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知識 » 反身性和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中國軟體股票為什麼不漲 2025-01-20 18:22:16
股票大宗交易折價率0 2025-01-20 18:00:46

反身性和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3-04-20 03:44:59

⑴ 《金融煉金術》(讀書筆記,2021.09.06)

《金融煉金術》

新版導論

一、對流行範式的批判

(一)反身性理論的概念

在任何包含有思維參與者的情境中,參與者的思想和現實情況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

(二)反身性與經濟學理論

合理預期理論和有效市場假說,對金融市場的解讀不符合實際。

(三)人類不確定性原則

人們對於他們生活的世界的認識是不可能同時滿足真實性、完整性和連貫性的。在人們的思維受到現實限制的情況下,思維不足以做出完美的決策;而當思維干擾了決策的情況下,思維就無法控制現實的走向。

人類不確定性原則對於現實和思維都有影響。它在保證了思維有時的不連貫性和永遠的不完整性的同時,在事件過程中加入了與隨機性不同的實實在在的位置元素。

(四)社會與自然科學

科學方法的標准流程是基於自然科學的成就的。卡爾·波普爾宣布了統一科學的原則,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兩個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一方面是研究主題,另一方面是科學家所處的角色。首先,反身性理論和人類不確定性原則與人類行為的可預知性是相違背的;其次,有關人類行為的理論能夠且一定會影響人類的行為。

二、自我批判

(一)術語

(二)權力

(三)負面處理方式

三、新範式

我們必須意識到思維是構成事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表明真實世界不能被分離且獨立的陳述所表達。

現實永遠超出我們的理解能力范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在運算學中為這一點提供了證據。

我們需要創造一種新的方法來處理實際情況,更精確地說是包含有思維參與者的那部分實際情況。我們必須用一個不同的方法來研究包括陳述和實施的反身性現象。由於思維和現實之間是存在內在聯系的,似乎採取一個集成的方法而不是分析的方法更為明智。比起尋找一個永久的普遍有效的法則來認知社會的情況,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以及我們不完美的理解,在管理社會中發揮著作用。

(一)「鞋帶」與「拉鏈」理論

新範式必須以反身性理論和人類不確定性原則為基礎。

我們需要將真實看作包含著思維和現實這些元素的集合體。

歷史的拉鏈理論,就是現實由過程決定的另一個說法。

(二)理解現實

現實是充滿瑕疵的。某種思維方式稱為主流的事實並不意味著它是有效的;這種制度的存在其實並不意味著它建立得很完善。

(三)將金融市場當作實驗場所

缺陷和偏見在獨立的繁榮/蕭條序列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缺陷和誤解,市場剩餘額應該能在短期內自我調節;但是當所謂的供需關系易受這些波動影響時,這個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就會被損壞,並變成最初自我強化但最終自我瓦解的過程。自我調節的市場是單調的,像日常事件一樣;繁榮/蕭條序列是歷史事件,因此供求關系和參與者的看法都無法與它們最初的狀態保持一致。在這些案例中談平衡都沒什麼意義,這就是為什麼「遠離平衡狀態」這個詞如此合適。

我用幽默的方式,比較了匯率政策和婚姻政策,無論什麼政策佔主流,與此相反的情況彷彿都更有吸引力。

政策的紕漏讓它的對立面顯得更吸引人,但是這不會使它的對立面完美;當對立面的政策佔主導時這些紕漏會變得日益明顯。它擁有無限的改進空間。既然完美不可得,未來的一代就不會被剝奪改善世界的機會。但是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解決方式;所有的進步都必須被當作主流政策來考量。那些認為掌握了永恆不變的真理的說法都是假命題。

在我的投資生涯中,我是根據「所有的投資都是有瑕疵的」這個假設來操作的。

什麼是成功和什麼是真實之間是有差別的。這是反身性理論帶給大家的一個偉大的觀點,它對於金融市場和政策都有效。

(四)尋找次優方案

對於自然科學的盲從和模仿已將經濟學理論引入歧途。

既然最優條件是根據不可靠性原則且只有可能得到次優方案,流行範式不僅是不真實的,而且其實是有誤導性的,因為它是用於支持市場原教旨主義政策的。

我當然不是提倡拆除經濟學分析的這棟大廈。我看到了一些行為經濟學的優點,並且我覺得進化博弈理論有更多的優點,我覺得後者能成為反身性的一個實踐性的探索。

(五)適應行為

適應行為是一個經驗概念,它不預設任何的結論。實事求是是探索的主題。這種探索引出了進化博弈理論和進化系統理論——兩種理論都將行為當作是過程決定的,並且不一定內部人士一致。

反身性理論在建立新範式時是被需要的,因為第一,它的目的是揭穿合理預期和有效市場假說;第二,它是行為經濟學和進化博弈理論合適的基石。

合理預期理論只有在不適宜人類生存的極端條件下才是可持續的。相反,反身性理論不提供我們期望從科學理論中得到的嚴格的結果,但它確實能更好地符合金融市場的真實情況。

(六)繁榮/蕭條模型

存在著一種反身性的關系,其中股票價格取決於兩個因素——基本趨勢和主流偏見——這兩者又反過來受股票價格的影響。股票價格和這兩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數關系。

如果股票價格的變化增強了基本趨勢,我們稱這個趨勢為自我增強的,當他們作用於相反的方向時,則稱為自我毀滅的。

(七)致新範式

繁榮/蕭條模型不能像科學理論一樣被認可,因為它無法被認定真偽。

反身性理論是一個元理論,一個概念框架。

我被迫總結說反身性理論目前還不能被當作一個新範式。這是一個哲學理論,不是一個科學理論。它能和經濟學研究的新學派相聯系,並能與之相容,就像行為經濟學和進化博弈理論。意識到反身性的存在能啟發新的發現。將他們匯總就能形成一個新的範式:反身性理論破壞老的範式,同時新的學科幫助建立新的範式。

舊範式依賴於解方程;新範式則更依賴於電腦程序中的腳本運行以及在生活中的實踐。

四、一個成功投機商的秘訣

我的競爭優勢在於我認識到游戲規則的改變。

專注於反身性的變化讓我承受著巨大的時間壓力。我不得不讓自己在短時間內熟悉一些特定的產業和國家。我僅僅對於足以做出決策的信息感興趣,剩下的只會混淆問題。

我還制定了「先投資後研究」的實踐方法。

信貸的使用,無論是對市場看漲還是看跌,都使一個對沖基金變成三維的。

在處理存在主義的不確定性上我是完全勝任的。如果不得不將我的資格進行概括,我將會用一個詞:生存。

在我還未意識到自己財務狀況中的破綻時,才是我應該擔心的時候。

我從反身性理論和人類的不確定性原理中獲得的主要洞見,就是所有的人類構建(概念、商業規劃或制度安排)都是有缺陷的。這些缺陷可能只有在構造進入生活時才會暴露。這是理解反身性過程的關鍵。當一個假說成為現實時,意識到可能出現的缺陷會讓你處於領先地位。

由於時間因素,情感常常優先於理性;決策常常不得不在匆忙之間做出,並且較少有時間去權衡所有相關的考慮,直覺和最初的情感所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

理性與情感復雜地交織在一起,而且人類行為無法被完全理性地理解。

反身性理論把積極的市場參與者看作是它的起點。

我對自己目標的定義是在自己的判斷和主流觀點之間完成套利。我不能忽略現代風險和績效管理技術,即使我認為他們是有缺陷的。我必須理解它們是怎樣運作的,因為,與合理預期理論相比,它們能影響投資者的投資行為。

過去並不能成為未來的可靠向導。我只願意為我的利潤冒險,而不是我的本金。逃跑的人才能活下來對抗新的一天。我通過每天計算將跌幅控制在資金達到的最高點的20%以內,在上漲時則沒有類似的限制。

一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將自己等同於他所銷售的商品。如果你不將自己與你的工作關聯起來,你就能在自己被拒絕時加倍努力,並且如果你成功了一次你就勝利了。

自我掌控感伴隨著成功。

我意識到,如果我死了我就是一個失敗者,並且這個想法削弱了我對基金的興趣。我決定花更多精力在我自己身上,少些在基金上。……我意識到基金的潛在行情是逐漸惡化的,因為我正在不斷消耗自己的投資理念的儲備;早晚我將陷入困境。

我從主動管理中退出,並思考什麼是我真正在乎的。這次深刻的自我反省帶來了《開放社會》和本書。

不言而喻,我對真理的追求將遠高於其他的想法。我對真理的愛是我個人的事。我不用為它犧牲一切,就如我作為一個銷售員證明的,但是我沉浸其中時我感到很開心。

以我對真理的熱忱為起點,我能據此構建兩個有趣的觀點。一個將展示金融市場作為一個追求真理的實驗室的優勢,另一個將贊美哲學的功績。

(一)將金融市場作為實驗室

玩轉金融市場靠的是盡可能地貼合現實情況。當然實際結果和預期之間肯定存在差異,但是實際結果就是這么殘忍。金融市場對於自我意識來說是很不友好的:那些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的人,需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價。事實證明,對於真理的興趣是在金融市場成功的重要品質。

(二)哲學案例

最後,我想重申哲學是所有知識和智慧的源泉。

問題永無止境。這些問題是人類不確定性原則中的固有因素。只要這個原則有效,我們就不能停止疑問。一個批判性的思維模式對於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一個開放社會的基礎。

我們需要時刻注意,不要因為無限的疑問而讓答案遠離現實。卡爾·波普爾覺得哲學應該解決實際問題,我的論證支持波普爾。

結束語

經濟價值之所以能夠在西方以及西方化社會中占據支配地位,這本身就是我們經濟成功的結果。價值的演化也遵循反身性的模式,經濟活動已經產生積極結果這一事實,加強了我們眼中經濟價值的分量。

