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六大財團的形成發展
日本現代財團體制形成於戰後日本經濟復甦時高雹畢期,之後日本分別經歷了4次經濟蕭條。它們分別是1964年日本舉辦奧運會後,日本經濟從假象的繁榮墜入了急性蕭條之中;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給日本工業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當1973年原油價格上漲三倍的時候,日本真實的GDP增長率從60年代的10%降低到1974年的負增長,並且隨後出現了4年的經濟蕭條;1985年7月發生的日元風暴中,日元在廣場協定簽署後的兩周內升值了100%,這導致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幾乎是一夜之間,日本的產品就在國際市場上變得昂貴了,日本的工資水平達到了世界最高,這使日本經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及日本,日本財團的根基主辦銀行受到極大的打擊,經營環境逐步惡化,不良債權越積越多,利潤率不斷下降,壞賬總額曾高達73萬億日元(約合 6500億美元)。 這肆橘4次經濟蕭條,幾乎是每隔10年發生一次,這不僅是經濟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同時也是國家和國家較量的產物。日本經濟崛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激烈的競爭和爭奪,其慘烈程度不亞於在戰爭中的拼殺。貿易立國和製造業立國的國策在實際的執行過程就體現在「商權」的爭奪上。這個「商權」爭奪的具體體現就是不放過從上流的資源到下流的市場整個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
日本財團的核心企業——綜合商社在這個「商權」爭奪戰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綜合商社在貿易、投資、金融、人才、情報和物流發揮著綜合機能的特殊作用,實質上成為財團內部乃至日本社會實質上的經濟總參謀部。在日本企業進行海外擴展的過程中,綜合商社一定是最先進入某一市場的,它的一個最重要的職能就在於打開當地的「商路」,進而控制「商權」,為製造業企業的進入開路。
以日本最大的綜合商社三井物產為例,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中國以來,三井物產總投資額達到4億美元左右,參與投資的企業有152 家,但其在華的業務量只佔其全球業務量的8%左右。對於三井物產這樣的跨國巨頭來講,4億美元的投資額顯然不算很大。但三井物產這樣的大型商社,其實是一個投資放大器,4億美元的直接投資至少可以帶動40億美元的投資。三井物產有自己獨特的投資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都很少有自己百分之百投資的項目,大多數項目都是攜其成員企業一同投資。
三井物產基本沒有自己品牌的產品,但集團當中有很多世界性的大企業,豐田和東芝這樣的日本跨國公司都是三井財團的成員,三井甚至把美國通用和中國寶鋼這些日本之外的大公司也視為自己的成員單位。歐美的投資往往是直接投資獲取利潤或者靠資本培育來賺錢,三井物產對企業的投資與歐美金融機構的理念完戚芹全不同,三井物產的投資很少會控股,往往是帶著它的成員企業共同投資。三井物產更加重視的是與企業建立商業夥伴關系,投資往往是長久的,是戰略性投資。對三井物產的投資來說,利潤是第二位的,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的投資回報也是長期的,也可能是間接的。
作為製造業企業的引路人和產業的組織者,綜合商社幾乎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意都會做。用三井物產中國副總代表魏林的話來說:「問我們做什麼,不如問我們不做什麼。我們不做毒品、不做武器彈葯這些違犯法律的事,但是其他的只要有機會我們都可以做。」「商權」一旦掌握財團的相關製造業企業就蜂擁而入佔領市場,日本的汽車、電器、電氣、半導體等產品能迅速佔領歐美市場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控制「商權」是日本財團駕馭日本經濟的重要砝碼。 製造業的成本最主要的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人力成本,二是原料成本。日本企業正是利用財團掌握的「商權」,把大量資產和生產能力轉移到人力和原料成本很低的東南亞國家。日本綜合商社、大型製造業企業和主辦銀行對東南亞國家進行了大量投資,這里需要提到的是日本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相關財團的主辦銀行和金融機構借貸實現,這和歐美國家的企業通過股市融資不一樣,所以說日本經濟的命脈(金融危機前)在於各大財團的主辦銀行。
伴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發展,日本金融業在大藏省「護衛艦隊」(各大金融機構和法人企業互相持股穩定股價)保護下,一路順風而行,主辦銀行以其穩定、安全和高效率成為信譽優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性大銀行,銀行破產幾近神話。但是隨著日本對外投資的加劇和西方各國對日元匯率的操縱,「護衛艦隊」體制暴露了越來越多的弱點。
1997年開始的東亞金融危機才是真正動搖日本根基的「巨大危機」,不過日本企業畢竟實力雄厚,靠著財團內部的互相扶持和政府的金融改革,日本經濟才慢慢地轉危為安。為清理呆賬壞賬,日本政府通過「金融再生法案」,由政府注資給銀行體系,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對破產銀行實行國有化,另外保護銀行儲戶的利益。此項軟中帶硬的舉措和改革,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金融局面,為銀行業復甦創造先決條件。另外,日本銀行業內加速合並或組成聯盟,現在已經形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三菱東京金融集團、瑞惠金融集團。
