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些政策影響股市波動
哪些政策影響股市波動?
1.貨幣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貨幣政策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基本手段之一。由於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與貨幣供給總量與貨幣需求總量的平衡相輔相成。因而宏觀經濟調控之重點必然立足於貨幣供給量。貨幣政策主要針對貨幣供給量的調節和控制展開,進而實現諸如穩定貨幣、增加就業、平衡國際收支、發展經濟等宏觀經濟目標。
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與股票價格的影響非常大。寬松的貨幣政策會擴大社會上貨幣供給總量,對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交易有著積極影響。但是貨幣供應太多又會引起通貨膨脹,使企業發展受到影響,使實際投資收益率下降。緊縮的貨幣政策則相反,它會減少社會上貨幣供給總量,不利於經濟發展,不利於證券市場的活躍和發展。另外,貨幣政策對人們的心理影響也非常大,這種影響對股市的漲跌又將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2.財政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財政政策是除貨幣以外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另一種基本手段。它對股市的影響也相當大。下面從稅收、國債二個方面進行論述。
(1)稅收
稅收是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實現其職能而憑借其政治權力,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准,強制地、無償地、固定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也是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方式。國家財政通過稅收總量和結構的變化,可以調節證券投資和實際投資規模,抑制社會投資總需求膨脹或者補償有效投資需求的不足。
運用稅收杠桿可對證券投資者進行調節。對證券投資者之投資所得規定不同的稅種和稅率將直接影響著投資者的稅後實際收入水平,從而起到鼓勵、支持或抑制的作用。一般來說,企業從事證券投資所得收益的稅率應高於個人證券投資收益的稅率,這樣可以促使企業進行實際投資即生產性投資。稅收對股票種類選擇也有影響。不同的股票有不同的客戶,納稅級別高的投資者願意持有較多的收益率低的股票,而納稅級別低和免稅的投資者則願意持有較多的收益率高的股票。
一般來講,稅徵得越多,企業用於發展生產和發放股利的盈餘資金越少,投資者用於購買股票的資金也越少,因而高稅率會對股票投資產生消極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也會下降。他們常會這么想,「與其掙的錢讓國家拿走,還不如不掙」。相反,低稅率或適當的減免稅則可以擴大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和消費水平,從而刺激生產發展和經濟增長。
(2)國債
國債是區別於銀行信用的一種財政信用調節工具。國債對股票市場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首先,國債本身是構成證券市場上金融資產總量的一個重要部分。由於國債的信用程度高、風險水平低,如果國債的發行量較大,會使證券市場風險和收益的一般水平降低。其次,國債利率的升降變動,嚴重影響著其他證券的發行和價格。當國債利率水平提高時,投資者就會把資金投入到既安全收益又高的國債上。因此,國債和股票是競爭性金融資產,當證券市場資金一定或增長有限時,過多的國債勢必會影響到股票的發行和交易量,導致股票價格的下跌。
Ⅱ 正常情況下貨幣升值和股市上漲的關系是怎樣的
人民幣升值後,投資者的購買力增強,並且大量貨幣會進入股票市場,一定程度上會帶動股票上漲,相反,人民幣貶值後,投資者購買力降低,並且大量貨幣會流出股票市場,一定程度上會抑制股票下跌。
人民幣只是影響股票漲跌的一個方面,不是主要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股票漲跌主要是由供求關系、資金量、政策、消息等因素影響。
溫馨提示:
1、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2、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應答時間:2021-11-0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Ⅲ 我國股票價格和通貨膨脹的關系分析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需要學術性的進行分析的,那麼既然在問答里提出來了,策略吧股票配資平台就簡單的回家幾點:
1、在通膨脹情況下,政府一般會採取諸如控制和減少財政支出,實行緊縮貨幣政策,這就會提高市場利率水平,從而使股票價格下降。在通脹水平很高時(CPI>5%),股市實際收益率與通脹水平負相關;而在通脹水平溫和時,股市實際收益率與通脹水平正相關。總之,通貨膨脹前期對股市利好,人們會買股票防通脹,後期泡沫大了,風險大。通貨緊縮對股市利空,後期同樣是機會,機會是跌出來的。
