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能源龍頭將繼續爆發:高瓴資本加碼,7000億外資入局
很多人都在觀望,新能源這條線究竟能走多長。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未來一到兩年,市場的機會就在新能源,而新能源的機會就在中國。
高瓴資本披露了三季度的持倉,清倉減持特斯拉,並同時進入理想、蔚來和小鵬三家公司。這三家公司是我們國內新能源車的主力軍,發展勢頭迅猛。
張磊是中國人,重倉中國不足為奇。那其他國際資本是什麼態度呢?美國和加拿大的兩只養老金基金,規模加起來有7000多億美元,也在三季度增持了大量未來 汽車 的股票。國內新能源車的發展潛力,正在被世界認可。
按照規劃,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車的銷售比例將達到20%,國家推動新能源車的決心非常堅決。並非只有我們自己重視新能源的發展,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力度一點都不弱。今年英法德等主要國家對新能源車的補貼不斷加碼,銷量也出現了翻番式的增長。
在新能源車領域,我們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有完整的產業鏈,在未來的競爭中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各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向前邁進,實現自己的升級。
先導智能,國內高端電池設備龍頭,是寧德時代、特斯拉、比亞迪等巨頭的核心供應商,行業地位較高。
新宙邦,鋰電池電解液龍頭,市場佔有率超過20%;客戶包括三星SD、松下、索尼、比亞迪、LG化學等知名企業;間接進入特斯拉、寶馬電動車產業鏈。
寧德時代,國內動力電池龍頭企業,連續三年全球排名前三位。公司專注於新能源 汽車 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致力於為全球新能源應用提供一流解決方案。
億緯鋰能,國內鋰原電池龍頭企業,並保持國際領先,消費類鋰離子電池在電子霧化器和可穿戴應用的細分市場行業國內領先;公司動力儲能電池的產能建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擁有方形磷酸鐵鋰電池、圓柱三元電池和軟包三元電池產線。
恩捷股份,全球濕法隔膜龍頭企業,出貨量世界第一;公司生產的濕法鋰電池隔膜(基膜和塗布膜),主要運用於新能源 汽車 鋰電池製造領域及3C類產品;產能方面,力求在2020年達到28億平方米的規模。
特銳德,國內充電樁龍頭企業。公司主打產品為群充系統,單樁產品也有相應的研發。目前行業主流功率等級的直流充電樁公司均有生產和出貨。
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中公司僅為舉例,不做推薦。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2. 高瓴資本入股格力電器 鎖倉時間
時間是長期持有
隨著國內A股上市公司 年報和一季報披露進入到尾聲,高瓴資本有一些公司的持倉有變化,1. 高瓴資本在不斷減倉:小分子CRO賽道 葯明康德
高瓴資本投資葯明康德,葯明生物都是直接通過一級市場進入的,高瓴資本投資葯明康德的實體是 一家注冊在香港的投資實體公司 :HCFII WX(HK)無錫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在葯明康德上市IPO的時候,招股書已經披露了 HCFII WX(HK)和高瓴資本的關系。
高瓴資本作為持股 5% 以上的持股股東,鎖定期一年,在1年期解禁期結束後,高瓴資本就開始不斷減持 葯明康德。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高瓴資本持有葯名康德 4795萬股,持股比例 2.90%。
2. 高瓴資本持有CRO賽道 泰格醫葯 不變
高瓴資本的二級市場QDII 基金:HCM中國基金 繼續持有 泰格醫葯750萬股,占總股本仍然為 1.0%。高瓴資本在CRO賽道 還持有有 凱萊英,方達控股,高瓴資本持有凱萊英至少有1.5年的鎖定期,持有金額也比較大,有20多億人民幣,倉位不輕。方達控股暫時無變動
3. 高瓴資本繼續加倉 水井坊(SH:600779)
高瓴資本有一個人民幣二級市場的基金是:天津禮仁投資管理合夥基金,這個基金進入A股十大股東 唯一一個公司就是次高端。
4. 愛爾眼科,格力電器,公牛集團,良品鋪子,海螺水泥 持股比例不變
愛爾眼科,格力電器,海螺水泥都是高瓴資本HCM中國基金 持有,這是一個二級市場基金,這三家公司 高瓴資本 持股不變。
3. 高瓴資本強勢入局一家高成長的龍頭公司
通威股份,國內光伏多晶硅和電池環節龍頭公司。公司2020年12月9日發布定增廣告,高瓴資本參與這次定增,認購5億元,發行價28元。這個是高瓴資本對新能源光伏產業的布局。 高瓴的長期價值投資就是不看一時得失,有能力去克服恐懼和貪婪,相信簡單的常識,堅持長期價值投資就是投入未來。一旦看好,長期支持,並參與到企業的創新和發展中,和企業共同成長。
通威股份預計,年產7.5GW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智能工廠項目建設期均為1年,投產第一年產能達到90%,以後各年產能達到100%。公司表示,隨著光伏發電進入平價時代,全球新能源產業將實現快速發展。本次投資項目的建成運營將有效滿足行業發展帶來的需求增長, 進一步提升公司光伏業務各環節的市場佔有率,鞏固公司在光伏行業的優勢地位。
