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波士頓大學如何
美國波士頓大學怎麼樣?
波士頓本來就是大學城么,當然好了
這是網上抄的:
在市區內:
「東北大學」是一所大型的私立大學,在Fenway有一座校園。
「波士頓大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之一,位於查爾斯河畔的聯邦大道。
「惠洛克學院」、「西蒙斯學院」、「馬薩諸塞葯學院」和「溫沃斯理工學院」組成了「芬威大學」群,毗鄰東北大學。
「薩福克大學」是一所小型私立大學,以法學院著稱,校園坐落在燈塔山。
「新英格蘭法學院」是一所小型的私立法學院,位於劇院區,創建時是美國唯一的一所女子法學院。
「埃默森學院」是一所小型的私立學院,在表演藝術領域、新聞、寫作和電影方面有很高的聲望,位置靠近波士頓公園。
該市還擁有幾所音樂學校和美術學校:
「馬薩諸塞美術學院」、「新英格蘭音樂學校」(美國最古老的獨立音樂學校)、「波士頓音樂學校」、「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學校」和「伯克利音樂學院」。
波士頓主要的公立大學是「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位於多爾切斯特的哥倫比亞角,該市的2所社區學院是洛克斯布里社區學院和邦克山社區學院。
幾所美國主要的大學都位於波士頓外圍,在該市有重要影響。
「哈佛大學」是美國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位於查爾斯河對岸的劍橋。 哈佛商學院和哈佛醫學院位於波士頓,並正在計劃在波士頓的阿爾斯頓附近進行重大擴展。
「麻省理工學院(MIT)」最初位於波士頓市內,很長時期稱為「波士頓理工學院」(1865-1916),在1916年才跨過查爾斯河遷往劍橋。塔夫脫大學管理著它的醫學院和牙科學院,塔夫脫-新英格蘭醫療中心是一個擁有451個床位的醫學學術機構,擁有一個科室齊全的成人醫院和流動的兒童醫院。波士頓學院是市內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國最古老的耶穌會大學之一,位於栗樹山。近來該校向布萊頓(波士頓繁榮興旺的地區)擴展。
我建議你選擇MIT和哈佛,如果你成績好的話去哪兒年不會虧待你的
當然東北大學和波士頓大學也很好的
它的消費水平究竟有多高?
波士頓的消費水平不是太高,「可樂比牛奶便宜」,建議你去「STOP&SHOP」,我個人覺得很好,辦一張會員卡後,一些打折商品打折的很厲害(1$12根玉米)
而且那裡住宿環境如何?
波士頓可以說是非常好了,污染很少,你在「BROOKLINE」合租一套房子是比較好的,也可以和留學生合租
當然要是資金不夠先住宿舍吧。
中國留學生多麼?
很多。哈佛,MIT……中學生非常多。波士頓都有唐人街的(建議不要去,非常貴),而且你可以去找波士頓華人會社,可以幫助一些留學生。
交通方便么?
波士頓的交通系統只有一個公司「MBTA」它包括了整個馬薩諸塞州的巴士、輪船、地鐵和班車。
波士頓的地鐵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線路有「Green Line」「Red Line」「Yellow Line」「Blue Line」和「Sliver Line」。
「Green Line」有B,C,D,E,四條分線
「Sliver Line」有兩條
一條在市區
一條是郊區
兩條「Sliver Line」沒有鏈接
郊區的「Sliver Line」有三條分線
SL1去機場,SL2去波士頓船舶工業園,SL3去CITY POINT
波士頓的巴士也很發達,基本上整個馬薩諸塞都通
輪船隻有馬薩諸塞灣那裡才有
如果還有問題我的E-mail是「[email protected]」
❷ 1851年美國多爾切斯特附近岩石中的鍾形器皿是什麼樣的
1851年,在美國多爾切斯特附近,人們在岩石中發現了一件更奇特的東西。據當時的美國《科學文摘》報道說:「在幾天前,在多爾切斯特附近進行的一次巨大的爆炸中,人們從岩石碎屑中撿到了兩塊折斷的金屬碎片。本來這是一個被一分為二的整體,當把它們合攏後,可以發現這是一個鍾形器皿,它高11.4厘米,寬16.5厘米,壁厚0.3厘米。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器皿外形像鋅,或者是鋅與銀的合金。它的表面刻有6朵花,花蕊中均嵌有純銀,底部雕有蔓和花環圖案,同樣都以純銀相嵌,做工極為出色,精美絕倫,令人贊嘆不己。更令人不解的是,此物竟出自爆炸地深15英尺的岩石中。」
