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招商策略:股權轉讓激增的原因、影響和投資機會深度分析
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件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國有企業改革「兩類公司」後國有股權無償劃轉事件的增加,另一方面民企融資增速持續下行,股權質押枷鎖下民企通過股權轉讓來尋求出路。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也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而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此外在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部分資方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從而為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核心觀點
2018年股權轉讓的四大特徵:(1)整體股權轉讓的規模和次數明顯增加。 2018年以來共發生518起股權轉讓事件,合計交易金額為5321億元,大幅高於2016年的3500億和2017年的4100億的規模。 (2)民企股權轉讓的金額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8年至今,民營企業共272家存在股權轉讓,大幅高於2017年。其中,國有法人作為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受讓方的股權轉讓金額和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轉讓金額為317億,轉讓家數為35家;遠高於2011-2017年平均值。 (3)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數量增加。 2018年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事件為87次,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 (4)股權折價轉讓的比例有所提升。近三年看,存在折價情況的股權轉讓事件大幅提升。 由2017年的80件折價轉讓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折價比例也從56%上升至63%。
出現以上特徵的原因及背景: (1)在信用收縮的背景下,上市企業大股東大量通過股權質押尋求融資,隨著小市值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質押風險的不斷暴露, 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謀求化解質押風險。 (2)國企改革政策背景。「兩類公司」帶來大量無償劃轉。隨著改革深化, 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3)產業集中度提升。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對市場的影響: (1)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本來需要在二級市場拋售的股票被接盤方吸收,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如化解強行平倉帶來的賣盤壓力以及減少因直接減持對股價的沖擊。 (2)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3)為新一輪的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有助於推動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於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並購重組的大年,部分資方可能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1)通過股權轉讓化解質押危機的公司可能迎來補漲。(2)更換實際控制人後可能面臨主營業務的變化。(3)「兩類公司」的實施帶來的投資機會。 受益「兩類公司」改革,目前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已經無償劃轉了超過20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以幫助優化國有資本運營,或將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效率。
風險提示:股權轉讓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目錄
01
2018年以來股權轉讓的四大特徵
1、 整體股權轉讓的規模和次數明顯增加
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件頻頻發生。據我們統計,自2011年以來,股權轉讓的交易金額和次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以來共發生518起股權轉讓事件,合計交易金額為5321億元,大幅高於2016年的3500億和2017年的4100億的規模。存在股權轉讓的上市公司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共有445家上市公司發生股權轉讓,佔A股12.5%;大幅高於2017年的283家。
2、 民企股權轉讓的金額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1年以來,民營上市公司轉讓金額和次數大幅提升。2018年至今,民營企業共272家存在股權轉讓,大幅高於2017年的160家;2018年轉讓金額為1927億元,較2017年1616億元上漲19%。
