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知識 » 噪音交易模型與股票市場
擴展閱讀
擅自炒作別人股票賬戶 2025-02-02 09:33:58

噪音交易模型與股票市場

發布時間: 2022-07-21 14:27:42

㈠ 噪音交易者的影響的效應

在DSSW模型中,De Long等人總結了影響噪音交易者預期收益的四種效應: (hold more effect)
即指當噪音交易者平均持有更多的風險資產時,也就意味著他們承受的風險份額越大, 自然他們所獲得的風險回報也越多,相對於套利者來說, 噪音交易者預期的收益就會增加。 ② (price pressure effect)
即指當噪音交易者情緒越來越樂觀時,他們對風險資產的平均需求會增加,這必然會導致股價上升,這樣他們就降低了風險回報以及他們與套利者之間的收益差別。 (buy high sel1 1ow effect)或弗里德曼效應(Friedman effect)
即指由於噪音交易者的非理性,致使他們選擇了錯誤的入市時間,在高價時買進、低價時賣出,從而形成虧損。噪音交易者的投資心態越易變,他們錯誤的入市時間對他們收益的損害就越大。 (Create space effect)
即指當噪音交易者的想法改變得越來越頻繁,價格風險也就越來越大。套利者如果想利用噪音交易者的錯誤來牟取利潤就必須承受越來越大的風險。因為套利者是風險規避者,所以隨著風險的增加,他們從噪音交易者手中購買的風險資產就會減少,從而噪音交易者「創造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以上四種效應,多多益善效應和空間創造效應有助於提高噪音交易者的相對預期收益,而價格壓力效應和買高賣低效應則將減少噪音交易者的預期收益。因此,噪音交易者的預期收益是高還是低,就要看一定條件下,上述兩組效應中哪一組佔有明顯的優勢。如果噪音交易者普遍看淡後市,此時不存在多多益善效應,他們的平均收益不會太高;當噪音交易者對市場過於看好時,價格壓力效應會增大並發揮主導影響,他們平均來說也不會獲得高的收益只有在對市場看多的程度處於中等時,多多益善效應和空間創造效應發揮主要作用,噪音交易者才能獲得相對較高的預期收益,並且風險迴避型的投資者越多,噪音交易者的平均收益也相對越高。De Long等人的這一發現表明,噪音交易者在市場中並不總是虧損的,當然他們也並不總是盈利,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他們的預期收益可以為正,甚至高於套利者。

㈡ 什麼是金融噪音理論

金融市場中的噪音交易商

關於人工金融市場中噪音交易商的研究,基於市場中風險投資的收益是由內生因素來確定的。「噪音交易商」是指那些非理性的根據似乎是真實的信息而實際是雜訊信息開展交易的智能體。一些研究表明那些遵循似乎是非理性投資策略的交易商,在金融市場只能有很少的影響,這是因為他們平均趨向於「高買低賣」,因此他們的資金和其造成市場的影響將會逐步喪失。為研究這一問題,在 Swarm模擬系統中,建立以事件驅動的市場模型,每個交易時段會不定期出現五個基本事件類型。交易商必須確認自己的交易策略,基本交易者把他們的交易策略建立在對風險現金流和非風險現金流毫無偏見的預期基礎上,噪音交易商則帶有非理性成分。

模擬結果依賴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表明在噪音交易商的總體保持相當比例並且持續類似的理念,那麼他們就能夠主導市場並影響價格。財富在市場組織的結構和特徵方面似乎起著次要作用。在和噪音交易商的理念不是高度相互聯系的市場中,基本交易商能夠主導市場,噪音交易商能被系統消除,價格收斂於基本價值,並且交易量收斂於零。

㈢ 中國股市噪音較大 我們還能以股價最大化為目標嗎

把「中國」兩個字去掉更合適!市場噪音從來就沒停止過,哪個地方都一樣,沒什麼不同的。無論制度怎麼變,人性沒有變,從這個角度來看,幾百年後市場還是會這樣子,不會有什麼新花樣。

股價最大化的問題,這個肯定是每一筆交易的共同目標,當作追求沒什麼問題。但現實條件下,市場極端價格都是非理性的,沒人能知道這種非理性會把市場推到什麼地步,所以最高價、最低價是沒有辦法預測,也沒辦法做到。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㈣ 雜訊交易者的削弱影響

