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徐小慶、吳星等大佬在千軍萬馬中硬闖獨木橋的方法論
曾一度以為高考結束是「生活」的開始,後來才發現,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更像一場「生存」的開始,反倒是原本記憶中,充滿青春氣息、芳草香味的校園,成了那難忘、卻一去不復返的「生活」。
而很多人就這樣,在懵懵懂懂的年紀,不痛不癢失去了那張叫做「名校」的入場券,失去了一部分的「選擇權」。這是年輕的錯,怪不得誰,但階級一定程度上就這樣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並為以後埋下伏筆,如果不夠努力、不夠有天分,又少了些運氣,或許「平庸」這個詞,就會一輩子粘著你。
但生命的傳奇就在於,千回百轉的光陰過後,萬般艱難險阻,也擋不住「金子」的「總會發光」,每個時代,都有天之驕子,更有草莽梟雄,回顧過往,一生經歷的「考試」何止千百場,「高考」,絕對只是一個開始。
萬世師表孔夫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不同的高度,擁有不同的眼界。選定什麼方向,決定著,未來和什麼人在一起喝酒,和什麼人一起談笑風生。而和什麼人相處,又決定著自己一生能達到怎樣的一個高度。
不可否認,絕大多數的我們,不是那0.1%的人,沒有如「天才」般,不需要解釋的強悍人生。但依託於在專業領域中鑽研和深造,或許能在行業中,紮下90%深的根。
潮汐社區里就有這樣許許多多的行業翹楚。這里有你要的「圈子」,有足夠的專業度和圈內人,陪你一起深耕自己的人生。我們精選了一些專業回答,話題遍及利率、產業細節,乃至商品領域大佬分享的研究方法。希望能給相關領域的從業者帶去幫助。
關於Shibor與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
徐小慶先生(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宏觀策略總監)在《最近Shibor與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倒掛,您認為這種情況會否持續?這對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意味著什麼?另外,您覺得宏觀經濟、金融的政策與數據是如何影響大宗商品的,傳導路徑是怎樣的?這些政策與數據對於工業品與農產品的影響區別在哪裡呢?在商品研究分析中,宏觀分析與產業基本面分析應該如何配合運用呢?》中說道:
直觀上看,Shibor代表銀行的負債成本,而貸款利率代表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兩者不可能長期倒掛,在Shibor不下降的情況下,那麼貸款利率可能相對於基礎利率會出現上浮,以保證一定的息差收入。但實際情況並非這么簡單,因為Shibor並不能全面的反映銀行的負債成本,Shibor主要盯住的是銀行的同業存單利率,而同業存單只是銀行負債的一部分,並且發行存單的大多是股份制和城商行。
即使是股份行和城農商行,應付債券的佔比也沒有超過15%。從一季度的上市銀行報表可以看到,股份行負債成本上升30bp至2.35%,城商農商行負債成本上升28bp至2.26%,五大行負債成本小幅下降2bp至1.58%。不管是哪一類型的銀行,負債成本仍然遠低於貸款利率,所以同業存單利率的上升對貸款利率向上的傳導是緩慢的,而且幅度有限。
央行貨幣政策趨緊的效果主要是提高銀行的同業負債成本,倒逼其去杠桿,但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抬升並不顯著,所以社會融資增速並沒有因為貨幣市場利率的上升出現顯著的下降,經濟暫時也不會有大的下行風險。
而金融市場資產的定價受貨幣市場利率上升帶來的負面沖擊更為明顯,所以過去一段時間資產價格的調整壓力大於實體經濟的下行壓力,越高估的資產下跌壓力越大。債券是過去幾年金融機構加杠桿最大的受益者,調整壓力自然也就最大,而股票其次,商品受到的影響最小。股票當中與經濟基本面更相關的大盤股受到的負面影響也遠小於估值較高的小盤股。
