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知識 » 疫情買股票都掙到錢了
擴展閱讀
中新科技股票最高價格 2025-02-12 14:45:51
股票資金賬戶為負數 2025-02-12 14:40:17
股票交易稅怎麼查 2025-02-12 12:27:38

疫情買股票都掙到錢了

發布時間: 2023-01-23 12:27:18

Ⅰ 「探索」:買股票到底賺的是什麼錢



Hello,大家好,我是愛投資的ALICE。


老百姓買股票都想賺錢,但 賺的是什麼樣的錢 ,大多數股民朋友是沒有概念的。


很多在其他領域很精明甚至很成功的人士,卻在買賣股票上面表現的很懵懂。


買股票不像買彩票,選個號碼,等明天開獎看盈虧。

也不是買賭博的籌碼,等開盤賭大小。

更不是看消息,看新聞,看大師預測,拍腦袋亂買亂賣!


每個人都希望能通過投資賺取更多的收益,但是投資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要考慮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


在進行一項投資之前,至少要搞清楚賺錢的邏輯,搞清楚股票投資到底賺的是什麼錢?是怎麼賺的?






股票投資賺的是什麼錢?



股票投資和實業投資有一部分是相似的,比如分紅的錢,比如成長的錢


舉個例子:


股票投資還有一部分是情緒波動的錢


舉個例子:


所以投資股票歸根到底,我們賺的主要就兩部分錢:


一部分是公司利潤增長的錢,我們稱之為賺業績的錢,這里已經包含公司分紅了。


另一部分是股票價格波動的錢,我們稱之為賺估值的錢,是市場情緒對公司的樂觀預估,含政策的影響。



為什麼是「賺業績的錢」和「賺估值的錢」這兩部分呢?



這可不是愛姐在瞎掰,是有嚴格的數學公式的:

市盈率=市值/凈利潤


什麼是市盈率?

市盈率 它代表的是以現在的價格買入,靠凈利潤回本的年限。我們一般用市盈率代表股票的估值。


愛姐舉個例子讓你更好地理解這個公式:


再將公式變換一下:

市值=凈利潤*市盈率


邏輯很簡單,就是說,一個公司的業務經營良好,利潤率不斷地增長,其凈利潤就越高,市場會認為這是一家更值得投資的公司,給的估值就會越高,市值就會產生倍乘效應。由於一個公司的總股本,也就是股票數量的總和是不變的,股價也會相應地倍增。


我們一般用市盈率代表估值的大小,

用凈利潤來衡量一個企業賺不賺錢。

可見,我們買股票我們賺的主要就是估值的錢和業績的錢。


這不僅有數學公式的嚴謹性,還有案例證明其行之有效,並且能夠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持續戰勝市場。


美國有一個投資家族,半個多世紀來,其祖孫三代憑借著同一套理論,縱橫美國股海,1947年從5萬美元起家, 45年資產翻了18000倍,達到9億美元, 到如今管理數百億美元的資產。


這個家族叫做 戴維斯家族 ,這套理論是 戴維斯理論。



什麼是戴維斯理論呢?

就是關於 市場預期 公司股價 波動之間的 雙倍數效應的理論

股價=每股收益率*市盈率


講到這里,你可能就迷糊了,前一個公式是市值和凈利潤,這個公式是股價和每股收益,也不一樣啊。


別著急,愛姐將公式放在一起,你就明白了,實際上是異曲同工。

市值=凈利潤*市盈率

股價=每股收益*市盈率


上一個公式做分子,下一個公式做分母,比一下,你會發現

市值/股價=總股本

凈利潤/每股收益=總股本


什麼是總股本呢?

總股本就是上市公司股票數量的總和,這個是不變的。


總之啊,要想在股市賺錢,就繞不開 賺業績的錢和賺估值的錢。



業績和估值這兩部分錢到底是怎麼賺的呢?



1、賺業績的錢


所謂賺業績的錢,市場上的說法有很多,賺公司的錢,賺成長的錢,賺公司成長的錢,賺利潤增長的錢,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是指著眼於經營性資產盈利的確定性,尋求穩定的業績回報,並輔之以高比例分紅。


說白了,你賺的錢就是企業利潤增長推動的,所以我們要買好公司的股票,只有好公司才可能持續地創造效益,這樣我們作為股東就能跟著分一杯羹,當然好公司也同樣需要時間來證明,所以賺成長的錢一般跟價值投資、長線投資以及基本面分析聯系在一起。


要想賺業績的錢,大多是投資藍籌股。

那什麼是藍籌股呢?

