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市期貨外匯周末都休市,有什麼交易品種周末也能交易嗎
因為周六日是雙休日,所以股市要休假。交易開盤品種如下:
周六開盤的股市:沙烏地阿拉伯股市(交易時間:北京時間16:00—20:30);
周日開盤的股市:以色列、埃及股市(以色列股市交易時間:北京時間14:48—21:30 埃及股市交易時間:北京時間15:30—19:30)。
星期六、星期天不可以買股票;另外在正常交易日里當天買的股票當天不能賣,股票實行的是T+1交易規則,只有權證實行的是T+0交易即當天買的權證當天就可以賣。
② 股票中黃金分割法是什麼意思
相信很多人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都聽說過黃金分割法,並且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也是由黃金分割法雕塑而成的。其實在股票交易中也是存在黃金分割法的,那股票中的黃金分割法是什麼意思呢?
總結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該去投資什麼,就可以嘗試使用黃金分割法進行投資。不僅要投資股票,還要投資債券,並且投資股票的分量一定要少一點,因為股票它的收益比較大,但是風險也很大,而債券的收益比較少,但是風險也是很小的。
③ 非洲有多少個國家有股市
英為財情上擁有全球的股市數據,截至目前(2018.12.03)
非洲共15個國家有股票市場,它們分別是:
烏干達
南非
波札那
盧安達
坦尚尼亞
奈及利亞
摩洛哥
模里西斯
辛巴威
科特迪亞
突尼西亞
納米比亞
肯亞
尚比亞
馬拉維
具體各國股票行情,可在英為財情上查看
過去三年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超過5%,這吸引了很多投資者,使得非洲股票市場火爆異常。在過去一年,奈及利亞和肯亞的主要股市上漲了超過50%(如圖)。過去十年,世界十大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非洲國家佔了六個。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表示,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非洲家庭將有足夠的收入購買一些非必需品。此外,一半以上的非洲人還不到20歲。在未來30年內,非洲的適齡工作人口將比中國還多。
④ 君士坦丁堡公約簽訂的意義是什麼
獨霸蘇伊士運河之夢的破滅
——英、法、俄等國簽訂《君士坦丁堡公約》1869年11月7日上午9時,和煦的陽光普照著地中海東南岸的塞得港,港口兩旁擠滿了人群。人們的心情如同這燦爛的陽光,臉上都洋溢著成功的喜悅。一會兒,擁擠的人群中發出了歡呼聲,人們高喊著「來了!來了!」原來,塞得港即將迎來第一艘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輪船。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蘇伊士運河終於正式通航了。
蘇伊士運河全長172.5公里,位於今天埃及東北部、西奈半島的西側。它北通地中海,南到紅海,溝通了大西洋、印度洋,連結歐、亞、非三大洲,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有經濟價值和戰略地位的國際航運水道。在今天世界上所有通海運河中,無論從使用國家之眾、通航船隻之多及貨運量之大等方面,蘇伊士運河均名列第一。它的開通,使得歐洲到印度的水路航程比原先繞道好望角要縮短一半,馬賽到孟買的航程比原先縮短了5940公里。
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經在尼羅河支流上開鑿過一條運河。公元前7世紀時腓尼基航海家首次環非洲航行,就是從這兒出發的。後人把這條運河稱為法老運河。但到了公元8世紀,哈里發阿里·曼蘇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又命令把它堵塞,從此,法老運河也就被人們遺忘。
1798年5月,拿破崙率領遠征軍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登陸後,迅速佔領了整個埃及。他親自帶領許多工程師去尋找古運河的遺跡,甚至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勘測,准備在這里再重新挖掘一條運河。但遺憾的是,由於測量中出現了嚴重錯誤,他們認為紅海海面要比地中海海面高出10米之多,要在這里開鑿運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久,由於法國國內政局的變化,拿破崙急於回國奪權,開鑿運河的事就這樣被耽擱下來。
19世紀上半期,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英法等國都急於打通地中海到紅海的通道,開鑿運河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法國為了加強自己在中東的勢力,並爭奪印度洋霸權,1854年,派遣曾經擔任法國駐亞歷山大總領事勒塞普斯來到開羅總督府,送上很多禮品,並用花言巧語最終騙取了埃及總督賽義德的信任,法國取得了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特權。雙方簽訂了《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合同》,決定成立「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資產為2億法郎。當時合同規定:法國對運河區的租借期為99年,期滿後運河全部歸埃及政府所有;埃及政府必須無償提供開鑿運河所需全部土地及勞動力;公司有權免費輸入開鑿運河工程所需要的機器,埃及將獲得純利的15%。這個合同對埃及顯然是不利的,租期長、獲利少、免稅進口將影響埃及財政收入,特別是開鑿運河所需的土地轉歸公司所有的規定,使埃及的未來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英國最初非常擔心自己在地中海東部和印度洋的霸權地位受到影響,因而竭力阻撓開鑿運河。後來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和印度人民大起義,英國也感覺到開鑿運河的必要性,不久也就對此予以默認了。
