航行終於宣告結束,但失去了它的率領者。
太平洋這一名稱是斐爾南•德•麥哲倫起的[巴爾沃亞稱它為「大南海」]。遠航隊一駛過驚濤駭浪的麥哲倫海峽,便發現海面平靜,風勢穩定、平和,一路載送他們西行。這正是麥哲倫所斷定的和平之洋,即太平洋。
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
當斐爾南•德•麥哲倫在他史詩般的環球航行途中被人殺害後,胡安•塞巴斯安蒂安•德爾•卡諾接管了這支探險隊。
左圖:這幅世界地圖繪於15世紀,當時德爾•卡諾尚未遠航歸來。
德爾•卡諾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西班牙水手。當麥哲倫的探險隊於1519年啟航時,他擔任5艘船中一艘船的船長,但他也是途中暴動的主謀之一。德爾•卡諾後因未敗露而倖免於難。
麥哲倫死後,德爾•卡諾面臨著一個難題:出發時的250人只剩下了108人,這么少的人難以配備留下3艘船。因此,德爾•卡諾決定燒掉一艘船,然後他們經香料群島(即今馬魯古群島—譯注)回國。另一艘「特里尼達特號」決定向東行駛,返回美洲。德爾•卡諾他們最後只剩下18個人,於1522年9月回到家鄉,這時距啟程之日差不多已有3年時間。
盡管與麥哲倫一起有過一段可怕的經歷,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於1526年再度出海航行,駛往香料島。這次遠征的目的是運回值錢的香料,但運氣不佳。遠征隊隊長在途中死亡,由德爾•卡諾接任。但他自己也在途中去世。
公元1451~公元1506
哥倫布在尋找由西歐通往亞洲的西行之路時無意中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比他本人可能預料的還要大。他的這一發現是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開創了在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有了這一發現,歐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兩個新大陸,就有了能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這一發現,導致了美國印地安人文明的毀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致使西半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國家。這些國家與曾在該地區定居的各個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們極大地影響著舊大陸的各個國家。
哥倫布事跡的梗概是眾所周知的。1451年他出生在義大利熱耶亞。長大後當上了艦長,是一名技術嫻熟的航海家。他終於確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條通往東亞的切實可行的航海路線的。他堅決要把這種設想變成現實。他終於說服了伊莎貝拉一世女皇,女皇為他的探險航行提供了經費。
他的大小船隻於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啟航,第一站到了位於非洲海岸線附近的卡那利群島。9月6日從該島出發向西航行。這是一個漫長的航程,水手們感到萬分恐懼,想要返航,但是哥倫布堅持繼續前進,1492年10月12日陸地才顯現在他們的視野里。
翌年3月哥倫布返回西班牙。這位凱旋而歸的探險家被授予最高的榮譽。隨後他又進行了三次橫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圖找到直接通往中國或日本的航線。哥倫布堅持認為他找到了一條通往東亞的道路,大多數人早已認識到那不是通往東亞的道路,而他還是以為自己是正確的。
伊莎貝拉向哥倫布許諾,他可以做他所發現的任何陸地的總督。但是作為一個行政官他是不稱職的,最後被撤職,帶著鐐銬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釋放,但是沒有再讓他擔當任何官職。普遍謠傳說他在貧困中喪生,這是毫無根據的。1506年他去世時相當富裕。
顯然哥倫布的首次航行對歐洲歷史具有革命性的影響,甚至比對美洲大陸的影響還要大。1492年是每個學童都知道的年份。但是把哥倫布在此冊中排得這樣高,很可能會有幾種反對意見。
一種反對意見是:哥倫布不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個歐洲人。海盜水手雷弗•艾利克遜早在他幾百年前就到達了美國。似乎可以相信,在這個海盜水手和哥倫布期間,還有其他幾位歐洲人穿越過大西洋。但是從歷史上來看,雷弗•艾利克遜相對說來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有關他的發現的消息從未被廣為流傳過,也沒有引起歐洲和美國發生過任何大變化。但是哥倫布發現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歐洲。在他返回後的幾年內,就有許多次到新大陸的探險行程,於是征服新領土,在新領土上殖民的活動開始了,這些都是他的發現所引起的直接結果。