先搞明白,何為藍籌?

西方賭場中,有三種顏色的籌碼,其中藍色籌碼最為值錢。

所以你可以簡單理解為藍籌股就是值錢的股...


如果把「股票圈」比喻成一個婚戀市場的話,

藍籌股大概就是個成熟穩重的大叔,身強體壯,八塊腹肌;身家豐厚,收入不菲。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盡管藍籌股有如此成就,但每次賺了錢也會很大方地分給女票用,也就是定期給分紅。


股票市場上典型的藍籌股,比如奶製品龍頭——伊利股份、白酒類龍頭——貴州茅台,這些細分行業的龍頭股,前景廣闊,市場佔有率領先且穩定,成本和收入都較易鎖定,利潤既好算也好看,就是那種既簡單又賺錢的生意。


以貴州茅台為例:


我們從供求兩端和現金流的角度分析一下:

從供給端來說 ,茅台酒本質上是大自然的作品,赤水河的水,質優價廉,放在經濟學中就是成本低。離開茅台鎮,產不出茅台酒,稀缺性強。


從需求端來說 ,各種經銷商和零售渠道都想賣茅台酒,天貓、京東都是「求茅若渴」,而且茅台酒不僅不愁賣,甚至還會惜售,畢竟酒這東西是越放越值錢。


長期的供不應求,使得茅台在上下游產業鏈的話語權特別強,霸氣的很。

怎麼講?

白酒是TO C的行業,也就是茅台要從上游供應商拿來原材料加工,再通過下游經銷商賣給消費者。


比如茅台從A公司拿了10萬包乾燥劑,共計20萬,茅台可以不付款就先把貨提走,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賒賬」,那麼這筆錢就要記在應付賬款科目里。茅台2019年應付款15億,也就是有15個億是欠了上游供應商的錢。


由於茅台很好賣,下游的經銷商往往要先付款才能拿貨,否則就搶不到貨源了,那麼這筆錢就要記在預收賬款科目里,茅台2019年預收款137億,也就是有137億是下游經銷商提前打的款,屬於先交錢後發貨。


這有多牛呢?

這相當於,茅台一分錢沒花就可以拿到150億的佔用資金啊。

可見,白酒行業賺的都是100%的現金,現金流非常充裕!


另外,價格由供需決定,由於茅台的長期供不應求,茅台酒的價格穩中有升也是必然結果。


茅台酒的核心競爭力是品牌價值,如今的茅台相當於一個標榜身價地位的不可再生資源,很多人買它其實真不是為了喝它。而茅台每年提點價格就夠年度業績KPI了吧,這簡直是最簡單又最賺錢的生意模式了。


而且這種生意經營起來無需費腦子,並不依賴運營能力。


5年內,茅台的掌門人換了又換,從袁仁國,到李保芳,再到剛剛上任的高衛東,掌門人的不斷變動對業績壓根沒有影響,茅台就是巴菲特所說的任何人都能經營好的生意。


上一隻被巴老爺子這樣誇的股票就是他拿了32年沒有賣掉的可口可樂。


2、賺估值的錢


所謂賺估值的錢,說法也有很多,賺市場的錢,賺情緒的錢,賺股價波動的錢


是指在標的公司業績尚未完全兌現時,給予其更良好的預期,提升其市場可接受的估值水平(如市盈率、市凈率和市銷率等),變相「拉動」股價上升,從而實現收益的做法,其往往與主題炒作、短期投機和技術分析聯系在一起。


要想賺估值的錢, 一般要去買概念股、題材股或是重組股。難點在於,要在泡沫破裂之前及時賣掉。


比如

2020年兩會之後,地攤經濟成為新冠肺炎疫情後經濟復甦的新動力,總理說那是人間的煙火,龍頭股——廣百股份(002187)「奉旨」短短一個半月從6塊漲到20塊,當然結果可想可知,漲上去之後又一地雞毛,現在跌回到8塊了。



再比如

創業板指,如果你要賺取創業板估值增長的錢,就要在低估值區域不斷買進,在高估值區域不斷賣出。




2018年年末,當時大盤持續下跌,市場的估值已經來到了極低的位置,熊市特徵非常明顯。


巴菲特曾說過「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這個時間段,大家紛紛呼喊凌冬將至,聰明的資金早已悄悄開啟布局,分批買買買。


直到2020年年初 科技 股大熱,市場連續幾天成交額破萬億,融資融券余額也大幅上升,市場估值來到 歷史 高位,創業板估值漲幅130%,創業板指也從不到1200點漲到2900點,漲幅也超過130%。





那麼賺業績的錢和賺估值的錢,二者孰優孰劣呢?哪個更能賺到大錢?哪個更加適合普通投資者?


