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底撈股票代碼06862
今開17.460 最高17.600 成交量1329萬股 昨收17.520
一、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以經營川味火鍋為主的連鎖品牌,創始人為張勇。
1994年3月25日,四川省簡陽市海底撈火鍋城正式開業。2018年5月17日,海底撈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9月19日,海底撈確定最終發行價,每股17.8港元。9月26日,海底撈正式登陸香港資本市場。2020年,海底撈凈利潤3.093億元,同比下降86.8%。2021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排名360。11月5日,海底撈公告:決定在2021年12月31日逐步關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對較低及經營業績不如預期的海底撈門店。
二、服務特點
1、服務態度:因為食客很多,經常要排隊,餐廳就為等待的顧客提供免費美甲,美鞋,護手;免費飲料、零食和水果。並且服務員來自五湖四海,可以找老鄉服務,態度很熱情。 服務周到,甚至在衛生間里都會有專人服務,包括開水龍頭、擠洗手液、遞擦手紙等。
2、味道地道,特色突出。海底撈火鍋有10多種鍋底,如:牛油火鍋、鴛鴦火鍋、番茄火鍋,菌湯鍋等。
價格方面,地區不同,略有差異。
大部分店有自助調料台,有約20餘種調料,您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任意調配;另外,還有免費水果,季節不同,水果也有所不同,如:聖女果、哈密瓜、西瓜等;也會有小米粥或是銀耳湯等。
3、選擇自由:海底撈所有的菜品都是可以叫半份的,半份半價。這樣就可以品嘗更多種類的食品了,而且價格不高。2019年10月1日,海底撈面向的大學生6.9折優惠是周一至周日通用的,具體打折時間為:周一到周五每天14:00-17:00,以及22:00到次日7點;周六周日為深夜零點至早上7點;周末兩天早上9點至深夜零點,可享受8.8折優惠。
B. 海底撈股價接近腰斬,市值暴跌2000億!暴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海底撈股價接近腰斬,市值暴跌2000億!暴跌的原因是:
1.業績不及預期出現大幅度下滑導致價值重估;
2.海底撈出了服務其他都沒有特色,導致回頭客越來越少;
3.海底撈戰略定位高端,很多消費者都被淘汰。
海底撈火鍋我相信很多人都吃過,誠實地說服務確實非常好,但火鍋味道確實非常一般,價格也比較高這導致沒有性價比,這也讓海底撈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很多人去海底撈為的就是享受服務,但對於很多工薪階層而言這種沒有性價比的火鍋不吃也罷。海底撈股價接近腰斬,市值暴跌2000億!暴跌的原因是業績不及預期出現大幅度下滑,這讓投資者非常失望,股票價格這么高肯定要價值重估,海底撈定位也出現問題,導致回頭客越來越少,從而投資者對企業的微量非常不看好。
海底撈作為餐飲沒有把美食做到一流卻把服務做到一流,這應該是非常奇葩的事情,這種定價本來就存在很大的爭議,海底撈暴跌也不意外,畢竟海底撈已經過了高速發展期,後面就是靠品質吸引消費者的時候。
C. 海底撈股票持續下跌春節後有望上漲嗎
Haidilao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
HKG: 6862
29.70 HKD −0.30 (1.00%)▼
海底撈股票在2019年從17HKD上漲至37HKD之後,目前處於下降趨勢。如果當前支撐該股票的價格跌破,2019年5月24日可能跌至26.60HKD。
D. 海底撈創始人成新加坡首富,那麼海底撈是外資企業還是中國企業
1994年3月25日,四川省簡陽市海底撈火鍋城正式開業。2018年5月17日,海底撈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9月19日,海底撈確定最終發行價,每股17.8港元。9月26日,海底撈正式登陸香港資本市場。2020年,海底撈凈利潤3.093億元,同比下降86.8%。 2021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排名360。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2-01-2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E. 8個月市值蒸發超3000億!「火鍋茅」海底撈緣何跌落神壇
作者 |吳楠
主編 |谷越
導讀:
曾在2020年期間股價「逆流而上」的海底撈(06862.HK),卻在2021年國內疫情緩解之後走上了下坡路,短短8個月時間市值蒸發了3124億港元。是什麼原因造成海底撈股價的高台跳水?它又能給其他餐飲企業什麼警示?
