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200億規模的張坤還能不能買
後來業內一直傳言說張坤的管理規模已經上1500億了,比三季報的時候翻了一倍。
因為易方達藍籌是我的第一大重倉,所以我一直很緊張張坤四季報到底有多少規模,隨著四季報的公開,終於揭開了面紗:1200億!
現在還不能確定張坤是不是第一個破千億管理規模的基金經理,從三季報的規模來看,唯一有機會與之競爭的就是廣發劉格崧了。
頭部大佬相當於一個中型基金公司的時代已經到來,頭部明星基金經理的吸金能力越來越強,而資源,無論是公司的投研資源還是外部的資源,都會進一步向有定價權的基金經理集中。
藍籌近700億,中小盤400億
目前張坤管理規模最大的是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005827),近700億,規模比三季報翻了一倍,股票倉位穩定。
藍籌精選加倉美團、新增頤海
從前十大重倉來看,跟三季報相比,白酒股倉位並未降低,貴州茅台還是第一大重倉,白酒類非但沒減,反而還小幅加倉了。上個月白酒回調的時候,易方達藍籌的估值和凈值表現差異很大,不少基民都猜測張坤減持了白酒。
但我的判斷是張坤肯定不會隨便減持的。如果看過張坤之前的訪談和他每次的報告就會知道,張坤對個股的選擇有極其嚴格的標准,而認定了之後,除非個股基本面發生了變化,不然是不會輕易動的。
顯然白酒的這幾只個股近期的表現並不符合張坤拋棄他們的條件。
除了白酒,藍籌精選港股中美團的倉位從5.32%上升到9.59%,成為第二大重倉股。騰訊和香港交易所兩只港股倉位變動不大。
其中, 頤海國際 是新增的。說起頤海國際大家可能不熟悉,但說到海底撈,大家就都知道了。
2016年7月13日頤海在港交所上市,頤海國際營收超50%來自海底撈的關聯交易。為在B端「去海底撈化」,2017年5月,頤海國際推出海底撈自熱火鍋,後又推出休閑零食品牌「哇哦」、半成品牌「筷手小廚」,產品包含自熱米飯、沖泡酸辣粉、沖泡米飯兩款速食產品,進一步搶佔C端市場。
去年疫情發生後,全國各大商超的自熱小火鍋等產品多次出現斷貨現象,且上游供應不足;而天貓數據顯示,自2月以來,「方便食品」整體銷量同比增長 七倍 。
結合疫情對餐飲業的影響,以及「宅消費」帶來的C端紅利,頤海國際的品牌力與C端運作實力在明顯增強,市場競爭的新護城河也開始成型。這對於消費品企業未來成長性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利好消息。
可能也是看到頤海在C端的影響力和護城河的形成,張坤買入了。張坤在消費品領域個股的持續競爭優勢的判斷,我是非常相信的。
如果按照張坤持有3-5年的風格來看,買入港股這只股票,收獲一定也不少。
中小盤前十大持倉個股沒有變化,基本上白酒都是按打滿上限。
四季報說了點啥?
張坤在報告里非常坦誠地提到自己的能力圈不在自上而下的宏觀分析和板塊輪動,而在於個股的判斷,這也與他過往所有持倉的非常自洽。
規模這么大了,到底還能不能買?
其實大家最關心的還是一個問題,那就是規模這么大了,到底還能不能買?
