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知識 » 天智航股票上市價格
擴展閱讀
股票賬戶算金葵花 2025-02-01 11:20:28

天智航股票上市價格

發布時間: 2023-03-17 14:56:20

❶ 天智航這家公司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個人覺得天智航的發展前景還是挺廣闊的,畢竟現在科技發展這么快盯亮碼,在未來機器人鍵陪做手術是比較常態化的了。他們研發的第三代產品「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各項性能指標都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像他們這樣技凱哪術先進的企業還是很有前景的。

❷ 天智航公司上市了嗎

上市了。2020年手培,天智航公司成功上市IPO科創板⌄它是一家專注從事骨科手術數薯銷機器人及其相關技術自主創薯游新、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營銷及優質臨床應用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❸ 天智航為手術機器人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帶來了什麼新價值呢

當下,骨科手術機櫻改器人及配套耗材首次進入北行賣京市醫保支付范疇,隨著政策紅利的帶動,天智航有望帶領骨科手術機器人行業進一步大大提升產業轉化效率和市場滲透率。天智航打造的骨科手術智能骨科平台並推動骨科手術智能平台成為骨科行業的基礎設施,幫助醫生精準、安全、高效開展手術脊帶判,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造福患者,引領骨科手術進入機器人智能輔助時代。

❹ 天智航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嗎

行業主要公司:天智航(688277)、威高(688161)、微創(02252.HK)、堃博醫療(02216.HK)等

本文核心數據:業務布局、研發支出、在研項目、投融資

1、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龍頭企業全方位對比

手術機器人是一種精密的醫療設備,藉助微創傷手術及相關基礎技術的發展而發明。手術機器人被用於在狹小的手術部位實現人類能力范圍以外的精準手術器械操控。手術機器人通常由手術控制台、配備機械臂的手術車及視像系統組成。外科醫生坐在手術控制台,觀看由放置在患者體內腔鏡傳輸的手術部位三維影像,並操控機械臂的移動,以及該機械臂附帶的手術器械及腔鏡。機械臂模擬人類的手臂,為外科醫生提供一系列模擬人體手腕的動作,同時過濾人手本身的震顫。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手術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為83.2億美元;在此當中,我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僅為4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的5.1%,明顯低於美國及歐盟市場。

我國手術機器人行業市場龍頭企業分別為微創機器人和天智航,兩家龍頭企業全方位對比如下:

2、天智航:手術機器人業務發展歷程

天智航在2005年成立,在2006年完成我國首例骨科機器人遠程手術。在2010年,公司的骨科機器人項目獲CFDA注冊許可證,填補了國內空白。在2013年,公司作為全國首家骨科機器人微創手術中心成功運營。在2016年,第三代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獲CFDA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許可證。在2020年,公司正式登陸科創板。在2021年,天璣二代骨科手術機器人隆重上市並且納入北京甲類醫保支付范疇。

3、天智航:手術機器人業務布局及現狀

——競爭梯隊:業務關聯度處於第一梯隊

從業務關聯度角度來看,目前天智航和天智航的手術機器人業務關聯度在90%以上,主營業務均為手術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第二梯隊為威高股份;其次是堃博醫療、聯影和潤邁德醫療,值得注意的是三家公司的手術機器人均在研發過程中。

——業務布局:三大業務強強聯合

公司不僅僅專注於手術機器人本身,更是擁有手術機器人的延伸業務;像是機器人專用工具、5G遠程手術系統等。三者強強聯合,成就了公司的龍頭地位。

——產品解析:專注於骨科領域

公司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能夠輔助開展脊柱外科手術以及創傷骨科手術,以機械臂輔助完成這些手術中的手術器械或植入物的定位。

——在研項目:專注骨科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發

公司堅持自主研發,已經建立涵蓋前沿技術研究、先進產品預研、產品化開發三個不同層級的研發體系。同時,公司與高校、科研機構、醫院建立「產、學、研、醫」的研發體系,共同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合作各方簽署了相關協議,對職責、權利義務和知識產權歸屬進行約定,其中,高校與研究機構專注於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為產品開發提供支撐;醫院負責提出臨床需求,進行臨床應用驗證;公司負責突破產品研究的關鍵技術,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

