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情解析 » 獵戶座工程碳的股票分析
擴展閱讀
8開頭股票交易 2025-02-11 09:18:51
股票賬戶怎麼查開戶時間 2025-02-11 09:15:51

獵戶座工程碳的股票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8-19 14:14:43

1. 請問滬深300指數有哪些股票可以在獵戶座金融購買呢

一般的滬深300的股票是比較可以讓人看好的股票類型,所以,如果說您想要購買一些滬深300的股票的話,那麼獵戶座金融對於你來說可以說是合適的。

2. 同花順怎麼看滬深300里的股票,和獵戶座金融有什麼區別嗎

同花順和獵戶座金融雖然說都是不錯的對於滬深300 的股票很了解的操作平台,但是這兩者在對於滬深300 的股票看法中也是有著各自的不同的。

3. 空天飛機和獵戶座

【英】Space Areoplane
【美】Space Airplane
空天飛機是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飛行器。它像普通飛機一樣起飛,以高超音速在大氣層內飛行,在30~100公里高空的飛行速度為12~25倍音速,並直接加速進入地球軌道,成為航天飛行器,返回大氣層後,像飛機一樣在機場著陸。在此之前,航空和航天是兩個不同的技術領域,由飛機和航天飛行器分別在大氣層內、外活動,航空運輸系統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系統一般是不能重復使用的。而空天飛機能夠達到完全重復使用和大幅度降低航天運輸費用的目的。
[編輯本段]【歷史探索】
60年代初,就有人對空天飛機作過一些探索性試驗,當時它被稱為「跨大氣層飛行器」。由於當時的技術、經濟條件相差太遠,且應用需求不明確,因而中途夭折;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阿爾法」號永久性空間站計劃的刺激下,一些國家對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熱情普遍高漲,積極參加「阿爾法」號空間站的建造。據估計,空間站建成後,為了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向空間站運送人員、物資和器材等任務每年將達到數千次之多。這些任務如果用一次性運載火箭、載人飛船或太空梭來完成,那麼一年的運輸費用將達到上百億美元。為了尋求一種經濟的天地往返運或系統,美、英、德、法、日等國紛紛推出了可重復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方案。
1986年,美國提出研製代號為X-30的完全重復使用的單級水平起陣的「國家航空太空梭」,其特點是採用組合式超音速燃燒沖壓噴氣發動機。英國提出了一種名叫「霍托爾」(或譯「霍托克」,意為「水平起落航空太空梭」)的單級水平起降空天飛機,其特點是採用一種全新的空氣液化循環發動機。90年代,他們又提出了一個技術風險小,開發費用低的新方案。德國則提出兩級水平起降空天飛機「桑格爾」,第一級實際上相當於一架超音速運輸機,第二級是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有翼飛行器。兩級都能分別水平著陸。法國和日本也提出過自己的空天飛機設想。
80年代末,這股空天飛機熱達到高潮。也激起了中國航空航天專家的很大興趣。
[編輯本段]【關鍵技術】
發展空天飛機的主要目的是想降低空天之間的運輸費用。其途徑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條:一是充分利用大氣層中的氧,以減少飛行器攜帶的氧化劑,從面減輕起飛重量;二是整個飛行器全部重復使用,除消耗推進劑外不拋棄任何部件;三是水平起飛,水平降落,簡化起飛(發射)和降落(返回)所需的場地設施和操作程序,減少維修費用。
但是,經過幾年的研究分析,科學家們發規,過去的估計過於樂觀。實際上。上述三條途徑知易而行難。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難度決非短時間內能突破,這些關鍵技術有:
1、新構思的吸氣式發動機
因為,空天飛機的飛行范圍為從大氣層內到大氣層外,速度從0到M=25,如此大的跨度和工作環境變化是目前現有的所有單一類型的發動機都不可能勝任的,從而也就使為空天飛機研製全新的發動機成為整個項目的關鍵。
