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情解析 » 阿姆斯特朗的股票分析
擴展閱讀
神達集團股票代碼 2025-04-22 23:34:54
法院可以查到股票賬戶嗎 2025-04-22 22:47:30

阿姆斯特朗的股票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8-12 08:11:07

A. 急須"阿姆斯特朗"的資料

國籍:美國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71年9月18日
身高:1.77米
體重:75公斤
蘭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1971年9月18日—)又譯藍斯·阿姆斯壯,出生於美國德州的Plano,是一名退役的美國公路自行車賽職業車手。他因從睾丸癌中康復過來後連續7次(1999年-2005年)獲得環法自行車賽冠軍而聞名。他的成功讓一些人給環法取了一個綽號「Tour de Lance」。

阿姆斯特朗取得的成就已經被廣為稱頌。2002年,《體育畫報》雜志把他稱為它們的年度運動員(Sportsman of the Year)。他也被稱作美聯社年度男運動員(2002年-2004年),並接受了ESPN的最佳男運動員ESPY獎(2003年-2005年)及贏得2003年BBC年度體育人物(外國人物)獎(BBC Sports Personality of the Year Overseas Personality)。在完成了2005年的環法自行車賽後,阿姆斯特朗退役了。

早期生涯
阿姆斯特朗出生在得克薩斯州的普萊諾(Plano),一個在達拉斯北邊的郊區,他的母親琳達·穆尼漢(Linda Mooneyham)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他的生父埃迪·古德遜(Eddie Gunderson),在兒子兩歲時死亡,沒能親眼看見兒子走路。當他母親嫁給特里·阿姆斯特朗(Terry Armstrong)時,阿姆斯特朗有了現在的姓。

他的體育生涯的開端從事鐵人三項運動,16歲就和前輩們競爭。很快他被發現在自行車上很有天賦。在17歲時,他接到了國家青年自行車隊的訓練邀請。 普萊諾獨立學校的校委會認為,在高中階段的第二個學期產生6周的事假會影響他正常畢業。阿姆斯特朗退學了,在他母親的祝福下去隊里訓練。後來他從位於達拉斯的另一所高中畢業。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他把德克薩斯,奧斯汀看作自己的家。

他在練習自行車並且拿到1991年美國業余冠軍和1992年夏季奧運會第14名後加入職業車手的行列。接下來的一年他在挪威奧斯陸獨自拿到了國家公路自行車賽的冠軍,也是他第一個大賽冠軍。他的勝利如此顯著(he had time to blow kisses to his mother in the home straight)以至於收到挪威國王的接見邀請。當得知邀請並不包括他的母親時,他拒絕了邀請。不久,國王又發來了對母子兩人的邀請。

在摩托羅拉隊,他的成功依舊延續,並與該隊贏得1993年和1995年的環法自行車賽的一些著名的賽段和許多單日賽事。也是在1995年,他在美國最重要的自行車賽事the Tour DuPont中奪冠,在94年的這項賽事中,他的名次是第二。96年,他再次在the Tour DuPont中奪冠,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自行車賽選手。之後在1996年,他放棄了環法自行車賽參加了奧運會,但成績令人失望。這些早期的失利正式對他磨煉的開始,最終這些磨煉使他在癌症後期獲得了偉大的品質,他自己也承認,如果他屈服於那次過分艱難的Clasica San Sebastian比賽,他可能早就退出體育界了。
癌症
1996年10月2日,阿姆斯特朗被診斷出睾丸癌已轉移,癌細胞擴散到他的肺部和腦部。他的醫生告訴他還有一半的機會活下來。在他康復之後,他的一個醫生才告知他其實當時他存活的機會相當小(有一個醫生甚至說僅有3%),告訴他有一半的機會主要是為了給他希望。10月2日這天後來被阿姆斯特朗和耐克兩者所紀念,耐克有"10 / 2" 商品系列,銷售商品的部分收益會交於1997年成立的蘭斯·阿姆斯特朗基金。手術切除右睾丸和腦損壞部分之後,阿姆斯特朗在印第安納醫科大學進行一系列苛刻化療,盡管這給他留下了皮膚內燒傷,他最後還是成功康復。標準的化療會終結他的自行車手生涯,因為眾所周知它會產生副作用使肺功能下降;阿姆斯特朗選擇了更苛刻的治療,減免對肺的損傷。在病情好轉期他就重新開始訓練,但此時科菲迪斯自行車隊已刪除了對他的聯系。這是引起他最近退役的因素之一。因為這件事,他和他後來的女朋友(現在是前妻)因他的感情變化兩度移居法國。他最後與新成立的美國郵政自行車隊簽了約,在1998年他以Vuelta a España中總排名第四的成績完成了他在自行車賽界成功的回歸。

