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知識 » 英國皇家股票交易市場
擴展閱讀
有光雲科技股票嗎 2025-01-13 07:17:03
中國建築一局股票代碼 2025-01-13 06:25:40
英鎊美元股票代碼 2025-01-13 06:10:47

英國皇家股票交易市場

發布時間: 2024-01-17 18:39:43

① 迪拜事件 為什麼會引發股市暴跌

在金融海嘯爆發一年後,人們以為危機已經結束。然而,迪拜2009年11月26日宣布,將重組其最大的企業實體迪拜世界,並將把迪拜世界債務償還暫停6個月。消息令全球金融市場氣氛逆轉,引發風險資產市場資金快速出逃。受此影響,日股跌0.6%,A股跌3.6%,港股跌1.78%,歐洲股市開盤至少下跌2%。
迪拜債務違約風險,警示金融危機尚未結束,類似迪拜的房地產泡沫和金融泡沫爆破危機,在全球隨時可能再現。而且,舊的泡沫未撇除干凈,新的泡沫又在迅速聚集。由於全球太多的刺激經濟方案,熱錢泛濫,令金融市場回升,但當各地政府部署退市時,熱錢催谷的泡沫又可能破裂,實體經濟亦可能遭受重大沖擊,投資者宜提高風險意識,政府亦應未雨綢繆。
崛起在沙漠上的迪拜,近年來一派繁榮,成為世界奢華之都。迪拜政府雄心勃勃,要把迪拜打造成世界級觀 光和金融中心。海灣地區充足的石油美元在迪拜聚集,令迪拜的金融、貿易、房地產、旅遊業飛速發展,許多外國人湧入迪拜,好萊塢的電影明星、體育界的球星拋巨資到迪拜購置房產,一時間迪拜引來無數億萬富翁。隨著金融危機橫掃全球,嚴重依賴外資的迪拜驟然失色,金融地產泡沫迅速破裂,許多人的財富大幅縮水,甚至負債累累,倉皇出逃。
迪拜世界的欠債約為590億美元,而整個迪拜政府的欠債亦只有800億元,即迪拜世界佔去了超過一半欠債。要求延遲還款的消息傳出後,迪拜世界的違約交易掉期升至歷來最高水平,令迪拜成為全球第6個最大機會破產的國家投資公司。迪拜世界的債權人,包括匯豐控股、巴克萊、萊斯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若迪拜破產,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生成沖擊,令尚未擺脫金融危機陰影的世界再添陰霾。
當前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出現復甦跡象,人們所擔心的金融系統全面崩潰的情況不但未出現,而且全球股票市場強勁上漲,但迪拜債務違約風險,說明不宜對全球金融和經濟前景過分樂觀。歐美可能還會有第二波的金融沖擊,因為高失業率會帶來更多的信用卡拖欠,其潛藏的危機不亞於次按。而且,全球經濟復甦基礎脆弱,不足以承受退市政策的後果,但越遲退市,金融泡沫滋生的風險越大。香港是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系,歐美等外圍市場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直接影響本港經濟。危機尚未結束,無論是政府和市民,都應保持警惕
——負債4573億 恐爆最大主權基金違約事件
沉寂一時的金融危機可能再次爆發。負債累累的迪拜政府前日宣布,將重組旗艦控股公司迪拜世界(Du World),並與

② 英國股票市場的英國股票市場的產生與發展

英國最早完成產業革命,股份公司發行股票也歷史悠久。16世紀中葉,英國商人組織起專營海外貿易的公司,這些公司就是利用發行股票的辦法籌集資金。後經政府許可,這些股票可以自由買賣。這些被允許自由買賣的股票和債券就成了英國早期證券市場的基本元素。
英國的證券交易所起源於17世紀末期。當時因英格蘭銀行成立發行了大量的政府債券和銀行股票。當時英國政府設立了皇家交易所,專門買賣政府債券,而民間的股票交易活動大都在咖啡館內進行。此時,歐洲一些國家為了開發美洲,擴大對亞洲的貿易,進行了海上爭霸的戰爭。英國為了戰爭的需要發行了大量的政府債券和股票,使股票交易十分活躍,交易形式逐漸完善。在此基礎上,倫敦證券交易所於1773年在新喬納森咖啡館正式宣告成立。1802年倫敦證券交易所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交易所成立後,分散的證券交易集中於交易所經營。為了加強對交易所的管理,1812年英國頒布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條例。當時,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有價證券主要是國債、外國公債、礦山、運河股票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為了醫治戰爭的創傷,推進產業的現代化,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股票的發行與買賣又開始活躍了起來。一些機構投資者踴躍購買股票,股票的成交額與日俱增。
20世紀70年代,歐洲債券市場發展迅速,英國金融界看準了這一點,大力推行新的金融政策,想藉此來活躍證券市場。
進入80年代,英國經濟有所回升,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增大,國內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增加,尤其金融、商業、不動產以及耐用消費品部門的新證券增加更為迅速。另一方面,證券構成也發生了變化。80年代以前。普通股票占相當大的比重,盡管如此,80年代後,從股票成交額和人均股市值來看,倫敦證券交易所都遠遠落後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之後,其人均股市值未進入世界前5名。這日趨落後的局勢,使英國政府痛感改革股票市場管理的重要性。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扭轉被動的局面保持其在世界股票市場的重要地位,於是80年代開展了大規模的股票市場管理改革工作。進入90年代後,英國股市開始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世界股市之中。

