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第一個證卷交易所是誰創辦的
應該是孫中山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非常注重作為融資手段的股票籌資作用,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幾經周折,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本所,還聘請了日本顧問。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
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並非民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是1916年在武漢成立的漢口證券交易所,這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但第一往往容易夭折,該所開業不久即告停業。
1919年北京成立了證券交易所,這是中國第一家專營證券業務的交易所。
1919年底,上海股票商業公會開會,決定將該會改組成證券交易所,經農商部批准,1920年正式成立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其交易分現貨與期貨兩種。
⑵ 中國最早的股票是什麼時間發行的
1920年7月1日。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2014-12-05訊:兩市巨幅震盪,上證指數收報2937.65點,上漲38.19點,漲幅1.32%;深成指收報10067.28點,上漲37.45點,漲幅0.37%;中小板指數收報5697.71點。
下跌115.38點,跌幅1.98%;創業板指數收報1581.91點,下跌39.94點,跌幅2.46%。兩市合計成交10740億,與上一個交易日放大二成多。
(2)民國股票交易所擴展閱讀:
現場開戶流程:
辦理上海、深圳證券賬戶卡
投資者可以通過所在地的證券營業部或證券登記機構辦理,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證及復印件,委託他人代辦的,還需提供代辦人身份證及復印件。
證券營業部開戶
(1)所需證件:投資者提供個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深、滬證券賬戶卡原件及復印件;
(2)填寫開戶資料並與證券營業部簽訂《證券買賣委託合同》(或《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同時簽訂有關滬市的《指定交易協議書》;
(3)證券營業部為投資者開設資金賬戶;
(4)需開通證券營業部銀證轉賬業務功能的投資者,注意查閱證券營業部有關此類業務功能的使用說明。
銀證通開戶
(1)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持本人有效身份證、銀行同名儲蓄存摺(如無,可當場開立)及深滬股東代碼卡到已開通「銀證通」業務的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
(2)填寫表格:填寫《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和《銀券委託協議書》;
(3)設置密碼:表格經過校驗無誤後,當場輸入交易密碼,並領取協議書客戶聯,即可查詢和委託交易。
⑶ 大陸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哪裡成立
民國時期的北平,也是就現在的首都北京。
1918年,我國第一家由中國人自辦的證券交易所成立,它就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北平證券交易所。北平證券交易所仿照西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有資本金20萬元,股份金額100萬元,交易經紀人60人,並裝有北京各銀號的直通電話,以通行情。該所地處北洋政府的首都,又因當時幣制不統一,市場流通的貨幣十分龐雜,致使交易一度十分活躍。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逐漸冷落,後於1939年停業。
如今中國大陸的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所是為證券集中交易提供場所和設施,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實行自律管理的法人。從世界各國的情況看,證券交易所有公司制的營利性法人和會員制的非營利性法人,我國的證券交易所屬於後一種。
中國大陸有三家證券交易所,即1990年11月26日成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和1990年12月1日成立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以及即將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
上交所
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開業,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歸屬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秉承「法制、監管、自律、規范」的八字方針,上海證券交易所致力於創造透明、開放、安全、高效的市場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其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證券交易所的業務規則;接受上市申請,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對會員、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