盡管組成聯盟並不能減少壞賬、提高資本充足率,但卻可以通過精簡機構、優化人員配置、合並業務、調整經營策略等方法獲得成本效益,使銀行整體規模加大和承受壞賬的能力有所加強。重組後的銀行集團將加快從「穩定持股」向流動持股轉變,同時也從「保護型」的協調競爭向「開放型「的競爭轉變。
進入21世紀,日本經濟獲得了復甦,很大程度得益於「中國特需」,日本在全球的跨國經營活動重點正在向中國轉移,表面看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資本,實際上是加強了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控制力。隨著財團內部大型製造業成員營業額和利潤的增加,主辦銀行的貸款和壞賬問題也不斷得到解決。日本已經毫無疑問地鞏固了多年來世界第一債權國的地位,伴隨著其海外資產不斷壯大,它正在向著金融帝國的目標邁進。
在日本的大財團體制的支持下,很多日本大型製造業企業在過去幾年所謂的經濟低迷階段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肆擴張。特別是在2000年以後,日本企業逐漸消化了IT技術和數字技術,應用於其具備優勢的製造業中,為這些企業創造了巨額利潤。同時也刺激了日本製造業設備的升級換代,進一步確立了它們在全球的競爭優勢。藉助知識產權的保護,日本製造業通過跨國經營的產業分工,將核心技術牢牢控制在手的同時,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土地優勢,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家電產品領域和汽車產業中的領導地位。
日本改變了過去那種鋒芒畢露的競爭態勢,正在以一種悄無聲息的方式追趕美國的信息技術,並且確立了從「科技立國」向「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轉變。同時,日本謹慎而有序地進行著新的經濟制度調整,主要表現在各財團主辦銀行間的合並和綜合商社的轉型,不斷強化對全球資源和物流的控制。經過一段時期相對低迷階段,日本經濟於2003年顯示出了新的活力,並顯示出再次崛起的勢頭。
日本特有的「儒家資本主義」崇尚創造價值而非「金融資本主義」掠奪式的賺錢,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建立強大的製造業無疑是在創造價值,更重要的是強大的製造業是任何國家崛起的根本,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經歷了這個過程。金融工具是無法取代實物商品,金融業的發達與製造業的低迷是不可能長期共存的。如果一個國家偏重於靠金融獲取利潤而忽視通過製造業創造價值,那麼這個國家經濟的根基是相當不穩固的。 金融危機以後,日本經濟陷入真正的低迷,2001年4月小泉內閣上台以後,由於日本經濟不景氣以及銀行不良債權問題日益惡化,日經指數一路狂跌,到2003年4月28日更是跌到了7067.88點的低點。但是從2003年開始的4年間日本經濟從調整期向上升期轉變,截至去年10月,日本景氣恢復已持續了4年10個月。
日本各大企業抓住美國和亞洲經濟強勢增長契機,在營業銷售和利潤均實現「大豐收」,如豐田汽車、松下電器、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佳能、任天堂等企業的經營業績都再度刷新歷史紀錄。匯總日本各大上市企業新近公布的2006年度上半年(4至9月)的財務決算報告顯示,製造業平均銷售額增長 10.3%,純利潤增長27.2%。非製造業的平均營業額和純利也分別增長10.3%及23.2%。其中,豐田汽車、三菱商事和三井物產在利潤排行榜位列三甲。需要強調的是,這三家企業都是傳統的財團企業,其中兩家更是財團的核心綜合商社。
作為日本財團的核心的五大綜合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紅在2005年度純利潤合計為9300億日元,較2004 年度大幅增長83%,與日本四大鋼鐵企業的利潤總和9230億日元並駕齊驅。利潤大幅上升,一方面是由於世界能源價格上漲,五大商社積極參與海外能源項目獲利頗豐,如三菱商事在澳大利亞的煤炭項目獲利達1000億日元,住友商事參與北海油田開發,使其全年利潤達到1650億日元;另一方面,機械設備和不動產在2005年度也行情漸好。
在強大的能源供應壓力下,日本財團旗下的各大公司對節能技術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並且轉向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的生產。石油危機成了日本在節能方面取得全球領先地位的催化劑,這一領先地位的獲得曾經使許多產業受惠。石油危機還促使日本進行創新並在先進技術產業(如汽車製造業和電子消費品製造業)立足。結果在電視機的生產方面,降低能源消耗的渴望促使日本製造商較早地從真空管轉向晶體管,這一轉變還帶來了其他的許多好處,如產品的可靠性、多功能性和易生產性。
日本在金融危機以後加速處理不良債權、加大金融業的改革重組,銀行效益有了明顯改善。據統計,日本六大金融機構2005財年中期的稅後純利估計達到1.4萬億日元,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東京股市日經平均價格指數也在2006年11月突破14000點重要關口。
無疑,日本在戰後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走過了」無艱不商「的心路歷程。21世紀的今天,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在經濟上都面臨著巨大挑戰,同時這種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
❷ 東芝晶元股票代碼
東芝是在日本上市的公司,股票代碼為6502.