反身性過程必然導致過度失衡。但要定義什麼是過分的界限卻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涉及價值問題是根本就無所謂標准,也許接受價值主題的最好方法就是乾脆將價值的非現實性作為討論的出發點。

我們自以為是什麼同實際上我們究竟是什麼,此二者之間的聯系是能否獲得幸福的關鍵,換句話說,它規定了生活的主觀意義。

任何一種人類行為都是有缺陷的。如果堅持因為有缺陷而拋棄每一種選擇,我們將一無所有。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盡人力之所及,否則就只好擁抱死亡。在各種名義下追求完美和不朽的徒勞努力,都無異於放棄生活選擇死亡。邏輯的結論是,生活的意義包含了思想上以及在實踐思想時的各種缺憾,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沃土。

反身性的觀念直接通向開放社會的概念。至此,在幾個主要要素之間已經完成了一個霍夫斯塔特或許會稱之為「遞歸環」的結合體,它們構成了我平生的追求:反身性觀念、金融市場以及獻身於開放社會的理想。

⑵ 股票市場中的反身性(一)

    為了好好讀書,同時又有所收獲,決定抄書。

  這次抄的是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

  第一章,股票市場中的反身性。為了發展反身性理論,我將從股票市場開始談起。原因有下:一,我是擁有近25年資歷的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最為熟悉;二,股票市場中的變化由定量分析領域專用語言表達且金融數據易獲取,甚至參與者的觀點在非辯余銀農業報告中也一目瞭然,因此股票市場為檢驗金融理論提供了一個優越的實踐場所。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已經在股票市場中實地檢驗了我的理論,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研究案例。

  學習:開始這一節說了從什麼場景談反身性理論或者是在什麼環境中應用反身性理論,選擇這個環境或場景的理毀姿由是,用來描述攜宴的語言沒有歧義數據容易獲取。在這個環境中,反身性理論已有案例支持。

    誠如我在導論中所提到的,反身性思想的發展最初並未同我在股票市場中的活動聯系起來,反身性理論始於抽象的哲學思辨,後來我逐漸地發現了它同股票價格行為的相關性。在我所構思的抽象層面中,我的理論表述還是極不成熟的,因為與本人成功的投資職業生涯相比,我的哲學造詣便相形見絀。我將從我所得出的結論開始,通過逆向追溯思想發展的方式來對我的觀點進行論述,或許這樣便能夠避免自身迷失在晦澀難懂的抽象探討之中。

    學習:這一節說了反身性理論發展過程,說了論述方式,力求易懂。

  從股票市場談起的另一個原因是,股票市場能夠提供研究反身性現象的最佳切入點,與其他任何市場一樣,股票市場滿足充分競爭理論的標准:一個中央市場,同質的產品,低廉的交易和運輸成本,便捷的通信系統,足夠數量的參與者以保證沒有人能夠在日常的交易過程中左右市場價格,內部交易的控制規則,以及向所有參與者開放有關信息的特殊保障。除上述條件外,還能要求什麼更好的條件呢?因此在股票市場對充分競爭理論進行實踐最合適不過了。

  學習:這一節再次敘述了從股票市場談反身性理論的原因。

  問題在於,我們未能發現任何可以證明價格會均衡的經驗證據,哪怕是價格朝向均衡方向發展的經驗證據,因此,均衡概念往好了說是不相干,往壞了說是誤導人。無論選擇多大的時間跨度作為觀察的周期,經驗證據均表現出持續性的價格漲落。當然,被假定為反映在股票價格中的基本狀況也在不斷地變化,但是,在股票價格的變化和基本狀況的變化之間,難以建立起任何穩定的相關關系,而勉強建立起來的無論何種關系都是人為的而非觀察的成果。如果我打算應用反身性理論批判古典經濟學執迷於均衡觀念這一錯誤,那麼,股票市場就是最好的例證。

  學習:價格均衡經不起股票市場檢驗。均衡不存在,那麼價值投資是否就無法擇時了呢?