眾所周知,噴氣式發動機需要在大氣層中吸入空氣,無需攜帶氧化劑,但無法在大氣層外工作,且實用速度較小;而火箭發動機自帶氧化劑,可以工作在大氣層內外,使用速度范圍較廣,但攜帶的氧化劑較笨重,比沖小。目前設想的空天飛機的動力一般為採用超音速燃燒沖壓發動機+火箭發動機或渦輪噴氣+沖壓噴氣+火箭發動機的組合動力方式。但超燃沖壓發動機的研製上存在相當多的技術問題,而多種發動機的組合方式又使結構變得過於復雜和不可靠。
2、計算空氣動力學分析
太空梭返回再入大氣層的空氣動力學問題,曾經耗費了科學家們多年的心血,作了約10萬小時的風洞試驗。空天飛機的空氣動力學問題比太空梭復雜得多。因為飛機速度變化大,馬赫數從0變化到25;飛行高度變化大,從地面到幾百公里高的外層空間;返回再入大氣層時下行時間長,太空梭只有十幾分鍾,空天飛機則為l~2小時。
解決空氣動力學問題的基本手段是風洞。目前,就連美國也不具備馬赫數可以跨越這樣大范圍的試驗風洞。即使有了風洞還需要作上百萬小時的試驗,那意味著就是晝夜不停地試驗,也需要花費100多年的時間。於是,只能求助於計算機,用計算方法來解決,而對那維爾斯托克斯方程的求解目前尚存在,許多理論上和計算速度上的問題。
3、發動機和機身一體化設計
當空天飛機以6倍於音速以上的速度在大氣層中飛行時,空氣阻力將急劇上升,所以其外形必須高度流線化。亞音速飛機常採用的翼吊式發動機已不能使用.需要將發動機與機身合並,以構成高度流線化的整體外形。即讓前機身容納發動機吸人空氣的進氣道,讓後機身容納發動機排氣的噴管。這就叫做「發動機與機身一體化」。
在一體化設計中,最復雜的是要使進氣道與排氣噴管的幾何形狀,能隨飛行速度的變化而變化,以便調節進氣量,使發動機在低速時能產生額定推力,而在高速時又可降低耗油量,還要保證進氣道有足夠的剛度和耐高溫性能,以使它在返回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中,能經受住高速氣流和氣動力熱的作用,這樣才不致發生明顯變形,才可多次重復使用。
4、防熱結構與材料
空天飛機需要多次出人大氣層,每次都會由於與空氣的劇烈摩擦而產生大量氣動加熱,特別是以高超音速返回再入大氣層時,氣動加熱會使其表面達到極高的溫度。機頭處溫度約為1800℃,機翼和尾翼前緣溫度約為1460℃,機身下表面約為980℃,上表面約為760℃。因此,必須有一個重量輕、性能好、能重復使用的防熱系統。
空天飛機在起飛上升階段要經受發動機的沖擊力、振動、空氣動力等的作用,在返回再入階段要經受顫振、科振、起落架擺振等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防熱系統既要保持良好的氣動外形,又要能長期重復使用,維護方便,所以其技術難度是相當大的。
目前的太空梭,由於受氣動加熱的時間短,表面覆蓋氧化硅防熱瓦即可達到滿意的防熱效果,但對空天飛機則遠遠不夠。如果單靠增加防熱層厚度來解決問題,則將使重量大大增加,而且防熱層還不能被燒壞,否則會影響重復使用。一個較簡單的解決辦法是在機頭、機翼前緣等局部高溫區,使用傳熱效率特別高的吸熱管來吸熱,以便把熱量轉移到溫度較低的部位。更好的辦法是採用主動式冷卻防熱系統,也就是把機體結構與防熱系統一體化,即把機體結構設計成夾層式或管道式,讓推進劑在夾層內或管道內流動,使它吸走空氣對結構外表面摩擦所生成的熱量。
為了滿足空天飛機的防熱要求,目前正在研究用快速固化粉末冶金工藝製造純度很高、質量很輕的耐高溫合金。美國已研製出高速固化鈦硼合金,它在高溫下的強度可達到目前使用的鈦合金在室溫下的強度,這種合金適宜用來製造機身內層結構骨架。
機頭與機翼等溫度最高的部位,要求採用碳復合材料,這種復合材料表面有碳化硅塗層,重量輕,耐高溫性能好。此外,還需要研究金屬基復合材料,例如碳化硅纖維增強的鈦復合材料等。這種材料應該兼有碳化硅的耐高溫性能,又具有鈦合金的高強度特性。
空天飛機技術難度大,所需投資多,研製周期長,所以將來進入全尺寸樣機研製,勢必也會象空間站那樣採取國際合作的方式。
[編輯本段]【太空梭與空天飛機】
太空梭,其原意為太空往返航班。美國人在完成阿波羅登月計劃後,緊接著實施空間站計劃,1973年5月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實驗性空間站,並為此研製了太空梭,作為可重復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逐步取代了一次性使用的運載火箭。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使整個太空梭系統都能重復使用,有很大困難。因此,美國將其分為三部分:軌道飛行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固體火箭助推器可重復使用20次,外掛燃料箱為一次性使用。但是,直到198l年4月,太空梭才試飛成功,而且以後的飛行表明,並沒有達到降低運輸費用的目的。主要是解決防熱、安全等技術問題,並降低發射、維護費用。
