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知識 » 陳思進股市交易中的股票
擴展閱讀

陳思進股市交易中的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7-04 13:01:59

① 在上海.深圳兩大證卷交易所掛牌交易的股票中,一共有幾只股票,其中基金有幾只.每天漲跌幅度限制在百分之幾

目前在上海.深圳兩大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股票一共有1460隻,其中A股1352隻,B股108隻。還有基金92隻。除ST股票漲幅限制5%外,其餘都是10%。
進行交易的一般都稱之為「商品」,股票也不例外,其內在價值(標的公司價值)決定了它的價格,而且它的價格無論怎樣變化都是圍繞之價值周圍的。
股票的價格波動也和普通商品一樣,會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
就像豬肉,當對豬肉的需求增多了,當市場上豬肉供不應求,價格上升是必然的事;當豬肉產量不斷增加,豬肉供給過剩,豬肉價這個時候肯定就不會上升。
股票的價格波動表現為:10元/股的價格,50個人賣出,但市場上有100個買,那另外50個買不到的人就會以11元的價格買入,股價就會因此得到提高,反之就會導致股價下降(由於篇幅問題,這里將交易進行簡化了)。
一般來說,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會導致雙方情緒變化,這時供求關系也會受到影響,其中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因素有3個,下文將一一講解。
在這之前,先給大家送波福利,免費領取各行業的龍頭股詳細信息,涵蓋醫療、軍工、新能源能熱門產業,隨時可能被刪:【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哪些因素會使得股票出現漲跌變化?
1、政策
都說行業或產業需要配合國家政策,比如說新能源,前幾年國家開始注重新能源的開發,有關的企業、產業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比如補貼、減稅等。
這樣的政策讓市場資金紛紛下場,尤其是相關行業板塊和上市公司,是重點挖掘對象,進一步造成股票的漲跌。
2、基本面
看長期的趨勢,市場的走勢和基本面相同,基本面向好,市場整體就向好,比如說疫情後我國經濟回暖,企業盈利增加,那股市也會跟著回升。
3、行業景氣度
這個比較關鍵,一般地,股票的漲跌常常受到行業景氣度的影響一個行業光景好,那這類公司的股票走勢就好,價格就高,比如上面說到的新能源。
為了讓大家及時了解到最新資訊,我特地掏出了壓箱底的寶貝--股市播報,能及時掌握企業信息、趨勢拐點等,點擊鏈接就能免費獲取:【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二、股票漲了就一定要買嗎?
大部分的新手剛了解股票,一看某支股票漲勢大好,便毫不猶豫投資幾萬塊,後來竟然一路下跌,被套的非常牢。其實股票的變化起伏可以進行短期的人為控制,只要有人持有足夠多的籌碼,一般來說占據市場流通盤的40%,就可以完全控制股價。因此學姐建議剛接觸股票的新手,把長久持有龍頭股進行價值投資放在第一位,防止在短線投資中出現嚴重虧損。吐血整理!各大行業龍頭股票一覽表,建議收藏!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② 股市交易中股票名稱前的L是什麼意思

在股市交易中股票名稱前面的「L」指的是「聯」,也就是指關聯品種,同時說明了該股可能有B股、H股,或者是債券、權證等等。
下面是對股票名字前的字母含義介紹:
股票名稱前面的「G」是指「貢」字,也就是「貢獻」的意思。點擊一下可以看見所有股票對該指數的漲跌貢獻度。