1859年春,蘇伊士運河在眾多國家的關注下終於破土動工了,先後有數十萬埃及勞工參與了這項偉大工程的建設。運河採用了埃及工程師南特的設計方案,主要是開一條南北基本垂直的人工運河,中間又利用了三個湖泊,這樣可以節省開支。但是,運河的北段是鹽漬地,中段是沙漠,開鑿難度相當大。鹽漬地十分堅硬,在當時機器設備極其缺少的情況下,利用人工手段挖掘它確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沙漠中的烈日下,幾萬勞工不停地幹活,首先得解決用水問題,而沙漠中又哪裡能找得到那麼多的淡水呢?為此,工程師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後不得不在開鑿運河的同時,開鑿一條尼羅河引水渠把淡水引過來。這樣,運河修到哪兒,水渠也就修到哪兒,實際上工程量增加了一倍。即使是南段的湖泊區,因為湖水太淺,施工時必須先把湖水排干,再把湖底挖深,難度仍然不小。
在此後的近十個夏季里,赤日炎炎之下,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非洲東北部沙漠上,無數的埃及勞工用鋤頭、鐵鍬等最簡陋的工具不停地挖著,甚至一些人乾脆用雙手挖掘著、用籃子搬運著泥塊。由於要常年忍受北非沙漠上毒辣的陽光,他們一律裸露著上半身,黝黑的肌膚與凸現的肋骨十分搶眼。法國資本家們僱傭了成千上萬的埃及民工,強迫他們冒著酷暑、忍飢挨餓、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他們的伙食也很差,生病時沒有必要的醫葯,處境與4000多年前修建法老金字塔時的埃及勞工不相上下。他們終日辛勤地忙碌著,過度的勞累、飢餓與疾病奪去了他們當中12萬人的生命。因此,蘇伊士運河可以說是埃及勞工們用累累白骨壘成的,它也是西方殖民者壓迫埃及人民的歷史見證。
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越來越為世人所公認,於是對運河管理權的爭奪也日漸激烈起來。蘇伊士運河對正在極力對外擴張的大英帝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英國千方百計地想把它據為己有。此時埃及政府正因為開鑿運河耗費1200萬英鎊,債台高築,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1874年11月不得不決定賣出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國聞訊後,竭力阻止埃及把股票賣給法國。同時,英國首相狄斯累利在未經議會討論和內閣同意的背景下,擅自借款迅速地把這批股票買入自己的手中。後來在1875年2月英國議會討論問題時,議會欣然批准狄斯累利經手的這一本萬利的買賣。從此,蘇伊士運河管理權分屬英法兩國所共有。
1882年,英軍入侵埃及,並迅速佔領了整個運河區,企圖獨占蘇伊士運河。由於蘇伊士運河已成為重要的國際航道,因此各國政府對這條運河的通航與安全極為關注。在西方國家的一致反對下,1AAAA年10月,英國被迫同法、德、俄等國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公約》,承諾蘇伊士運河在戰時和平時一樣,對任何國家的商船或軍艦自由開放,不許封鎖,禁止任何國家在運河水域打仗。這樣,英國獨占運河的企圖並未實現。這種由英法兩國共管的局面維持了近百年。
二戰結束後,經過埃及人民長達數年的斗爭,浸透著埃及人民血汗與辛酸的蘇伊士運河終於回到埃及人民的手中,並且更好地發揮著作用。
⑤ 1857年,英法兩國爭奪蘇伊士運河,英國用了什麼陰謀
1857年,運河還沒鑿開呢。。
蘇伊士運河是在1859年4月25日至1869年11月17日期間開鑿的。
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它全長170多公
里,北起地中海的塞得港,南到紅海的蘇伊士城,平均寬度約100米、深9米,後來經過
多次修浚,現在河面寬度為160—200米,平均深度約15米,可通行8萬噸巨輪。
10年間,埃及民工共挖土7400多萬立方米,通行前耗資4億多法郎。
蘇伊士運河極其重要的地位,使英國殖民統治者早已垂涎三尺,因此,英國也想把它據
為己有。早在運河計劃開鑿時,英國就百般阻撓,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削弱。但法國克服
一切阻力,英國人終於未能制止。運河通行後,英國又千方百計插手運河管理權,但都難以
成功。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開鑿運河耗費的1200萬英鎊而債台高築,發生了
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不得不決定出賣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國看
到機會來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將股票賣給法國。同月,英國首相狄斯累利違背常規,未經議
會討論,也未徵求內閣同意,擅自向國內羅斯柴爾德財團借款,採用各種手段,把埃及的7
箱股票買到手,並立刻運回倫敦。埃及的股票原價4億法郎,而英國乘人之危僅以1億法郎
就買到了。所以當1875年2月英國議會開會討論蘇伊士運河股票問題時,議會欣然批准
了這項一本萬利的買賣。之後,英國又不斷購進其它零星股票,最終蘇伊士運河成為英法兩