其中,國有法人作為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受讓方的股權轉讓金額和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轉讓金額為317億,上市公司轉讓數量為35家;遠高於2011-2017年61億的年平均轉讓金額,8家的年平均轉讓上市公司數量。
3、 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數量增加
我們對所有股權轉讓事件進行統計整理,通過《權益變動報告》判斷是否存在上市公司控制權變更的情況。(對於控股股東變更,但是實控人不變的情況,尤其是國有企業間的無償劃轉,我們將其視為不存在控制權變更)
2018年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事件為87次,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從佔比上來看,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佔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為2.44%,是2015年以來的最高比例,因此2018年股權轉讓事件中涉及控制權變更的數量也屬於近幾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4、 股權折價轉讓的比例有所提升
我們分析了股權轉讓的折價情況,對比2017年和2018年的股權轉讓數據。
對比規則:剔除未註明轉讓價格的數據,對比轉讓價格與首次公告日價格,判斷是否存在折價出售情況。折價率=1 - 轉讓價格/首次公告日價格。
近三年看,存在折價情況的股權轉讓事件大幅提升。由2017年的80件折價轉讓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同時2017年折價比例為56%,2018年折價比例上升至63%。對比2017和2018年的具體折價情況,2018年折價0-20%的事件個數遠高於2017年。
02
股權轉讓「四大特徵」出現的原因及背景
1、 市場走勢和融資環境——股東通過出讓股權尋求出路
2016年至2017年,市場風格偏向於大盤股。大盤指數(申萬)從2016年初的2300點上漲至2018年初的3600點,漲幅超過56%;與之相反,小盤指數(申萬)大幅調整,最高從5800點下跌至2018年10月的2900點。
小市值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大股東股權質押不斷觸及平倉線。隨著質押風險的不斷暴露,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謀求化解質押風險。
另一方面,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信用收縮。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期間,《資管新規》出台後,對銀行資產端的監管逐漸從「查」正式轉向「治」,開始實質性壓縮剛性兌付的銀行理財業務,部分社融項目開始轉正為負。上市企業大股東只能通過股權質押尋求融資。
伴隨「金融去杠桿」的常態化,政府開始施行結構性去杠桿。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只要還存在由於監管套利所形成的資金空轉,金融去杠桿就仍需繼續。因此在短期內,民營企業仍然較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另一方面,A股市場遭遇「黑天鵝」,股價受挫,導致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方式融資觸及平倉風險。在質押風險疊加市場情緒低迷,A股持續下跌背景下,大股東只能通過股權轉讓尋求出路。
2、 國企改革政策背景——「兩類公司」帶來大量無償劃轉
隨著改革深化,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國務院自2014年提出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建設以來,不斷擴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范圍。2017年下半年,地方國資委紛紛改建和組建國資投資、運營公司。2018年7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國有資產的改革方向,推進 「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建設,明確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從「管資產」向「管資本」方向轉變。
自2014年兩類公司試點啟動以來,已經在10家中央企業開展試點,同時在122家地方國有企業開展試點。目前的1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主要包括了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和8家投資公司(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神華集團、寶武集團、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和保利集團)。
從公司的運作模式來看,兩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均在打造自己的基金系,通過發起設立基金進行股權投資,並撬動社會資金參與到國有資本的投資和運營中,實現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及優化產業布局。目前兩公司已經成立的基金總規模近9000億元。這些基金為國企改革提供了融資的新渠道,同時通過參與中央企業的IPO、市場化債轉股、股權運作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高了資本的運營效率。
