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銀行是哪家
據傳說是:世界最大銀行
三菱東京聯合銀行
三菱東京聯合銀行
三菱東京聯合銀行2006年1月4日正式開始營業,目前是全球最大銀行,資產高達162萬億日元。它系由東京
三菱銀行
及日聯銀行合並而成,是三菱聯合
金融集團
的子公司。
目前,三菱聯合金融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這一金融集團由日本三菱東京
金融控股
集團和
日本聯合金融控股集團
於2005年10月1日合並而成。
除中國外,
東京三菱銀行
與日聯銀行現在在日本及其他海外地區的分支機構都已經合並。中國的合並掛牌日期預計在3月20日,合並事宜正待
中國銀監會
批復。
東京三菱銀行與日聯銀行在中國分別有5家分行,同在北京、上海、天津、大連、深圳5個城市。東京三菱銀行在無錫、成都、沈陽還有代表處。在廣州,兩家銀行都有代表處。目前,東京三菱銀行在中國沒有總部設置,各分行
平級
,隸屬東京總行。
合並後,由於同一城市只設一家分支機構,因此,必然涉及人員合並。據悉,辦公場所將在東京三菱銀行的目前場所,日聯銀行原
辦公機構
關閉。
東京三菱銀行的業務主要是人民幣結算、外幣匯入匯出、
結售匯
、信用證、
銀團貸款
等。客戶主要是
日資企業
和其他外資企業,
中資企業
很少。
東京三菱銀行由
東京銀行
和三菱銀行在1996年合並而來,東京銀行1982年在中國設立代表處,是第一家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的
外資銀行
。
日聯銀行由
三和銀行
與
東海銀行
合並而來。由於
經營失敗
,2004年6月下旬至7月初,日聯銀行控股大股東連續
拋售
股票。東京三菱銀行及日聯銀行合並前,後者有4000億日元赤字,
資本充足率
不足8%。
合並後,三菱聯合金融集團總資產高達192萬億日元,而
美國花旗集團
總資產不足150萬億日元。
但就
股票市值
論,2004年7月,三菱東京和日聯兩大集團的銀行股票市值總額為9.4萬億日元,其中三菱東京為6.7萬億日元,日聯為2.7萬億日元,在世界銀行股票市值排行榜僅列第8位。
花旗集團位居第一,為25萬億日元。
㈡ 三菱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武漢分行怎麼樣
簡介: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武漢分行作為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地區的第十家分行,於2012年3月28日在湖北省武漢市盛大開業,經營包括貸款、存款、匯款、外幣兌換等多種銀行業務。
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是三菱東京日聯銀行(BTMU)於2007年7月在中國出資100%成立的外商獨資銀行。目前在中國已擁有16家分支機構,包括11家分行,5家支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資產規模、業務交易、從業人員、分支網路等方面,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銀行之一,也是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在海外最大、最重要的分支機構之一。
法定代表人:高橋和宏
成立日期:2012-03-15
注冊資本:
所屬地區:湖北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200005914664508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金融業
公司類型:分公司
人員規模:50-99人
企業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中山大道1628號企業中心5號2008室
經營范圍:在下列范圍內經營全面外匯業務和對除中國境內公民以外客戶的人民幣業務: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幣有價證券;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辦理國內外結算;買賣、代理買賣外匯;從事同業拆借;從事銀行卡業務;提供保管箱服務;提供資信調查和咨詢服務;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業務。代理保險。(涉及許可經營項目,應取得相關部門許可後方可經營)
㈢ 什麼銀行最大
據傳說是:世界最大銀行三菱東京聯合銀行
三菱東京聯合銀行
三菱東京聯合銀行2006年1月4日正式開始營業,目前是全球最大銀行,資產高達162萬億日元。它系由東京三菱銀行及日聯銀行合並而成,是三菱聯合金融集團的子公司。
目前,三菱聯合金融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這一金融集團由日本三菱東京金融控股集團和日本聯合金融控股集團於2005年10月1日合並而成。