大宗商品的價格是供需決定的,宏觀數據大多反映的是需求的變化,比如社會融資、投資增速都是影響大宗商品需求的關鍵變數,但也有反映供給變化的數據,比如工業增加值,工業增速上升表明企業生產意願增強,供給壓力也就相應增加,所以數據好未必一定對大宗商品有利,關鍵還是要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去分析。流動性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也未必都是正面的,如果貸款都流向了過剩產能行業,促使其擴大產能,那麼這些流動性最終增加的是供給而不是需求,對價格的影響也是負面的。
農產品的供給取決於天氣,這一點與工業品有很大的不同,而需求也受宏觀環境的影響,但相對於工業品而言更加間接。比如過去總需求較強的時候,農產品和工業品往往是同步上漲的,但是在需求一般的情況下,則取決於各自的供給。去年以來農產品表現不如工業品,就是因為一方面工業品受到供給側改革的約束,另一方面需求雖然有所改善但不夠強勁,對工業品價格的拉動比農產品更加顯著。從貨幣指標來看,M1走勢與工業品的相關性更高,M2走勢與農產品的相關性更高。
關於農產品研究
吳星先生(凱豐投資董事長)在《吳星總好,您常說一個研究員必須致廣大而極精微。您最初也是做農產品的研究,所以想請教您,您的農產品研究框架是什麼樣的?您覺得應該怎麼去構建農產品的研究框架?》中說道:
公司內部有很多研究的感悟,「致廣大而極精微」是2015年提煉出來的一條。凱豐的投資理念是「細節暗藏產業密碼,研究發現價值內核」,我們的研究員培養是從細節研究入手,積累足夠的細節才能對產業和商品定價了解透,對價格形成的本質了解透,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形成時間和空間的大局觀;思維不局限於本板塊而放眼相關品種和整個商品體系。從細節到大局這條路比較難走,很多瓶頸要突破。
農產品的研究框架分很多不同維度,量價/供需/歷史回溯,核心的還是供需體系。供需大局定調,細節定節奏。供需二字雖然簡單,但拆分起來可以做到很細,中間有很多細節可以較真。價格對供需的影響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要詳細分析價格變化下產品上下游相應的變化。供需外就是量價的關系,拆分領先和滯後指標。研究框架只是整個投研團隊的一環,是最基礎的研究,從研究框架到主要矛盾再到策略。
我理解的研究框架是對商品認知的梳理,如果非要描述這個框架的話,應該是條理、完整的數據結構,合理、有效的邏輯關系。構建過程就是各個數據、邏輯逐漸匯流成海的過程,是個學習過程,所以如何構建即如何學習。這個問題很好解答,市場上大量優秀的研究報告,各種行業會議,還有潮汐都是很好的學習平台。農產品非常成熟,研究員可學習的資料很多。
關於石墨烯電極
黑色先生(某大型鋼廠 投資交易部主管)在回答PTA小王子的提問《最近在群里聽到石墨電極,價格出現了快速上漲,有文寫近期來石墨電極企業拜訪的鋼廠領導多了,預示著啥情況? 》中說道:
其實很多時候,要做一個看懂故事的人,而不是聽故事的人,前段時間多少產業內人士大喊螺紋是去年的焦碳,我多次分析過不是,在端午文章中還重點討論絕對不是去年焦碳,現在螺紋跌成這樣,這批人現在作何感想?盡是搞一些偽概念出來。
而當下的石墨電極,我可以明確的說,他就是去年的焦碳了,原因如下:
石墨電極在煉鋼中幾個作用,節能減耗降本和環保,這撥石墨電極漲勢的深層原因是供應瓶頸。
第一,1415年的鐵礦暴跌,直接把電爐煉鋼的優勢打掉,石墨電極因為需求的緣故進入蕭條,在此期間的新增產能未能在這幾年釋放,且在去年四季度開始的重點污染行業的環保治理下,政策上對碳素企業的停限產和拉閘停電綜合導致了石墨電極的供應萎縮,現在很多人說電爐重啟導致石墨電極大漲,一點道理都沒有,你看方大碳素漲價是什麼時候開始的?17年1月就開始連續大漲,四月漲勢最猛,而在此期間,短流程和電爐是被限制最嚴厲的時期,哪裡來的電爐帶來需求的驅動。
第二,由於去年開始的環保要求指標,鋼廠加大對石墨電極的用量,能做到充分的節能減耗環保達標和降本增效,他不是單純的一個電爐復產引發的,是長期的環保指標的驅動,所以,年初開始的上漲就是鋼廠環保達標的需求增量。
第三,在供應新增產能未能釋放,長期的環保停限產和拉閘停電導致產出的減少,年後就是一直消耗碳素企業的廠內庫存,到5月後,庫存告急,價格彈性再次點燃,鋼廠采購困難,拿著現金采購都疑惑難求。
所以,你看這整個節奏跟你電弧爐復產有關系嗎?而當下是有部分有許可證的鋼廠開啟電爐的復產,但是都還在嚴格控制中,最典型的去看最近發改委對四川清楚地條鋼後的電爐態度,當下供給偏緊,可以允許有生產資質的鋼廠啟動電爐,但是你新增的電爐慢慢等著,國家要等什麼?