尤其在A股下跌導致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暴露的情況下,各地國資運營公司對上市公司施以援手,以紓解上市公司流動性壓力。
3、 企業經營環境——產業集中度提升
我們對比了統計局公布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和利用利潤總額累計值計算的同比,在2017年8月以來,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累計同比」和「累計值同比」出現了嚴重的偏離,而且這一差值越來越大。2018年10月,利潤總額累計同比為13.69%,而利潤總額累計值同比為-11.59%。
事實上,統計局公布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是規模以上(年收入2000萬以上)的工業企業,而隨著企業盈利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情況的波動,部分營收規模降至規模以下的企業則被剔除了統計范圍,而「累計同比」是按照可比口徑計算,意味著可比口徑下增速尚可,但大量退出統計范圍的企業經營出現了惡化,背後代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升。
03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對市場的影響
1、 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股權轉讓為市場供求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從轉讓方角度,大股東減持或股權轉讓作為市場的供給端;從受讓方角度,國資接盤或者引入戰略投資者,作為市場新的需求端,而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使得微觀股票供需出現了一些變化,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本來需要在二級市場拋售的股票被接盤方吸收,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
(1) 化解強行平倉帶來的賣盤壓力
伴隨「去杠桿」的不斷深化,民營企業融資難導致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來獲得融資,但受市場波動,出現了大量股權質押風險,而大股東一旦資金鏈緊張就會導致股權質押風險實質性暴露,帶動股價下跌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大股東的資金壓力,而在外部資金無法馳援的壓力下,尋求股權轉讓來化解股權質押危機成為了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並且通過這樣的方法化解危機具有幾大好處: 第一,市場因股權質押風險帶來的拋售壓力減少;第二,新的接盤方可以給市場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2018年股權轉讓一共518起,其中大股東質押比例為100%的共30起,質押比例超過50%的共232起。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公司質押比例的提高,大股東的質押比例也通道上移。上市公司通過股權轉讓化解了部分質押風險,例如:
上市公司質押比例最高的為印紀傳媒80.71%,其大股東質押比例為98.46%;2018年1月,印紀傳媒控股股東將其部分股權轉讓給安信信託,以化解其面臨解壓的質押風險。
另一方面,地方國資接盤,對於民營企業而言,在「去杠桿」的大環境下,取得政府信用背書,方便企業融資。前文我們統計過,2018年民營企業轉讓給國有法人的股權轉讓事件共40起,大股東質押比例超過50%的35起。例如:
永清環保質押率為63.33%,大股東質押率為99.36%,其大股東通過向地方國資平台湖南金陽投資集團轉讓質押股權,一方面化解了部分股權質押風險同時並未改變公司大股東控股情況,另一方面為公司引入新的國有資本戰略股東,從而優化和完善股東結構,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提高公司資信等級。
(2) 減少因直接減持對股價的沖擊
除了因為股權質押風險暴露帶來的被迫轉讓,對於那些具有資金需求而需要減持的重要股東來說,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相比於二級市場直接減持,股權轉讓可能是更優的選擇。 從數據上來看,2016年總減持規模為2597億元,而2018年減持規模僅為1735億元,如果股東在股價下跌的情況下進行減持,或將造成股價進一步下跌, 因此股東不如將股權折價轉讓給實力較強的受讓人,資本市場反而會給出想像空間,對於轉讓方或者受讓方可能是雙贏的局面。
2、 「無償劃轉」激發國有企業活力
2018年7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國有資產的改革方向,推進 「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建設,明確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從「管資產」向「管資本」方向轉變。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企業的兩層架構,變成政府--資本運營平台--實體企業的三層架構組織形式,實現政企分離。
受益於考核機制的轉變,今年以來國資運作活躍,國資受讓上市公司股權事件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從2017年初至今,以國有法人為受讓人的股權轉讓事件,股權轉讓市值和事件數量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8年7月份之後,國有法人受讓的事件大幅提高,僅11月就有23起。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的事件也大幅提升。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
同時,自今年9月以來,多地政府加快推進國企改革方案,各部委積極發聲支持國企改革方案。