除中國外,東京三菱銀行與日聯銀行現在在日本及其他海外地區的分支機構都已經合並。中國的合並掛牌日期預計在3月20日,合並事宜正待中國銀監會批復。
東京三菱銀行與日聯銀行在中國分別有5家分行,同在北京、上海、天津、大連、深圳5個城市。東京三菱銀行在無錫、成都、沈陽還有代表處。在廣州,兩家銀行都有代表處。目前,東京三菱銀行在中國沒有總部設置,各分行平級,隸屬東京總行。
合並後,由於同一城市只設一家分支機構,因此,必然涉及人員合並。據悉,辦公場所將在東京三菱銀行的目前場所,日聯銀行原辦公機構關閉。
東京三菱銀行的業務主要是人民幣結算、外幣匯入匯出、結售匯、信用證、銀團貸款等。客戶主要是日資企業和其他外資企業,中資企業很少。
東京三菱銀行由東京銀行...據傳說是:世界最大銀行三菱東京聯合銀行
三菱東京聯合銀行
三菱東京聯合銀行2006年1月4日正式開始營業,目前是全球最大銀行,資產高達162萬億日元。它系由東京三菱銀行及日聯銀行合並而成,是三菱聯合金融集團的子公司。
目前,三菱聯合金融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這一金融集團由日本三菱東京金融控股集團和日本聯合金融控股集團於2005年10月1日合並而成。
除中國外,東京三菱銀行與日聯銀行現在在日本及其他海外地區的分支機構都已經合並。中國的合並掛牌日期預計在3月20日,合並事宜正待中國銀監會批復。
東京三菱銀行與日聯銀行在中國分別有5家分行,同在北京、上海、天津、大連、深圳5個城市。東京三菱銀行在無錫、成都、沈陽還有代表處。在廣州,兩家銀行都有代表處。目前,東京三菱銀行在中國沒有總部設置,各分行平級,隸屬東京總行。
合並後,由於同一城市只設一家分支機構,因此,必然涉及人員合並。據悉,辦公場所將在東京三菱銀行的目前場所,日聯銀行原辦公機構關閉。
東京三菱銀行的業務主要是人民幣結算、外幣匯入匯出、結售匯、信用證、銀團貸款等。客戶主要是日資企業和其他外資企業,中資企業很少。
東京三菱銀行由東京銀行和三菱銀行在1996年合並而來,東京銀行1982年在中國設立代表處,是第一家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的外資銀行。
日聯銀行由三和銀行與東海銀行合並而來。由於經營失敗,2004年6月下旬至7月初,日聯銀行控股大股東連續拋售股票。東京三菱銀行及日聯銀行合並前,後者有4000億日元赤字,資本充足率不足8%。
合並後,三菱聯合金融集團總資產高達192萬億日元,而美國花旗集團總資產不足150萬億日元。
但就股票市值論,2004年7月,三菱東京和日聯兩大集團的銀行股票市值總額為9.4萬億日元,其中三菱東京為6.7萬億日元,日聯為2.7萬億日元,在世界銀行股票市值排行榜僅列第8位。
花旗集團位居第一,為25萬億日元
㈣ 日本四大證券公司排名
日本四大證券公司排名如下:
排名1野村證券公司
排名2大和證券公司
排名3、三菱日聯證券公司
排名4、瑞穗證券公司
(4)三菱日聯金融集團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一)野村證券,英文名NOMURA SECURITIES作為一家日本大券商,也是最早拓展中國金融和投資業務的境外機構之一。1925年成立的野村證券現為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證券管理的股票和債券資產規模達到了13.6萬億日元,公司凈利潤達到1680億日元。
2002年10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接納野村證券上海代表處為其特別會員,野村證券上海代表處從而成為首家獲准成為深交所特別會員的境外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2002年11月,野村證券上海代表處又被上海證券交易所接納為首家境外特別會員。
發展歷程
1925年12月25日從大阪株式會社野村銀行中分離出來,成立了野村證券。
1926年1月正式營業。
1946年總公司移至東京。
1949年成為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正式會員。
1961年公司股票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大阪證券交易所、名古屋證券交易所上市。
1964年電子計算機部分離出來,成立株式會社野村電子計算機中心。
1985年野村商務服務株式會社成立。
1993年野村信託銀行株式會社成立。
1999年11月野村企業信息子公司成立。