除美國外,世界上計劃進行太空梭研製的還有:蘇聯(俄羅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其軌道飛行器可重復使用,它由一次性使用的「能源」號火箭發射,返回時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1988年10月,無人駕駛軌道試飛成功後,計劃被取消。歐洲航天局的「赫爾墨斯」太空梭計劃,也放慢了步伐。日本計劃的「希望」號無人駕駛太空梭,也只進行了縮比模型試驗。
實現空天飛機的技術難度比太空梭更大,主要是三種動力裝置的組合和切換,高強度、耐高溫的材料(高速飛行時,其頭錐溫度可達2760℃,機翼前緣達1930℃,機身下也可達1260℃)和具有人工智慧的控制系統等。這些都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技術攻關。
太空梭普通化與普通飛機航天化
技術難度和資金短缺,使各國的空天飛機計劃難有進展。如英國的「霍托」號空天飛機,最終也與德國的「桑格爾」空天飛機一樣,先由大型飛機馱至高空,然後從飛機上起飛進入太空。美國也決定重新確定國家空天飛機(NASP)計劃進程,暫不研製X-30驗證機,而先研究解決技術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空天飛機試驗的消息又不時傳來。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純粹空天飛機試驗,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計劃對新研製的極超音速X-43A無人機進行最後一次試飛,以驗證其技術性能和指標。這一次試飛的目標,是為檢測這種飛機能否在10倍音速的條件下飛行。另一種是以最先進的普通戰斗機進行執行某些航天任務的試驗,以使這類普通戰斗機帶有某種空天飛機的特徵。例如,繼美國利用L-1011型運載飛機和B-52飛行實驗室承載「飛馬座」運輸航天系統,將重量為347公斤的STEP-1型衛星送上地球軌道。俄羅斯也計劃利用米格-31重型殲擊機發射小型衛星,即把米格-31作為向低軌道發射衛星的第一級「可返回式火箭」。米格-31現在可以將8~10噸的火箭攜帶到20多公里的高度,保證其發射初速達到3000公里/小時。
上述情況反映出一種趨勢,不僅存在著太空梭向普通飛機轉換的工業路線,而且也存在著普通飛機向太空梭轉換的工業路線,使高性能軍用飛機向著兼具航天功能的方向發展。這種趨勢預示著未來高性能戰斗機將具有航天功能,這將是第六代戰斗機所要實現的革命性跨越。可多次使用的航天發射載具——空天飛機將是建立外層空間基地的主力軍。
[編輯本段]【空天飛機發展的基本動因】
太空梭普通化與普通飛機航天化的空天飛機研製,其實是航空航天技術、衛星技術發展和航空航天軍事競爭的結果,同時也有航天市場需求的牽引作用。
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推動空天技術融合。過去,當航天工業中使用的鈦合金應用到飛機上時,飛機的強度(包括抗摩擦、抗高溫、抗過載負荷等)大增,從而使飛機飛行高度、速度、靈活性和飛行距離都大為提高。當前,隨著航天火箭發動機安全可靠性的增強,以及航天生命維持系統、航天新材料等的日益成熟完善,使飛機可以利用航空航天二元動力方式、航天密閉艙和生命維持系統來製造。美國的極超音速X-43A無人機可以視為一種火箭,而俄羅斯擁有的高度靈活變軌戰略導彈,也可以視為一種無人機。
衛星小型化,為高性能飛機作為衛星發射平台、起到第一級「可返回式火箭」的作用奠定了基礎。現在,輕型衛星已越來越成為主流,因為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計算機體積和重量大為減少。據統計,21世紀初,100~300公斤級衛星的發射數量減少了35%;相比之下,計劃發射的1~100公斤級衛星的數量增加了68%;到2010~2015年,重量為1~100公斤的衛星最終將成為主流。同時,由於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在軌衛星的使用壽命增加,所需發射的運載火箭數量減少,現有的固定式發射系統從商業角度講是極不合算的。換言之,以空天飛機為手段的近地太空航空航天系統,其未來商業潛力十分巨大,可能在10~15年後排擠純航空系統的地位。
[編輯本段]【空天飛機的意義】
