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元化經營與企業價值|如何評估企業價值
May,2012Vol.15,No.9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企業價值研究綜述
王瑋
(浙江工商大學財務與會計學院,杭州310018)
[摘
要]在股權結構、多元化與企業價值關系的實證研究中,實證結果比較混亂,沒有統一的結論。本文針對相關文獻進行歸
納總結,分析其差異原因,並提出了未來研究展望。
[關鍵詞]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企業價值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9.018[中圖分類號]F27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2)09-0025-03
1
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在多元化與企業價值關系的實證研究中,因為衡量多元化與企業價值的指標多種多樣,所以實證結果比較混亂,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姚俊、呂源和藍海林(2004)發現多元化程度與資產回報率(ROA)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金天和余鵬翼(2005)實證檢驗出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損害公司價值。他們認為多元化會折價,即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降低了公司價值,惡化了企業經營業績。但傅繼波和楊朝軍(2005)認為,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創造了價值,多元化公司的價值要高於相關專業化公司組合的價值。余鵬翼、李善民和張曉斌(2005)的實證結果也表明,公司進行多元化活動後,多元化程度與短期績效呈現顯著正向關系。他們支持多元化溢價觀點,即多元化戰略增加了企業價值,改善了企業經營績效。與上述兩種結論不同的是,我國部分學者認為多元化程度與公司價值沒有任何關系。劉力(1997)研究發現,多元化經營程度與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ROA)和資產負債率之間基本上不卜激存在相關關系。薛有志和周傑(2007)採用調整的赫芬德爾指數衡量產品多元化程度,發現多元化程度對公司績效(資產回報率和托賓Q)沒有直接影響。薛光紅(2010)提出,公司多元化是股東與管理層、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代理關系的一個典型例證。因此,考察多元化戰略,股權結構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將多元化戰略作纖沖為中介變數,在驗證股權結構、多元化戰略和績效兩兩之間關系的同時,驗證了多元化的中介效應。
導致國有控制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低,多元化功能追求上的差別造成了國有控制公司多元化績效並不理想,而私有控制公司有通過多元化實現內部市場功能的訴求,因此它們的多元化水平高,相應地公司績效並沒有降低,兩者反而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多元化促進了公司績效。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國,不同股權控制下的公司多元化水平存在差異,但終極控制人性質與多元化水平、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並無統一的結論。
3管理層持股比例對多元化經營和企業價值的影響
BerleandMeans和JensenandMeckling都認為公共交易的
公司中,管理層一般都致力於尋求個人收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與外部股東的目標相一致。諸如,管理層廣泛存在的「帝國建造」、聲譽和職業生涯的考慮、自我保護、短期主義等,都有可能使公司經理通過公司多元化來實現個人的各種利益目標。具體表現在:通過公司多元化可以毀弊殲提高其報酬、權力和地位;通過專有投資獲得的特定管理技術,提升其人力資本期權價值,從而獲得更高的「塹壕效應」和未來職業生涯預期;通過多元化分散公司整體風險,削弱個人投資組合的風險。因此,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越高,其與外部股東的利益越趨於一致,因而就不大可能採取損害股東財富的決策。這樣,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多元化程度之間應該呈負相關關系。反之,企業則更容易採用多元化戰略。通過實證檢驗,
Denis和Sarin(1997)證明了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多元化程度存在
強負相關關系,即印證了以上理論。
與上述研究結論不同,Amihud、Lev和May(1981)的研究得出結論,公司多元化程度與管理者持有公司股權比例正相關。同時他們發現股權分散型公司比股權集中型公司的管理者更傾向於採用多元化經營戰略。當股權結構比較分散時,單個股東的作用是有限的,出於「搭便車」的動機,他們沒有動力去監督公司的治理機制,此時公司的控制權大多掌握在管理層手中。由於這些外部小股東對管理層約束機制弱化,致使管理層在公司決策時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多元化戰略便是其選擇之一。當股權集中度上升時,由於「利益趨同效應」的作用,控股股東有足夠的激勵去監督經理層,從而避免了「搭便車」問題。這種約束機制使得公司管理層不能隨意做出多元化的投資決策。在國內,余鵬翼、李善民和張曉斌(2005)發現,管理者股權比例與公司多元化水平呈U形曲線關系,即當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時公司多元化程度降低,當管理者持股比例達到一定程度時(52.94%),公司多元化程度隨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見,國內外有關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多元化經營和企業價值的實證研究結論比較模糊,有的甚至相反,這種結果與各國的具體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