二)大和證券SMBC株式會社,是日本三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大和證券集團與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銀行之一的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合資組建的日本頂級投資銀行,是大和證券集團的核心企業。大和證券集團的前身大和證券成立於100年前,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證券公司之一,從誕生至今,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大和證券SMBC株式會社作為日本最大的銀證合資公司,集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優勢於一身,以其雄厚的綜合實力向廣大的客戶群體提供最具創新,最優質,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三)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現為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
合並以後的集團資產達到1.64萬億美元,超過了此前世界最大的美國花旗集團。該項合並還將日本主要的銀行集團減少為3家,除了三菱UFJ金融集團,另外的兩家是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合並後,新銀行的分行系統一舉成為全日本最大,業務分布更為均衡的分行網路。在海外業務上,三菱東京在全球各地有86家分行;UFJ銀行有26家分行。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簡稱MUFG)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綜合性大型金融機構,由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和日聯控股於2005年合並而來,總部設在日本東京。
2019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授權日本三菱日聯銀行擔任日本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
四)新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瑞穗證券股份公司於2009年5月7日合並,成為瑞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瑞穗證券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團日本瑞穗金融集團旗下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瑞穗證券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91年,原名為山葉證券。2000年10月,由興銀證券與第一勸業證券、富士證券合並成立了瑞穗證券,此後又與新光證券合並成為瑞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擁有8000多名員工,並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開展了證券相關業務,在北京和上海設有代表處。
營業網點:日本國內100家、海外10家(2009年9月24日)
加盟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大阪證券交易所、名古屋證券交易所、福岡證券交易所、札幌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東京金融交易所
㈤ 2021值得長期持有的銀行股
以下是長期持有的銀行股:
1.中國工商銀行。
2.中國建設銀行。
3.中國農業銀行。
4.中國銀行。
5.摩根大通。
6.美國銀行。
7.富國銀行。
8.花旗集團。
9.匯豐銀行。
10.三菱日聯金融集團。
長期持有股票沒有固定的標准,至少6個月以上,長期持有適合具有成長性的股票,波動較大的股票不適合長期持有。
(5)三菱日聯金融集團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銀行股是銀行發行的股票,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等。
銀行股打新的意思就是說,用戶投入本人的資金來參與銀行還未上市的新股申購,提交申請後,耐心等待幾個工作日,如果中簽的話,會收到打新中簽的通知,此時意味著股民買到了即將上市的股票,銀行股打新成功,客戶從此擁有了此股票的支配權,並且能從中獲利。
打新,就是用資金參與新股申購,如果中簽的話,就買到了即將上市的股票。網下的只有機構能申購,網上的申購本人就可以申購。打新分為打新股票和打新基金。
在以打新為賣點的理財產品中,銀行型和債券型基金相比:
在認購門檻上,銀行、證券公司的理財產品起始門檻較高,一般都是至少5萬,追加投資至少達到1000整數倍才可以,這限制了資金較少的投資者。相比之下,基金的起點較低,僅為1000元。
在贖回方面,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有期限,不但期限內的贖費不低,相關的管理費用也較高。基金則費用低廉,像泰信申購雙息雙利基金還推出了「四免」的優惠:免申購費、免認購費、免利息稅、認購期超30天還免贖回費。