2018年9月26日,創立了24年的海底撈(06862.HK)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第一天市值便突破千億港元。
2019年,海底撈憑借優異的業績,股價一路高歌猛進,並順利將創始人張勇推上了當年新加坡首富的寶座。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海底撈營收、利潤大幅下降,但資本市場的「抱團」共識卻讓「火鍋茅」的市值躍升上了新的台階,海底撈市值一舉突破了3000億港元的大關,令張勇得以蟬聯新加坡首富。
2021年2月份是海底撈的巔峰時期,市值最高暴漲至4682億港元。
然而,曾在2020年期間「逆流而上」的海底撈,卻在2021年國內疫情緩解之後走上了下坡路,股價從2月16日的85.779港元,跌至10月12日的28.55港元(截至財熵發稿時數據),短短8個月時間市值蒸發了3124億港元,張勇夫婦也因此跌落新加坡首富的位置。
伴隨著股價大跳水的,還有海底撈的管理層地震。8月24日晚間,海底撈發布公告稱,公司的兩位董事,也是當年海底撈創始人的舒萍及施永宏雙雙辭任,引發市場熱議。
以「服務」出名的海底撈,如今連投資者和自己人都「服務」不了。海底撈今日之境況,到底是疫情「後遺症」影響?還是另有隱情?財熵試圖從海底撈的發展 歷史 、經營模式、擴張路線中探尋其「跌落神壇」之軌跡。
1994年,一位當過電焊工、開過麻辣燙店的年輕小夥子一分未出,憑借著「信任」二字,拉攏了另外三名共出資8000元的「好友」合夥創業,在四川簡陽縣城支起了四張桌子,賣起了川味火鍋。
這家火鍋店,就是後來成為餐飲界神話的海底撈的雛形;而這個年輕小夥子,就是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另外三名好友分別是他的妻子舒萍、他的同學施永宏以及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
四人兢兢業業,憑借著出色的服務態度以及前沿式的門店包裝,讓海底撈在簡陽站穩了腳跟。但張勇的野心並不局限於簡陽這個小城市。1999年,張勇力排眾議,選擇在西安開設第二家海底撈分店。盡管後來海底撈在西安打響了名聲,但開設之初因管理不當導致業績虧損,四名合夥人之間產生嫌隙。到了2004年,張勇打算進軍北京的提議被其餘三人否決之後,裂痕徹底暴露。
2004年,張勇讓自己的太太舒萍和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先後「下崗」。少了這兩人的「阻礙」,施永宏的意見顯得「無足輕重」,張勇成功實現了進軍北京的夢想,並通過復制當初的「流量密碼」——變態服務,讓海底撈在北京混得風生水起。
此後3年,張勇一邊在北京、上海等地擴張門店,一邊開始布局產業鏈上游,為實現標准化生產鋪路。然而就在2007年海底撈慢慢步入正軌之際,張勇卻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讓施永宏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同時以原始出資額的價格,從施永宏夫妻手中購買了18%的海底撈股權。至此,張勇夫婦以68%的持股比例,成為海底撈的絕對控股股東。
如今海底撈的商業版圖已經擴張到全國,甚至已經走出了國門。回過頭來看,是張勇的「野心」和「狠心」成就了海底撈。有意思的是,張勇對施永宏「強盜似的豪奪」折射出了他無情的一面,但是海底撈能夠走到今天,依靠的卻是張勇近乎「卑微式」的服務理念。
在海底撈,有兩句非常著名的張勇語錄,一句是「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另一句是「員工是一個一個吸引的」。這兩句話,也成為了海底撈不可復制的「財富密碼」。
火鍋,作為一種脫離廚師的特殊中式餐飲,因為其方便快捷的烹飪方式而備受大眾喜愛,但也同樣因為如此,火鍋店的門檻極低,同質化很嚴重。在口味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如何才能留住消費者的心?
