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順豐漲停的原因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順豐好,是什麼原因
服務態度好,飛機發貨,快,快主要是快。 每人888元,順豐總裁為何發出近5億紅包
順豐總裁之所以這么做其實目的就是為了抬高公司的市值,讓公司的股票大漲,事實證明他的這一手還是非常管用的,王衛發發完紅包之後,當天順豐的股票就大漲,最後也是直接漲停在了87.58元。而順豐的股價也是再創新高,目前順豐公司的總價值達到了3990.53億,不得不說的是順豐總裁這一招其實還是比較高明的,既然自己的員工得了福利,又讓公司的市值大漲,可謂是一舉兩得。
順豐公司在上市三年之後,發展的速度是非常的快,而現在順豐也是成為快遞行業當中的龍頭老大,而且現在順豐的業務量也是越來越大,就2020年而言,截止到8月份,順豐的股票已經上漲了116%。而現在順豐總裁王衛的個人身價也是達到了215個億左右,當然了,本身順豐總裁王衛在順豐公司的持股就特別的多,所以身價才會如此之高。
實際上順豐公司總裁王衛的理念就是穩中求勝,這可能也是為何順豐能夠做大的原因,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企業而言,穩應該是重中之重,千萬不要為了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去鋌而走險,因為這樣做的後果很有可能就是葬送自己一手打拚下來的基業。
很顯然,順豐公司的總裁已經悟到了這個道理,而這一次給所有的員工發888元的紅包,其實並不是一個冒險的行為,很多人可能認為,如果這一次順豐公司的股值不漲,那麼順豐公司總裁將會白白發出近5億的紅包。就是退一萬步來說,即便公司的股值不漲,那麼順豐公司總裁的這一手也是可以起到收買人心的效果,而且也是可以為自己贏得一個好名聲,也算是非常有用的。
為什麼順豐市值3000億發行股票幾十億而公司不但漲停,請問幾十億對大盤有什麼影響
以今天收盤順豐市值在深圳股市排名第一,超過萬科,成為舉足輕重的權重股,對大盤影響當然比較大。 終於知道順豐為什麼那麼快的原因了
② 劉強東、王衛悄悄「杠」上了,兩大巨頭都在押寶供應鏈
作者丨房煜
編輯丨及軼嶸
圖源丨攝圖網
同樣是剛剛發布半年報,同樣是走在扭虧的路上,不過京東物流(02618)和順豐控股(002352)的境遇迥然不同。
8月23日,京東物流發布了上市後的首份半年財報。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京東物流實現總收入485億元,同比增長53.7%。因長期加大網路基礎設施、供應鏈技術研發等投入,以及進一步加大供應鏈解決方案及服務廣度深度、擴大就業規模等,上半年經調整後的Non-IFRS(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凈虧損15億元。
同一天,備受外界矚目的順豐控股的2021年半年財報如期而至。由於順豐控股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虧損9.89億元,順豐控股董事長兼總經理王衛為此在股東大會上向股東道歉,並保證這種情況不會再出現。
王衛的承諾目前看是兌現了。根據財報,上半年實現凈利潤7.6億元,同比下降79.8%。其中二季度實現凈利17.49億元,同比下降38.73%。
由於京東物流和順豐控股分別處於港股和A股,直接比較兩家公司數據未必公允。但是外界對兩份財報的反饋卻耐人尋味。
京東物流雖然調整後凈虧損達15億元(並非歸母凈利潤),但是輿論對這份財報多報以積極態度。但是對於順豐控股,專業的券商分析師仍舊分歧很大。
原因或許在於,京東物流的上市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公司物流向物流公司轉型的重要標桿,輿論對於新物種多有鼓勵心態。
第二點則更多是市場情緒因素。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京東物流過去沒有獨立的時候,也是虧損的,大家也習慣了。而順豐過去一直是盈利,突然一個季度虧9個億。市場接受不了。」 更何況,過去數月順豐市值腰斬,很多在高點買了順豐股票的人在等著解套。
但是,拋去市場情緒對順豐的悲觀和輿論鼓勵因素對京東的樂觀,必須看到,中國當下最優秀的兩家物流公司,其實境遇是相同的。他們不僅攜手走在扭虧為盈的路上,而且都處於業務轉型的微妙時期。
而兩家物流巨頭的轉型突圍之路還有個共同特點, 多談供應鏈,少談快遞業務 。物流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這一動向耐人尋味。
京東押寶供應鏈得失考
在談及京東物流的財報時,有個詞被反復提及, 「一體化供應鏈」 。根據京東物流的說法,這類服務,會是 京東物流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
根據財報,京東物流一體化供應鏈客戶數量及收入的增長,一方面來自企業在快消、服裝、家電傢具、3C、 汽車 和生鮮等六大行業的持續拓展;另一方面,隨著客戶對京東物流服務的認可和深入了解,原本使用其標准化快遞、快運等其他物流服務的一部分客戶,進一步使用了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
從數字來看,2021年上半年,一體化供應鏈客戶收入336億元,成為京東物流 營收的重要支撐 。
其中外部一體化供應鏈客戶收入為117億元,同比增長65.6%,一體化供應鏈客戶數達到5.9萬,同比增長58.7%。換算一下可以知,外部一體化供應鏈收入佔一體化供應鏈總收入的34.8%。
2021年上半年, 京東物流一大特點是外部客戶收入佔比已過半,達到54.7% ,從這點可能,一體化供應鏈的外部佔比還未過半。