    關於股票價格的波動,現行的理論多似是而非,它們對場內的交易者談不上有什麼幫助,我甚至並不很了解這些理論,沒有它們我也照樣過得去,僅此一點即足以說明問題。

  學習:是的,股票市場沒有正確的理論,都似是而非。否則錢就被一個人賺了。

⑶ 股票市場反身性的簡介

我不相信股票價格是潛在價值的被動反映,更不相信這種反映傾向於符合潛在的價值。我堅決主張市場的估價總是失真的,不僅如此——這是對均衡理論的決定性背離——這種失真具有左右潛在價值的力量。股票價格不是單純的被動的反應,它在一個同時決定股票價格和公司經營狀況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換言之,我將股票價格的變化看成是一個歷史過程的一部分,並且我著重於考察參與者的期望和事件過程的相互影響,以及這種影響作為因果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為了解釋這一過程,我將以上述的相互影響所造成的差異作為出發點。我不排除事件實際上存在著與人們的預期取得一致的可能,但卻將此視為特例。用市場術語來說,我認為市場參與者總是表現為悄滲這樣或那樣的偏向性。我不否認市場時常顯示出神奇的預示或預期功能,但這可以解釋為參與者的偏向對事件過程的影響,例如,人們普遍相信股票市場預期了蕭條,實際上應該說它促成了預期中的蕭條成為現實。這樣,我就用另外兩個主張取代了「市場永遠正確」的迷信:
1. 市場總是表現出某種偏向;2. 市場能夠影響它預期的事件;這兩個主張結合起來解釋了為什麼市場似乎經常能夠正確地預期未來事件。以參與者的偏向作為出發點,我們可以試著建立起參與者的觀點和他所參與的情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模型,難點在於,參與者的觀點是所參與的情境的一部分。研究如此復雜的情境,我們必須採取簡化的方法,參與者的偏向就是這樣一個簡化的概念,現在我想更進一步,引入主流偏向(Prevailing bias )的概念。市場中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參與者,他們的觀點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許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謂的「主流偏向」。這個假設並非對所有的歷史過程都合適,但的確適用於股票市場和其他市場,諸多觀點的總合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它們相交於一個共同點,即股票的價格。在其他歷史過程中,參與者的觀點過於分散,無法總合,主流偏向只能是一個象徵性的概念,可能不得不引入其他模型,但在股票市場中,參與者的偏向在股票買進和賣出交易中找到了表達形式。其他條件相同時,正的偏向導致價格上漲,負的偏向導致下跌,因此,主流偏向是一種可觀察的現象。其他因素各各不同,我們需要對「其他因素」了解得更多些以建立我們的模型。在此我將引進第二個簡化概念。假定存在著一個無論投資者是否意識到都將影響股票價格變化的「基本趨勢」,其對於股票價格的影響及程度,視市場參與者的觀點而定,絕非一成不變。以這兩個概念作為基礎,就可以把股票價格的運動趨勢擬想成「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的合成。這兩個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呢?請讀者回憶一下前邊提到的兩種函數關系:參與函數和認識函數。基本趨勢通過認識函數影響參與者的認知,認知所引起的變化又通過參與函數影響情境。在股票市場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就是股票價格,股票價格的變化又反過來對參與者的偏向和基本趨勢同時施加影響。存在著一種反身性的關系,其中股票價格取決於兩個因素——基本趨勢和主流租明偏向——這兩者又反過來受股票價格的影響。股票價格和這兩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數關系:在一個函數中的自變數到了另一個函數中就成為因變數。常數關系不存在,均衡的趨勢也就無從談起。市場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釋為歷史性的變化過程,其中沒有一個變數——股票價格、基本趨勢、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變。在一個典型的市場事件序列中,三變數先是在一個方向上,接著又在另一個方向上彼此加強,繁榮與蕭條的交替,就是一個最簡單而又最熟悉的模式。首先,定義幾個概念。如果股票價格的變化加強了基本趨勢,我們稱這個趨勢為自我加強的,當它們作用於相反的方向時,則稱之為自我矯正的。同樣的術語也適用於主流偏向,可能自我加強,也可能自我矯正。理解這些術語的意義是很重要的,當趨勢得到加強時,它就會加速,當偏向得到加強時,預期和未來股票價格的實際變化之間的差異就會擴大;反之,當它自我矯正時,差異就縮小。至於股票價格的變化,我們將它們簡單地描述為上升的和下降的,當主流偏向推動價格上漲時,我們稱其為積極的啟型脊;當它作用於相反的方向時,則稱為消極的。上升的價格變化為積極的偏向所加強,而下降的價格變化為消極的偏向所加強,在一個繁榮/ 蕭條的序列中,我們可以指望找到至少一個上升的價格變化為積極偏向所加強的階段和一個下跌的價格變化為消極偏向所加強的階段。同時一定還存在著某一點,在這一點上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聯合起來,扭轉了股票價格的變化方向。現在已經可以建立一個初步的繁榮和蕭條的交替模型了。首先假設存在著尚未意識到的基本趨勢——盡管不能排除未反映在股票價格中的主流偏向存在的可能性,這意味著,主流偏向在開始時是消極的。起初是市場參與者意識到了基本趨勢,認識上的變化將(通過投資決策)影響股票的市場價格,股票價格的變化可能影響也可能影響不了基本趨勢,在後一種情況中,問題到此為止,無須進一步討論在前一種情況里,我們進入了自我加強過程的起點。加強的趨勢可能在兩個方向上左右主流偏向,它將導致進一步加速的預期或矯正的預期。如果是後者,經過股票價格變化的矯正,這個基本趨勢可能繼續也可能終止;如果是前者,則意味著一個積極的偏向發展起來,它將引起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和基本趨勢的加速發展。只要偏向是自我加強的,預期甚至比股票價格還要升得快。基本趨勢愈益受到股票價格的影響,與此同時,股票價格的上漲則愈益依賴主流偏向的支撐,從而造成基本趨勢與主流偏向兩者同時滑入極其脆弱的狀態,最後,價格的變化無法維持主流偏向的預期,於是進入了矯正過程。失望的預期對股票價格有一種消極的影響,不穩定的股票價格的變化削弱了基本趨勢。如果基本趨勢過度依賴股票價格的變化,那麼矯正就可能成為徹底的逆轉,在這種情況下,股票價格下跌,基本趨勢反轉,預期則跌落得還要快一些,這樣,自我加強的過程就朝相反的方向啟動了,最終,衰落也會達到極限並使自己重新反轉過來。典型的情況是,一個自我加強的過程在早期會進行適度的自我矯正,如果在矯正之後趨勢仍然得以持續,這一偏向將有機會得到加強和鞏固,且不易動搖。當這一過程繼續下去時,矯正行為就會逐漸減少,而在趨勢頂點逆轉的危險則增大了。我在上面勾劃了一個典型的繁榮/ 蕭條的序列過程,它可以用兩條大致同向的曲線加以描述。一條代表股票價格,另一條代表每股收益,將收益曲線擬想成基本趨勢的一個標度,這是很自然的,兩條曲線之間的差距則是主流偏向的標示。具體的關系當然復雜得多。收益曲線不僅融合了基本趨勢,也融合了股票價格對該趨勢的影響。主流偏向僅僅部分地由兩條曲線之間的差距得到表示,其他部分反映在曲線本身當中。由於其表徵的現象只能部分地觀察到,這些概念在操作上困難極大,這也是為什麼選擇了可觀察的和可定量的變數的原因——雖然,後面將會談到,每股收益的可定量性是頗具迷惑力的。為了眼下的目的,我們假設投資商感興趣的「基本因素」就可以恰當地以每股收益來衡量。這兩條曲線的一個典型走向可能如下圖(圖2-l )所示。起初,對基本趨勢的認定將是在一定程度上滯後的,但該趨勢已經足夠強大,並且在每股收益中表現出來(A—B )。基本趨勢被市場認可後,開始得到上升預期的加強(B—C ),此時,市場仍然非常謹慎,趨勢繼續發展,時而減弱時而加強,這樣的考驗可能反復多次,在圖中只標出了一次(C—D )。結果,信心開始膨脹,收益的短暫挫折不至於動搖市場參與者的信心(D—E )。預期過度膨脹,遠離現實,市場無法繼續維持這一趨勢(E—F )。偏向被充分地認識到了,預期開始下降(F—G )。股票價格失去了最後的支持,暴跌開始了(G )。基本趨勢反轉過來,加強了下跌的力量。最後,過度的悲觀得到矯正,市場得以穩定下來(H—I )。應該強調,這只是一條可能的路徑、產生於一個基本趨勢和一種主流偏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現實中,基本趨勢可能不止一個,偏向內部也會有各種微妙的差別,事件的序列過程也可能會有迥然不同的路徑。關於模型的理論結構還可以說上幾句。我們感興趣的是參與者的偏向和事件實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參與者的偏向並沒有直接出現在模型中,兩條曲線都是實際事件過程的表現。