與本書中的一些其他人物一樣,哥倫布的要害處是即使沒有他,他的發現別人也會做出。十五世紀的歐洲已成為一塊人心鼎沸的土地:通商貿易向四處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探險活動。事實上,葡萄牙人在哥倫布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一直在積極地尋找一條通往印度群島的新道路。
似乎確實有可能歐洲人遲早都會發現美國,甚至也有可能不會推遲很長時間。但是如果說不是哥倫布在1492年的那次探險,而是法國人或英國人在1510年最先發現了美國,隨後的發展就會迥然不同。
可能出現的第三種反對意見是在哥倫布航海之前,許多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這個學說在許多世紀以前就由希臘哲學家們提出過,又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堅決贊成,因而是會得到十四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承認的。不過哥倫布並不因證明地球是圓的而聞名(事實上在這方面他並沒有真正成功),而是因發現了新大陸而聞名的。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和亞里士多德都不知道美洲大陸的存在。
哥倫布的性格並不完全為世人所喜愛。他格外貪婪。事實上他一時不能說服伊莎貝拉給他提供經費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貪得無厭,總是討價還價。另外他對待印地安人殘酷到了難以想像的程度。盡管如此,用今天的道德標准來評論他可能是不公平的。但這不是一部歷史上品格最高尚的人物冊,而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冊。依這一標准,哥倫布應該名列前茅。
鄭和簡介 鄭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1382年元朝統一雲南戰爭後,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作了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為朱棣的近侍。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斗,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鄭"姓與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由於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當時印度洋沿岸國家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於鄭和信奉伊斯蘭教,懂航海,又擔任內宮大太監,因此,明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船隊出海。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園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哥倫布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 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 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 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 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
④ 美實的解釋
美實的解釋(1).豐美的食物或果實。 《漢書·彭 宣傳 》 :「 三公 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則覆亂美實。」 顏師古 註:「美實謂鼎中之實也。」 《新唐書·五行志一》 :「動植之類,各得其氣之偏者,其發為英華美實、氣臭滋味、 羽毛 鱗介、 文采 剛柔,亦皆得其一氣之盛。」 (2). 美好 的業績。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將兵萬人, 金寶 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 淵 」 裴松之 注引 《江表傳》 載 三國 吳 孫權 詔:「雖昔 竇融 背棄 隴右 ,卒占 河西 ,以定 光武 ,休名美實,豈復是過?」 宋 曾鞏 《廣德坦納軍重修鼓角樓記》 :「夫禮有必隆,不得而殺,政有讓裂沒必舉,不得而廢。二公於源跡是兼而得之,宜刻 金石 ,以書美實。」
詞語分解