關鍵是 什麼叫「一體化供應鏈」的物流服務? 這個名詞是一種新的業務形態嗎?如果是指B端大客戶的供應鏈服務,「一體化供應鏈」是否可以理解為一個早已存在的物流細分領域——合同物流?只是京東物流服務的行業覆蓋更為廣泛。
從物流行業的演變脈絡我們可以推測,「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其實有「倉配一體化」升級版的含義,不過,京東物流確實有自己的優勢。過去一年,京東物流新增倉庫數量450個,相當於2007年至2017年10年間的建倉數量。在倉儲端,京東物流從一出生就是不遺餘力的重資產投入。
從物流鏈條看,這意味著, 當京東提供倉配一體的供應鏈服務時,鏈的起點可能是自己的倉,而不是一個代運營者。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脫離了合同物流的一些基本特點。比如,由於是客戶的定製化解決方案,因此有一定行業門檻和不錯的收入,但是同時也意味著, 由於不具備標准化復制的可能,增長速度比較慢。
時至今日,京東物流的基本盤應該仍舊是普通消費者所熟悉的快遞業務。這也是京東物流持續虧損的重要根源。京東物流也提到,公司大約有26萬人的一線員工(包括倉庫、快遞等),外界估計,一線配送人員至少超過10萬人。
物流專業媒體羅戈網主編小周伯通向創業邦指出,京東物流過去是「銷地供應鏈」,現在可以說更多是在向上游,也就是產地供應鏈延伸。
何謂銷地供應鏈? 小周伯通認為,可以理解為成品的配銷,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將產品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最少中間渠道送到消費者手上。對應的就是原來京東商城的履約配送交付環節。
「過去,京東物流最擅長的能力是「銷地供應鏈」,通過完善倉、運、配、快遞、冷鏈、大小件等供應鏈物流服務能力去服務消費者、京東商城和品牌商家。現階段,京東物流也在 科技 的驅動下,將業務向供應鏈上游延伸,布局全供應鏈尤其是產業供應鏈。
從追求點到點搬運效率提升,到深入到產業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實現預測、采購、生產、物流交付全鏈條優化,去服務產業鏈,服務經濟體,服務全球。」小周伯通指出。
而當京東物流提出「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時,也意味著這家物流公司的重心正在由C端服務轉型向B端服務。
京東物流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走供應鏈服務的道路?小周伯通指出,在物流業的幾個主要的細分領域,標准快遞現在競爭太過激烈,價格競爭仍舊是最主要的競爭手段。在這一領域,京東物流的大部分業務只能來自於京東商城。而在其他一些細分領域,比如快運,也有細分市場的龍頭。
「國內合同物流行業發展程度比較低,信息化程度比較低,所以京東物流會覺得自己切入可能有比較優勢。」小周伯通說。
創業邦認為, 對於京東物流來說,背靠京東商城,始終是京東物流最大的底氣。 第一是京東商城可以提供流量和商流訂單。第二,突出供應鏈服務,全品類經營的京東商城和希望全鏈條服務的京東物流,可以共享、深度綁定商家客戶。這才是京東物流無以比擬的優勢。
順豐的分兵突圍
在當下市場,頭部公司的認知往往趨同。靠快遞起家的順豐控股,也早就意識到了供應鏈的重要性。標志動作是對DHL供應鏈業務的收購。
2020年10月,順豐控股以55億元人民幣對價,並購德國物流巨頭德國郵政敦豪集團的敦豪香港和敦豪北京100%股權,順豐控股今年2月19日發布公告,宣布這一交易已取得所有必需的監管審批、備案和登記,各項交割的先決條件已全部達成,交易各方已完成正式交割。
這也意味著, 順豐控股同樣希望深度扮演綜合供應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 順豐控股則將此塊業務以「順豐敦豪供應鏈中國」這一新業務板塊啟動運營。
相對於京東物流不停的建倉,有觀點認為順豐更喜歡靠收購來完善自己的版圖。其實不然,京東物流建倉的時候,順豐不停的在買飛機,擴大自己的自有全貨倉機隊。
截至2021年6月,順豐擁有66架全貨機。順豐控股全貨機及散航總計航空線路2265條。同時,順豐花費超過200億在湖北鄂州建設機場的投資,和京東物流建倉一樣,是靠重資產打造壁壘。
但是現在拿到的順豐上半年財報,仍舊是讓人喜憂參半。2021上半年順豐實現速運物流業務量51.3億票,在去年同期受益於防疫緊急寄遞需求爆發的業務量高基數下,仍實現同比增長40.4%,兩年平均增長59.5%。但是,二季度,順豐實現營業收入457.24億元,同比增速為21.65%,遠低於去年同期水平。
快遞業務是順豐的基本盤。 過去,由於通達系的追趕加上順豐自己對於商務件和電商件的不同態度,現在順豐在快遞業務的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個位數。為了扭轉局面,順豐推出經濟件對抗通達系,業務量市場份額在2020年提升至9.8%。
但是問題在於,補貼上升,經濟件只賺業務量不怎麼賺錢。根據財報,經濟快遞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48.90 億元,同比增長 69.16%。
順豐賺錢的大頭是時效件,財報提到,自2021年4月起,順豐對時效產品進行優化升級,按新口徑追溯調整本報告期及去年同期產品數據,時效快遞業務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461.61 億元,同比增長6.50%,增速放緩主要因去年疫情期間防疫緊急寄遞需求旺盛帶來時效業務增量較大,同比基數較高。 實際上,除了外部環境, 時效件也有強大對手,就是前文提到的京東物流的快遞業務。