我們下一篇給出答案?


下篇預告:【抉擇】:什麼姿勢買股票更容易賺大錢?

Ⅱ 現在的股票還能買嗎

現在的股票還可以買,但是現在市場變化大,買股票都是有一定風險的,贏與虧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要做好准備。

一、現在買股票要做好足夠的知識儲備。

股票的知識包括了如何炒股,如何看懂股票的走勢,交易時間和漲停這些,現在市場變瞬息萬變,交易規則也在不斷的發生轉變,所以要與時俱進。這種時候不僅僅要看這只股票以往的走勢,還要了解股票的背景,也就相當於投資者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理論基礎,還要了解經濟背景以及行業的現狀、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這些結合起來分析這支股票未來的走勢,這樣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綜上所述,股票隨時都可以買,但是買哪一隻股票就在於自己的分析以及判斷,提前做好准備,才能在跌宕起伏的股市中明哲保身。

Ⅲ 2021年大家股票都掙錢了嗎聊一聊掙錢和賠錢的比例

散戶虧錢這個現象肯定是普遍的,個人認為是二成人在賺錢,八成人在虧錢,就在我身邊的都是虧錢的比賺錢的多。我個人從2006年開始炒股,到目前15年時間,翻了5倍有餘,雖然不多,但是關於如何虧錢還是深有體會的。2021年的整體行情還算可以,但是即使如此。總體下來也有50%的人是虧損的,賺錢的人只有一半兒。現實還是非常殘酷的,不是什麼人都能夠玩的好的。
拓展資料:
一、很多人說散戶資金量小,不能影響股價,莊家太兇殘,這些都是原因,但是我覺得還是個人的主要原因,可能很多散戶總在說,一賣就漲,一買就跌,拿不住等等導致虧損,其實都是由以下幾個原因導致的,你需要努力:心態太急,大部分散戶進入股市是跑步搶錢的心態,根本不是投資,希望每天漲停板,最好每個月翻一倍。由於本身投入的錢大部分是辛苦的積蓄,所以心態非常不穩定,追高時豪情萬丈,一跌就心態崩盤,快速割肉。該勤快的地方懶,該懶的地方過度勤快。什麼意思呢,很多散戶買入的股票都不知道自己買的股票是做什麼行業的,行業中的地位,已經行業的發展前景,是否值得長期持有等等。你只有對你買入的公司有了一定的深入了解,才能知道是否值得買入,已經是否長期持有獲利。
二、基本的技術分析能力沒有,喜歡聽人家的推薦。實際上股市是情緒市,資金市,技術並不能保證你一定賺錢,但是技術可以提供你一個止損,止盈,以及何時買入的參考,相當於一套可以考慮的規則,而不是情緒化的交易。總結:散戶的子彈是有限的,機構的子彈無限多。散戶的消息是滯後的,機構是出貨給散戶的。散戶的技術是低年級,機構技術是博士後大數據演算法。散戶是接盤的,機構是坐莊的。散戶交易短線來回損失,機構交易長線攤薄成本。

Ⅳ 為什麼2021年90%的人炒股都在虧錢

這種情況在股票市場中是非常常見的。在股票市場中流傳的一句話叫作七虧二平一賺,也就是說最終只有10%的人能夠在股票市場中賺到錢。不管是在2021年還是在什麼其他年份,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一個情況。無非有些年份它整體是一個大牛市,可以掙到比較多的錢。但是在正常的情況下,在股票市場中都是只有10%的人能夠賺到錢的,剩餘的人基本上都是在虧錢。實際上就是因為買賣股票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具有風險性的操作,而在股票市場中又有非常多的散戶小白,這些人是不懂得如何去購買股票的,很多時候就是隨便買一隻股票放在那裡,那麼自然就會虧本。而即便是一些非常專業的投資人,他也不一定能夠保證自己的收益非常好,同樣也有著虧損的可能性。股票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很難具體的把握住。那麼這個時候出現虧損,自然是有所應當的。

Ⅳ 疫情開放可以買醫療公司股票,會賺錢嗎

疫情開放可以買醫療公司股票,會賺錢。通過查詢相關公開信息,新冠疫情防控放開後,醫葯行業會有短線的爆發性的賺錢機會:醫葯行業,新冠治療葯會有短線的爆發性機會。感冒類型的葯品、保健類型的葯品或者食品也會有一定的機會。