東芝(Toshiba),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也是第二大綜合電機製造商,隸屬於三井集團。公司創立於1875年7月,原名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1939年由東京電氣株式會社和芝浦製作所合並而成。
東芝業務領域包括數碼產品、電子元器件、社會基礎設備、家電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芝從一個以家用電器、重型電機為主體的企業,轉變為包括通訊、電子在內的綜合電子電器企業。進入90年代,東芝在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飛速發展,成功從家電行業的巨人轉變為IT行業的先鋒。
❸ 東芝股票代碼是什麼
1、目前,中國股市中還沒有東芝公司的股票,東芝公司在日本上市了,但在A股中還沒有上市,所以不存在股票代碼的說法。
2、據日本共同社2015年9月14日報道,東芝公司14日公布2015財年第一財季財報,凈虧損額為12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5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167億日元,該數據三年來首次轉虧。在反映主營業務盈利狀況的營業利潤數據中,包括家電與核電的兩項業務均為虧損,營業虧損總額增至109億日元。由於出現會計問題,東京證券交易所宣布15日起將東芝股票指定為在繼續上市的同時敦促其改善內部管理機制的「特設注意市場股票」。
3、東芝(Toshiba),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也是第二大綜合電機製造商,隸屬於三井集團。公司創立於1875年7月,原名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1939年由東京電氣株式會社和芝浦製作所合並而成,業務領域包括數碼產品、電子元器件、社會基礎設備、家電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芝從一個以家用電器、重型電機為主體的企業,轉變為包括通訊、電子在內的綜合電子電器企業。
❹ 收購東芝電視是真的嗎
11月14日,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東芝株式會社在東京聯合宣布: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簡稱TVS)股權的95%正式轉讓海信,轉讓完成後,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並擁有東芝電昌芹廳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該項股權轉讓金額暫計為耐隱129億日元,預期將於18年2月底完成交割。
TVS公司主營東芝電視及各種周邊產品(包括商用顯示器及廣告顯示器),並在日本擁有優秀的研發團隊,在電首爛視畫質、晶元、音響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功底。海信電視佔有率連續13年中國市場第一,在美國和歐洲發展迅猛,近年更是在南非、澳洲躋身市場第一的位次,2015年、2016年位居全球第三,與此同時,海信電視的互聯網運營用戶規模也保持著中國市場第一。作為加快全球市場布局的戰略部署:海信在2015年託管了「夏普」北美電視業務,連續贊助2016年歐洲杯、2018年世界盃等世界頂級體育賽事,強勢推進國際化戰略。
出席儀式的海信集團總裁、海信電器董事長劉洪新表示:收購後,海信將整合雙方研發、供應鏈和全球渠道資源,快速提升市場規模,加快國際化進程。
❺ 東芝晶元股票代碼
東芝半導體或者說東芝晶元沒有獨立上市,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代碼是6502。
❻ 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美的接手後卻起死回生,是經營方法的問題嗎
曾幾何時,日本製造也曾創下一段輝煌的 歷史 ,尤其是物美價廉的日本家電,成為日本人引以為傲的資本。當時,日本的家電產業風靡中國、美國、歐洲,在全球始終處於領先地位,也成為不少中國企業模範和學習的對象。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本製造已經走上了下坡路,甚至走到了要靠中國企業「養活」的地步。
140年老牌日企忍痛割肉,中國企業500億日元接手!
擁有140年 歷史 的東芝,就是日本企業衰落的「代表」。這家公司被爆出在2008年以後持續地做假賬,讓企業憑空多出了1518億日元的利潤,連續三任社長因為這個問題被迫辭職。這兩年,東芝一直在裁員和破產到的邊緣試探,對於旗下持續虧損的業務也只能「忍痛割肉」。
據統計,東芝先是以150億英鎊出售了英國的核電資產 ,又在2018年1月爛漏以46億美元賣掉旗下的西屋電氣,甚至還打算將旗下美國液化天然氣(LNG)業務出售給中國新奧能源,至於旗下的家用電器業務,則賣給了中國的美的集團。
2016年3月,美的宣布以537 億日元(約合 4.73 億美元)收購東芝所持白色家電業務80.1%股權,獲得了東芝品牌 40 年全球授權、超過5000項家電相關專利、在日本和中國的市場和製造基地、以及東芝家電約250億日元的債務。
精明的日本人沒有想到,中資「救活」了東芝家電!
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美的接手其家電業務是不是「撿了個大便宜」呢?在當時看來並不是這樣,精明的日本人賣掉的都是持續虧損、沒有前景的業務,其核心業務如半導體等是給多少錢都不會賣的;而好心「接盤」其家電業務的中國企業,被他們看成了人傻錢多的「冤大頭」。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中國收購後的東芝家電竟然「起死回生」了。其營業收入2017財年達到2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7億元)左右,比處於東芝旗下的2015財年增加了5成,還在2018財年成功地扭虧為盈。而且,該公司通過充分利用美的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開始轉守為攻。
除了在中國和泰國的自主工廠製造的家電之外,在泰國,僅2018年下半年就推出了30多款產品;在印度,預計將2020年在建設新工廠,並在今後5年裡投資計超過200億日元(東芝家電在2012年從撤離印度市場)。很明顯,當初將東芝家電無情甩賣的日本人打錯了算盤,果斷接手的中國企業賺大了!
那些被中國救活的日本企業,13億人市場功不可沒!
