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知識 » 居民存款買股票
擴展閱讀
8開頭股票交易 2025-02-11 09:18:51
股票賬戶怎麼查開戶時間 2025-02-11 09:15:51

居民存款買股票

發布時間: 2023-01-29 12:21:43

A. 小李用存款購買股票反映出金融市場的哪個功能

融通和聚集資金的功能。在我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銀行存款,這時普通居民就和銀行金融機構一樣成為了金融市場的交易主體。

B. 引導鼓勵居民儲蓄進入股市,增加股市的長期資金,難度在哪

如果想要引導居民儲蓄進入股市增加長期資金的話,那我想這個難度是非常高的,最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導致。第1個原因就是我們的A股表現一直很差,10年前和10年後的今天一直都沒有怎麼漲,也就是意味著沒有多少散戶賺到錢。第2個原因就是股市的風險比較大,政府也不可能會去引導人們去投資股市,所以自然也就不會有大批的人去購買股票。第3個原因就是中國股票投資的氛圍是比較差的,你如果跟別人說炒股的話,別人就會覺得你不務正業。

一.股市不上漲

如果說我們的股市能夠跟美股一樣長期上漲,長期讓裡面的投資者賺錢的話,那我想肯定會有很多人都願意參與進來。但是問題就在這里,我們A股的大盤10年前是3000多點10年後的今天還是3000多點,也就是意味著參與進來的散戶基本沒有賺錢,大部分都是被收割走了。這樣的一個市場,誰會願意主動的把自己的錢給投資進來呢?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

C. 炸了!監管放大招!鼓勵居民的80萬億存款進股市

這不僅將會是一個「改革牛」,一個「人造牛」,還會是一個「自然牛」。

前些天,銀保監會發了一份重磅文件:

其中最吸睛的,是「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這句話。

馬上有很多自媒體紛紛解讀:

「啥?這是要讓老百姓把存在銀行里的錢拿出來炒股嗎?」

「之前有人提『賣房炒股』都被罵死了,現在直接把存款這種無風險資產變成資本市場的高風險資產,太狠了吧?」

這樣的理解其實是片面的。很快銀保監會就開了媒體通氣會,作出了官方解釋:
「核心的政策考量主要還是培育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的一部分資金就是來自於居民儲蓄,機構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策略配置債券、股票等資產,並非單一地讓儲蓄資金直接進入股市。」
1

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11月份,全國個人性存款總額為80.1411萬億元。

顯然這么多的居民存款不可能全部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但哪怕只有5%的資金通過買入保險、銀行 理財 等產品後進行了這種轉化,也是一個很可觀的數據了。

只不過,很多人都還不明白,上面這么做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在中國,除了房產以外,居民大量的財富是以儲蓄的形式存在的。我國的儲蓄率盡管近幾年有所下滑,但目前仍然高達45%。

想要讓經濟更有活力,找到經濟新動能,一定要推動資金進入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入口。

而且長期來看,股票、基金、債券等資產的 收益 分分鍾秒殺存款利息,差的不是一丁半點。

所以把部分儲蓄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對於居民自身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說到這,不知大家看出其中的深意了沒?前些天,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其實已經幫我們指明了。

且不說去年推出科創板、放開QFII和RQFII的額度限制等等舉措,最近的政策利好更是毫不遮掩。

前段時間證券法修訂草案通過, 今年3月1日起將全面實行注冊制。

今年一開年,先是元旦全面降准,釋放了長期流動資金近8000億元;隨後就是銀保監會提到的促進居民儲蓄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在銀保監會的那份文件里,還提到了:「銀行保險機構要落實『房住不炒』的低位,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過去,居民大約70%的財富在 樓市 ,如果這部分資金有20%轉移出來,其中如果只有50%流入到股市,也是一筆很大的增量資金。

再想想,A股目前在全球資本市場中處於估值窪地;在全球負 利率 的背景下外資又爭相流入A股;A股自身又十年基本沒漲,為接下來的上漲打開了充足的空間……

所以這不僅將會是一個「改革牛」,一個「人造牛」,還會是一個「自然牛」。

2

在A股的所有利好因素中,菜導再多談談各路流入資金。

過去,菜導的朋友船長和大家 多次提到過外資 ,今天菜導想詳細說說保險和銀行資金。

其實,上面早就開始大力引導這兩路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了。

例如去年12月,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提到:
「要多措並舉增加資本市場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包括大力加強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拓寬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投資范圍、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理財資金投資股票等。」
不過大家可能有種直觀感受,覺得保險資金在A股中占的份量應該不小。

但銀保監會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12月,保險行業的資金運用余額總計17.96萬億元,其中用於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為2.25萬億元,佔比僅12.53%。

而在當前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佔七成以上,權益類理財產品僅佔比為0.32%。

不過截至2019年12月8日,至少有32家銀行理財公告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六大行及光大和招行理財子公司已正式開業。