國的私有財產,英國的第一個目標——控制蘇伊士運河達到了。接著,英國憑借它強大的實
力,於1882年實現了第二個目標——武裝佔領埃及,完全控制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歐洲各國都非常關心,1888年10月,英國、德國、奧匈帝
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荷蘭、俄國、土耳其等國代表,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開會,共同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公約》,其核心內容是:蘇伊士運河在戰爭時期應該與在和
平時期一樣,對世界各國的商船或軍艦一律自由開放,不得封鎖。禁止任何國家在運河水域
打仗。英國用它對運河的所有權而保留了《君士坦丁堡公約》的意見,直到1904年與法
國簽訂了《英法協定》後才宣布完全同意公約內容。
⑥ 埃及可以購買香港股票嗎
應該可以吧,如果他們的金融系統有渠道就可以購買。現在很多國家都有融合聯通。
⑦ 還有人類在埃及嗎
一 國情簡介
國 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面 積:100.2萬平方公里
人 口:6780萬(2001年)。人口增長率為2.6%
語 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中上層通用英語
宗 教:伊斯蘭教為國教
首 都:開羅(CAIRO),人口1500萬
[自然地理]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小部分領土(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全境96%以上的土地為沙漠。一般稱開羅以南為上埃及(較落後),以北為下埃及。尼羅河自南向北流貫全境,境內長1530公里,形成尼羅河河谷和自開羅伸向地中海的最富饒的三角洲地區,埃及95%以上的人口集中於此。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和紅海,全長195公里。全國海岸線長約2700公里。主要港口有亞歷山大港、塞得港、杜米亞特港和蘇伊士港和紅海港口等。年吞吐總量為5200萬噸。
氣 候:全國乾燥少雨。埃及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氣候相對溫和。冬季平均氣溫為9-19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2-34度。
[政治歷史] 埃及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公元前3200多年在埃及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從公元前525年開始相繼被波斯、希臘和羅馬征服;公元640年成為阿拉伯國家。以後曾先後被奧斯曼帝國、法國和英國佔領、1914年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2月28日獨立。
1958年2月1日,埃及與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61年,敘發動政變後脫離"阿聯"。
1970年9月28日,納賽爾病逝,同年10月15日薩達特繼任總統。
1971年9月1日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遇刺身亡,同年10月14日穆巴拉克繼任總統。
二 經濟概況
[主要狀況] 埃及地處亞非歐三大洲交匯處,是一個有六千多萬人口的大市場。同時,埃及向其周邊國家的經濟輻射力強,市場容量和潛力較大,是整個非洲大陸僅次於南非的非洲第二大機電產品市場,具有較多的貿易和投資機遇。埃及受自然條件制約,資源和物產比較單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工農業生產有待發展,經濟結構還不盡合理,綜合國力有待加強。多年來,用於生產的大部分資本貨物和生產資料,及糧、油、糖等主要生活資料,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巨額逆差。埃及經濟屬開放型市場經濟,並日趨多元化。隨著經濟改革和私有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國民經濟中的私有經濟快速增長,產值已佔總值的75%左右。其中中小型和個體公司所佔比例較大,在經貿合作中,要注意合作對象的資信,避免經濟糾紛和損失。埃及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較大,貧富相當懸殊,對高、中、低檔商品均有需求。但整體來說,絕大多數人口生活還比較貧困,消費水平較低。由於貧困人口比重大,限制了國內市場容量。因歷史和地緣原因,埃及為傳統的歐美市場。但近年來,一些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在不少領域以其自身的優勢,不斷擠進該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埃及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對違背宗教信仰的商品禁止進口。
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7468億美元
人均收入:1150美元
外匯儲備:142億美元(可滿足11個月的進口需求)
外 債:284.93億美元
經濟增長率:5%
通貨膨脹率: 4.5%
失業率: 9.9%
僑匯、旅遊、運河和石油工業, 2000年情況如下:
僑 匯: 33億美元 運 河: 16億美元
石 油: 19億美元 旅 游: 43億美元