③ 莫斯科交易所將暫停英鎊交易,俄股市也閃崩10%,發生了什麼

1602年,世界上第一個股票買賣市場出現在荷蘭。由於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了大量資本投資,因此產生了股票發行和交易的需求。第一家有限公司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由於當時沒有完整的股票市場,也沒有獨立的證券交易所,只能依靠當地商人零星地實施股票交易中介……等等。商品混合在一起交易。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將獲勝的債券轉換為南海公司的股份。隨著南美貿易壁壘的消除以及公眾對股價上漲的預期,推動了債券轉股,進而推高了股價。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收到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年年償還。為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分期購買新股。在下議院通過一項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動議後,南海的股價立即從每股 129 英鎊飆升至 160 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該議案時,股價上漲至每股 390 英鎊。

④ 歐洲主要股市名稱

一般將以下三個視為歐洲主要股市:英國股市,德國股市,法國股市

代表性的股市指數是:德國DAX30指數,英國富時100指數,法國CAC40指數

這些股市指數行情都可以在英為財情上找到:環球股指代表了整個股市的股價表現和走勢。

各只股票行情也可以在歐洲股市網頁鏈接頁面查詢。

⑤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的發展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是英國最主要的金融期貨市場,該所成立於1982年,1992年與倫敦期權交易市場合並,1996年收購倫敦商品交易所。該交易所買賣的產品包括貨幣、債券、短期利率、股票和商品的期貨和期權合約,交易品種主要有英鎊、德國馬克、美元、日元、瑞士法郎、歐洲貨幣單位、義大利里拉的期貨和期權合約,70種英國股票期權、金融時報100種股票指數期貨和期權以及金融時報250種股票指數期貨合約等。該交易所雖然成立時間鉸晚、但發展速度驚人,截止1996年,已成為歐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期貨期權交易所。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於1982年9月正式開業,是歐洲建立最早、交易最活躍的金融期貨交易所。雖然該交易所的建立較美國最早的金融交易市場晚了十年之久,但對於維護倫敦這一傳統金融中心的地位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該交易所交易的貨幣期貨有以美元結算的英鎊、瑞士法郎、德國馬克和日元期貨以及以德國馬克結算的美元期貨;利率期貨包括英國的各種國庫券期貨、美國長期國庫券期貨、日本長期國庫券期貨、3個月期歐洲美元定期存款期貨以及 3個月期英鎊利率期貨等;股票指數期貨有金融時報100種股票指數期貨。此外,該交易所的結算與國際貨幣市場等不同,是依靠獨立的結算公司——國際商品結算公司(ICCH)進行的。國際商品結算公司作為獨立的專業性結算公司,與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沒有行政隸屬關系,僅負責該交易所的日常結算。
1982年9月30日,由於受美國金融期貨市場繁榮的刺激,英國在倫敦也設立了金融期貨市場,即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位於倫敦金融區皇家交易所建築物之內,與英格蘭銀行相毗鄰。經營品種主要以本地金融期貨為主,如長期政府債券,英鎊利率期貨等。但為了成為國際性期貨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逐步和美國、日本等市場建立了聯系,開設美國財政部債券和日本政府債券等業務。LIFFE交易的對象是3月期的英鎊定期存款,英鎊 長期庫券,3月期的歐洲美元存款的利率期貨,以及英鎊、瑞士法郎、德國馬克、日元的外匯期貨。
與美國相比,英國的LIFFE不是按實際需要而設立的,而是人為設立的。美國金融期貨市場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人們對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未來前景感到擔 憂,因此,倫敦主要的商品經紀人、商業銀行、外匯經紀人和證券公司一致要求英格蘭銀行設立金融期貨市場。起初,英格蘭銀行採取消極態度,後來考慮到美國以外設立金融期貨市場以及資金大量流向美國,終於決定設立倫敦國際金融期貨市場。其特點是市場參加者中個人投資者較少,因此,交易的目的主要是套期保值而不 是投機。這主要是因為英國的個人所得稅,即一個期貨買賣利益如果超過6250英鎊,超出部分將要收15%的投資稅。
在1982成立之初,它的交易合約僅限於金融期貨,1985年開始引入了期貨交易。成立至今,交易的合約種類不斷擴展,由最初的7種發展到1988年底的 21種(包括金屬期貨和期權交易在內)。與此同時,交易量也快速上升,交易所開始營業的第一年,每日成交量約為6500個合約,1984年5月平均每天交 易量開始超過1萬個合約,到1987年10月更高達7萬個契約以上。隨著交易合約種類的增多和交易量的顯著增長,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所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也越 來越引人注目。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是依據1986年金融服務法設立登記的交易所,交易所的組織採取會員制形式。截止1987年底,共有會員261位。會員包括銀行、股票及商品經紀人、自營商、貼現商號、歐元證券商品以及個人會員等。
董事會是最高理事機構,董事由會員選舉產生,新申請的會員須得到董事會核准才能成為正式會員。交易所大廳內設有373個座位,只有交易所會員才有權擁有交 易廳內的席位。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規定,所有交易均須在場內交易。交易所會員分兩種,一種是場內交易商,為自己或公司之利益而交易,另一種是場內經紀 商,專門替場外經紀商進行交易。
交易的清算工作由國際商品結算所負責。結算所採用會員制,通常結算所會員也是交易所會員,但交易所會員不一定是清算會員。如屬後者,應委託結算所的會員辦理結算工作。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以公開喊價的方式進行交易,即交易所會員們聚集在交易廳內,主動買賣的一方應將要買或者賣的合約、價格及數量公開表示,經場內任何 一個交易員同意後即成交。交易必須在大廳內進行。交易廳分兩大部分,一是交易池,位於交易廳的中央,只有經交易所認可的交易員才可以在交易池內進行交易。 另一部分是席位,環繞在交易所的四周,每席位內裝有電話、資訊熒幕等通訊設備,每個交易所會員至少擁有一個席位才能從事交易。一般客戶在做金融期貨交易 時,需要在交易所會員那兒開戶,委託會員進行買賣。會員接受委託之後,立即用直線電話通知席位上的場內人員。場內人員依據離交易池的遠近,以口頭或手勢告 知其交易員在交易池內進行交易。成交之後,交易員同樣用口頭或手勢通知場內人員,再轉告其辦公室,向客戶確認。