——研發支出悶余敬:研發呈現逐步萎縮態勢

根據公司公告的數據顯示,螞慎近年來公司的研發支出費用呈現波動態勢,從2016年的0.16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0.77億元;隨後下跌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0.7億元。這說明了在公司手術機器人已經開始盈利後,公司對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呈現逐步萎縮態勢。

——融投資:共進行了7次融資

根據烯牛數據的信息顯示,截止到2022年3月18日天智航的融資次數為7次。最新的融資時間為在2020年8月11日通過股權投資進行融資。

4、天智航:手術機器人業務經營情況

近年來,公司的手術機器人業務呈現下跌態勢;從2019年的2.14億元下跌至2020年的1.27億元;所佔總收入的比重也從2019年的93.02%下跌至2020年的82.11%。

註:公司的2021年公報中暫未公布手術機器人的業務收入。

5、天智航:手術機器人業務發展規劃

公司將緊密關注宏觀經濟形勢和醫療器械相關行業政策的調整及變化,追蹤產業、技術、競爭對手等的發展動態,前瞻性分析、研判未來的變化及趨勢,有針對性的規劃公司發展戰略。在產品研發方面,公司的天璣2.0骨科手術機器人投放市場,並實現一定數量的銷售;關節機器人在合作醫院實施臨床驗證;與強生公司、機械臂廠商等戰略合作方的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根據臨床使用的需求,不斷研發和推出更多種類的手術工具包(含一次性手術工具包)。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毀橘中國醫療機器人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深度分析報告

❺ 融資30億,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故事怎麼講

雷鋒網消息,近日,上市公司微創醫療發布公告,旗下微創(上海)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微創醫療機器人」)已完成總額30億元(人民幣)融資。其中15億人民幣來自直接增資,另外15億來自微創股權轉讓款,並引入了包括高瓴資本、北京磐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貝霖資本、天津遠翼元福、易方慧達創業投資(廣東)合夥企業在內的多家戰略投資者。

本輪投資完成後,微創醫療機器人的估值將達到225億元,將仍為公司的附屬公司。

微創醫療的官網顯示,其總部位於中國上海張江科學城,已上市產品300餘個,覆蓋心血管及結構性心臟病、電生理及心律管理、骨科與軟組織修復、大動脈及外周血管疾病、腦血管與神經科學、內分泌管理等生命 科技 、外科及醫療機器人,泌尿、婦科、呼吸、消化,醫美及康復醫療、體外診斷與影像等十大業務集群。

作為眾多業務線中的一員,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對象,和它的名字一樣——微創傷外科。

微創醫療機器人主要 探索 靈巧機器人、智能控制、信息感測等領域的技術,提供以腔鏡手術機器人、關節手術機器人、三維電子腹腔鏡為代表的多科室一體化智能微創傷手術產品。

2015年,微創醫療機器人成立,旗下有幾款核心產品。

作為輔助工具,「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是由圖像台車、患者手術平台、醫生控制台組成的,可以為醫生提供了立體真實反應解剖位置。手術器械優化人體力學,可以在狹窄空間中充分施展高靈活運動能力。

「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則是面向骨科醫生的「拿不穩,截不準,看不到」等3大難題。微創醫療機器人創始人孫洪斌表示,「鴻鵠」已經獲得國家批准,進入綠色通道,接下來將會擴大產品的量化生產,建立自己的全鏈條產品線。同時,與戰略合作方擴大市場規模和核心競爭力。

融資在很大程度取決於所在賽道的未來想像力,醫療機器人正是如此。

據雷鋒網了解,按照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分類,醫療機器人可分為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四大類,主要用於傷病人員的手術、康復、救援和轉運。

其中,手術機器人大類包括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矯形外科機器人系統、神經外科機器人系統、可操縱的機器人導管、及其他臨床手術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包括幫助護士進行輸液、配葯、體檢、情緒撫慰的機器人。