Ⅵ 拿20萬買布洛芬股票能賺多少錢

能賺40萬,
疫情影響布洛芬在近一個月股價每股27元漲至56元,這中間的利潤增長一倍之多。
囤葯風興起後布洛芬成為熱炒葯物之一,但市場終會恢復正常,個人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Ⅶ 我身邊的每個人都在說買股票在賺錢,而且比工資多多了,他們的生活開銷都是靠股票賺的錢,這是真的嗎股

會玩的掙錢,懂行情的掙錢,不懂不會玩,就輸錢

Ⅷ 你身邊有沒有炒股發家的人,股市就是他的提款機

有啊,我就是股市的提款機。現在提的差不多褲衩子都快沒了

有啊!。。。比如我。


我也是,頓悟以後,股市就是提款機,而且還很簡單

還真有,我就是看他發財了,然後一激動,把我三十萬的私房錢都投入到股市,嗯,兩年不到,現在就只有十一萬了。我好慘呀。您說我能不能向他要賠償呀。親。

真人真事:我一個親戚(一個門房裡的,應該算我叔叔的),為人老實,沉默寡言,在一家電纜廠上上班的,家裡有一套房子,然後他上班一年大概八萬不到。生活屬於不窮也不富裕的。反正大家都覺得他這輩子應該是一眼看到頭了,沒有什麼大前途了。

然後,突然有一天,他到我們家借錢。當時我們都很好奇:這人平時沒有什麼不良嗜好,家裡也沒有聽說要辦什麼大事,怎麼會莫名其妙要借錢呀。所以一番寒暄後,這錢我們家最終也沒有借給他。

後來,我們聽說他把房子都抵押了,找好多人借了一屁股的債。都買了一隻股票。當時我們都覺得他瘋掉了,這是准備一把把家都敗光的節奏呀。

結果呢:他買的那支股票從四塊不到,六個月不到,沖到了21塊多。親,他全倉梭哈,一百多萬的。反正後來據他自己說,賣掉的時候,總共是九百多萬,一千萬不到。

我這個叔叔絕對是人才,他後來自己說的,他在廠里上班,聽到的小道消息,他們廠的老闆要收購一個葯廠,人家可能都是聽聽就算了,他放在心上了,所以拚命一搏,賺到了他上班一輩子都掙不到的錢。

而且,我這個叔叔掙了這個錢後,直接就是在城裡,買了兩個商鋪和一套別墅。現在股市裡就一百萬放著玩玩。生活不要太瀟灑呢。

所以,我真的看到有人是靠炒股發家的呢,當然,這類人是少之又少,但是確實有的。

發家不敢說,提款機也不敢說,我只能說改變了我的命運!我股齡十八年,從2003年最初投入二千元開始接觸股市,半年時間虧了一半退出股市;2008年股災時又沖入股市又腰斬退出;2013年底又沖入股市,投入十三萬左右到2015年牛市最高峰凈賺102萬,然後股災結束後我跌去83萬左右仍然盈利18萬左右,2017年完全賣掉股票賺了69萬左右空倉到2019年初,幸運的躲掉2018年全年的陰跌股災!最遺憾的是去年疫情年我幾乎沒有買股票,只操作一次賺了十幾萬,因為看了某些時政大神的文章說金融風暴要來了遠離投資所以去年基本沒有買股票,本來自己相當看好的幾只股票沒有買錯過了財富自由的機會,那個悔呀!現在我不再完全相信大神的文章了,還是按照自己以前的步驟來操作,我相信未來我會有好的收成,自己大概算了一下成本,本金大概70萬左右,利潤大概140萬左右,而且過半本金基本都是這兩年才投入的,基本全部身家!雖然不敢說提款機,給我足夠的時間,改變生活質量應該是不難的!總結十八年來的股市經歷,我認為想要在股市開竅那是用時間堆出來的,有了多年的經歷才會明白什麼叫股市,才會有可能從中賺錢!還有運氣非常的重要,股市也是拼人品的地方!

沒有!賠的褲衩都不剩的很多。我也被套30多萬[捂臉][捂臉][捂臉]

當然有,這樣的人鳳毛麟角。但是,絕大多數的散戶都是提款給股市。

看看下面一個朋友,就做日內1%差價,一天賬戶滾一遍,把股市當提款機的。


再看看一個天天提款給股市的


昨天滬深300指數跑贏90%股票,小散朋友們,咋整。還是老老實實買指數吧


我有個同事30萬本金,最多的時候達到120萬後來還剩70多萬時出來了,在城裡買了套房,首付加貸款一共100萬左右,現在這個房子值3,4百萬吧

長期賺錢的人肯定有,但是能當提款機的基本上一般見不到!