市場上還有聲音認為,2020年-2021年,其實是幾大快遞公司上市以來價格戰最厲害的時候。雖然近年來拼多多的崛起,實際上帶來了訂單的增量,但是極兔快遞的殺入,其實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訂單供給的增量,兇狠的價格策略使得整個快遞標准件市場重回紅海搏殺,戰況空前慘烈,最後國家不得不出手干預。這種市場玩法,對於追求服務品質的順豐是非常不利的,也是營收同比下降的原因。
順豐還有眾多分支業務,包括重貨(零擔快運)、國際快遞、冷鏈、醫葯、同城業務等。這些業務被認為是順豐突圍的希望所在。這其中,順豐冷鏈和順豐醫葯算是高附加值的業務,順豐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是業務規模不大。
零擔快運被認為是比快遞更大的市場,但是同樣有德邦快遞這樣的龍頭競爭。而在國際快遞市場上,順豐應該經常會看到老對手菜鳥網路的同盟軍。短期內,國際快遞和零擔快運很難有壓倒性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順豐同城業務今年計劃分拆上市,說明王衛對王興已經輕車熟路的同城配送業務興趣很大。根據財報,2021年上半年,順豐同城急送對外業務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22.41億元,同比增長77.12%,同樣遠高於行業增速。
順豐同城現在的標簽是, 中國規模最大的獨立第三方即時配送服務平台。 據了解,在業務內容上, 順豐同城覆蓋了餐飲、零售、服務多個板塊。但是實際上訂單大頭還是餐飲。順豐同城的打法是選擇像麥當勞這樣的大連鎖品牌合作。
同城業務之所以重要,是隨著新零售的發展,萬物皆可到家的趨勢下,同城零售的業務規模現在雖然還沒有辦法和B2C電商相比,但是正在蠶食後者的份額。
這一點上,無論是京東、順豐、還是阿里都心知肚明。京東有「物競天擇」,阿里有「內地生活」,順豐急著上同城業務IPO ,與其說進攻也不如說是防守。畢竟在美團的先發優勢下,京東、順豐、阿里都是跟隨者。
「美團現在一天的單量(包括同城零售)3000萬單左右,幾乎等於一個通達系公司一天的單量。」有業內人士指出。
顯然,其實無論順豐還是京東都明白了,無論是價格和成本的原因,還是市場競爭的原因,電商的標准快遞件越來越不好做了。如果繼續在紅海搏殺,轉型是沒有希望的。
京東物流在財報的新聞素材中提到快遞是這樣說的:「隨著客戶對京東物流服務的認可和深入了解,原本使用其標准化快遞、快運等其他物流服務的一部分客戶,進一步使用了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而順豐則積極在推動自己體系內的四網融通。
財報說,「通過加強速運網路、快運網路、倉儲網路及加盟網路的場地、線路等資源整合優化,並持續開展中轉場自動化設備升級改造,逐步緩解產能瓶頸,通過成本精細化管理深耕,資源利用率、營運效能等指標第二季度環比第一季度在穩步回升。」
說到底,兩家物流巨頭手上都還有牌可打,他們需要和時間賽跑的是,能否更快的發揮不同業務板塊的協同效應。
雙方都有隱憂,京東物流的挑戰在於,仍舊是如何從單一企業的閉環體系真正走向開放。而順豐的挑戰則是,如何在不控制商流的前提下,深入各種物流場景。
換個角度看, 無論京東做長服務鏈條,還是順豐走的專業化分工道路,都是希望在原來的快遞基本盤之外,找到業務的新增長曲線和方向。 這對於中國的傳統電商市場,是一個微妙的信號。
③ 順豐老總王衛從窮小子到千億富豪,花旗銀行家花1000萬見面,後來怎樣
順豐不順,展現頹勢
在2017年2月24日的凌晨,一個叫"順豐控股"的股票悄無聲息的出現了。在國內前七的物流公司中,最後一個表示出上市意圖的公司,便是順豐了。順豐第一次在行業里展現出了頹勢,很多人當時並不看好順豐。
由於人口劇增,社會向前發展,存在於快遞行業的人員只增不減,越來越多的快遞公司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有的利用低價去競爭,雖說順豐佔比很大,可是在這么多小魚小蝦的啃食下,順豐的位置越來越小了。
王衛自稱是個有危機感的人,曾說電商和零售也是順豐的重點之一。在2015年,順豐又推出了屬於自己的電商平台,就在這一年,順豐卻因零售而虧損非常嚴重。為了上市,2015年,順豐拆卸了虧損的那一部分。
順豐進行拆卸之後,不再對社會公開自己公司的數據,但是一些專業人士對順豐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順豐的零售依舊很低迷。順豐自己的零售目標,是中高端產品,順豐投資的四個電商平台和公司的零售目標相同,所以可以勉強支撐。
從近些年的發展來看,順豐的零售業相較於其他主體來說總是慢一步。順豐還是在物流方面比較有話語權和掌控權,他還有許多需要去完善和改進的,要想做到物流零售兩不誤,順豐還有很長的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去走。
結語
馬雲說:"如果你站在風口,那你就算是一隻豬也會起飛。"順豐企業正是站在了風口,也順勢起飛了,可是否能平穩落地,是否能落地之後繼續安然無恙的走下去,能走多遠,這都需要緊跟時代的潮流,都需要領導者的決策和指引。
王衛及時的發現了商機,把握了機會,做事果斷乾脆。他的思路新穎,喜歡另闢蹊徑,可是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挫折在前方等著我們,只要越過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成功一定就在前方!
④ 順豐財務負責人辭職,他辭職的原因是什麼
順豐財務負責人離職?公司回復CFO伍瑋婷卸任職位緣故講了哪些?如今早針對順豐CFO辭職上熱搜榜一事,今日的你是不是也在不斷關心著呢?實際什麼原因?下邊跟一起來掌握下事情前因後果。
順豐在財務報表中表明,公司期待根據互聯網結合、整合資源、生產能力在線升級等業務流程對策,提升 生產量和網站運營高效率。伴隨著業務流程經營規模的提高,預估今年下半年將逐漸釋放出來規模效益。
之上便是順豐財務負責人離職的相關內容,對於此事,你們怎麼看呢?