2不同股權控制人的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影響研究姜付秀(2005)認為,從終極控制人的角度出發,上市公司可
分為國有控股與非國有控股兩大類。相對於非國有控股公司而言,由於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一部分關鍵資源,而且已有相關研究表明,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視公司業績,而非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視公司的成長性。為使公司有更好的經濟績效,政府可能進行政策支持乃至直接投資,使企業多元化程度提高。陳信元和黃俊(2007)的研究也進一步表明,政府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更易實行多元化經營,而且在政府幹預經濟越嚴重的地區,這種現象越為明顯,從而最終降低了企業的績效。張作玲(2010)則通過對946家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4166個數據進行回歸檢驗,發現多元化顯著降低了公司的經濟績效;通過考察最終控制人的性質發現,最終控制人為國有的公司經濟績效要低於最終控制人為非國有的公司,而且國有控股公司的多元化折價程度顯著大於非國有控股公司。
魏立江(2009)研究表明,政府對國有公司經營范圍的管控
/25
財務管理
關系。
化經營會損害公司績效。可見對多元化經營進行細分可以產生不同的實證結果,因此在以後的研究中,如果能將多元化經營進行具體細分,那麼實證結果或許會更加准確和顯著。
(3)公司績效的度量不太合理。如傅繼波和楊朝軍(2005)使用超額價值(EV)指標度量公司績效,余鵬翼、李善民和張曉斌(2005)使用托賓Q,但由於中國上市公司存在股權分置問題,文章沒有採用一定的調整辦法計算公司績效,並且中國股票市場存在嚴重的投機行為,使得採用市場指標度量公司績效的有效性說服力不強。姚俊等(2004)採用資產收益率(ROA)及凈資產收益率(ROE)等會計績效指標,但並沒有控制可能存在的盈餘管理問題。
(4)對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動因分析不足。國內研究者通常結合中國制度背景,研究在不同終極控制人特徵下,股權結構與公司多元化經營業績之間的關系,但經理代理、股東代理、內部市場構建和政府幹預等其他多種動因往往被忽視。
4不同股權比例下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饒茜、唐柳等(2004)認為股權集中度(第一大股東持股比
例)、國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與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均呈顯著性倒U形相關;並且國有控股型公司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傾向於採用多元化經營戰略,法人控股型公司與不具有控股股東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並沒有顯著性差異。艾健明(2007)以2001年前上市的、屬於製造業的416家公司2001-2005年的連續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實證檢驗了多元化、公司績效與國有股之間的關系。結論顯示,多元化損害公司績效,國有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U形關系,而與多元化呈倒U形關系。同時,發現第一大股東對多元化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其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多元化程度越低,公司績效也越好。按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分類控制權結構後的分析結果也顯示,與絕對控股情況下的結論恰好相反,相對控股及股權制衡均與公司的多元化程度正相關、與公司績效負相關。即股權集中有利於降低多元化程度,提升公司績效。韓忠雪、朱榮林和王寧(2006)利用我國上市公司資料,在得出我國上市多元化公司存在折價的結論基礎上,又得出結論:國有股權與公司多元化程度呈現負相關關系,法人股與多元化程度呈倒U形曲線關系,股權集中度、機構持股比例和管理層持股與多元化程度呈負相關關系。許陳生等(2006)研究表明代理問題是公司實施多元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實證結果發現,公司多元化水平與國有股比例和股權集中度均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法人股比例呈倒U形關系。張奎(2004)發現多元化與公司價值的關系不顯著,多元化與法人股比例呈正相關,與國家股比例呈負相關。魏立江(2009)的經驗證據表明國有控制公司的終極控制人控製程度與多元化績效之間呈現出倒U形形態,而私有控制公司的多元化績效和控股程度之間並沒有呈現出與國有控制公司那麼明顯的倒U形形態。通過對國內相關理論研究進行匯總後可以發現,在我國股權比例、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公司多元化業績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即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研究總結與展望5