2、分析通貨膨脹對股票行市的影響,應該區分不同的通貨膨脹水平。一般認為,通貨膨脹率很低(如5%以內)時,危害並不大且對股票價格還有推動作用。因為,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貨幣供應量增多造成的。貨幣供應量增多,開始時一般能刺激生產,增加公司利潤,從而增加可分派股息。股息的增加會使股票更具吸引力,於是股票價格將上漲。當通貨膨脹率較高且持續到一定階段時,經濟發展和物價的前景就不可捉摸,整個經濟形勢會變得很不穩定。這時,一方面企業的發展會變得飄忽不定,企業利潤前景不明,影響新投資注入。另一方面,政府會提高利率水平,從而使股價下降。這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股價水平將顯著下降。通脹過高並不直接打擊股市。理論上通脹越高,放在銀行的錢貶值越快,人們會把更多錢拿出來買房、買股,股、房都會越高。通貨膨脹是影響股票市場價格的一個重要宏觀經濟因素。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場的作用,又有壓抑股票市場的作用。
Ⅳ 股票的漲跌幅跟物價有關系嗎
有,物價上漲就意味著容易引起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然後就就一系列的貨幣政策如:加息 自然鼓勵存錢 但是加重企業借貸問題 加重成本 利潤就少 生意就難做,經濟慢慢蕭條 股票是經濟的晴雨表! 打字辛苦啊 晚安
Ⅳ 為什麼貨幣的需求達到無限大時,證券價格將達到最高點...為什麼利率上升,證券價格會下降..
理論解釋
1.貨幣需求函數L=KY-HR,貨幣需求無限大,利率就趨於零,證券價格達到最高。
2.利率上升,銀行吸引的存款自然要增多,放出的貸款自然減少,這樣一來,人們手中的資金變少,購買證券的數量也減少,這樣證券價格自然會下降。(就相當於是商品供過於求,價格降低)
總是,證券價格與利率反向變動。
Ⅵ 股票市值和貨幣資金的比值反應的是什麼
股票市(股價跟股本的乘積)值大的,易跌難漲。因為大資金畢竟是少數,且很難形成一致性。沒有資金推動,怎麼能上漲?
股票市值小的,上漲就容易多了。因為資金量需求小,稍微有點資金就可以拉升。
所以,股票市值和貨幣資金的比值反應的是股票的活躍性。股票市值越小且資金量越大,股票越容易上漲。相反,股票市值越大,資金量越小,股票越不容易上漲。
Ⅶ 關於凱恩斯流動性陷阱的問題 人們預期利率上漲,股票價格下跌,於是賣出債券持有貨幣,所以貨幣需求無限
舉個例子:比如原來利率1%,債券利率5%,一部分人就會因為債券利率高而選擇持有債券,而當利率升到4%時,債券的5%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很多人由於流動性原因(債券一般期限較長)就會更加傾向於持有貨幣來獲得利息收入。
換句話說,利率上升相當於貨幣的收益率提高了,因此債券相對而言吸引力就下降了,所以人們會拋售債券持有貨幣。
希望有所幫助
Ⅷ 分析我國貨幣需求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決定因素
通過道客巴巴查找可得http://www.doc88.com/p-705593393673.html《我國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一、中國貨幣數量的主要特徵
(一)貨幣增長率
近30年我國廣義貨幣量(M2)和狹義貨幣量(M1)增長率的波動幅度較大(見下圖)。1979年以來,M1增長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間跨度達31.6%,M2增長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間相差也有25%。特別是1998年以前,波動十分劇烈,1999年以來波幅縮小。另外,多年來,M1和M2增長速度較快。1978-2007年間M1年均增速19.1%,M2年均增速22.4%,兩者年度增長率最高時接近40%。從國際比較看(見表1),我國貨幣增長率偏高。
(二)貨幣流動性
M1與M2的比率是衡量貨幣流動性強弱的基本指標。從總體上看,我國貨幣流動性呈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0.82下降到1995年以來的不到0.4。貨幣流動性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之前持續下降有多方面原因。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增長的活力得以釋放,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促使貨幣需求快速上升。其次,從1990年兩大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到1995年,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起步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證券市場很不發達的狀態下,居民可投資的金融資產數量很少,因此增加的收入中很大部分只能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持有,造成M2增長速度快於M1(見下圖)。