商業價值
隨著航天活動規模的擴大,估計在21世紀,僅美國送入軌道的總重量達9萬噸,因此,每年的運輸量將猛增到數萬噸。但是,目前最先進的航天運輸工具——美國現在的太空梭,運送每公斤有效載荷進入地球軌道的費用達11607美元(1986年美元值)。因此,大幅度降低航天運輸費用,已成為開展大規模航天活動的關鍵問題之一。
據目前估計,空天飛機的運輸費用至少可降到目前太空梭的1/10,甚至可降到1 %。
此外,用空天飛機發射、維修和回收衛星,不需要規模龐大、設備復雜的航天發射場和長達一兩個月的發射前准備,也不受發射窗口的限制。它完成一次飛行任務後,經一周的維護就能再次起飛,能適應頻繁發射的需要,它的投入使用,將使人類可以方便地進入空間,「登天」就不再成為難事了。
提高飛機的飛行速度一直是航空界努力的目標。從50年代起美國就開始探索和研究高超音速飛行,30多年來,時起時落,一直沒有取得重大突破。空天飛機的研製將帶來航空技術的新飛躍,將使航空技術從超音速飛行躍入高超音速飛行的時代,無疑,將會進一步推動航空工業的發展。空天飛機作為一種高超音速運輸機,具有推進效率高、耗油低、載客(貨)量大、飛行時間短等優點,是實現全球范圍空運的一種經濟而有效的工具。
軍事價值
空天飛機還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可作為戰略轟炸機、戰略偵察機和遠程截擊機使用,這對進一步發揮戰略空軍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空天飛機最高時速3萬公里,可在海拔200公里的繞地軌道飛行。
美國正開發新型的航空太空梭,在有人駕駛時,能在常規機場水平起飛和著陸;還可在大氣層內飛行,此時飛行馬赫數為5,從美國的紐約飛往東京只需2小時;也可作地球大氣層外的軌道飛行,此時的飛行速度為25倍音速,僅需90分鍾就能繞地球一周。除作常規的民航機外,它還可代替現有的太空梭作軌道飛行。據估計,使用高超音速航空太空梭可使民航機的速度增加6倍,而航天飛行器的發射費用減少90% 。 1986年2月,美國總統在國情咨文講話中,把航空太空梭稱作新的「東方快車」,要求它在本世紀末投入使用。這種航空太空梭是航空航天技術一體化的體現,能在常規飛機跑道上起飛和著陸,自由方便地往返大氣層的一種新型飛行器。其起飛重量不到第一代太空梭總重的1/5(約500噸),而運載能力則提高兩倍多(達60噸以上),這樣就可大幅度降低航天運輸費用。
在軍事上,這種空天飛機既可作為全球高超音速運輸、洲際轟炸和戰略偵察,又可作為航天運載工具或太空兵器,有可能成為一般轟炸機、戰斗機和導彈所「不可比擬」的攻擊和防禦力量。美國擬議中的空天飛機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擬用作跨太平洋飛行的高超音速運輸機,稱「東方快車」,能以5~6倍音速在3萬米的高度作巡航飛行,只需兩小時可從美國杜勒斯機場飛至日本東京;另一種為「跨大氣層飛行器」,可作軌道飛行(飛入地球低軌道的速度為25倍音速),也可在次軌道作氣動力機動,然後在回升到軌道上以軌道速度航行。美國從1982年開始實施空天飛機這一長遠發展計劃,總費用預計為數十億至200億美元,由美國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聯合進行技術研究。為了解決在大氣層中持續高超音速飛行的問題,1985年以前在氫燃料的空氣渦輪沖壓發動機和超音速燃燒沖壓發動機技術研究方面,已有所突破。從1986年至1988年,集中進行這類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工作,並加速發展機體設計、動力裝置等關鍵技術,在1988年後著手研製一架試驗樣機,於l992年至1995年期間進行飛行試驗。它既是一種反應快、費用較低的跨大氣層飛行的運輸機,也是一種裝備有計算機和先進探測設備的偵察飛行器,還可能是一種廉價、靈活並可重復使用的太空發射平台。 在未來太空戰中,既可以當作航空兵參加戰斗,也可以參加天軍行列,出現在太空戰場上,與大空「敵人」廝殺。它是比太空梭更為靈活、戰鬥力更強的一種大空武器。
當然,在國際軍力對比極不平衡的情況下,無論是從效用性、時效性和應用范圍來看,還是從製造和使用的成本角度來說,純粹空天飛機的未來角色,主要還在於戰略威懾和執行特殊任務,不可能像普通軍用飛機一樣批量生產和成建制列裝。而具備空天飛機特徵的第六代戰斗機,則更具有實際意義。因此,就目前而言,不少國家都把注意力放在發展高性能飛機執行航天任務上 。
不過,如果科技進一步發達,使用核聚變發動機,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