[編輯]
Livestrong 與蘭斯·阿姆斯特朗基金會

Livestrong腕帶2004年夏季,蘭斯·阿姆斯特朗基金會(最早來自耐克的資金),建立了Livestrong腕帶項目。這個腕帶項目是「Wear Yellow Live Strong」教育項目的一部分,意在幫助癌症患者和倖存者並提高社會對癌症的關注。腕帶成袋賣,以10、100或1200個為一袋,得來的錢作為對與耐克公司合作的阿姆斯特朗基金會的五百萬募款的一部分。腕帶單價僅僅是1美元。選中黃色,是因為它在專業自行車公路賽中有重要的含義,尤其是黃衫在環法自行車賽中有重要意義。在2005年5月,多於五千萬的Livestrong腕帶被賣出。阿姆斯特朗把名字「借」給了耐克最新的鞋類生產線,每款產品都印上了熟悉的「Live Strong」黃色。

阿姆斯特朗,2002年起就是總統癌症小組成員,最近在2005年7月25日出版的今日美國的一篇文章[1]中說我們有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負責治療,所以他的任務只有集資,使研究能夠繼續下來。

「集資最近越來越難」,他說「伊拉克戰爭最大的不利之處就是花在上面的錢不能做別的更有價值的事業了。伊拉克戰爭一周要花費多少錢?十億?可能每天十億?國家癌症研究所的年預算是四十億。這絕對不夠。癌症治療事業需要再次得到撥款的優先權!」
環法
阿姆斯特朗在1999年第一次贏得環法自行車塞的冠軍是他真正的歸來。除了2003年和2005年,他最終領先時間都超過了6分鍾,他在有胃病的情況下勝出烏爾里希1分01秒, 領先Ivan Basso4分40秒. 他總共得到7次總冠軍, 22次分站賽冠軍(1993-1, 1995-1, 1999-4, 2000-1, 2001-4, 2002-4, 2003-1, 2004-5, 2005-1).他還在環法贏過11次計時賽,並且帶領車隊贏得3次車隊計時賽 (2003-2005).

阿姆斯特朗騎行在2004年環法的序幕賽中在他2004的征程中,他獲得了個人的最佳戰績:5次分站賽冠軍,以及與美國郵政車隊獲得車隊計時賽冠軍。

其他興趣
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前妻克里斯汀·理查德(Kristin Richard)有一個兒子盧克(Luke),在他重回賽場勝利2年後,他通過體外授精的雙胞胎女兒格蕾斯(Grace)和伊莎貝爾(Isabelle)降生了。他們在2003年離婚了,隨後他與歌手雪莉·克羅(Sheryl Crow)戀愛了,雪莉一直支持著蘭斯的自行車事業,並且在2004年和2005年的環法賽上駕車跟隨。

阿姆斯特朗在騎車之外還有許多愛好。他在影片Dodgeball: A True Underdog Story演了一個客串角色 ,還出過一本登上了暢銷榜首的書《與自行車無關》。他也是一位癌症研究運動的發言人。
成功的原因
阿姆斯特朗的成功部分歸功於他的環法成績,他曾在西班牙訓練了幾個月作為環法賽的准備,而且經常去法國分析並試騎即將到來的環法的關鍵路段。在他2004年准備環法期間,他把所有賽段至少騎過一遍,並5天內多次騎過 Alpe d'Huez 坡,一個關鍵的計時賽站點。

他的騎行方式很有特色。因為他的無氧閾值高所以可以比對手在低檔位保持相對高的節奏(往往是120轉/分)。這種風格和以前的冠軍們形成鮮明對比,比如得過5次環法冠軍的Miguel Inráin。阿姆斯特朗哪怕在環法爬坡時也可以保持專業攀登者無法一直跟隨的速度。

不像一些天才型的選手,阿姆斯特朗在個人計時賽中如果不是比身體條件更適合訓練的選手(如Jan Ullrich)做得更好,也可以說和他們做得一樣好。
車隊及獲獎記錄
[編輯]
車隊
1991-1992:美國國家隊
1992-1996:摩托羅拉隊
1997:Cofidis
1998-2002:美國郵政車隊
2003-2004:美國郵政車隊 Berry Floor贊助
2005:探索頻道車隊
[編輯]
獲獎記錄
1992年

First Union Grand Prix
GP Sanson
Longsjo Classic (1個賽段冠軍)
Thrift Drug Classic
Tour de Ribera (4個賽段冠軍)
1993年

Thrift Drug經典賽冠軍
Trofeo Laigueglia
環法自行車賽第8賽段冠軍
USPro Championship
West Virginia Classic (2個賽段冠軍)
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冠軍
1994年

Thrift Drug經典賽冠軍
1995年

Clasica San Sebastian
環法自行車賽第18賽段冠軍
Tour Pont (3個賽段冠軍)
West Virginia Classic (1個賽段冠軍)
Stage 5 Paris Nice
1996年