噪音交易者在金融市場中長期生存既得到了理論上的證明,也是現實中各國證券市場都普遍實際存在的現象,這一現象將對證券市場的穩定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而我國的股票市場兼有新興和轉軌兩大特徵,噪音交易者的影響就更為嚴重。要削弱這種影響,股票市場改革需要做到:
第一,培育理性市場主體,包括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管理:
第二,糾正股票市場信息壟斷、競爭無序、運行機制不規范等結構性缺陷;
第三,建立和完善股票市場發行制度、國有股制度、賣空制度、市場分割制度、不完全退市制度、市場開放制度等制度性缺陷;
第四,規范政府監管行為,從政府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

㈤ 雜訊交易者的影響效應

在DSSW模型中,De Long等人總結了影響噪音交易者預期收益的四種效應:
① 多多益善效應(hold more effect)
即指當噪音交易者平均持有更多的風險資產時,也就意味著他們承受的風險份額越大, 自然他們所獲得的風險回報也越多,相對於套利者來說, 噪音交易者預期的收益就會增加。
② 價格壓力效應(price pressure effect)
即指當噪音交易者情緒越來越樂觀時,他們對風險資產的平均需求會增加,這必然會導致股價上升,這樣他們就降低了風險回報以及他們與套利者之間的收益差別。
③ 買高賣低效應(buy high sell low effect)或弗里德曼效應(Friedman effect)
即指由於噪音交易者的非理性,致使他們選擇了錯誤的入市時間,在高價時買進、低價時賣出,從而形成虧損。噪音交易者的投資心態越易變,他們錯誤的入市時間對他們收益的損害就越大。
④ 空間創造效應(Create space effect)
即指當噪音交易者的想法改變得越來越頻繁,價格風險也就越來越大。套利者如果想利用噪音交易者的錯誤來牟取利潤就必須承受越來越大的風險。因為套利者是風險規避者,所以隨著風險的增加,他們從噪音交易者手中購買的風險資產就會減少,從而噪音交易者「創造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以上四種效應,多多益善效應和空間創造效應有助於提高噪音交易者的相對預期收益,而價格壓力效應和買高賣低效應則將減少噪音交易者的預期收益。因此,噪音交易者的預期收益是高還是低,就要看一定條件下,上述兩組效應中哪一組佔有明顯的優勢。如果噪音交易者普遍看淡後市,此時不存在多多益善效應,他們的平均收益不會太高;當噪音交易者對市場過於看好時,價格壓力效應會增大並發揮主導影響,他們平均來說也不會獲得高的收益只有在對市場看多的程度處於中等時,多多益善效應和空間創造效應發揮主要作用,噪音交易者才能獲得相對較高的預期收益,並且風險迴避型的投資者越多,噪音交易者的平均收益也相對越高。De Long等人的這一發現表明,噪音交易者在市場中並不總是虧損的,當然他們也並不總是盈利,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他們的預期收益可以為正,甚至高於套利者。

㈥ 金融市場中噪音理論產生的原因

1999-03-03 作者:高揚 來源:北京商學院
金融資產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其根源來自於對現實物質生產的需求,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用於實物資產的投資。金融資產作為一種權利(債權、所有權)憑證,卻脫離了實物資產而在金融市場中作為一種商品由眾多的投資者來交易。金融資產的這種虛擬性質,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因其電子虛擬化的交易方式和越來越多的衍生產品的存在而更加突出。盡管金融資產在形式上逐漸脫離了與實物資產的聯系,但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卻是不能忽視的,即金融資產的價值實質上是由與之相關的實物資產等基本因素決定的。金融資產價值本質也就體現出它與實物資產最根本的聯系,也只有如此,資源才能在這一價值的引導下進行合理配置,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在金融市場上,金融資產的價值是由眾多交易者的交易行為表現出來的。交易者根據各自對信息的收集與分析預測而進行交易,其價格是眾多交易者收集信息所反映的結果。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經濟現實中,信息是紛亂的、復雜的,信息的收集也是要花費成本的。同時,不同交易者收集、分析信息能力是有差異的,所以交易者佔有的信息也是不完全對稱的。在這一前提下,交易形成的價格是不充分、不完全的,與金融資產的價值存在著偏差,由此產生了以研究這一偏差的理論—「雜訊」理論。
金融市場雜訊可以表述為:資產價格偏離資產均衡價值的狀態。雜訊理論就是研究「雜訊」產生的原因與表現。雜訊理論立足於金融市場上交易者的現實情況,通過對價格異常變化的分析、研究以及數理模型的推導,論證了金融市場上的「雜訊」。「雜訊」理論共同的基本前提包括兩個方面:
1?雜訊交易者是長期存在著的。布萊克將雜訊交易者定義為:把「雜訊」視為真正的信息而進行交易的人。在雜訊理論研究者中,雜訊交易者有著不同的行為特徵:
(1)錯誤地認為他們掌握了有關風險資產未來價格的特殊信息,這些信息雜訊可能來自於技術分析師、股票經紀人或者經濟顧問的一些虛假信息;
(2 )對未來價格表現出來的過分主觀的錯誤看法;
(3)對選擇證券組合依據一種不正確的理念等等。
盡管行為表現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即在信息不完全情況下對未來價格的判斷是錯誤的,與之相對的則是信息相對完全的理性的交易者。雜訊交易者的存在,增加了市場流動性。並且,由於交易者之間始終存在著收集信息的差異、信息成本差異以及投資理念上的差異,使得雜訊交易者始終作為交易者的一部分而存在於金融市場中。
2?投資者中存在著短期交易者。他們出於消費需求或調整投資組合的需要而進行持倉期較短的交易。
在以上兩個前提存在的情況下,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交易者在這一環境下的行為特徵以及所帶來的價格上的「雜訊」。
一、理性泡沫理論——對理性套利者行為影響