說白了,現在連國家都對現在的鋼材利潤的穩定性沒有信心,並不能做到像煤炭那樣應付自如,所以,上層也會關注利潤的波動,然後邊看邊調節,還是之前提到過的,利潤太高還可以加快批准新增資質電爐,要像當下這種短期就是幾百點暴跌,別指望國家會批准新增電爐擴產,很多東西政策意圖很重要,像3月份論述動力煤暴漲所做推斷一樣,偏緊的供應狀態下。
偶爾給你釋放點切換到276的預期,目的是讓你投機多頭拉漲超出570價格之上,後期再說延續330,然後動力煤怎麼跌他也在政府的區間內,這種政策意志,沒有大的金融危機,你空頭把09煤砸破下邊的低點基本是送錢,同理,現在螺紋如此,你看年後第一波3500開始釋放先進產能言辭,跌到2800要放緩調節產出,再拉漲又釋放先進產能,如果再跌下去,又是放緩調節產出。
所以,你問這個問題,我猜你就是看了某些分析電爐大量復產的文章,這樣來判斷螺紋供給大增,價格大降趨勢,但本輪螺紋下跌,電爐預期只是一個小因素,真正還是回補環保停限產庫存概念,像產特鋼的都轉產螺紋,利潤推高到極限,短期沒有動能了,類似打3月中旬的邏輯,高利潤高產出預期邏輯。
關於玉米的研究方法
孟金輝(盛達期貨 研究總監)在《對於玉米這一個季產年銷的品種,我們應該怎麼分析它的動態供需平衡關系呢,比如在玉米生長期,供給需求看那些指標分析,玉米銷售期又看那些指標呢?像現在拋儲成交火爆,溢價又增量對供需有什麼影響,下游的需求就看生豬存欄么?》中說道:
我個人認為,分析國內市場,首先應關注政策。國內政策對市場影響太大。例如,臨儲取消後,東北企業的玉米加工補貼和農戶的玉米種植補貼;五一之後的臨儲拍賣政策等,後邊結合起來簡單分析下。
正如您所說,玉米季產年銷,所以不同時期關注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玉米的生長期,首先肯定關注玉米播種面積的變化,如今年玉米面積下降,國家統計局、農業部、國家玉米產業體系、各省政府、各個調研機構,都有自己的說法,我們需要綜合來看,去偽存真。現在市場可能更接受國家玉米產業體系10%左右減幅。
其次,當然是關注生長期天氣,也即影響單產的因素,中國天氣網(長短期天氣預報)、中國興農網、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辦公室(乾旱嚴重會公布遭受旱災面積)、中央氣象台(農業天氣周報、農業乾旱監測)等網站的公開信息。再次,收獲期,關注早霜或者產區連續降雨對單產和品質的影響。
玉米銷售期,其實主要是華北十一至次年6月份之前,東北11月至次年五一前後。此時,國家政策對農戶賣糧積極性等有重大影響。16/17年度東北企業玉米加工補貼,明顯拖住了市場價格,使得黑龍江深加工企業實際到廠價在1100左右企穩。此時是玉米市場價格底部形成期,需要關注農戶售糧進度、北港南港庫存和玉米價格、農戶售糧價格、深加工企業收購價格的變動情況,以便於確定底部價格形成時間。
東北五一之後,華北6月份之後,進入傳統上的所謂玉米青黃不接時期,重點關注需求。而此時臨儲拍賣政策對價格的影響首先要考慮,今年拍賣確定了玉米價格的底部和天花板,造成現貨玉米價格波動區間縮小。需要方面,除了關注生豬存欄、出欄、能繁母豬存欄之外,還需要關注蛋禽和肉禽存欄出欄對玉米需求的影響。並且還有關注深加工企業需求的變動情況。17/18年度,玉米飼用需求占總需求的58%(其中豬料需求超50%,蛋禽和肉禽大致各超過20%),深加工續期33.33%。
這樣,您基本從總體上對玉米各個時期價格變動就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把握。
關於鋼鐵行業
邱躍成(西本新干線 高級研究員)在《鋼鐵作為中遊行業,為什麼上游承載的是有色金屬、電力和煤炭行業?為什麼期貨市場上關注的都是鋼坯的定價和很少提及鋼錠的定價?據數據顯示,我國鋼材大約四分之一的比例出口歐美,歐美是老牌工業國,電爐煉鋼占據相當比例,而英美又是廢鋼出口國。選擇千里之外的中國進口,感到有些費解,其中的貿易動力來自哪裡?》中說道:
鋼鐵冶煉和有色金屬冶煉不同,煉鋼是以原料為導向,有色金屬冶煉是以動力為導向。鋼鐵上遊行業最重要的是鐵礦石和煤炭行業,這兩樣原材料占冶鋼的總成本70%以上,有色金屬和電力也算鋼鐵的上遊行業,但占總成本的比例不大。
鋼錠是經過模鑄工藝生產的半成品鋼材,而鋼坯是經過連鑄工藝生產出來的。鋼錠是一種通用的、沒有特定目標、最初級的產品,而鋼坯通常是有特定的用途的,是在已知用途、要求的前提下製造的。期貨市場的螺紋是通過方坯軋制而來的,熱卷是通過板坯軋制而來的,方坯和板材都屬於鋼坯,所以鋼鐵行業無論是現貨還是期貨都對鋼坯價格非常關注,螺紋、熱卷和鋼坯的價格走勢也關聯密切。
歐美進口中國鋼材的貿易動力首先是歐美地區有需求,而當地的鋼鐵企業不能完全滿足,或者說當地的鋼鐵企業和中國鋼鐵企業相比不具備成本競爭優勢。歐美已進入後工業化發展時期,鋼鐵行業早已開始減量化發展,加之當地勞動力成本和環境成本較高。相對於快速發展中的中國鋼鐵企業,在中低端產品方面歐美企業成本劣勢非常明顯,這也給了中國鋼鐵能夠出口歐美的機會。
如果很仰慕邱先生,想運行進一步的交流,可以報名邱先生最新一期的潮汐公開課《歷史最深貼水,螺紋如何演繹?產業研究老司機帶你透析螺紋的那些事兒》
關於玻璃的基本面
陳小飛(中國建築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 主任)在《聽說陳總去走訪調研了,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下有什麼收獲? 》中說道:
此次華南地區玻璃現貨市場調研,主要目的在於實地考察市場需求的情況以及產業鏈對後期的市場判斷。我們走訪了漳州旗濱、江門華爾潤兩家華南地區比較大的玻璃生產企業;廈門明達和東莞景圖兩家玻璃深加工企業以及深圳凱豐投資公司。
從兩家玻璃生產企業看,當前整體庫存處於正常水平,生產企業產銷正常偏高,市場價格尚可。去年七月份以來華南地區市場價格一直處於相對高位,期間略有震盪,但整體信心較好。短期看六月份華南市場產能會有所增加,同時受到部分公司業績報表等因素影響,價格可能會有所調整。但長期看價格是由支撐的。對於純鹼等原材料價格,玻璃生產企業認為已經觸底,後期存在純鹼價格小幅上漲的可能。同時環保監管也會增加玻璃生產成本。應該說玻璃生產企業還是對後期謹慎偏樂觀的。
從貿易商反饋的消息,對後期市場信心偏謹慎一些。近年來玻璃加工企業的產能規模在增加,造成加工企業競爭非常激烈。房地產裝飾裝修訂單要求墊資等問題,制約或者影響了加工企業接單的積極性。從房地產政策影響看,後期接單情況可能會不太樂觀。當前接單絕對量上同比去年基本持平。去年七月份以來玻璃原料大幅度上漲價格,吞噬了大部分加工企業訂單的利潤,也是加工企業接單謹慎的主要原因。而現在較高的現貨價格,也對加工企業接單有一定的影響。從加工企業出口訂單看,今年同比增加一成左右。
從調研整體情況看,生產企業要比加工企業和貿易商偏樂觀一些。參會代表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也是整體偏樂觀的。
關於PDH產業
劉建(凱豐投資 能化研究員)在《有觀點認為PDH產業也會收益於原料輕質化,對國內的PDH您怎麼看?》中說道:
PDH產業鏈的興起本身就是原料輕質化的結果,在北美頁岩氣革命之前,全球氣體能源的定價基本都是掛鉤或參考油價。亞太此前主要LPG供應來源是中東,以沙特為基準,沙特早期使用SP定價,90%與原油掛鉤;隨後使用CP定價,以沙美每個月的三次招標價為定價參考,但與油價仍高度相關。CP亞太到岸價與石腦油價格在14年之前均價維持在25美元以下,冬季還一般會出現升水。國內也有類似情況,LPG和不含稅的汽油裸價基本平水,還略高於石腦油,東北亞丙烷也僅僅略貼水石腦油。