⑤ 馬雲說最佩服順豐王衛是怎麼回事
順豐速運將於24日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借殼上市,按照被借殼股票鼎泰新材最新的股價,順豐老闆王衛身家將升至近1111.02億元。而近日,一篇題為《順豐將上市 馬雲曾說順豐老闆王衛是他最佩服的人》的文章在網路廣泛流傳。文中提到,馬雲曾說:他最佩服的人是能管理七萬基層員工的「順豐」老闆王衛。
但另有一種說法卻是,王衛在七八年前屢次約馬雲見面而不得,馬雲一次在深圳出差時剛好空出了早飯時間,表示早飯時可以順便見一次,但最後王衛故意未能趕到,馬上對媒體透露稱馬雲約他他不去,便演變成了上述段子。
⑥ 營收巨虧近10億,王衛身家縮水1340億,順豐如何度過至暗時刻
出品 | 探客Tanker
作者 | 行者
編輯 | 蛋總
5月28日,京東物流在香港上市,上市首日收漲超3.3%,報41.7港元每股,成交額約71.7億港元,市值為2540.2億港元。這是繼京東 健康 上市後,京東集團體系內又一家成功上市的企業。
這不禁引發了外界對劉強東的調侃——「東哥又有公司上市了!」「東哥這幾年為人低調了,但辦企業還是高調的」。
話說回來,「東哥」這個稱呼似乎是劉強東身上最突出的標簽之一。中國的互聯網大佬,大多數時候都用一種諄諄教誨的師者形象示人,也許是因為互聯網思維的拓展都靠這些傳道者不遺餘力的身體力行,也許是跟很多人高學歷、高智商的創業背景有關。
但在這其中,有兩個人是例外。跟很多「同道」喜歡外界稱自己為「老師」不同,這兩位大佬更願意與員工「稱兄道弟」,而「江湖情義」就成了這兩家公司留給外界最深刻的印象。
他倆就是京東的劉強東和順豐的王衛。
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是,劉強東每年都要選個日子,與庫管、配送人員一起吃果凍,吃完果凍後再用果凍杯和他們一起喝白酒。原因在於當年京東第一個配送站出現時,在場有人提議喝點酒慶祝一下,但沒有那麼多的酒杯,劉強東就讓人買來果凍,大家把果凍吃完,以果凍的杯子當酒杯,共飲一杯白酒。
這是京東輝煌的開始,也是劉強東在京東抹不去的「大哥形象」。很多時候,劉強東稱呼大家為「兄弟」,兄弟們也都叫他「東哥」。
王衛也是如此。
2016年4月17日,一位順豐快遞小哥不小心把一輛正在倒車的小轎車剮蹭了,司機下車後又打又罵,說話非常難聽,還連扇小哥6個耳光。
因此,別看劉強東和王衛這兩人在某些方面屬於「同行是冤家」,但不忘江湖情義的作風依然讓他們有時會隔空惺惺相惜。
如今,隨著京東物流的成功上市,同為「江湖大哥」的兩人,在同一片商業江湖中,終於狹路相逢。
事實上,劉強東跟王衛之間的關系頗為復雜。
一方面,江湖氣息濃重的二人,很多時候幾乎同氣連枝,甚至經常生出「世上有知己」的感覺。因此,雙方之間互動不斷,相互支援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2017年6月1日,王衛公開與菜鳥決裂,當晚劉強東就出面聲援:「我相信順豐的質量、王衛的為人!如今公民發送的一切公家快遞信息,不論是不是該平台的都被拿走!曾經嚴重守法!公民的隱私信息誰來維護?呼籲有關部門調查!」
另一方面,劉強東和王衛在公司運營層面的思考還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在員工待遇上有明顯差別。就在劉強東聲援王衛前三個月,順豐剛剛上市時,IPO申請書披露順豐並沒有給所有的物流小哥上五險一金,這和劉強東堅持給一線員工上五險一金的作風不同。
據了解,在員工支出方面,2020年京東物流共計為一線員工支出261億,按招股書披露的2020年底一線員工數量進行保守估算,平均每位員工年支出近11萬,月支出近9000元。這算是業內極少有的堅持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的企業。
關鍵是京東物流和順豐都在物流領域均投入重金。
順豐自不必說,物流是其主業;而京東物流則是劉強東力排眾議、頂住萬難,甚至「砸鍋賣鐵」建立起來的京東第一競爭力,自2007年以來,一步步自建物流、搭建配送隊伍與自建倉庫,直至如今走到上市,京東物流的每一步都走得頗不容易。
但說到底,兩人之所以能惺惺相惜,原因就在於很長一段時間里,京東物流跟順豐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競爭關系。
雖然順豐也做電商的生意,但京東物流不可能接京東平台之外其他電商平台的單子。更何況,在京東平台上京東自營全部採用京東物流,只有品牌商開的店鋪,才可能使用順豐物流。
因此,雙方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
然而,從2019年業內傳出劉強東有意將京東物流拆分上市的消息後,雙方的處境變得日益「尷尬」起來。
因為為了解決投資人認為「大客戶收入佔比過高」的問題,京東物流逐漸開始「去京東平台化」。而依據京東完整的供應鏈管理和庫存體系,京東物流這兩年在工業和電商供應鏈管理上面,簽下了不少大型企業的客戶。
根據京東物流此前遞交的IPO申請書來看,2018-2020年9月,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佔比從29.9%已增長至43.8%,而營收總增長率為59.38%。這已經說明京東物流在享受了集團業務增長的同時,外部客戶收入佔比還能快速提高。
原因特別簡單。
京東物流是一個跟所有物流公司完全不同的形態,與其把它稱作為一家物流公司,不如把它看作是一個給電商平台配套的倉儲物流和管理體系。
實際上,京東更多的時候是用「以存儲代替運輸」的方式來維持高周轉的貨物運輸,正是這種方式保證了京東平台的地方自營商品8小時內的送貨時效。
而這套管理體系以及在建立基礎之上的信息化系統,如果對接到一些工業生產企業,正好能解決這些企業急需的供應鏈管理問題。
而這點恰恰跟順豐的業務產生了交集。因為這種涉及到供應鏈管理的高端物流,以往是順豐業務的基本盤,但現在京東物流的介入引發了雙方之間的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初京東集團的定位正式升級為「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招股書顯示,2020年京東物流一體化供應鏈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達到75.8%,這就是對其進軍高端物流的一個有力證明。
正因為建立在這樣業務拓展方向明晰的基礎上,東哥在2020年年初重啟了京東物流赴港上市的進程,並於5月28日成功上市,上市首日收漲超3.3%,報41.7港元每股,市值為2540.2億港元。
京東物流成功上市,對順豐而言,無疑是友商變得更強大了,競爭壓力也隨之加大。
從招股說明書公布的數據看,京東物流2019年無論在倉庫面積還是總收入方面,都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商。
這意味著在順豐原本占據優勢的高端企業物流領域,京東物流逐漸成為了領跑者。