③ 拿別人的錢說投資了,其實沒有投資是自己用了怎麼辦怎麼辦

「投資是如何創造價值的?」
「簡單來說,資本在流動中創造價值。我們的工作通過提高資本的流動性而創造價值。」 搞金融的表妹向家中長輩如此科普——不過其實我是沒怎麼聽懂。
然後最近看了一本《投資的邏輯》,裡面講了很多故事,總算把我給講懂了。作者陳思進是軟體專業出身,在華爾街打拚十多年,見聞了無數騙人勾當,最終在 2007年 帶著老婆逃離了華爾街,在加拿大定居下來。總之,是個自己有故事又會講故事的人。
近現代金融行業有幾個經典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有關 1602年 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二個故事有關 1637年 荷蘭鬱金香市場的崩潰。第三個故事有關 1711年 成立的英國南海公司。第四個故事有關 1929年 開始的美國經濟大蕭條。第五個故事有關 2000年「.COM」 泡沫破裂引發的納斯達克崩盤。第六個故事有關 2006年 的美國房價崩盤引發次貸危機到 2008年 的全球金融海嘯。
其實除了第一個故事有些與眾不同之外,從第三個故事到第六個故事,幾乎都是第二個故事在不同時代的翻版——差別只在於背後的推手、系統的復雜程度、影響的范圍以及傳播的速度。
這六個故事,就是本書的讀書筆記。
一、從錢幣到貸款,再到股票模式的誕生
作者常說一句話:「錢就是債,貨幣是一種欠條。」 如果更廣泛的理解這句話,可以認為股票也是一種債,只是找了不同的債主,以及使用了不同的方式還債。
16 至 17 世紀是大航海時代初期,跨洋貿易的發展潛力巨大。當時很多荷蘭人在東印度群島一帶做香料生意,為了讓先回國的香料和後回國的香料都能賣出好價錢,荷蘭商人們在 1602年 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以壟斷該海域的所有貿易。
海外貿易很賺錢,但是出海需要錢。想同時做更多貿易,就要造更多船同時出海貿易,就需要更多的錢,所以公司需要向外借錢(一般來說,當時借錢的對象主要是達官顯貴或者專業放貸的)。但是出海也很危險,如果很多船沉了或者被海盜搶了,公司就賺不到錢,更別說還錢了。
怎麼辦呢?東印度公司想出了一種新的借錢方式:這筆借款沒有固定利息,也沒有約定歸還本金的時間。你將一直都是我的債主,我每次出海回來都會給你支付利息。如果我賺的多,你賺的利息也會多,我保證遠超過一般的貸款利息;如果我沒賺到錢,你也賺不到利息,然而這會是非常少見的;如果我虧光了,你的本金就拿不回去,但這件事情幾乎不可能發生。
總之,如果你相信我能賺錢——賺很多錢,你就應該借錢給我!
於是東印度公司向荷蘭全體公眾借錢(公開募集資金,也就是 IPO),借條的名字就叫做 「股票」,債主的名字就叫做 「股東」,利息的名字就叫做 「股息 / 紅利」。那時的公眾持有股票的目的只有一個——分享公司的成長紅利。
有了錢的東印度公司也很給力,開辟了眾多新航線,貿易量蹭蹭的上升。雖然當時的擴張在今天看來是罪惡的殖民(當年鄭成功打的荷蘭人就是他們公司的船隊),不過它對股東真的是很實誠——公司創立的前一百年間,每年的分紅高達 12%到 63%。
可以這么說,正是因為這種新興的 「借錢模式」,讓東印度公司的發展速度比過去的獨立海上商隊增加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也讓遠洋航海技術的成熟速度加快了好幾倍,讓大量的貨品(以及文化)在東西方之間流轉。在其賺錢的百多年間,這樣的模式也讓荷蘭民眾的財富積累速度增加了好幾倍。將社會的財富以這種方式聚集在一點上,產生了驚人的爆發力,推動了文明技術的發展,不得不說是 「股票」 帶來的社會價值。雖然侵略的惡性也因此成倍增加了,但總體來說其貢獻還是要大於其破壞的。
一直到了 18 世紀,「由於與英國人之間戰爭不斷,再加上國內對亞洲貨品的需求量大減,導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經濟出現危機,終於在 1799年12月31日 宣布解散。」
二、二級股票市場,從投資到投機
在東印度公司的鼎盛時期,由於其驚人的紅利回報,「誰不買它的股票,簡直就是傻瓜」,民眾於是爭先恐後的想買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或者說,爭先恐後的想把自己的錢借給東印度公司),當時幾乎每個荷蘭人都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
但是呢,公司發行的股票數目是有限的(我們借這么多錢就夠啦),而且一旦錯過發行期就買不到。還想買更多股票的人怎麼辦呢?
那就只能從其他投資者手中購買啦。
於是這個名叫 「股票」 的借條變成了可交易的商品。這個商品的定價雖然是由交易雙方協商,但總體來說是根據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好壞而制定。
二級股票市場的形成給整件事情帶來了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如果說一開始,
股票的定價 = F (投資人認為東印度公司能賺多少錢)
那麼二級股票市場形成之後,事情就變成了,
股票的定價 = F (買賣雙方認為其他民眾認為東印度公司的股票值多少錢)
商品貿易本就是一種從買賣的差價中賺取利潤的活動。當股票也變成了商品,也就有了 「股票的商人」 專門從股票的買賣中賺錢。這樣的商人叫做 「投機者」。在東印度公司在世的將近兩百年期間,其股票價格在二級市場上一度以 IPO 價格的 12 倍成交,後來據說是受到鬱金香泡沫破裂的影響,股價一下又縮水了四分之三。股價與鬱金香球莖價格的跌落是否損傷了東印度公司,這個作者在書中沒有提供直接的證據(也有說法是荷蘭的經濟因為鬱金香泡沫而癱瘓了三年)——考慮到鬱金香泡沫破滅發生在 1637年,而那時候東印度公司還活得很好,這個猜測很可能是不成立的;不過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當時有千百萬跟風投機的民眾因此倒了霉。