主流偏向部分地融入了這兩條曲線之中,部分由它們之間的差異體現出來了。這個結構的主要價值是它採用了可定量化的變數。股票價格充當了同參與者的偏向有關的情境的方便代表。在其他歷史過程中,同樣存在著通過認識函數和參與函數與參與者的認知發生內在聯系的情境,但辨別和定量化的研究則困難得多。度量上的方便,使股市成為研究反身性現象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實驗室。遺憾的是,模型只提供了如何確定股票價格的部分解釋,基本趨勢只是一個起佔位作用的符號,以表示「基本因素」中的變化,在這個概念中並未定義基本因素包括那些內容,甚至迴避了基本因素應當如何度量的問題。收益、股息、資產價值、自由現金流量,所有這些標尺都是相關的,其他的標尺也不例外,然而,對每一種標尺所賦予的相對權重卻取決於投資者的判斷,也即受制於其偏向。當然,每股收益是一個可用的概念,但它會引起更多的問題,長期以來,股市分析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所幸這一困難並不妨礙我們繼續發展反身性的理論。即使對基本因素一無所知,我們還是可以作出一些有價值的概括。第一個概括是股票價格一定會對基本因素(不管它們是什麼)產生影響,由此產生了繁榮/ 蕭條的模式。有時,這種聯系是直接的,我在後面會給出幾個例子,但多數情況下則是間接的,往往要通過諸如稅收、管制或對儲蓄和投資的態度的變化等政治程序才能被人們體會到。即令基本趨勢保持不變,在股票價格和主流偏向之間仍然很可能存在著一種反身性的聯系。但是,只有在涉及基本趨勢時,這種聯系才是令人感興趣的。假設基本因素沒有變化,主流偏向也可能得到迅速的矯正,這正是我們在股票市場的日常變化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將這種偏向僅僅看成是噪音而加以忽略應該是恰當的,充分競爭理論以及基本因素派的證券分析就是這么做的。相形之下,當基本因素受到影響時,就不能不考慮這種偏向存在嚴重的失真,因為它引起了一個自我加強/ 自我消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股票價格、基本因素、參與者的觀點全都變得面目皆非。第二個概括是參與者對基本因素的認知必然含有某種缺陷,起初也許並不明顯,但以後會表現出來。這時,它將啟動主流偏向的逆轉階段。如果偏向變化扭轉了基本趨勢,自我加強的趨勢就開始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缺陷在哪裡?它如何、又何時表現出來?這是理解繁榮/ 蕭條模型的關鍵。前面的模型建立在這兩個概括之上,當然,模型是極其粗糙的。它的價值在於,藉助這個模型,我們得以辨別典型的繁榮/ 蕭條序列過程的決定性特徵。其中包括:投資者尚未意識到的趨勢、自我加強的過程的啟動、成功的檢驗、日益增強的信心、由此而引起的現實和預期之間的差異的不斷擴大、投資者認知中的缺陷、市場形成高潮、反向的自我加強過程,只有辨別出這些特徵,我們才能對股票價格的變化有所理解。但是,我們不能指望從一個初始的模型中得到更多的東西。在任何情況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僅限於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則上這兩種方法可以調和,基本分析試圖確立潛在價值如何反映在股票價格中,而反身性理論則表明了股票價格如何影響潛在價值,一幅是靜態的圖景,另一幅則是動態的。盡管只能就股票價格的運動提供部分的解釋,這一理論對於投資商來說仍然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闡明了一種其他投資商未能領會到的市場關系。投資者只有有限的資金可供調度,也只有有限的情報進行操作。他們無須成為萬事通,只要自己的悟性比別人稍好一些,就可以占盡上風。有關證券分析的專業化的知識盡管各有所長,但都未能切中投資商關心的要害問題,反身性理論長於理解並辨別具有歷史重要性的價格變化,因此能夠直達問題的核心。在我本人的投資生涯中,前述模型已經證明了它能夠帶來相當豐厚的投資回報。表面看來,這個模型是如此簡單、如此吻合於人們慣用的股票市場模型,想來每個投資商應該都不會對它感到陌生。然而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這一現狀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於參與者觀念上的錯誤所造成的。這種觀念源自古典經濟學,再向前則可以回溯到自然科學的理論結構,他們頑固地堅持,股票價格是某種基本的現實因素的被動反映,而不是歷史過程中的一個積極成分。我們已經看到,這是絕對錯誤的,值得注意的是,人們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當然,投資商們確實了解我所指出的市場過程,也確實對它們作出了反應,惟一的區別是,他們的動作慢了一步。選用合適的模型,留意尋找決定價格曲線形狀的關鍵特徵,這,就是我的優勢。我第一次系統地應用這一模型是在60年代後期,正值集團企業熱時期,它幫助我在繁榮和蕭條兩個階段中都賺了錢。集團企業熱的關鍵起因是投資者中盛傳的各種誤解。投資商們只知道每股收益的評估增長了,卻未能看穿實現增長的方式。很多公司掌握了通過收購取得收益增長的方法。一旦市場開始對他們的表現作出正面反應,事情就簡單多了,因為它們可以在收購其他公司時提供自己業經高估了的股票作為支付工具。這一套把戲的原理是這樣的:首先,假設所有公司取得了同樣的內部收益增長,但收購公司的股票以兩倍於被收購公司市盈率的價格出售,如果收購公司得以實現規模加倍,其每股收益將躍升50%,企業成長率亦相應提高。在實踐中,早期的集團企業都是那些實現了較高的內部增長率,並因此在股票市場上贏得高倍市盈率的企業。幾個主要的開拓者都是具有很強的國防背景的高技術公司,其管理人員意識到它們過去那種歷史性的增長率不可能無限期地維持下去,如Tex-tron,Teledyne, Ling-Temco-Vought(即後來的LTV)等等,它們開始收購更多的市場(市盈率)表現平庸的公司,但是,隨著每股收益增長加速,其市盈率上升而非下降。它們的成功吸引了模仿者,後來連最不起眼的公司也能夠藉助收購狂熱而以高倍市盈率的價格在市場上交易。例如,Ogden公司,其收益的主要部分來自廢金屬交易,然而,其股票在巔峰時竟賣出20倍於收益的價格。最後,一家公司甚至只要做出保證採取收購行動並奪取成功,就足以贏得高倍的市盈率。經理們發明了專門的會計處理技術,增強了收購的沖擊力,他們還把一些新的處理方法引入了被收購的公司:合理化操作( streamlingoperation)、資產變賣,以及普遍的在凈收益上所做的手腳。可是,比起收購行為對每股收益的影響來說,這些手法可謂小巫見大巫了。投資商的反應就像是印第安人見到了烈酒。起初,每一個公司的記錄都是基於其本身的價值的。可是集團企業逐漸被承認為一個特殊板塊,於是出現了一批新型的投資商,即所謂的速利基金經理,或「快槍手」,他們與集團企業的經理人員建立起特殊的親密關系,雙方開通了熱線聯系,集團企業將所謂的「庫存股票」直接存放於投資商那裡,最後,集團企業幾乎可以隨心所欲控制股票價格和收益。事件的發展遵循著我在模型中所刻畫的路徑,市盈率猛升,現實的市場終於無力承受預期的重負,盡管游戲還在進行,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支撐著市場繁榮信心的仍是一個錯誤的理念,收購的規模越來越大,非此則不足以保持增長的勢頭,直到最後其規模達到了極限點。整個過程的高潮是索爾·斯坦因伯格(Soul Steinberg)收購化學銀行的行動,結果遭到該銀行的反擊而告失敗。股票價格開始下跌,下降的趨勢進入自我強化的程序。收購對每股收益的有利影響消失了,新的收購成了不明智的舉動,在迅猛的外部增長期間被掃到地毯底下的內部問題暴露出來了。收益報告揭示了令人不快的意外,投資商如夢初醒,公司經理們人人自危,令人興奮的成功已經過去了,日常管理的瑣屑事務無人願意打理,這種困境又為經濟衰退所加劇,許多趾高氣揚的集團企業陷於瓦解,投資商作了最壞的打算,也確實發生了幾宗這樣的案例,對於其餘的公司,實際表現經證明要優於市場的預期,最後,股票市場的形勢逐漸穩定,生存下來的公司多數進行了管理層的大換班,然後艱難地從廢墟底下掙扎出來。集團企業的繁榮特別適於證明我的初步模型,因為其「基本因素」很容易定量化。投資商把他們對股票的估價建立於每股收益報告的基礎上。無論圖表數字多麼缺乏意義,它們還是提供了與我的理論原型極其吻合的圖形(見圖2-2,圖2-3,圖2-4)。在理解和把握集團企業的繁榮/蕭條變化過程的努力中,我最成功的一例是對不動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即所謂REITs的投資操作。這是一種根據立法授權產生的特殊法人組織形式,它們的關鍵特徵是在分配收入時可以免交公司稅,前提條件是將全部收入悉數分配。直至1969年,這個由立法授權催生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從那以後,REITs開始大批成立。我目睹了它們的創立,由於剛剛經歷了集團企業熱的興衰,我意識到由這種公司在市場上發動一輪繁榮/蕭條序列過程的潛在可能。為此我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其主要部分如下:抵押信託案例研究(1970年2月)