德朗等在1990年發表的名為《金融市場中的雜訊交易者風險》的論文中,詳細闡述了這一觀點。該模型假設存在兩種交易者:雜訊交易者和理性套利者。對於理性套利者來說,他們所面臨的不僅有基礎性風險,而且還有雜訊交易者自身創造的風險。例如:當雜訊交易者今天對某一資產持悲觀態度時,則會使價格下跌,套利者此時進行交易是因為他認為價格在不久就會恢復。如果雜訊交易者的看法並未扭轉並更加悲觀時,對於短期套利者來說,就可能使他遭受損失。
由於這種風險的存在,套利者與雜訊交易者對抗力量削弱,從而使雜訊交易者「創造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由於雜訊交易者收益高,因此可能有部分理性套利者轉為雜訊交易者。從長期來看,雜訊交易者主導了整個市場,從而使市場效率消失。對於專業套利者來說,他們的行為可能受此影響,不再是對基本面的套利,而是對雜訊交易者的反映,他們花費資源去檢驗、預測雜訊交易者的行為,從而與之對抗,由此所獲的私人回報可能超過社會平均收益。
這一理論能夠合理地解釋證券、期貨、外匯市場中的價格異常現象,及其價格過分波動、股票市場價格的反彈、資本價值的高估及限額共同基金的低估等等。這一理論與弗里德曼和法馬(Fama)的觀點截然相反,他們認為雜訊交易者不是資產價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因為非理性的雜訊交易者會遇到理性套利者的反擊,在對抗過程中會使價格趨向於基礎價值。並且,在交易過程中,對資產價值判斷完全錯誤並影響價格的人遭到損失,套利者會從中受益,最終雜訊交易者會從市場上消失,因此他們不會過多地影響價格,即使會,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二、信息聚集理論——對搜尋信息者行為的研究

弗魯特等人在1992年闡述了信息聚集這一理論。在他們的模型中,交易者分為三種:長期交易者、短期交易者、流動交易者(即雜訊交易者)。
假設存在a、b兩個與基礎資產有關的信息,交易者只能無成本的獲取其中之一而不能同時佔有(信息是有成本的)。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依賴於相同信息a交易的人越多,就會減少利用該信息的投資者的效用。這種負的信息溢出效應符合傳統的有效市場理論。
但是,當投資者是短期交易者時,信息的溢出效應可能為正,即越多的投資者集中於某一個信息(如a),投資者從中獲利就越多。在這種情況下,a信息就漸漸融入到價格中,而b信息則未充分反映到價格上,從而降低信息效率,使價格存在雜訊。該模型進一步放寬了a、b是與基礎資產價值有關的假設,即當存在與基礎資產價值無關的信息c時,研究c的投資者越多,也同樣會使交易者獲利更多。
例如,以技術分析為依據的交易者,他們交易所依據的並非是與資產價值相關的信息,而是價格、交易量變化的圖表,當越來越多交易者採用圖表分析法,分析得出相似的結論時,他就從中獲利,從而促使更多的交易者去研究它,盡管它是與基礎價值完全不相關的。在這個模型中,正的信息溢出效應導致投機者傾向於忽視與基本面有關的信息,「聚集」在某一信息上,而忽視其他信息。這種正的信息溢出效應使專業投資者在收集分析信息時,關注的不是自己認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