5.1研究總結
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後,我們可以發現,國外對股權結構和公司多元化經營關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管理者持股比例和公司多元化水平之間的關系,而且結論也不盡相同,它們之間的關系既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國內研究股權結構和公司多元化經營之間的關系的文獻,很少研究管理者持股比例對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影響,大多集中在股權集中度對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影響。並且股權結構和公司多元化經營之間的關系更多的只是簡單地從股權的性質出發來研究,如國有股、法人股等,且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國外有關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相對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最終結論尚未統一。本文認為之所以實證結果不一,有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1)衡量多元化經營程度的指標不一。研究者多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在衡量多元化經營程度時,蘇冬蔚(2005)用行業數、收入Herfindahl指數和收入熵值度量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得出多元化溢價的結論。而劉力(1997)以企業其他營業利潤(或加上投資收益)/主營業務利潤作為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的指標,得出中性的結論。由此可見,不同的衡量指標對實證結果會產生質的影響。
(2)多元化經營沒有區分相關多元化與非相關多元化。Rumelt(1974)研究發現,相關多元化經營會提高公司績效,非相關多元
5.2未來研究展望
(1)在以後的研究中,我們應該盡量克服和彌補現有研究的
缺陷。在對多元化經營程度進行衡量時,可以採用經營單元數(N),多元化啞變數(DUM),赫芬達爾指數(HI)和熵指數(DT)4種多元化衡量指標以相互校驗。同時,把多元化熵指數(DT)細分為相關多元化熵指數(DR)和非相關多元化熵指數(DU),分別研究不同多元化經營類型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在對公司績效衡量時,可以採用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和經營現金流量收益率(CFROA)3個會計指標來度量公司績效,根據主成分分析法構建綜合績效(TF)對會計績效指標作穩健性檢驗,使得結論更加可靠。同時,在進行多元化研究時應多考慮企業多元化的動因,並盡可能對多種動因進行實證區分。
(2)中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研究文獻較少,特別是對於多元化經營的溢價或者折價原因問題的研究更少,這就為我國研究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以後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從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的動因出發,探究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豐富研究內容,拓展可研究空間。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政府一方面作為社會的行政管理者,扮演著市場「裁判員」的角色;另一方面,政府又是許多企業的所有者,具體負責企業的生產經營,充當了市場的「運動員」。那麼,政府的這種雙重角色是否會影響企業的多元化經營行為?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和研究。
(3)可進一步將股權結構作為中介變數進行實證研究。例如,以我國上市公司作為樣本,股權結構作為中介變數,研究多元化經營與績效的關系。即在驗證股權結構、多元化戰略和企業價值兩兩之間關系的同時,驗證股權結構的中介效應。
主要參考文獻
[1]薛光紅.股權結構、多元化與企業集團績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
2010.
[2]陳信元,黃俊.政府幹預、多元化經營與公司業績[J].管理世界,2007(1):92-97.
[3]蘇冬蔚.多元化經營與企業價值: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溢價的實證分
析[J].經濟學(季刊),2005(10):135-158.
[4]魏鋒.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基於時間的視角
[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7):161-166.
[5]余鵬翼,李善民,張曉斌.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
問題研究[J].管理科學,2005(1):79-83.