Tour Pont (5個賽段冠軍)
La Flèche Wallonne
1998年

Rheinland-Pfalz Rundfahrt
環盧森堡自行車賽(1個賽段以及總冠軍)
Cascade Classic
1999年

環法自行車賽 (4個賽段以及總冠軍)
Prologue Critérium Dauphiné Libéré (ITT)
Route Sud第4賽段冠軍
Circuit de la Sarthe (ITT)第4賽段冠軍
2000年

環法自行車賽(1個賽段以及總冠軍)
GP des Nations
GP Eddy Merckx
Critérium Dauphiné Libéré (ITT)第3賽段冠軍
2000年悉尼夏季奧運會男子個人計時賽銅牌
2001年

環法自行車賽 (4個賽段以及總冠軍)
環瑞士自行車賽 (2個賽段以總冠軍)
2002年

環法自行車賽 (4 個賽段以及總冠軍)
Critérium Dauphiné Libéré, Stage 6 Critérium Dauphiné Libéré
GP Midi-Libre
2003年

環法自行車賽 (1個賽段以及總冠軍以及團體計時賽冠軍)
Critérium Dauphiné Libéré (Overall), Stage 3 Critérium Dauphiné Libéré (ITT)
2004年

環法自行車賽 (5個賽段以及總冠軍以及團體計時賽冠軍)
Tour de Georgia (2個賽段以及總冠軍)
Stage 5 Tour 郎格多克-魯西榮
Stage 4 Volta ao Algarve (ITT)

B. 哪個知道阿姆斯特朗案例——MBAd 經典案例

阿姆斯特朗案例——IBM公司為銷售培訓所發展的具有代表性、最復雜的技巧之一就是阿姆斯特朗案例練習,它集中考慮一種假設的、由飯店網路、海洋運輸、零售批發、製造業和體育用品等部門組成的、具有復雜的國際間業務聯系。通過這種練習可以對工程師、財務經理、市場營銷人員、主要的經營管理人員、總部執行人員等的形象進行詳盡的分析。這種分析使個人的特點、工作態度,甚至決策能力等都清楚地表現出來。由教員扮演阿姆斯特朗案例人員,從而創造出了一個非常逼真的環境。在這個組織中,學員們需要對各種人員完成一系列錯綜復雜的拜訪。面對眾多的問題,他們必須接觸這個組織中幾乎所有的人員,從普通接待人員到董事會成員。由於這種學習方法非常逼真,每個「演員」的「表演」都十分令人信服。所以,每一個參加者都能像IBM公司所期望的那樣認真地對待這次學習機會。這種練習的機會就是組織一次向用戶介紹發現的問題,提出該公司的解決方案和爭取的定貨的模擬用戶會議。

C. 阿姆斯特朗炮的構造分析

以110磅阿姆斯特朗炮為例:
110磅阿姆斯特朗炮技術指標
磅數:110重量:4.1t類型:後裝線膛口徑:178mm彈重:50kg炮口初速:358m/s
右圖為7英寸(178毫米)110磅炮的雙面圖。
1——垂直式鎖栓(vent piece)的把手:這是阿姆斯特朗炮最大的特點。該把手的作用是提出鎖栓,火炮發射之前需要將鎖栓塞回去以完成火炮的氣密,防止泄露火葯氣體。在第二圖里以鮮紅色部分表示。2——螺旋式火炮尾栓(breech screw):用以裝彈和閉鎖火炮葯室。第二圖中用明黃色標示。3——火炮俯仰軸(trunnion):用以架設和穩定火炮用。也用於調整高低角。4——火炮轉軸樞桿(pivot arm):轉動軸前端和嵌入炮門的樞桿連接起來並,和方位板一起使用,用以在調整火炮的左右移動時來固定火炮使其不會左右亂動。5——方位板(directing bar)6——後部支架(rear-chock):和方位板一起主要是起抑制火炮發射時的後坐力,保持火炮的穩定用的。7——尾栓平置台(saddle):因為開火之前需要將尾栓拔出,拔出後的尾栓就被放在這個小檯子上。8——安全索孔(hawser):一般來說,火炮的方向板、後部支架和前部樞桿足以抑制火炮發射時的後坐力。但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在炮架上設計了這種以前的四輪炮架用的小洞,必要時可以從洞中穿過繩索來抑制後坐力。
此炮就是薩英戰爭時期讓薩摩大吃苦頭的那種。是阿姆斯特朗炮最具代表性的一型。可以看到這種火炮炮身已經不是以前的那種單層炮身了。而是採用新式的復合多層炮身。其中壓力較大的部分使用嵌入鐵環的方法來加固。圖中最粗的部分是火炮葯室部分。炮身鐵環的作用是應對膛壓,提高火炮的安全系數。因為這個鐵環可以熱脹冷縮。熱脹時可以分攤膛壓的擴張,冷縮時可以抑制火炮的膛內應力。這個設計日後被證明很成功。
本炮最大的特徵是尾栓和垂直鎖栓是分開的。一般的同時代火炮其尾栓和鎖栓是合二為一的,優點是部件數目少,加工也容易了。但是這樣的設計不利於炮膛的密封。容易泄露燃氣。所以本炮將兩栓分開使用。這樣便解決了這個問題。