⑷ 喬治·索羅斯的觀點

歐債危機相關觀點
投資大鱷索羅斯周二表示,只有歐元區債券才能將歐盟各國從歐債危機中拯救出來。他還批評德國在歐債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稱德國需接受歐債危機,不然就應該退出歐元區。
索羅斯認為,這個讓歐盟陷入絕望的危機完全是歐盟自己造成的,歐元真的可能毀掉歐盟。
他補充道:「逃離困境的方法是德國能更好地對本國和其他債務國的利率負責,拯救歐元和歐元債券計劃。如果成功了,代價會很小,但如果失敗了,就可能拖垮整個德國的經濟。」
發行歐元債券是歐元區分擔風險的一種方式。另一種解決危機的方式就是讓德國退出歐元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一些其他國家的財政部長都給德國施壓,迫使其採取措施解決歐元區危機。畢早纖
以德國為最前睜緩線的歐元區北部的債權國與南部負債累累的債務國在對歐元區未來的意見上存在巨大沖突。
德國方面表示,說希臘需要更多的時間實現下調赤字的目標為時尚早。這些小國家最終仍可能狼狽地退出歐元區。
問題的關鍵在於西班牙會不會申請歐元區的財政援助,以及希臘能否同意新的緊縮措施。
德國、芬蘭和荷蘭的民眾反對接受歐元區其他國家政府的財政救助。
索羅斯說,在歐元區,政府無風險論是一個錯誤的假設,它可以被歐元債務的引進更正。但是德國政治上不會接受這種方式。
操縱理論
在索羅斯眼中,追求哲學就是追求人類的智慧。
1、什麼是反身性?
反身性是投資大師索羅斯所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索羅斯在大學時代,深受其導師卡爾·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哲學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反身性原理,同時將這一原理應用於他的金融證券實踐,由此獲得巨大的成功。波普爾的偽證主義哲學對他的重大啟示在於:它提示了人類認知活動具有的本質的不完備性。人們只能在一個不斷批判的過程中接近真理,在這個過程中的一切判斷都只是暫時有效的,並且都證偽的對象。
在股票市場上相應的理解應該是:用質朴無邪的、科學定義式的、量化的方法研判股票未來走勢,會使投資者陷入一個一個的誤區。因為我們不能忽略展現在我們面前的K線走勢的背後,有人的觀念和靈性在發揮作用,如廣大中小投資者的買賣動機和慾望,職業投資者投資預期和投資行為,主力做開盤價、收盤價,刻意打壓、拉抬等等。股票市場現有的量化(各種技術指標)、形態化(如M頭、頭肩底、鴨頭等)分析理論和分析工具,在投資參與者的有意識、有思想、有預謀、有特定目的的交易行為面前,是相形見絀、必輸無疑的。基於這樣的哲學思想,索羅斯在25年的投資商生涯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投資理念:反身性理論。
所謂反身性,它表示參與者的思想和他們所參與的事態都不具有完全的獨立性,二者之間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決定,不存在任何對稱或對應。例如,投資大眾熱情參與的行為自然會影響股價的漲升,而當漲升的意念形成後,又作用於股價,股價卻不一定按大眾意識的形成態勢發展,往往令人失望地發生偏差性演變。當投資大眾悲觀退出,股價也許又意外的飆升、震盪。索羅斯指出,市場永遠是對的,我們現有的分析工具不可能准確預測股價走勢和坐標位置。因為市場參與者的預期手仿有偏差,而這種偏差又影響交易活動的進程,不是預期與將來事實相符合,而是未來的事件由預期所塑造。
市場是不均衡的,參與者本身不獨立與事件之外,參與者本身所做的決定對整個事件本身也會有影響。即參與者也會影響事件,使事件處在一個動態的波動中。索羅斯的投資哲學是建立在「反身性理論」的基礎之上,它的理論含義是:
假設人的行為是y,人的認識是x,由於人的行動一定是由人的認識所左右的,因此,行為是認識的函數,表述為:
y=f(x)
它的含義是:有什麼樣的知識就有什麼樣的行為。
同樣,人的認識並不是孤立出現的,人的認識是受客觀世界的影響的,而客觀世界又是與人們的行為緊密相關的。這也就意味著,人的行為對人的認識有反作用,認識是行為的函數,表述為:
x=F(y)
它的含義是:有某一類行為就會有某一類知識。
把上述兩個式子合並之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公式:
y=f(F(y))
x=F(f(x))
這就是說,x和y都是它自身變化的函數——認識是認識變化的的函數,行為是行為變化的函數。索羅斯將該函數模式稱作「反身性」。它實際上也是一種「自回歸系統」。
2、反身性理論模型
索羅斯認為:「市場中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參與者,他們的觀點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許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謂的『主流偏向』。」「存在著一種反身性關系,其中股票價格取決於兩個因素——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這兩者又過來受股票價格的影響。」
如圖所示,在索羅斯給出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表述的基本趨勢,是指上市公司股票每股收益的變化趨勢。而股票市場眾多參與者對每股收益變化的趨勢產生的偏差會彼此抵消,那麼,剩下的就是「主流偏向」在起決定性的影響作為。
如果股票價格的變化加強了基本趨勢,我們稱這個趨勢為自我加強的,當它們作用於相反的方向時,則稱之為自我矯正的。同樣的術語也適用於主流偏向,可能自我加強,也可能自我矯正。理解這些術語的意義是很重要的,當趨勢得到加強時,它就會加速,當偏向得到加強時,預期和未來股票價格的實際變化之間的差異就會擴大;反之,當它自我矯正時,差異就縮小。至於股票價格的變化,我們將它們簡單地描述為上升的和下降的,當主流偏向推動價格上漲時,我們稱其為積極的;當它作用於相反的方向時,則稱為消極的。上升的價格變化為積極的偏向所加強,而下降的價格變化為消極的偏向所加強,在一個繁榮/蕭條的序列中,我們可以指望找到至少一個上升的價格變化為積極偏向所加強的階段和一個下跌的價格變化為消極偏向所加強的階段。同時一定還存在著某一點,在這一點上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聯合起來,扭轉了股票價格的變化方向。
這兩條曲線的一個典型走向可能如圖所示。起初,對基本趨勢的認定將是在一定程度上滯後的,但該趨勢已經足夠強大,並且在每股收益中表現出來(A—B)。基本趨勢被市場認可後,開始得到上升預期的加強(B—C),此時,市場仍然非常謹慎,趨勢繼續發展,時而減弱時而加強,這樣的考驗可能反復多次,在圖中只標出了一次(C—D)。結果,信心開始膨脹,收益的短暫挫折不至於動搖市場參與者的信心(D—E)。預期過度膨脹,遠離現實,市場無法繼續維持這一趨勢(E—F)。偏向被充分地認識到了,預期開始下降(F—G)。股票價格失去了最後的支持,暴跌開始了(G)。基本趨勢反轉過來,加強了下跌的力量。最後,過度的悲觀得到矯正,市場得以穩定下來(H—I)。
我們認為,主流偏向就是指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證券商等行為團體(大股東),或者行為個人(小股東),對股票市場和對上市公司的具體股票產生的思想觀念和認識(有沒有前景、價格定位是否偏低、有沒有價值回歸的機會、各方面的條件是否允許適當炒作等),以及已經在實施、或者正在實施的市場交易行為(有意識、有動機、有目的的交易行為)產生的客觀的市場表現結果和事實(用K線所表現出現的圖表形態)。
如果真的是這樣,「主流偏向」就是對股價有決定影響作用的「主力機構」、「莊家」這種投資主體和投資行為的代名詞。這實際上就是「有意或者無意的、偶然或者必然的情況下發生的股票價格的操縱行為主體」。索羅斯在美國這樣一個比較成熟、規范的市場,為了避開嚴格的監控體制,避免社會公眾對市場操縱行為的反感,把對主力機構、莊家對股價的操縱行為,含蓄、隱晦的描述為「反身性理論」,這不愧是一個了不起的哲學家的思維和風格。
索羅斯的「洞察力」,也就是窺探和理解交易者的動機和靈魂的能力。然後,他利用這種操縱手段,恰到好處地把握這種游戲規則,這就是他「狙擊全世界」、稱雄全世界金融和股票市場的技巧和手段。他的洞察力在於發現了在美國、以及全世界金融和股票市場上或明或暗的股票價格的操縱行為,並用「反身性理論」隱喻了股價操縱的整個過程。他自己則從發現中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盈利的機會:恰到好處的實施「做莊」的戰略,或者准確適時地把握了「跟庄」的機會。
投資原則
索羅斯是金融界的怪才鬼才奇才,他在國際金融界掀起的索羅斯旋風幾乎席捲世界各地,所引起的金融危機令各國金融界聞之色變。從古老的英格蘭銀行,南美洲的墨西哥,到東南亞新興的工業國,甚至連經濟巨獸日本,都未能倖免在索羅斯旋風中敗北。索羅斯管理的對沖基金,投資使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用的資金數量是一般投資者難以望其項背的,但他的投資秘訣對一般投資者還是有借鑒啟迪作用的。下面就是索羅斯的24個投資秘訣:
⒈ 突破扭曲的觀念
索羅斯通過早期哲學研究發現人類的認識存在缺陷,對真實的看法有所扭曲,而金融投資的核心就是要對人類存有缺漏和扭曲的認識作文章。
⒉ 關注市場預期
索羅斯對傳統經濟學理論建立的完全自由競爭模式不以為然,他認為供需關系的發展會受市場操縱,從而導致價格波動,而不是趨於均衡。此外,未來價格的走勢卻又是由當前的買入或賣出行為所決定的。因此要依靠自已的認識對市場進行預期。
⒊ 市場的無效性
古典經濟學的有效市場理論假定金融市場最終會走向均衡,而依據索羅斯的觀點,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註定其是無效市場,即非理性。依靠有效市場理論對行情的判斷依據也是靠不住的,利用和把握了無效市場所提供的投資機會,使索羅斯的基金發展狀大。
基金大鱷索羅斯:中國房地產挺不過三年
⒋ 尋找偏差
金融市場在不均衡中運轉造成市場參與者的市場預期與客觀事物出現不可避免的偏差,尋找市場可能出現過度非均衡的傾向是發現投資機會的捷徑。
⒌ 發現聯系
市場參與者帶著偏見操作,而偏見本身也能影響事件的推展。索羅斯認為市場參與者的偏見和現實事態的進程存在反作用聯系,未來的事件被期望所塑造。
⒍ 揭示市場偏見
根據反射理論,市場天生就不穩定,偏見和認知缺陷將進一步導致市場波動,又將再次影響了投資人的期望——認知和現實間出現雙向的回饋,這種不穩定將對投機者極為有利。
⒎ 利用市場不穩定
當市場預期與客觀事物出現偏差時,金融市場會出現連續「漲跌」 的不穩定狀態,從而給投資者提供了了解市場想法的機遇。
⒏ 把握混亂
索羅斯以為,股票市場運作的基礎不是邏輯層面,而是基於群體本能的心理層面,理解金融市場中混亂根源正是其掙錢的良方。
⒐ 善用過度反應的市場
散戶投資人的認知缺陷和盲從會使市場過度擴大,而當偏差過大至超過某個臨界點時,則會出現相反趨勢。索羅斯在大部分的時候會一邊跟著趨勢走,一邊尋找趨勢的轉折點並准備反向投資。
⒑ 基本面
索羅斯認為市場參與者的偏見不僅決定市場價格,而且還影響到「基本面」,從而反射理論將發揮作用。一旦覺察到基本面受影響,則能快人一步。
⒒ 先投資再調查
索羅斯在投資實踐中,總是根據研究先假設一種發展趨勢,然後建立小倉位來試探市場,若假設有效,則繼續投入巨資;若假設是錯誤的,就毫不猶豫地撤資。
⒓ 預測趨勢
索羅斯善於從宏觀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來分析行業和股票,以期發現預期和實際股票價格之間的巨大差距從而獲利。
⒔ 勇於突破
很多投資者的錯誤是明明准確地把握市場趨勢卻因為缺乏自信而錯失良機。索羅斯的觀點就是:如果你對某筆交易有很大的把握,就應該勇於大量注資,在高杠桿上保持平衡。
⒕ 兼聽則明
索羅斯認為,除了憑借專業知識進行分析之外,直覺在投資方面的作用也很重要。而他的直覺常常來自於對國際貿易狀況宏觀考慮以及從身邊諸多國際金融權威人士了解到的他們對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看法和策略。
⒖ 求生自保
盡管用信用杠桿進行投資可以擴大盈利,但一旦出現錯誤將會損失慘重。索羅斯成功的原因之一即是他擅長於絕處求生,發現錯誤時趁早平倉,及時撤退,以避免更大損失。
⒗ 接受錯誤
索羅斯認為,雖然犯錯誤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但這畢竟是游戲的一部分。因此他在投資一開始常常假設自己建立的投資倉位可能有錯,並提高警覺,如此一來,就能比大多數人更為及時地發現和矯正錯誤。
⒘ 切忌賭徒心態
在索羅斯看來,承擔風險本身無可厚非,但那種孤注一擲的賭博式冒險應該及時制止。
⒙ 思考和自省
索羅斯對待金融市場有一種超然物外的耐心,他認為利率和匯率變動的效果需要時間,因而整個投資往往是一場持久戰。花時間去思考,學習和自省往往是等待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⒚ 忍受痛苦
索羅斯曾說過,如果你未准備好忍受痛苦,那就不要再玩這種游戲。投資者必須懂得如何保持冷靜、承受虧損。
⒛ 心理素質
穩定的心理素質和鋼鐵般的意志是索羅斯成功的重要秘訣,他理解市場有非理智的一面,因此,他就如同牧羊人一樣,在大部分的時間隨著羊群移動,一旦出現一個機會就會敏銳地覺察到並沖到羊群前面。
21. 兩面避險
索羅斯是對沖基金領域里的大師級人物,他懂得在通過在多頭和空頭兩面下注,將投資部位中風險資產的組成多樣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
索羅斯:中國股市在2008年奧運會結束前會平穩運行
22. 保持低調
索羅斯在投資方面大開殺戒的同時,對自身常常保持低調,他對自己的投資策略總是諱莫如深,也很少將自己的秘密公布於眾。
23. 善用杠桿
懂得利用杠桿不但可以提高投資力度,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報酬率。但是杠桿投資不僅需要好的心理素質,還需要保持杠桿平衡的技巧和能力。
24. 最佳與最差
索羅斯的宏觀分析為關注大格局——國際政治、各國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利率、匯率的變化等。然後他會選取一行業中最好和最差的股票並忽略其他股票,他相信這種套頭策略會有很好的表現。

⑸ 談安全邊際——《聰明的投資者》讀書心得

        格雷厄姆作為一代宗師,他的金融分析學說和思想在投資領域產生了極為巨大的震動,影響了幾乎三代重要的投資者,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上億的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格雷厄姆的信徒,他享有「華爾街教父」的美譽。 《聰明的投資者》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之一,影響了千千萬萬的投資者。

格雷厄姆告訴他最喜愛的學生巴菲特兩個最重要的投資規則:第一條規則: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條規則:永遠不要忘記第—條。那麼,在實際投資操作中如何應用以上兩條規則呢?格雷厄姆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我大膽地將成功投資的秘密精練成四個字的座右銘:安全邊際」。

格雷厄姆在他的名著《聰明的投資者》中首次提出了安全邊際概念:「我大膽地將成功投資的秘密精練成四個字的座右銘:安全邊際。」「安全邊際概念可以被用來作為試金石,以助於區別投資操作與投機操作。」「為了真正的投資,必須有一個真正的安全邊際,並且,真正的安全邊際可以由數據、有說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實際經驗得到證明。」「在正常條件下,為投資而購買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邊際即其大大超出現行債券利率的預期獲利能力。」「在一個10年的周期中,股票盈利率超過債券利率的典型超額量可能達到所付價格的50%。這個數據足以提供一個非常實際的安全邊際——其在合適的條件下將會避免損失或使損失達到最小。如果在20種或更多種股票中都存在如此的安全邊際,那麼在完全正常的條件下,獲得理想結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就是投資於普通股的典型策略,並且不需要對成功概率做出高質量的洞察和預測。」

簡單地說,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可以理解為: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顯著差異。巴菲特等價值投資大師最強調的就是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所形成的安全邊際,這是價值投資能夠持續戰勝市場的根本所在。