風水輪流轉,這些年被中國「救活」的日本品牌並不止東芝家電一家。2005年,陷入經營破產的高爾夫球桿廠商本間高爾夫在中國企業「收入囊中」,目前已經走上了復甦的軌道。其銷售額在截至2017財年的最近4年裡增長了70%,日本首相訪問美國送給美國總統的球桿也正是這家公司出品。
還有,繼承三洋電機白色家電業務的AQUA於2012年被收入海爾集團旗下,數年後就實現了扭為盈。另外,被蘇寧雲商收購的日本大型免稅店連鎖LAOX(樂購仕)、被山東如意 科技 集團飢鋒爛納入麾下的日本老牌服裝企業瑞納(Renown)、被聯想並購的日本公司NEC,都在中國企業的幫助下逐步走向「復活」。
為什麼東芝家電等日本企業在獲得中資注血之後能迅速復活,而過去一直在破產邊緣掙扎呢?這主要得益於中國13億人的巨大市場、以及遠超日本的經濟實力。對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企業來說,能夠「借機」吸收日本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熟練的勞動者,同樣能獲益巨大!
美的只控股東芝集團的白電資產,特別看重的是領先全球的冰箱技術,接手後,東芝依然是獨立運營,在生產工藝和技術上,美的只有學習的份,完全幫不上忙,美的能讓東芝起死回生,只能是經營理念和銷售模式的改變。
美的接手時,東芝冰箱只有601/基豎595/495三個型號,算上不同顏色有隻有七款,大都是金屬拉絲門,三款型號功能差不多,主要是容積和能效拉開價格差,也就是說495這款只有三級能效的。美的就提出,所有能效必須一級,可以減少功能拉開價差,東芝覺得減少的功能都是專利,都是東芝的代表,堅決不同意改變。美的說你按我的要求生產一款我包銷,東芝最後妥協說可以幫美的貼牌生產,不能打東芝牌。這款就是美的603,東芝601的減配版,少了光離子殺菌除味、果蔬室霧化補水、快速解凍三個功能,保留極速製冰、熱物直放和蔬菜冷凍、快速冰鮮等,材料和工藝不變,價格便宜了6-7千,半年不到,美的603供不應求,東芝不肯再生產了。最終雙方達成共識,按市場需求生產,營銷進美的體系,由美的全權負責。
目前東芝已經有近20款型號,每款只有一個顏色,全部是鋼化玻璃面板,祥雲金、綢緞金、櫻紗金等顏色代表不同系列。除了日式冰箱又增加了中國人喜歡的對開門、十字門、法式多門和意式多門。現在大點的連鎖賣場都有出樣,南京這邊鄉鎮五星也有一半左右出樣的。很多高檔小區多的連鎖門店,東芝銷量能達到美的一半。東芝冰箱近兩年翻倍增長,扭虧為盈,我覺得就是靠美的經營。
並不是經營方法,而是經營理念和企業基礎的問題。
回首1995年,當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三井更是多年蟬聯500強第一,被國人視為無法超越的巨無霸。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等號稱日本家電六巨頭,橫掃全世界的市場。當時的國人眼裡,日本電子產品,不但代表著時髦,還是品質的保障。
而到了2015年,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該榜單。
更讓人意外的是,目前除了索尼、松下之外,其他公司的「日本製造」、「日本品牌」的背後,其實全是中國廠商。
2011年,海爾收購三洋在日本和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白電業務。
2015年,長虹收購了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獲得「三洋」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類獨家使用權,並承接「三洋」品牌電視的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2016年,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4.7億元)注資,成為鴻海的子公司。
2016年7月,聯想以約13億元人民幣(200億日元)收購2011年成立的聯想-NEC控股公司NEC90%的股份。
截止到目前,似乎只有索尼還在盈利的邊緣,日本曾經輝煌一世的家電產業,已經不復存在。
日本的問題在哪呢?在於不會隨時更替
日本人設計問題總是用非常完善的眼光去看,恨不得一眼看到底,把十年後事物都想到了。所以力求精益求精,大量的時間用在設計研發。大家想所謂的工匠精神,不就是把一個事物做到極致嘛?
但是他忽視了時代,再往前走,壓根不需要那麼好的東西。再好的東西也很快很容易被快速飛奔的時代拋棄。
比如手機,日本手機一直是很精品的,但設計時間卻很久
你這邊外形設計就花了大半年,華強北那邊手機都上市兩個版本了
你手機上市,那邊已經更新換代兩代了
日本很難有中國這樣小步快跑,不斷更迭的思維
所以逐漸的被新時代拉下了
這是東芝集團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策略。
東芝本身為了發展,收購了核電技術雖領先,但有缺陷的美國西屋電氣,遇上核電泄漏,導致損失慘重。在核電被恐慌的背景下,賣出西屋為壯士斷腕的止損策略。
賣出電視機、空調、冰箱這類家電業務,是為了聚焦於核心技術,提高競爭力。這類低端製造,競爭惡化,並不帶來多少利潤。而中國大陸人力成本相對較低,質量要求不如日本嚴格,人口規模又大於日本10倍以上,因此美的、海爾或海信收購這方面的東芝產業,扭虧為盈完全可以理解。
東芝在核心元器件、數字儲存、醫療設備等領域非常具有競爭力,仍領先於國際市場。
說中國經濟大於日本,非常正常,人口面積都比日本打很多倍。但說中國經濟強於日本,酒有些夜郎自大了。
不只是東芝,我覺得可以引申為日本家電產業和國內家電產業的勢力轉換角色更加符合當下和題主的問題。
從我自己70後的眼光來看,從小以來,索尼,東芝,松下,三洋,乃至於德國的西門子。這些品牌,在我們從小的記憶里,不僅僅是面子的榮耀,也是質量的保證,這點應該說三十年以來在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比如我家15年裝修的,空調是大金三菱,冰箱是西門子,洗衣機是松下的,抽油煙機是西門子的,電視四台是三星的,全屋的國外品牌,家裡好像只有一個電飯煲是當初買一系列家電時的贈品是美的品牌,其他沒有一樣是國產品牌。
而現在今天的格局來看,國產品牌格力美的,的確有大舉趕超國外品牌的趨勢,這是為什麼?