在資源和資金都向頭部明星基金經理集中的時代下,明星基金經理必然要去努力適應並形成自己管理更大規模的方法。很多基金經理都遇到過這種困境,但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打造投研團隊,注重培養新人。
所以我現在會比較關心張坤是否有培養團隊,雖然跟祁禾有共同管理一隻基金,但從持倉來看,大部分是張坤的手筆。兩人在研究背景和持股的行業配置上都差異較大,所以還看不出張坤團隊的力量。
雖然去年四季度,張坤的業績已經證明了自己管理700多億規模的能力,但又翻一倍的規模,對於一個基金經理來說考驗還是非常大的。即使他買的都是萬億市值的大盤股,大船難掉頭也是註定的。
對張坤來說,難度有三:其一是個股難選,其二一個是操作難做。這么大資金量,買一點股價就往上走,持倉成本也跟著往上走,對收益影響很大。其三,從持有人結構來看,新增的絕大部分是散戶,散戶持有時間短,易受市場波動影響,在倉位上必須要留一些現金應對可能的贖回。畢竟業績都這樣了,在天天基金吧里還是有很多人罵他。
我的操作會分兩步:
1. 持有目前的倉位不動。畢竟在我眼裡,張坤是投資一切基金的機會成本,錯過了難受。持有張坤的基金,還是讓人最放心的。
2. 觀察下一季度市場情況和張坤的表現。如果 想要更高的收益,只能辛苦在市場里繼續淘金了。
⑵ 張坤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不讓買入,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易方達混合基金,目前處於比較高的估值狀態,在目前這個時間點購買這支基金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所以才會不讓買入的。
基金經理的操作其實也是根據市場的環境變化來進行決策的,基金經理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讓投資者賺到更多的錢,承擔更少的風險。如果投資者現在這個時點購買基金的話,那麼出現了虧損的情況,肯定會對積極整理跡象的是攻擊的。
處於比較高的估值狀態。通過觀察這只基金,我們可以發現目前的估值狀態已經算是比較偏高的狀態了,我們在估值比較高的情況之下購買會承擔更大的風險的。基金的投資和股票的投資是非常相似的,都必須要在價格比較低的情況之下購買的,才能夠獲得更大的利潤。
在進行積極投資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在合適的時間到進行購買才能夠進行更好的投資,如果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進行購買的話,將會承擔更大的風險,並且會對自己的心態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的,所以必須要對市場進行更多的了解。
⑶ 「千億頂流」張坤執掌的易方達藍籌,還能買嗎
隨著基金四季報的披露,易方達的基金經理張坤因持倉規模超過1300億元,成為我國公募歷史上第一位突破千億的基金經理。
不少基民還玩兒起了「飯圈」那套東西,自稱「基金圈ikun」 ,還在超話社區打榜,稱其為真正的「千億頂流」。
關注度迅速提升後,張坤老師執掌的藍籌精選也異常火爆,限購額度一降再降,從日限100萬,到10萬,再到如今的5000元,如果說前面兩次的限購對普通基民來說不痛不癢(畢竟一天買不了這么多),那麼昨天開始的日購上限5000元,就真的影響基民了,也說明此基已經接近,甚至超出管控能力了。
基金規模這么大,還要不要繼續持有張坤的基金呢?現在上車買他的基金又是否可以呢?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基金規模過大,比如上百億,其實是有些不太好的。