但進入2015年之後,隨著北美丙烷向外出口的增加,亞太LPG開始逐步向MB價格靠近,丙烷對石腦油貼水逐步擴大;同時,PDH燃料消耗大,天然氣價格對其成本影響也較大,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造成了亞太天然氣價格暴漲,但2015年之後隨著美國天然氣出口預期的增強,亞太氣價快速下跌,這兩點為PDH的成本優勢供應了必要條件,這是源自於氣頭輕質化的影響。
除此之外,下游產品價格的差異性也是必要條件之一。PDH和蒸汽裂解的最大差異並不在三烯之間的價差,而是蒸汽裂解1/3的裂解汽油,其價格與混芳較為接近,與三烯有較大差異。2014年之前芳烴和高辛烷汽油短缺,裂解汽油對石腦油有較高升水,甚至會升水乙丙烯;但2012年隨著北美頁岩油革命的興起,輕油產量激增,汽油價格逐步回落,這致使蒸汽裂解下游產品的收益逐步回落。不過國內2013年之後MTP和CTP的逐步投產,則導致丙烯價格持續走弱,這對PDH經濟性造成了不利影響。
以東北亞為例,PDH的單噸加工成本在250——300美元左右,略低於石腦油(主要因為DDA低),成本端主要體現於LPG和石腦油價差。在2013年之前,LPG和石腦油成本接近,同期,丙烯雖然略升水乙烯,但丁二烯和裂解汽油價格維持高位,這使得石腦油下游產品的經濟性更好。到了2015年之後,隨著LPG和石腦油價差的擴大,同時天然氣價格出現快速下跌,成本優勢逐步體現,同時,汽油價格走弱,這才使PDH經濟性開始逐步體現。
關於下半年類資產的看法
李奇霖(聯訊證券 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在《中國正經歷金融去杠桿的痛苦階段,與此同時FTSE China A50 Index Futures迎來了一波緩慢抬升後的大陽,到達歷史阻力位。從時間點上看,6月MPA考核將收網,是否意味著大藍籌即將迎來一波有力的反彈趨勢?強勢資產2013年是創業板,今年可能是藍籌板?您對下半年國內大類資產有何看法?》中這樣認為:
MPA考核收網後,藍籌強有力的反彈趨勢有限,在現在監管查同業套利、去杠桿的背景下,銀行資金整體是呈收縮趨勢,增量有限,未來藍籌市場可能還是存量博弈的階段。從估值角度看,MPA考核過後,利率會是一個磨頂的過程,下的會相對緩慢,對藍籌提振效果有限;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本面的弱勢會逐漸顯現,屆時對藍籌也是相對不利。
但是一般而言,在基本面弱勢逐漸顯現、監管壓力下,市場偏好的下滑可能會使存量資金轉向藍籌尋求避險,這個可能會是未來藍籌的一個機會。同時,一帶一路、混改等一系列政府今年主打的政策對於部分藍籌板塊也會是一個相對利好。
所以,藍籌可能會有一定機會,但空間不會太大。相對而言,在下半年,我們認為債券的機會會更加確定。下半年需求回落導致的供給面收窄會使得三季度及之後會重回去庫存周期,地產和基建在調控下趨弱,處於終端的製造業增速也受到限制,固定資產投資受制於資金來源不足將會放緩,銀行表內的配置需求會起來,加之二季度後,MPA考核與監管壓力都會有所緩和,市場會存在一定機會。
同時考慮到現在國際局勢仍然相對不穩,恐怖襲擊時有發生,朝鮮、敘利亞等局部地區形勢緊張,在避險情緒的作用下,黃金可能也會有一定的機會。在這個邏輯下,我們認為下半年大類資產中,債券為先,股票與黃金其次,在需求下供給相對升的邏輯下,大宗不會太好。
最後的話
在聚集了數千行業資深從業者的潮汐社區中,每天產生的內容,不單單只有行情類問題,還囊括了對於熱點的及時反應、對於行業經驗的坦誠分享。身處於這樣一個信息繁雜,風雲變幻的時代,希望大家都能在潮汐社區中有所收獲,聽到「對的聲音」。
㈡ 降准對股市,債市和商品有何影響