D. 解紹一下美國

全稱: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國歌:星條旗之歌
國徽:美國國徽的圖案為爪中握有利箭和橄欖枝的白頭海雕
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最大城市:紐約市
官方語言:美式英語(非法定)
政治體制:聯邦共和制 自由民主制
現任總統:喬治·沃克·布希

獨立
宣布獨立 1776年7月4日
承認獨立 1783年9月3日

面積
總 計 9,631,420 km²
水域率 4.87%

人口
2006年估計 300,000,000人(第3名)
密度 32/km²(第140名)

GDP(PPP) 2006年估計
總計 13.05萬億美元(第1名)
每人 43555 美元(第3名)

HDI(2003年) 0.944(第10名) – 高
貨幣 美元(
時區 UTC-5 至 -10
夏時制 UTC-4 至 -10
國際域名縮寫 .us .gov .e .mil .um
國際電話區號 +1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稱美國,舊稱花旗國,是一個位於北美洲的聯邦共和制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為悠久的共和立憲制國家。

美國本土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其首都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美國源自於1776年從英國統治下脫離而出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們一同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協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美國國土不斷拓展,37個州陸續加入聯邦旗下,目前有50個州,1個聯邦直轄特區,以及若干海外領地。美國國土超過了370萬平方英里(9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國土面積的國家,加上領海面積,美國的面積排在世界第三。美國擁有3億居民,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三。

建國以來200多年的歷史里,美國曾經歷過內戰(1861—65年)和經濟大恐慌(1930年代)兩次嚴酷考驗,仍堅守自由民主制政治制度,成為憲法民主和公民自由的代表性國家。美國龐大的經濟、文化、科技、和軍事影響力貫穿了整個20世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同盟國一同獲得勝利,並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後終於拖垮蘇聯,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當今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都是無人能比的

歷史

美洲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居住了15,000餘年。歐洲從15世紀末開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個英格蘭人殖民區成功地在維吉尼亞州建立。接下來二十年裡,一些荷蘭殖民區也陸續建立,包括位於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市)和新澤西州的殖民區。在17世紀和18世紀里,英國逐漸佔領荷蘭人和其他歐洲殖民者的地區,並在美國東岸廣泛開墾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區。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國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系最終引發了革命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殖民地在76年的大會中創立了大陸軍團,但未授權他們徵收稅賦和制定聯邦法律。1777年,獨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以及行使管理權的聯邦政府,並批准了美國憲法。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
從1803年至1848年,新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殖民者們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了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而繼續進行。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更增強了殖民者們擴展國土的理想。
隨著國家的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掌控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產生分歧:北方州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展;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在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沖突徹底爆發,南卡羅來納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於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了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聯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加上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以前無人開發的區域開創了許多社區和城市,加速了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進程。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了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戰爭勝利後吞並了波多黎各和菲律賓,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了美國大眾。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和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戰局隨即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
戰爭使歐洲國家元氣大傷,卻帶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瀾,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沖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共產主義和計劃經濟,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沖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幾乎觸發核大戰的古巴導彈危機、以及阿富汗戰爭。
由於警覺到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的精英人才,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努力下,於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在美國國內,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完成,美國社會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持續經濟擴展。同時,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受到馬丁·路德·金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了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茁壯的復甦。蘇聯在1991年徹底垮台,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字化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重創了新興大國德國和日本,同時也使傳統大國英國和法國失去了對世界格局的支配權。當時的世界,除了美國和蘇聯,其他工業化國家都風光不再。美國在戰後的工業總產值佔到了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並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同時,它還向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派駐了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獨一無二的綜合實力,使美國擺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企圖安排世界秩序卻無果而終的尷尬,開始按照有利於自己的方式主導國際秩序,並最終在20世紀後期,成為一個超級大國。

在21世紀開端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使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又在2003年發動了美伊戰爭,並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伊拉克臨時政府的後續發展及其戰爭合法性的爭議至今仍無定論。