4. 2015年滬深300股票有哪些股票代碼,可不可以在獵戶座金融了解一下

2015年的滬深300的股票的代碼是當下比較流行的一種股票代碼,而獵戶座金融對於這種股票代碼的收集是非常的全面和詳細的,一定可以給您不小的幫助的。

5. 有沒有 外星人>

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三百萬年。從前,人類以為自己是萬物之靈,宇宙間惟一有智慧的生命,甚至認為地球是整個宇宙的中心。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眼界開闊了,才懂得宇宙的廣大無邊,它遠遠超越了我們的想像,而地球實在是太小了,當然更不是宇宙的中心。於是人們想像:宇宙這樣寬闊,或許其它星球上會生活著一種與人類相似的智慧生物———外星人。十六世紀,有人用望遠鏡觀測火星時,發現了許多互相交錯的網紋,便以為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到底有沒有火星人?在只有望遠鏡的時代,它一直是個謎。到了六十年代,探測飛船終於上到了火星,解開了這個一直困擾人們的謎:火星比地球冷得多,表面到處是泥土和石塊,經常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上面沒有任何生物,當然更沒有火星人。這個謎解開以後,天文學家進一步分析認為:在太陽系裡,除地球外,其他行星都沒有生物生存所必須的環境條件。因此,地球上的人類是太陽系裡惟一有智慧的生物,要找外星人,必須到太陽系之外。1972年,美國發射了「先驅者10號」飛船,飛船上的金屬片刻畫了人類的形象、人類居住的地球以及太陽系的位置。1977年,美國的「旅行者一號」又給外面的世界帶去了更豐富的信息,包括一部結實的唱機和一張鍍金的唱片,唱片上收錄了幾十種人類語言和多首音樂作品。人們熱切地期望外星人會收到它。那麼,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科學家分析,宇宙間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肯定還很多,某些與地球環境相似的行星確實很可能有外星人,但是由於我們的航天、通訊技術尚未足夠發達,要找到他們我們還必須加倍努力才行。
===================================
著名的UFO研究專家威涵博士最近披露了一宗美國當局保密多年的奇案。

威涵說:「外星人不斷來訪地球,其中有的宇宙飛船失事,墜落在地球的一些偏僻地區,不為人知。 "他說:「美國和墨西哥的秘密檔案內有許多這類紀錄。我們搜集了一萬五千份政府公文,在這些公文中,我們得知近年來最少有兩次外來宇宙飛船失事在美國境內。美國政府否認掌握這些資料,但是我們正獲得美軍退職人員作證,他們曾親眼目睹這些外星人的屍體。我們也獲得幾位曾經檢驗外星人遺體的驗屍官作 證」。

威涵說:「我們還獲得一批由美國海軍攝影官員拍攝的外星人屍體的照片。照片的底片經兩家有聲譽的攝影實驗所用和學的方法檢驗,證實不是贗品,年代確實,沒有塗改、疊影、縮影等情況。」

威涵在電視上展示這批外星人屍體照片時說:「1948年7月的某夜,美國空軍雷達網發現一架高 速飛行的不明飛行物體,追蹤之下,發現其墜落在德克薩斯州拉列多鎮以南三十英里的墨西哥境內。墨西 哥政府立即派軍隊封鎖了現場,並通知了美國政府。華盛頓政府馬上派了一批官員和專家前往,通行者中 有一位海軍的攝影官,是他拍攝的這批照片。這位攝影官現在還在服役,她給我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假如你們公開這批秘密照片,你們難免受到懷疑者的攻擊,也難免受到美國政府某一秘密機構的麻煩 --該機構機密到甚至你們無法想像會存在。我已將照片上圍觀屍體的一些人物剪掉,以免被認出。」

「軍官還作證說:「墜落的宇宙飛船爆炸焚燒,剩下的殘骸和兩具外太空星球人的屍體均被送往俄亥俄州的賴特派遜美國空軍基地檢驗。」 威涵說:「失事燒死的外星人,身穿太空裝,頭戴太空盔,身高僅四英尺六英寸,男性,腦袋比常人的大。」 另一位UFO研究專家史稱飛說:「美國政府及軍方從1950年至今已經收集了三十多具外星人的 遺骸,進行秘密解剖研究」。

史稱飛從事UFO研究三十餘年,他說有很多人接觸過外星球人,他搜集了很多目擊報告,一般常見 的外星人的形狀是身高三至五英尺,如同未發育的少年。腦袋特別大,呈梨狀。眼睛特別大,好像戴了防 風鏡,沒有眉毛和上眼皮,因為戴了面具,看不見眼珠。他們好像沒有鼻子,只有鼻孔。他們全身無毛, 頭上也沒有頭發。他們臂長過膝,手有五指,但有像鴨蹼似的薄膜。因為穿著太空裝,皮膚呈灰白色。他不張口講話,可能用傳心術溝通意念。他們通常喜歡穿銀灰色太空衣,看不見拉鏈或扣子。他們全是男 性,模樣相同,象是從實驗室用細胞培養出來的。 巴拿馬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拉曼狄·艾桂拉, 他也是一有名UFO研究專家,「巴拿馬外太空現象研究中心」的主席。

艾桂拉博士在墨西哥國家電視上手持一具外太空星球人遺骸講述了發現的經過:近年3月,一個小男 孩在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市七十英里以外的聖卡洛村附近的海灘上發現了他,外麵包有衣物,隨後拿著它去 見朋友的叔叔賈西亞莫拉醫生。加西亞莫拉醫生是國家首席心臟專家,發現這是人體,立即送到巴拿馬大 學醫學院檢驗,證實無誤。

賈西亞莫拉在電視上說:「小孩拾到時,以為是玩具。後來認為它可能是一個你死的人。開始它的身 體是柔軟的,不久便僵硬了。可惜小孩子不懂事,把它的衣物拋棄了,失去了線索。」