⑥ 求中國歷史上證券市場兩次崩盤時間 點位 及具體原因

一、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

剛開始,上海交易所對股票的交易價格進行管制,將股票交易的漲跌幅嚴格限制在1%以內。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試點作用,造就了國內證券市場一輪大行情。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市場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刺激了投資大眾對股票的需求,於是國家開始加大股票供給,以發行股票認購證進行搖號抽簽的形式發行新股,滬深股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擴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大盤開始快速上漲,滬深股市上漲超過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國家管理高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93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滬深股票市場開始反復走低,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市場是上交所於1992年12月建立,開始只允許部分券商進行自營買賣。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國債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到了1994年秋天,國債期貨發展的政策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面對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央行出台儲蓄保值貼補政策,國債的固定利率也變成了浮動利率,國債期貨的價格波動加大,全國各地投資者趨之若騖,成交額明顯放大,交易所國債期貨清算保證金高達140億元。與此同時,上交所管理層對經濟與政策環境變化後的風險擴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終於在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

「327」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的代號,240億元的327國債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但是,「327」國債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動,因為市場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財政部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兌付。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提高「327」國債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當時空方主力萬國證券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國債」合約價格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最終上交所宣布當日最後8分鍾的交易無效。「327國債」事件之後,國債期貨市場仍是動盪不安,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是我國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一次重要的開拓性嘗試,極大地提高了國債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促進了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國債乏人問津的局面。雖然這次創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作為我國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第一次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樣本,為今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業務時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在1994-1995年,國家採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反通貨膨脹並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價逐步穩定並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場開始預期宏觀調控將要結束,央行將採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經濟發展,於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滬深證券市場開始恢復性上漲。到12月中旬,在9個月的時間內滬深股市累計上漲300%以上,漲幅驚人。由於擔心股市過快上漲沖擊實體經濟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股市存在的嚴重過度投機,同時滬深交易所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導致滬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機者損失慘重。其後股票開始一輪又一輪沖高與回落,周而復始。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出台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引發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股權分置等內在結構性缺陷的擔憂,由此引發股市下跌,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在其後的4年中滬深股市進入漫漫熊途,受企業經營業績下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權分置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上證指數一度擊穿1000點的整數關口,一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點的十分之一,證券市場極為蕭條,投資融資功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一些投資者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投資者甚至喊出了「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證券市場投融資等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在這樣情況下,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2005年5月,在經過全面討論與廣泛認證之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終於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納入第一批股改試點范圍。在股改對價、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提高清欠力度、貿易資本雙順差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新一輪牛市。截止2007年5月,滬深股市累計升幅達到300%以上,部分個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所謂整體上市、資產注入、重組等題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漲幅驚人。由於短期升幅過大,證券市場已經累積了不少風險,投資者應注意採取措施加以防範,不要盲目追漲殺跌,以免遭受經濟損失。長期來看,由於我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證券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繁榮與危機總是相生相伴的,市場的暴漲和暴跌總是如影隨形,既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第二,雖然存在許許多多的波折,但證券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長期來看,只有那些堅定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能獲利成為市場最終的勝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經濟大發展與大繁榮,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美國飛揚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從而也為1929年的市場崩潰埋下了禍根。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美國證券市場長達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導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與股市危機。目前,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為奇。然而,投資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應時刻注意防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