整體來看,康復機器人占的比重約為41%,輔助機器人為17%,手術機器人為16%。

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表示,醫療機器人是目前國內機器人市場最有發展前景的領域。未來,應用機器人最多的領域或不再是 汽車 行業,而是醫療行業。

國內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也在快速增長。當前,我國醫療機器人占服務機器人領域比重已經達到了約30%,2019年國內市場規模達到了約40億美元。

另外,國內醫療機器人及其核心技術也在監管層面不斷獲批。

從國內看,通過CFDA認證的醫療器械產品主要包括:天智航的骨科醫療機器人(2010,國內最早);安翰醫療的膠囊機器人;三壇醫療的激光定位系統;Remebot推出的「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2018)。

以「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為例,它採用手術治療帕金森綜合症方法稱為腦深部電刺激術,需要將毫米粗細的電極,精確植入到患者丘腦底部猶如花生米大小的特定神經核團內,對靶點定位的精準性要求極高,且只有在特定的部位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精度1-2mm。

龐大的 社會 需求和產品表現的不斷成熟,也滿足了人們對醫療機器人行業的期待。

從市值角度看,目前微創醫療市值是568.49億人民幣。上述提到的天智航發展迅猛,8月18日,天智航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截止到9月11日,天智航的市值也達到了292.49億元。

此外,博實股份的參股公司思哲睿醫療主從一體式手術機器人已完成型式檢驗,目前處於臨床啟動階段;微創腹腔手術機器人系統目前進入型式檢驗階段。

雷鋒網了解到,2018年,成立於德國慕尼黑的思靈機器人也在醫療和工業製造領域布局。據36氪報道,在醫療方面,思靈機器人可以應用於骨科、神經外科、腔鏡、康復理療等許多醫療場景,搭載思靈機器人自研的「機器大腦」和操作系統,可以適應手術機器人末端的不同功能,同時保障安全性。

該產品已經拿到國內相關醫院及醫療類機器人公司的訂單,預計可以在明年通過醫療認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融資的一個關鍵角色——高瓴資本。

高瓴資本是醫療賽道的大玩家。擅長投資消費、TMT、企業服務、醫葯四大領域的高瓴資本,在今年大舉進軍醫療 健康 產業。23億元獨家全額凱萊英定增、12億元領投華蘭生物、11億元定增凱利泰。

有數據統計,2005年創立以來,高瓴資本已在全球醫療 健康 產業累計投資160餘家企業,國內企業100家,海外企業60家,上面提到的思靈機器人也是高瓴資本的跟投項目之一。

今年,高瓴資本宣布正式成立高瓴創投,首期規模100億元,專注於投資早期創業公司,並將生物醫葯及醫療器械作為重點覆蓋的領域之一。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表示,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已經到了寒武紀階段,即大爆發階段,各種各樣的物種全部出現,這些現象背後,既有監管的原因,也有市場經濟的原因。「我們是堅定的重倉大 健康 大醫療行業,我們在這個行業已經投資了1200億人民幣。」

可以看到,國內的醫療機器人行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無論是機器人本身的技術還是醫護人員對醫療機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產業發展環境,都還在培育的過程中。

而且,隨著產、學、研、投等幾大要素的相互帶動,醫療機器人與人工智慧5G網路、AR/VR等前沿技術的交叉融合,醫生、患者與機器人之間的交互水平會進一步提高,並對數據、物體和環境等有更精準的感知。

但是,正如天智航自己所說的那樣,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業務,存在產能利用率較低、研發周期長、市場開發尚存有不確定性、研發費用均未資本化、未來將承擔大量資本性支出的情況,未來盈利時間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在產品實現規模化銷售前,公司需要持續進行投入。

除此之外,機器人進入臨床手術尚處於起步期,增進醫院、醫生、患者對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認知程度尚需一定時間。

❻ 價值爭議之下,骨科手術機器人前景幾何

我夢想中,未來的創傷骨科手術室,是由機器人全程參與的。手術床上有很多長著智能眼的機械手,這些機械手能夠透視患者全身的創傷,並針對創傷部位進行微創、精準的手術操作。患者在急診檢查完,確定沒迅春備有生命危險後,被推入這個手術室,幾小時後再出來,就復原了。