據「探客Tanker」觀察,為了應對京東物流帶來的挑戰,就在2月份京東物流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的幾天後,順豐發布公告表示擬收購港交所上市的最大的國際物流公司嘉里物流。最新消息顯示,這場收購幾乎塵埃落定。在28日京東物流上市當天,順豐公告擬以巨資收購嘉里物流超過51.8%的股份。
在2月份發布這一個驚天收購後的交易日,順豐股價大漲,迎來了124.7億元的 歷史 最高股價。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頗為「魔幻」了。
4月22日,順豐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巨虧9.89億元,上年同期盈利9.07億元,同比下降209.01%。此消息一出,震驚市場,王衛為此公開致歉,履職四年的財務負責人伍瑋婷女士請辭。
隨後,順豐的股價一路狂瀉,截至5月28日收盤,股價已腰斬至69.85元,相比較春節前期的高價高點,順豐的市值蒸發了2730億元,王衛本人身價縮水1340億元。
已經有媒體表達態度,認為2021年順豐「流年不利」。
實際上,在極兔入局之後,電商快遞領域的價格戰愈發激烈,順豐雖然不看重低端市場,但也不得不真金白銀地投入與新玩家競爭。
據新浪 財經 報道,受現在不正常的市場價格影響,順豐單票收入已持續22個月下降,而且降幅持續達兩位數。最新數據顯示,順豐單票收入為15.74元,同比下滑12.12%。
關鍵是在順豐一直佔有優勢的供應鏈市場中,現在也遇到了不小的問題。
2017年,王衛曾雄心勃勃地表示,順豐要對標的「不僅是4千億的傳統快件配送市場,而是12萬億的大物流市場」。
香港知名投行分析師李歆認為,為了實現王衛的這一個願景,順豐不惜投入巨資,在全球大舉收購供應鏈物流公司。「這兩年很多國際知名的供應鏈企業都掛上了順豐的標簽,今年更是准備以175.55億元的大手筆拿下了嘉里物流51.8%的股份。」李歆對「探客Tanker」表示。
不過,他認為順豐現在依然沒有從這些收購中獲取足夠多的利益。「從財報數據來看,這些在供應鏈領域的高額投入尚未實現預期收益,已經成為王衛心中最重要的一塊心病。」他補充道。
4月9日晚,王衛業績說明會上回應業績虧損時表示,順豐控股今年二季度肯定不會再出現虧損,但全年利潤回到去年同期水平的可行性不高。
這其實說明王衛也知道,順豐新增的利潤無法覆蓋成本,而其虧損的原因關鍵在於盈利能力的問題,尤其是毛利率下降給公司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王衛之所以被人看作「商場梟雄」,就在於每當面對突發事件,他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次也不例外。
就在很多人都在琢磨,順豐和王衛究竟會用什麼方式來解決自身面臨的危機時,2月10日,順豐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簡稱順豐房托,SFREIT)向港交所遞表,這被人看作是王衛對順豐新增收入變現渠道的一個重要嘗試。
最新消息顯示,5月5日順豐房托已經開始公開招股,發售價介於每基金單位4.68港元至5.16港元,集資最多約26.83億港元;5月17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股份代號2191。
值得一提的是,順豐房托上市性質是REITs基金,王衛打的算盤是走一條「物流資產證券化」的道路。
所謂REITs基金,其實是將自己持有的固定資產物業轉換成若干份每份標明價格,然後變成一個公募的基金,在證券交易所上市。而所購買的人跟股票一樣,按所持有的份額,在這樣物業年度的收入中獲取分成。
「探客Tanker」認為,王衛選擇REITs這條路解決自己收入下降的問題,確實是有自己深度的考量。
事實上,對於物流地產來說,REITs基金模式的意義重大。物流地產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一般物流地產項目只能通過物業經營來獲取租金等經營性收入,而不能一次性出售回籠資金,投入資金的回收一般需要十年以上。
因此,發行REITs就能盤活資產,並使得順豐由重轉輕,既能獲得充裕的現金流,有效解決資金難題,又能持有稀缺的土地資源,實現規模化擴張,優化收益,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在物流地產領域,將這套輕資產手法玩得風生水起的正是老大哥普洛斯。
這幾年,普洛斯不動聲色地通過出售REITs基金份額,從而撬動了3到5倍的杠桿,獲得巨額流動資金,成為在中國乃至亞洲快速擴張的根本。
據悉,截至2020年底,普洛斯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物流地產經營服務商。
而且,這家公司旗下募集並運行了7支專門投資於中國的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300多億元,衍生的基金管理規模也突破百億美元級別,年獲取的基金管理費達到過億美元級別。
香港另一家投資基金研究部的負責人王雪瑩對「探客Tanker」表示:「順豐想發行REITs基金,固然有想辦法拓展收入來源的想法,更是跟京東物流上市有關。」
在她看來,京東物流與順豐很多高級業務是重合的,現在京東物流已經追上了,順豐想要與其競爭就必須獲取更多的資源。「因此,順豐選擇發行REITs基金,也跟籌集資本與京東物流在其他高端領域競爭有關。」她說。
而此前在談及順豐房托上市事宜時,順豐的高層也不可避免地表露,通過這個基金融資的想法。當時,順豐房托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翟迪強就曾表示,「順豐控股在香港成立順豐房托是策略性部署融資計劃的一部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順豐房托的成立將會為集團提供很好的融資渠道。」
而選擇在香港上市房托基金,王衛或許認為自己佔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
首先,從2020年開始,國家已經在公募REITs基金方面展開了諸多的調研,並認可這將是下一個資產證券化的方向。其次,順豐已經操作過類似的基金,有了自己的經驗。
早在2018年12月,順豐就試水過資產證券化,成立了國內首單類永續物流地產儲架類REITs「華泰佳越-順豐產業園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當年首期發行募資規模達18.46億元,公司實現資產增值投資收益約8.08億元。
2019年,第二期募集資金總規模13.6億元,實現資產增值投資收益6.14億元。截至2020年底,該專項計劃募資已超過45億元。
最後,港交所也推出了REITs的利好政策。
2020年12月4日,香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修訂,放寬REITs投資限制,包括容許房托投資物業發展項目時超過現有的資產總值10%的上限,將房托基金的借款限額由資產總值的45%提高至50%等。