近年來我國貨幣流動性(M1/M2)變化情況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見表2)顯示,我國是在貨幣流動性偏高的國家行列中。對此的一種解釋是金融服務的不完善導致貨幣與准貨幣之間兌換的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居民傾向於持有較多貨幣。
(三)貨幣化指標
M2與GDP的比率也被稱為經濟的貨幣化率,它在我國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在麥金農提出以M2/GDP這一指標衡量一國尤其是後發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實際貨幣增長水平時指出,這一比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逐步提高的,但在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中,貨幣化程度不會持續提高,而是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在某個區間內保持相對穩定,他認為這個區間的上限在1~1.2之間。我國的經濟貨幣化率在1998年超過1.2,其後繼續上升,到2003年後才基本穩定在1.6左右的水平。這種現象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中貨幣量變化的特殊性。對此的理論研究較多,比較普遍接受的解釋是制度因素。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量投資品通過政府調撥方式進行,消費品也更多表現為實物補貼,使用貨幣的交易行為較少。隨著體制轉軌,市場化使交易和支付的方式發生轉變,貨幣交易的范圍越來越大。此外,轉軌過程中還存在由計劃控製造成的抑制性投機需求逐步釋放、由計劃體制軟約束造成的過度資金需求出現膨脹等情況,這些問題共同促使貨幣需求超經濟增長,形成貨幣化指標快速上升的狀況。
二、中國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
(一)財富與收入因素
人們所擁有的財富和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收入,是約束貨幣持有量的上限,同時也是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弗里德曼強調包括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在內的總財富與財富構成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但現實中,總財富規模和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的相對比例,在度量方面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以國民收入作為貨幣需求函數中體現財富與收入因素的變數成為貨幣需求研究特別是相關實證研究的普遍做法。
(二)影響持幣成本的因素
1、利率。在我國目前的利率體系中,盡管存在市場化的債券市場利率,但由於債券市場的相對規模小,利率的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都還不夠合理,難以體現持有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狀況。因此,不宜作為衡量持幣機會成本的變數。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是目前在我國廣泛影響經濟主體決策的變數,但尚未市場化,與金融資產預期收益的聯系不緊密,明顯不同於西方貨幣需求理論中使用的利率概念。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實際上是居民持有貨幣的一種預期收益,但存款利率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細化,如利率期限結構變化、利息稅的影響、通脹率上升形成負利率等,都應視為存款利率對貨幣需求實際作用的調整因素。
2、預期通貨膨脹率。由於持有物質財富也是持有貨幣的一種替代方式,通貨膨脹發生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而實物資產的實際價值保持不變。因此,預期通貨膨脹率可視為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和持有貨幣的一種機會成本。一些學者認為,只要不發生超級通貨膨脹,名義利率的調整就能夠反映預期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因此,在貨幣需求函數中,僅以名義利率作為機會成本變數就足夠了。但這種觀點同樣是建立在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市場發達,利率完全市場化,因而名義利率對市場反應靈敏、調整速度快。對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未完全市場化、不能完全依據市場狀況調整的現狀來說,預期通貨膨脹率還是可能作為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而對貨幣需求產生獨立的影響。