眼下,銀行理財產品在設計上也越來越靈活,甚至有專門針對大盤股的「一隻一打」的產品,打前通知,打完資金的隨即解凍。值得注意的是,在打新產品中,網下配售產品收益打新收益相對較高。
㈥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的合並案啟示
此次的「UFJ合並劇」,與以往日本大型銀行之間的合並截然不同。在一般的大企業合並中,由於企業對行業的影響力比較大,而且企業內部的利害關系錯綜復雜,因此,談判多是在少數當事人之間秘密地進行,待准備就緒,才對外公布合並一事。這種「密室」里的約定,當然要最優先考慮談判當事人,即經營領導階層的得失,約定的方式也不能不帶有一種建立在相互間信賴關系之上的默契。但是,此次的 「UFJ合並劇」卻出現了司法部門的裁決、三井住友的插足,從而將合並的談判、操作過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它的合並過程自然也會和以往的情況大相徑庭。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三井住友插足對UFJ的收購,對UFJ與東京三菱的合並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三井住友於8月上旬向UFJ提交了合並建議書,內容包括可以提供超過5000億日元的資本金,以及按照「對等的精神」進行合並。這樣一來,UFJ方面不得不對一直以來被拒之門外的三井住友的提案進行研究。其原因在於,無視該提案是違背股東利益的,有可能遭到股東代表訴訟。此外,東京三菱方面如果考慮UFJ股東利益的話,就需要盡快提出超過三井住友的條件。因此,他們比原定計劃提前簽署和發表了基本協議,約定最多出資7000億日元。三井住友一方則針鋒相對,也將出資額提高到7000億日元,同時提出了「以 1比1的比例進行合並」的提案,向UFJ的股東提出了20%以上的溢價。
三井住友這個競爭者的登場是很有意義的,它使得業務合並不能單純地按照經營領導者們獨斷的邏輯進行下去,並明確指出了與合並相關的經營領導者們要考慮到股東的利益———盡管這是理所應當的。三井住友可能也有另外一種想法,覺得即使最終不能收購UFJ,也能通過參加合並來抬高競爭對手的合並成本,使自己的競爭條件變得稍微有利一些。只是,如果三井住友向UFJ提出了過於有利的條件,那麼三井住友的股東也不會保持沉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於三井住友來說,對自己股東利益的考慮也十分重要。 從另一個角度講,針對此次圍繞UFJ的收購戰,日本金融當局並沒有充當「演員」介入其中,表面上一直是作為「觀眾」靜觀事態的發展。「護送船隊方式」時期,安排、勸說銀行合並是金融當局的「看家本領」。可能正因為如此,當局才擔心過分地干預合資、合並問題,會遭到大家的指責,說「自主行政時期連一點點小事也要插手。」如果銀行行政的目的只是穩定金融體系的話,那麼無論哪家大型銀行和UFJ合並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大型銀行的合並勢必會給其客戶,即借款人及存款人帶來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將會由於UFJ到底和哪家銀行合並以及採取何種合並方式而不同。因此,作為當局來說,與其介入合並事件當中去,不如事先設想一下合並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同時嚴密注意合並過程,努力預防問題的發生,作好政策方面的准備。
關於東京三菱和UFJ的業務合並,主要有以下兩點令人擔憂。首先,從東京三菱對UFJ進行「救濟合並」的初衷來看,在三井住友的影響下,如果「對等合並」的色彩進一步加強,那麼有可能出現我們在瑞穗金融集團的合並中曾見到的企業文化的沖突以及對於面子的顧慮,從而在人事及機構的重組方面產生脫離預定方向的危險。這時,轉嫁到最終顧客身上的成本也是不會少的。因此,要使合並順利進行,東京三菱方面的主動必不可少。
另一個問題是,業務合並後,UFJ原有的優勢能保持多少。人們一般認為,對UFJ來說,從營業地區、業務面、財務面等來看,與東京三菱合並要比與三井住友合並獲得的相乘效果更高。這是因為,東京三菱在東京周邊地區和大企業客戶方面實力較強,而UFJ則在日本近畿、中部地區擁有廣泛的營業網點,在個人和中小企業業務方面優勢較大,二者具有互補性。但合並後,這種互補性卻未必一定能得以實現。在對美國銀行的實證分析中發現,合並後的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很容易體現出收購方銀行的特點。此外,對歐洲銀行最近的合並情況所進行的實證分析也表明,以往從被收購銀行接受貸款的中小企業,不太可能從合並後的銀行接受貸款。合並消息一旦被公布出來,其結果是股票市場往往會對被收購方銀行的借款人進行負面評價,對收購方銀行的借款人則進行正面評價。因此,如果東京三菱在合並過程中掌握了主動權,那麼盡管有可能會促進業務合並順利進行,卻有可能很難在合並後繼續保持UFJ的特點,即面向中小企業及個人提供貸款、服務等。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哪家銀行,不能只考慮自身(經營管理層)的生存,而是要有說服力地說明合資、合並對股東利益是有好處的(即使是與其他潛在的合並對象相比)。此外,為了迴避反被比自己規模大出很多的競爭對手合並、收購的風險,有時會對合並中的一些問題視而不見,倉促啟動合並。重要的是,政府當局應對業務合並中產生的行政方面的問題進行估計,並盡早做好防範。
