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知識 » 世界上第一支交易股票
擴展閱讀
金華火腿上市股票代碼 2024-12-28 08:34:41
恆星科技股票怎麼走 2024-12-28 07:54:42

世界上第一支交易股票

發布時間: 2024-08-10 01:35:43

A. 在美國上的第一隻外國股票是啥時候

你丫問的是在美國上市的第一支外國股票?

不好意思我只知道世界第一隻股票和美國的第一隻股票:
1600年,世界上最早的股票橋賣出現在荷蘭,1613年成立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1790年,美國第一家股票交易所費城股票交易所成立。
1791年美國第一銀行在費城交易所公開發行股票。
中國第一隻股票是飛樂音響600651 。
1984年11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正式批復同意發行「飛樂音響」股票。
1986年11月23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當時的董事長凡爾霖聞訊而來。在此之前,鄧小平在接見凡爾霖時,將一張飛樂音響的股票,當作禮物敏舉逗贈送給凡爾霖答鎮。
1990年11月26日,國務院授權,由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建立的 上海證券交易所 正式成立,這是建國以來內地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幾天之後,深圳證券交易所 試開業。
這些是做一個股民應該知道的。

B. 民國時期不是已經有股市了嗎

有。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2)世界上第一支交易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C. 為什麼有金融危機

)股票制度,起源於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該公司經營航海事業。它在每次出海前向人集資,航次終了後即將各人的出資以及該航次的利潤交還給出資者。1613年起該公司改為四航次,才派一次利潤。這就是「股東」和「派息」的前身。1602年,荷蘭人開始在阿姆斯特河橋上買賣荷屬東印度公司股票,這是全世界第一支公開交易的股票,而阿姆斯特河大橋則是世界最早的股票交易所。

2)股票是對未來定價。未來是那麼地不可知。

3)股票(未來)一旦可以買賣,就可能不準,就可能溢價,溢價部分,就是虛擬出來財富。

4)做夢是人的本性,正常情況下,人總是向可處想,總是高估未來。20倍市盈率。就是20年才能收回成本。現實中,我們一般不會投資20年才能收回投資的項目,但20倍市盈率的股票,我們總是說,不貴。

5)虛擬財富能夠刺激消費。股票漲了,什麼都敢買。

6)虛擬財富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使更多的現金交給企業。最典型的是IPO。

7)股票出現之前,經濟靠剩餘擴大再生產。有了股票,可以靠虛擬出來的財富消費,投資。不亦樂乎。我們既然已經得到了虛擬的好處,我們就為它付出代價。不可能總是軟著陸,總有玩砸的時候。不可總能將泡泡吹到不大不小,剛剛好。

8)新經濟泡沫對誰有利?當然是對.com公司。股市上沒錢。你的錢都被企業拿去發展實業了。你賣股票,要有新的股民買才能賣掉,和企業沒關系。

9)次貸泡沫的本質是,全世界人拿錢,供美國人住豪宅。次貸破了。美國要挽救他的銀行。理由很簡單,要讓這些銀行今後創新出新的泡沫,將全世界的錢圈到美國來。

10)虛擬財富有自我膨脹的本性,產生泡沫。製造泡沫需要道具,鐵路、君子蘭、新經濟、房地產都充當過道具。

11)泡沫,皆大歡喜的泡沫。

12)但泡沫大了。總有破的時候。比如這次是從次貸次破了泡沫。泡沫破了,信心沒了。虛擬財富極度縮水,會造成消費低迷,失業。對實體經濟造成傷害。

13)此時,國家需要減稅。防止消費低迷。

14)此時,國家要降息,鼓勵消費,同時降低企業貸款成本,此時,股市已經籌措不到資金。

15)此時,國家不能讓銀行和保險公司倒閉太多。沒有銀行放貸,企業就沒辦法擴張。沒有保險,公民不敢消費。

16)此時,需要國家有錢。財政赤字的政府,沒辦法減稅。

17)國家並不是法力無邊。國家只能讓急速下墜的信息喘口氣,重新虛擬更多財富,需要更多好公司出現,新的道具出現。

18)所以,社會主義並不是金融危機的剋星。只要你需要利用虛擬經濟,你就有金融風險。這很公平。這和社會主義沒關系。計劃管制並不能有效避免泡泡太大和泡泡太小。

D. 股票的起源第一支股票是怎麼上市的

股票制度,起源於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當時,它是經營航海事業,每次出海前,向人集資,航次終了,即將各人的出資以及該航次的利潤交還給出資者。1613年起,該公司改為四航次,才派一次利潤,這就是「股東」和「派息」的前身。