銀行理財子公司迎來了它的發展期, 它們開始積極布局權益類產品 。

可以說,這兩路資金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都還有很大的可為空間。

未來,保險和銀行大量資金湧入資本市場是板上釘釘的事。

不過在初期,可能很多資金不是直接買股票,而是通過FOF、ETF基金等等長期投資的標的進入。

而A股的結構很快也會從散戶為主轉變為機構佔主流。

3

即便如此,菜導並不覺得個人投資者會退出資本市場,能力強的會繼續、甚至是加速進入A股市場。

畢竟,在中國,投資要跟著政策走,上面的大手指向哪裡,哪裡就是風口。

當然,上面的大手也只能調動到國內的資金,而最近外資開始跑步進場的原因,除了之前聊過的那些,菜導覺得還有一層避險的考量。

畢竟發達國家大都都負利率了,新興國家也沒幾個靠譜的,如今中國資本市場的綜合投資收益,放在全球都算是非常高了。

不過,對於比較保守而且個人精力比較有限的投資者來說,最初階段學習銀行保險資金的做法,借道基金等產品來做風險隔離,同時又能享受權益市場的紅利,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D. 為什麼農民有錢都喜歡存銀行,而城裡人有錢都喜歡買股票

在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農民往往有錢了之後,會選擇存起來,而有錢人更喜歡把他手裡的錢拿去投資,做生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呢?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不同。農民辛辛苦苦幾個月,種地,收獲莊稼,這樣才能賺到一部分錢。這種辛苦錢,讓農民去做一些高風險但是高回報的投資,農民肯定是不願意的。如果要是沒投資好,錢就全打水漂了。所以農民肯定是更傾向於把錢存起來這種方式,比較穩妥,還有一定的利息,是穩賺不賠的。

其實不僅僅是思維方式的問題,更是賺錢多少的問題。城裡機會多,賺錢比在農村容易很多,而且比農民做的工作要輕松,所以他們喜歡做流動的計劃投資。但是農民的收入完全取決於今年的氣候,收成,而且就算天天在市場賣菜,也賺不了太多的錢,還要給攤位費,一天的收入所剩無幾。並且農民有一個老的觀點就是存錢給孩子買房,這樣的觀念就促成了他們把賺的錢幾乎都存銀行。

E. 城市居民購買股票主要是為了

城市居民購買股票主要是為了取得股息和從股票升值中獲得收入。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顯示,購買股票是一種投資,獲取收益是人們投資的主要目的,股票投資的收益來源於兩部分是股息和紅利和股票價格上升帶來的差價。

F. 手裡有10萬存款,全部拿來買股票,這種行為值得提倡嗎

手裡有10萬存款,全部拿來買股票,這種行為不值得提倡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是忠告。

如果的確想在股市裡面有一番作為,拿一部分錢來出來學習算是交學費,也是可以的。不拿真金白銀進到裡面去,是體會不到漲停時的膨脹,跌停時的惆悵,狂賺時的失態,割肉時的無奈。只有經歷了這些,才會真正看透在股市裡面的成功與失敗。

10萬塊錢進股市,也許收益是好幾倍,也許會讓你賠的欲哭無淚,入市有風險,炒股需謹慎。

我股齡27年,我的建議是NO。我1994年進入股市,幾起幾落,總投入不到300W,2016年總市值超過1000W,似乎是為了印證出來混是要還的這句話,全倉踩了雷,只剩下不到200.目前我就是抱著玩 游戲 的心態,死活不再追加投資。現在濫發股票,跌破發行價已成常態,我們兩眼一抹黑,不知什麼時候就踩上雷。如果實在想要實踐一下,可以先拿虛擬盤練習一下。

個人覺得這得要看你的技術水平了,如果可以跑贏90%的人,為什麼不能全那來炒股,但是如果自己都沒能穩定盈利,就拿全部身家來炒股,這其實和賭博無異,個人覺得成熟的做法應該是那出2萬出來練手,8萬去投資ETF基金,創指,深滬50等穩定盈利基金。

G. 存款拿來買股票可以嗎

拿出一部分是可以的。
原則上是多餘的錢,未來一兩年不影響家庭生活的,
不能把家底全投入。

H. 鼓勵居民儲蓄進入股市,增加股市的長期資金,這樣做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鼓勵居民儲蓄進入股市,增加股市的長期資金,這樣做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1月4日晚間,銀保監會發布了重要公告提到: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信託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鼓勵各類合格投資機構參與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

雖然銀保監會提出了促進居民儲蓄入市的建議,但是並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銀行、股市、投資者多方協調的,是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

不過,從去年出台關於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規定,到銀行以後售賣的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銀行理財產品被允許投資股票性質的股票型基金,再到如今的引導儲蓄資金入市,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保息可能會不復以往。

對於普通人來說,"閉著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當下應該提高自身投資理財的能力,合理規劃資產配置,兼顧收益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