從 光伏行業 來說,根據國家能源局目前的測算情況,"十四五"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需求將遠高於"十三五",但是光伏行業整體上還是供大於求,不過真正有競爭力的光伏產品還是供小於求,因此 未來具有技術、效率和成本優勢的光伏公司是勝利者。
從 業務板塊 來說, 公司在光伏產業鏈硅料及電池片兩個環節均擁有最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從硅料業務來看,公司目前的硅料需求好,公司是唯一一家上半年沒有減產的,也是唯一一家連續盈利的公司。從電池片業務來看,目前行業內能供給大尺寸的電池片只有通威和愛旭。公司在HJT技術研發上領先同行其他公司,而且研究HJT的團隊是以前的中微半導體團隊,因此是最有可能搞定HJT商用。
從 成長能力 來看,公司近三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凈利潤增長率保持在40%左右,業績快速增長,但是公司業績增長不穩定。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16.78億元,同比增長13.04%;實現凈利潤33.33億元,同比增長48.57%,實現扣非凈利潤19.13億元,同比下降8.30%。凈利潤增長主要是因為有公司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15.19億元。
公司在硅料和電池細分行業具有絕對的優勢,而且這兩個細分行業本身集中度低和發展空間大,因此未來公司成長空間還是很大的。公司明年總的盈利預期,硅料業務24到25億元,電池業務15到18億元,保守算起來總共52億以上。公司目前總市值1384億,如果明年總市值不變,那麼市盈率是26.6倍。
從 盈利能力 來看,公司近五年的毛利率保持在18%左右,凈利率保持在8%左右,凈資產收益率保持在16%,總資產收益率保持在7%左右,公司的盈利能力一般,主要是因為公司的電池片業務要先讓利,才能往矽片、硅料壓,哪個環節壓的多要看行業格局。矽片環節太集中,較長時間還會非常強勢,電池片業務處於弱勢,未來隨著電池片集中度提高,可能會改變這種局面。公司是非常擅長精益管控成本,這也是公司保持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所在。
從 盈利質量 來看,公司的現金收入比保持在77%左右,凈利潤現金比保持在100%左右130%,公司盈利質量還是可以,說明產品具有可持續競爭能力。光伏行業技術變革快,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才能保持自己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因此公司總的現金流情況不太好,需要不斷融資。公司在2020年到2023年需要投資520億到800億左右,公司自身的經營現金流可以提供350億到400億,其餘部分需要公司去融資。
光伏進入平價時代後,整個光伏產業鏈長期發展趨勢向好,行業整體需求保持中高景氣狀態。光伏行業龍頭公司業績的增長要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但是 光伏行業的龍頭公司需要不斷的投入資本到技術研發和項目建設,才能鞏固自己的龍頭地位。光伏龍頭公司雖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能夠保持快速增長,但是卻沒有真正賺到什麼現金。
#股票##A股##高瓴資本#
4. 高瓴資本被深套的六家公司,你敢抄底嗎
高瓴資本被深套的六家公司,你敢抄底嗎?
第一家,格力電器。高瓴400多億入資格力,算上利息合計資金成本470億,想要回本格力股價至少要漲到55元左右,目前格力股價39元。
第二家,上海機電,電梯龍頭企業,高瓴在2020年三季度首次入資,2021年4月再次加倉,但目前依舊浮虧28%左右。
第三家,恆瑞醫葯,在2021年年中,高瓴斥資27.5億買入恆瑞醫葯4046萬股,截止今日浮虧高達38%。
第四家,廣聯達,國內領先的數字建築平台服務商,高瓴2020年六月底入資,隨之廣聯達股價拉了一波,但後面又進去了漫長的震盪下降期,至今還在成本價附近震盪。
第五家,公牛集團,2021年一季度,高瓴投資公牛集團21.2億元,約為1200萬股,合計占流通股的10%。15.74中間高瓴雖然賣掉一部分,但股價依舊位於成本價以下。
第六家,華大基因,2021年三季報,高瓴旗下天津李仁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最新入資華大基因403.71萬步,剛過去一個季度,高齡浮動盈虧近15%。
5. 被高瓴資本清倉,阿里巴巴怎麼了
2月13日,高瓴資本在美國證監會SEC公布2020年四季度美股持倉情況。其中最大的變化是清倉了阿里巴巴,一股沒留。同時阿里巴巴的對手拼多多,成了高瓴資本第一重倉股。
在不少股民心中,高瓴資本是「神」一般的存在。
2019年高瓴入主格力電器,格力當時大漲50%;2020年買入光伏的兩大龍頭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出現了引領行情般的大漲。
那,清倉阿里巴巴,又傳遞了什麼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四季度阿里的股價在創新高後迅速閃崩。在10月底觸及319美元的高點後迅速回落,一度跌至211美元,最大跌幅超33%。
阿里巴巴到底怎麼了?