一方面,監管上有個「雙十規定」,即一隻基金持同一隻股票不得超過基金資產的10%,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該股票市值的10%。說白了,就是不讓單只基金在一隻股票上投資太多,擔心會引起鬨抬股價的嫌疑。
如果說幾十億的基金,選幾十隻股票就可以實現均衡配置了。但是規模上百億的話,為了合規,就得分散到可能上百隻股票才行,所以規模越大,越考驗管理者的能力。
另一方面,規模太大的話,基金經理在進行調倉時的時間和成本都會提高,還得隨時應對大額資金的買入和贖回操作,對基金本身的靈活性也是考驗。
但是,對於主動型基金來說,關鍵還是得看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
眼下有很多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都在百億左右,照樣能給投資人帶來很好的回報,而且基金規模大,也表明基金被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度高。
拿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來說,與其他幾位明星基金經理,比如劉彥春、朱少醒、劉格菘、付鵬博相比,基金的換手率並不算高,說明張坤老師的操作不是很頻繁,買入後持有,踐行著「少動是最好的操作」。
付鵬博—睿遠成長價值的換手率:
張坤—易方達藍籌的換手率:
另外,從前十持倉佔比這個指標來看,張坤老師的持倉也更為集中,說明本身有較強的選股能力,集中持股,少操心。不過這是把雙刃劍,大幾百億的資金只重倉在十幾只股票上,如果能准確把握後面的市場風格, 收益 能做到很高,但也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這無形中也要求投資者具備一顆強心臟,遇到「黑天鵝」,可能要更有耐心一些。
付鵬博—睿遠成長價值持股集中度:
朱少醒—富國天惠的持股集中度:
張坤—易方達藍籌持股集中度:
所以從上面幾點來看,如果你現在手裡就有張坤管理的基金,繼續拿著就行。包括其他一些優秀的基金經理,管理規模都幾百億,歷史業績也足以證明其管理能力的,已經上車了就別下去了。
回答第二個問題:現在上車可以,無論是單筆還是定投,但要結合不同基金的持股集中度情況,做好短期內可能回撤的心理准備,畢竟買基金≠買固收,不是買了就穩賺不賠的。短期內賬面虧個10%+是可能出現的情況,心理要清楚這一點才行。
整體來說,對於這些由明星基金經理執掌的基金產品,現在單筆買,或者開始定投,都可以,但我們投資者要做好中長期的持有計劃,並把心態調整好,不要追漲殺跌,更不要把基金當成股票炒,如果自己做不到佛系投基,撿錢君只能勸退你了,這是為你好。
⑷ 張坤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限購,大額分紅釋放什麼信號你怎麼看
第二 ,為了降低操盤難度,減小單只基金規模,基金經理利用分紅手段來達到主動快速的降低基金規模的效果,加上限制基民申購,沒有新的增量資金進來,巨無霸瘦身效果會立竿見影。
第三 、基金經理可能藉此機會根據市場調研結果來調倉換股。眾所周知易方達基金普遍都是重倉或者配置白酒股票。年前以來也確實為基民賺取豐厚利潤。但年後白酒股下跌的非常厲害,有點「跌媽不認」的勢頭,基金經理應該也是看到了目前超高估值的風險,通過分紅讓投資者將收益落袋為安,伺機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
最後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管怎麼樣,基金經理誰也不願意砸自己的招牌,畢竟他們是靠賺取機民的管理費的,一名頂級的基金經理以及團隊對市場的洞察力是廣大散戶無法匹敵的,所以基民需要做的就是順勢而為,千萬別硬剛,既然基金經理已經採取這種方式讓大家落袋為安,大家就別硬沖進白酒板塊當最後的接盤俠了。