中國股票證券市場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舉貸和王侯的放債,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債券。明後清前,在一些收益高的高風險行業,採用了「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方式,參與者之間簽訂的契約,成為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19世紀40年代外國在華企業發行外資證券。1872年,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誕生。證券的出現促進了證券交易的發展。最早的證券交易也只是外商之間進行,後來才出現華商證券交易。1869年中國第一家從事股票買賣的證券公司成立。1882年9月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成立,制定了相關章程,使證券交易無序發展變得更加規范。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這兩所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市場的形成。1992年中國開始向境外發行股票,2月,第一支B股(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1996年12月,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停製度(即指漲跌幅一旦超過前日收市價的10%,該股票將於當天停止交易)。

從2005年夏天開始,中國股市開始進行股權分置改革,其目標是消除各類股權分置的結構,從而解決中國股市的頑疾。

然而,相當數量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股市的弊病並不在於股權分置的問題,而在於中國股市缺乏誠信,以及監管不得力造成上市公司質地過差且投資人無法獲得合理的賠償。同時,由於此次股權分置改革以「速度」為目標,忽略了改革方案的合理性,從而引發了巨大的爭論。

E. 求中國歷史上證券市場兩次崩盤時間 點位 及具體原因

一、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

剛開始,上海交易所對股票的交易價格進行管制,將股票交易的漲跌幅嚴格限制在1%以內。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試點作用,造就了國內證券市場一輪大行情。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市場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刺激了投資大眾對股票的需求,於是國家開始加大股票供給,以發行股票認購證進行搖號抽簽的形式發行新股,滬深股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擴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大盤開始快速上漲,滬深股市上漲超過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國家管理高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93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滬深股票市場開始反復走低,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市場是上交所於1992年12月建立,開始只允許部分券商進行自營買賣。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國債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到了1994年秋天,國債期貨發展的政策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面對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央行出台儲蓄保值貼補政策,國債的固定利率也變成了浮動利率,國債期貨的價格波動加大,全國各地投資者趨之若騖,成交額明顯放大,交易所國債期貨清算保證金高達140億元。與此同時,上交所管理層對經濟與政策環境變化後的風險擴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終於在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

「327」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的代號,240億元的327國債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但是,「327」國債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動,因為市場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財政部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兌付。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提高「327」國債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當時空方主力萬國證券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國債」合約價格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最終上交所宣布當日最後8分鍾的交易無效。「327國債」事件之後,國債期貨市場仍是動盪不安,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是我國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一次重要的開拓性嘗試,極大地提高了國債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促進了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國債乏人問津的局面。雖然這次創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作為我國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第一次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樣本,為今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業務時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在1994-1995年,國家採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反通貨膨脹並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價逐步穩定並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場開始預期宏觀調控將要結束,央行將採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經濟發展,於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滬深證券市場開始恢復性上漲。到12月中旬,在9個月的時間內滬深股市累計上漲300%以上,漲幅驚人。由於擔心股市過快上漲沖擊實體經濟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股市存在的嚴重過度投機,同時滬深交易所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導致滬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機者損失慘重。其後股票開始一輪又一輪沖高與回落,周而復始。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出台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引發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股權分置等內在結構性缺陷的擔憂,由此引發股市下跌,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在其後的4年中滬深股市進入漫漫熊途,受企業經營業績下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權分置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上證指數一度擊穿1000點的整數關口,一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點的十分之一,證券市場極為蕭條,投資融資功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一些投資者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投資者甚至喊出了「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證券市場投融資等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在這樣情況下,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2005年5月,在經過全面討論與廣泛認證之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終於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納入第一批股改試點范圍。在股改對價、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提高清欠力度、貿易資本雙順差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新一輪牛市。截止2007年5月,滬深股市累計升幅達到300%以上,部分個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所謂整體上市、資產注入、重組等題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漲幅驚人。由於短期升幅過大,證券市場已經累積了不少風險,投資者應注意採取措施加以防範,不要盲目追漲殺跌,以免遭受經濟損失。長期來看,由於我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證券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繁榮與危機總是相生相伴的,市場的暴漲和暴跌總是如影隨形,既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第二,雖然存在許許多多的波折,但證券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長期來看,只有那些堅定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能獲利成為市場最終的勝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經濟大發展與大繁榮,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美國飛揚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從而也為1929年的市場崩潰埋下了禍根。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美國證券市場長達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導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與股市危機。目前,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為奇。然而,投資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應時刻注意防範風險。