3、 為新一輪的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有助於推動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於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並購重組的大年,部分資方可能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今年以來,市場持續下調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暴露,為緩解流動性壓力,政策回暖。其中關於並購重組松綁的政策短期內密集出台,並且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在講話中也多次明確表示要積極支持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充分彰顯出監管層對並購重組市場的鼓勵與支持。
近期並購政策的調整主要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在發新股份購買資產中通過價格調整機制保護公司利益;並購非金融類資產少數股權的,取消財務指標限制;為符合一定條件的並購重組開通快速通道(小額快審、新增符合條件的特定行業);放鬆對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資金用途限制;縮短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時間期限;擴大並購重組參與主體范圍(包括允許私募股權基金參與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交易對方涉及200人公司的明確經中介機構合規性核查後可以依法參與並購重組活動)。
在2018年中,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共87起,市值主要分布於10-50億區間:國有受讓事件分布較為分散,而非國有受讓事件主要集中於10-50億區間。主要是因為伴隨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 中小市值企業作為「殼」的價值被重新考慮,部分資方可能會通過股權轉讓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04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
1、通過股權轉讓化解質押危機的公司可能迎來補漲
我們篩選了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大幅降低了質押比例的上市公司:
2、 更換實際控制人後可能面臨主營業務的變化
我們整理了實控人變化後可能面臨主營優化或者改變的上市公司:
3、 「兩類公司」的實施帶來的投資機會
受益「兩類公司」改革,目前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已經無償劃轉了超過20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以幫助優化國有資本運營,或將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效率。
(文章來源:招商策略研究)
『貳』 002143是不是文化傳媒股
002143是文化傳媒股。
通常是指傳媒板塊的股票,即此股票的主營業務為圖書、音像製品、報刊、文教用品、電影、電視等居多,如新華傳媒、時代出版、華誼兄弟、天舟文化、華策影視、歌華有線、廣電網路等股票都屬於文化傳媒類股票。
『叄』 和神霧節能為什麼雙雙暴跌
2017年7月10日神霧系旗下兩股雙雙大跌,截至收盤,神霧節能跌9.52%,收報32.68元,全日成交3.96億元;神霧環保跌停,收報28.97元,全日成交4.82億元。
2018年1月16日晚間,神霧環保與神霧節能宣布重組失敗,並於1月17日復牌。復牌後,這2家公司便開啟跌跌不休的模式。交易龍虎榜數據也顯示,確實有機構席位爭相出逃神霧環保和神霧節能。1月22日,神霧節能前五大賣出席位中有4席為機構席位,合計賣出1.31億元;1月17日至19日,前五大賣出席位中有2席為機構席位,合計賣出1.81億元。也就是說,短短幾個交易日,機構席位已合計賣出神霧節能3.12億元。1月19日,神霧環保前五大賣出席位中有3席為機構席位,合計賣出3.08億元。
神霧節能2018年2月1日 停牌13.43,停牌公告稱,於2018年2月1日接到控股股東神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知,因近日公司股價跌幅較大,其所持已質押的股票部分已觸及平倉線,可能存在平倉風險。公司股票自2018年2月2日(星期五)開市起停牌。公告顯示,截至2月2日,公司控股股東神霧集團持有公司股份3.4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4.83%,其中已質押股份3.37億股。
實際上,還有神霧環保、印紀傳媒等因控股股東質押股票觸及平倉線於2日停牌。
神霧節能增發發行新股日:2016-10-21主要是北京神霧環境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增發獲配價格:9.22元,共獲配:3.49億股, 共耗資:32.46億元。最新解禁: 2019-10-24 解禁股份類型: 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份 解禁數量: 34941.05萬股 占總股本比例: 54.85%
神霧環保2018年2月1日 跌停牌13.49 之前01-30 業績預告: 預計年報業績:凈利潤5.5億元至6.5億元,下降幅度為-22%至-8%,基本每股收益0.54元至0.64元 最新解禁: 2018-07-23 解禁股份類型: 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份 解禁數量: 28822.44萬股 ,主要是北京神霧環境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5-07-20增發獲配價格:16.22元, 共獲配:1.15億股, 共耗資:18.70億元。2016-05-10 曾10轉15股派1元(含稅) , 2017-06-12 曾10派1元(含稅) ,【增發配股除權價實際是6.348元/股,大股東若解禁按跌停牌價13.49套現也是暴利翻倍的。】