看到這里,也許有許多人會取笑我說,你怎麼知道沒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在網上很多啊!對於這樣的反駁,我只能回答兩個字,呵呵。

言歸正傳,為什麼把股市當做取款機的人你基本見不到呢?

首先,也許很多人都沒有搞清楚股市的本質是什麼?股市的目的是為了是給上市公司融資!通俗一點來講,就是廣大的投資者給上市公司給錢,我這樣子直白的說,大家明白嗎?確實,也有極少數的散戶可以在股市上掙錢,但是大多數的人不要忘記了,這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市場,如果大多數的散戶都能夠掙到錢,那麼上市公司還能融到資嗎?

第二,這一個市場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市場,散戶根本不能決定股票價格的上漲和下跌,那這個決定權在哪裡呢?大家都知道就是所謂的莊家!每一隻股票所包含的內部重要信息,對於絕大多數的散戶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所以,一些天真的散戶認為通過內部信息來戰勝莊家,一開始你就輸了!

第三,既然通過信息不行,那麼可以通過技術研究行嗎?在股市上有很多技術派的專家,他們試圖通過各類技術指標的分析來預測市場,其實,這才是對散戶的最大的誤導!你知道嗎?這些不同種類的技術派的創始人,要麼一輩子就從來沒有參與過股市,要麼就是最後家破人亡!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管是進入股市的老手還是新手,一定不能有一夜暴富的想法,更不要迷信任何一種所謂的炒股秘訣,相反,我們更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操作研究上,包括資金管理,風險控制,情緒管理,和市場分析等等,這樣才可能提高我們在市場上生存下來的概率!

先要考慮如何活下來,再去想以後怎麼掙大錢!


做什麼都有成功的人?成功的方法是不是提款機?其實要看你自己的能力,每一個股票都有它的股性,在別人恐懼時買入,別人貪婪時賣出每個股票都能賺錢,其實玩股票就是玩的是心理戰術,和忍耐力,只要按照你自己熟悉的一兩個技術指標,嚴格按照方法發出的信號買入和賣出可以肯定的說,賺錢是很容易的

Ⅸ 現在徹底搞不明白了,為啥疫情這么厲害股市還漲

為什麼疫情這么厲害股市還在漲?這點卻是讓人不太理解,因為疫情是影響經濟的,全球的經濟都受到負面影響,大國當中也就只有中國今年是正增長的,其他的都是負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股市為什麼還在漲?1、中國股市上漲是靠實力疫情在中國爆發後股市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春節後第一個交易日就開啟了暴跌模式,不過很快就反彈了,3月份海外逐漸蔓延的時候股市也迎來了二次探底。但是中國及時、有效的採取了最為科學的抗疫措施,全民都遵循科學,用2個月的時間將疫情基本控制住了,4月份後我們的生活慢慢恢復如常,哪怕是最嚴重的武漢也在4月8日迎來了「解封」。

也正是因為致死率在大幅下降,這才讓美國有了走「集體免疫」的底氣,不過這種「集體免疫」也並非是完全的,而是扭扭捏捏的,因為集體免疫這個罪名無法承擔,但是又無法做到嚴格隔離,就只能在當前的現狀「混」下去,其本質還是「集體免疫」的路子,美國總統都被感染了,實際情況會有多嚴重?美國目前公布的數字來看,每100個美國人中有2.6個人被確診,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誰還沒有100個認識的人啊。總得來說,A股和美股都在疫情後上漲,但是中國靠的是實力,美國靠的是印鈔,這是吃美元霸權的底。

Ⅹ 2020年,你賺到錢了嗎細數這一年大家的理財賬單

2020年,你賺到錢了嗎?

過去的這一年,股市龍頭頻頻創下新高,基金市場一片火熱,各類理財產品也頗受關注,理財已成為「全民運動」,90後也忍不住跑步入場,甚至還將飯圈獨有的偶像文化帶入了金融圈。

是從眾心理,還是早日實現財務自由的渴望?投資理財眾生相,無不反映著當下民眾對於資產保值增值的渴望。

春節將至,趁著閑暇,我們也來翻一翻,細數這一年大家的理財賬單。

【看案例】

炒股能跑贏休眠賬戶嗎?