2021年2月2日阿里巴巴公布了2021財年第三季度報告,也就是2020年的第四季度的財務報告。季度營收2210.8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經營利潤490.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
對於這樣大體量的互聯網巨頭,這個增長率應該是蠻亮眼的成績,但業績一經公布,阿里巴巴股票當天下跌3%。股票炒的是未來,我想高瓴資本也同樣關心的是阿里巴巴的未來。
我們細細拆解一下這個三季度財報:
從中可以看出有幾點問題:
1、阿里巴巴的基本盤淘寶天貓板塊的業績反應在「中國零售業務客戶管理」板塊增速是20%,並不亮眼。拼多多最新財報還沒出來,上季度的增長是89%。
2、增長最快的是「中國零售業務其他」板塊,這部分包括高鑫零售、盒馬、銀泰、天貓超市。增長快的原因是因為並表了高鑫零售的業務收入,要知道的是零售的利潤率是無法和互聯網服務相提並論的。而且因為並表阿里巴巴員工人數從上季度末的122399人增加到252084人,人數增加了一倍,這個人力成本增加的可是杠杠的。
3、餓了嗎和口碑板塊業務75億元人民幣營收,增長10%。美團2020年三季度營收354億元人民幣,增長28.8%,基本被碾壓。
4、作為電商直播的開創者,淘寶直播業務2020年GMV是4000億,並沒有完成年初5000億的目標。而競爭對手快手2020年前11個月電商業務GMV為3326億元人民幣,招股說明書里的數據還是可靠的。
5、報告中最大的亮點是雲計算和菜鳥驛站物流項目,均實現了50%以上的增長。
6、數字媒體及 娛樂 業務(優酷、UC瀏覽器、大麥、阿里音樂、阿里影業、阿里文學)僅僅增長1%。
這些還不是最主要的,作為互聯網的核心資源的用戶數量,增長的天花板已經近在咫尺。
經過雙11大促,用戶僅僅增長了2100萬,而且距離中國網民數量9.89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天花板越來越近。
另外,2020年,阿里巴巴最有價值的業務板塊螞蟻金服(阿里持股33%)上市受挫,在新的金融監管政策下,「小甜甜」秒變「牛夫人」。
看到這里,各位看官應該能夠明白高瓴資本清倉阿里巴巴的原因了吧。曾經打著望遠鏡也看不到對手的阿里巴巴,現在強敵環伺,發展瓶頸已經隱現。
當然馬老師是高手,我們且看他如何破局。
6. 格力電器迭創新低,高瓴資本竟然不急,拿下「飛利浦」志在布局
自2020年12月2日至今,格力電器從高點69.79元一路下來持續下跌,特別是最近幾天,幾乎是一天一個新低。
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高瓴資本確實該急,畢竟當初接手大股東股份時可是貸了208億。
問題是高領資本是一般投資者嗎?
想當初高瓴資本從眾多競爭者脫穎而出,近乎神一樣的操作,成功拿下格力電器15%價值416億元的股份,然後再以受讓的全部共計902359632股的股票作為質押,向招商銀行貸了208億元,去支付受讓的股份價款。
一般人看來,這多少有點空手套白狼的意思,而此一番操作,當時的資本界有誰不嘖嘖稱奇?
這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嗎?而且彼時還簽有協議,該筆貸款不存在與上市公司市值漲跌掛鉤的補償或平倉機制,不存在平倉風險。
看到了吧,沒有平倉風險,就沒有壓力,當然不急!股價下跌,只需躺平,到時候只需拿著分紅還貸款利息就行,反正已拿下大股東寶座,每年拿一半利潤分紅的話語權還是有的。
再說了,本身作為長期結構性價值投資理念的堅定實踐者,信奉長期主義的高瓴資本就不指望通過短期交易來獲取利益。
當然不是!他可是股價上漲的直接受益者。
2021年5月15日,格力電器公司發布《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持股5%以上股東解除質押及再質押的公告》稱,大股東珠海明俊解除902359632股公司股票,並重新將其中721887705股質押給農業銀行珠海分行貸了208億元,用於償還原貸款。
看到了吧,又是一番操作,貸款總金額沒有增加,而用於質押的股票卻從當初的902359632股減少到了721887705股,一下子節省了20%的股份。
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是得益於股價的上漲。
當初大股東轉讓時每股作價46.17元,902359632股價值416億元全部質押,貸了208億元,而再質押時股價是57.74元,但還是208億元的貸款,質押物市值416億元自然只需721887705股就能實現。由此可見,大股東不會不樂見股價上漲的。
另外,新的貸款協議規定,本次所有貸款不存在與市值漲跌掛鉤的補倉或平倉機制,不存在平倉風險。但是,若因為上市公司股價發生重大變化導致質押物貶值,質押率超過60%且無法提供補充擔保,則珠海明俊應提前償還新貸款的全部本金及應付利息。
可以看出,和上次的貸款協議相比,新貸款就沒有那麼「優惠」,至少是和股價掛鉤了,並且規定了質押率60%的警戒線。
那麼,這個質押率是什麼意思呢?