張勇在創立海底撈之初便摸索出了答案——用超出一般人想像的服務感動客人、吸引客人。比如在顧客等餐時幫忙擦鞋、拎包、美甲,給客戶帶孩子、送醬料等,這些「變態」的服務方式,令海底撈在簡陽縣城一眾火鍋店中殺出重圍。
之後的海底撈如法炮製,通過延續和創新的方式,將「差異化+極致化」服務戰略貫徹到底,從而建立起了特殊的「口碑營銷」:線下通過消費者口口相傳的方式吸引潛在客戶,線上則通過開辟新穎的互動方式在社交網路實現裂變傳播。至今,在海底撈過生日,仍是不少年輕人既覺尷尬又忍不住「獵奇」的一種體驗。
除了對客戶極致熱情的服務之外,海底撈對員工的人性化管理也為人津津樂道。當過服務員的張勇清楚地知道,想要靠服務取勝,離不開海底撈的每一位員工,所以他不僅在待遇方面給予員工高於業內平均水平的標准,在生活方面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同時在工作層面也賦予員工足夠的權利,比如擁有為客戶送菜、打折、免單的「先斬後奏權」。當海底撈把員工視為家人時,員工自然也會為這個家盡心盡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客戶的服務理念和對員工的管理理念,構築起了海底撈難以被復制的「護城河」。
不過在張勇眼裡,海底撈最強的地方,其實是「供應鏈」。
對於大型連鎖餐飲集團而言,供應鏈的強弱,在某種程度上會成為品牌決勝的關鍵。而張勇在很早之前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2006年5月,海底撈在成都創立了第一家生產基地,主要用於生產調味料產品,這是公司正式介入火鍋供應鏈的標志。隨後幾年,海底撈依照上游食材采購、倉儲物流、調味品和下游門店裝修、人力咨詢及其他服務等產業鏈鏈條的思路進行全面布局。
在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供應鏈運營體系之後,海底撈於2011年引入"阿米巴"經營模式,將旗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拆分為"獨立"組織,試圖通過扁平化放權管理和獨立核算的方式,激勵各大子公司自行 探索 利潤增長的機會,蜀海集團、頤海國際(01579.HK)、蜀韻東方等子公司在此背景下相繼誕生。
目前,海底撈旗下,蜀海集團主要負責食材的供應、儲備和運輸,蜀韻東方負責門店的裝修和翻新,微海咨詢提供人力資源管理、商品定價、品牌營銷等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負責為海底撈供應火鍋底料、蘸料等產品的頤海國際,早在2016年就先於海底撈登陸香港交易所。
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能夠保證食品安全和品質,提高采購和物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材料成本,最終實現餐企的標准化進程。而海底撈就是憑借著對成本和流程的高度控制,將商業版圖擴大到全國,最終邁進了資本市場。
一口火鍋「養出」兩家上市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都很罕見。海底撈能夠取得如此成就,背後顯然離不開掌門人張勇極具創新性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遺憾的是,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再精明的人也有犯錯的時候。這一次,張勇就踩錯了道。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令各行各業遭受嚴重沖擊,其中,極為依賴線下流量的餐飲業首當其沖,不少餐飲企業選擇停止擴張甚至主動關閉門店收縮戰線。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統計,2020年一季度期間,國內餐飲類企業「注銷+吊銷」的共計3.2萬家,意味著不到4分鍾就有一家餐飲企業倒閉。
但在危機之下卻總有膽大之人謀求機遇,張勇就是其中之一。
海底撈至今走過27年的 歷史 ,在開業20年後(2014年),海底撈的門店數僅為100家左右,5年之後(2019年年末),這個數字飆升到了768家。依靠門店擴張策略,海底撈在過去5年間凈利潤增長了7.7倍。
嘗到了甜頭的張勇野心更加膨脹。考慮到疫情期間門店租金容易議價,張勇趁著整個餐飲市場還未恢復元氣之際選擇「抄底」。單單在2020年,海底撈新增門店數量就達到了544家,同比增幅高達76%。
統計數據顯示,由於部分門店倒閉,2020年年末海底撈全球共有1298家門店,其中92.8%位於中國大陸。
如果從股價的走勢來看,2020年期間海底撈股價累計上漲近92%,張勇採取的逆勢擴張策略似乎很有成效。但從財報上看,逆勢擴張帶來的隱患已經漸漸顯露。
根據海底撈公告顯示,2020年海底撈的平均翻台率(表示餐桌重復使用率)為3.5次/天,這個數據明顯高於2.97次/天的行業平均水平。但如果縱向對比就會發現,報告期內海底撈的翻台率較前幾年下滑明顯,2016-2019年,海底撈翻台率分別為4.5次/天、5.0次/天、5.0次/天、4.8次/天。
對於餐飲行業來說,翻台率的降低意味著經營效率的降低,對應的凈利率指標也會有所下降。例如2016-2019年,海底撈的凈利率分別為12.53%、11.23%、9.72%、8.84%,但到了2020年,這個指標直線跳水至1.08%。當然,這其中不排除疫情影響這一客觀因素。
雖然海底撈在2019、2020年的凈利率及翻台率都出現了下降,但張勇當時並未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2021年初依然選擇逆勢擴張。2021年上半年期間,海底撈新增門店數超過280家,同時翻台率下降至3.0次/天。
這是什麼概念?