「完美收官,5年掙了40多萬,去年掙了20多萬。」「7萬的本金,賺了2萬1。」「贏贏輸輸,輸輸贏贏,一年下來盈利了38%。」「投資了半個月賺了5萬,哈哈。」2020年剛剛過去,就有不少股民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戰績。

有媒體測算得出,2020年A股人均賺了10.5萬元。是不是感覺很沖動,想馬上入市賺銀子,建議再來看看下面這些股民戰績再做決定:「沒有追漲殺跌,20萬虧了一半以上,欲哭無淚。」「買在2700點,套在3500點,20萬變成了4萬,慘無人道。」「 巨虧36萬,哭無力,不想說。」「年中賺了60個點,後虧完,本金虧16個點。」

2020年,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A股低開高走。到年終,上證指數漲13.87%,深成指全年漲38.73%,創業板指全年漲64.96%。但「賺指數不賺個股」是市場的真實寫照,除部分板塊表現搶眼,不少股民跟上了指數的輪漲,在大漲中收獲頗豐,十分「拉仇恨」外,不少股民的收益曲線波動都很大,出現過較大幅度的回撤,甚至在過山車式的行情中大虧。

東方財富網一份問卷調查顯示,2020年盈利的股民佔比51.9%,其中11%的股民盈利超50%,15.7%盈利介於20%至50%之間,25.2%盈利在20%以內。另有48.1%的股民表示年內是虧錢的,其中31.4%的股民虧損在20%以上。

也就是說,一個收益為零、全年未操作的睡眠賬戶,從收益角度來說,跑贏了將近50%的股民。

在某事業單位上班的徐先生,最近一年虧損超過了12萬,累計虧損幅度超過70%。自從2015年入市以來,徐先生僅享受了2個多月的牛市紅利,即陷入虧損噩夢,期間還歷經多次「千股跌停」。

去年年初,他買入的一隻口罩概念股連續大漲,短時間內收益超過60%,之後又買入了新基建概念股,收益不菲。以為「悟道」的徐先生,多次產生了辭職炒股的念頭,但之後的一系列操作,讓他「憑運氣賺來的錢,最終虧在了技術上」,打漲停板、追逐熱點,短時間內他的收益就變成了負數。隨後增加投資,又虧損,繼續追加資金,又繼續虧損。

到9月份的時候,「老韭菜」徐先生終於在小牛市裡絕望了,大盤跌跌撞撞上漲,他的賬戶跌跌不休降低。

2019年,在親戚帶動下,曾女士帶著幾十萬資金殺入股市,每天研究業績和走勢,但一年多來的經驗,讓她直呼「看不懂」。「明明是估值低、業績好的公司,買了以後就是不漲,明明已經漲很多的股票,以為沒戲了,沒想到還一直漲,即使買了也拿不住。」

曾女士笑言自己就是「小韭菜」,看不懂,還虧錢,太沒意思了,「上上下下高達40%的波動幅度,曲線都是直上直下的,連個彎彎都沒有。」

基金投資很好賺?

2020年的基金市場很「嗨」,主動股票型基金與混合偏股型基金均拿下超過58%的平均收益,超過百隻基金收益翻倍,公募基金因此也火速「出圈」並頻登熱搜榜。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末,國內146家公募機構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9.89萬億元,直逼20萬億元大關,較2019年末增長了34.7%。

這一熱度延續至今年。據公開數據統計,1月85隻新發基金中,有39隻出現了「日光」。

株洲市民也分到了「羹」。從2009年就開始玩股票的蔡先生,沒想到自己投資10多年,最後是在基金上賺了錢。 「我資金量不大,也不專業,加上又喜歡玩短線,頻繁操作,前幾年股市投資基本上沒賺什麼錢。」

2018年開始,蔡先生接受朋友推薦,投入10萬元開始買入基金,看到去年行情不錯,又增加了一些投資。這一次,他不再「自由發揮」,而是選擇相信做投資顧問的朋友。目前,他手中的5隻基金,持有時間最短的也在3個月以上,整體收益達到了21%。「『半桶子水』的人更容易筐瓢,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啊。」蔡先生感慨。

做鹵菜生意的張先生,平時工作太忙,基本上沒時間學習和研究投資理財知識,前幾年買股票,大部分是買了以後就放在賬上。「我也沒什麼時間去看,看了如果發現跌了,自己心裡也著急。」曾經最多的時候,張先生賬上的投資虧損高達20%。

去年開始,他陸續購進6隻基金,現在收益也都有20%以上。「投資還是要心態好,我覺得,用來投資的錢,不能算作個人資產之內。」他笑說,用來投資的錢必須是不急著用、不至於影響生活的閑錢,不然等到用錢的時候,正好是投資下跌階段,割肉出場太不劃算。

