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嘉誠旗下公司上市暴漲,目前李嘉誠的身價有多高
和黃醫葯由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出資建立,是我國最早一批做創新葯研製的葯企,也是少有的在港、美、英三地上市的醫葯公司。6月30日,和黃醫葯正式登陸港股。上市首日,公司股價漲幅一度達110%以上,最高價達85.8港元/股,總市值一度達700億港元。到收盤,和黃醫葯報60.3港元/股,漲幅收窄至50.37%,現在總市值為512億港元。
和黃醫葯是李嘉誠的產業他說,「這種方式可以加速優質公司上市融資,只要融到了資,他們才更有能力進行研製。但不管採取什麼模式,企業是否上市,何時上市,去哪上市都有一個大的前提,就是公司一定是具有研製能力和增加潛力的未來龍頭,才能繼續取得本錢商場的肯定,因為經過上市套利的年代現已完畢了。」
從股權結構看,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是和黃醫葯榜首大股東,長江和記透過CKHGI、和記黃埔我國及HHHL擁有約44.66%股份的權益。在港股上市後,李嘉誠是和黃醫葯榜首大股東,長和將持和黃醫葯股份的39.2%,公司董事持股2.1%,公眾股東持股58.7%。長江和記、CKHGI、和記黃埔我國及HHHL將依然為控股股東。
據《2021胡潤全球富豪榜》,到2021年1月15日,李嘉誠身價為2200億元,排名全球第43位,為香港首富。以和黃醫葯上市首日的收盤價核算,李嘉誠宗族身價一日大漲200億港元。
2. 李嘉誠為什麼能發財
其實,李嘉誠做什麼事情確實是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秘密的。
不過,這其實跟地域有關系。
因為大陸人雖然是風水文化的發祥地,但是真正懂得用風水改變自己財運的人確實是很少,李嘉誠就是其中的一個。
拋開做事的因素,是什麼給了李嘉誠啟示,讓他能夠掌握時機做出正確的決策?為什麼同樣是香港液銀的富翁,有人不看好房市,紛紛拋售,李嘉誠反而購買?這才是最大的秘密。
你問的問題啟示已經涉及到了一些秘密了,今天就告訴你我的理解。
李嘉誠為什麼突然不做房地產?
李嘉誠為什麼能夠在房市低迷的時候大量購進房地產,成為首富?
李嘉誠為什麼去香港發財?
李嘉誠為什麼在房市上漲的時候拋掉房產,轉行做生物制葯行業?
這些,都是與風水學的知識有關的。如果好好學習風水學知識,用風水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例如,李嘉誠就是擁有99隻貔貅,而如何組成貔貅風水陣,這就需要一定的知識。
可以搜索一下你的問題===》李嘉誠為什麼能發財 ,其實在網易微博上面已經有答案了。裡面介紹的一篇文章最全面,最詳細了,還包括一些其他的富翁具備的共同點。
以上就是我對李嘉誠能夠發財的理解。 其實我也看過李嘉誠的自傳書籍,所以鬧碰宴,哪些掩人耳目的話我就不說了,做人做事確實很重要,但是我相信,沒有時機,沒有財運,李嘉誠再厲害,也不過成就有限。
最後用一句話來告訴你,龍都是吵宏騰雲駕霧才能夠翱翔天下,所以,風水在一個人的命運中很重要。如果不相信這個秘訣,樓主不必採納。!!
3. 李嘉誠身價20億時他已有350億,今李嘉誠坐擁幾千億,他怎樣
香港雖然寸土寸金,但是這里的富豪密度可是相當大,例如我們都熟悉的李嘉誠、劉鑾雄、李文達等富豪。
眾所周知,40年前的香港被英國人控制,而那個時候有一家銀行叫做怡和洋行,相信不少熟悉香港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家洋行。香港的九龍倉就是怡和洋行老闆控制的,後來李嘉誠通過收購九龍倉股票的方式,才讓自己逐漸成名。
包玉剛家族賬面資產達到幾千億,不過還有很多沒有上市或者沒有公開的資產,而這些隱藏資產加在一起要達到萬億的級別,所以說包玉剛家族才是香港最大的隱形富豪家族,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坐擁幾千億的李嘉誠家族,只可惜包玉剛沒有兒子來繼承家業,否則未來的格局將會被大大改變。
4. 香港首富李嘉誠是怎樣創業的
李嘉誠創業發財史
從推銷員到總經理「一個有信用的人,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這是李嘉誠給年輕人的忠告,同時也是他的座右銘。
一九四○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十四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歲的他受到老闆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闆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風波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並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並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闆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後,李嘉誠穿梭於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築的債台終於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常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義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於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十一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准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勵。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庄月明的父親庄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鍾表商,擁有老字型大小中南錶行。庄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一九六五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庄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並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樹大招風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佔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乾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於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佔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行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二○○○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後,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c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佔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c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於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佔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於市場佔有率高是否即等於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佔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於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並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並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並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並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行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一千一百億港元。之後,『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行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義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後,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麼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裡,「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5. 英國媒體:整個英國都快被他買下了,李嘉誠到底多有錢
很多朋友對李嘉誠的印象還是很深,他是一個有著巨大工業才華的實業家,但對他傳奇的炒股卻知之甚少。
因此,當時有人對和記黃埔的並購評價如下:李澤楷的精明達到了完美的程度。他把所有的微利都給了,但從不放棄大的利潤。李的大利潤是他的股票。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好,他的股息也很高。李國慶並沒有擴大利潤,但也反映在他不斷購買合歡股份上。令人驚訝的是,他的“吞咽企圖”和黃沒有遇到“老何黃楊星”的反抗。
所以,我們有朋友說,我們能從沒有這么好的頭腦和洞察力的普通投資者身上學到什麼有用的經驗呢?
小編認為李嘉誠的投資邏輯和方法具有可追溯性,值得我們借鑒和應用。
學會冷進則退,關注公司業績
2018年,A股股市經歷了非常不尋常的走勢,遭遇了各種挫折。今年6月,它遭遇了千股跌停。8月上證綜指跌破2700點關口
6. 李嘉誠怎麼發財的
1943年,父親李雲經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李嘉誠找到了一份茶樓跑堂的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誠被調入高升街的一間鍾錶店當店員,學會了鍾表裝配修理技術。
1947年,李嘉誠因不願長期寄人籬下,便到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
1948年,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的他便升任塑料花廠的總經理。
1955年,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購入一處地皮,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1963年,與庄月明結婚。
1967年,左派暴動,地價暴跌,李氏以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儲備。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實業」宣布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斥資6.2億元,從匯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1984年,「長江實業」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
1986年,進軍加拿大,購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數權益。
1986年,5月1日李嘉誠母親逝世。
1987年,聯同2名華資大亨李兆基及鄭裕彤,成功奪得溫哥華86年世界專覽會舊址的發展權。
1990年,1月1日,夫人庄月明女士突發心臟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業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
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1999年,長江實業集團除稅後盈利達1,850億港元。
2000年,長江實業集團總市值約為8,120億港元。
2009年,長江實業總市值約為10,000億港元。
2010年7月30日,竟購法國電力集團旗下部分英國電網業務。
2011年7月,教育部副部長郝平赴汕頭大學調研,期間會見了李嘉誠。
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顯示:李嘉誠位於排行榜第十一位。[2]
2012年福布斯富豪榜中,李嘉誠排名第九,榮膺亞洲首富。[3]
福布斯2012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李嘉誠位於排行榜第三十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