質押率是銀行監控風險的指標,質押率= 貸款金額/質押貨物現值。
通過計算,兩次質押貸款的質押率都是50%,而新貸款協議規定的60%質押率警戒線下的股價是多少呢?不妨試算一下:
60%=貸款金額208億元/721887705股*每股價格
因此,質押率警戒線下的每股股價就是:
208億元/60%/721887705股=48.02元
而早在7月9日格力電器的股價就開始接近48.02元,當日最低價是48.20元,到了7月26日,股價徹底跌破48元收在47.63元。之後股價並無多大起色,甚至一路下跌,直至目前的收盤價40.59元。由此可以大膽的推測,高瓴資本已經在7月9日到7月26日之間,已經對這筆貸款的風險處理做了相應的安排。
所以,時至今日,不排除有這樣的心理:隨便吧,風險暫時解除,愛咋咋滴,不著急!
9月2日,有媒體報道,飛利浦完成向全球投資公司高瓴投資出售家用電器業務。
那麼,飛利浦又是何方神聖呢?
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一點也不陌生, 它是 荷蘭老牌跨國電子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已達百年之久, 全稱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成立於1891年,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主要生產照明、家電、醫療系統方面的產品。
飛利浦家電跟格力電器有關系嗎?
以前沒有,而現在有了,高瓴資本成了他們共同的大股東,從此,他們就有了關系。
一時間,投資者打開了想像的空間,更有某 財經 網站為此進行了一項用戶調查,據稱73%的投票者認為,飛利浦家電業務會整合給格力電器。
當然有可能!
早在 2020年1月,格力電器發布了由珠海明俊和董明珠作為信息披露義務人的《詳式權益變動書報告》,該報告書就明確說明,本次權益變動系看好上市公司所從事業務未來持續穩定發展,認可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旨在進一步改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維護上市公司長期 健康 發展,為上市公司引入有效的技術、市場及產業協同等戰略資源,協助上市公司提升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這就是雙方合作的前提,也說明了董明珠是不會拒絕的。而大股東背後高瓴資本的能力和資源就實實在在地擺在那兒,董明珠不可能視而不見,未來擦出火花自然在情理之中。
問題是高瓴資本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和格力電器構成同業競爭嗎?
據說此次飛利浦宣布出售的家電業務,主要包括掛燙機/電熨斗、吸塵器、咖啡機/空氣炸鍋等為代表的廚房小家電系列,以及空氣凈化器等產品。目前看來,多多少少存在著同業競爭的問題,就看高瓴資本如何整合了。
那要是不存在同業競爭問題呢?
高瓴資本或許會甩開格力電器另起爐灶,再另創一番天地就沒有問題,畢竟,作為大股東在格力電器經營上一直都是甩手掌櫃。
還有一個問題是,高瓴資本收購的飛利浦家電業務入得了董明珠的法眼嗎?
據說,此次飛利浦出售的家電業務競爭力一般,而且不包括其在小家電領域的明星產品剃須刀和電動牙刷。有人甚至戲稱,飛利浦扔出去的不是肉,只是雞肋。
不過,飛利浦的全球市場布局還是充滿誘惑力,畢竟在這一塊對於格力電器來說還是軟肋,利用飛利浦家的品牌可能是盡快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一條捷徑。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近年來,中國家電製造飛速發展,許多國際品牌紛紛被逼「跑路」,世界正在紛紛愛上中國造,而「格力」已成長為享譽全球的品牌 ,「飛利浦」含金量究竟有多大,董明珠不會不考慮。
究竟後市如何,拭目以待吧!
以上文字,謹為茶餘飯後之談資,與當前及後來股市和個股漲跌無關,投資者切勿參考!