「寶寶類」理財不香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將小額流動資金放進「寶寶類」理財產品。這類產品,主要是支付寶的余額寶、騰訊的理財寶、平安銀行的壹錢包等等,以淘寶發端的、以寶類冠尾的貨幣基金等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

市民陳星可以算是「寶寶類」理財產品的「老客戶」了。「最早是在京東金融開始買,後來在支付寶、微信渠道都買了。」存進去的,都是手頭暫時用不到的閑錢,因沒有其他更好的投資渠道,放進「寶寶類」理財也算是一種投資方式。

「寶寶類」理財,最初吸引大家的就是收益穩定且高於銀行活期存款,而且取現方便。前幾年,幾家平台爭搶客戶,各家給出的收益率都不相同,有相當一段時間,陳星頗受蠱惑,經常挨個查看平台收益情況,哪家給出的收益率更高,就及時把資金轉入。

不過,去年情況變了,看著手機APP里持續下跌的收益率,陳星也沒有了翻看的心情。

作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基金,去年4月6日,余額寶貨幣基金的7日預期年化收益率跌破了2%,刷新了自成立以來的最低收益率記錄,到去年6月4日,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低至1.444%。有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理財收益率一路走低,一度步入「1%」時代,甚至低於銀行一年期定存,讓這類理財產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去年,陳星改變了策略,開始在「寶寶類」平台上購買一些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能比『寶寶類』理財產品稍高一點。」甚至,她也開始購買一些基金。

以支付寶平台為例,一些基金產品起購金額低至10元,大大降低了市民投資理財的門檻。「感覺買基金成了一種 時尚 ,自己也就跟跟風唄。」在親戚推薦和自己的跟風選擇下,去年下半年,陳星陸陸續續購進了6隻基金,截至今年2月8日,有賺有賠,累計收益也僅有260元。

「我現在的想法就是,各個平台都放一點,廣撒網。」支付寶、微信、京東金融包括銀行,陳星都有存入零錢。但就實際使用感受而言,她還是更偏愛「寶寶類」理財:「主要是靈活度很高,而且可以隨時查看收益情況,銀行的手機APP,使用起來還是不夠直觀,操作有些復雜。」

【探市場】

從去年底開始,「基金熱」持續延續至今。今年,基金會不會延續去年的高速增長?近期股市連日出現下跌調整,股民應該如何過年?居民手中的閑錢如何才能實現增值保值,本埠一些專業人士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結構性牛市趨勢不變

臨近過年,A股市場卻一再上演下跌行情,一眾近期表現強勢同時基本面優質的個股紛紛跌停。指數在上漲,但個股在下跌,很多投資者已經在自己調倉,但到底是要持股過年還是持幣過年,股民們著實有些迷茫。

在市內一家證券公司任職的投資顧問孫先生分析,從以往各年的股市行情來看,節前一些業績好的公司會公布年報,加上消費猛增刺激,會有比較好的上漲行情,也會延續至年後,這段時間極少會出現「黑天鵝」事件。因此,他認為,「手中現在持有的股票,如果業績不差、估值合理,可以堅定持有。」

2018年,上證指數達到3578點,隨後2019年初最低到達了2420點,今年1月才剛剛回升至2018年的高點位置。孫先生認為,這幾年市場在持續回升,從個股來看,去年8月後,市場內大部分的股票都是在下跌,只有龍頭股在持續上漲。從國家近期發布的政策面來看,股市上行的行情仍將持續,結構性的投資機會有,但個股普漲行情不會再有。「醫葯、大消費、 科技 板塊仍然是關注重點。」他說。

今年投資要放低預期

去年以來的這波基金上漲行情,讓不少身在其中的投資人摩拳擦掌,等待著2021再收獲一筆,一些從未有過投資經驗的新手也躍躍欲試,隨時准備好殺進市場。

對此,孫先生也給出了風險提示:「大家只看到了賺錢的時候,卻沒看到別人虧錢的時候。」

當前,市民投資渠道多、門檻低,一些投資渠道操作簡單,加上去年以來的行情,讓一些市民產生錯覺,誤以為「投資很容易」,其實風險不小。孫先生給出數據支撐,到今年2月3日,股市中1700多隻股票價格比2019年低,占股票總數比重高達42%,這還沒算上2019年至2021年間陸續上市的新股,這也充分證明,能夠幫股民賺到錢的股票,仍然是少數。