而且,在港股上市的類REITs也有不俗表現,比如越秀REITs在上市後實現驚人增長,資產規模從45億元提升至2020上半年的363億元。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王衛下定決心在香港推動順豐REITs基金的上市。
然而在王雪瑩看來,REITs並非是解決順豐發展困境的萬能葯,「一隻REITs能否有優異表現,不止取決於上市市場的基本情況,更取決於旗下投資性物業的運營情況。」
目前,順豐房托基金涉及的物業資產為三處,也就是佛山桂城豐泰產業園、蕪湖豐泰產業園以及位於香港的亞洲物流中心-順豐大廈,按照招股書顯示資產總估值達60億港元。
「這其中香港物流園區面積最大、租金最高,估值也最高,達52億港元,在整個資產組合中分量最重。不過2020年受諸多因素影響,香港物業租金下跌17%,為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王雪瑩認為,這使得順豐這個REITs基金的收益肯定顯著降低,未來分紅縮水,整體收益率會出現較大的負增長。
「從招股書中能看出,這也導致投資物產的公允價值出現波動,錄得虧損為64.6百萬港元,使得順豐房托2020前9月的期內盈利僅32萬港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跌去99.8%。」王雪瑩對「探客Tanker」補充道。
而在李歆眼中,他並不看好順豐這只基金的發展,最起碼在當下階段的發展,「從上市申請書可以看出,僅香港一地的波動,就直接拉低了利潤表現,而佛山、蕪湖二地並非一線城市,租金水平的上漲空間恐怕也難以撐起較高收益。」
另外,他還認為順豐這三個所謂的物流地產發展潛力有限,「順豐關聯租戶的租金佔到了同期總租金收入的八成,租金收入總額前5名中有3名來自順豐控股。」
實際上,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過去三年間順豐關聯租戶占順豐房托基金總收益的百分比分別為62.4%、72.1%及78.3%;租賃予順豐關聯租戶及由順豐關聯租戶運營的可出租面積,所佔百分比分別約為45.2%、62.3%及76.3%。
正因此,李歆對「探客Tanker」表示:「這樣的單一客戶和關聯交易過高的現實,都會對基金收益預期有一定影響,從而降低投資人出手的興趣。」
而從上市首日的股價表現來看,市場的反饋恰如上述兩位分析師所料。這個在公開發售階段獲超額認購的新股,卻未能持續獲得投資者的認可,上市首日遭遇破發。
5月17日開盤順豐房托報4.49港元/股,較發行價4.84港元/股跌9.8%;截至首日收盤,其股價跌至4.16港元/股,跌幅近15%。
有意思的是,就在順豐發行的基金上市破發的同一天,京東物流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招股事宜。
據「探客Tanker」當時獲得的多家香港券商數據,截至當日下午6時,京東物流孖展暫錄1127.6億港元,以公開集資額7.92億港元計,相當於超額認購約141.3倍。
今日,京東物流成功上市及其股價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了資本市場的態度——京東物流在開盤時大漲超過16%,最終報41.7港元每股,市值達2540億港元。
資本市場對順豐房托和京東物流的「一冷一熱」,可能會讓劉強東和王衛兩位大佬思量許久。而如今的一個現實是,昔日互相聲援的同行,終於要在同一個戰場上相對,誰也不能「手下留情」。
畢竟,股市與商場正如同江湖一般,向來就是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地方。
*文中題圖來自:圖蟲創意,已獲授權。
⑦ 為什麼有一些優秀的公司不願意上市相比於上市公司會有哪些優勢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反向思維:如果上市可以帶來的好處,這家企業都不需要,相反卻可能因為上市要招致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如此一來,有些企業就自然不願意上市了。
華為、老乾媽這類優秀公司不願意上市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我們知道公司上市最大的好處有幾點:1)有了上市公司這樣一個低成本的融資平台;2)有了相對科學和准確的量化公司價值的尺度和依據,從而可以為股東回報提供相對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渠道;3)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比如老乾媽,陶華碧曾經多次說過,我不缺錢,我也不想接收那些牛鬼蛇神,上市就是騙別人的錢,所以盡管有些人一直希望老乾媽上市,但是陶華碧就是不同意,因為一向實行現款現貨的老乾媽現金流非常好,陶華碧也沒有很多公司老闆那樣的野心,所以老乾媽堅持不上市,如此以來,融資功能對老乾媽來說根本沒用,而上市不僅違背她的價值觀,還有可能招致一批外來人對公司指手畫腳,所以老乾媽當然不願意上市。
華為的情況又不同,首先華為的現金流比不過老乾媽,華為在投資一些大項目的時候也經常融資的,制約華為比較大的問題是他的股權結構,大家知道任正非給華為設置了一種非常復雜的職工持股模式,他本人作為實控人,持有股權比例也僅僅只有百分之一點幾而已。而這種股權結構是不符合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的。所以就華為來說,未必不想上市,只是方式還在選擇而已。
首先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無論哪個國家,上市公司的數量佔比其實都是比較小的,比如A股到現在為止上市公司也才不到4000家,美股也只有不到6000家,所以更多的其實是未上市的公司。比如做德芙巧克力的美國公司瑪氏食品、嘉吉集團、瑞典的宜家家居、德國的博世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企業,基本都是所在行業的世界頂尖公司,但都沒有選擇上市。
首先,說一下企業為何要上市。其實質是引入資本,做大做強,或者收回初始投資。但是,要想上市,這些資本的融入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不止要分給投資人股份和分紅,而且要將企業經營信息按期公開,並應對監管機構的各種審查和監管。
然後,咱們再來說一下為啥像華為、老乾媽這些企業不去上市。中國有句老話,叫悶聲發大財。對於企業來講,尤其是民營企業,都是由小到大一步步做起來的,其中不乏立足主業、穩扎穩打的。要上市,就會面臨上面所說的諸多麻煩,而且擔心控制權外落。前幾年,萬科王石和寶能姚振華的股權之爭相信很多人還歷歷在目。如果企業不缺錢,或者說不想盲目擴大經營范圍,再或者說不想引起公眾或監管機構的過多注意,那麼,為何要自找麻煩呢?