[發展趨勢] 自1952年埃及建立共和國到八十年代初的三十年間埃及經濟先後經歷了納賽爾的"社會主義"國有化時期"、薩達特"開放經濟"時期和穆巴拉克的政策調整時期。
埃及於1991年開始全面施行經濟改革、金融改革和宏觀經濟穩定計劃,並於當年10月統一了市場匯率,取消外匯管制,實行貨幣自由兌換和外匯自由匯出。經濟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國內生產力,提高經濟增長率;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鼓勵私營部門發展,完全向市場經濟轉軌;實行貿易自由化,擴大出口;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國內外投資;增加就業,減少低收入階層負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於私營企業不斷發展,目前私營部門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已由90年代初的60%,提高到1999年的75%。
1996年10月,埃及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簽訂了一項新的為期兩年的埃及一攬子經濟改革方案協議,埃方承諾深入進行各項經濟改革,西方債權國的巴黎俱樂部為此免除了埃政府42億美元的債務。
經濟改革以來,埃及經濟情況逐年好轉,財政狀況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埃及整體經濟實力還不夠強,經濟上面臨諸多挑戰。
1982年以來,埃及已執行了三個五年發展計劃(1982-1987,1987-1992,1992-1997),目前正在實施1997-2001年第四個五年計劃。在這個五年計劃中,埃及政府擬興建一批跨世紀的國家大項目:如南方沙漠地區TOSHKA農業綜合項目,西奈開發項目,蘇伊士灣西北經濟特區等。這些大型項目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給埃及目前的財政造成巨大的壓力,但據說完成後也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由於近年來基本建設投資過大、消費品進口增加過快等原因,從1999年開始,埃及的經濟一直不振。在金融方面表現為:銀行銀根緊缺、呆壞帳增加、外匯儲備下降、匯率波動下滑。雖然埃及政府採取緊縮建設戰線、大力推進私有化進度、積極引進外資、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為出口商提供銀行信貸和擔保抵押等一系列措施,但至今仍未擺脫困境。
[主要產業]
1、工業
埃及的工業以紡織業和食品加工業為主。近十年來,成衣及皮革製品、建材、化肥、葯品等工業發展較快。目前埃及工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8.4%,但基礎還比較薄弱,行業發展不平衡,特別是機電產品自給率低。近年來,石油、鋼鐵、電力、化肥、水泥、機電、制葯、製革和陶瓷等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汽車製造和裝配業發展較快,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特別是石化工業發展尤為迅速。
2、交通運輸和通訊
埃及擁有發達的陸路交通網,全國公路總長度41300公里,鐵路總里程9400公里。埃及航空公司是中東北非地區最大的航空公司,另外還有4家私營航空公司。有港口8個,年吞吐量5100萬噸。其中亞力山大港是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為2200萬噸。
全國擁有電話裝機總容量630萬門,其中75%實現了數字化。光纖網已連接全國所有的城市。1996年開通了GSM行動電話系統,目前容量已達到140萬門,覆蓋全國主要城市和地區。埃及互聯網業務發展迅速,目前已有60多家私營ISP公司。
3、 農業:農業是埃及重要的經濟部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3%,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57%。可耕地面積為780萬費旦(1費旦等於0.42公頃)。八十年代以來,農業持續發展。主要農作物有(按種植面積):小麥、玉米、大米、棉花、菜豆、甘蔗、水果 和蔬菜,1998年埃及穀物總產量為1850萬噸。棉花是埃及的重要經濟作物和傳統出口商品,其盛產的長絨棉,品質優良,纖維長達36-42毫米。埃及糧、油、糖、奶的生產不能自給,所需食品的半數需要進口,每年僅進口的小麥就達400多萬噸,為世界上主要的食品進口國之一。隨著南部新河谷等工程的不斷開發,埃農田面積將繼續增加,農副產品自給率將逐步提高。
4、服務業
埃及服務業以旅遊和蘇伊士運河為主。埃及旅遊資源豐富,素有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館的美譽,金字塔、帝王谷、卡拉納克神廟都是世界著名古跡,地中海和紅海海濱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游覽和度假。1997年11月盧克索惡性事件發生,致使入境旅客數量和外匯收入均有大幅下降。由於埃及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遊客安全,目前旅遊市場已完全恢復。2000年外國遊客達550萬人,外匯收入43億美元,已成為埃及外匯收入的第一大來源。
蘇伊士運河開挖於1889年,連通地中海和紅海,為世界重要的人工水道。1996年運河拓寬、加深後,通航船舶吃水深度可達58英尺。2000年通過船隻達14000多條,總噸位達4.4億噸。近年來運河加深改建等工程仍在不斷進行,預計今年將可通過20萬噸的油輪。
埃及在國外,特別是中東地區,有勞工僑民200萬人左右,每年僑匯收入達30多所美元。