降准對股市、債市和商品的影響:
1、先來看看對股票的影響吧
微信號「人民幣交易與研究」援引敦和投資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徐小慶的觀點稱,他短期依然看好股市,尤其是銀行股,大盤強小盤弱的格局進一步確立。這和2月初那次降准時的小盤強大盤弱不同。原因在於:
因為年初大盤轉小盤的風格就已經形成,外因並不會改變風格轉換的趨勢,相對估值的變化才是決定趨勢的內因。既然是牛市,都靠增量資金推動,基本面並不重要,誰相對便宜就炒誰。另外一個影響因素就是貨幣市場利率趨勢,通常在短期利率下行的時候,大盤股的表現會好於小盤股,一季度小盤股表現強的原因在於回購利率止跌回升,而二季度回購利率加速下行是決定風格轉換的最重要的宏觀變數。
降准超預期帶來的增量資金將首先填平估值窪地,低估值的金融地產股將受益。交銀國際洪灝表示,雖然降准時間點已被預料,但1%明顯超越預期。整體來看,加上證監會的澄清,對整體股市是利好,尤其是金融板塊。
2、降准對債市的影響
如果參照過去幾次降息降准後債市的表現,都是賣出的絕佳時機,所以即使本次降准幅度超預期,明天債券表現也未必就十分驚艷,市場在面對利好時一向都表現得十分矜持。但是我認為市場很可能低估了這次降准帶來的長期利好意義,結合近期央行主動下調逆回購利率以及人民幣升值,這次降准實際上確認了央行「穩匯率、降利率」的貨幣政策思路,回頭來看,極有可能成為回購利率中樞從3時代回到2時代的分水嶺。
理由就兩個:回購利率中樞下移+基本面差。如果股市持續上漲對資金面造成沖擊,那麼為什麼3月份回購利率居高不下4月份又突然回落了呢?地方債券供給固然很大,如果央行承諾回購利率未來幾年保持在2-2.5%,還會沒有套利需求嗎?債券供需從來都不是決定債券走勢的主要矛盾,只有資金供需才是關鍵,與其說市場擔心債券的供給不如說市場對回購利率能否一直維持在低位沒有信心。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也不總是債券收益率的底部,中國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意思就是回購利率是決定利率中樞的唯一標准,如果銀行的資金成本高於回購利率,那麼銀行就不是決定利率債收益率水平的主力,而應該由資金成本更低的機構來決定。事實上在那些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中,銀行在債券投資中的比例和話語權都大幅下降。
在短期利率維持在低位的情況下,收益率曲線如果出現陡峭化,一定是基本面發生了變化。因為當經濟或通脹預期回升時,市場會認為回購利率無法長期保持在低位,所以本質上仍是對短期利率的預期發生了改變。目前談經濟反轉或通脹回升還為時尚早,短期利率的下降才剛剛開始,對於實體經濟的正面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傳導。
3、降准對商品的影響
商品可以講講「美元弱+中國政府放水」的故事,但實體層面來看,需求依然沒有改善的跡象,商品價格仍將維持弱勢。
從歷史經驗來看,商品價格的企穩通常發生在短期利率大幅下行之後,而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是M1的回升,只有當M1顯著回升後才意味著企業的流動性開始改善,再庫存需求逐步恢復。而短期利率的顯著下降從二季度才開始,這樣商品價格的階段性反彈或許要等到今年下半年。經濟出現09年V型甚至U型反彈的可能性都很小,因為當時是「貨幣大放水+財政4萬億」,當前地方政府融資受到約束,財政發力的空間有限,僅靠貨幣放鬆很難達到刺激的效果,只能起到托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