F. 鑲$エ鏄浠涔堟椂鍊欒繘鍏ヤ腑鍥界殑錛

涓鍥借偂鍙
1916騫達紝瀛欎腑灞變笌娌鍟嗚櫈媧藉嵖鍏卞悓寤鴻緇勭粐涓婃搗浜ゆ槗鎵鑲′喚鏈夐檺鍏鍙革紝鎷熷叿絝犵▼鍜岃存槑涔︼紝鍛堣峰啘鍟嗛儴鏍稿噯銆1920騫2鏈1鏃ワ紝涓婃搗璇佸埜鐗╁搧浜ゆ槗鎵鍦ㄦ誨晢浼氬紑鍒涚珛浼2鏈6鏃ヤ氦鏄撴墍鍙寮鐞嗕簨浼氾紝閫変婦鉶炴唇鍗誇負鐞嗕簨闀褲傚啘鍟嗛儴緇堜簬鍦1920騫6鏈堟壒鍑嗗湪涓婃搗璁劇珛璇佸埜鐗╁搧浜ゆ槗鎵錛岃繍浣滄ā寮忓紩鐢ㄦ棩鏈鎵錛岃繕鑱樿蜂簡鏃ユ湰欏鵑棶銆1920騫7鏈1鏃ワ紝涓婃搗璇佸埜浜ゆ槗鎵寮涓氾紝閲囩敤鑲′喚鍏鍙稿艦寮忥紝浜ゆ槗鏍囩殑鍒嗕負鏈変環璇佸埜銆佹夎姳絳7綾匯傝繖灝辨槸榪戜唬涓鍥芥渶鏃╃殑鑲$エ銆
涓鍥借偂紲ㄥ彂琛岀粡鍘嗕簡娓呮斂搴溿佹暎鍏嗗寳媧嬫斂搴溿佸浗姘戞斂搴滐紙涓闂磋繕闅旀湁奼浼鏀垮簻錛夛紝鏂頒腑鍥戒漢姘戞斂搴溿備嬌鐢ㄨ喘涔拌偂紲ㄧ殑甯佺嶆湁閾朵袱銆侀摱鍏冦佹硶甯併佷腑鍌ㄥ埜銆佸叧閲戝埜銆侀噾鍏冨埜銆佷漢姘戝竵銆傚備粖錛屾敹鈃忕晫鎶婅繖鐧句綑騫村彂琛岀殑鑲$エ榪涜屽垎緇勶細鍒嗕負娓呬唬銆佹皯鍥姐佽В鏀懼尯銆佹柊涓鍥姐佹柊鏃舵湡銆佷笂甯傚叕鍙歌偂紲ㄥ啀鍔犺偂紲ㄨよ喘璇併
涓婃搗椋炰箰闊沖搷鍏鍙搞
涓婃搗椋炰箰闊沖搷鍏鍙鎬綅浜庢﹀し璺鐨勪笂嫻烽炰箰闊沖搷鍏鍙哥敱涓婃搗鐢靛0鎬葷垮敮鍘傚彂璧鋒垚絝嬶紝緇忚惀鎴愬楄懼囧苟鎵垮寘瀹鵑嗐佸獎鍓ч櫌銆佷綋鑲查嗙瓑闊沖搷璁炬柦鐨勮捐°佸畨瑁呭伐紼嬶紝鏄涓瀹舵帴鍙椾釜浜哄拰闆嗕綋鑷鎰胯よ喘鑲$エ騫朵互姝ょ歸泦璧勯噾鐨勬柊鍨嬪叕鍙革紝浜1984騫11鏈18鏃ユe紡寮涓氥
鍏鍙稿旀墭涓鍥藉伐鍟嗛摱琛屼笂嫻峰垎琛岃瘉鍒擱儴鍏寮鍚戠ぞ浼氬彂琛岃偂紲ㄤ竴涓囪偂錛屾瘡鑲50鍏冦傝繖鏄鈥滄枃闈┾濈粨鏉熶互鏉ヤ腑鍥介噾鋙嶆満鏋勭涓嬈″彂琛岀殑鑲¢敭鎺樺煿紲ㄣ
鎵╁睍璧勬枡錛