『肆』 印紀傳媒:股市中百分之多少的人都在賠錢
70%吧,我就是其中一員。
『伍』 有誰知道002143代碼漢股票怎麼辦
根據上市公司的公告,002143印記傳媒已經停止上市並摘牌。具體時間是2019年11月29號被證,深圳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並且摘牌。終止上市的股票將會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就是常說的三板。
由於注冊制開始了,未來上很難再次上A股了。
『陸』 世界盃期間,哪些股票值得關注謝謝
傳媒板塊
300104樂視網、300251光線傳媒、002181粵傳媒、600386北巴傳媒、600088中視傳媒、300027 華誼兄弟、000793華聞傳媒、600880博瑞傳播、600825新華傳媒、601801皖新傳媒、601999出版傳媒、000917電廣傳媒、600373中文傳媒、601098中南傳媒、000719大地傳媒等。
啤酒食品飲料板塊
000929蘭州黃河、000799酒鬼酒、000869張裕A、600365通葡股份、002143高金食品、600559老白乾酒、000729燕京啤酒、600600青島啤酒、600429三元股份、600132重慶啤酒、600573惠泉啤酒、600073上海梅林、000848承德露露、600887 伊利股份600090啤酒花、002186全聚德等
『柒』 有誰知道印紀傳媒會不會退市呢
印紀傳媒股票代碼002143 (*ST印紀)鐵定退市。截止2019年9月3日已經持續14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股票面值1元。按照規定,連續低於股票面值時間超過20日將被退市。看來*ST印紀已無力回天了。但願印紀娛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能夠有效果整頓內部管理,爭取早日以嶄新的面貌東山再起,面對廣大股民和影視受眾。
『捌』 稻草熊娛樂上市,吳奇隆給劉詩詩的聘禮中就實現,如今的市值多少
江蘇稻草熊影業有限公司(簡稱「稻草熊影業」)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在港股主板上市,聯席保薦人為招商證券國際、中信建投國際。
據招股書顯示,稻草熊影業成立於2014年,主營業務涵蓋電視劇及網劇的投資、開發、製作及發行,先後投資製作了《鐵拳浪子》、《蜀山戰紀之劍俠傳奇》、《新白發魔女傳》以及收官的《局中人》等影視劇。
「我們班的格言是,去炒別人的股,不如做自己的股票,讓別人炒。」是吳奇隆在采訪時的一句話,或許在創立稻草熊影業之初,吳奇隆就有一個上市夢。
稻草熊影業,第一次被人熟知是在2016年,因一筆高達2億元的「聘禮」同時刷屏娛樂圈、資本圈。
吳奇隆和劉詩詩正式舉辦婚禮,刷屏娛樂圈。而這一場婚禮不僅僅限於娛樂圈,在資本圈演繹地更為精彩、熱鬧。
在婚禮舉辦前,吳奇隆的「代理持股人」劉小楓將稻草熊影業20%的股權以200萬元對價轉讓給了劉詩詩,同時將1%的股份以1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趙麗穎,如此低價的轉讓,幾乎等同於白送。
同時,而暴風集團「有意無意」地趕在婚禮前,拋出了一份高額的定增方案,擬以發行股份+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收購稻草熊影業60%的股權,價格高達10.8億元,估值溢價率高達1500%。
如果此次交易順利完成,劉詩詩將獲得6480萬元現金、1.512億元暴風集團的股票,合計約2.16億元,相當於短短3個多月時間,便就實現了2.14億元的收益,
因此,這筆並購交易,也被業界戲稱為是吳奇隆給劉詩詩的「聘禮」。
由於明星股東、溢價過高等因素,讓這筆並購交易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收購預案被證監會否決。
稻草熊又在年底迎來了新的合作夥伴——海南阿里巴巴影業文化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但僅兩年,阿里影業也選擇了退出。
稻草熊影業,離不開愛奇藝稻草熊影業以18億的價格「賣身」暴風集團被證監會喊停,原因是:稻草熊影業的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不符合相關規定。
全景財經翻看公告發現,在被收購的前一年(2015年),稻草熊影業的營收僅為6764萬元,凈利潤2852萬元,全部自於《蜀山戰紀之劍俠傳奇》的銷售,且營收、凈利潤全部來自於第二大股東愛奇藝。
稻草熊影業一直虧損。由此可見,暴風集團以18億的價格收購稻草熊影業的風險非常之大,收購方案被否之後,暴風集團的股價一蹶不振,如今已被暫停上市。
然而,5年過去了,稻草熊影業仍然沒有擺脫對愛奇藝的依賴。
據招股書顯示,愛奇藝一直是稻草熊影業的單一最大客戶。2017年至2020年一季度期間,愛奇藝累計為稻草熊影業貢獻了8.97億元的營收,2020年一季度更是為稻草熊影業貢獻了100%的營收。
大部分影視公司業績普遍下滑,稻草熊影業的營收仍能實現雙位數增長,實屬不易。但細看來,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很大程度也是因為與愛奇藝的深度合作。
且愛奇藝系稻草熊影業的第二大股東,使得未來經營獨立性、業績、議價能力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據招股書顯示,2017-2020年一季度期間,稻草熊影業的毛利率分別為28%、30.9%、14.1%、29%,明顯低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
在招股書中,稻草熊影業表示,其競爭優勢主要在於其持證(《電視劇製作許可證(甲種)》)並且擁有一定量的IP(28項),並且深度綁定了愛奇藝,已經形成了「內容—製作—宣發」的閉環。
從招股書中羅列的優勢來看,稻草熊還正在通過加大IP儲備和自製內容數量,以及深入投資、製作、發行等多個領域的方式來減弱自身盈利能力的不穩定性。