尋找到安全邊際的前提在於對公司價值的准確評估,但公司估值永遠只能大致准確,卻永遠不可能精確。因為估值的前提在於對公司仔枯未來收益的長期預測,而預測永遠不可能絕對准確。價值評估的最大困難和挑戰是內在價值取決於公司未的長期現金流,而未來的現金流又取決於公司未來的業務情況,而未來是動態的、不確定的,預測時期越長,越難准確地進行預測。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不得不感嘆:「價值評估,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機構投資者對於安全邊際公司的確定,都會陷入很大困境。更何況資本市場到處充滿了欺詐,許多報表都是人為炮製出來的,作為一般個人投資者對於安全邊際公司的尋找類似於緣木求魚,或者說畫餅充飢。

那麼,作為價值投資安全邊際的存在以外,是否有技術投機的安全邊際的存在呢?我認卜戚沖為有。

技術安全邊際,應該在於運動的物理特性中,就是運動的慣性概率。索羅斯的 「反身性理論」認為,投資者與市場之間是一個互動影響。人正確認識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資者都是持「偏見」進入市場的。當「流行偏見」只屬於小眾時,影響力尚小,但不同投資者的偏見在互動中產生群體影響力,將會演變成具主導地位的觀念,就是「羊群效應」。所以,在技術方面,一旦趨勢形成並開始發展時,這時候人的偏見將慣性助推這種趨勢朝更遠方向前進,這時候就是一個投機的安全邊際。作為個人投機者,選擇這樣的安全邊際進入是相對簡單的。因為公司的價值數據不是我們有能力調研的,但價格的趨勢是可以辨認的。

安全邊際,不但在投資和投機上有著重要地位。其實在人的發展上也是值得借鑒的。一個人的定位是否處於安全邊際,就是我們的首要考量因素。定位過高,將招致大眾不滿;定位太低,則難以發揮自身作用。恰當的定位可以進退自如。

在人際關型殲繫上,安全邊際也有用武之地。刺蝟原理就是最好的注釋。人際關系之間,關系過於密切或疏遠都是不恰當的,太近,就像刺蝟之間會受傷,太遠則不構成關系了。

其實,在娛樂中也存在安全邊際。橋牌就有安全打法,是基於穩定獲勝的原來,不追求極致,卻保證了獲利,做少數的勝利者。

《聰明的投資者》不僅僅是一本投資書,還是一本哲學書,值得一讀。

⑹ 為什麼股票價格在跌市盈率反而變高一倍

市盈率 = 股價 ÷ 每股盈利
每股盈利 = 12個月內公司的凈利潤 ÷ 總股本
12個月內公司的凈利潤可以是過去一個自然年份的12個月,也可以是從目前的季度反推4個季度,還可以是用過去兩個已知的季度加未來兩個未知的季度(但需要預測)等等。

如果每股盈利很小,市盈率自然很高。
市盈率指在一個考察期(通常為12個月的時間)內,股票的價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投資者通常利用該比例值估量某股票的投資價值,或者用該指標在不同公司的股票之間進行比較。市盈率通常用來作為比較不同價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標。然而,用市盈率衡量一家公司股票的質地時,並非總是准確的。一般認為,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過高,那麼該股票的價格具有泡沫,價值被高估。然而,當一家公司增長迅速以及未來的業績增長非常看好時,股票目前的高市盈率可能恰好准確地估量了該公司的價值。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市盈率比較不同股票的投資價值時,這些股票必須屬於同一個行業,因為此時公司的每股收益比較接近,相互比較才有效。

⑺ 反身理論的何謂「反身性」

反身性是指參與者的認識與參與者行為絕蠢的相互作用,情境與參與者的觀點均為因變數,一個初始變化會同時引起情境與參與者觀點的早橡進一步變化。用反身性的語言描述股票市場的行為,就是價格變化的本身也會影響人們的預期。
反身性的數學表達是一個遞歸函數:
y=f(x)認識函數,x=Ф(y)參與函數 —— y=f[Ф(y)],x=Ф[f(x)]
假設人的行為是y,人的認識是x,由於人的行動一定是由人的認識所左右的,因此,行為是認識的函數,表述為:y=f(x)。它的含義是:有什麼樣的知識就有什麼樣的決策行為。同樣,人的認識並不是孤立出現的,人的認識是受客觀世界的影響的,而客觀世界又是與人們的行為緊密相關的。這也就意味著,人的行為對人的認識有反作用,認識是行為的函數,表述為:x=F(y)。它的含義是:有某一類決策行為就會有某一類知識(認知)。把上述兩個式子合並之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公式:y=f(F(y)),x=F(f(x))。這就是說,x和y都是它自身變化的函數——認識是認識變化的的數,行為是行為變化的函並睜陪數。

⑻ 總體來說投資股票有哪三類風險

股票本身的風險股票本身的風險有三個:①簡跡股票棗擾的估值,也就是收益和風險②安全邊際、貼現率的取值③市場工具的作用,比如金融市場的反身性我們這里討論股票的風險指的是股票價格本身和股票背後的凳咐旦公司的風險,

⑼ 再談反身性理論

關於反身性理論的論述最早出現在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托馬斯提笑簡空出的托馬斯公理中,後來被同為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進行了二次整理,意思大概是: 如果人根據對狀況的錯誤理解開展行動,結果,就可能使這一錯誤理解成為現實。

索羅斯後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實踐,在這一論述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反身性理論。因其自身的影響力,這個理論也被更多人所了解。

為了更好的認識這個理論,我們在他的《索羅斯傳》中,找到關於這個理論形成和實踐的三個階段。

這要從索羅斯小時候的經歷說起,因為索羅斯是猶太人,當年很多猶太人被抓進集中營後,對納粹是抱有幻想的,認為納粹不會對他們下狠手,但實際上並沒有。

這個經歷讓索羅斯認識到, 人的認知碰瞎和現實之間是存在差異和偏差的 ,也就是說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是存在缺陷、存在歪曲的。這個認識雖然簡單,但卻是索羅斯金融理論的基礎。

這個觀點讓我聯想到行為經濟學中的描述 :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與人在社會實踐中的真實行為存在偏差。

行為經濟學講的是理性與行為之間的偏差,比如商品價格低的時候,理性人會買入更多商品,但在實際行動中,人們可能並不會因為價格低就買入更多。

這里描述的偏差與索羅斯表達的偏差在邏輯上是一致的,只不過一個是從理性角度來描述偏差,一個是從認知角度來描述偏差。

我們知道傳統經濟學中有一個均衡理論,就是說,價格會圍繞供需的變化而變化,即供應增加價格下降,供應減少價格上漲;反過來,價格的高低變化又會影響供應量的多少,於是就形成了供需決定價格,價格又反向影響供需的均衡狀態。

但索羅斯並不這樣認為,他看到的世界是,股票市場每天都在上演著追漲殺跌,價格從來都是在泡沫和崩盤之間來回波動。

這就形成了新的對立理論,即 均衡與反身性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對標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與行為經濟學中的非理性行為。

反身性要講的是,價格只能部分反應供需,均衡也只是理想狀態。就像理性人,只能解釋部分經濟現象一樣。真正影響股票價格的是市場參與者的主觀認知,即價格是由市場參與者的共同認知決定。

但由於市場參與者之間又存在偏見,於是最終價格就會在這些偏見的相互影響中形成,而索羅斯把這種 偏見相互影響的過程稱之為反身性

這裡面的特點是,因為反身性的存在,股票價格的形必然成會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 共識 。共識即是繁榮的推手,也是泡沫的原凶。

索羅斯為什麼說市場永遠是錯的?就是因為市場參與者的認知存在偏見,偏見與偏見之間相互影響,得出的結論一定是另外一個偏見。

你可能會說,那還是有人能判斷市場的正確走勢啊?從結果上來看是這樣,但從反身性來看,這個判斷可能僅僅對了結果,背後的過程一定存在偏差。

說到這,又一個疑問來了,那索羅斯是如何成功的呢?

索羅斯並不相信人的判斷,但他相信趨勢。他為什麼相信趨勢?因為他相信反身性。

他認為反身性最大的特點是製造泡沫,而泡沫不可能無限大,必然有一天會被戳破,這個泡沫從膨脹到被戳破的過程就是盛衰序列。

索羅斯的成功之路就是發現並充分利用了這個規律,並與眾不同的認為,一個行業 由盛到衰 的過程, 才是賺錢的最好時機 。這個論斷也符合索羅斯喜歡做空的特點。

索羅斯的做空案例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1992年狙擊英鎊,成為打敗英格蘭銀行的第一人;1997年狙擊泰銖,引發東南亞金融危機……

總的來說,索羅斯的投資哲學就是通過獲悉人們對市場的認知,並觀察這個認知與真實情況的差距,然後通過這個抽象的差距找到現實世界可以投資的機會,並時刻關注局勢的變化,在盛衰交替來臨之前,提前布局投資。

但值得注意的是,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並不是一個通用理論,也就是說,他這套東西可能只適合他,別人並不容易掌握。

這就像量子力學中發現的「測不準原理」,沒有人能夠准確測量出市場參與者的偏見,以及這些偏見交織在一起時會得出什麼樣的結果。

索羅斯的過人之處可能就在這里,首先,他堅信反身性,以及反身性帶來的盛衰序列,其次,他有著很強的盛衰感知力。第三,敢於下重注。

所以,他的成功一定不局限於一個理論,更多的還是他的綜合能力。投資終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聊反身性也只是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遠方,看一些我們從未見過或者想過的東西,由此來咐敏指導我們更多維度的思考。