7. 關勃:最大股東是高瓴資本,這家公司成功復制大牛股的商業模式
關勃:高瓴資本擅長投資生物醫葯,消費,TMT,企業消費四大領域的公司, 根據深交所前天的披露, 母嬰連鎖賽道的龍頭公司:孩子王兒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孩子王」)發布了招股說明書,計劃在深圳創業板上市。
1. 高瓴資本是孩子王的最大機構股東,持股比例12.49%,騰訊持股3%
孩子王於2009年成立,其創始人為江蘇人汪建國,他曾經一手創立了國內僅次於 國美和蘇寧的五星電器,他在行業頂峰期把五星電器賣給了美國人,後來創建 孩子王,現在汪建國是孩子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29.03%。
在2014年2月18日 高瓴資本和華平投資參與了 寶貝王的C輪融資,寶貝王此輪融資1億美金,根據招股書最新披露, 高瓴資本(HCM KW)持有寶貝王 12.49%的股權,華平投資通過Coral Root持有6.89%的股份 , 騰訊持有3%的股份 。
2. 孩子王的「商品+服務+社交」商業模式
高瓴資本不僅僅愛好投資酒類生意模式好的生意(高瓴資本白酒行業投資梳理),高瓴資本也會與時俱進抓住90後,00後新的消費變化趨勢 。
80後母親有幾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求優性、求便性、差異性」。
首先,她們具有一定的消費水平,個性獨立, 品牌導向性強。 尤其注重用品的安全 健康 ,媽媽在嬰童產品購買中,具有絕對的主導權;
第二,對於年輕的新媽媽而言,在育嬰方面普遍沒有經驗, 育兒 養兒教兒都顯得非常生疏和無助, 同時她們並不認同上一代的經驗之談,迫切需要系統的育嬰經驗指導 。
第三,講究用品品質,講究生活品質,在孩子的生養教方面也不例外,這一族群一旦自己有了經驗之後,最喜歡的就是「分享」二字。
孩子王 聚焦准媽媽與0~14歲嬰童用戶,孩子王積極實踐「 商品+服務+社交 」的領先商業模式。由線下切線上,通過線下大店(沃爾瑪山姆會員店付費模式)+ 線上 育兒 顧問 情感 營銷(安利營銷模式)+ 線上線下通用的黑金會員卡(亞馬遜Amazon Prime會員模式),徹底打通線上線下全渠道。
成長性方面:1. 未來3年 開店數量增加1倍 2. 提高行業市佔率
3. 批量生產大牛股的商業模式「曲奇模式」
今天介紹一個重要的投資知識點:曲奇模式,一個批量生產大牛股的商業模式「曲奇模式」,確定性相比其他商業模式要好很多。
出處是在《股票魔法師》這本書里,大意是:一家公司在一個門店發現了成功的模式,並一次又一次把它應用於其他門店時,它就是一個「曲奇模具」。
簡單理論就是 :市值=估值*利潤 ,估值合理的情況下,利潤翻倍市值也會翻倍,曲奇模式的模式造就了美股,港股,A股無數牛股,曲奇商業模式的公司深受投資者的喜歡 ,確定公司有異地復制能力的時候,投資者只需要喝茶看報,一個季度跟蹤一次異地復制能力就可以,市值就會蹭蹭的往上漲。
過往曲奇模式下的牛股:
美股:彼得林奇模式下的墓葬公司SCI , 麥當勞,星巴克,沃爾瑪 的全球化。
港股: 海底撈(高瓴資本持倉),呷哺呷哺(高瓴資本持倉), 頤海國際(海底供應商), 天立教育 ,思考樂教育
A股:愛爾眼科,同策醫療
這批超級牛股共同的模式就是復制,把一個地方成功的管理,文化,消費者體驗,運營,品牌等軟實力和硬實力,一起復制到另外一個區域,高瓴資本持倉的好未來和新東方就屬於「曲奇模式」的復制性成長性公司。但是曲奇模式對上市公司的內功要求極高,高速擴張的同時需要資金,人力,管理都要跟上。
4. A股市場與 孩子王同賽道的公司:愛嬰室(603214)
高瓴資本是長期結構化價值投資,一般不會投資長期邏輯不好的生意,在孩子王上市之前,市場對這個賽道一直是有偏見的,主要憂慮在以下幾方面:
但是通過研究 日本最大的母嬰連鎖公司 西松屋的成長 歷史 發現 ,雖然在1970年以後日本的嬰幼兒數量就不斷減少 ,但是西松屋的股價從1998年到20015年 上漲了10倍左右 , 核心邏輯是:開店數量提升,市佔率提升 ,開店數量從50多家提升到 500多家。
愛嬰室是一家定位於中高端母嬰市場的零售連鎖企業,公司主要服務華東地區,專門為孕前至 6 歲嬰幼兒家庭提供一站式母嬰用品及服務。公司產品涵蓋嬰幼兒乳製品、喂哺製品、玩具、車床等全線母嬰品類。公司線下門店建設以上海為核心,並逐漸向長三角地區輻射擴展。截止 2019 年底,公司已經開設 297 家門店,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母嬰連鎖企業,公司在華東地區具有很強的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此 外,公司還建立了以「APP+小程序+公眾號」為流量入口的線上營銷渠道,構建了「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全渠道經營模式。
回顧公司發展歷程,可將其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業務布局:門店立足華東穩步擴張,「線下+線上」全渠道營銷線下為主,線上為輔。公司目前銷售以線下直營門店為主,電商平台為輔。公司所有線下門店均為直營模式,門店採用統一的裝修與設計風格,商品種類由總部統一確定可以滿足顧客多樣化的 育兒 需求。
緊跟新零售趨勢,積極布局線上渠道。2017 年愛嬰室 APP 正式上線;2018 年公司繼續加大對 APP 商城的升級投入,增設多個板塊和項目,並完善公司官網、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線上場景;2019 年 3 月公司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騰訊廣告和小程序打通線上線下營銷鏈路,項目二期將於 2020 年完成上線,開啟全渠道的智慧零售新時代。