應該說,國外百年品牌家電企業,逐步在國內市場出現弱化趨勢,不僅僅是東芝,其他國外品牌都是如此。應該說,離開中國的市場,世界上任何一個品牌都不能叫完整,不能保持持續和高增長,這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到目前的體量和消費能力提升所決定的。而為什麼國外品牌並不是拋棄中國市場,但是卻逐步處於下風?
以央視消費頻道的內容轉述,來回答這個問題。央視的《消費新主張》我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我是偶然吃飯時看到,對我震撼挺大的。
第一,不同的肉類,可以分為冷藏和速凍,而冷藏的可以做到和鮮肉一樣的,動物肉汁不流失,顏色不變樣,口感保持鮮肉水準,而速凍的喜酒可以保持鮮肉的水準,而不是以往我們傳統冰箱冷凍後硬邦邦的無法直接刀切和快速解凍後烹飪。
第二,是肉類和蔬菜果蔬放置在一個冷藏室,可以蔬菜果蔬保持保鮮,而肉類也保持保鮮,其原理是每個托盤下方都有感測器,可以檢測出不同的物品給予不同的濕度和溫度,以控制果蔬和肉類的保鮮時間。
就以這個案例為例,說明了什麼?
日本品牌,典型的老化和傳統,他們減持了三十年前的產品質量標准,日本國民和使用日本品牌的中國消費者也接受三十年前的冰箱質量標准。
而中國新產品標準是迎合最新的消費使用習慣和90後的懶人生活習慣,他們在產品研發方面,緊緊抓住了最新一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生活規律,對比進行了大量和新穎的產品功能開發,的確非常有震撼性,如果,現在我買冰箱,一定會選擇這個功能的國產品牌而不是西門子。
因此,可以總結一下了,國外品牌,他們固守傳統質量和產品標准,沒有與時俱進,沒有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飲食和烹飪習慣,沒有迎合90後00後最新的消費習慣和生活習慣,尤其是,他們以國外的市場作為產品研發的出發點,沒辦法及時和准確地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做出產品和質量標準的改進和提升,對他們來說,既不經濟也不現實,當中國這些新穎的產品在國內大量的使用逐步完善後出口到全球時,我相信,國外用戶一定也會感到震撼和驚喜,一定也會選擇功能化的中國家電放棄百年品牌的國外家電,這是功能和實用新穎所決定的。
以典型的惠而浦為例,惠而浦是百年的美國家電巨頭,如今市場上,哪裡看得到惠而浦的產品,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百年美國品牌?東芝和松下索尼,他們也正在步這個後塵,遲早被中國的靈活,務實和緊跟90後00後的生活習慣和消費需求而於日俱進。而他們還是傳統的堅持和慢節奏,這在三十年前,是他們的巨大優勢,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則是他們的巨大劣勢。
再有一點90後和00後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對國外品牌沒有美譽度的累積和認同感,他們可能更多地受到國內媒體和廣告的影響,也必然更大地受到功能的需求影響而不是國外品牌的影響!
本人做工業品銷售,接觸深有感受。說實在的,經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業內部的反應速度。就說家電消費品吧。東芝這類的配件商往往都是日本的產品配件商。最簡單來說打個標簽,日企都能給你弄出一套章程來。現在國內企業都會要求箱子標簽推二維碼,民營企業很簡單,客戶要求什麼,打什麼就得了,從要求到完成,就一兩天的事情。而這些日企配件商呢?這個格式和現行品不一樣,要重新委託專門公司設計,這個標簽要重新買,一套流程下來,個把月過去了,最後說還要你加錢!當遇到產品設計變更的時候,反應速度可想而知了。
眾所周知,終端消費品更新換代是很快的,傳統日企這種反應慢的情況就導致了失敗。但不能否認,這種反應慢的制度,造就了品質的穩定,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零配件市場一直在擴大的原因,可以說各類消費品,日本都在退出終端市場,轉而做其配件市場。
但有個特例,就是日本松下。日本松下還是很強的,為什麼呢?就拿中國本土松下各個工廠來說,高層裡面會有蠻多中國人。中國人工作靈活。再看看死掉的東芝,企業里別說關鍵崗位,就說中層領導的,連個班組長都,可能永遠都是日本人,工作能靈活嗎?