[6]周曉艷,劉旻生.從多元化行為探討公司治理結構[J].現代管理科學,
26/
2012年5月第15卷第9期
中國管理信息化
May,2012Vol.15,No.9
會計信息服務於企業戰略的思考
張瑞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合肥230026)
[摘
要]會計政策選擇是企業會計信息揭示的基礎。會計的核心問題是確認和計量,經濟業務事項的初始確認和計量以及在
此之後的再確認和計量,其本身就是對具體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的選擇運用。每個企業都有其自身的發展目標,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企業發展進入不同的階段,企業往往會採用不同的經營戰略,有時穩健經營,有時銳意開拓。因此企業經營者不僅要遵守企業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提供會計信息供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會計政策編制企業所需的財務報表,服務於企業戰略。
[關鍵詞]會計政策;財務報表;戰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9.019[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2)09-0027-02
1
會計信息與企業戰略
戰略,一般是指重大的、帶全局性或決定全局的謀劃。企業戰略,是指企業的高層領導為了保證企業持續生存和不斷發展,根據對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分析,對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所進行的根本性和長遠性的謀劃和指導。長期以來,會計作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在於按企業經營管理的要求,如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為經營者提供所需的信息。然而,會計從未被作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加以考慮,讓會計信息服務於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的持續生存和不斷發展,與會計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企業的會計不是僅僅被動地執行會計政策,而應充分利用國家賦予企業的自主權,選擇會計政策,實現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
企業的利潤戰略2
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具有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利潤是評價企業業績的重要指標,所以,企業追逐利潤是很正常的事。一旦要完成一定的利潤目標有困難,經理們自然就會想到會計。這些會計行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合法的手段———會計政策的選擇;另一類是通過非法的手段———會計做假賬。做假賬是違法的,顯然是不可取的。隨著政府管制的不斷強化,社會經濟秩序的不斷優化,靠假賬維持是短命的。這一點人們已經達成共識。因而,企業管理層自然會轉向通過選擇會計政策,讓會計政策服務於企業的發展戰略,服務於企業的整體利益,甚至服務於某一時需要的特殊目的。一般而言,企業的利潤戰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收稿日期]2012-02-16
張瑞穩(1964-),安徽合肥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作者簡介]
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1)利潤最大化戰略。在許多情況下,企業管理當局需採取利
潤最大化的戰略。比如為了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突出企業的經營業績,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配股和發行新股籌集資金;存在紅利計劃的企業經理人員為了獲得最大的紅利收入現值;為了減少債務契約條款的限制,降低違約的可能性,為了爭取貸款或投資,等等。在上述的所有情況下,企業管理當局均有可能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最大化報告期的盈利。
(2)利潤最小化戰略。政治成本過高或政治敏感性較強的企業一般將採取最小化會計利潤的戰略。這些企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往往大大低於政治風險,所以其採取保守的盈餘報告戰略,避免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以避免或減少政府進行管制或採取不利於企業的措施的可能性。
(3)利潤平滑戰略。不僅僅是存在紅利計劃的企業的管理人員可能採取利潤平滑的戰略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某些公司為了樹立穩健經營的形象也可能採取收益平滑的戰略,以使公司利潤平衡增長。
(4)一次虧個夠戰略。它是充分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從多層次、多角度利用計提各種減值准備等少計資產,多計損失和費用,讓當期大虧一把,以求在後續年度內再將本期確認的損失和費用予以沖回,以實現較高的會計利潤。在存在紅利計劃的企業中,當本期盈利低於目標盈利但又很難挽救時,管理人員便很可能以「巨額沖銷」的方式把後期的費用和損失提前入賬。此外,我國《公司法》和《證券法》規定,公司連續3年虧損將暫停或停止其上市資格,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讓某一年「大虧一把」,然後在後續年度連續盈利。如廣州冷機(000893)在2000年度計提了存貨跌價損失3200萬元,形成巨額虧損,使公司在2001年度及以後年度,甩掉包袱、輕裝上陣打好基礎。
!!!!!!!!!!!!!!!!!!!!!!!!!!!!!!!!!!!!!!!!!!!
2004(2):32-34.
[7]王化成,胡國柳.股權結構與企業投資多元化關系:理論與實證分析
[J].會計研究,2005(8):56-62.
[8]姚俊,呂源,藍海林.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經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
[J].管理世界,2004(11):119-125.
[9]金天,余鵬翼.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國內上市公司的證
據檢驗[J].南開管理評論,2005(6):80-84.
[10]薛有志,周傑.產品多元化、國際化與公司績效———來自中國製造業
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07(3):77-86.
[11]姜付秀,劉志彪,陸正飛.多元化經營、企業價值與收益波動研究———
以中國上市公司為例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6(11):27-35.
[12]韓忠雪,朱榮林,等.股權結構、代理問題與公司多元化折價[J].當代
經濟科學,2006(5):52-58.
[13]許陳生,郭燁.我國上市的股權結構與多元化戰略[J].廣東財經職業
學院學報,2006(5):76-81.
[14]YakowAmihud,BaruchLov.
ConglomerateMergers[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1,12(2):605-617.
[15]DJDenis,DKDenisandASarin.AgencyProblems,EquityOwnership,
andCorporateDiversification[J].TheJournalofFinance,1997,52(1):135-160.
/27
2. 832開頭的股票是什麼股票
是新三板的股票
目前新三板發展速度太快,三年掛牌上市6000多家企業,到年底突破1萬家,很多上市公司質地並不優良,投資風險較大。
如果您的問題得到解決,請給與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