另一方面,市場內機構抱團現象明顯。相較於個人投資者,機構募集資金能力更強,在選股方面也更專業,今後「強者恆強」的趨勢會更加明顯,而散戶投資者很難跟上機構的步調。

【談理財】

可用於投資理財的閑錢越來越多

買股票、買期貨、買基金、買黃金……大家可能發現,身邊不少朋友都在做理財。

這背後實際和老百姓的錢袋子有關,錢袋子鼓了,可用於投資理財的閑錢自然也就多了。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73元,增長5.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88元,增長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0元,增長7.2%。

湖南工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金融系書記、副主任楊琳表示,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大家的理財意識也在日益增強,「不再停留在把錢放在銀行、躺著賺錢了,而是希望『錢生錢』。」

在湖南工業大學,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參加全國證券投資大賽,參賽對象遍及全校各個學院。楊琳說,通過比賽,我們發現很多學生都有一定的理財意識,而且學生反映都是受家庭理財觀念影響,並且有少部分的學生用自己兼職或者積攢下來的生活費,去做一些股票、基金、支付寶等理財嘗試。

當然,這也和理財產品越來越豐富、理財渠道越來越多有關。楊琳說,以前理財的渠道不多,很多人只選擇儲蓄,現在微信、支付寶、銀行APP裡面都可以理財,很方便,門檻也低。

從單一儲蓄向多元資產配置轉型

有了閑錢的老百姓,理財意識也逐漸提高,除了還習慣保留儲蓄這種理財方式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風險稍微高、收益更多的理財方式,希望能讓資金更多地增值。

中國農業銀行株洲分行個人金融部總經理賀文君說,現在很多老百姓都意識到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除了存款儲蓄外,基金、股票、理財產品、私募基金、信託、保險、黃金、國債等等,都是大家的選擇方向。

根據此前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布的《2020國人理財趨勢報告》顯示,國人資產配置方式正從單一儲蓄向理財、證券、基金等多元資產配置轉型。其中,近七成用戶願意投入月收入的10%及以上來理財,近兩成人願意投入月收入50%以上的錢。

隨之而來的是,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相應增強了。賀文君說,「年輕投資群體比重不斷加大,作為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更具有理財意識、更習慣信用消費,理財投資時風險承受能力更強,虧損容忍度也進一步提高。」

【給建議】

要有風險意識,做能力范圍的投資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楊琳建議,投資者必須深刻領悟「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句話,有風險意識,做能力范圍的投資。如果實在不懂,一定要選擇低風險的投資方向,例如銀行存款、銀行低風險理財產品、國債等,雖然收益不高,但風險較低,備受穩健型理財者的青睞。

她還特別提醒投資者,一定要看準正規投資平台,避免上當受騙。一位證券公司從業人員介紹,前不久就有投資者購買的基金出了問題,原來他手機里的APP盜用了證券公司的LOGO和名稱,但並非官方APP,「一些新進市場的投資者很容易被網路上的各類『李鬼』投資理財APP蒙騙,所以大家一定要選准權威機構。」

與此同時,她還發現,近年來網路平台上出現了很多收費的投資課程,實際這些課程很多都來自專業機構的免費分析報告,花錢買免費內容,可不劃算。同時,還經常有各種微信、QQ指導群邀約網友加入,其中也騙局很多,「建議大家看好手中的錢,不要在門外就被割了『韭菜』。」

要合理配置理財,並且長期堅持

個人和家庭該如何配置自己的財富?賀文君建議,要合理配置資產,比如可以把資產分成現金流、保險資金、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等四個部分,然後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分別進行適當分配,長期堅持,確保資產持續、穩健增長。

現金流,即要花的錢,留足3-6個月的生活費,這筆錢可用來配置活期存款或者開放型理財產品,確保能隨取隨用;保險資金,即保命的錢,主要用於投保意外險和重疾險,專款專用,應對突發意外;短期投資,即「生錢的錢」,可以選擇個人擅長的方向,比如股票、基金等;長期投資,即增值的錢,可配置養老金、教育金,為養老、子女教育做長期規劃。

賀文君提醒,特別是要提高對保險保障能力的認識,配置意外險和重疾險等保險品種,用小投入保障大風險,為家庭長久幸福設置好第一道屏障。同時,可以選擇做一些基金定投產品,比如每個月固定投入500元或者1000元,平時不留意,可能一頓飯一件衣服花了就沒了,但長期堅持下來可能就是一筆不小的投資。

來源/株洲日報

編輯/黃盼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