上交所於1990年12月19日在上海黃浦路15號浦江飯店成立。1993年1月27日在上海浦東新區奠基建造上海證券大廈;上海證券大廈竣工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搬遷至新址浦東南路528號,上海證券大廈內營運。1.3億全國各地的股民,從遍布祖國五湖四海的證券營業部下單,通過網路匯總於這座大樓交易中心撮合成交。
上交所是國際證監會組織、亞洲暨大洋洲交易所聯合會、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的成員。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上海證券市場已成為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市場,上市公司數、上市股票數、市價總值、流通市值、證券成交總額、股票成交金額和國債成交金額等各項指標均居首位。截至2013年3月11日,上證所擁有954家上市公司,上市證券數2214個,股票市價總值160750.71億元。上市公司累計籌資達25萬億元;一大批國民經濟支柱企業、重點企業、基礎行業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通過上市,既籌集了發展資金,又轉換了經營機制。
深交所
深圳證券交易所位於深圳羅湖區,地王大廈斜對面。於1990年12月1日正式營業,是為證券集中交易提供場所和設施,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實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由中國證監會直接監督管理。深交所致力於多層次證券市場的建設,努力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本所業務規則;接受上市申請、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對會員和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職能。04年 9月6日,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業務操作指引》。
深交所,作為中國大陸兩大證券交易所之一,與中國證券市場共同成長。16年來,深交所藉助現代技術條件,成功地在一個新興城市建成了輻射全國的證券市場。15年間,深交所累計為國民經濟籌資4000多億元,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傳播市場經濟知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⑷ 解放前 民國的時候中國有股市嗎
我國的滬深股市是從一個地方股市發展而成為全國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營業時,上市的股票數量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只,其規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的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異地股票。在其後股市的發展中,由於缺乏戰略性的考慮,造成了資金的擴容與股票的擴容不同步,特別是資金擴容,其速度遠遠快於股票擴容。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間,股票營業部從數十家擴展到現在的近3000家,入市資金從10多億元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億元,而上市公司卻只從當年的近20家增加到現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億股。股市的供求關系極不平衡,這樣就造成了股價在最初兩年出現暴漲的局面。
上海股市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點,平均年漲幅達到179%;深圳股市從1991年4月開始計點,1992年底也漲到了241點,年均漲幅也有68.5%。
⑸ 蔣介石和孫中山的關系怎麼樣
孫中山與蔣介石的關系,一直眾說紛醞。
1、最初,兩人是黨首與黨徒關系
孫中山1902年創立同盟會,蔣介石於1908年由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雖非初創時期的元老成員,但也可以說是前期重要人物,陳其美在上海發動起義時,蔣受命攻克杭州。
國民黨史書載,1910年蔣介石與孫中山在日本會面。此時蔣介石因刺殺陶成章而避禍日本,因陶為孫中山之大敵,此事歷來爭議非非。但據李敖考證,孫中山與蔣介石的會面應該在1912年後,國民黨史故意前推至1910年,顯然是為了拍蔣介石的馬屁,以顯示兩大領袖在革命前即已會面。
1914年孫中山創立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前身),蔣介石在上海寫下入黨誓言,此時蔣雖非黨國要人,但現有史料證明,蔣在上海開辦證券交易所,是受到孫中山的指示,其股票交易所中亦有孫中山入股,而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部分收入也曾用於革命經費。
蔣介石的性情極為剛烈,幾乎與他在所有軍隊中的上司都相處不好,以致於在黃埔軍校校長上任前的六年內,八次離職而返浙江、上海。每當蔣介石丟下指揮或參謀重任離去時,孫中山總是請他回來就任,這類贊揚的電文有多封。
蔣每次離職後又會再返回孫中山身邊。蔣介石得到孫中山的信任,除了與陳其美的推薦有關之外,更主要的是由於蔣介石本人的才能,尤其是軍事才能得到孫中山的賞識。
蔣曾多次上書孫中山縱論軍事,1920年孫中山在寫給蔣介石的信中曾透露出其對蔣的信任:「執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計吾黨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膽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誠篤,與執信比,而知兵則又過之。」
特別是「中山艦事件」發生後,蔣連夜從上海趕往廣州,陪待孫中山左右,指揮軍隊,從此被孫中山倚為左膀右臂。盡管屢次辭職,但蔣介石對孫中山在政治上不忠的事情是沒有的,自從作為同盟會員和國民黨員以來,找不出他與北洋軍閥有任何一點勾搭。