——北京積水潭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吳新寶

例如航空航天、機械製造、辦公文教等,甚至我們日常生活的幾乎全部,都在走向自動化、智能化,醫學不可能游離於這些之外。事實上,醫學一直在發展和進步,但由於它實在是太特殊了,既是人的科學,也是人性的科學,所以它的發展永遠走在 科技 發展的後面,雖永遠滯後,但永遠跟隨。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林進

「人類終將進入人工智慧的時代。」雖然這一畝毀判斷已近乎成為 社會 共識,但人們對於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始終持審慎態度。

在某乎上,一條關於「醫療機器人大規模上市後,外科醫生會不會被替代?」的提問,收獲了19個回答,其中大部分認為機器人無法替代醫生;也有人認為現在不會,但未來可能會;還有小部分人表示,醫療機器人現在或許無法替代「主刀」醫生,但有可能替代「助手」醫生。

後者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用機器人工程與臨床應用分會主任委員田偉的觀點一致:「醫療機器人的未來,有很重要的兩點,一是一定要以患者的利益為中心;二是不要去替代醫生,而是要給醫生提供嶄新的幫助。」

然而,如果僅僅是起人工輔助作用,那於醫院而言,動輒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單台機器購買費用;於患者而言,一次上萬元的手術「開機費」,值得嗎?

過去一年多,國內骨科手術機器人領軍企業天智航股價遭遇瀑布式下跌,目前市值較最高點已跌去近9成。而微創醫療旗下擁有腔鏡、骨科、泛血管等領域手術機器人產品的子公司微創機器人,自2021年11月登陸港股後,股價亦在波動中呈下跌趨勢。

資本市場在逐漸喪失對骨科手術機器人的信心。

近日,一份關於徵求「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操作價格的便函文件在業內傳開,更是引發激烈討論,對骨科手術機器人價值的質疑,被推至頂峰。

「現在手術收費是很低的,人工關節置換術這么高級的手術,價格還不到3000元,如果在這個價格基礎上按比例加收,作為機器人的開機費用,我覺得只有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荒唐』。」北京某三甲醫院骨科專家對 健康 界說。

價值與價格爭議之下,骨科手術機器人產業將去向何處?

「腔鏡等微創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一定不要固步自封。」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林進對 健康 界表示,手術機器人作為全新一代的醫療器械,是對當前轉化醫學及精準醫療理念的最佳詮釋,它的發展和臨床普及應用,必將成為未來智能醫療模式的一部分。

2萬元起 並不「經濟」的選擇?

中國第一台機器人輔助實施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發生在2020年1月6日,一位膝關節嚴重疼痛、變形、受骨關節炎困擾20多年的66歲患者,在北京協和醫院接受了該手術,該骨科手術機器人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

首先,將患者的患肢三維影像掃描圖像數據同步傳輸至機器人的「大腦」——計算機系統,接著,醫生在計算機系統屏幕上規劃手術方案,然後,機器人的機械臂基於手術方案,通過光學跟蹤儀精準定位至預計手術位置,並按照規劃路徑與醫生協作,進行截骨操作,隨後由醫生安裝人工關節假體。

「手術機器人使醫生的腦、眼、手,得到了提升和延伸。」這場手術的主刀者林進對 健康 界表示,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生實現精準定位,截骨的定位、假體安放的位置,都能夠按照預先設定的方案完成,並且不會對森頌骨骼、軟組織有太多侵襲,手術創傷小、出血少、過程安全、患者恢復快。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林進在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進行截骨操作

然而,在國內,像這樣由機器人輔助的骨科手術案例,並不多。

從應用場景來看,骨科手術機器人主要應用於關節置換術(膝關節或髖關節)、脊柱手術,以及創傷中的骨折復位(多為在研)等。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手術數量僅為243例,滲透率不足0.1%;而同期美國的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手術數量高達10萬例,滲透率為7.6%。

天智航在國內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占據絕對優勢,據其招股說明書披露,截至2019年末,其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已在國內74家醫療機構投入臨床使用,累計實施 5371 例脊柱手術。但單台機器的使用頻率並不高,據國盛證券統計,2016—2019年,天智航單台骨科機器人在醫院的平均使用頻率分別僅為12例、47例、64例、73例。

為何擁有一定優勢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在國內推廣應用情況不佳呢?