2019 年,公司門店營收達 21.88 億元,佔比 88.94%,電商營收為 0.76 億元,佔比3.09%。電商業務收入目前佔比雖然較低,但是增速很高,已經成為公司業務規模擴張的重要來源
財務分析: 業務規模持續擴張,盈利能力不斷增強得益於門店規模的持續擴張,公司品牌知名度和信賴度不斷提升,客戶群體迅速提升,營收保持穩定增長,盈利能力不斷提升。 2013-2019 年公司營業收入由 10.01億元增長到 24.6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16.17%;歸母凈利潤由 0.44 億元增長到1.54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23.33%。 尤其是 2016 年以來,公司盈利水平更是實現加速提升。 2020Q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營收及凈利潤增速出現下滑
從銷售業態看,公司以線下門店為主,線上為輔。2019 年門店實現營收 21.83 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 89%。公司線上業務從 2017 年開始發力,營收實現高速增長, 2019 年營收佔比達到 3%。預計隨著公司持續對線上的投入,電商業務將繼續實現高速增長。
公司具有多品牌與多品類產品的迭代組合能力
公司具有強大的選品能力。目前國內母嬰行業上游發展相對成熟,生產廠商眾多, 國際品牌也較早進入國內,因此母嬰產品的品牌和種類數量非常龐大,消費者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往往不知如何選擇。
公司的一個重要的核心優勢就是具有強大的選品能力,並進行不斷迭代。公司定位高端母嬰產品,基於消費者數據進行分析,精選國內外知名優質的供應商,不斷拓展商品品類,在乳製品、用品、棉紡品、食品、玩具、車床等主要母嬰產品品類上都積累了數十種知名品牌和規格。 近年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公司順應趨勢,引入更多品類產品。比如在嬰幼兒奶粉上,公司先後引入 7 款有機奶粉、8 款羊奶粉以及 14 款特殊醫學用途奶粉。此外,公司還專 門針對孕媽引入 6 款營養配方奶粉。 公司通過深耕奶粉這一母嬰產品領域最重要的 單品 ,培養了消費者較強的消費粘性。
此外,公司還有供應商直送模式 ,由於某些商品只能通過當地供應商供貨,這些供應商一般有自己的物流配送團隊,供應商可以按照公司物流中心指令將商品直接送達具體門店,這種配送方式也更加便利,成本較低。
優秀的私域會員經營能力
公司普通會員復購率達到 65% , 2019 年公司推出 MAX 會員卡,從原有會員體系中篩選出了消費能力更強的優質客戶,截止 2019 年底預計 MAX 會員人數占總會員人數的比例為 3%左右,客單價相比普通會員更高。2020 年公司進一步升級會員服務,推出 MAX Pro 會員卡, 目前MAX Pro 會員人數已經突破 3 萬,客戶平均貢獻達到普通會員 3 倍。
攜手騰訊,打通線上線下全渠道消費場景
不斷加碼線上投入,促進電商營收。目前公司擁有 APP、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訂閱號、B2C 官網等線上渠道。2019 年線上平台實現營收 7591.94 萬元,增速達到 67.42%,銷售佔比達到 3.09%。公司線上平台與線下門店共享供應鏈, 產品類型及價格一致,線上線下平台的打通,有助於公司私域流量和公共流量的相互轉化。
高瓴資本是A股不可忽視的風向標,而在美股持有60家公司的股票,以 生物醫療、互聯網 科技 為主要布局領域,持有市值超過74億美元。
高瓴前十大重倉股中,中概股占據了7個席位,愛奇藝、百濟神州、京東、好未來、阿里巴巴、拼多多、泰邦生物七家企業的持有市值合計超過33.8億美元,占總持有市值的45.6%。這顯示高瓴依然看重中國企業的發展潛力。今年年初,更為人關注的是對格力電器的大手筆投資,高瓴資本斥資400多億元收購了格力電器15%的股權。這也是高瓴資本在實體產業最新最重磅的一筆投資。
本文由北京中和應泰財務顧問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投資顧問 關勃(執業編號:A0150614050001)編輯整理。內容僅供教學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8. 高瓴資本340億元拿下飛利浦 意欲何為
《科創板日報》(特約記者 陳夢婕)訊, 入主格力電器(000651)之後,高瓴資本再有大動作。
3月25日,皇家飛利浦(NYSE:PHG;AEX:PHIA)宣布已簽署協議,將其家用電器業務出售給投資公司高瓴,交易金額約為37億歐元。換算下來,為340億人民幣。
面對這一交易,飛利浦全球首席執行官Frans van Houten表示:「很高興飛利浦能與高瓴達成合作,以進一步擴大家用電器業務的市場領導地位,打造強大的品牌,拓展創新的渠道。」而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則稱,「期待與飛利浦攜手拓展新市場,在全球尋找更多成長機會。我們與飛利浦的使命一致,即為全球消費者帶來高質量的產品和 健康 美好的生活。」
按照規定,這項交易需遵循包括監管批准在內的例定成交條件,預計將於2021年第三季度末完成。
為何拿下飛利浦家電業務?