東芝被美的收購又迅速活過來也是這個原因:東芝有生產實力,但是沒有靈活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美的一拍即合。
要理解美的為什麼能讓東芝家電起死回生,首先要探究東芝家電業務為何會虧損。
東芝家電業務從2012年起至2015年上半年,在三年半的時間里累計虧損約147億日元,虧損局面一直延續到2016年。2016年3月,美的收購了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的股權,為當時面臨困境的東芝注入新的「血液」。
東芝家電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企業架構臃腫、決策鏈條過長,導致經營效率較低,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管理模式有問題。這是日本企業的普遍弊端,積累數年,爆發時就一發不可收拾。這種管理模式的普遍弊端和日本企業是由家族式經營發展而來有直接關系。
日本的不少大企業如東芝、松下、三菱等,最早都是由單個家族經營,而不是現代制的合夥企業。家族經營的結果就是企業管理層更多考慮的是對上司負責,而不是為股東謀求利益。企業中的內部關系盤根錯節,管理人對市場需要什麼產品不上心,更多得只是執行上司下達的命令。因此,當2000年中期掀起家電智能化、互聯網化的浪潮時,東芝完美錯過轉型,銷量一路滑坡,經營出現虧損。
了解了東芝虧損的原因,我們再來看美的如何對症下葯。
美的接手後,抓住一個關鍵,就是提升東芝家電業務的經營效率,詳細分析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是將東芝的業務鏈條導入美的IT系統,提高供應鏈效率;
二是將東芝家電的業務融入美的供應鏈,聯合採購,降低零配件采購成本。通過充分利用美的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開始轉守為攻
三是將部分業務如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進行獨立核算,引入內部競爭,提升經營積極性;
四是協同營銷系統,美的派人到東芝培訓,細化營銷內容,適應競爭激烈的家電市場,提升產品銷量;
五是引入美的管理制度,明確責任權利,賞罰分明;
通過美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和中國充分的市場前景, 2017年東芝家電營收達到157億元人民幣,比處於東芝旗下的2015財年增加了50%,2018年就扭轉了虧損的局面。收購不到三年時間,東芝家電業務就在不少國外市場表現出色。僅2018年下半年就在泰國推出了30多款產品;預計2020年在印度建設新工廠;(東芝家電在2012年從撤離印度市場);而在越南,東芝冰箱和洗衣機等家電則已穩居越南市場第一的寶座。
精明的日本人在出售東芝集團家電業務的時候,沒有想到美的能夠 「救活」那些持續虧損、沒有前景的業務。
真的應驗了那句話,叫做三十年灑落、三十年河西。做夢也沒有想到,曾經風光無限的東芝,竟然淪落到大甩賣的境地。
我們並不是說企業只能永遠好下去。如果這樣,也就難以有新企業誕生了。但是,像東芝這樣的世界知名企業,也會墮落,就有點想不通了,就覺得這個市場實在是太無情、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要知道,日本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子產品的生產製造大國,不僅產品質量好、影響大,企業的服務等也要明顯好於其他國家的企業。所以,日本的產品銷售情況十分的好,不僅日本國內,在中國等其他國家與地區,銷售狀況也非常好。特別是東芝,是具有140年 歷史 的老牌企業。也就短短的十來年時間,日本的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就到了需要甩賣的時候了。可見,這十多年來,世界 科技 水平發展是多麼的快、多麼地不可思議。
當然,出現這么多知名企業破產、倒閉、甩賣現象,與這十多年來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是分不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讓很多原本還算活得不錯的企業,都危機重重,內部矛盾集中爆發。如東芝,竟然爆出了連續做假賬的問題,還有什麼可能不會發生呢?
所以,對中國同類企業,也珧不同類企業來說,一定要有危機意識、緊迫意識,一定不要被眼前的成功沖昏了頭腦,以為自己永遠不可戰勝。特別是成功的互聯網企業,更要有危機感,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要有時刻面臨深淵的風險意識和風險觀念。因為,創新已經讓所有企業頭上都懸了一把劍,一把隨時可能將企業攔腰砍截的劍。
美的能夠救活東芝,也主要是藉助於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而不是美的比東芝管理得更好。東芝是窮人沒有骨氣,沒有窮出個花樣來,從而從內部入手,主動解決企業造假等方面的問題,真正重新站立起來。
作為一個 財經 工作者,我覺得東芝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令人扼腕嘆息: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企業,也沒有永不落的商業帝國。
作為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也是很正常之事,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或法則,市場是無情的凈化劑,不斷讓企業面世,也不斷淘汰陳舊的企業。所以東芝的淪落是很正常的。
至於美的接手後起死回生,是經營方法嗎?我覺得不見得,其實原來東芝的經營方式或理念就已經不錯了。作為日本的優秀企業,東芝自有他一套成功的營銷模式。而美的接手後之所以能夠成功出逃經營險境,我覺得主要得益於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是中國眾多的消費都讓美的生產的電子產品得以大行其道。如果沒有14億中國人這么一個龐大的市場,美的要想取得今天如此耀眼的業績幾乎是不可能的。
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而美的接手後卻能起死回生,這究竟是東芝的問題,還是經營方法上的問題?要知道這裡面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些東芝的發展歷程。
在很早以前,我相信大家肯定都聽過東芝電器,作為日本曾經物美價廉的產品,可以說受到很多用戶的喜歡,而且不僅僅是物美價廉,還質量可靠過硬,能把產品銷售到歐美等國家,可以說盛極一時啊。
有句老話說的好,月滿則虧,盛極必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沒有辦法脫離這個規律的,作為日本140年的老品牌,東芝電器可以說是連年虧損,沒辦法了只好讓美的給收購了。
但是美的這次的收購並不是全部都夠的,而且東芝以40年的授權作為交換,可以說美的把東芝大部分的產品賣到中國市場上,從而救活了東芝電器,問題上40年以後,當授權的時間到期以後,美的應該怎麼辦呢?難道不是徒作嫁衣嗎?