有醫生發文指出,目前骨科脊柱手術機器人只是幫助大夫定位,提供導針置入路徑而已,解決的是手術中的次要矛盾,而非矯形、減壓等主要矛盾,算不上「雪中送炭」,至少現在還只屬於「錦上添花」。

但這朵「花」的耗費不菲。

一台手術的收費通常包含手術費、麻醉費、輸血費、葯費、耗材費等。據統計,目前,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已經在北京、天津、吉林、安徽、河北、山東等18個省/市納入臨床收費目錄,在患者手術的結算單中,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的使用費(即「開機費」)作為新增項目單獨收取。

根據北京市衛健委在官網公布的《2019年第一批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9年,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在北京市海淀醫院和垂楊柳醫院收費為3.9萬元。

另據國盛證券資料顯示,2020年,北京積水潭醫院根據手術復雜程度分檔,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收費在1.8萬元至4.5萬元;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和煙台市煙台山醫院機器人輔助手術收費,根據手術情況,大體在0.7萬元至1.5萬元。

據北京某大型三甲綜合醫院一位骨科主任醫師向 健康 界透露,2019年該院引進骨科手術機器人後,採用機器人輔助脊柱手術費的最初定價為4.4萬元,後根據手術復雜程度分檔,將費用調整為2.2萬元、3.3萬元、4.4萬元三個級別。

「實際上,價格調整前後,醫院機器人輔助脊柱手術數量沒有明顯變化。」該主任醫師表示,在患者自費的情況下,願意增加支付2萬元以上機器人使用費的患者,並不多。

單從手術費用來看,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對於患者而言似乎並不是一項「經濟」的選擇。然而,如果從整體診療費用來看,未必不「經濟」。

「傳統手術需在患者體內植入金屬接骨板系統,這些耗材價格昂貴,而採用機器人輔助手術,大部分情況下僅需在患者體內植入幾枚螺釘,將極大地減少患者的花費。」北京積水潭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吳新寶對 健康 界表示。

「高不成,低不就?」

北京市醫保局會同市衛健委、市人社局曾於2021年8月發文,規定自2021年10月23日起,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進入北京甲類醫保支付目錄(可100%報銷),項目價格定為8000元/次;一次性機器人專用器械獲得北京乙類醫保支付(可報銷70%)。

納入醫保之後,醫院骨科手術機器人的開機率是否有所提升呢?

前述主任醫師對 健康 界表示,採用機器人輔助脊柱手術的數量變化「並不明顯」。

「與患者的選擇意願相比,醫生的使用意願,才是影響機器人開機率的關鍵。」該主任醫師認為, 目前臨床使用的骨科手術機器人還達不到醫生所期望的目標,對復雜、高難度脊柱手術還起不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對於脊柱手術而言,一方面,手術規劃還需由醫生來完成;另一方面,機器人的三維影像掃描功能並非實時的,術中患者體位可能發生變化,導致與術前CT掃描結果存在一定差別,進而影響機械臂定位的精準度。對於經驗豐富的醫生而言,即便沒有機器人輔助,也可以將螺釘較為精準地植入患者體內。

「現在骨科手術機器人的狀態,我感覺是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復雜的手術用不上機器人,能夠用機器人的手術,相對來說又比較簡單。」 該主任醫師進一步補充,在使用手術機器人之前,需要花費一定時間做系統對接和調試,增加了手術的時間成本。

不過,亦有專家對手術機器人表示支持。

「人總有打盹兒的時候,人總有哆嗦的時候,即便是高級專家也有,這是人的弱點,但機器不會。」 吳新寶坦言,目前投入臨床使用的機器人的確功能還不全面,主要用於「定位」、「瞄準」等功能,尚無法完成像輔助骨折復位這樣更復雜的功能要求,但機器人帶來的改變是顛覆性的,如果因為初期它的功能較為基礎就放棄使用,其實是在扼殺未來。