但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按2019年劇集收入計算,稻草熊影業於中國所有劇集製片商及發行商中排名第六,市場份額僅為1.7%。
內地影視企業,赴港IPO找錢業績波動性大、持續成長性存疑、明星概念估值過高……是大部分影視上市企業的通病。
中國影視行業陷入「寒冬」,影片庫存太大,短期內無法兌現,大量影視上市公司頻頻「爆雷」。以A股為例,2019年11月,印紀傳媒(002143)黯然退市;長城影視(002071)連續虧損被實施退市警告,實控人被立案調查;華誼兄弟(300027)巨虧40億,資金鏈一度岌岌可危……
A股監管層對影視企業IPO的審核力度趨嚴,大量試圖闖關的影視企業均以失敗告終。
證監會發布《再融資業務若干問題解答》,其中第六條明確提出,募集資金應服務於實體經濟,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主要投向主營業務,原則上不得跨界投資影視或游戲。
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共有438家企業成功登陸A股,其中僅有橫店影視、金逸影視、中廣天擇3家影視公司。2018年全年共有105家企業上市,其中影視企業「零通過」。
在A股正常排隊IPO的影視企業僅有2家,分別為博納影業、燦星文化,受理日期分別為2017年10月、2018年12月。
闖關A股IPO受阻之下,部分缺錢的影視企業陸續赴港上市。已有2家影視企業:力天影業(09958.HK)、華夏視聽教育集團(01981.HK)順利完成了IPO。
隨著稻草熊影業赴港上市,國內影視企業或許會開啟赴港上市的大潮。
『玖』 480億市值跌到10億還沒完,竟然是被大股東「賭」沒了
文/樹高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還記得《建國大業》、《鋼鐵俠》嗎?一部是讓中國人一度揚眉吐氣的電影,一部甚至開創了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結合的先河。
今時今日,這兩部電影已經鮮有人回顧,因為行業的屬性註定了內容是會「過氣」的。但更可怕的是,電影背後紅極一時的「影子公司」也要消失了。
480億市值的印記傳媒,跌到10億仍舊還沒「交代」明白,因為,它還想在資本市場拍一部終極大片——「娛生不再有你」。
01
「上市讓我們變得富有」這是印記傳媒兩位高管吳冰和丹·密茨的原話。
這樣的話太過真實,印記傳媒上市的「初衷」昭然若揭。價值2500萬美元的龐巴迪挑戰者850,和價值3000萬美元的龐巴迪全球Global Express,還有多輛豪車,包括賓利、法拉利、勞斯萊斯。這些都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給大股東們「助力」的戰利品。
這些錢哪來的?我們並不難想像。上市後,印紀傳媒大股東融資資金逾上百億。其中最大的兩處來源是股權質押融資資金超過80億元,以及以1:4或者1:5的配資方式融資了18億。
印紀傳媒曾披露稱,2017年7月之前的股權質押,除質押給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華東陽支行的2450萬股票用於為本公司融資擔保外,其餘質押股票均用於肖文革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
所謂的「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大概是實控人肖文革參與西部證券定增和中銀國際4.99%股權的兩樁交易,但最後的結果,也是草草高位套現跑路。
除了質押,還有層出不窮的大股東高位減持,滿滿的套路,不絕如縷。
這就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的運轉軌跡,太「典型」的自掘墳墓,就等著把自己全部埋進去。
02
有人說,DMG這好好一傳媒公司,為啥上市後就做的這么差?是經營管理不善,還是沆瀣的大環境所迫?
要我說,都不是。當年的DMG沒問題,是在認認真真做本行,錯就錯在它變成了印記傳媒。錯就錯在它躋身了資本市場。
在傳媒行業,有春風得意之時選擇上市的,這些多半是為了募資加碼主業,而印記傳媒不是,它的上市,是為了資本運作而去做主業的典型。而肖文革,吳冰等股東,就是印記傳媒《我上市了》系列電影最好的導演。
這也是印記傳媒必然失敗的原因,帶有強目的性的上市,最後的結果無一善終。
你不能否認印記傳媒出品了好些優秀的作品,《鋼鐵俠3》、《建國大業》、《無人區》、《杜拉拉升職記》、《暮光之城》等電影裡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你也注意到這些賣座的電影,印記傳媒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聯合出品人」。
作為「聯合出品人」參與份額多少?票房收入如何?是否對當期業績有突出影響?印記傳媒隻字不提,因為蹭熱度的「效果」已經達到了,只要參股股東認定你是影視界新晉「黑馬」,那就夠了,有他們一拍即合,給股票保駕護航,其他的,都讓聽風是雨的散戶去猜吧,who care?
遠超同行的毛利率和「精準達標」的業績承諾同樣是在「花式表演」。只要財報好看,公司的股票不乏機構、基金追捧,股價登峰造極,方便大股東未來質押與減持,這才是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最「實際」的。流量為上,至於「劇情」合不合理,「導演們」可能並不在乎。
遺留下來的問題,肖文革們都一股腦兒塞給財務報表去解決。由於合格的財務投資者並不多,首先過濾掉一部分「財盲」,這部分通常會是在最高位看著概念追風買入的接盤俠,然後再過濾掉一部分有點初級水準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通常會是趨勢投資者,會被一兩個形成「成長性」假象的指標所迷惑。例如借殼後印記傳媒影視及衍生的營業收入飆升,從 2014 年的 29695 萬元飆升至 94211 萬元,而影片業務支出,卻呈現背離的減少趨勢,這一點正是非常有誘惑性。
最後最難「搞定」的,就是專業投資者了,這也就是今年股價崩塌的原因——專業投資者發覺公司積重難返,無力回天,只能認慫集中撤離。其實即便是專業投資者,並不總是專業,他們也有失手的時候,比如安信信託,事發只能以減值損失自認倒霉。沒辦法,看錯一個公司也許可以挽救,但看錯一個人就可能難以收場。何況當你面對的是一群同心同德善於忽悠的戲精老外高管時,所謂的專業素養能幫助你保持幾成定力?