❼ 東芝贏得半導體設備企業NuFlare的爭奪戰
據路透社報道,在獲得了一個重要股東的支持之後,東芝接近贏得了與光學設備製造商Hoya晶元製造設備企業NuFlare的爭奪戰。
NuFlare在2002年8月成立,是從東芝機械剝離出來的企業,2018年, 他們的銷售額為587億日元,員工人數為626人。
NuFlare位於日本的神奈川線,主要的產品是半導體生產設備。其中掩膜光刻設備(40-45億日元/台)占銷擾仔售額的90%。
早前,東芝宣布要將NuFlare全盤拿下,但卻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Hoya。
HOYA 在半導體製程中所使用的光罩基板擁有 7 成以上市佔,另外該公司也有提供光罩解決方案。若 HOYA 能取得 NuFlare Technology 的經營權,將為該公司帶來強大助力。因此自 2017 年之後,HOYA 就曾經多次向 NuFlare Technology 敲門,希望獲得合作機會。
為此在東芝於2019 年 11 月 13 日時宣布,要以每股 1.19 萬日圓的價格來公開收購子公司 NuFlare Technology 的股票,但HOYA 在股票收購價格的設定上,硬是比東芝所開出的條件高出了 1 千日圓。這就給東芝的收購帶來阻礙。
東芝得知此消息後表汪卜示「困李穗能將 NuFlare Technology 的企業價值完全發揮的,我們認為只有靠著透過完全子公司化來達成」。在實施完全子公司化的立場上並未動搖。
在經過了幾個月的拉鋸戰之後,東芝終於將這家製造企業收歸囊中。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191期內容,歡迎 關注 。
❽ 請分析下日本震後對本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影響
目前,當地政府雖然在竭力組織物資供應,但由於貨源緊張,運輸不暢,仙台市內的物資供應短期內無望改善。
未傷元氣 財政狀況恐進一步惡化
11日地震發生前,東京股市日經股指在10360點徘徊,較前一交易日小幅下跌70點。地震發生兩三分鍾後,日經股指快速下跌,收盤時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79點,收於10245 .43點。
日經股指6月期貨夜間交易時段已暴跌至9950點。瑞穗證券公司股票分析師瀨川剛認為,從電視畫面上看,東京和北部地區受到嚴重破壞,這可能在周末過後引發恐慌性拋售。
匯率和債券市場也梁鬧出現異動。11日東京時間14時50分,日元兌美元匯率由82迅速下跌至83.07,並在此後進一步跌至83.29。而債券市場在地震發生後買盤陡增,6月期貨在14時49分左右由138.84點迅速漲至139.9點。震後,日本相互證券公司根據相關交易棗渣腔規則停止國債交易,這也是該公司自1973年營業以來首次停止國債交易。
地震及海嘯等次生災害造成的損失仍在持續發生,高盛董事局主席吉姆·奧尼爾說:「目前還很難判斷損害范圍和損失金額。」不過,這次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將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是受地震和海嘯沖擊的直接損失。與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相比,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東北部地區並非日本最主要的工業區。但該地區也集中了汽車、核電、石化、半導體等眾多重要產業工廠,其經濟規模佔到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 D P)的8%左右。目前,汽車業遭受損失最為嚴重,日本三大汽車廠商豐田、本田、日產一共有22家工廠已經關閉。
其次,地震將導致供應鏈危機。雖然日本的主要製造廠商並未受到災難性損害,但由於地震導致交通中斷,原材料供應受到影響,成品也無法運至機場或港口。由於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因此供應鏈危機將在數月內給日本廠商乃至全球廠商帶來損失。
美國高頻經濟信息社經濟學家卡爾·溫伯格說:「日本經濟將遭受餘震。」
經濟學家原本預期,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將會重拾增勢。但許多人士指出,地震很可能改變這一趨勢。由於日本國內眾多工廠停工,電力短缺,加上消費信心受挫,短期內日本經濟將遭受重創。德國商業銀行日本問題專家沃爾夫岡·萊姆說:「日本經濟今年第一季度可能仍將出現小幅萎縮。」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籟思認為,短期內日本經濟存在滯漲風險。
大地震的發生正值日本政府與財政赤字進行艱難斗爭之凳衫際,目前日本債務已佔G D P的200%左右。由於日本的債務風險,國際評級機構標普1月下調了日本長期債務評級,穆迪2月也將其主權信用評級前景下調為負。分析人士擔心,大地震將加劇日本債務風險,並提高其政府融資成本,使日本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英國咨詢機構資本經濟公司經濟學家朱利安·傑索普和戴維·雷撰寫報告說,「日本政府正努力控制公共債務,而這次災後重建所需的大部分資金可能由地方政府、最終由中央政府承擔,經濟可能陷入衰退,公共財政狀況可能惡化,不少民眾將承受災後(經濟)影響。如果出現這些狀況,政府更難推行可信的長期財政方案。」
吉姆·奧尼爾認為,由於日本目前的復甦動力很大程度來自於出口,因此避免日元升值將是日本經濟復甦的關鍵所在。但大地震發生之後,東京外匯市場日元兌美元匯率一度大漲1.4%。分析人士指出,企業應對重建以及保險公司出售海外資產應對理賠等舉措都會導致資金迴流日本,推升日元匯率。