張坤管理的這支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基金的規模在2020年12月31日披露的公告里顯示其規模已經達到了401億元,屬於基金里的龐然大物了。
而經過這兩個月里基民們的瘋狂申購,它的規模必然變得更大。這只基金今年以來經歷了多次限購,從每日限買10萬元一路下降到每日2000元的額度。並且從今天開始,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將暫時停止接受新的申購。這表明基金經理自己也覺得盤子太大有點難以控制了。萬一之後受到大額贖回將會迫使基金經理被動調整倉位、打亂布局。
同時,為了降低操作難度,明天基金就會分紅。這只基金從2008年成立至今 歷史 上一共只分過三次紅。最近一次是在2019年11月22日,當時每份分紅0.5元、分紅前一日的凈值為5.51,分紅占凈值的比例為9%。這次分紅的登記日為2021年2月25日、每份分0.9元,預計當日凈值在9.5-9.8之間,那麼分紅占凈值的比例在9.1%-9.4%之間,與上一輪分紅的數據類似。
由於基金分紅分的是現金,同時考慮現在該基金已經停止申購只能贖回的情形,張坤必然要賣掉一些股票換取現金發放給投資者。這樣做對於基金來講有兩點作用。
一是主動降低凈資產規模。限制申購額度的方法說白了只是暫緩基金規模的上升,本來要一天申購1萬元的投資者可以分5天每天申購2000元,基金規模其實依然會慢慢上漲。即使停止接受新的申購但如果仍然沒有投資者贖回的話,基金規模依然降不下去。分紅則可以達到瞬間降低基金規模的效果,由於這次分紅占凈值的比例在9%左右,2月26日這只基金的規模瞬間就能下降9%以上。至於為什麼會超過9%呢?因為現在已經不能申購、也就沒有增量資金進入,而每天都會有一些正的常贖回的需求,加一起的話總規模下降必然超過現有凈資產的9%。
二是借機調倉換股。易方達中小盤基金里的標的主要是白酒股,貴州茅台、五糧液等占據了不少倉位。這也是近年來讓買這只基金的基民大賺的核心投資組合。但最近白酒股下跌的非常厲害,張坤可能是看到了風險想要調倉換股或者暫時降低倉位等白酒股調整到位後再買入。通過分紅讓投資者鎖定一定的收益,同時基金經理降低倉位換取現金等待更加合適的投資時機。
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必須要能夠預測風險的到來,同時做好相應的准備。散戶買股票的特點是買了後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拋,基金經理的專業性體現為在合適時間兌現高價位股票的收益,隨後再尋找新的市場潛力增長點。因此,我認為張坤能夠主動控制基金規模並有調倉換股的傾向是一件好事。怕就怕有些基金經理和散戶一樣買了股票不管漲跌就不拋,也不根據市場情況調整倉位和標的。
這是在告訴你,面對當前的行情,牛逼如坤哥,也不知道在A股市場可以買什麼了。
現階段的行情,機構抱團岌岌可危,大盤指數屢創新高,隨時有崩盤的可能。但是面對疫情沖擊,全球大放水,股市該何去何從?面對如此不確定性,基金經理能怎麼辦,把錢還給大家,觀望觀望再說唄。
我們對比一下張坤的兩只代表作,易方達中小盤和易方達藍籌。或可理解一二。
1,規模,易方達藍籌遠大於中小盤,但是藍籌沒有分紅。這說明不是因為網上所說的控制規模。
2,業績,不管是近一年還是近一月,中小盤都沒有跑贏藍籌。
3,持有人結構及任期收益,藍籌的機構持倉遠大於中小盤,而散戶的習慣就是從眾和操作頻繁。而中小盤的任期收益接近8倍,遠高於藍籌。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藍籌可以投資港股,中小盤只能投資A股。
綜上,基於當前行情,A股已經沒法操作了,港股或可有機會。另外就是別讓散戶砸了招牌,先回家歇歇吧,坤哥不伺候了。