⑽ 系統思考之正反饋在管理學和經濟學上的應用分析

系統思考之正反饋的應用分析

從系統思考的角度說,正反饋通過目標與結果之間的相加來增加輸入,從而使結果不斷增加。正反饋模型可以用於軍事學、管理學和畝旅經濟學的各種理論分析,此處給出管理學上比爾蓋茨的正反饋理論和經濟學上索羅斯的反身理論,它們的本質都是正反饋模型。比爾蓋茨在他的書《未來之路》中詳細論述了他是如何使用正反饋理論打敗所有對手,從而成為操作系統的行業標准,正反饋也使他成為了世界首富。金融家索羅斯在他的書《金融煉金術》中論述了反身理論,並且舉了很多他在金融市場中的例子來論證反身理論,也在書中對於經濟學中的均衡理論提出了挑戰,認為經濟學不僅只包含均衡,還包含非均衡。而均衡是系統思考的負反饋模型,非均衡是正反饋模型,負反饋和正反饋模型是系統思考最基本的2種模型。

1 )正反饋應用於比爾•蓋茨的正反饋模型

內容提要: 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介紹了他是如何通過正反饋理論打敗所有競爭對手,使微軟系統成為行業標準的。微軟系統的低價策略使得比其他競爭對手賣出更多產品,而賣出的產品多,給他做兼容軟體的廠家就多,從而增加了微軟系統的影響,進而促進更多人購買微軟系統,形成正反饋效應。比爾•蓋茨通過正反饋理論擊敗蘋果操作系統,UNIX等眾多實力強大的對少,使微軟系統稱為行業標准,自己也成為世界首富。

比爾·蓋茨在他的書《未來之路》中寫道:「事實標准常常通過經濟機制在市場上發生演變,這種經濟機制與推動商業成功的正向螺旋的概念十分相似,它使一個成功推動另一個成功,這一概念叫做正反饋,它說明事實標准之所以常常出現在人們尋求兼容性的時候的原因。

在一個發展的市場上,只要存在一種稍微優於競爭對手的做法,這時正反饋循環就開始了。這種情況最容易發生在下面這種高技術產品上,這種產品可以大量製造,而成本卻很少增長,其一部分價值來源於他們的兼容性。家用錄像游戲系統就是一個例證。這是一種有特殊目的的計算機,安裝有一張供特殊目的用的操作系統,該操作系統形成了游戲軟體平台。兼容性的重要性,還在於可利用的應用程序(例如這里的游戲程序)越多,則機器本身對用戶來說就越有價值。同時,用戶購買的機器越多,軟體開發者就會為它開發越多的軟體。一旦一台機器的推廣到達了一個高水平,銷售量就會不斷上升。這時,正反饋循環就開始了。

計算機行業學到的最重要的教訓之一是,計算及對其用戶的價值大小取決於質量和可供計算機使用的各種應用軟體。

但是最初的IBM個人計算機實際上可以選擇裝入3個操作系統——即我們的PC-DOS,CP/M-86和UCSD Pascal P-System。我們知道三個系統中只有一個能夠成功,從而成為標准。我們需要向VHS錄像帶推入每一個錄像帶商店那樣的同一類的力量,使MS-DOS也成為一個標准。我們看到有三種方法使MS-DOS名列前茅。

第一種就是要使MS-DOS成為最好的產品。梁耐槐第二種就是幫助別的公司編寫以MS-DOS為基礎的軟體。第三種是要確保MS-DOS價格便宜。

我們和IBM做了一筆令人難以置信的交易——即只交低廉的一次性費用,就使該公司在所銷售的許多計算機上使用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這就使得IBM有了動力去推廣MS-DOS,廉價地銷售它們。我們的策略成功了。IBM以大約450美元的價格出售UCSD Pascal P-System,以175美元出售CP/M-86,而以60美元出售MS-DOS。

我們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從IBM那裡賺錢,而是要從出售MS-DOS特許權賺錢,有的計算機公司想要提供或多或少的與IBM個人計算機兼容的機器,我們就把MS-DOS的特許權出售給這些公司。IBM可以免費的使用我們的軟體,但是它對未來的升級版軟體並不能享有獨占使用權和控制權。這使得微軟公司做起了把軟體平台的特許使用權出售給個人計算機工業的生意。結果IBM放棄了UCSD Pascal P-System和CP/M-86的升級版本。

用戶們充橡友滿信心的購買IBM個人計算機,在1982年,軟體開發者們開始拋出在這一DOS下運行的應用程序。每一個新的應用程序都增加了IBM個人計算機作為潛在的工業界的事實標準的實力。

一個正反饋的循環開始趨動個人計算機市場。一旦開了頭,成千上萬的應用程序出現了。不計其數的公司開始製造內置卡或「附件卡」,這些卡擴展了個人計算機的硬體能力,軟體和硬體的珠聯璧合所帶來的好處使個人計算機的銷售量遠遠超了IBM的預期銷量——成百上千萬地增加。正反饋循環為IBM循環出數十億美元。有好幾年,所有商用個人計算機中的半數以上是IBM的產品,其餘的大多數產品也與它兼容。

在三年內,幾乎所有的個人計算機競爭標准都消失了,唯一的例外是蘋果公司的蘋果二型(Apple II)和Mac機(Macintoch)。惠普,DEC,德州儀器和施樂公司,盡管在技術聲望和用戶方面都有很強的實力,但在80年代初期的個人計算機市場上均告敗北。原因在於它們的機器缺乏兼容性,而且沒有對IBM內部結構提供足夠的重大改進。」

分析邏輯:

1)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詳細的介紹了微軟利用正反饋原理打敗所有的其他操作系統而成為行業標准,所以比爾•蓋茨的模型就是正反饋模型。

2)比爾·蓋茨的正反饋思路是當微軟的操作系統在市場上有較多一些份額,就會有較多的軟體開發者為微軟的操作系統編寫應用軟體,這樣微軟的操作系統的價值就會提高,就會有更多的人購買微軟的操作系統,然後又有更多的軟體開發者為微軟系統編寫應用程序,增加微軟系統的價值,從而又再促進銷售。最後形成正反饋,打敗所有其他對手,成為行業標准。

3)比爾·蓋茨提出三種方法來增加微軟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的方法:「第一種就是要使MS-DOS成為最好的產品。第二種就是幫助別的公司編寫以MS-DOS為基礎的軟體。第三種是要確保MS-DOS價格便宜。」

「我們和IBM做了一筆令人難以置信的交易——即只交低廉的一次性費用,就使該公司在所銷售的許多計算機上使用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這就使得IBM有了動力去推廣MS-DOS,廉價地銷售它們。我們的策略成功了。IBM以大約450美元的價格出售UCSD Pascal P-System,以175美元出售CP/M-86,而以60美元出售MS-DOS。」

在物理學中,我們知道:「合外力決定成果」。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利益是消費者購買的動力B,價格是消費者購買的阻力C,二者的合外力B-C決定了銷售量這個成果Q,合外力的轉化率為K。Q=K(B-P)是《可以量化的經濟學》中提出的需求定律。微軟使用了4種方法來增加銷售量Q(如圖3-14所示)。

「第一種就是要使MS-DOS成為最好的產品。第二種就是幫助別的公司編寫以MS-DOS為基礎的軟體。」這兩種方法增加了消費者購買MS-DOS系統的利益B,第1種是微軟自身完善軟體而增加的消費者利益,第2種是兼容軟體增加的消費者利益B,通過Q=K(B-P)可知,增加B會而使銷量Q增加。

「第三種是要確保MS-DOS價格便宜。」第3種方法降低價格,降低了消費者購買的成本P,通過Q=K(B-P)可知,降低P會而使銷量Q增加。

通過與IBM這個巨頭合作,獲得了全世界的推廣,增加盈餘轉化率K,通過Q=K(B-P)可知,增加K會而使銷量Q增加。微軟作為初創公司,負擔不起全球推廣這樣巨大的營銷費用。如果最開始微軟沒有和IBM進行合作,那麼占據初始優勢而最後形成正反饋效應的公司就不會是微軟了。微軟允許IBM以很低的費用使用微軟的操作系統,從而使IBM有動力去推廣微軟的操作系統而不是其他家的。而由於IBM在個人商用電腦上的巨大成功,使微軟的操作系統成為了行業標准。

微軟通過將操作系統的特許權出售給其他IBM的兼容機廠商賺錢。

4)比爾·蓋茨繪制的正反饋框圖。在這里作者以系統框圖來分析微軟的正反饋,並且介紹一條作者要在經濟學中講的重要原理:消費者盈餘決定購買數量;而不是價格決定購買數量。

消費者盈餘=消費者利益-價格。消費者利益指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或服務所獲得的利益,也就是商品價值。消費者盈餘與購買數量正相關,消費者盈餘越多,購買數量越多(如圖3-15所示)。

比爾·蓋茨提出的增加銷量的第一種方法是「就是要使MS-DOS成為最好的產品」,即增加操作系統帶給消費者的利益,從公式:消費者盈餘=消費者利益-價格可以看出,當價格不變時,增加消費者利益會增加消費者盈餘,從而增加銷量。

第二種方法是:「幫助別的公司編寫以MS-DOS為基礎的軟體」。幫助其他公司編寫與微軟系統兼容的軟體會提高微軟系統的價值,即提高了消費者的利益,從公式可以推出,消費者盈餘增加,購買量增加。

第三種方法是:「要確保MS-DOS價格便宜。」在消費者利益不變的情況下,降低價格會提高消費者盈餘,從而增加銷售量。

而比爾·蓋茨的三種方法都用了,則消費者盈餘會變的很大,購買量會增加很多,從而推動MS-DOS成為了行業標准。

在這3中方法中,微軟允許IBM以很低的價格在其計算機上使用微軟的操作系統,促使電腦界的巨人有動力去推廣微軟的操作系統,借著IBM的成功,而使自己的操作系統迅速成為行業標准,從而打敗所有其他的操作系統。蘋果系統,UNIX系統和其他操作系統的失敗都是因為他們的兼容性不好,甚至於蘋果公司自己的系統都不兼容,從而降低了消費者的利益。