銀行和金融系統比較完善。目前在埃及經營的銀行共有81家,其中有4家國有商業銀行,24家私營或合資商業銀行,21家外國銀行分行,11家私營或合資投資銀行,21家專業銀行。埃及銀行業自7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目前已基本放開。外資可獨資經營銀行。埃鎊在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下可自由兌換。各銀行的業務范圍、服務收費、存貸款利率完全自定,中央銀行不再干預。
埃及的股票資本市場(ESE)起步於九十代初,目前已得到長足的發展,在開羅和亞歷山大有二大股票交易市場。截止到1999年底,其上市公司達到958家。外資可自由購買上市股票,1999年底,外資已佔上市資本的22%。
[資源] 石油和天然氣:埃及為非洲第四大產油國。已查明石油儲量31億桶(約合5億噸),遠景地質儲量80億桶(約合12億噸),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奈半島、蘇伊士灣、西部沙漠、紅海和地中海一帶。1998年生產原油4030萬噸,大部分供國內消費,出口原油約1000萬噸,成品油500萬噸。埃及的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已探明儲量達1萬億立方米,遠景儲量達2萬億立方米。目前天然氣的日產量為6200萬立方米。
電力:總裝機容量達1460萬千瓦,其中80%為天然氣電站。1998年發電623億度。近年來發展較快。
鋼鐵:2000年各種鋼產量600萬噸,一般鋼材可滿足國內使用,高質量鋼材仍需進口。
鋁業:1999年鋁材產量為19萬噸,部分出口。
化肥:磷酸鹽儲量豐富,1999年產氮肥722萬噸,磷肥143萬噸。化肥自給有餘,可供出口。
水泥:1999年水泥產量2290萬噸。由於新的水泥廠不斷設產,2001年可達到近3000萬噸,基本可滿 足國內的需要。
礦業:埃及的礦產資源除石油、天然氣和磷酸鹽外,均比較貧乏。目前開采量較大的有磷礦等非金屬礦,產值約占總GDP的1%。
⑧ 求各國股票指數的名稱
代碼 名稱
NZ50 紐西蘭股市NZ50指數
N225 東京日經225指數
KS11 韓國綜合指數
AORD 澳大利亞普通股指數
STI 新加坡海峽指數
KLSE 馬來西亞吉隆坡指數
TWII 台灣加權指數
PSI 菲律賓馬尼拉綜合指數
HSZS 香港恆生指數
JKSE 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
SENSEX 印度孟買Sensex指數
RTS 俄羅斯RTS指數
OMXSPI 瑞典OMXSPI指數
OSEAX 挪威OSEAX指數
FTSE 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
FCHI 法國巴黎CAC40指數
AEX 荷蘭AEX指數
GDAXI 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
SMSI 西班牙馬德里SMSI指數
SSMI 瑞士蘇黎士市場指數
MIB 義大利MIB指數
BFX 比利時BFX指數
ATX 奧地利ATX指數
MERV 阿根廷MERV指數
IBOV 聖保羅IBOVESPA指數
XAX 美國證交所
GSPTSE 多倫多股票交易所綜合
DJI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MXX 墨西哥MXX指數
NYA 紐約證交所綜合指數
SPX 標准普爾500指數
IXIC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CASE30 埃及CASE30指數
TA100 以色列TA-100指數
⑨ 蘇伊士運河的戰爭
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運河是埃及人民血汗和生命築成的,但卻為英、法的運河公司把持。蘇伊士運河公司每年攫取巨額利潤,成為埃及的「國中之國」。
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勝利後,埃及人民掀起反對英軍佔領運河區,要求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1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於1956年6月13日前將佔領軍撤出運河區。埃及為發展民族經濟和抵禦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尋求軍事援助遭到刁難與拒絕後,於1955年9月與蘇聯、民主德國、波蘭簽訂貿易協定,購買蘇聯等國的武器裝備。這引起英、法、美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
為迫使埃及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的政策,1956年7月,英、美發表聲明,撤回1952年允諾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壩工程提供的7000萬美元援助。接著,世界銀行也停止貸款 2億美元給埃及的計劃,埃及不屈服於西方壓力,同年7月26日納賽爾頒布「關於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以便用運河航運的收入作為建造阿斯旺高壩的款項。英、法擔心運河關閉,海灣與西
歐之間的石油運輸線被切斷,對埃及進行威脅制裁。