政治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憲政立憲共和國,有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在《憲法》授權下,政府通過國會運作代議民主制。政府分為三級架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級政府中的官員由選民進行不記名投票選舉產生,或者由民選官員任命。行政長官和立法機構官員從單一選區多數制選舉產生,司法系統和內閣官員由行政長官任命並經立法機構批准產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統官員也通過多數制選舉產生。
聯邦政府本身有三個分支,互相監督和制衡:
立法機關:即國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部分組成;
行政機關:即總統,總統提名和參議院批準的內閣官員及其下屬,負責行使基於聯邦法律的治理權;
司法機關:即最高法院和較低級別的聯邦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並參議院批准。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立法體制。眾議院設435個席位代表各自的國會選區,任期2年。眾議院席位根據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劃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目前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而無論人口眾寡,每個州在參議院都有2個席位,加起來共一百席,任期6年;每隔2年,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必須重選。
在聯邦體制內,州與聯邦政府的關系很復雜。根據美國法律,各州是主權實體。然而,在美國內戰和「德克薩斯對懷特案」建立的規則是,州無權脫離聯邦;根據憲法,也無外交權。美國聯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於各州所制訂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聯邦政府的權力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之內行使;所有未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美國憲法以及權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維護公民自由:包括言論、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選舉和財產權。雖然美國所珍視的西方意識形態追求人權,在具體實踐中也有爭議:直到1964年《民權法案》才立法禁止種族歧視。
一般而言,州內事務的主導權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這包括了內部通訊;關於財產、工業、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的法規;州的相關法律,諸如死刑;以及州內部的工作情況。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間都十分相似。在還有一些領域中州的管轄權與聯邦政府的管轄權有重疊。
最近幾年,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權和政府組織。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美國的聯邦和州政府主要有兩個政黨競爭:共和黨和民主黨。一些小黨的參選人有時也有可能當選。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中間偏左的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和候選人,包括了自由黨、綠黨、改革黨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共和黨自從1994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目前的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屬於共和黨籍,而在2006年中期選舉後,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民主黨取代共和黨成為參眾兩院的多數黨。

行政劃分

除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兩個州外,其餘48個州位於美洲大陸,並彼此相連,這些州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離,地理上她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
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最特別的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但本身卻沒有州的地位。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巴爾米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並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關塔納摩灣擁有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35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國協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劃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劃。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維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外交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北朝鮮、索馬里和蘇丹。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佔領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國家結盟,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的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美國也致力於對抗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但其主要目標仍為保護在國內外的國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軍事

美國軍隊分為四個軍種: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全都由國防部管理。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國土安全部管轄,戰爭期間歸海軍部。
美軍雖然在20世紀到今天這100多年來經歷過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大小戰爭,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爭中將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美軍因為這些戰爭、維和行動陣亡的士兵人數加起來的總和也不足50萬人,而美國本土幾乎沒幾個美國平民在1900年以來因戰爭原因死亡,可見美軍對內的保護和對外的科技軍事實力。
在蘇聯垮台後,美軍的軍事力量之強大,在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比。美軍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迅速將軍事力量投射至全球。雖然法國和英國也有一定的軍事投射力量,但美軍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大規模區域戰爭的軍隊。美國也擁有世界上能夠使用的最龐大的核武器庫,並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經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二戰末期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
美軍的軍事潛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且裝備世界最先進的F-22猛禽戰斗機。美國海軍有12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任何可能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
美國軍隊目前有現役軍人140萬,另有幾十萬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兵員。美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度,在戰時曾實施過義務兵役。美國的軍事開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軍費超過緊隨其後的14個國家的總和。然而,美國的軍事預算僅占其GDP的4%。美國在全球有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國沒有外交關系的古巴也有軍事基地,遍及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
比起冷戰期間,由於政治制度內部的軍事思想變化,美國對軍事上的開支和態度已經改變許多。單純以物質資源衡量,美軍目前的開銷小於20年前的規模。然而,美軍依然被世界視為訓練有素、裝備最為先進的部隊。與潛在的敵手相比,美軍在科技上擁有絕對優勢,這種優勢是經過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資所累積的。與國防相關的研究促成了許多技術突破,包括太空探險、電腦、網際網路、超文本系統、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統、低可偵測性、防彈背心、甚至是微波爐,以及近來致力開發的雷射武器。對美軍而言,這些在科技研究經費通常高於戰斗人員開支。軍事技術與民間經濟保持了緊密的連結,促成了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經由技術轉移,其他國家往往也因此受益。