2 )正反饋應用於索羅斯的反身理論

內容提要: 索羅斯的反身理論是一個正反饋模型,索羅斯使用反身理論,狙擊英格蘭銀行,引發亞洲金融危機,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投機大師。主流預期是投機者購買的合外力,合外力決定了金融產品的價格漲跌,而金融產品價格的漲跌又影響主流預期,二者相互加強,形成正反饋效應。

索羅斯的核心投資理論就是所謂「反身理論」。簡單來說,反身理論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的一個互動影響。索羅斯認為,金融市場與投資者的關系是:投資者根據掌握的資訊和對市場的了解,來預期市場走勢並據此行動,而其行動事實上也反過來影響、改變了市場原來可能出現的走勢,二者不斷地相互影響。因此根本不可能有人掌握到完整資訊,再加上投資者同時會因個別問題影響到其認知,令其對市場產生「偏見」。

在現實中,股票價格上升,購買量也上升,需求定律無法解釋,並且供需曲線也並沒有如均衡價格曲線那樣達到一個均衡點,而是處在非均衡的狀態。金融家喬治·索羅斯通過反身定理和金融經歷對經濟學的均衡模型提出了挑戰。

經濟學上用羊群效應來解釋股票市場的價增購買量增多,並且認為是不理性的行為(與人是自利的假設沖突),這是用現象解釋現象,缺乏解釋力。經濟學家也試圖通過將股票市場的價升需求量上升定義為不理性的行為來迴避與需求定律價升需求量應下降的矛盾。羊群效應是指不去思考的從眾效應,而金融投機者整天在做的事情就是思考投機哪只股票,以及何時投機。

金融家喬治•索羅斯提出反身理論來解釋這種非均衡現象,並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質疑。

金融家喬治·索羅斯是第一個提出完整理論來挑戰經濟學的均衡,並通過股票和外匯等金融市場的實例來支持其理論的人。

所以為了理解的方便,此處將對索羅斯的理論進行簡要的介紹,其內容來自於他的著作《金融煉金術》。

「參與者的偏向

參與者的思維和所參與的情境之間的聯系可以分解成兩個函數關系,我將參與者理解情境的努力稱為認識的或被動的函數,把他們的思維對現實世界的影響稱為參與的或主動的函數。在認識函數中,參與者的認識依賴於情境;在參與函數中,情境受參與者認知的影響。可見,這兩個函數從相反的方向發揮其功能,在認識函數中自變數是情境,而在參與函數中自變數是參與者的思維。

兩個函數同時發揮作用時,它們相互干擾。函數以自變數為前提產生確定的結果,但在這種情境下,一個函數的自變數是另一個函數的因變數。確定的結果不再出現,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相互作用,其中情境和參與者的觀點兩者均為因變數,以致一個初始變化會突然同時引起情境和參與者觀點的進一步變化,我稱這種相互作用為「反身性」。運用簡單的數學,反身性可以表述成一對遞歸函數:

y=F(x)認識函數

x=Φ(y)參與函數

所以

y=F[Φ(y)]

x=Φ[F(x)]

這就是我的方法的理論基礎。兩個遞歸函數不會產生均衡的結果,只有一個永無止期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從根本上區別於自然科學研究的過程,在那裡,一組事件跟隨另一組事件,不受思維或認知的干擾(盡管在量子物理學中,觀察引入了不確定性)。當一個情境包含思維參與者時,事件的因果聯系不再是由一組事件直接導向下一組事件,相反,它以一種類似鞋袢的模式將事實聯結於認知,認知復聯結於事實,由此,反身性概念產生了一種歷史的「鞋袢」理論。

股票市場中的反身性

我就用另外兩個主張取代了「市場永遠正確」的迷信:

1.市場總是表現出某種偏向;

2.市場能夠影響它預期的事件;

市場中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參與者,他們的觀點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許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謂的「主流偏向」。

在此我將引進第二個簡化概念。假定存在著一個無論投資者是否意識到都將影響股票價格變化的「基本趨勢」,其對於股票價格的影響及程度,視市場參與者的觀點而定,絕非一成不變。以這兩個概念作為基礎,就可以把股票價格的運動趨勢擬想成「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的合成。

這兩個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呢?請讀者回憶一下前邊提到的兩種函數關系:參與函數和認識函數。基本趨勢通過認識函數影響參與者的認知,認知所引起的變化又通過參與函數影響情境。在股票市場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就是股票價格,股票價格的變化又反過來對參與者的偏向和基本趨勢同時施加影響。

存在著一種反身性的關系,其中股票價格取決於兩個因素——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這兩者又反過來受股票價格的影響。股票價格和這兩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數關系:在一個函數中的自變數到了另一個函數中就成為因變數。常數關系不存在,均衡的趨勢也就無從談起。市場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釋為歷史性的變化過程,其中沒有一個變數——股票價格、基本趨勢、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變。在一個典型的市場事件序列中,三變數先是在一個方向上,接著又在另一個方向上彼此加強,繁榮與蕭條的交替,就是一個最簡單而又最熟悉的模式(如圖3-16所示)。

1)梳理索羅斯的邏輯。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影響股票價格,而股票價格反過來也影響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假設市場中的主流偏向認為某一股票的價格會上漲,投機者會進行購買,從而引起股票的進一步上漲,導致更多的投機者購買,價格繼續上漲;當投機者認為股票不會繼續上漲後,會停止購買,股票價格會停留或下降;當投機者認為股票會下降時,會出售股票,導致股票價格下降,股票價格下降,導致更多的投機者出售股票,導致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下降。投機者購買股票的動機是希望在股票上漲趨勢中低價購買,高價賣出,獲得利益;在股票下降趨勢中出售是希望在高價出售,減少損失。

2)繪制索羅斯的反身理論模型。反身理論描述的是一個典型的正反饋,股票價格的上升(下降)對未來股票價格的上升(下降)是一個促進作用。其分析框圖如下圖所示(如圖3-17所示)。

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影響投機者對股票的購買和出售。假設現在的主流趨勢認為股票價格會上漲,他們會購入股票;由於他們購入股票,股票的價格上漲,從而加強了投機者認為股票會上漲的主流趨勢,從而使投機者增加了對這只股票的購買(投機者希望在股票上漲的趨勢前期低價購入股票,在股票價格下降前出售股票,賺取差額)。而進一步的股票購買會使股價進一步上升,從而又對投機者認為股票價格上漲的趨勢是一個加強的作用。從而完成股票價格上升的正反饋過程。

由於股票的價格不可能無限上漲,股票價格和基本趨勢會減弱投機者認為股票會上漲的主流趨勢,最終導致主流趨勢的逆轉,主流趨勢開始認為股票價格會下跌,開始出售股票,從而導致股票價格下降;股票價格下降會增強投機者認為股票價格下跌的趨勢,從而出售更多的股票,導致股票的價格進一步的下跌。從而完成股票價格下跌的正反饋過程。

股票的價格會對投機者有2個反饋作用,其中一個是正反饋作用,增加投機者的投機趨勢。一個是負反饋作用,減少這個趨勢,符合需求定律的價格升高減少購買。

當股票價格上升時,價格的正反饋會使投機者認為股票價格會進一步上升,從而有增加購買的趨勢。而當股票價格上升時,獲得同樣股票的代價上升,股票的相對價值下降,會對投機者的購買有減弱的趨勢。投機者是在價值和投機上做權衡取捨,而大多數時候,投機行為所發揮的作用更大。

3)增加必要的其他因素。除了價格和投機者行為的互相影響之外,外部環境也會影響投機者的行為。比如傳媒輿論對某隻股票的評價,就會影響投機者的行為。甚至有時沒有任何傾向性的輿論評價,只是提到這支股票,也會影響投機者的投機行為。金融市場非常敏感,任何小的擾動都可能產生較大的結果(如圖3-18所示)。

4)分析其他人的理解。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J·希勒在《非理性繁榮》中也著重介紹了正反饋理論,他將其稱之為『反饋環』,龐氏騙局就是一個反饋環。希勒寫道:「放大機制是通過反饋環(feedback

loop)工作的。反饋環是一種自然形成的龐氏過程——過去價格的上漲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及期望,這些投資者進一步抬升股價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這種循環不斷進行下去,因此造成對原始因素的過激反應。……在反饋環理論中,最初的價格上漲導致了更高的價格水平的出現,因為通過投資者需求的增加,最初價格上漲的結果又反饋到了更高的價格中。第二輪的價格上漲又反饋到第三輪,然後反饋到第四輪,以此類推。因此誘發因素的最初作用被放大,產生了遠比其本身所能形成的大得多的價格上漲。這種反饋環不僅是形成整個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而且也事關個人投資的盛衰,當然兩者可能在細節上會有差異。……不管哪一種反饋環理論在起作用,投機性泡沫都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也不可能永遠擴大,當這種需求停止時,價格上漲也會停止。」

索羅斯的反身理論和希勒的反饋環理論本質上都是正反饋理論。這個理論也可以通過需求定律公式Q=K(B-P)來解釋,投機與普通商品的不同之處在於,價格上漲P會導致需求B增加。當某種因素導致價格P上漲時,投機者希望抓住股票的上漲趨勢,進行購買,而在價格下降前拋出,獲得賤買貴賣的利益。股票價格P上漲導致了股票的需求量的增加,投機利益B增加。開始時的投機利益B的增加大於價格P的上漲,導致B-P>0,購買量一直增加,形成股票上升的正反饋過程。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投機利益B的增加減小,而價格P還在增加,B-P=0,此時的購買量為0。當主流趨勢發現付出的價格P過高時,開始發生需求反轉,需求量開始下降,投機利益B開始下降,B-P <0,股民開始拋售股票,導致投機利益B減少,供給量增加進一步使價格P下降,導致下一輪的拋售股票,從而產生股票下降的正反饋過程。

摘自《可以量化的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