3、風險資產價格與風險偏好。弗里德曼(1988)關於股票市場價格對貨幣需求影響機制的經典研究指出了四種不同途徑和機制:一是替代效應。股票市場價格上漲表明持有股票的收益增加,從而吸引人們將持有的貨幣轉換為股票,降低貨幣需求,這種效應主要影響包括儲蓄存款在內的廣義貨幣需求。二是財富效應。股票價格上漲意味著名義財富增加,這將導致消費需求上升,貨幣的交易需求隨之上升。三是資產組合效應。股票價格上漲使資產組合中風險資產的比例增大,在風險偏好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將調整資產組合以恢復原有的風險水平,調整方式就是增加短期債券、貨幣等無風險資產的持有,因此引起貨幣需求上升。四是交易效應。股票價格上漲往往伴隨著股票市場交易量的增加,這將產生相應的貨幣需求來滿足或完成這些交易。從四種效應形成的股票市場價格與貨幣需求關系看,替代效應使貨幣需求與股票價格反向變動,其餘三種效應則使貨幣需求與股票價格同向變動。綜合四種效應的總影響取決於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風險偏好的變化也會影響貨幣需求。當人們的風險偏好上升,對風險資產的需求增加,貨幣需求減少。但風險偏好這一指標在計量方面有較大的難度。
關於我國貨幣需求中代表風險資產價格的變數選擇,要考慮不同風險資產市場的發展狀況與代表性。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債券市場利率對風險資產收益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不同,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程度明顯落後於經濟發展,也落後於股票市場。公眾在債券二級市場的參與程度低,債券市場更多地擔當了貨幣政策操作(央行的回購和現券交易)平台,而沒有成為經濟主體進行貨幣與風險資產轉換的主要場所。隨著近年來股票市場的發展,股票已日益成為經濟主體持幣的重要替代資產之一,股票指數的變化體現了持有貨幣的一種機會成本。
(三)制度因素
一系列制度因素來源於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及鄉鎮企業在內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價格雙軌制的實行與取消、逐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戰略,等等。市場機制的逐步建立,帶來了經濟的快速貨幣化。易綱(1996)認為,經濟體制改革至少通過以下五個渠道導致貨幣化,進而形成「迷失貨幣」:通過增加居民和企業的交易需求;通過在農村引入生產責任制,使成千上萬的農民進入了市場;通過改革中出現的大量鄉鎮企業;通過迅速發展的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通過迅速增長的自由市場。對制度因素影響中國貨幣需求的研究很多,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與多個變數相聯系,引入多個變數的做法可能更精確,但在實證分析中,從保障自由度的角度考慮,適當簡化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文認為,經濟貨幣化指標可作為制度變數的代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Ⅸ 貨幣供給量對股票價格的正比關系有哪幾種表現
您好,希望以下答案對您有所幫助!
貨幣供給量對股票價格的正比關系、有三種表現:
1.貨幣供給量增加,一方面可以促進生產,扶持物價水平,阻止商品利潤的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對股票的需求增加,促進股票市場的繁榮。
2.貨幣供給量增加引起社會商品的價格上漲,股份公司的銷售收入及利潤相應增加,從而使得以貨幣形式出現的股利(即股票的名義收益)會有一定幅度的上市,使股票需求增加,從而股票價格也相應上漲。
3.貨幣供給量的持續增加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帶來的往往是虛假的市場繁榮,造成一種企業利潤普遍上漲的假象,保值意識使人們傾向於將貨幣投向貴重金屬、不動產和短期債券上,股票需求量也會增加,從而使股票價格也相應增加。
參考資料:《中小企業板上市與投資指南》
Ⅹ 為什麼貨幣供給量增加會使證券價格上升
貨幣供給量增加會使證券價格上升的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增加,人們手中的流動的錢就會變多,利率會下降,存銀行的錢少了,投機需求會增加,對證券的需求就會增加,出現需求大於供給,證券的價格就會上升。
證券是多種經濟權益憑證的統稱,也指專門的種類產品,是用來證明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種特定權益的法律憑證。
它主要包括資本證券、貨幣證券和商品證券等。狹義上的證券主要指的是證券市場中的證券產品,其中包括產權市場產品如股票,債權市場產品如債券,衍生市場產品如股票期貨、期權、利率期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