美的解釋 美 ě 好,善:美德。美學。美談。審美。 美麗 。美容(美化容貌)。 美不勝收 。 得意 ,高興: 美滋滋 的。 稱贊 ,以為好: 贊美 。美言。美譽。 指「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北美。南美。 指「美國」:美元。 實的解釋 實 (實) í 充滿:實心。 充實 。虛實。 符合 客觀 情況,真,真誠:實話。實惠。 實際 (真實情況)。實踐(實行;履行)。實體。實情。實施。實數。 實事求是 。名實相符。 植物結的果:果實。開花 結實 。 富足 :殷
⑤ 中亞美利加洲的介紹
中亞美利加洲,簡稱:中美卜喚洲(Central America),墨西哥以南、哥倫比亞以北的美指弊頃洲大陸中部地區。東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是連接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狹長陸地。包括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7個唯陸國家。面積52.328萬平方千米。
⑥ 美洲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美洲的由來:美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總稱,是義大利人亞美利哥航海時發兄碧現彎戚的一塊所謂的「新大陸」。歐洲人為了紀念這位「新大陸」的發現者,便埋塵陵用亞美利哥的名字稱它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⑦ 悲劇性的探險家的故事
勇敢的嘗試
1861年南森生於挪威的奧斯陸附近,他年輕時勤奮好學,成績優異,1888年在他27時,獲哲學博士學位,同時兼任卑爾根博物院動物學館長。
1888年,為了對尚未為人知的格陵蘭島的內陸進行勘查,他建議滑雪橫越格陵蘭。然而他這一提議不為世人所理解,很多人認為這是沽名釣譽的魯莽舉動。卑爾根的一份幽默報紙還極盡調侃之能事對他進行諷刺:「好一場表演!博物館長南森要去格陵蘭做一次滑雪表演,冰縫里有的是好座位,用不著買來回票。」世人的輕視更堅定了他的信心,挪威政府拒絕資助他,他就去丹麥募集資金。這年5月,他同5位助手乘坐一隻海豹捕獵船登上了荒涼的格陵蘭的東海岸。這一年7月他們到達了格陵蘭島西海岸的戈德霍普港,一路上他們戰勝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翻越了一個又一個覆蓋著格陵蘭大部分內陸的光禿禿的冰帽,在這個「綠色之地」(「格陵蘭」意即「綠色之地」)中尋找每一片新奇神秘的地方。經過400多英里的長途跋涉,他們最後終於精疲力竭地抵達了目的地,第二年春,他回到挪威,國人的態度一下子就改變了,因為他做到了前人從未過分的事,他是一個英雄。
南森的這次探險不僅改變了國人對他的態度,贏得支持和信賴,更重要的這是一次絕好的實習鍛煉。早在1884年11月的某一天,當他還是一位年輕科學家時,他在當天的報紙上讀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文章報道說:最近在格陵賣橋蘭的西南沿海發現了一艘三年前沉沒在西伯利亞近海中的北極探險船
「珍妮號」的殘骸。是什麼力量使這些殘骸從遠在2000英里以外的北極的那一頭漂到這里來的呢?當時文章的作者作了這樣一個大膽的設想,認為這是由一種尚未查明的洋流造成的,南森對這個假設很感興趣,對此找了大量的資料來加以證明,其中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是在格陵蘭近海也曾發現過從西伯利亞森林中漂過來的木頭和阿拉斯加北部愛斯基摩人製造的一種木兵器,為了實地證明,於是他決定到北極進行一次探險,決定利用洋流來自行漂流,以驗證是否會出現和「珍妮號」一樣的結果。
「前進號」駛向北極
在探險格陵蘭取得成功之後,他轎枝得到了充分的在極地附近生活的經驗,同時也贏得了上至國王下至普通百姓的支持,趁此時機,南森在1890年2月向克里斯蒂安娜地理學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專門建造一隻船,讓其在西伯利亞的海面上封凍,然後向北漂移越過北極,並用這個機會探清廣大北極地區的奧秘,這個航程約需 2~5年,起初,這一建議同樣遭到一些懷疑家們的譏諷。但由於南森在上一次探險中的神奇經歷,廣大公眾對他寄予厚望,他這個新穎獨特的方案可能會使挪威人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人,那將不僅僅是南森個人的事,而將是整個挪威人的驕傲,於是他們紛紛解囊資助這次探險。當時挪威政府提供了大部分資金,公眾捐助佔三分之一多,甚至國王奧斯陸也為此捐獻了20000克朗,這樣一來資金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