⑸ 為什麼張坤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基金不讓買入
現在張坤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基金不讓買入的原因就是不好操作。張坤是我們所熟悉的一個明星基金經理,在去年的時候張坤運行的基金,它的這個漲幅非常的好,甚至是名列前茅的,這個時候就有非常多的人都把張坤當成是信仰,瘋狂買入他的基金。這么做的後果,就是導致張坤所管理的基金在規模上得到了一個翻倍式的成長。
⑹ 劉格菘、張坤旗下基金創最大回撒記錄,基金還能買嗎
就目前來看的話是短期持有不建議買的,長期持有可以考慮,畢竟在低位點買入以後增長的幅度比較大。最好是用閑錢購買,但如果只是短時間之內玩一玩就不建議購買了。
對於基金這個就是比較有風險的,因為他每一天的動盪起伏都不一樣。在張坤代領的基金一路往上漲一路紅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在說張坤永遠的神,張坤是我爸之類的話。但是基金跌了以後就有人罵他們,我覺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因為買基金是你們自己的選擇,不必要誹謗別人吧。自己要為自己做的事情來負責。而且在去年的時候基金翻了很多,今年一片綠也算是正常了。玩基金要有很強的心態,也要對自己負責任,跌漲都是在情理之中。
在出事的時候我們也要自保,也不能埋怨他人。而且基金漲太高降一降也很正常,玩基金就是玩的心態,也不要太認真,有閑錢的話你可以投投玩玩,而且在低位買的基民們目前也是小賺不賠。本來就是閑錢投資的,如果你選擇不賣出等到兩三年之後你就會看到明顯的效益。畢竟基金起起伏伏變化非常大,只要心態穩。
最後也祝各位基民們購買的基金都可以紅成一片,不過,適量的減倉也是最好的選擇。
⑺ 坐擁千億規模的明星基金經理張坤,究竟重倉了哪幾類股票
張坤持倉還是集中在消費和醫葯行業。目前張坤管理的基金有四隻,累計規模在一千億人民幣以上。而從其重倉的股票來看,基本就是白酒和消費行業的龍頭股。其中茅台和五糧液幾乎是每隻基金的重頭戲。雖然近期張坤拋售了水井坊的股票,被大眾視為減倉白酒股,但事實上,對於白酒行業的龍頭股來說,張坤一直沒有缺席,也沒有任何減倉的操作。顯然張坤依然是白酒行業的堅定看好者,這一點毋庸置疑。
⑻ 逾84%的人浮虧,張坤的基金真是這么慘嗎
張坤有責任,但不完全是張坤的錯。
很多平台在12月1月大肆的宣傳張坤和他的易方達,直接把默默無聞的張坤推上了神壇。
張坤雖說從業年限有10多年,平均年化回報近20%。
但如果張坤沒有在最近2年搶到這一輪的白酒行情,他的實際年化回報也僅有10%多一點而已,而且他的基金管理規模,也僅有百億而已。
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風來了,張坤才起飛了。
並不是張坤本身覺得白酒行業好,是易方達這一次押准了白酒,讓易方達起飛了。
最終留下了張坤,去背了這個黑鍋,誰讓他成了風口上的豬,誰讓他分到了管理費。
張坤不慘,張坤的基金也不慘,是基民被市場輿論引導在高位買入了基金。
基金經理拿到了基民的錢,被動的加倉了手中已經超高估值的股票。
所以,錯在基民,錯在那些引導基民不停買入的輿論,錯在基金大肆宣傳業績而不提風險,錯在市場。
基金的凈值「欺騙」了很多人。
數據統計不會騙人,易方達藍籌,逾84%的人浮虧,是很正常的。
風停了,張坤跌落神壇,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在規模瘋狂擴張的後期,是基民綁架了張坤。
這件事不能說是基民的錯,也不能說是基金經理的錯,基金的制度使然。
可以說,不論是限購,還是分紅,張坤已經盡力了。
很多基金新手,沒有搞懂基金的 游戲 規則,結果被基金的收益率給「忽悠」了,也就順理成章了。
