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記得好像有一種說法,是九幾年炒股,賺錢的很多。。是不是有這么段歷史知道的說說
改革開放後,中國一共有三次大的發財機會,第一次是價格雙軌制,全民倒騰鋼材;第二次就是購買認購證全民炒股票;第三次就是全民炒房子了,當時許多千萬富翁的第一桶金大多來於此。
當時中國股市還是起步摸索階段相關制度也是十分的不健全,當時是T+0交易當日交易無漲跌停限制,無數的人拿著一捆一捆面值10元或5元的鈔票去買認購證,當時證券公司的櫃台人員都是先點齊了錢才問買什麼股票,等你說了股票的名字並提交一張填寫好的股票購買委託單據,櫃台才幫你去報單,就這點時間可能股價又漲了不少了,所以當時的人為了能買到股票不重新報單都把購買價格報的比當前價要高出一些,所以股價自然是嗖嗖的往上推了,股市真正的爆發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股市我們一定要搞,不好可以關嘛」以後,莊家的傳說也是那時開始的,有這句話莊家也更加明目張膽了,那股市真是漲瘋了,有些漲的猛的何止百倍呀,你可以去看看000008當年的億安科技當時首隻百元股歷史日線圖就知道當時有多瘋狂了,不過瘋狂也只局限在幾個證券試點城市像上海,北京,深圳等。畢竟當時信息閉塞,不是那幾個試點城市的估計連股票是什麼都不知道,我還記得當時有一部講上海人炒股票的電影劉青雲(演一個香港人來上海炒股票)和潘虹演的叫股瘋吧,有興趣可以去搜來看看來體會下當時上海是如何的瘋狂~~~~~
2. 90年代,股民們都是怎麼買股票的
營業部有大屏幕和小的交易終端可以查看、分析行情,那時候懂電腦的人不多。懂的可以自己在交易終端上輸入自己的帳號密碼進行交易。
不懂的,可以到櫃台,索要買賣單,手工填寫,交給工作人員幫交易,成交後會打出一份交割單。
上交所剛開始的時候,就有了投機者,借了或者租別人的身份證去買股票(就和現在用很多熟人的賬戶交易一樣),達到控制大部分股票的目的。炒股炒股,就是那時候來的,囤積讓市場缺少流動性,抬高價錢再逐步賣出。
(2)9幾年排隊買股票擴展閱讀:
股民投資注意事項:
當股價指數逐波下行而DIF及MACD不是同步下降,而是逐波上升,與股價走勢形成底背離,要漲。如果此時出現DIF兩次由下向上穿過MACD,形成二次金叉,大漲。
當股價K線圖上的股票走勢一峰比一峰高,股價一直在向上漲,而MACD指標圖形上的由紅柱構成的圖形的走勢是一峰比一峰低,即當股價的高點比前一次的高點高、而MACD指標的高點比指標的前一次高點低。
作股票不是一個簡單的買賣關系,裡面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大家知道,尤其是一些新手投資者,更加要注意很多的風險,股票市場下調才開始,很多人賠錢很多,由此可以看出股票市場風險是多麼大。
3. 村民遺忘股票15年後1萬變50萬,以前的人是如何炒股的
以前的人炒股實際上是去證券公司排隊買股票,有些時候排隊可能就會錯過股票的最佳買賣點,除了這種方式以外,還直接通過電話委託的方式去進行股票購買,但是這方法一般效率都不怎麼高,有一些人甚至會直接購買銀行股票,因為在以前有些銀行為了能夠更好的去融資,所以就會將一些股份賣給當地人,而有些人在買完這些股票以後可能就忘了。
通過以上相關內容,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究竟是怎樣去炒股票,實際上就是通過這些方式,因為那個時候交通網路並不像這么發達,所以人們更多的還是通過電話或者是實地的去進行相關操作。
4. 1995年散戶通過什麼方式下單買股票
95年的時候是我們國家剛開始弄彩票的時候,那時候的話只有用一張紙寫下來單據交給那個股票交易員,然後他到那個黑板上在那寫下來,每人買多少多少股,然後剩下的話都是那些。財務人員在內有算盤打。那時候還沒有計算機能來運作,這些股票的事情。那時候的話很多人靠靠會計靠人手工在那算這個股票的價格。通過人工的方式來下單買票買股票了。
5. 92年的時候一套股票認購證炒到最高多少錢
股票認購證,是賦予權證持有人一個權利,以行權價在特定期限內購買相關股票的權利。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6. 老八股是哪八個
老八股包含上海申華電工聯合公司等八家公司,開啟中國股市發展先河。
「老八股」。它們是上海申華電工聯合公司、上海豫園旅遊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飛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鳳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愛使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延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6)9幾年排隊買股票擴展閱讀:
意義
老八股是一種歷史遺產,也是利用或依託資本市場發展來推進我國產權改革的破冰之作。它的歷史意義還在於:不僅影響了中國股市早期的試點和後來的發展,而且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八股的前世今生,既翻開了當代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新頁,又預示了改革本身就是一種發展。
中國股市,可以說是30多年改革開放中最為搶眼的成果之一。那些存留在人們記憶的激情年代,整夜排隊買股票、用麻袋裝股票交易憑據、從紙質股票到今天的電子交易,從老八股到上千家企業上市,股市對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
7. 上世紀九十年代怎麼炒股
1991年的滬深股市還是比較封閉的市場,要買賣上交所股票就得去上海,要買賣深交所股票就得去深圳。1991年7月以前,上交所還沒有推出股票賬戶,當年委託買賣股票時,我在各家證券營業部從未開過資金賬戶,委託買入或賣出成交後,都是以現金交收。委託價格分市價和限價兩種,委託有效期分當日有效和5日有效。
當時,投資者在填寫買入委託單時,經常會選擇市價委託和5日有效的委託內容,因為這種委託交易方式既方便又省事,還可以提高成交概率。
這種委託交易方式極大地方便了我這個外地股民。我通常周末到上海,周一遞交買入委託單後就乘車回南京,一周後正好過去五個交易日,下周一再去上海看有無成交,然後再決定是否繼續委託買入。
經過幾次委託,我終於在9月30日購得一直看好的申華電工(申華控股),並堅持持有至1992年7月,收益率達800%。
當時買賣股票傭金為千分之五,記得年初在買賣成交後的第四個營業日才能辦理清算交割。為了節省在上海的滯留消費開支,我還特地臨時回南通老家小住,股票交割單還是由營業部工作人員手工計算制單並簽字蓋章的。
1991年7月11日,上交所推出股票賬戶,逐步取代原先的股票名卡。7月中旬,我去黃浦路15號(上海證券交易所舊址)開設了股票賬戶,賬號為A100018×××,成為1991年上海股票賬戶的首批開戶股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