他又說:「我們發現它的脊椎骨和人類一樣,頸部的脊椎骨卻特別大,直徑也比較寬闊,顯示他有發 達的神經系統,也可能有高度的智慧。它的頭部比例比人類要大」。 「奇怪的是,胸腔沒有肋骨,只有一塊平板胸骨」。

「從這副人骨判斷,可能是個嬰兒的遺骸,其成人的身高當在三英尺左右,體型發達像運動員。但兩非常瘦」。

「外星人的身高可能不止三英尺多,是因為來到地球受到大氣壓力之後,引起了體型的急速縮小和硬化。」

艾桂拉博士說:「但是,他和我們人類不完全一樣,只有推斷它可能是外太空人類的嬰兒。他怎麼會現在巴拿馬海灘呢?可能是外星人來到地球生下的吧?可能是私生棄兒吧?總之,是一個無法解答的謎,也是人類科學上最大的發現之一。」

但是,也有人懷疑他是一種絕跡的侏儒種族,非洲扎伊爾的原始森林內就有侏儒族,身高僅二英尺。那麼南美洲說不定也有矮人族,也說不定是從非洲漂洋過海的矮人屍體.
人們一直熱衷於討論和尋找外星人。一方面是出於對探索未知世
界的渴望,另一方面可以說是對寂寞的恐懼,人類總希望茫茫宇宙中
有「人」毗鄰而居。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嚴肅的科學認為外星系「理
性生命」(即外星人)是存在的。

科學家所依據的是天文學上被廣泛認可的非命題原理和平庸原理。

非命題原理敘述為人類既非神造,也非宇宙的偶然,而是特定環
境中進化的結果;反之宇宙中以概率來說也不應當只有人類一種「理
性生命」存在。事實上,科學已證明了29個類似太陽系的有行星系統
的恆星,還有10個有待進一步確認,這些天體中都可能孕育著生命。

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專家武向平說,對於外星生命的存在,一點都
不奇怪,但他們能和地球人聯絡上的概率太低了。那麼多人發現的所
謂飛碟,並不足以證明外星人的存在。

水是生命之源,目前希望最大的是「木衛2」,它上面有10公里厚
的冰層和100公里深的海洋,是地球上海洋深度的10倍,與此有關的研
究正在進行中。

專家提醒說,生命有時不必從原子按部就班地演化,宇宙中到處
漂移著生命的種子——星際分子。它們呈環狀,結構穩定,在環境適
宜時極易和其他分子親和,形成大分子,最終演化成生命,這又大大
增強了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但外星系原始生命是否把理性生命作為
進化的終極目的,還待科學家們來回答。

據美國一位研究不明飛行物的權威人士稱,起碼有30具來自外層空間的外星人的屍體,被保存在美國的幾處秘密地點。

據說,這些屍體都是從世界各地墜毀的外星太空船的殘骸中找出來的。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對於這些外星訪客的著陸點都有著許多秘密檔案。這些驚人的秘密,是美國一個名叫「二十世紀不明飛行物研究會」組織的主席羅勃·D·巴利先生透露出來的。他說,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近30年裡,對於有關不明飛行物的情況一直諱莫如深。

有關這些外星人屍體的消息,是巴利先生從美國軍方有關人士那裡獲知的。目前,他掌握著一架不明飛行物於1947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某個空軍基地附近墜毀的最詳盡的資料。他說:「那個墜毀的物體,直徑有56英尺。它由一種地球上所沒有的金屬製成,是一個典型的碟狀飛船。它裝有著陸裝置,但並沒有放下來。在它准備著陸之前,已經被美國好幾個州的軍用雷達發現。它是以每小時90英里的速度著陸的。」

巴利還說:「在這個墜毀的殘骸中,有兩個類人生命體,他們的高度大約42英寸。這兩具屍體後來被送到美國東部一所著名大學的醫學中心進行解剖。這兩個類人生命體的腦袋,要比我們大一些,他們的鼻子只是兩個小小的突志,嘴唇很薄。他們像人類一樣有一對耳朵,但小得很,而且沒有耳廓。」

這個消息來自那些看見過這兩個類人生命體的人之口。這些人還說,這兩個人的肺部同我們的沒有什麼兩樣,他們看來是在一個氮氣多於氧氣的世界上生活的。然而,我們地球的環境,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很適宜的。據目前所掌握的有關不明飛行物墜毀的報告,30多具外星人的屍體被美國冷藏關,但具體地點不明。不過,有一處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俄亥俄州西南一個城市近郊的空軍基地。