涓婃搗椋炰箰闊沖搷鑲′喚鏈夐檺鍏鍙告嫢鏈夆滀簹鈥濈墝銆佲淪ylvania鈥濅袱澶х櫨騫村搧鐗岋紝鍥藉唴鎷ユ湁涓涓鍥藉剁駭鎶鏈涓蹇冨拰涓涓鍏ㄧ悆浜у搧媯嫻嬩腑蹇冧互鍙婁節澶х爺鍙戠敓浜у熀鍦幫紝鍒嗗埆鏄涓婃搗浜氭槑銆佸寳浜鐢沖畨銆佹睙鑻忎簹鏄庛佸洓宸濅簹鏄庛佸北涓滀簹鏄庛佹箹鍖楃敵瀹変簹鏄庛佹睙瑗跨敵瀹変簹鏄庛佹渤鍗椾簹鏄庛佽窘瀹佺敵瀹変簹鏄庛
涓婃搗浜氭槑鐏娉″巶鏈夐檺鍏鍙稿壋寤轟簬1923騫達紝鏄涓鍥界涓瀹舵皯鏃忕収鏄庝紒涓氾紝涔熸槸涓鍥界涓鍙鐏娉$殑鍒墮犺呫傗滀簹鈥濆瓧鍝佺墝鏇存槸榪戜竴涓涓栫邯瀹跺柣鎴鋒檽鐨勮憲鍚嶆皯鏃忓搧鐗屻
鍘嗙粡鍑犲嶮騫寸殑鍙戝睍澹澶э紝鍏鍙鎬笟宸叉垚涓洪泦鐮斿彂銆佸埗閫犮佽惀閿鍜屽伐紼嬫湇鍔′負涓浣撶殑涓撲笟鐓ф槑浼佷笟錛屽艦鎴愪簡鍏夋簮銆佺數鍣ㄣ佺伅鍏楓侀浂閮ㄤ歡浜у搧緋誨垪錛屽苟浠ユ妧鏈闆勫帤銆佽勬牸榻愬叏銆佽川閲忎笂涔樸佹湇鍔′紭璐ㄨ屼韓瑾夋搗鍐呭栧競鍦恆
鍙傝冭祫鏂欐潵婧愶細涓鍥界綉-鏂頒腑鍥界涓鏀鑲$エ璇炵敓璁
鍙傝冭祫鏂欐潵婧愶細椋炰箰闊沖搷-鍏鍙哥畝浠
鍙傝冭祫鏂欐潵婧愶細椋炰箰闊沖搷-涓婃搗浜氭槑鐓ф槑鏈夐檺鍏鍙

G. 【投資人物誌3】亞歷山大·埃爾德:以交易為生

埃爾德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出生於蘇聯,後來到了美國,半路出家,從醫生轉型為成功的交易者。1988年,他在紐約開設了金融交易公司,志在幫助和教育投資者尋找交易中的快樂;199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 以交易為生 》。在這本書里,他寫道: 你可以自由自在,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和生活,遠離塵世間的俗務,並可以不理會任何人的紛擾,這是一個成功交易者的生活寫照,但成御坦頃功的交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動,以及具備良好的紀律,並非人人可得