對於大震過後的日本經濟,一些分析人士並不悲觀。英國資本經濟公司說,與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相比,這次地震的破壞規模小得多。那場地震致使超過6400人死亡、大約30萬人無家可歸和大約1000億美元的損失。阪神大地震後,日本經濟半年內得以恢復。
回顧1995年阪神大地震,日本經濟曾隨著重建工作的開展而呈現「V」型反彈。野村證券紐約首席經濟學家大衛·雷斯勒說,來自政府、保險、私企、個人等多領域的資金將投入重建,這將創造就業,地震中受到重創的能源、建築領域會得到極大提振。一些分析人士預計,日本未來三個季度經濟增速按年率計算將回升至3%。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經研室主任、中國日本經濟學會秘書長張季風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由於)「此次地震發生在日本落後地區,而災情最嚴重的地區又是落後地區中的落後地區,因此對整個日本經濟的影響不是很大」。他認為,災後重建對需求的拉動,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經濟增長,而日本經濟增長對於全球市場的影響作用則具有不確定性。
首當其沖 保險、電子、汽車等行業受損
專家認為,此次地震對日本經濟的各個領域都造成了很大破壞,但就全球市場層面而言,從中長期看,地震的負面作用終究有限,從行業來看,對全球的電子信息業影響最大。
日本地震對全球市場的影響不一。保險業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可能將受到巨大損失。據日本《讀賣新聞》13日報道,東日本巨大地震保險金賠付額將超過1995年阪神大震災的783億日元,可能創歷史紀錄。據日本損害保險協會統計數據表明,地震保險的家庭加入率到2010年3月末全國平均數值為23%,其中,宮城縣為33%,青森縣為15%,岩手縣為12%,福島縣為14%,由於這次地震受災范圍廣,因而保險金賠付數額十分巨大。
不過,從全球層面來看,西方國家保險業一些分析師認為,日本地震對保險和再保險機構的沖擊也許不如最初想像得那麼嚴重,但在連續承受先前澳大利亞洪災和紐西蘭地震沖擊,保險業今年基本可以「忘掉盈利目標」。
另據《華爾街日報》13日消息,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事故清理相關的賠償金最終將由日本政府承擔,而不是私營保險公司。
有專家認為,相對其它行業來說,地震對全球電子信息業造成的沖擊最大。地震發生後包括索尼、東芝、松下等多家知名日本電子企業先後關閉了相應工廠。專家認為,受此不利影響,預計短期內包括內存晶元、液晶面板配套組件等或將短暫缺貨,這引發了外界對全球電子市場供貨緊缺、產品漲價的擔憂。3G中日應用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彥兵認為,地震造成的工廠破壞、設備損傷,可能會使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所需的快閃記憶體晶元或其他電子零配件因供應不足而價格上漲。
日本東芝公司是全球快閃記憶體晶元的主要提供商,受地震影響關閉了三重縣四日市快閃記憶體晶元廠,同時,其岩手縣的一座工廠也遭遇停電,或造成設備損傷,將可能導致交貨中斷。另外,公司物流體系癱瘓,將影響產品出貨。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分析說,日本是電子產品生產大國,若日本東芝工廠停產一段時間,那麼全球晶元價格肯定會漲。
張季風指出,由於半導體等相關電子產業受到破壞,相關零部件價格上漲將會對中國加工行業造成一定影響。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胡遲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電子信息業中,日本國內生產廠商提供的上游產品會相對多一些,因此日本電子信息業在此次地震中受到的影響可能會重一些,而對於汽車業等產業來說,其影響是有限的,因為其產業供應鏈不在日本國內。
中國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分析稱,從短期來看,地震對日本本國的汽車生產影響很大,未來2-3個月內,日本在全球車市中對歐美的汽車供應會受嚴重影響,比如一些在日本本國製造的出口歐美的特定車型(包括豪華車)。此外,日本14日開始按地區輪流停電以應對電力供應不足,汽車業界人士認為這對汽車行業影響很大,一旦停電,一些汽車企業又陷入停工的危險,生產計劃遭到打亂。
有報道稱,除了汽車業,鋼鐵業也是此次地震中遭受極大打擊的產業。有專家認為全球鐵礦石需求可能短期受挫,鋼材特別是高附加值的鋼材價格會維持高位甚至不斷攀升。
日本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鋼鐵製造國和最主要的鋼鐵出口國之一,鋼鐵業主要布局於京濱、阪神、中京等太平洋沿岸區域。其中,京濱區域接近地震重災區東北三縣,這意味著日本鋼鐵業受地震影響不小。
而最新的停電計劃也對這一行業帶來壓力,鋼鐵公司的高爐原則上是24小時工作,停電後靠備用的發電設備有一定限度,長時間影響將產生巨大影響。
不過,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盛志誠對媒體表示,日本地震對鐵礦石市場的影響有限。因為日本鋼廠本身在礦山有大量投資,鐵礦石供應以長協為主,在現貨市場采購很少。此外,對於已完成工業化、城鎮化的日本來說,震後的重建工作會帶來鋼材的剛性需求,進而利好鐵礦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