巴利認為,美國拍攝的有關不明飛行物和外星人的影片《第三類接觸》雖然被稱為科幻影片,但其內容的70%卻都是確有其事的。

1950年底,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個空軍基地發生了一樁不可思議的事件。一架不明飛行物在一條跑道的末端安穩地著陸了。二三輛吉普車立刻朝那個不明飛行物駛去。那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圓狀飛碟。吉普車上的軍官把飛碟里的乘員接上了車,然後朝基地指揮部開去。這些乘員在指揮部逗留了約一個小時,然後他們又被用車送回飛碟上。不久,那個飛碟垂直起飛離開了。這顯然是一次面對面的直接接觸,不過沒有人出來證實這件事。幾十年過去了,當人們對此事已淡漠時,1989年11月末,美國一位核物理學家聲稱,42年來,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某個空軍基地里一直保存著4具外星人的屍體。當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曾下令嚴守這一秘密,並將4具外星人屍體進行了化學處理,以備日後研究。

透露這條消息的核物理學家名叫斯通·弗里德曼,當年他直接參加了對外星宇宙飛船殘骸及外星人屍體的處理工作。據他講,這4個外星人個頭很小,皮膚滿是皺紋,呈深灰色,但頭和眼睛都很大。令人恐懼的是,他們的耳朵和鼻子不像人類那樣長在臉部外表,而是深陷在臉的內部。他們的手臂也與人類不同,從手肘到手腕的那一截顯然特別短。

弗里德曼說,外星人的宇宙飛船的金屬材料也很古怪。它看上去就像香煙包裝材料的銀色紙片,薄而輕盈,但卻異常堅硬,既不能彎曲,也折不斷。據透露,目前這4具外星人屍體和那艘宇宙飛船殘骸都放在俄亥俄州某空軍基地的地下室里。那裡,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名專業人員進出,其他人概不準接近。

從杜魯門開始,歷屆美國總統(包括布希)都了解這一秘密,但又都守口如瓶。據德國的《世界報》報道,1947年9月24日,杜魯門發布的「絕密」總統令中,把這一事件命名為「神聖12號搖動」,並規定,有關這一事件的情況必須直接報告中央情報局長及總統本人。

由於美國政府曾收回過飛碟和外星人的遺骸的說法已在世界各國傳開,許多新聞媒介都做了報告。日本還出版了UFO專家南山寵編著的《美國政府隱藏了外星人屍體》一書。日本科普雜志《友談》1987年11月號以《這就是宇宙人》為題出了詩集,細膩地描述了「宇宙人」的體態,並復制了「宇宙人」模型。

事件的真偽如何,只有時間才能證實。

1990年4月24日,美國發射了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這個耗資15億美元的太空望遠鏡是用來探索宇宙起源的。它的觀測距離可達120至140億光年,而目前地球上最好的太空望遠鏡只能觀測到20億光年距離的天體。

美國航天總署在1990年8月稱,該望遠鏡曾發生了故障。傳回來的照片模糊不清。有人將此歸於技術問題。這僅是表面文章,其實,據說航天總署在一份絕密報告中透露,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故障並非地球人技術缺陷的錯誤造成的,而是外星人一起有意的破壞事件,因這些外星人不想讓望遠鏡拍攝到他們的遙遠星繫上的秘密。據說,布希總統已獲悉這一驚人的情況,然而太空總署官員已說服他不要將該消息公布於眾,以免引起恐慌。

一位名叫海登·福斯特的高級飛碟專家說:「無可置疑,這些外星人將我們對天體的觀察看成是向他們領地進攻和最終攻佔領地的第一步。因此,他們想將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

哈勃望遠鏡在進入軌道不久,即發送回一組不明飛行物群朝地球飛來的照片。盡管美國政府最高層下令保持緘默,但是太空總署的幾位高級官員還是證明了確有其事。

該望遠鏡共發現43架不明飛行物,它們編排成隊朝地球飛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發射任務控制專家說:「我們正想開始觀察星系的不同部分,並試驗望遠鏡各種設備工作情況時,突然發現43道強光,他們排列成三角形,情況十分恐怖。」這些不明飛行物形似鐵釘,排成進攻隊形,好像要准備進行戰斗一樣。專家們估計,它們的飛行速度非常快,如果照這一航速飛行,用不了一年便能到達地球。但有一點就是還不敢肯定這些不明飛行物就是沖地球而來。假如是,它們的目的是什麼?它們又從何而來呢? --有沒有外星人

6. 如何評價長門級戰列艦

戰列艦是人類歷史上火炮威力最大的戰艦,其大口徑主炮的威力遠非陸軍火炮可比,在航空母艦出現前,它是威力最大的海戰武器。當時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強弱,戰列艦的噸位與主炮口徑是最主要的衡量標准。作為島國的日本,海軍是其最主要的軍種。自從明治維新,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後,發展海軍就成為軍隊建設的核心內容。