首先凍結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運河公司的基金。1956年8月2日,英、法、美三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主張蘇伊士運河「國際化」,並提出召開24國參加的倫敦會議,遭埃及拒絕。隨後,美國、澳大利亞、衣索比亞、伊朗和瑞典組成的「五國委員會」對埃及施加壓力。英、法還煽動幾百名外籍職員離職,但埃及領航員成功保證了航運暢通。9月,英、法、美再次召開倫敦會議,決定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10個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島,向運河逼進,埃及軍隊進行頑強反擊。10月30日,英、法要求以埃雙方軍隊在12小時內從運河區撤出,否則將派兵干涉,遭到拒絕。同年10月31日,英、法軍隊對埃及進行武裝干涉。11月5日,英、法海軍陸戰隊在塞得港附近登陸,但在當地軍民的英勇抵抗下,侵略軍受阻。埃及宣布與英、法斷交,埃軍主力撤出西奈,集中保衛運河區。
世界各國人民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正義斗爭,一些阿拉伯國家與英、法斷交,對英、法實行石油禁運。同年11月1日,美國在聯大緊急大會上提出立即停戰的提案。2日,聯大以壓倒多數票通過這個提案。5日,蘇聯建議與美國共同出兵「制止」 侵略,並向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聲稱「決心使用武力」恢復和平。英、法政府內外交困,終於在6日宣布停火。12月3日,英、法宣布從埃及撤軍,22日全部撤走。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鏈接
蘇伊士運河
著名的國際通航運河。位於埃及境內,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蘇伊士地峽,處於地中海側的塞德港和紅海蘇伊士灣側的蘇伊士兩座城市之間。蘇伊士運河全長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平均深度為13米。蘇伊士運河從 1859年開鑿到1869年竣工。
它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之一。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0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
從1882年起,英國在運河地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扎了將近10萬軍隊。二次大戰後,埃及堅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開始著手進行運河的擴建工程。第一階段工程1980年完成,運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擴大到3600米(即運河橫切面適於航行的部分);通航船隻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萬噸滿載的貨輪。第二階段工程於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擴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隻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將能使載重量25萬噸的貨輪通過。
蘇伊士運河開鑿始於埃及法老三世約公元前1874年。
蘇伊士運河被廢棄以至泥沙淤塞然後,分別於公元前1310年、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10年、公元前285 年、公元前117年、公元後640年、1859年重新開鑿了若干次: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位於埃及境內,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
蘇伊士運河全長約190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平均深度為13米。蘇伊士運河從1859年開鑿到1869年竣工。運河開通後,英法兩國就壟斷蘇伊士運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獲得巨額利潤。
埃及政府同意兩艘伊朗軍艦——「哈爾克」號補給支援艦和「阿勒萬德」號巡邏護衛艦進入蘇伊士運河並駛往地中海,從而再次引發了世人對這條地處中東,聯系歐亞非三大洲的黃金水道的關注。對伊朗而言,這也是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其船隻首次穿越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它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全長190多千米。該運河處於歐亞非三大洲接壤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另外,蘇伊士運河是一條海平面水道,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
蘇伊士運河連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連接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之間的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了5000-8000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了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國家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
