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袁建新.余偉老師股票課程
有看投課程
㈡ 股民學校中級教程
我忘了
㈢ 袁建新的岩土力學研究
岩土力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岩土介質的物理力學特性極為復雜,具有多相性、非均質、非均勻及非線性等特殊性。60年代開始,袁建新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針對長期以來岩土力學工程實際與理論分析不相吻合以及如何使岩土力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岩土力學要發展成為一門新型的獨立學科必須遵循的途徑應該為:「以固體力學的原理為框架,考慮岩土介質異於其他連續介質的特殊性質,通過室內與現場試驗,從宏觀與細觀、物理模型與數值模型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理論與試驗研究,從而形成一門新型的獨立學科。」這一觀點受到岩土力學界專家學者的贊同。事實證明,國內外的岩土力學研究也都未脫離這一基本路徑。
在岩土力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方面,袁建新對土的本構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取得可喜的進展。他認為:當前國內外將土介質或考慮為彈性體或粘彈性體均未能充分反映土的真實性質。因此,他力主發展土的彈粘塑性統一理論。他提出了彈粘塑性統一理論模型及修正割線模型並有效地應用於土壩及土工問題的分析。他在這方面的論著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並被列入國際文摘。
在土的應力、應變關系方面,由於工程實際的要求及計算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不能滿足於經典的彈性模型的假定,紛紛探求符合土的宏觀實際應力、應變、時間關系。自1982年起,袁建新對武漢、上海的粘土及鄭州黃土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這三類土的彈粘塑性應力、應變關系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給出了線性及雙曲線函數數學表達式。據此可以根據較短時間的蠕變試驗定出土的極限應力值,求出的極限剪應力與由蠕變試驗所得的蠕變破壞剪應力甚為接近。此項研究對土的基本性質的研究做了有效的探討。其《土的彈粘塑性關系》一文獲1982年湖北省優秀科學論文一等獎。袁建新是中國岩土力學與工程問題中開展有限元研究的少數先行者之一。60年代中後期,他就開展了這些課題的研究。在此之前,中國的岩土力學數值分析研究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他親自編導了多種二維、三維靜力程序,並應用於岩土力學工程實際中,為解決岩土力學工程問題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為此推動了中國岩土力學數值分析方法的向前發展。1979年,袁建新所設計的土的平面固結程序,在義大利都靈市計算中心順利通過,並在一些方面優於國際力學界普遍採用和公認的權威的「德賽程序」。其計算時間只有「德賽程序」的1/5,計算機內存也減少到1/4以下。為此,都靈工學院慷慨解囊,支付了計算機使用的一切費用。這是袁建新開展岩土力學數值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項研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完成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袁建新即身處逆境,但他沒有消沉,而是將研究目標瞄準了60年代國際上初露端倪的一種數值應力分析方法——有限元法。他利用寫檢查的機會,反復地推理演算。1972年,他的處境稍有好轉,就與其他同志一起到上海復旦大學進行協作並試圖在上海計算中心進行上機運算。但是,他卻沒有「資格」上機算題。當他看到同事從機房出來並拿著正確結果時,袁建新欣慰了。1976年以後,袁建新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這項研究,使中國岩土力學數值計算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