作為亞洲最大的私募之一 ,高瓴資本這筆340億元的豪擲引發關注。
消息顯示,早在今年1月飛利浦就已經為可能至少賣出30億歐元的家電業務選定了幾個入圍的亞洲競標者,其中就包括高瓴資本。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飛利浦家電業務銷售額為22億歐元。
而在該筆成交達成之前,記者注意到,飛利浦家電業務已處於增長乏力之勢。2015~2019財年,飛利浦家電業務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億、24億、23億、22億、23億歐元,可以看到,在最近三年裡家電業務的收入規模均未出現明顯增長。
實際上,一位觀察家電行業的市場人士認為,隨著中國製造的崛起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逐漸成熟,國際品牌在家電領域的競爭優勢已逐漸下降,除了飛利浦外,西門子、通用電氣早已退出家電市場。
那麼,處於暮期的飛利浦為何還會被高瓴資本看上?
聯繫到2019年高瓴資本用417億元買下格力,此次拿下飛利浦後,諸多分析人士均認為可能與格力有關。都知道,格力是中國電器的核心品牌,並掌握核心技術。而飛利浦雖然全球性的電器品牌,但一直以來都是貼牌生產。
「通過飛利浦的渠道平台,把格力的最新技術產品迅速推向全球市場,把技術變現,再通過現金來反哺研發,這才是一個良性循環,也符合張磊一直以來的投資定位。」一位家電行業的分析師說道。
當然,也有人認為,高瓴的本次收購不一定完全是奔著格力去的。數據顯示,2020年格力電器業績收入和凈利潤遭遇打擊。截止2020年三季度,格力電器的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均處於下滑狀態,降幅分別為18.64%和38.06%,其中扣非凈利潤降幅更是達到41.66%。
因此,站在高瓴的角度,在格力與飛利浦業績都出現波動的情況下,如何讓這兩家品牌家電公司兩條腿走路,才是高瓴運作安全性的保障,才符合張磊認為的賦能企業,讓企業家坐主駕駛位的投資理念。
高瓴資本最新持股曝光
數據顯示,2021年高瓴資本已出現在隆基股份中,持股數為2.2億股。這家公司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太陽能 科技 公司,2020年業績預告顯示,隆基股份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2.00億元到86.0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加 55.30%到 62.88%。
對於業績的增長,隆基股份表示, 2020 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持續增加,其中國內市場需求增長明顯。報告期內,受益於單晶產品在度電成本方面體現出更高的性價比,單晶市場佔有率快速提升。公司主要產品單晶矽片和組件產銷量同比大幅增長,帶來了營業收入和利潤的穩步增長。目前公司股價77元,可以看到,這家公司不僅是「碳中和」概念,而且也很有業績實力。
另外,在2021年1月9日,迪安診斷一紙公告顯示,其控股子公司凱萊譜擬增資1.5億元引進3個財務投資人,高瓴作為凱萊譜重要的財務投資者之一向其增資8000萬元,獲得約7.62%股權。
2021年2月1日晚間,華大基因披露的定增報告書顯示,高瓴資本旗下的人民幣證券私募基金管理平台的天津禮仁投資以5.03億元參與定增,發行價格為145元/股,獲配347萬股,加上此前持有的75萬股(合計持股421.95萬股),持股比例將占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1.02%,成為華大基因第七大股東。不過,目前華大基金為116.75元,使得高瓴資本處於浮虧階段。
另外,禮仁投資也出現在恩捷股份中,持股數為1250萬股。公告顯示,去年9月恩捷股份50億定增獲配名單中,就已出現了天津禮仁投資的名字。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83億元,同比增長35.56%;凈利潤11.2億元,同比增長31.27%。
9. 高瓴資本重倉的百濟神州闖A股,6年虧損124億,曾遭機構做空
文 | 楊萬里
又一家葯企巨頭擬回A股上市。
近日,百濟神州公告稱,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在科創板上市。該公司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主要出於公司業務及戰略發展的考量」。
如果百濟神州成功登陸科創板,它將成為第一家同時在美股、港股和A股上市的本土葯企。
百濟神州在美股市場和港股市場表現較好,被資金追捧的原因是明星投資機構高瓴資本持股以及公司手握重磅自研產品。
然而,百濟神州也被外界爭議,主要是公司業績持續虧損,6年間累計虧損約124.6億元。業績虧損背後又與高研發投入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9月,百濟神州曾遭做空機構狙擊。機構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曾質疑公司造假,一度引發股價暴跌。
時隔一年後,如今百濟神州向A股IPO發起沖刺。按照以往規律,若上市大概率會被市場炒作。但沒有基本面支撐,估值也難以被「故事」支撐。