蘇伊士運河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戰略意義的海運航道,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佔世界海運貿易總量的14%。在全世界所有的通海運河中,若論過往船隻數量及貨運量,蘇伊士運河均名列前茅。
埃及是第一個開鑿連通地中海和紅海的人工運河的國家。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在尼羅河支流上開鑿過一條運河,後人稱之為「法老運河」。這條古老運河潛在的經濟和戰略利益,令各國垂涎,並因此刀兵不斷。這條古運河先後被羅馬人和阿拉伯人侵佔。公元8世紀,埃及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填塞了這條運河。
1798年,拿破崙佔領埃及後,為開辟一條直接奪取印度和遠東財富的通道,親自帶領工程師去尋找古運河的遺跡,准備重新開通它。但是,由於測量出現錯誤,拿破崙認為紅海的水位要比地中海高出10米,開鑿運河是不可能的事。不久後,拿破崙因急於回國,開鑿運河的事就此作罷。
19世紀,英法兩國都把擴張的目標集中在富饒的東方。法國企圖連通地中海與紅海,直抵東方,打破英國對好望角航道的控制。英國為維護其在東方,特別是在印度的利益,則反對開鑿運河,主張沿開羅、蘇伊士、敘利亞、幼發拉底河至波斯灣修築一條鐵路,以加強東西方之間的聯系。
1851年,英國獲得埃及的許可,開始修築鐵路。法國也不甘落後,通過欺騙取得埃及的信任,於1854年與埃及簽訂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合同,並於1857年成立了「萬國蘇伊士海運運河公司」。
1859年春,蘇伊士運河正式破土動工,動用了幾十萬埃及民工。在霍亂猖獗的蘇伊士地區開鑿運河,十多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
蘇伊士運河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英國統治者垂涎三尺。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開鑿運河耗費1200萬英鎊而債台高築,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不得不決定出賣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44%的股票。英國看到機會來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將股票賣給法國。隨後,英國政府採用各種手段得到了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股票。最終,蘇伊士運河成為英法兩國的私有財產。
接著,英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於1882年武裝佔領埃及,完全控制了蘇伊士運河,並在運河地區建立起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扎了近10萬軍隊。
由於蘇伊士運河直接影響世界各國的利益,西方國家對英國的野心一致表示反對。1888年西方數國締結《君士坦丁堡公約》,規定必須保證蘇伊士運河的安全和自由通航。而英國卻直到1904年才正式加入這個公約,但仍繼續在運河區駐扎大量軍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指使土耳其軍隊進攻埃及以奪取運河,但沒有成功。1922年,英國承認埃及獨立後,仍保留著在運河區的駐兵權。
上世紀30年代,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英國借口保衛埃及的「安全」和「穩定」,於1936年迫使埃及簽訂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條約》,規定英軍繼續駐扎運河區,亞歷山大港仍為英國軍港等。二戰期間,英國再次在運河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埃及政府堅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1956年7月26日,埃及領導人納賽爾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宣布將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同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手以色列對埃及發起軍事進攻,企圖用武力重新奪回蘇伊士運河,推翻納賽爾政權。
以色列率先侵略埃及西奈半島,並迅速向運河區挺進。英法兩國空軍於兩天後對埃及發起空襲,然後空投傘兵,並調集海軍陸戰隊登陸塞得港,展開佔領運河的地面攻擊。
在埃及軍民的英勇抗擊下,英法以三國的武裝進攻最終失敗。英法軍隊不得不於當年12月全部撤出埃及,以色列隨後也被迫撤軍。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也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早已成為埃及經濟的生命線。當然,蘇伊士運河開通至今也被關閉了5次。其中,在1967年的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侵略埃及並佔領埃及西奈半島,蘇伊士運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重新開放。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稱蘇伊士運河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蘇伊士運河建成後,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的航程,連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