埃爾德生長於蘇聯,16歲進入大學,22歲畢業於醫學院,經過實習後,到一艘輪船上擔任醫務工作,所以有了游歷世界不同地方的機會。

1974年2月,他經歷重重波折來到美國,背包內僅有夏天的衣物,口袋裡僅有25美元,他會說一點英文,但在美國沒有一個熟人,他完全不懂什麼是股票、債券、期貨或期權。

1976年夏天,他從紐約前往加州,隨身攜帶了幾本精神病與歷史的書籍,還有一本從律師朋友處借來的《如何購買股票》,這是恩格爾所寫的一本老書。彼時,埃爾德完全沒有想到,這本毫不起眼的書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這趟旅程中,他如飢似渴地品讀著《 如何購買股票 》這本書,最後在太平洋彼端的拉荷雅將其消化完畢。在此之前,他完全不了解股票市場,但從看完這本書後,他開始有了賺錢的念頭。正是《如何購買股票》為埃爾德開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回到紐約,他買進人生第一支股票——KinderCare。從此以後,他積極研究市場,從事股票與期權的投資與交易,後來則以期貨為主。

對埃爾德來說,學習交易是一段漫長的過程:有著狂喜的高潮與沮喪的谷底。他持續前進過,也原地踏步過,賬戶不堪虧損時也有過不斷搥首頓足的時刻。他的本職工作是精神病醫院的醫生,每當虧損之後回到醫院工作重新籌措資金時,他會大量閱讀,反復思考,不斷測試,然後又開始進行交易。慢慢地,他的交易有了進展。他說:「當我明白勝負關鍵並不在電腦中,而是在自己腦袋裡,這才出現真正的突破,而出於精神病醫院醫生的專業訓練,讓我得以更好掌握了交易的三昧。」

埃爾德說,虧損是交易者最清楚的記憶,當然成功的交易也會記得一些,但虧損總讓人最難忘。他認為,市場是最好的老師,交易者虧錢時總會得到一些教訓。沒有人能通過什麼方法一下子獲得成功,能成功的人都是因為失敗過,並善於總結失敗的經驗。他說:「我從來沒想過建議別人從事交易,我總是告訴人們,如果想做交易,成功和失敗都是可能的。雖然我的交易過程很困難,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

埃爾德說,他喜歡自由,以前在醫院上班,希望能夠自主安排工作時間,不喜歡被老闆管著的感覺,所以他開始學習做交易。他說:「生活和交易從沒分開過,因為兩者是一體的。通過交易,體驗有很多,大多數時候,人們不了解為什麼會以交易為生。每天我還做日常的工作,周末做一些調鎮陸研,當然了,我做這些事情是因為我喜歡。」

保持有效的交易,控制倉位,這是我對新入市者的建議。如果交易者打算以交易為生,就必須更努力一些,做一些研究,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埃爾德表示,新入市的交易者可以看看市場上成功的交易者每天在做什麼,同時思考如何從事交易,如何與自己的心靈打交道。他說,自己或許可以通過著作為交易者提供知識,但交易的動機需要交易者自己追尋。

市場永遠處於變化之中,舊的機會消失了,新的機會又不斷出現。「優秀的交易者必須保持謙卑的心態,繼續學習。交易是一項畢生的挑信行戰,更是一場艱難的游戲。交易者如果希望成功,必須嚴肅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經不起草率行事,也不可以在一些潛在的心理情緒刺激下進場交易。」埃爾德說。

結合自己的交易經歷,埃爾德認為,最困難的是,市場總會誘惑你,你必須限制自己,專注於特定的東西,但不幸的是,一些不適合交易的人經常會被市場吸引。「如果你是為了追求刺激而交易,可能會接受一些勝率不大的交易,或承擔沒有必要的風險,因為市場絕對不會手軟,也不理會你耍脾氣,情緒性的交易僅有一種後果——虧損。」他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許多交易者都希望獲得成功,但卻不斷從事沖動性交易,享受短暫的「賭博」激情。