經濟

縱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從成功的殖民地經濟於20世紀過渡到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矛,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這種差距是因為相對而言更高的經濟自由所產生的。不過,如同基尼系數顯示的,美國的家庭平均收入仍遠高於絕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而且在聯合國發表的《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當中的美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美國最窮的20%的人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與自稱「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共產主義國家古巴的人類發展指數相同。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科學和科技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電話。美國還在20世紀策畫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在二次大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最先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志著競賽達到巔峰。美國為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計算機、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個人電腦發展與革新,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業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交通運輸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比較起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授權建造。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美國雖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但自美國從英國獨立後,因美國想與前宗主國英國劃清界線,加上「右上左落」(左駕右駛) 的法國間接支持美國獨立,所以不跟隨英國的「左上右落」(右駕左駛) 的原則,而將道路通行方向定為「右上左落」(左駕右駛),這個規劃亦影響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和中國。
大城市裡也有建設公共交通的系統,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為沉重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區域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都成為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薄弱,人們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車。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國鐵路的客運並不如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國國土的遼闊;若要到達數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飛機會比搭乘鐵路還要省時。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路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地理

美國的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大,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灣、北至加拿大。阿拉斯加州也與加拿大接壤,南至太平洋而北至北冰洋。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岸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萊那州和新罕布希爾州、高6,000英尺(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里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

E. 阿姆斯特朗是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把它改為反問句

阿姆斯特朗是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把它改為反問句?
難道阿姆斯特朗不是登上月球的第一人嗎?
分析:反問句表示否定的意思,為保持句意不變,應加上否定詞。

F. 案例分析是什麼導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轉變了經營思想

美國無線通訊公司「Cingular」2月17日以410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無線通訊部,從而創造了美國最大的手機服務公司。這之後美國媒體頓時把焦點集中在美國電訊業的「黑馬」,新興的Cingular公司,從而冷落了昔日的電訊行業霸主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近二十年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管理決策錯誤百出,公司業績每況愈下,正成為美國商學院研究失敗管理的典型案例。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自二戰以來長期壟斷美國電訊行業,隨後電訊業在美國成為高速發展的行業。有分析人士說,正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在全世界首先研製出電子晶體管,從此世界迎來了一個嶄新的電子時代。但因為發展策略屢屢出錯,公司錯失了電子時代帶來的新機遇。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是最早投巨資研究個人電腦的公司,但管理層的目光短淺導致研究半途而廢,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後來公司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隨時可以帶在身邊的電話」,但管理人員認定這種電話的市場非常有限,因此出售了一系列相關技術的專利權。當無線通訊在全世界迅速發展起來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不得不在1994年出資114億美元購買麥克考行動電話公司(McCaw Cellular),從而才開始了自己的無線電話業務。

1997年擁有電子行業背景的麥克·阿姆斯特朗(Michael Armstrong)成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上任伊始,他開始為公司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他宣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要利用自己的品牌優勢和科技實力為用戶提供包括當地電話、長途電話、行動電話、網際網路接入、有線電視以及通過有線電視線路訂購家庭電影電視節目(Video on Demand)等一條龍服務。為此,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又出資1000億美元購買了兩家有線電視網路公司,從而成為全國最大的有線電視經營商,有線網路覆蓋75%的家庭。

如果要實現阿姆斯特朗的構想,還需花費數十億美元更新現有的有線電視網路。直到一個又一個耗資巨大的項目相繼擱淺,公司似乎才意識到它在有線電視網路的經營方面出現了問題。同時,公司的盈利支柱――長途電話業務――也因為手機的興起而不斷萎縮。

本來對這樣一個大公司來說,這些損失還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但不幸的是公司財政狀況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因為競爭激烈,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不得不降低長途電話和無線電話費用,而這些利潤本來是公司准備用來償還購買有線電視網的債務利息的。與此同時,華爾街降低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股票的信用評級。

面對這些困難,阿姆斯特朗宣布拆分這個花費巨資整和起來的電訊王國。已經虛弱不堪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不得不以460億美元的價格把它的有線電視網出售給康姆卡斯特公司(Comcast)。而上周它再次出售了自己的無線電話公司,以籌集現金,償還債務。

現在阿姆斯特朗已經離開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兩年多了。美國電報電話公司作為一個獨立公司還能夠存在多久已經變成一個疑問。而該公司的經營教訓似乎給人們帶來這樣一個啟示:成功並不屬於那些首先制定了宏偉發展策略的公司,而是屬於成功地實施了這個宏偉策略的公司。