林進對 健康 界表示,自己目前已基本上不再做傳統方式的關節置換手術。 「人的精準度和機器人的精準度是有顯著差異的,既然有更好的手術方式,為什麼還死咬著古老的方法?」

減少外科醫生的疲勞和顫抖,減少術中醫生透視次數和時間,減少醫生和患者的輻射劑量,提高操作器械的准確性和精確度...機器人輔助手術的優點鮮明,但與傳統手術相比,究竟哪項才是更優選,現在可能還難以定論。

患者的意願、醫生的意願、機器人的功能水平,以及「開機費」,都在左右著手術機器人的普及應用。

業界對此看法不一,但在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價值方面達成共識——手術機器人是實現精準醫療的非常有必要的工具,尤其是對推動醫療同質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機器人輔助,不同級別的醫院、不同級別的醫生,能達到同質化的治療效果。普通的醫生能夠做較高難度、較復雜的手術;有經驗的醫生藉助機器人,能夠使手術效果更加精準、更加安全、更加省力。」前述主任醫師同時也表示。

吳新寶也指出: 「從設計之初,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定位就相當於頂級骨科專家,即使是一名住院醫生,只要懂解剖,就可以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完成和頂級專家一樣的手術操作。」

「未來手術機器人更適合二級甚至二級以下的醫院,只要進行機器人相關培訓並按標准操作,低級別醫院的醫生,也能達到可靠的手術效果。」林進表示,手術機器人可以幫助縮短醫生的學習曲線。

他認為,過去年輕的骨科醫生要成長為主刀,需要幾十台或上百台手術的訓練,但在機器人的輔助之下,不到10台手術,醫生便能獨當一面,前提是醫生具備一定的外科手術基礎和骨科經驗。

在我國,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較為薄弱。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截至2020年末,全國醫院總數為35394個,其中三級醫院2996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580個),二級醫院10404個,一級醫院12252個,未定級醫院9742個。如何快速提升基層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如何讓偏遠地區的患者享受到大醫院的診療服務,是現階段中國面臨的難題。

「藉助手術機器人和5G網路技術,身在北京、上海的頂級專家可以遠程指導偏遠地區醫院的醫生做手術,為其規劃手術方案,真正實現讓患者『大病不出省』,同時又能得到同質化的高水賓士療。」吳新寶說。

開機費定價「打骨折」?

2021年9月,天智航負責人曾樂觀地對投資者表示:「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進入北京醫保是有標桿意義的,後續進入其他地區醫保會逐步加速。」

然而,事情發展並沒有想像中順利。比加速進醫保更快到來的,是定價調整。

2022年3月初,一份關於徵求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操作價格的便函文件在互聯網上傳開。根據該文件顯示,國家擬在人工椎體國采啟動前,對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收費進行大調整,以確保醫療服務和收費質價相符。

該文件將骨科手術機器人收費標准作了如下劃分:

現階段,大部分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都只是起導航定位作用,如果參照標准1)進行收費,包括導航定位工具包及手術機器人使用過程中消耗的其他耗材在內,每例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將最多隻能在傳統手術基礎上加收2000元。

「醫院要考慮收支平衡,一台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價格普遍在1000萬元以上,如果『開機費』定價過低,醫院很難收回成本,將不會再有動力引進機器人。」前述主任醫師表示。

「目前中國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行業水平已經有領先國際的勢頭,但如果收費標准這么定的話,對於行業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吳新寶強調,市場是講究實際效益的,如果產品無人購買,將不會再有人進行進一步研發。

「骨科手術機器人是集基礎和臨床醫學、人體工程學、機械電氣工程學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於一體的高 科技 醫療器械產品,它的研發投入、材料成本、人力物力消耗等等,難以想像是這種定價可以覆蓋的。」林進說。

3月30日,進一步明確消息傳來——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關於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見》(醫保辦發〔2022〕4號)(以下簡稱《意見》)。

根據《意見》,公立醫療機構採用「手術機器人」等智能化系統輔助手術操作的,按照智能化系統的實際功能,以「人工關節置換術」項目價格為基礎上浮一定比例加收,不單獨設立收費項目。