印記傳媒的大股東們,也許從上市的一開始就篤定要拍一部吸引資本市場男女老少的電影,一直「拍」到眾籌的經費用完才肯罷休。
03
「經費」用完了,債務也還不上了,和解也遙遙無期,這樣的「劇本」怎麼收場也是個問題。於是乎,大股東又拋出了到美國「就醫」的苦肉計,這些都是預料之中的。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霧里看花的愚者了。大家都很清楚,印記傳媒的債券違約,已經沒法再進行新的融資。而之前的融資,也已經沒了下文。不管是肖文革「涉賭」把錢輸光了也好,還是搞利益輸送進了誰的口袋也罷,哪怕是真的洗錢去了海外,接下來的事情都無關散戶,無關中小股東了,最多也只是少數債權人和司法機關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於資本市場一樣行得通。
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來說,現在的這個「珍瓏棋局」,已經被人點破了。再揣著明白裝糊塗,恐怕有點不合時宜。
作為一名合格的演員,在氣氛有點尷尬之時能夠打圓場是必須的。印記傳媒的最後「圓場」就是高管集體出來維穩,證明自己「沒跑路」,但此時此刻,跑與沒跑又有多大區別呢?
問詢函不按要求回復,一切都以「無聲言證」方式進行。這是印記傳媒最後的緩兵之計。因為,股價已經伴隨著自己三緘其口而失速墜落了。只要被「依法」退市,後續大筆債務被免除,自己來資本市場「走一遭」並不乏收獲。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04
瀕臨退市,除了踩雷的機構基金,還有叫苦不迭的散戶。
也許踩雷的你此時此刻殺人的心都有,但是如果你是看了「印氏電影」去做長線投資而踩雷的,那真的說明,你太入戲了,帶有鮮明「印記」的電影要的就是這樣忠實的觀眾。
如何去評價肖文革,吳冰其人?筆者在此確實非常難以言述。作為同時混跡於傳媒江湖和資本市場的大作手,他們早已經浸淫了真真假假,將這一套從銀幕復刻到了資本市場。之於一介「准導演」的身份,他們也許真的算「有兩把刷子」,因為他們做出了太多大部分中國人骨子裡在追捧的東西:中西合璧,國產電影……也炒出了中國人最愛回味的概念。
而作為企業家,必然是不合格的。因為資本市場並不是賭客以合法名聲撈金的地方,「重融資,輕回報」的現象也在慢慢改變,作為上市公司的高管,需要承擔的責任,需要履行的義務,從印記傳媒的大股東身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那麼,放任你到這個市場來的意義何在?難道資本市場拓寬上市通道的意義,就在於放任一批有備而來的投資者利用規則優勢去製造假象,完成對基金、散戶等對手盤的獵殺?
仔細拷問下印記傳媒,如果你一開始的上市就是為了演這么一場電影,那麼還有多少股東會耐心地陪你看到今天?過往飽滿的業績和良好的口碑,全都拜肖文革、吳冰等人「演技逼真」所賜,這不得不說,對於當年傳媒這頭人人看好的「風口上的豬」是個莫大的諷刺。
可怕的是,這樣的「導演」,中國還有很多很多。例如步森股份的趙春霞,也是一樣的應對債務選擇了異地「就醫」,而金立的董事長,身為肖文革的「賭友」,把金立手機多少年打下的的江山給輸了個一干二凈。
如果上市只是一部電影的開頭,你還敢看到結尾嗎?印記傳媒的退市可能會給你一個很好的答案。資本市場里從不缺乏好「演員」和好「導演」,但如果你喪失了應有的謹慎而變得太「入戲」,那你就輸了。
『拾』 屋漏偏逢連夜雨,安信信託,豈能安信!
安信信託是湖南株洲市金岸地產項目的第一大股東,該項目的合夥人謝群力,周光輝等人的項目資金系詐騙湖南芒果金融平台上萬出借人而得來,安信信託在知情的情況下和謝群力等人沆瀣一氣想賴掉上萬人的血汗錢,這樣的行為坑害了幾萬的技資人,現在受害人在積極進行訴訟,爭取自己的權利,拿回自己的血汗錢,安信必須歸還血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