最後,其實不止是國內有很多隱藏的大企業,或者沒有上市,或者不為公眾所熟知,國際上也有很多,比如石油巨頭沙特阿美,或者國際四大糧商嘉吉、路易達孚等。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標是進行融資,但企業家在考慮融資需求外,還要從許多其他方面去為企業的發展做規劃,上市雖然能夠給企業帶去名利,但是也同時會增加很多運營成本和風險,主要體現在信息披露風險、股權稀釋風險上。上市後,高級管理人員的投資融資行為也會受到限制,這是一些管理者不能接受的。
信息披露風險在公開市場上上市後,公司就需要根據監管的要求,每季度、每年度披露與公司運營相關的財務信息、運營信息,公司的運營管理層一旦出現什麼變動,也要及時向監管報備。
監管對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很高,意味著公司的財務情況和戰略發展計劃被高度關注,上市公司既要及時公布公司業績信息。另外,還要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未來業績進行預測、聘請法律事務所對公司的法律風險出具意見,這部分的成本不小。
每個企業的運作模式不同,對於一些企業來說,公開財務和戰略信息可能會遭到同業的模仿和借鑒,容易在市場上失去核心競爭力。
股權稀釋風險企業上市後,原企業股東的股權就會被稀釋,管理層在進行投資決定和進行戰略決策時不能夠只考慮自己的意見,還要取得大股東的許可,必要時還要征詢累計股權比例達到多數的小股東的建議。這意味著原股東對其企業的控制力度減弱。
投融資受限風險上市後,《公司法》和《證券法》對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持有證券的買賣交易情況都有所限制,《公司法》要求高管應當向公司申報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及其變動情況,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票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票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
《證券法》則規定上市公司高管及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該公司的股份在六個月內的短期交易收益,均歸該公司所有。
因此,對於不缺少現金流的企業來說,不進行上市就不需要根據監管的規定按期披露季報、年報,公司的管理層對公司具有更高的話語權,公司高管也可以更加隨心所欲得進行場外交易投資。
國際上的非上市企業情況
不上市並非中國特色,美國也有大量的知名企業選擇不上市,甚至在上市後選擇退市。例如我們熟知的快餐連鎖企業漢堡王,在2006年第一次上市後,通過私有化變成一家私營公司。2012年,其二度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但二次上市後不到兩年,又通過私有化變為私營公司。
綜上所述,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上市只是企業發展擴張過程中的階段性選擇。上市能夠提供更廣的融資渠道,但也會帶來相對應的風險,所以選擇上市還是非上市,都要根據企業本身的實際需求來安排,兩者各有利弊,就看經營管理者如何平衡企業的發展與上市與否之間的關系。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訴題主,像華為、老乾媽這樣優秀但不願意上市的公司很多!比如國內我們很多人都在喝的娃哈哈、我們幾乎每個人手機上都要用的螞蟻金服;比如國外的博世、普華永道、Rewe等。
①更大的名氣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是截然不同的,明顯要「有面兒」的多,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華為上市的話,那麼名氣可能會比如今大不知道多少倍;
②更便利的融資方式、更低的融資成本
非上市公司融資大都是通過舉債的方式,通過銀行獲得貸款,即便公司的資質再好,貸款的利率水平都擺在那裡,不會低到哪裡去。
但如果上市的話,那就容易多了,定向增發、配股、可轉換債券等都可以實現近乎無成本的融資!
③讓公司所有人或者股東的所持資產的流動性增強
上市之後只要原始股東的股份限制期滿後,即可「充分」且「自有」的流通,資產變現起來不要太容易! 股東可以通過直接出售或質押的方式變現。但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要想變現卻沒那麼容易了,別的不說就看看我們新三板掛牌了一萬多家公司,但有流通性只手可數! 想變現的太多,願意接盤的卻少之又少!
①首先,決策受到資本的制約
我們很多人應該還記得2016年10月份,格力擬收購珠海銀隆的議案因股東大會未獲通過,最終未能實施,董明珠大為光火的事情。
上市之後,所有股份都具有同等的投票權利(目前A股還是同股同權),這就導致上市之後,一旦大股東所持股份不能佔大多數的話,那麼決策權可能就會受到制約。 比如咱們的華為,就因為不願意受到資本的制約而選擇不上市,比如老乾媽可能也是如此 。
② 財務狀況必須全公開
規則限制上市公司必須財務全公開,這就意味著很多上市之前可以操作的小技倆,在上市之後都將暴露在陽光之下,大眾的眼前。 不排除很多公司會因為這個因素而顧慮重重。
綜合來看,上市不見得全是好事,在得到很多便利的同時,也意味著對公司創始人和部分大股東而言也要失去很多, 上不上市都是創始人和大股東綜合衡量之後的權衡。
因為上市的唯一目的是融資,解決公司經營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是上市需要有一些運作的費用。而且程序還比較復雜。
但是很多公司有錢,並不需要借錢發展,也沒必要支付額外的費用。
比如很多人並不會去銀行貸款,他們有充足的資金應對生活所需,沒必要借錢最後承擔利息。比如老乾媽不缺錢,華為不想稀釋自己的股權從而擁有對公司更好的控制權,美國佬也拿他沒有辦法。
下面具體談下幾個不上市的原因:
1.自己的股權不想被稀釋。
企業要上市,就要發行足夠量的股票,企業股東的股權必然會被稀釋。甚至在上市之前,股東們的股權就要被稀釋。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企業在上市之前,出於各種原因,一般都要進行一輪或幾輪的融資。融資對象可能是VC,可能是PE,也可能是戰略投資者。不管是誰,都會拿走企業多少不一的一部分股權。
2.有充足的現金流,不差錢。
企業上市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融資,這也是很多企業家最需要的一點。可有些企業現金流很好,資金很充裕,根本沒有融資的必要,所以他們沒有通過上市融資的需求。
3. 沒有擴張的計劃
如果企業要大舉擴張,進行重大投資或者並購,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是不行的。這一類企業行為對資金的需求,一般會大大超出企業的資金儲備。
8.保持自己競爭的需要,需要保密。