踏上蘇伊士運河的堤岸,看著那滔滔流水,我的腦海中閃現這樣一個問題:河床中流淌的到底是什麼?一時間,歷史的鏡頭和現實的場景競相交疊,浮現出這樣一個答案:既有昔日悲憤的血汗,也有今天喜悅的淚水。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北起地中海邊的塞得港,南止紅海旁的陶菲克港,全長190多千米。運河通過地中海和紅海連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緊扼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這樣的運河,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價值。
埃及東北部是非洲和亞洲的接壤地帶。早在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就認識到在那裡修建運河的必要性。據歷史學家考證,公元前1874年,埃及法老蘇努塞爾特三世曾主持開鑿運河,通過尼羅河及其支流把地中海與紅海連接起來。這條「法老運河」開工儀式的畫面,至今仍保留在盧克索的卡爾納克神廟正面的牆壁上。這是埃及開鑿的第一條人工運河,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可是,運河四周都是廣袤的沙漠,狂風卷黃沙,這條運河不久就被阻塞。後來的埃及法老,還有入侵的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都曾設法疏通,但沒有成功,到公元8世紀竟完全毀棄。
蘇伊士運河,緣起於現代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公元15世紀,葡萄牙人急於前往傳說中「遍地是香料和黃金」的東方。他們發現了繞過南非好望角直達那裡的新航道。但是,這條航道畢竟繞路太多,耗時費力。因此,後來的法國人和英國人都想尋找一條捷徑。1798年,拿破崙進占埃及,指示部屬對可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地峽進行測量。1832年,法國外交官兼工程師費迪南?德萊塞普正式提出在這個地峽開鑿運河。1833年至1837年,他在開羅任領事,極力接近並討好埃及統治者,以「打通關節,成就大事」。1854年11月,他如願以償,從新任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那裡獲得開鑿與經營運河的「特許權」。四年後,他發起成立主要由法國和埃及私人出資的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1859年4月25日,運河的修建在現今的塞得港破土動工。河道的走向沒有選取貫通地峽的最短直線距離,而是利用天然的湖沼窪地,將沿途的曼扎萊湖、提姆薩湖、大苦湖和小苦湖串連在一起。雖然河道出現多處彎曲,但卻大大縮減了施工量。
我參觀過塞得港和伊斯梅利亞城的運河博物館。那裡保存的資料說,為開鑿運河,公司從埃及各地僱傭了大量奴隸勞工。他們掘地全憑雙手掄鎬執鍬,運土則全靠頭頂與肩扛。他們終日勞作,忍受著政治脅迫、炎炎烈日、霍亂病痛「三重摺磨與煎熬」。當時,埃及全國有人口500萬,先後有220萬人參加運河修建。運河原計劃六年完成,但因氣候條件惡劣,勞動工具簡陋,歷時十年才完工。為開鑿這條水道,挖掘土石方7500萬方,有12?5萬埃及人因勞累而死。因此,博物館人員說,蘇伊士運河「是埃及人用雙手摳出來的,用肩膀扛出來的,用屍骨壘砌起來的,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運河的開鑿,使歐亞兩大洲繞過好望角的航程縮短近萬千米,是埃及繼其古老文明之後對人類做出的又一歷史性貢獻。
1869年11月17日,運河正式宣告通航。可是,通航不久,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因財政困難就不得不將埃及擁有的運河股份出售。1875年,英國購買了埃及的運河股份,隨後出兵佔領運河區和整個埃及。這樣,英國同法國一起就取得運河的長期控制權。在埃及土地上主要依靠埃及人民修建的這條運河,竟成為歐洲殖民主義者謀取私利的工具。
從來不甘逆來順受的埃及人民,決心把運河奪回來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此,他們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悲壯的斗爭。
1952年7月,阿卜杜勒·納賽爾領導埃及人民推翻法魯克封建王朝,維護民族獨立和收復運河控制權的斗爭空前高漲。1956年6月,駐扎在運河區的8萬英國軍隊被迫撤離。同年7月26日,納賽爾順應民意,在亞歷山大城宣布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當晚,那裡有25萬群眾走上街頭表示支持和歡慶。同時,塞得港有幾萬人湧向運河口,將豎立在那裡的德萊塞普的雕像推倒。這樣,由法、英兩國霸佔長達87年之久的蘇伊士運河終於回到埃及人民手裡。當時,許多埃及人從遙遠的南方和西部趕來,站在河岸上歡呼,將一把把熱淚拋灑到滾滾的水流中。
⑩ 請問,英國股票交易時間是北京時間多少點到多少點。順便想問問埃及和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英國 倫敦金融時報 100 指數 - 3:30pm 11:00pm
恆生倫敦參考指數 - 4:30pm 11:00pm
倫敦與北京時差8個時區
埃及與中國相差6個時區,埃及0點時,北京為6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