「現在手術收費是很低的,人工關節置換術這么高級的手術,價格還不到3000元,如果在這個價格基礎上按比例加收,作為機器人的開機費用,我覺得只有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荒唐』。」北京某三甲醫院骨科專家說。

雖然現階段優勢不突出,但國家應當在收費上給予政策支持

骨科常被稱為「外科老大」,卻在手術機器人的應用上,並不爭先。

進入21世紀以來,機器人系統在外科手術中的使用大大增加。普外科、泌尿外科、婦科等等,已經藉助腔鏡機器人系統走到了微創機器人外科的前面,甚至將機器人手術放在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

而很多中國骨科醫生還在徒手打釘子、上鋼板、換關節和進行內鏡微創手術,幾十年過去了,可能區別只在於鋼板換了新型號,釘子換了新款式,關節換了新界面,微創出了一些新術式。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關節置換的術式、理念、材料、器械等僅僅有一些小的進步和改變,其實沒有真正的革命性變化,直到『人工智慧』出現。」林進表示。

在林進看來,手術機器人不僅是潮流,更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它、正視它、適應它——我們已經進入智能外科的新時代。

經過30餘年發展,目前全球范圍內已開發出多款商業化使用的手術機器人,涵蓋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骨科等領域。國外布局骨科手術機器人賽道的公司有史賽克、美敦力、強生、捷邁邦美、施樂輝等。我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有多家國內企業進軍該領域,例如天智航、和華瑞博、微創醫療、威高集團、羅森博特等。

骨盆骨折閉合復位是創傷骨科中公認最難的手術操作,如果將四肢骨折比喻成「筷子斷了」,那麼骨盆骨折就好比「碗碎了」,復位難度極大。

美、日、德等國家相繼開展了骨盆骨折復位機器人的研發,但至今仍未有系統能進入臨床應用。

2021年12月,世界首個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在北京積水潭醫院成功完成22例科研臨床試驗,標志著我國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技術實力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傳統骨盆骨折復位手術,主要依靠醫生經驗;在多人牽引輔助下,由術者徒手閉合復位,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復位效果難以保證。」吳新寶表示。

骨盆骨折復位機器人則完全顛覆了傳統的「端對端」的復位理念,通過術前CT三維重建,機器人系統會智能規劃出最佳骨折復位位姿。術中,機器人在實時3D導航、力位協同控制下,能夠精準、安全地完成骨盆骨折自動復位。

從需要醫生規劃手術方案,到人工智慧自動手術規劃;從靜態3D導航,到實時動態3D導航;從單純的導航定位,到力位協同控制、自動復位,骨科手術機器人正在逐步「進化」成醫生所期望的手術第一助手。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志子刊《科學機器人》,將醫療機器人的自動化程度劃分為了 6 個階段:無自動化、機器人輔助、任務自動化、條件自動化、高度自動化、完全自動化。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骨科手術機器人都處在「機器人輔助」階段,毫無疑問,自動化是未來發展趨勢。

「可能現階段骨科機器人表現出來的優勢還不是那麼突出,但它帶來的是質的飛躍,未來必將有非常好的前景。」林進認為,國家應當從醫保政策、物價政策、准入政策等各方面扶持創新企業的發展,醫院亦有責任、有擔當引進前沿設備,尤其是大型公立醫院要起到對行業的引領作用。

「手術機器人顛覆了傳統治療理念,體現了『高 科技 助力更 健康 的治療』,其價值是無限的,在產業發展初期,國家應當在收費上給予一定政策支持。」吳新寶表示。

未來已來,時間,會告訴我們真正的答案。

出品: 健康 界

撰文:申夢霞

監制:鄭宇鈞

❼ 有了解的人能說下天智航是一家怎樣的企業嗎

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智航」)是一家專 注從事骨科手術機器人及其相關技術自 主創 新、規模化生 產、專 業化營銷及優質臨床應用為一體的高 新技術企桐閉 業,也是是國內第一灶銀家、全球第五家獲得醫療機器人注冊許可證的企業。在我國醫療機器人領域的貢獻非同小可,可以去網路下哦。局辯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