回顧百濟神州的上市歷程,公司於2016年2月份以24美元價格在美股上市,目前在美股累計漲幅超10倍。2018年8月,百濟神州又以108港元價格在港股上市,目前在港股累計漲幅超50%。
百濟神州被資金追捧的第一個原因是高瓴資本為公司股東。高瓴資本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大部分被重倉的個股皆受投資者追捧。
高瓴資本三季度美股持倉數據顯示,百濟神州位列其第二大重倉股。實際上,高瓴資本一直重金押注百濟神州,從2015年至今,連續8次不斷投資該公司。今年7月份,百濟神州定增1.46億股票,募集資金20.8億美元,高瓴資本就認購了不低於10億美元。
百濟神州被資金追捧的第二個原因是公司手握重磅自研產品。
目前,百濟神州已有兩款產品實現商業化,分別為PD-1葯物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和BTK抑制劑百悅澤(澤布替尼)。
百澤安於去年年底獲批上市,用於治療至少經過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今年4月,經國家葯監局的批准,該產品適應症擴展到尿路上皮癌(比如膀胱癌)。
三季度財報顯示,百澤安在華產品收入為4994萬美元,去年同期收入為零。這意味著,百澤安開始給公司帶來收入。
另一款產品百悅澤於去年11月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有 財經 媒體分析稱,它是 歷史 上第一個完全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得到美國FDA批準的抗癌新葯。
三季度財報顯示,百悅澤在華和在美的產品收入為1566萬美元,去年同期收入為零。同樣,百悅澤也開始給公司帶來收入。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百濟神州的研發能力確實強,百悅澤(澤布替尼)雖然銷售額並不高,但卻是第一個被FDA批準的中國抗癌葯,這也是支撐近兩年它股價大漲的重要原因。
百濟神州雖然是資本市場的明星公司,也一直被投資者爭議。外界聚焦點在於該公司處於持續虧損狀態。
美股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歸母凈利潤虧損11.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7億元),同比增加約100.45%。
百濟神州對此表示,主要系臨床試驗費用和研發費用的顯著上漲。今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的研發投入高達9.3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1.5億元),超過A股葯企龍頭恆瑞醫葯逾20億元。
一般而言,創新葯企都以研發導向為主,「燒錢」是一大特徵,百濟神州正是符合。
在2014-2019年期間,百濟神州研發投入分別為 2186萬美元、5825萬美元、9803萬美元、2.69億美元、6.79億美元和9.273億美元,6年間累計投入研發費用約為20.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4.4億元)。
高研發投入導致公司持續虧損。
在2014-2019年期間,百濟神州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1828萬美元、5710萬美元、1.192億美元、9311萬美元、6.738億美元和9.486億美元。合計看,百濟神州6年累計虧損約1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4.6億元)。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部分投資者更看重市場估值差異所帶來的收益,而並非業績成長所帶來的收益。因此,即使百濟神州處於虧損狀態,投資者仍然會追捧。
我們關注到,在2019年9月5日(美東時間),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對百濟神州發布做空報告,直指百濟神州涉嫌偽造近60%的銷售額並捏造了超過1.54億美元的收入。
做空報告發布當日,百濟神州在美股大跌6.78%,市值蒸發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3億元)。
到了9月6日下午,百濟神州回應稱,該報告的指控「失實、毫無依據且具誤導性」。但是,當日百濟神州股價再次下跌7.95%。
作為明星葯企,如果百濟神州成功回A股上市,可能會被資金炒作。但投資者也得警惕「過山車」行情。此前,回A的明星葯企康希諾和君實生物已上演類似一幕。
康希諾上市首日,股價最高漲至477元,總市值一度突破1100億元。之後,在一個月時間里,其股價最低跌至249.23元,跌幅高達47.7%。截至周三收盤,康希諾股價為378元,依然未超過前期高點。
君實生物上市首日,股價最高漲至220.4元,總市值一度突破1900億元。然而,由於業績持續虧損以及被自媒體公開質疑,其股價已跌破70元,總市值不到600億元。
股價最終由基本面決定。市場現在之所以追捧百濟神州,是對公司未來看好。如果業績不能落地,再好的「故事」也難以支撐公司的估值。
百濟神州能否成功過會以及後市表現如何,我們將繼續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