根據國信證券的測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撈單店的盈虧平衡線,如果跌破該數值,意味著海底撈單店或將虧損。從公司今年上半年降至0.48%的凈利率也不難看出,海底撈現在的處境比較危險。
針對海底撈翻台率驟降的情況,創始人張勇將其歸結於自己誤判了疫情的形勢,「2020年6月份,我判斷疫情在9月份就結束,但是直到今天(2021年6月)為止,我們中國台灣地區、新加坡的店還受疫情影響開不了。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去年6月我進一步做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
如果把張勇的話放在宏觀經濟環境之下分析,確實也不無道理。
一方面受疫情影響, 社會 購買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餐飲收入約為39527億元,同比下降16.6%。「疫情後遺症」蔓延到2021年,餐飲收入恢復依舊疲軟,數據顯示2021年1-8月全國餐飲收入為28919億元,與2019年同期幾乎持平。
另一方面,近年來居民杠桿率上升比較快,對餐飲行業也有一定的影響。數據顯示,中國居民杠桿率近年來持續飆升,2019年12月升至55.8%,2020年受疫情「催化」,一度上升至9月的64.1%,目前穩定在62%左右。杠桿率的持續上升自然會影響到居民消費,特別是對於走中高端路線的海底撈。
宏觀經濟環境對餐飲行業的影響是全面且漫長的。在疲弱的經濟狀態下,休 養生 息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被問及門店「加密」是否會影響業績時,張勇直言「盲目擴張的事情肯定會發生,一旦我整合好現在的門店,我還會擴張,因為這是我的使命。」
看樣子,張勇是打算「不撞南牆不回頭了」。
海底撈的成功是多重因素的結果,而走向下坡路,顯然也不是張勇看錯時機這么簡單。
結合海底撈近幾年的發展情況以及外部環境因素變化,財熵梳理出了海底撈遭遇的三大「困局」:
一是擴張之路「上下兩難」。 海底撈曾經的營收主要是由一二線城市貢獻,但隨著近年來海底撈自身的加速擴張,以及一眾明星火鍋店如陳赫的賢合庄、鄭凱的火鳳祥等新勢力的瘋狂搶占,海底撈一二線城市門店的流量被不斷蠶食;而在下沉市場,海底撈則需要面臨在定價及口味層面上具有先來者優勢的當地火鍋品牌的挑戰。
通過拆解海底撈2021年上半年的翻台率,財熵發現,在一線城市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時,二三線及以下門店的翻台率依舊下降明顯。雖然在海底撈首席戰略官周兆呈看來,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力並不亞於二線城市,但下沉市場與二線城市之間存在的消費行為差異,無疑將成為海底撈未來擴張道路上的一大考驗。
二是成本攀升但漲價困難。 不需要廚師只需要火鍋底料的火鍋店看似沒有門檻,但實際上每開一家門店所需要的實際投入往往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即使是有強大供應鏈支撐的霸主,也要面臨成本上升帶來的危機。
基於海底撈的業務擴張,2019到2020年,公司在原材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上的耗費分別增加了9.1%、21.1%。海底撈曾經想把這部分增加的成本,通過漲價的方式「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不料引發強烈不滿,甚至被「罵上了熱搜」,最終逼得其出來致歉並表示重新降價。經此一事,海底撈的漲價之路是註定行不通了。
三是多元化之路坎坷。 為了稀釋火鍋這個單一品類在未來可能給海底撈帶來的風險,張勇近年來開始重視尋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例如通過行業並購、投資等方式將U鼎冒菜、Hao Noodle、漢舍中國菜等品牌納入麾下,或是自行孵化十八汆、佰麩私房面、撈派有面兒、喬喬的粉等多個全新餐飲品牌。
但遺憾的是,即使這些副業打的是「平價玩法」,但至今沒有一個闖出名堂。從海底撈今年上半年的營收結構來看,諸多副業營收僅占公司總營收的0.5%。看樣子,僅依靠海底撈供應鏈體系造就的平價優勢,並不足以復制火鍋品類的火爆。失去了「優質服務」特性的海底撈旗下品牌,還能走多遠呢?