投資是 「有錢大家一起賺」 的游戲。
投機是零和游戲。二級股票市場本質上就是個大賭場。
三、從自由的投機市場到欺詐的投機市場
對於鬱金香熱潮的起因,作者的解釋是因為 「他們當時太有錢了」,而有錢的原因就在於 「多數人都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畢竟大多數人只會在有 「閑錢」 的時候才去多考慮錢生錢的事情;有錢的人多了,才能撐起足夠大的市場;足夠大的市場,才能炒出高價。不過更加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原始投機者」 需要更多的 「跟風投機者」,這個游戲才能玩得起來。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性,大量 「跟風投機者」 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
如果果真如此的話,那麼鬱金香熱潮可堪稱那個時代最成功的營銷事件了。在那樣的場景下,越是成功的營銷,最終造成的傷害就越大。跟風參與者既參與了投機也參與了營銷,因此他們既是受害者,也是共犯。
南海事件與鬱金香事件非常像。不同之處在於,鬱金香事件是市場自然形成的,而南海事件 「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用來詐騙股東的陰謀」。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借錢開船隊,它發行股票是為了吸引人投資。而成立於 1711年 的英國南海公司,雖然也有南美洲以及太平洋群島地區所有貿易的壟斷權,卻對開船隊做貿易的活動一點也不用心。南海公司發行股票是為了吸引人投機。
故事的背景大概是這樣的:之前,英國政府為了跟西班牙人打仗,向英國民眾借了幾千萬英鎊(國債),借錢時承諾的利息是 9%。仗打完了,英國政府又不想支付 9%的利息了,只願意支付 5%,可是廣大債主們不幹。怎麼辦呢?乾脆找一家大公司,給他一些好處(比如貿易壟斷權),讓他把民眾手上的國債全都買下來,再支付他 5%的利息。這家大公司也不用真的出幾千萬英鎊的現金來從民眾手上買國債,他只需要發行同等價值的股票,用自己的股票把民眾手上的國債換過來就好。至於這家公司要怎麼處理那 4%的利息差,政府就不關心了。
南海公司在 1720年1月 成為了這家 「股票換國債」 的公司。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公眾心甘情願的放棄手上的國債,轉而持有南海公司的股票?無論是英國政府還是南海公司都有強烈的意願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做成公眾眼中的 「搶手貨」,但如果僅僅是高於 9%的紅利,恐怕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熱度。
那麼,50%的收益率足夠讓人動心嗎?100%的收益率足夠讓人放下警惕嗎?300%的收益率足夠讓最膽小的人也變得無畏嗎?1000%的收益率足夠讓任何人瘋狂嗎?
也只有投機品能夠符合這樣的要求了。
南海公司憑借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自己強大的市場營銷能力,很快就成功的讓民眾相信 「南海股票超級棒」,從而參與投機。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南海公司在股票二級市場上的股價就從 1720年1月IPO 原始股時的 128 鎊翻到了 300 多鎊,用股票換到的國債超過了民眾持有總量的一半。4月,公司以 300 鎊的價格售出 225 萬股。5月,股價超過了 500 鎊。6月,890 鎊。7月,股價到達了 1000 多鎊,公司以 1000 鎊的價格又售出了 500 萬股。
然後股價就下滑了。9月 初,900 鎊。9月9日,540 鎊。9月28日,190 鎊。12月,124 鎊。
至此,高價買進南海公司股票的 「投資者們」 損失巨大,以至於在之後的好多年內,英國的民眾們都不敢碰股票了。南海公司被政府清查,發現其資本已所剩無幾,CEO 和董事們要麼被逮捕,要麼自殺。英國政府誠信破產,其對手輝格黨從此上台執政 50年。被騙者、騙人者、幫人騙人者,三方皆慘敗。
局面在 7月 就失控,有後人分析原因是在當年的 1月 到 6月 期間有很多其他的 「創業公司」 也照搬了同樣的路數到股市上圈錢。在那段時期成立並上市的 161 家創業公司里,大部分聲稱自己在做貿易,也有的聲稱自己在研發 「永動機」,或者 「改變孩子的命運」,或者 「從水銀中提取銀」。不要忘了,那個時代的英國,正是牛頓時代的英國,科學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幻想,其中有些的確是新的可能性。然而在南海公司股票價格從 128 鎊升到 1000 鎊的那六個月內,據說已經到了 「政治家忘記政治、律師放棄打官司、醫生丟棄病人、店主關閉鋪子、牧師離開聖壇」 的地步。即使科技發展真的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又如何會在這樣的狀況下實現?
退一步講,就算沒有那 161 家別的公司,南海公司的局面最終也只能以失控崩盤結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就好像在核反應堆里,如果鏈式反應的速度超過了臨界值,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像一個炸彈一樣爆炸了。
該怎麼說呢。投機是貪婪,但不是犯罪。煽動他人投機,雖然其心可誅,但也不能說是犯罪。至於用欺騙的手段煽動他人投機,則是不可原諒了。但這三者之間的界限,卻又是如此模糊而容易跨越啊。