下一步便開始著手具體的措施,首先得有一艘特別的船,這種船必須經得起流水的碰撞,為此,南森與著名的蘇格蘭造船家科林·阿切爾共同設計一隻粗短而堅固的船,這只船的船頭,船尾和龍骨都做成流線型,使冰塊無法抓住船的任何一部分,按照南森的說法,整條船應像鰻魚一樣能掙脫冰塊的懷抱,當冰塊一向它壓過來,船將被冰的壓力抬起來,而不是被壓碎,因為在北冰洋上航行,怕的不是夏季冰雪消融時的散綴在北冰洋外緣的流冰,而是雜陳在北極附近的巨大的浮冰塊。它們順流漂移隨潮上下,時而凍結,時而分離,互相擠壓,不經特殊設計的船隻是經不起這種冰的壓力的。
這只新設計的船長128英尺,三桅帆,能容納13個人和夠5年用的燃料和食物,隨船還配備了一台蒸汽機做為補助動力,船上還裝有一台可由輪機、手搖或風車帶動的發電機,供在北極圈內過冬時使用,這艘命名為「前進號」的探險船於1892年10月26日下水,當時前往觀禮的人成千上萬,人們都把發現北閉配敏極的希望寄託在它的身上。
第二步工作就是選擇合適的探險成員,這些成員應該是高級的海員和科學家,當時報名者有上百人,最後確定了13人,准備好了供應品和設備;徵求專家們的意見,制定出詳盡的探險計劃;在西伯利亞的一些海島上設立應急的食物供應站,在一個集合點准備好34頭拉雪橇的狗,以備不測,9個月後,這些准備活動才完全就緒,因為這是一個萬人矚目的大事情,准備工作越充分越好。
1893年6月24日,「前進號」正式開始向北極區航行,當他們的船沿挪威海岸北上時,受到過往船隻和岸上的人民的熱烈歡迎,從他們身邊過的船隻都鳴炮或升旗向其致意。輪船載著滿甲板的乘客,向其高歌歡迎,岸上的農民和海上的漁民向其歡呼,揮手送行,「前進號」是載著挪威人民的希望駛向北極的。
花了差不多一個月,前進號已從挪威的最北端驍過,駛上北極海域,一路上戰逆風,劈惡浪,不停地向東駛去,在浮冰群中迂迴了幾個星期後,駛完了俄國北部海岸3/4的路程,這時按計劃掉頭向北,勇猛地向北極駛去。不久後,在遠處海平線上透過海霧隱約地顯出一條細長而緻密的冰緣。南森從浮冰群中找到一個缺口,命令把船頭朝向冰堆駛去,關掉發動機,似觀動靜,這就是考驗「前進號」的時刻。
9月24日,前進號已被厚厚的冰塊圍住了,浮冰之間夾有能迅速冰凍的融冰漿,南森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越來越快地被封凍在中間了,現在冬天就要來了。」言辭之中透露著一種喜悅,可這也是關鍵時刻了,四面看不到海水,只見一望無際,高低不平的冰原。這都是些緩慢漂移的巨大的浮冰塊,但它們說不定什麼時候便會發生碰撞,一塊滑到另一塊上面,堆積成高達了15~25尺的壓力巨大的冰脊。處在其間的「前進號」隨時都有被擠破的危險。10月9日,這種情況果然發生了,南森日記中這么記載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船體搖晃,像是發生了一場地震,冰堆上下起伏著,向前進號擠壓過來。……但是船沒有被壓垮,冰只是把船抬起來;……當壓力緩解時船又慢慢地降落下去。」浮冰塊幾乎每天都來以這種方式拜訪前進號。船邊壘積的冰堆幾乎觸及了桅頂,前進號就像是行進在一個冰的峽谷之中。
「前進號」在緩慢而艱難地行進,有時候甚至不知道它究竟有沒有移動,探險隊員們只有耐心等待洋流把他們漂送到北極,他們也只得安下心來讀書,唱歌、打牌;天氣晴好時則到冰上打獵,捕捉北極熊。他們根本不像是探險,而更像旅遊,路上的每一個美麗的去處都讓他們驚嘆不已,尤其是美麗壯觀的北極光,更令他們神往不已,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弄清楚,北極光是高層大氣受到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轟擊而產生的,北極光幾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但在春秋兩季最為美麗,其呈現的色彩決定於大氣中受轟擊分子不同。比如,最常見的黃綠色光是太陽粒子與氧氣作用的結果,紅光則見於磁暴期間。北極光變化多姿,有弧形,光束形,面紗狀和片狀等,但最常見的是一系列多褶的波狀長帶子,在天幕上由70英里高度一直向上延伸到500英里的高度,北極光的神奇美麗令南森心折,他曾雕了一幀木刻來描繪它。
在船被封凍期間,船員們的主要工作還是認真地進行各項考察項目。每4小時就記錄一次天氣數據,隔一天進行一次天文觀測。他們還測量海洋的溫度,鹽度、深度和洋流,從海底挖取樣品,仔細測繪前進號航線。
地面前進
隨著前進號緩慢地移動,日子一天一天地在過去,冬去夏來,已過了一年多了,在第二個冬天到來時,南森向船員們提出這樣一個想法,由他帶一個助手離開前進號,用冰屐、滑雪鞋、狗拉雪橇和獸皮船從冰上直奔北極,然後再從北極向南走,那樣也和前進號的目的一樣,只不過不再是被動地靠洋流,而是主動地靠人自己,他還向船員們說明了原因:他曾放下長達1000英 的測深線,然而未能觸到北冰洋的海底,這樣的話,北冰洋就要比估計的深多了,那實際洋流也要比原先指望的弱得多,而風的影響則較大,並且他更為前進號的速度納悶,雖然船的航向一直朝著西北,但船的移動時快時慢,時停時續,甚至倒退向南走,這樣一來,原來估計的2~5年很有可能拖長到7年或者8年,而且船最後還可能偏離北極。南森為此忐忑不安,曾在日記中流露:「這樣無憂無慮地生活,消極被動的生存,使我感到氣憋,唉!邊靈魂也會凍結,我寧願選擇去拼搏,去冒險,即使只給我一天片刻。」於是他有了這么一個大膽的計劃。
他的計劃得到大家的贊同,好幾個人自願要求陪同南森前進,南森最後只選定了一個預備役海軍軍官約翰遜做助手。南森決定在2、3月份出發,因為上一年他曾觀察過,這時冰面最平坦,最適於狗拉雪橇行走,而到了5月,冰原將開始融化為一塊塊浮冰,前進將會受阻。