「所有餐飲企業面臨的困難,我們同樣面臨;所有餐飲企業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依然沒有解決。」這是張勇在股東大會上表達擴張決心時說過的一句話。這里有謙虛的成分,至少海底撈在內部管理以及供應鏈建設等方面,對其他餐飲企業還是具有借鑒意義的。
但張勇這番發言,也將中國餐飲企業的弊病拎到了台前: 競爭格局分散、實力與擴張難以平衡。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餐飲連鎖市場在2020年的連鎖化率僅為15.0%,遠低於美、日等發達國家50%左右的連鎖化率。而火鍋作為可復制性較強的餐飲品類,2020年的連鎖化率也僅為18.3%。
在火鍋市場,海底撈算得上是頂尖選手,規模與營收都是佼佼者。但即便如此,經過加速擴張的海底撈在2020年也僅佔有火鍋市場5.8%的份額。在競爭異常激烈的賽道上,對於許多火鍋企業來說,「跑馬圈地」才是搶占市場的關鍵。於是,有些品牌極易陷入盲目擴張的尷尬境地。
在這方面,除了海底撈,另一個典型例子是在港股上市的火鍋企業呷哺呷哺(00520.HK)。2017到2020年間,呷哺呷哺的門店數從759家增加至1061家。雖然擴張速度相對海底撈而言更為平緩,但呷哺呷哺的「抗壓能力」顯然要弱得多,不僅翻台率從2014年的3.8下跌至2020年的2.3,凈利潤增長也在2018年迎來拐點,公司股價更是從巔峰時期的27.15港元跌至10月12日的6.59港元,8個月時間市值蒸發超過200億港元。
企業通過擴張實現規模化本身無錯,但一方面要重視宏觀環境,不要盲目擴張;另一方面則要在擴張的同時保持質量 。而海底撈和呷哺呷哺在飛速狂奔的背景下,漲價、產品安全、服務態度下降等負面問題時有發生。
如何在擴張過程中保證規模管理、服務質量、餐飲品質的一致性,是眾多連鎖餐飲企業需要正視並解決的問題。
F. 海底撈是外資企業嗎
因為海底撈注冊地為並非國內,所以這家企業不能算作國企,而是外資企業。2018年9月,海底撈控股公司在香港上市,注冊地為開曼群島,全名是HADILAO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經營體系也是由海底撈開曼公司、57家附屬公司在內的368家分公司共同組成。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之後又在我國北京、上海、沈陽、天津、西安、武漢、天津、石家莊、鄭州、南京、廣州、杭州、深圳、成都、重慶等地區及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創建了百餘家直營連鎖餐廳。在「海底撈」上市前夕,老闆張勇攜全家移民了新加坡。2019年8月29日,福布斯(Forbes)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2019新加坡富豪榜單,49歲的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今年以138億美元(約合約1000億元人民幣)的身家凈值成為新加坡新晉首富。
截至2019年9月27日,海底撈股價報33.35港元,下跌1.33%。相比年初的每股17.11港元,海底撈今年以來漲幅超90%。於2019年8月20日晚間,海底撈發布半年報,2019年上半年,集團收入116.94億元,同比增長59.3%;營業利潤9.12億元,同比增長40.89%;公司股東應占利潤9.11億元,同比增長40.92%,新開餐廳130家,門店總數增至593家。2019年海底撈的翻台率自2017年起再創新低,從2017年上半年5次/天跌至4.8次/天;同店銷售增長率也由2017年上半年6.4%減少至4.7%。其中,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同店銷售增長率為12.5%,超過一線、二線城市的3.3%和1.9%。
G. 海底撈市值
截止2021年10月29日開盤:海底撈開盤價22.55港元/股,市值1200.98億,市盈率69.94。
海底撈市值蒸發300億
疫情期間海底撈股價從2020年3月19日的27.45港元/股連翻幾番,待到2021年的2月16日,其股價達到了85.80港元/股的歷史最高點,市值超過4500億港元。
但在這之後海底撈股價「跌跌不休」,最低觸及26.10港元/股;而截至2021年10月4月,海底撈收盤價為28.35港元/股,市值蒸發已近3000億港元,目前總市值為1547.63億港元。那麼海底撈的股價怎麼就受到如此重創?