其實懶菜君的金錢觀是那種最老土的 「錢多錢少都能過,總之不可欠人錢」 類型,對投資幾乎一竅不通。對於負債買房乃至於借錢炒股的行為,雖然能理解其中的收益計算,但情感上總覺得 「欠債就是不好的」。對於借錢開公司(「拿投資人的錢創業」)的行為,情感上要比借錢消費的行為更容易接受;但是眼見眾多無謂的燒錢行為(以及無數從業者們燃燒生命的行為)成為了每天的習以為常,仍然會忍不住想要嘔吐。
前天看到一個說法叫做 「反正實體經濟也承載不了這么多年輕人,不把他們趕到創業泡沫里又能怎麼辦呢?」 按照同樣的思路,豈不是也可以說,「反正實體經濟也承載不了這么多熱錢,不把它們趕到股市泡沫或者房地產泡沫里又能怎麼辦呢?」
我覺得這不僅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想法,簡直可以說是謀財害命。
前天還看到一篇李錄的演講稿,其中說到 「用別人的錢做投機的人,贏的時候來錢比投資快得多,輸的時候輸的是別人的錢。在這樣的誘惑下,有幾個從業人員能忍住投機的貪念,安安心心做投資呢?」
長期來看,劣幣是否會驅逐良幣?漫天漫地的投機行為是否會讓踏踏實實做投資的普通投資者,乃至於踏踏實實幹活兒拿工資的普通勞動者活不下去?
回頭來看美國投資市場的發展歷史。
四、玩投機的大牛們
南海公司崩盤之後的兩百年間,美國股市也經歷過多次大手筆的惡意操盤。
比如,曾有一位財長助理杜爾看中了紐約銀行股票的機會,「以內幕信息」 拉著一富豪家族 L 做多,為了保險起見又 「以內幕信息」 暗地裡拉著另一富豪家族 M 做空。結果公眾們因為看到杜爾做多,就一股腦沖進來把股價炒高了。做空的 M 家族覺得自己被騙了,感到很生氣,後果很嚴重:M 家族憑借雄厚的資金開始從銀行大量提取黃金白銀,很快就迫使銀行利率飆升,使紐約銀行的股價一瀉千里,造成整個市場一片狼藉。
又比如,曾有一位議員金布爾利用自己的話語權,先是放出一個 「不支持鐵路公司發新股」 的信息誘導民眾看多某鐵路股票,趁著民眾大量購入該股票時大量拋售,大賺一筆;繼而進一步做空該股票,然後再利用職權推動一項 「鼓勵鐵路公司擴張」 的法案,把該股票的股價搞了個過山車,從中又大賺一筆,把散戶們搞的雞飛狗跳。
如此種種事件,數不勝數。然而長此以往,總是被騙的民眾豈不是就不相信股票,再也不進來玩了?沒人進來跟風投機,誰來當接盤俠呢?沒人進來買賣股票,股票經紀人吃啥喝啥呢?
於是出現了一股行業內部自我規范的力量,比如為了確保股票交易價格公開而簽署的《梧桐樹協議》,比如為了杜絕內幕交易而出台的《藍天法》等等。
但是說到底,賭場的莊家給散戶們建立信心的目的,也無非是想把他們留在賭桌上罷了。
五、還不起錢的債務人們
歷史上對大蕭條的研究極多。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作者對大蕭條並沒有花太多筆墨,而是引用了大量帶有感情色彩的政客發言。至於寫 「點 COM 狂潮」 與次貸危機的章節,則是敘述自己以及身邊朋友們的真實被坑經歷。坦白講我覺得這三個故事在書中講得不如前面精彩,所以我們先拋開這幾件事情不談,看看別的一些事情。
1855年,美國一家賣縫紉機的公司開創了 「分期付款」 模式。
1910年,美國一家百貨公司開創了 「信用支付」 的消費模式,該模式在之後的二十年間被大量百貨公司與零售商仿效。
1930年 代初,美國一些保險公司開始推動 「貸款購房」 模式。該模式在 1934年 被美國房管局推廣,並且為了提升購房的刺激效果,將原本至少 50%的首付降低到 20%甚至 10%,將原本 3-5年 的還貸期限延長至 15-30年。
90年 代開始流行的 「點 COM」 是一種 「另類成長」 的公司:它成長飛快,但是成長的是 「用戶量」 而不是 「收益」。在大部分情況下,它的成長越快,燒錢就越快。
1995年,柯林頓政府推動貸款機構進一步把原本不夠資格申請房貸的低收入人群納入貸款范圍。因為這些人的信用相對較低,產生違約無法還款的風險較高,因此這樣的貸款被稱為 「次級貸款」。
「一幢獨立的大洋房無疑是家庭的最大資產,緊跟其後的房屋貸款,也就理所當然成了美國家庭的最大債務。」
這句話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說:
縫紉機原本是資產,現在成了債務;公司原本是資產,現在成了債務;房子原本是資產,現在成了債務。
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當債務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而債務的價格又不斷上升的時候,負債的人把自己的債務賣掉就可以大賺一筆,而不負債的人簡直就是傻瓜。然而當債務的價格回落時,很多負債人就還不起債了。然後,他們曾經以為是自己 「資產」 的東西在吸幹了他們最後一滴血之後離他們而去。
大蕭條時發生大擠兌,大量銀行還不起錢破產了,而銀行還不起錢給儲戶則是因為大量向他們借錢炒股的同學們(無論是投資公司還是散戶)在股市暴跌之下沒有錢還給銀行。「點 COM」 泡沫破裂時大量 「點 COM」 公司們沒有錢還給股東。次貸危機爆發時大量家庭還不起房貸。這三次危機可以說都是以大量的 「負債人還不起債」 事件作為開始的。
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原本根本沒想過要來借自己還不起的債。是 「錢生錢」 的美夢激發了他們的貪,毀滅了他們的理智。
六、投資的成長論
讓錢生錢,做債主才是正道,而且要做 「成長優秀的債務人」 的長期債主,從而分享他的成長紅利。
這是以巴菲特為代表的 「價值投資者」 的觀點。這至少意味著你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你要有財富,可以借給別人。總的來說,你借給別人的應該比你向別人借的多,才能稱得上是 「債主」 吧。
你能夠識別哪些債務人是 「成長優秀」 的。他們至少應該是不會違約跑路的那種。
第一點比較難實現,第二點比較難理解。