G. 阿姆斯特朗法則的經典案例分析

2004年是思科的轉折年。2001、2002、2003年,思科的銷售額一直在189億美元上下停滯不前,2004年在互聯網冬天裡蟄伏了三年的思科已經開始復甦,而且逐漸拉開了與其主要競爭對手的差距。能夠成功渡過寒冬,由衰轉盛,「市場轉折點建立優勢」的提法是一個關鍵。「盡管市場蕭條的消息令人震驚,但你必須想好對策渡過難關,並等待下一次市場復甦的到來。」思科全球總裁約翰·錢伯斯2001年制訂了「突破策略(Breakthrough)」的6點計劃,即圍繞贏利、整合資源來組織公司運營,以創造效率,關注市場增長機會,在市場轉折點建立優勢。錢伯斯的冷靜、樂觀,使思科走出了逆境。
2003年12月9日,思科2003年度全球分析師大會在美國加州聖何塞召開,思科全球總裁約翰。錢伯斯在向分析師們通報了思科未來發展的技術方向後,又一次重申了8月份他在思科2003財年結束時提出的2004年銷售額增長10%的目標。
錢伯斯志在必得。盡管2001、2002、2003年中思科的銷售額一直在189億美元上下停滯不前,但在互聯網冬天裡蟄伏了三年的思科已經開始復甦,而且逐漸拉開了與其主要競爭對手的差距。
2003財年思科凈收入達到36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89%。截至2003年10月,思科控制了網路轉換器市場69%的份額,路由器市場85%的份額,成了朗訊、北電、Juniper這些全球老牌互聯網設備提供商中盈利最多的公司;同時,思科的市值也超過了上述提到的3大電信公司市值總和。
「我相信思科3年前制訂的戰略和計劃為我們以後的發展已經埋下鋪墊。」暫時擺脫了競爭對手的錢伯斯語氣堅定,他眼角出現的魚尾紋也加深了人們對他態度的肯定。經歷了互聯網低潮幾年的風風雨雨,錢伯斯顯得有些蒼老,「這三年裡錢伯斯看起來似乎老了十歲。」思科稍微資深一點的員工看到他現在的照片時說。
盡管歲月在錢伯斯的臉上刻下滄桑,但他卻在公司處於逆境時以驚人的韌性和眼光贏得了員工的尊敬。「經過這三年,我開始由衷地佩服思科公司的企業文化,由衷地佩服錢伯斯。」一向比較清高的思科中國區副總裁吳錫源也不得不這樣評價。吳錫源是老牌的職業經理人,4年前加入思科,此前擔任3Com公司北亞區總裁,吳在思科正好經歷了公司由極盛轉衰,然後慢慢重新振興的全過程。 錢伯斯提到思科3年前制訂的戰略,源起於其2001年1月有關「突破策略(Breakthrough)」的6點計劃,即圍繞贏利、整合資源來組織公司運營,以創造效率,關注市場增長機會,在市場轉折點建立優勢。
「『市場轉折點建立優勢』的提法是一個關鍵,」吳錫源說,「這也是錢伯斯作為企業家眼光超越常人的地方。」吳錫源說現在回想起來,錢伯斯的理論經常讓他眼前浮現出環法自行車賽「五連冠」阿姆斯特朗的身影。
「阿姆斯特朗在平地上也許並不突出,經常還落在別人後面,但一到山地潛力就迸發出來了,這也成為他每戰必勝的關鍵,」吳錫源說,「一個公司也是如此,領導人怎樣,企業文化怎樣,要到逆境的時候才能看出區別,也要到這時候才能勝出對手。」
錢伯斯是一個冷靜而樂觀的人。有人問到2001年初當互聯網世界已改變,而思科必須對此作出適應,那時錢伯斯心中如何感想時,錢伯斯的回答是在那種情況下他必須考慮公司自己怎樣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市場應該對公司負責的問題。「盡管市場蕭條的消息令人震驚,但你必須想好對策渡過難關,並等待下一次市場復甦的到來。」錢伯斯說。 「和許多別的公司一樣,我們裁減員工,削減了渠道合作夥伴,不同的是所有的一切思科都是在異常清醒的情況下做出的上述舉動。」吳錫源回憶說。
與惠普、太陽微系統公司等一輪輪的裁員相比,思科自始至終只裁過一次人,但光一次思科就裁了超過1萬名員工。「這是因為錢伯斯希望一次裁人便足夠止血,而不需要一次一次老是不停地揭開自己的傷疤。」思科內部有消息人士評論說,就算在景氣最令人沮喪的時候,錢伯斯也堅持把行業內最壞的消息告訴員工。
裁員之外,錢伯斯還砍掉了將近1/5的生產線,重新設計路由器和轉換器,使它們使用更少的零件。錢伯斯也宣布減少公司所有員工40%的差旅費用,並主動將自己的薪水調整為1塊錢,引起公司頗多高層的仿效。通過這些措施,思科總計削減17億美元,即17%的總成本。
這都是看得見的舉措,思科其它間接的、不易為市場觀察家們所知悉的舉措還包括代理商和供應商的調整。通過「渠道地圖(ChannelMapping)」措施,思科砍掉了三分之二的代理商,也將全球主要的產品供應商從1300家減少至420家。
「這些措施的目的關鍵是使思科更加聚焦,把我們的力量放在利潤最豐厚的市場上。」吳錫源說。 除了上述提到的外功,思科在景氣最低迷的時候也不忘員工培訓和企業IT基礎設施建設的所謂「內功」,這是吳錫源最感到難能可貴的地方。「思科真的做到了該省的錢都省下,不該省的錢決不吝嗇。」吳說。
吳提到,思科在過去三年裡,給予員工的培訓比任何其它時候都多,第一是因為公司一直把員工培訓當做公司的頭等大事,所以互聯網低潮時期培訓經費方面沒有任何障礙;第二也因為經濟不景氣,「公司業務沒有景氣時繁忙,員工也正好有足夠的時間來通過培訓進行充電」。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思科的IT基礎設施建設。眾所周知,思科的公司網站已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商務網站之一,而思科又利用互聯網的「冰川期」,斥資千萬美元為各工程部門打造了一套完備的網路電子銷售工具。「每個人都知道『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但景氣好的時候,銷售人員都在客戶處那邊,要建一套完整的銷售工具看樣子也只有在不景氣的時候能完成。」吳錫源說。
圍繞思科開展內部建設的一個插曲是,2002年較早時候,錢伯斯來到思科CIO索維克面前,詢問其是否有可能到2007年將整個公司員工生產力調高一倍,即從現在的人均50萬美金調整到2007年的人均100萬美金。從那以後,思科每年要3次由錢伯斯主持進行網路應用能力回顧,希望管理層能從互聯網應用中獲得提高生產力的新方法。 暫時擺脫傳統行業競爭對手的思科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尷尬問題是:傳統行業對思科業務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小,而股民對思科的期望又越來越高。
要實現增長,思科現在只能指望新的高增長市場:存儲、安全性產品、VoIP電話以及Wi-Fi.自從去年涉足存儲市場以來,思科取得了不小的進展,現在已經占存儲市場出貨量的5%。
在VoIP電話市場,思科在企業市場的收入占據第一位。預計今年這一領域全球市場將增長51.8%,達到20億美元。由於受到Avaya公司的沖擊,思科在這一市場的佔有率減少11.8%,降為27.4%。
網路安全是思科另外一個增長領域,去年的市場佔有率為27%,成為市場領袖。CheckPoint僅以13%的佔有率遠落後於思科居第二位。這一市場將由今年的30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36.5億美元。但這個增長數字對於思科這樣大規模的企業也不能算什麼。
對於Wi-Fi領域同樣如此。思科其他業務的利潤率為70%,而Wi-Fi業務部門的利潤率僅為30%。2003年第3季度,Wi-Fi業務收入僅為2000萬美元,思科希望以後每個季度銷售收入能夠達到1.15億美元。
這對於思科這樣的巨無霸,如此數目的收入不值一提。所以思科公司計劃在未來半年內進入6個新的增長領域,即包括網路安全、存儲網路、光網路、中小企業及家庭網路、IP通訊及無線網路安全在內,每個領域的潛在銷售額都將達到10億美元以上。