㈦ 三菱集團總市值是多少蘋果呢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蘋果最新市值:5862.49億美元,按照最新收盤價99.96計算的;
2、三菱集團由很多部分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有29家直系企業,如果要看市值,需要這些企業的市值總和,但是部分未上市企業就不好計算了。其總資產目前也沒有這方面的數據,不過在金融行業總市值排行中,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市值已經達805.39億美元了,而這只是它29家直系企業之一。
㈧ 三菱ufj金融集團的歷史
2004年7月,日本第四大金融集團日聯控股因為膨脹的不良債務問題提出准備和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合並。2005年10月1日,兩家公司正式宣布合並成功。隨著日聯和MTFG的重組,各自旗下的信託和債券部門也同時合並成為了三菱UFJ信託銀行株式會社(Mitsubishi UFJ Trust and Banking Corporation)和三菱UFJ證券(Mitsubishi UFJ Securities Co., Ltd.),目前三菱UFJ信託銀行擁有龐大的海外資產,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投資機構之一。
2006年1月1日,各自獨立經營的MTFG和UFJ的商業銀行部門宣布合並,成為新的株式會社三菱東京UFJ銀行(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
2008年9月,三菱UFJ金融集團宣布和美國摩根士丹利合作,並購買其21%的股權。9月29日,MUFJ准備購買30億美元的普通股外加60億的優先股。10月10日,摩根士丹利股價大跌,MUFG為了避免意外損失決定全部改為優先股。
㈨ 美國金融危機為何會沖擊日本市場
美國金融風暴日益蔓延,病急亂投醫的美國投行們恐怕現在最急需的就是外界「幫助」,這時,「活雷鋒」日本金融機構出現了。
9月24日,日本最大證券公司野村控股株式會社宣布,收購雷曼兄弟在歐洲和中東的股票,此前兩天,野村證券還收購了雷曼在亞洲的業務。分析人士稱,此次收購將助野村證券的海外收入提升。預計到2011年,其海外收入佔比將增加到30%以上。
這只不過是日本金融機構對華爾街抄底的最新動態。9月22日,日本最大的銀行集團——株式會社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宣布,將收購摩根士丹利10%-20%的普通股。與此同時,瑞穗也宣稱將投資美林……一時間,日本人的身影再度站上華爾街。
「日本金融機構這次大肆收購美國投行是個不錯的機會,但風險也不可小覷。」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表示,美國金融危機給了日本公司抄底的極好機會,但由於危機還有繼續惡化的趨勢,美國政府的救市能否起到效果都還不確定,所以風險也相當大。
這次日本金融機構的大方出手,不禁令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幕:許多日本企業一擲千金收購美國著名的圓石灘、洛克菲勒中心等標志性地產,並且放言「買下整個美國」。但最終日本人並沒能買下美國,他們只是為美國債務埋單,落了個人財兩空。這次是否會重蹈當年覆轍?
「日本企業這次能否如願尚難下結論,但其風險相對可控。」宋頌興表示,這次日本的收購顯得比較小心,其主要目標是收購這些投行的亞太業務和歐洲業務,對於危機最嚴重的美國本土業務基本上沒有涉及。
以前日本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其企業到海外投資的慾望迫切,但並沒有做好充分准備,特別是在人才方面准備尤其欠缺,導致了其最後的失敗。現在,日本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其人才准備和國際經驗都已今非昔比,所以成功的概率更大些。
和日本企業並購美國投行的實際行動相比,中國企業收購美國資產的動作則是「雷聲大,雨點小」。那麼,中國企業是否應趁機收購美國投行?
「中國應適當參與收購,這不是從賺錢的角度考慮,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國際化。」宋頌興表示,中國現在的情況有些像當年的日本,經濟發展迅速,也有出去收購的願望,但由於人才儲備不夠,企業也沒有做好准備,所以大規模收購美國資產不現實,失敗的可能性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