「賭徒」和專業的交易者有何不同?對此,埃爾德認為, 當交易順手時,「賭徒」會得意忘形;當發生損失時,則垂頭喪氣 。他們完全不同於成功的專業交易者,後者專注於長期計劃,不會因為短暫獲利而興奮,或因為損失而沮喪。他說:「交易者的感受會立即影響賬戶凈值,交易者可能擁有一套最棒的交易系統,但如果感覺害怕、傲慢或懊惱,一定會殃及賬戶。當察覺自己有『賭徒』的陶醉或恐懼心理時,立即停止交易,因為成敗取決於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埃爾德看來,盈利可以讓交易者感受權力的滋味,讓他們享有陶醉的激情,並嘗試再度捕捉這種感覺,於是他們進行草率交易,將獲利退給市場。大多數交易者無法忍受連續虧損,他們被捲入市場的洪流,陷入絕境之中,而少數殘存者得以發現,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操作方法,而是在於自己的想法。唯有認清這個事實,才有可能成長為成功的交易者。他分析說:「就成功的交易者而言,如果發生連續虧損,就能夠知道自己出了差錯,會立即停止交易,重新檢討交易或分析方法。然而,輸家則欲罷不能,繼續交易,因為他們已經沉迷在游戲的激情中,希望再度掌握勝利的滋味。」

每位交易者在邁向成功的歷程中,都必須驅除自己的心魔。埃爾德總結了自己成功道路上的一些法則,正是這些法則讓他由純粹的門外漢成為真正的專業交易者:必須決定自己將長期留在市場中;盡量學習、閱讀與傾聽專家的看法與見解,但要保持合理程度的懷疑;不可因為貪婪之心而急於交易;發展一套分析行情的方法,市場不斷變化,需要不同的交易工具應對行情,還需要某種方法判斷這些行情的差異;擬定一套資金管理計劃,第一個目標是長期的生存能力,第二個目標是資本的穩定成長,第三個目標是高水準的獲利;在任何交易系統中,交易者本身是最脆弱的一個環節,學習如何避開損失,或發展一套方法來降低沖動性的交易;必須內省,排除幻想,改變不當的思緒和行為。

在埃爾德看來,市場不知道也不在乎交易者的存在,交易者沒有辦法影響市場,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為。他認為,交易者必須研究市場趨勢和反轉,當在市場中學習如何駕馭自己時,交易規模不宜太大,因為你永遠不可能控制市場,卻可以學習如何控制自己。

「學習交易需要花費很多工夫、時間、精力和資金。很少有人能夠提升到靠交易為生的專業水準,專業交易者對交易的態度非常認真,他們不允許自己在市場內滿足非理性的需求,業余者恰好相反。」埃爾德認為,交易就是一門生意,需要界定生意上的合理風險——任何單筆交易允許發生的最大風險,這在金額上沒有一定標准,可接受的合理風險主要取決於交易賬戶的規模,其次是交易方法以及交易者對痛苦的忍受程度。

「做交易時,交易者是在與心智做搏鬥。」埃爾德告訴期貨日報記者,搏鬥的競技場稍有傾斜,交易者就會處於不利地位,如果交易者允許情緒干擾交易,那麼這場搏鬥就已經結束了。他表示,對所進行的每一筆交易,交易者都必須自己承擔所有責任。交易起始於進場決策,結束於出場決策,一套理想的交易系統並不足夠,雖然擁有第一流的交易系統,但許多交易者還是被市場沖刷得體無完膚,因為他們在心理上沒有做好獲勝的准備。

在埃爾德看來,新的交易方法、高性能的分析軟體或某種交易秘訣等並不能幫助交易者,除非交易者先控制自己情緒,同時改變思考方式。他說:「交易的成敗取決於交易者的感覺和思考模式,即使是最頂尖的高手有時候也會發生虧損,所以交易者必須在合理的風險與不合理的損失之間劃一條界線。交易者必須承擔合理的風險,但絕不允許發生預定風險之外的損失。」

埃爾德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成功的關鍵在於知識的運用,而不是情緒的反應。如果由於獲勝而過度高興,由於損失而沮喪,交易者就不可能成功。如果讓市場操縱自己的心情,交易者一定會失敗,要想在市場中成為贏家,交易者必須了解自己,冷靜行動。