1895年3月14日,南森和約翰遜離開前進號,踏上征程,在臨行前,南森作了認真細致的准備,他們先到冰上試著生活一陣,試用了各種鞋具、衣服、食物、帳篷和睡袋,檢查了雪橇和拉雪橇的狗,盡量做到萬無一失。在他們離開前進號時,距離北極只有350英里,這在歷史上還是一個記錄,以前從未有一隻船這樣靠近過北極呢。
南森和約翰遜在一望無際、似乎可以一直通到北極的平坦的冰原上疾馳。最初幾天,他們往往每天可以前進14多英里,如果能保持這個速度,不久即可大功告成。然而好景不長,他們很快就陷入了由無數冰脊組成的迷宮:一堆堆冰礫布滿了冰脊之間的通道,雪橇經常翻車,因而不得不花大力氣把它們扶起來,甚至有時還要抬著它們翻越冰包,狗有時拉著沉重的雪橇翻越高聳的冰脊顯得特別吃力,他們只得從雪橇上下來幫狗一起拉,在這連綿不斷的冰石流中前進,連神話中的巨人也會被累垮,他們經常在滑行中睡著,腦袋一沉,猛地撞在自己的滑雪鞋上才被驚醒,他們根本都沒時間去欣賞這白色大理石的星球呈現的難以言狀的詭異的美了。
他們汗濕的衣服在晚上便被凍凝成鐵衣甲胄,舉手挪步,畢剝作聲;南森說如果能把衣服脫下來放在冰上,一定也能筆挺挺地站著不倒。他的腕部甚至被凍硬的袖口磨出了深深的血口子。
這段時間里,白天融化成的一潭潭冰水一到夜間便結成冰,並且冰情還有越來越壞的趨勢,南森又開始疑惑了,他們似乎沒有向北極靠近,而只是在原地打轉,雖然他們每天都向前跑了幾英里,但到晚上對照星座一測量,發現仍停留在昨晚的位置,原來他們像是在踩踏一隻巨大的轉磨,他們拚命向北跑,而浮冰卻向南移,兩者一抵消,他們便只得在原地不動了,這個一向善於利用自然力的科學家,終於發現了自然力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了。
於是他們再度改變自己的計劃,決定掉頭向南退卻而放棄了向北極挺進的想法,這個時候,他們已在北緯86°14′,從離開「前進號」起的26天內,他們一共走了124英里,離北極只差224英里了,這也是前人從未達到過的一個記錄,帶著遺憾,他們於4月9日掉頭朝南面大約400英里的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出發,南森回頭向北極方向深情地看了一眼,嘴裡喃喃地自言自語:「不知什麼時候還能再來一趟。」他的願望被後來美國一個探險家皮爾里實現了,但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了。
在回去的路途上,他們仍得與同樣的冰原打交道了,每當他們看到面前的冰原是一個雜陳著無數冰脊、冰巷、冰礫和巨冰塊的走不通的迷宮時,他們的心都涼了,認為看到的是無數突然凍了的巨浪,看起來除非是插上翅膀才可以前進,值得慶幸的是最後總還是能找到一條路。
時間進入5、6月,北極區短暫的春天開始了,隨著午夜的太陽在天上越升越高,氣溫也越來越高,可是麻煩卻越來越多,覆蓋在冰上的新雪由於氣溫升高都化為深可及膝的雪漿,使行進更加艱難。在緩慢移動的冰塊之間,有時會出現數英里長的裂縫,繼之又凍結成冰,它的厚度不足以支持雪橇的重量,卻能把獸皮船割成碎片,他們只有望之興嘆,無可奈何地繞道而行。
食物逐漸缺乏了,餓狗開始啃吃所有能吃的東西,南森只好把一些弱狗殺掉,給其餘的狗充飢,直到只剩最後3頭,不久出現了一些好的徵兆,有時可以在冰上發現北極熊的足跡,甚至還可以打死一頭北極熊來補充食物儲備。
人夏以後,海鷗和其他水禽更是經常地在頭頂翱翔,這給南森和約翰遜帶來了福音——陸地就在不遠了。
但由於他們兩人在行進時忘了給手錶上發條,又沒有其他掌握正確時間的方法,也無法計算出自己的位置,再加上他們的位置又很接近磁北極,指南針的偏差很大,以至於他們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也找不到本來只有400英里距離的目的地,直到7月24日,即在他們向南走了3個半月後,才在遠處地平線上看到一個海島。這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到8月7日,他們才從冰原上到達海邊,他們改乘獸皮船駛向這個海島,9月登上這個海島。他們在各個海島上進行勘測,收集地質標本;當他們踩著堅實的岩石,看到岩縫中盛開著罌粟花,心裡不知有多高興,他們忽然覺得,大地是那麼的寶貴,在再堅實的冰塊上,也會感到不踏實,他們不禁暗暗替前進號上的夥伴們擔心。
他們不得不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島上度過他們在北極區的第三個冬天。他們兩個在島上避風的地方蓋了一座石砌的小房子,用苔蘚堵塞壁縫,用不透水的厚海豹皮做屋頂。他們又去捕獵海豹,用海豹皮做遮風禦寒的衣料,用海豹的膏油做燃料,他們還去捕獵北極熊,解決了一冬的食物和用作墊褥的熊皮,他們就在這里安心地度過了好幾個月,沒有風時,他們就出去打獵,在雪地上散步,或者欣賞北極光和流星的精彩表演,而當狂風怒號,大雪紛飛時,他們就呆在小房裡,偎著油爐而睡,由於整日無所事事,而吃的盡是營養豐富的熊肉湯和煎熊排,結果他們都長胖了,南森發現自己的體重增加了23磅,而約翰遜則增加了13磅多,慢慢地冬盡春來,1896年的2月25日,他們看到了第一批候鳥從南邊飛來,都欣喜若狂,在經過漫長的寂寞的等待之後,終於迎來了「生活的第一聲問候」。他們高呼:「吉祥的鳥兒啊,歡迎你們!」