(一)判斷失誤,疫情期間「抄底」。
回顧2016~2019年海底撈的財務數據,海底撈營業收入從78.25億元增長至266.1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0.4%;業績呈現高速增長狀態,而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因為門店的持續擴張和同店數據的持續提升(包括翻台率水平、客單價等)驅動。
2020年海底撈新增門店數達544家。截至2020年底,海底撈全球門店總數達到1298家。
然而海底撈的逆勢擴張,卻讓其門店翻台率變得沒那麼好看了。
一直以來,海底撈都保持著行業內較高翻台率,高翻台率不僅能給海底撈帶來更多收入,也意味著海底撈受市場歡迎的程度。2019年,海底撈的翻台率為4.8,屬於行業內較高水平。然而在盲目擴店後,2021上半年持續下跌至3,其中2021年新開餐廳翻台率僅為2.3。
(二)變貴了
翻台率上不去,還有一種辦法同樣可以提高海底撈的餐廳收入,那就是漲價。
據公司財報,海底撈2020年的人均消費金額提高到了110元,同比增長幅度4.8%,相比之下,2019年增長幅度為4%,2018年3.1%。也就是說,海底撈的確存在逐年漲價,而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其漲價幅度較高。
海底撈「提價」,一方面會降低部分消費者的復購率,另一方面海底撈處於不斷拓店狀態,下沉市場用戶對高價位的接受度也可能不及預期。
同時,對於海底撈來說,優質的服務體系也一度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但隨著國內餐飲全行業服務水平普遍提升,海底撈的優勢會弱化。
(三)副業實際營收有限
海底撈近年來也開始不斷嘗試做副業,通過多品牌、多業態策略以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但嘗試做新品牌,同樣是一個費時費力,不確定性高的選擇。
目前海底撈的餐廳副業已經涉及到麵食、蓋飯、米線、土豆粉、水餃等諸多快餐品類。但這些副業帶來的實際營收卻相當有限,根據公司財報顯示,截至2021H1季度,海底撈其他餐廳營收僅占總營收的0.5%。
海底撈做副業,可以依託自身較為完善的供應鏈,但同時又導致海底撈副業食材普通、工藝簡單、新品研發緩慢等弊病。因此,面對行業內一大波有備而來的競爭對手,海底撈副業很難擁有能打的核心競爭力。
H. 小放牛和海底撈是一家嗎
小放牛和海底撈不是一家。
河北小放牛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始創於1991年,是著名的河北菜品牌。歷經二十七年發展,現在河北石家莊、保定、唐山、邯鄲、滄州五市擁有21家直營分店,員工1400餘人,經營總面積達14000平方米,年就餐人數600萬人次,已成為河北最具人氣的大眾餐飲企業。酒店管理服務,飲料及冷飲服務,正餐服務,快餐服務,餐飲配送,預包裝食品銷售及網路銷售。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以經營川味火鍋為主的連鎖品牌,創始人為張勇。
海底撈在簡陽、北京、上海、沈陽、天津、武漢、石家莊、西安、鄭州、南京、廣州、杭州、深圳、成都、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城市和國家有百餘家直營連鎖餐廳。
2018年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9月11日,海底撈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其股份將於9月12日起在香港公開發售。9月19日,海底撈確定了最終發行價,每股17.8港元。9月26日,海底撈(新上市編號:06862)正式登陸香港資本市場。海底撈,截至2019年10月海底撈市值2千億港元。2019智慧零售潛力TOP100排行榜,海底撈排名第35名。
2020年1月9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海底撈以市值1570億元位列第3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