今天,就來揭開84%浮虧背後的秘密。
基金本身和股票不同。
基金的份額,也就是募集規模,其實是無限制的。
也就是說,1塊錢的時候,基金可能有1億份,2塊錢的時候,基金可能有5億份。
基金的總管理規模,從1億,變成了10億,但是凈值還是2塊錢。
我們如果看基金的收益率,顯示就會是最近一年100%,但實際收益率,可能是80%,可能是50%,可能是20%。
因為很多人可能是在1.8買入的基金。
從份額來看,2020年6月底,易方達藍籌92億份,9月底152億份,12月底236億份,春節前,應該突破了280億份。
也就是說,基民們不斷的在高位加倉。
根據數據統計來看,絕大多數人是在9月底之後買入易方達藍籌,並且最近半年一直在加倉。
所以,大部分高位買入基金的基民,出現浮虧,也是正常的。
有些基民覺得,基金為什麼不主動降倉位,為什麼不提前限購,都是等下跌了以後才有舉措。
其實,沒有基金敢第一個提出限購,因為這是一個利空信號,誰都不敢第一個去釋放這種信號。
張坤的易方達在1月27日限購,其實是為了降低風險,卻被基民錯誤解讀為好基金不讓買,更加瘋狂的加倉。
基民瘋狂的認購,把錢給到基金,迫使基金在高位不停的加碼,繼續推動股價上漲。
易方達藍籌由於倉位較高,沒有那麼多現金來支持分紅,又面對蜂擁而來的資金,陷入兩難。
這種被動的吹泡泡形式,我想不管是張坤,還是其他人,都是很難處理的。
即便基金經理都知道,股票的估值已經在相對高位,也必須默默的繼續買入,被動增加持倉。
不僅是這一隻基金,是所有的基金幾乎都重復著同樣的動作。
當中央 財經 發聲提及基金熱,基金募集規模開始放緩的時候,基金的墜崖式暴跌也就不遠了。
這時候,易方達中小盤,最終以分紅的方式降低倉位,以停止認購的方式降低倉位。
這么多信號的釋放依然沒有喚醒沉睡中的小白基民,他們相信長期持有的價值,並且不斷「抄底」和補倉,直到打光所有的子彈,才猛然間發現自己被割韭菜了。
基金墜崖背後的情況,是基金並沒有遭遇大面積贖回,絕大多數基民仍然在不停加倉。
這也就再一次解釋了,為什麼84%的基民出現了虧損,因為在相對高位買入和補倉。
很多時候,基金經理的無奈,基民不懂。
大盤到5000點的時候,你的朋友仰慕你的能力,給了你100萬讓你炒股,讓你必須持倉60%以上,那結果是什麼?
結果就是虧的一塌糊塗。
張坤的易方達,面臨的就是這樣的難題。
散戶是怎麼虧錢的?
一隻股票,從40塊漲到100塊,你開始入場,因為別人告訴你,還能漲,可能要到200。
100塊,你試探性的買入一些。
過了兩個月,漲到110塊了,你覺得有道理,於是又買了一些。
過了兩個月,漲到了120塊,你覺得太好賺了,於是又買了不少。
結果,從120塊回撤了10%,108塊,你覺得補倉良機到了,把剩下的錢都買入了。
現如今,跌回了100塊,別人沒虧你虧了,回頭跌到90,甚至80,虧的更慘。
心理學中的價格錨定,讓你忘記了起點,40塊,記住了100塊。
而200塊的價格預期,讓你把錨放到了200,這100成了一覽眾山小。
再之後120的價格錨定,也是直接決定了你100多瘋狂的補倉最終價值回歸到100的原點。
其實,不論是股票也好,基金也罷,交易心理是一樣的,價格的錨定預期,很多時候是人內心的悸動導致的。
基金是有漲幅幾十倍的,但最近一兩年漲幅兩三倍,其實已經積聚風險了。
大家其實都知道短期的漲幅空間不大,但總覺得長期還會漲,就選在了一個相對的高點入場。
這個舉動的結果,就是長期被動的持倉,靠時間去抹平浮虧,搭進去的其實是時間成本。
尤其是剛開始下跌,回撤幅度在10%,20%,加倉一定要謹慎。
股票市場也好,基金市場也罷,任何時候都可以入場,不必急於一時。
給幾個建議。
1、熬的過時間的,卧倒。
每一次基金大幅度回撤,從開始到結束,起碼半年一年,甚至更長。
確實,估值需要靠下跌和時間來修復。
這個時候如果可以給基金一些彈葯,整個基金的企穩回本,反而會更快一些。
只可惜,估計基民們手裡的錢不多了,只能被動卧倒。
2、倉位較低的,定投。
如果倉位低,定投就可以,熊市快去下跌周期短,築底周期長。