④ 陳思進:A股三闖MSCI不過是什麼鬼

MSCI對股票市場的自由度要求比較高,而我國的股市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外資只能在有限的額度內對國內股票市場進行投資。另外國內股市的交易制度也顯得不夠自由,T+1與10%的漲跌停板制度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易的自由度,違背市場經濟自由交易的精神,因而評估一直受挫。

⑤ 股票交易中的股票市值是指什麼意思

市值就是當前你買入的股票的價值,也是把浮動盈虧計算在內的價值,浮動盈虧是市值-你的投資。

⑥ st股退市後股民手中的股票怎麼辦

退市股票將進入三板市場,股民手中的股票可在三板交易。

1、根據有關規定,上市公司退市後原在交易所流通的股份將由一傢具備代辦股份轉讓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代辦轉讓,並在45個工作日之內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交易。

2、根據規定,上市公司退市後股東必須先開立股份轉讓賬戶,並辦理股份確權與轉託管手續,個人股東開立股份轉讓帳戶時應攜帶身份證。

3、上市公司退市後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之前,股東應盡快辦理股份確權與轉託管手續,否則有可能無法趕上在該公司第一個交易日進行交易。退市公司掛牌之後,股東可以繼續辦理股份確權與轉託管手續,但其股份需要經過兩個交易日之後方可轉讓(即三板交易)。

三板市場

三板市場又稱「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和標准意義上的「三板」不同它沒有接納新公司股份「上市」的職能,它承擔的職能僅限於處理歷史遺留的法人股市場以及主板市場退市企業的股份流通問題。

注意事項

持有退市公司股票的股民要注意該公司進入三板市場交易前的確認公告,並按公告規定的開始時間起到具備從事代辦股份轉讓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營業部辦理股份確認手續,以免錯過該公司在三板市場掛牌當天的流通股份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