企業上市以後,與上市以前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你已經變成了一家公眾公司。你需要如期披露年報,需要嚴格依照要求公開各種信息。而有的企業是不能接受這一點的。這倒不是說,他肯定有什麼見不得光的東西,而是每個企業的運作模式不同,有些企業的很多信息是不能公開的,否則極易遭到競爭對手的拷貝甚至抄襲。
上市不外乎以下的三個目的:
第一、利用融資來擴大企業經營。
第二、成為公眾企業,增加企業知名度。
第三、讓企業初創時的風險投資資金退出。
如果一家優秀企業,自有資金足以應對企業擴張;又是創始人強勢,不願意成為公眾企業而被股東約束;企業創立時都是自有資金,並沒有引入風投資金的話。這樣的企業就不願意上市。
老乾媽和華為都是這樣的企業。
變成公眾企業後,需要定期公布財務報表和經營狀況,稍微大點的事都要公告,非常麻煩不說,也很容易讓競爭對手了解公司的狀況,從而針對性的找出競爭策略。因此並不是每一家公司都願意上市的。
這種不願意上市的情況在發達國家很常見,我以德國為例,大量的企業主不願意上市,而這些企業許多都是本行業的隱形的冠軍。
大家能叫出名字的德國企業只有上市的看得見的這幾家,其實德國沒上市的各細分行業的佼佼者比比皆是,許多都是家族企業,百年老店。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只是經營企業,並不是必須上市的。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融資,尤其在高速發展期,上市後融資是直接融資,沒有還本付息壓力。如果能通過其他渠道融到低成本的資金,或者無融資需求,上市就不是唯一選項。
二是完善治理結構。公司一上市就變為公眾公司,各方面管理尤其是資金收支都必須符合法律和財務管理規定,逼迫著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我就聽說過一個上市公司,因為時間點不對,把政府的補貼退了回去,多給的錢也不能收。但如果公司管理已經很規范,上市就不是很迫切。
三是促進決策規范。公司上市後做出重要決策尤其是涉及投資、收購、合並等事項需要董事會、股東會決議,能防止個人專斷和沖動決策。但程序冗長易喪失時機,不上市決策可保持靈活敏捷,如果決策者保持著睿智也無上市必要。
前幾天在浙江,和中國寵物第一股「佩蒂股份」的董事長一起聊天,他說沒上市之前追求上市,現在上市了,公司值60億,一是60億也是個數字,看得見摸不著,自己一旦有套現的主動,就有可能引起股價的下跌,二是時間已不再是自己的啦,券商來了要陪,休個假公司有重大事情要回等。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一樣,上市也是,上成功了,鮮花掌聲榮譽都會鋪面而來,企業的融資能力也增強,但同時也會失去很多。
有些優秀的企業不上市,一是已經具備融資的能力,比如華為,他幾萬員工都是他的股東,又何必再去資本市場去拿錢呢?資本市場的錢,對回報率的要求也不低,當然也正是華為的這種股權結構,也導致了他的主體不能上市。
二是不想上市,比如娃哈哈,老乾媽,不過在娃哈哈三十周年慶典上,宗慶後一改「娃哈哈哈不差錢不上市」的老調,表態稱:適當時候娃哈哈也會考慮上市。他們現在不上市,公司無需面對股民,對得起 社會 ,高管員工就好,壓力也沒那麼大,而且企業做起決策也很方便,認准了就可以開干,這些都是不上市的優勢,比如娃哈哈,2018年開始進軍社交電商領域。
其實,在人們心目中有個「不上市聯盟」,他們是立白,華為,順豐,娃哈哈,老乾媽,不過在面對資本市場的高估值吸引誘惑下順豐17年率先上市,上市後王衛身家高達1476.3億,位居2017中國富豪榜第五,這或許對不上市聯盟體的其他成員也有沖擊。
三是有些公司不具備上市的能力,因為他在開始經營企業的時候,其頂層布局,股權架構等制約了他的上市之路,還有這個優秀的公司,如果啟動上市,補稅也是個頭疼的問題,這個就不多講了。
企業最終上不上市,都要往值錢的方向經營。
簡單說就兩點
1、不差錢,或者老闆就不是為了上市圈錢的。上市的目的是為了融資。也有些企業老闆是為了圈錢。
2、不希望股權被別人掌控,很多公司就是因為上市後在證券市場被其他公司買了股票而被掌控的。比如lv和愛馬仕,大眾和保時捷
一方面,很多大公司之所以不想上市,其實就是出於分紅的考慮了。如果我們把上市公司看作是「共同投資,一起賺錢」的企業,那麼不上市公司則是「朋友關起門來,一起賺錢」的企業了。對於上市公司,由於公司高層想要收集更多的資金,以為項目開發做投資。因此股東們會把公司的股份掛到市場上,出售以換取資金。因此,對於這類公司,他們想要擴大公司的運營規模,收到外界的自己支持往往是比較容易的。
而如果公司選擇不上市,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搞定公司運營的資金問題,因此他們不願意把利潤分給大眾來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寧願支付更高的利息向相關機構借錢,也不願意出售自己的股份。
對於這些公司,他們之所以選擇自己的公司不上市,其實是出於利潤最大化考慮。他們不願意更多的人來分這塊大餅了,因此他們也就願意獨自承擔這沉重的自己壓力了。即便他們自己的自己不足,他們也會選擇依靠貸款來滿足自己的。如此一來,股東們才可以拿到更多的分紅。當然,對於這樣的做法,股東們也是需要自己承擔風險的。
另外一方面,其實就的說說兩者之間的自由性問題了吧!對於上市公司,其所應遵守的規則往往是比較多的。就拿公司所需繳納的稅費來說吧!上市公司是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來做的,即便是在其未上市時巧妙的避開了一些稅費的繳納,但是自其上市後都是不被允許的了,甚至還得把之前缺失的稅費一並補上。而不上市公司在這方面往往是可以省掉一大筆開銷的。因此,很多大公司也就不太願意上市了。
當然,一個公司上市與否還是要看公司的實際情況,在做決定吧!畢竟,公司上市或不上市都有其好處所在,因此公司也要看自己更當下更看重那個方面了。
⑧ 順豐控股再度逼近跌停,2日市值蒸發超2700億,順豐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王衛表示,短期利潤承壓若能換來長期競爭力,將有機會將順豐打造成為市場上不可或缺選擇,他願意調低未來1-2年利潤率預期。
跌勢順豐由於期初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高端客戶,故其價格一直讓人牙疼,到18年之後,順豐與其他快遞公司的時效對比,特別是三通一達的差距,逐漸縮小,而價格降幅基本沒有;雖然有一些適合低端客戶的時效產品推出,但仍然遠高於同等時效的其他快遞物流公司。
還有一次,朋友快遞自家種的蔬菜,可不巧的是剛好這邊台風暴雨,快遞小哥派件遲了,收到件後回家打開一看裡面有些已經爛了,當時有點氣憤,於是二話不說打電話投訴,快遞小哥很快主動上門道歉並提出要賠償,客服後來還回電詢問處理的情況。看到小哥的誠懇態度和考慮到當時的客觀因素,也就接受了道歉而不再追究賠償,這就是所謂的以德服人吧。
從業務量來說,順豐的業務量並不是全國第一,而在最新的上市公司的利潤對比來看,利潤最高的居然是中通,可見順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