H. 阿姆斯特朗炮的技術分析

阿姆斯特朗炮由熟鐵鍛造而成,採取多層復合炮身結構,整炮由大小雙管組成復合多層炮身,其中小管內刻有膛線。炮彈為鑄鐵制。早期炮彈使用球形炮彈,外面像米涅彈一樣塗軟鉛以噬和膛線。中後期則改為現代炮彈式的圓錐彈頭。目前沒有資料表示這些炮彈使用了信管。鐵質的實心彈的重量大概在50公斤左右(110磅炮)。火炮也可以使用榴彈,榴霰彈和散彈。
炮彈作用原理和米涅彈非常類似。在炮彈上塗上一層軟鉛。這樣就可以讓炮彈有效噬合膛線並旋轉。由於是後裝炮,所以沒有前裝炮那種需要降低炮身然後要人跑到前面去裝彈的問題。彈葯裝填時間大大縮短。因為規定了標准裝填程序所以可以連續開火。炮身使用鑄鐵製造。其多層復合炮身比整體鑄造式炮身來說其重量大大減輕。因此,該炮性能遠比同時代其他種類火炮優秀。該炮可以使用實心彈和榴彈。1858年英軍決定將該炮列為制式火炮。
阿姆斯特朗炮的一大對20世紀火炮設計有重大影響的發明是阿姆斯特朗式的壓縮式炮管。所謂壓縮式炮管指的是一種火炮炮管內膛的設計方法。其具體內容是從炮膛開始相當距離的炮管內徑都是平行的,接下來大幅縮小造成所謂的壓縮,最後將內徑壓縮至最終口徑相同的平行內徑炮管中。在阿姆斯特朗炮上的設計是,身管內徑後部的6英尺左右的炮管內徑比起前面的內徑明顯小。當裝填完畢發射時,這6英尺的小內徑可以磨掉炮彈上的鉛塗層。這樣當炮彈開始旋轉著進入炮管的時候,其直徑就可以和火炮口徑相符。這個設計大大增加了彈道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