埃爾德認為,交易者從事交易的動機,一半來自於理性,一半來自於非理性。理性的部分包括提高資本的報酬率,非理性的部分包括「賭博」與尋求刺激。他說:「交易者大多不了解自己的非理性動機,而情緒性交易是輸家的創造者。很多交易者回顧自己的交易紀律,會發現真正的傷害來自於少數幾筆重大損失,或是試圖攤平越陷越深的連續虧損,但理想的資金管理辦法可以有效阻止交易者陷入困境。」

在埃爾德看來,交易是一種非常刺激的活動,經常讓業余者覺得興奮,但沒有人可以在享受興奮感覺的同時,又能賺錢。他認為,情緒是交易者的天敵,貪婪和恐懼一定會摧毀交易者,交易者需要運用自己的理智,不可以憑感受進行交易。他說:「在任何專業領域內,真正成功者的唯一目標就是將自己提升到最佳境界。你的任務是正確地進行交易,每筆交易都像是精密的外科手術,態度必須專注而認真,不可疏忽或取巧。」

對成功的交易者來說,埃爾德認為,應預先准備詳細的交易計劃,不要隨著價格跳動起舞。「交易計劃必須是簡單的,我每天都運用脈沖系統,系統不會告訴我該做什麼,但會告訴我不要做什麼。好的系統都是簡單的,交易法則就是別虧錢。」他認為,書面的交易計劃對交易者更有幫助,交易者必須明確知道在什麼條件下進場與出場,不要在交易時段擬定決策。唯有從個人角度思考,交易才有成功的機會。不論任何交易系統,其中最脆弱的一環都是交易者本身,沒有交易計劃或背離交易計劃都將註定失敗。交易者在交易中必須觀察自己的心態變化,寫下進場理由和出場准則。

埃爾德列出了一系列交易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否完成了一筆理想的交易?哪些指標有用,哪些指標無效?如何掌握進場點?為什麼最初的停損單設定得太緊或太松?損益兩平的停止點設定得太早或太遲?保護賬面獲利的停止點設定得太緊或太松?是否錯失出場信號?在交易的各階段中有何感受?他認為,交易者做好這些分析是處理情緒性交易的最佳良方。

埃爾德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交易者沒有必要預測未來。首先,交易者必須在市場中採集資訊,衡量多頭或空頭力量,判斷哪一方占據主導地位,評估當前的趨勢是否會持續發展;其次,需要採取保守的資金管理方法,目標是長期的生存和利潤的累積;最後,必須留意自己的心態變化,不可陷入貪婪或恐懼的情緒中。交易者如果能夠做到這些,成功的機會將大於任何預測。

埃爾德指出,成功的交易需要三個條件:分析多空之間的力量均衡程度;採取理想的資金管理法則;嚴格執行預定的交易計劃,避免被捲入市場的激情中。「 成功交易者的目標,是盡其所能將交易提升到最理想的境界,資金是居於次要的地位。交易者應該專注於尋找合理的交易機會,嚴格遵守資金的管理法則,尋找理想的進場點,避開『賭博』的心態 。」他認為,生存是交易中第一優先的考慮,而資金管理的第一目標是確保生存,需要避開輸光本金的風險;第二個目標是賺取穩定報酬;第三個目標才是賺取高額利潤。

不可讓所有資金承擔風險,這是埃爾德交易的第一法則。「虧損者總不能遵守這個法則,他們在單筆交易中投入太多資金,然後每輸一場就投入更多資金,大多數交易者都是因為急於扳平而越陷越深,但理想的資金管理方法卻可以讓交易者不踏上歧途。」埃爾德分析說,如果交易者損失10%,剩下的資金需要 11%的獲利才能扳平;如果損失20%,需要25%的獲利;如果損失40%,需要67%的獲利;如果損失50%,需要100%的獲利才能扳平。總之,虧損的百分率是一種算術級數,扳平的獲利率則呈幾何級數成長。

他認為,對於每一筆交易,交易者都必須預先知道自己可以承受多少損失,就是必須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認輸。專業交易者只要嗅到一點危險的味道,立即壯士斷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情況合適時,他們又進場。然而,業余的玩家則不是如此,他們割捨不得,抱住虧損部位默默地禱告。「 所有的交易者都應該很清楚,最多能損失多少,要有個底線,當然這得非常自律 。」埃爾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