孫中山後來在寫給蔣母的祭文中認為他同蔣的關系是「如身之臂,如驂之靳」,並評價蔣介石是「守經達變」之人。
2、蔣介石與孫中山的第二重關系是姻親關系。
1926年,蔣在廣州時期就已經開始追求宋美齡,並曾請孫中山為之作媒,但此事因宋慶齡的反對而作罷。但孫中山對此事則持贊成態度。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大婚,成就蔣宋家族的聯姻,但在宋家人的合影中,唯獨少了宋慶齡一人。
蔣介石一直在黨內以孫中山的繼承人為榮,此次連襟孫中山,則更在社會關繫上勾通百家,使江浙財團之支持水到渠成。此後,蔣開口總理,避口總理,以發揚三民主義為手段,漸至一統國民黨。
孫中山去世後,群龍無首,執掌國民黨大權的是汪精衛和胡漢民,但兩人皆是文人議政,沒有誰會想到,一個在黨內從無地位的蔣介石,像一顆新星升起了。孫科後來說:「當總理在世時,蔣不過是人微言輕、無關重要的黨員。
不錯,總理曾委派他辦黃埔軍校,但這是黨的機關。總理召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蔣連作代表也沒有份,在第一屆監執委員中,他甚至連一個候補委員也沒有。在總理生前,他完全不是黨的領袖。」
1926年蔣介石從蘇俄考察歸來一個月後,國民黨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蔣介石沒有被邀請參加繁重的籌備工作,也沒有作為大會代表,更沒讓他進入中央,進入中央的軍人是熊克武、李烈鈞、許崇智和李宗黃。
但蔣介石第一次得到獨當一面的黃埔軍校校長職位後,他就藉此爭取整個軍隊的指揮權;一旦他掌控了整個軍隊,他就憑此得到整個黨權與政權,蔣的個人才智和歷史環境都正好為他的權力欲創造了條件。
人物軼事——尊稱
孫中山病逝後,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余,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以表尊崇。
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於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在政府公家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
⑹ 民國時期股票交易抽不抽印花稅
民國時期股票交易也需要收取稅費的,這也是當時國家的繳稅的一種方式
⑺ 民國時期不是已經有股市了嗎
有。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7)民國股票交易所擴展閱讀: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⑻ 晚清民國三次股市崩潰:買橡膠股不知橡膠為何物
過去一周,我國哪裡最「瘋狂」?答案是股市!感覺沒去炒股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但股市有漲就有跌,有大泡泡就有崩盤之時,大起大落才是股市的常態。這種「大起大落」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中屢見不鮮。讓我們回顧一下晚清民國的三次股市大崩潰,以為鏡鑒。
炒股者從不問公司業績好壞
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就開始在上海問世。之後,在洋務運動的驅動下,第一隻華商股票―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底開始交易。接下來,江南製造局、開平煤礦等現代工業企業、礦業企業相繼發行股票。
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報》所評論的:「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就是說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麼的,是蒸蒸日上還是面臨倒閉,總之你敢發我就敢買。
於是大起大落的 *** 來了。1883年10月,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導致中亮隱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當時礦業股票暴跌,形同廢紙。於是股市崩盤,股民血本無歸,紛紛上天台思考人生。
買橡膠股不知橡膠為何物
1910年爆發的橡皮股票風潮,讓早期的中國股民再次體驗到股票不可愛的一面。
所謂橡皮,是當時上海人對橡膠的稱呼。1903年,英國人麥邊在上海組織了一家藍格志(橡膠產地名)拓殖公司,吹噓其經營范圍包括開辟橡膠園、挖石油、採伐木材等,然後開始招股,但虛假宣傳了五六年卻沒什麼業務。到1909年,因為世界性的橡膠漲價,外國開發成功的橡膠園企業主和投資人大獲其利,於是購買橡皮禪鍵渣股票的中國人逐漸增加。就像商場大減價一樣,甭管賣什麼,總會有人一窩蜂圍上去,於是人人爭先,個個奮勇,不甘落後。麥邊和其他橡膠公司就利用這一時機瘋狂抬價,由原本約60兩的股面值抬升到1450餘兩。然後一眾冒險家佯言回國,一去不回,股票價值遂一落千丈。
當時媒體是這樣批評此事的,說「可異者市中尚有不知橡皮為何物者」,就是說很多炒股的人根本連什麼是橡膠都不知道,照樣炒賀悄。
實業都不做,錢都拿去炒股
第三次是在1921年,當時在北平和上海都成立了股票交易所。尤其是1920年7月的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僅半年間,就盈利20萬元,讓人以為開交易所賺錢容易,是發家致富奔小康的捷徑。到1921年9月,上海有交易所70家,其後開交易所更是像如今開淘寶店一樣容易,11月份上海就新增38家。當時人描述說,「報紙廣告欄中,幾日間有一交易所出現,十日間必有一信託公司發生。」其他國內各大商埠,如北平、天津、漢口,也紛紛步上海之後塵。
當時在交易所,布、麻、火柴、麻袋、煙、酒、沙土、水泥,什麼都可以交易,市場一片興旺。交易所、信託公司相互利用,哄抬股價。加上一戰結束,外資再次湧入,和國內游資一道,不問緣由,盲目跟風,一起進入股票交易市場,沒人去做實業。1921年9月,銀錢業從資金安全考慮,開始緊縮銀根,收回貸款,投機者措手不及,破產者十之八九。然後,連鎖反應開始,和前兩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