「檻野」號特種運輸艦的排水量達到10360噸,採用雙層船殼,以提高它的抗沉性,即使是發生了觸礁,也不會輕易沉沒。因為製造l根戰列艦主炮炮管實在是太昂貴了。「檻野」號每次可以運送1個2230噸的三聯裝460毫米主炮炮塔及其配套的3根160噸重的460毫米主炮炮管。同時,艦上還有專門的艙室可以運輸炮塔裝甲。而且「檻野」號特種運輸艦還有很大的設計餘量,因為當時日本海軍計劃中的次大和級戰列艦將使用510毫米口徑主炮,如果這艘超級戰列艦開工,「檻野」號未來也將為它運輸那巨大的炮塔和主炮。

從這些簡單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製造1門戰列艦主炮炮管,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有極強的工業基礎,否則僅是那些大型加工設備就沒法生產出來。除此之外,還要有大批擁有熟練技術的專業工人和管理人員,對各工序進行統籌安排,對每道工序後的產品進行細致檢查。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l門合格的戰列艦主炮。正因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超級昂貴的戰列艦的數量及其主炮口徑的大小,才會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象徵。

7. 21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輛火星車的最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在經歷9個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第一個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火星地面探測。

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志著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志。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葯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首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各個方面。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系方面的進展名列第一位。

《科學》雜志說,這些細胞系以及「定製」它們的有關方法,為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癒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個科研小組從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幹細胞。他們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系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科學》雜志認為,這些新的細胞系將成為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葯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完全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准確地控制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衣索比亞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拼接起來,並成功復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空曠草原地形對於人類兩足發展至關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斯克蘭頓博士領導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小組,藉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宇宙中僅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首次為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8. 年輕恆星和「失敗的」恆星有什麼不同之處

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有其生命周期,當然,恆星也不會例外。就像我們人類一樣,恆星也始於「胚胎」狀態,在它的周圍環繞著為其提供生命養料的星雲。就恆星的形成過程而言,所經歷的一系列演變都是復雜而多變的。從星際介質到原恆星形成,年輕恆星和「失敗的」恆星有所不同!星際介質主要是在大爆炸期間所產生的氫和氦,富含來自下一代恆星核心中元素核聚變的較重元素。而星雲則是星際氣體和塵埃的密集聚集體,在恆星形成區域內的苛刻條件下,大約只有的10%原恆星能夠生存,並最終成為恆星。

「失敗的」恆星和年輕恆星有所不同

一顆恆星因其核心內的熱核反應而發光,通過將氫氣融合成氦氣,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然而,對於發生的聚變反應,恆星核心的溫度必須達到至少300萬K。與此同時,由於核心溫度隨著重力壓力升高,因此,恆星必須具有較小的質量,這個值大約為木星質量的75倍,或者約占太陽質量的8%。但是,當其質心形成的質量小於0.08倍太陽質量,那麼,其內部溫度永遠不會變得足夠高,以便開始熱核聚變。這顆「失敗」的恆星被稱為褐矮星,位於行星(如木星)和恆星之間,因為褐矮星沒有足夠的質量,雖然它比氣體巨行星重,但卻不足以成為一顆恆星。

當然,褐矮星仍能釋放能量,大多數在紅外線,由於崩潰的潛在能量轉換成動能,坍塌有足夠的能量使褐矮星發光超過1500萬年。在下圖的復合哈勃圖像中,獵戶座大星雲內明亮的梯形星(光學)與紅外圖像相結合,顯示了一群褐矮星。即使是最大的褐矮星,質量也只能達到太陽的7%,它可分為L型和T型兩種類型,T型褐矮星的細分依賴於近紅外光譜,而L型褐矮星的進一步分類是按照可見光的紅光光譜進行。由於褐矮星自身較小和質量較低,增加了科學家們探測該天體的難度,因此這些觀測本身也代表了很大的進步。在這些古怪的星球上,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巨大的類似行星的風暴,而這種風暴足以與木星上的大紅褐矮星斑風暴相媲美。在褐矮星的一生中,其釋放的絕大部分能量,都是其形成和收縮時所釋放的引力能,同時,褐矮星也終將隨著變冷而老去。

9. 紅星照耀中國第二章好詞好段,謝謝

1、我在中國的七年間,關於中國紅軍,蘇維埃和共產黨主義運動,人們提出過很多很多問題。熱心的黨人是能夠向你提供一套現成答案的,可是這些答案始終很難令人滿意。他們怎麼知道的呢?他們可從來沒有到過紅色中國呀。

解析:熱心的黨人,紅色中國表示了作者對中國的熱愛及贊美之情。這一段也用了一處問句,設置懸念,勾起讀者興趣。

2、隨著陽光的轉移,這些山丘的角落陡峭的陰影和顏色起著奇特的變化,到黃昏時分,紫色的山巔連成一片壯麗的海洋,深色的天鵝絨般的褶層從上而下,好像滿族的百褶裙,一直到看去似乎深不見底的溝壑中。

解析:這一段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山巔比作海洋,把山上的褶層比作百褶裙,使語氣更加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9)獵戶座工程碳的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

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