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股市M1M2
我國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劃分口徑,把貨幣供給層次劃分如下:
M0 =現金
M1 =M0 +活期存款
M2 = 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M3=M2+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
2. m1 m2 和股市有什麼關系12月m2突然增長意味著什麼
所謂M1是指狹義貨幣,M1反映著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2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中央銀行和各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定貨幣政策。M2過高而M1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有危機風險;M1過高M2過低,表明需求強勁、投資不足,有漲價風險。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簡單點說,M1就是活錢,它包括了全社會所有的現金以及企業的活期存款。這些錢,隨時都可以流動,有點像財務報表中的「流動資產」。 但M1不同。由於流通中的現金數量相對穩定,所以M1,在基礎貨幣投放不大的情況下,它的波動情況直接反映了企業的資金寬裕程度??如果企業資金充沛,大量資金結余在銀行的活期賬戶,M1快速增加,肯定就反映了經濟情況向好。反之,如果企業資金緊張,活期資金不足以至於要動用定期存款,M1增速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則經濟情況肯定比較糟糕。
M2增加,說明短期資金面是沒有什麼問題了,只要沒有利空,就是利好,就象昨天的數據一樣,雖然經濟數據還是較差,但比預期的要好,這樣在資金的推動下,又炒了一波。
3. 什麼是M0,M1,M2及之間的變化關系如何影響經濟和股市的走勢
M0:現鈔
M1:狹義貨幣=M0+活期存款
M2:廣義貨幣=M1+准貨幣
對股市的影響比較復雜,通常越多股市漲幅越高。
4. 成交量上面的兩條線m1和m2代表什麼意思能詳細說說嗎
M1反映了經濟中的實際購買力;M2反映了實際和潛在的購買力。如果M1增長更快,消費和終端市場將活躍;如果M2增長速度快,投資和中間市場將變得活躍。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斷貨幣政策。M2過高,M1過低,說明投資過熱,需求不強,存在危機風險;M1過高,M2過低,說明需求旺盛,投資不足,價格上漲風險大。
貨幣構成中流動性強的部分成為流動性弱的部分,這將影響投資和經濟增長。總之,M1和M2應該保持協調發展,其中的任何動盪都不利於國民經濟的發展。M2反映了未來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通貨膨脹的壓力。我們通常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是指M2。貨幣供應有兩種渠道:銀行外匯和信貸。它們推出得越快,M2的增長率就越高。通過分析M1和M2增長率的變化,我們可以了解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
5. 請根據下圖分析貨幣供應量M1、M2同比增長率與股市(以上證指數(SSCI)為例)的關系。
一、M2與上證指數的關系
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現金(M0)、企業活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等。M2不僅代表了現時的購買力,還代表了潛在的購買力。
從形態上看,2009年之前,M2同比增長與上證指數同比增長的關系並不明顯,尤其是在2006、2007年股市大漲之時,M2增速則是在一個窄小的區間波動。但2009年以來,二者卻顯示出較強的同向變動關系。對二者做格蘭傑因果(Grange Causality)檢驗,結果顯示M2與上證指數的相互影響關系並不明顯,即一者的變化並沒有顯著引起另一者的變化。一般認為,這與M2相對較強的外生性有關,實際信貸數額往往在貨幣當局設定的信貸日標附近。
二、M1與上證指數的關系
狹義貨幣供應量M1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現金(M0)、企業活期存款等,也就是說「M1+居民儲蓄存款」約等於M2。M1代表了現時的購買力,流動性較M2為高。筆者認為,M1與股價的關系較M2與股價的關系更密切。股市向好,會吸引更多的資金通過證券經紀商進入股市,也即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活期存款會增多,Ml增速加快。
圖形顯示,M1與上證指數同比增幅的有較明顯的同向變動關系,尤其是在2004年後,二者的相關系數接近0.5,若以適當方法剔除股市2007年超出常規的大漲和2009年以來Ml的超高速增長中的趨勢性和外部政策性因素,相關系數還會提高。對二者做格蘭傑因果檢驗,結果顯示上證指數同比增速變化顯著引起了M1同比增速的變化(p值為2.2%),而相反的關系並不成立。從以上結果看,筆者認為,在M1與上證指數的相互影響關系中,上證指數的變動作為原因引起M1的變動是佔主導地位的,而M1的變動引起上證指數的變動則是次要的。為何會出現這樣的關系呢?
三、准貨幣與上證指數的關系
M2與M1的差額即為准貨幣,主要由居民儲蓄存款構成。
圖形顯示,准貨幣與上證指數大體上呈現反向變動的趨勢:准貨幣同比增速在相對低位時,上證指數同比增速則處在上升通道中;而准貨幣增速在相對高位時,上證指數增速則在低位徘徊。筆者認為,這說明股價的變動帶動了准貨幣的變動,且需要一定的傳導時間。對二者做格蘭傑因果檢驗,結果顯示上證指數同比增幅變動顯著引起准貨幣同比增幅的變動(p值為0.714%),而反向關系並不成立。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各個層次貨幣供應量同比增幅與上證指數同比增幅的相互影響關系中,上證指數對准貨幣的影響最為顯著。同時,筆者認為,圖示的形態及其對應因果分析的結果顯示了在准貨幣和上證指數的變動關系中,上證指數的變動為原因,准貨幣的變動為結果,上證指數的變動向准貨幣傳導。准貨幣的變動反映了居民儲蓄存款的變動,准貨幣同比增幅擴大,說明居民儲蓄存款增多;而准貨幣同比增幅縮小,則說明居民儲蓄存款向企業活期存款轉化,也即所謂的「存款搬家」。而股市的漲跌會引起准貨幣的變動,進而引起M1與M2的相對變動,如當股價下跌時,資金會從股市轉移出去形成儲蓄存款,金融機構的活期存款增速減慢而准貨幣增速加快,高流動性貨幣(M1)增速相對於若流動性貨幣(M2)會減慢。筆者認為,對此傳導關系可做出如下結構式模型分析:股價上漲(下跌)-->准貨幣或儲蓄存款增速減慢(加快)-->金融機構活期存款增速提高(減慢)-->銀行信用貨幣派生能力增強(減弱)-->企業活期存款增速提高(減慢)-->M1同比增幅擴大(減小)。
股票價格變動是由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的預期決定的,而貨幣當局的貨幣政策、政府的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則對投資者的預期有著巨大影響。因此,筆者認為以上所分析的傳導關系可視為經濟政策的傳導環節的一部分,例如,政府需將貨幣政策收緊,則投資者預期股價會受到負面影響,進而引起股價的下跌,再通過以上所分析的傳導過程最終導致貨幣供應的收緊。
投資者預期股價下跌,引起貨幣供應量的收緊,導致企業資金鏈的緊張,進而影響企業未來的利潤。資產的價格是資產未來收益的折現值,投資者的預期通過一系列的傳導最終使預期成為現實,這或可稱為預期的自我實現過程。
6. MI,M2與股市,經濟的關系
M1是狹義貨幣供應量,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這些經濟數據都只是作為宏觀經濟形勢的參考指標,跟股市漲跌沒有直接關系,一般M1、M2數據量大意味著宏觀面流動性較好,合理范圍內的流動性有望造成人造牛市,但是股市好壞最主要的不是看絕對數據是多少而是看這個數據市場是怎麼解讀的,從國家經濟形勢來看,去杠桿肯定是未來大的趨勢,所謂去杠杠外在表象也就是收縮這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