按照定投周期規律來看,大概率可以在底部拿到比較多的籌碼,相對有利。
對於解套,甚至賺錢,定投可能最適合當下的行情。
3、有錢補倉的,等下跌企穩後再考慮。
如果你有錢補倉,再也別著急了,很多基金目前的回撤是20%,按照去年的漲幅情況判斷,最大回撤40-50%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不用著急現在補倉,等著基金再出現大幅度的回撤,並且企穩之後,再適度補倉,最為妥當。
不要把籌碼都集中在同一個價格區間,這樣不僅抄不到底,還容易閃著腰。
吃一塹,長一智。
基金投資,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仍然是一項非常不錯的投資。
只不過對於投資者來說,任何投資都要弄清楚風險,弄清楚規則,弄清楚玩法,弄清楚策略。
盲目的跟風,你也買我也買,大概率就是被套在山頂。
當人群盲目集聚的時候,風險就來了,因為投資市場是冷酷無情的,不會讓一大群沒有概念的人都賺到錢。
當所有人沒有投資概念,都能賺到錢,對於市場來說,這也是一種很大的風險。
投資基金是長期性投資行為,不能拿投資基金當成股票炒作,短線進出。
我特意查了一下樓主觀點的由來,部分網站已經刪除了這一說法,為了保持原汁原味,引述了天天基金網的原話:
比如牛年後下跌接近20%的 易方達藍籌,近一年虧損的用戶比例高達近84%!
但是可以看到,易方達藍籌近一年的回報是超107%的,
易方達基金凈值一年的回報是翻倍,可是84%基民虧錢,說明基民投資風格也是追高買進的短線投資行為,在實際中,筆者也曾經聽說過投資基金只不過是一兩天的行為,也就是看到有錢賺了,就選擇賣出,這等同於短線投機,是很容易虧錢的,畢竟一大筆錢被交易費用和傭金收走了,又無法享受基金凈值長期增長。
基金一年翻倍,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不是一天鑄就,只有長期持有基金份額,才可能享受專家理財的穩健高收益,短線翻炒基金等同於短線投機炒股,虧錢是大概率事件,A股散戶長期以來緣何七虧二平一盈利,就在於短線投機太重,不願意長期持股。而不是A股缺少牛股。
投資張坤的基金也是一樣,基金凈值增加107%,可是很多基民沒有持有基金1年以上,也就無法獲得1倍的收益,在短線進出中,也許只有10%的收益,可是下一次抄底碰到股市調整,割肉離場,就把10%收益虧掉一截,幾次割肉離場,就會把一次10%收益割沒有甚至虧錢了。
基民虧錢,基金凈值增加,基民該思考自己的理財習慣,而不是責怪基金管理人理財能力不行。
投資基金也好,投資股市也好,我個人觀點不建議仿效,依然是長期投資,而不是瘋狂的追漲殺跌,何為風口,就追逐什麼?炒來炒去,到頭來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⑼ 朱少醒張坤等基金經理的投資神話,是不是破滅了
其實也不能這樣說,因為這些基金經理都是非常知名的優秀的基金經理。
每當牛市來臨的時候,總會有很多新手投資者進場。這些新手投資人特別喜歡盲目追高,同時也特別喜歡抄別人作業。也正因如此,新手投資人往往會投資一些熱門的基金經理,也特別看好那些熱門的網紅基金產品。新手投資人確實可以在前期取得不錯的投資回報,但當牛市結束的時候,這些投資人往往會以虧損而收場,他們也會不再相信所謂的知名投資經理,這就是一輪牛市的輪回。
一、朱少醒和張坤這樣的基金經理非常優秀。
之所以我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朱少醒和張坤已經穿越了幾輪牛熊,他們也有著非常優秀的歷史投資回報。縱觀A股市場上的所有的公募基金經理,能夠取得朱少醒和張坤這樣的投資回報的基金經理太少了。也正因如此,這輪牛市中才會有那麼多人跟風投資朱少醒和張坤所管理的基金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