殊途同歸
5月19日,他們又開始了新的航行,他們把用品裝在獸皮船上,再把獸皮船綁在雪橇上既可在冰上行走,又可在水面上行走,然而不幸有一天船被海生動物撕開了側板,他們不得不登上附近的一個小島,在小島上露宿後,南森在海島上散步,這時鳥兒成群在頭頂迴旋,啁啾鳥語不絕於耳,真是太美了,突然,遠處傳來幾聲狗吠聲,那裡一定有人!南森一下子激動起來,這一年來,除了約翰遜,還根本沒有見過另外的人,又重回到了人間了!這時迎面走過來一個陌生人,他還向南森打招呼哩,南森一下子愣住了,天下竟有這么巧的事嗎?走過來的正是他認識的英國北極探險家弗雷德里克·傑中遜,他沖上前去,緊緊地擁抱了傑中遜,激動的淚花在他眼中閃爍,傑中遜經過這里是准備去探索一條抵達北極的陸上通道的。能在這里遇上南森他也覺得特別的驚奇,於是南森和約翰遜就搬進了傑中遜的講究的營地,在他這里舒舒服服地過了幾個星期,最後搭一艘來自挪威的貨船回國,國內人們原以為他們早就死在北冰洋上了。
南森回國一個星期後,前進號也安全返回,正如南森預料的那樣,前進號後來繼續隨著洋流漂移,盡管最後偏離了北極,但還是安全地通過了北極海區。
整個挪威都被南森和前進號的成功轟動了。到處都有熱烈的慶祝活動。但南森對這一切並不感興趣,他回到了自己家鄉,一天傍晚,南森獨自站在家鄉的海灘上,一邊聽著腳下海濤的拍擊聲,一邊回顧自己這一段經歷。他回憶說:「那冰原和極地上漫漫的月夜多麼令人神往,但如今已像一個來自另一世界的遙遠的夢——一個轉瞬即逝的夢。但是,生活中要是沒有夢,那生活又有什麼價值呢?」
⑧ 中外著名探險家故事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一個月之後,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飢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徵;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回答者:不吃人的狼 - 經理 五級 5-17 21:04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一個月之後,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飢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徵;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回答者:meiyoutianli - 試用期 一級 5-18 09:33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歷更像一部系列劇(其中的一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還是在乾旱炎熱的沙漠里,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一切,最終發現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認稿指擾為他們沒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鬥,有人吞下老鼠……那麼,如果有膽量的話,你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裡。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鍵旦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沉迷於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義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彷彿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麼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義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於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於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於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飢。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逗賀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裡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後,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