❸ 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的位置是不是在多爾切斯特這個地方
是在海邊的一個半島式的地方,鄰近肯尼迪圖書館/紀念館。
波士頓的這些地方不是嚴格的行政區劃,和北京的東城區、西城區有明顯邊界不一樣。在一些邊界地帶說不清楚到底屬於哪兒。
有人會說是Dorchester,有人會說那個海邊是個特殊的小區,不算。
❹ 在多爾切斯特附近的爆炸中人們發現了什麼東西
1851年,在美國多爾切斯特附近,人們在岩石中發現了一件更奇特的東西。據當時的《美國科學文摘》報道說:「在幾天前,多爾切斯特附近進行的一次巨大爆炸中,人們從岩石碎屑中撿到了兩塊折斷的金屬碎片。本來這是一個被一分為二的整體,當把它們合攏後,可以發現這是一個鍾形器皿,它高11.4厘米,寬16.5厘米,壁厚0.3厘米。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器皿外形像鋅,或者是鋅與銀的合金。它的表面刻有6朵花,花蕊中均嵌有純銀,底部雕有藤蔓和花環圖案,同樣都以純銀相嵌,做工極為出色,精美絕倫,令人贊嘆不已。更令人不解的是,此物竟出自爆炸前的15英尺深的岩石中」。
❺ 天鵝絨金礦
這是一段七十年代青春的故事,短暫而燦爛。接觸的人很難不會被迷住,因為一群有才華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成就了那個時代的音樂,意義是後人去評說的,夢幻卻是自己的。
電影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本著真人真事改編,不過也做了相當多的改動,比如David Bowie和Iggy Pop並沒有因為感情的事情交惡,而且他們的唱片合作一直很成功。David Bowie也沒有被假刺殺案件自毀前途,相反,他改變了形象之後,開始創造他的另一個事業高峰。對於Todd Haynes的電影來說,改變也許意味著一種背叛,但是對於音樂本身來說,David Bowie並沒有做錯什麼。改變並不是因為他想通過背叛來贏回偶像地位,只是因為他的音樂愛好轉到了別的領域。
只能是David
香港人翻譯David Bowie為戴維.寶兒,透著一股妖媚氣。盡管性別模糊只是David Bowie近四十年變化多端中短暫一瞬,卻足以下了這個人的定義。看《天鵝絨金礦》時,會覺得,那樣傳奇和妖艷的故事,尚不夠細膩的造型化妝,單純清純的揮霍激情,只能是屬於70年代初期的,只能是屬於David Bowie的。
早期短發,然後是長卷發、嘉寶似的長裙,到後來蓬起的紅發化妝(Todd Haynes把Brian Slade改成同式樣的藍色,大概是為了獨特和襯托那對漂亮的藍眼睛),再到後來80年代巡迴演出的造型,電影中把每一個時期David Bowie都模仿到了。因為David Bowie本身就是如此色彩豐富,性格獨特,所以似乎不必加上任何過多注釋。
電影: 在1862年,小學生們說著自己的志向,八歲的Oscar Wilde對老師說:我要成為流行巨星(I want to be a pop idol)。
現實: 這話當然不可能是Oscar Wilde說的,否則我們大概會和電影中他的小學老師一樣對「pop idol」這個詞迷惑地瞪大雙眼。不過David Bowie說過這句話,在他的中學畢業典禮上。
電影: 剛剛開始成為明星的Brian Slade在記者招待會上,面對記者詢問為什麼要化妝時回答:為什麼?因為搖滾是個prostitute(BD不讓發..),應該化妝噴香水(Why? Because rock and roll is a prostitute. It should be tarted up performed )。
現實: 沒錯,這是大衛當年的原話——我奇怪當時怎麼他沒有遭到搖滾迷們的爆打?
電影: 面對記者追問他是否同性戀,Brian Slade回答: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是雙性戀;我喜歡男人也喜歡女人。
現實: 現實里David Bowie比Brian Slade坦白多了——至少當年是很坦白的,不像後來,總是否認當年那些曖昧不清。1972年David Bowie最有名的一句話是:我是同性戀,而且一直都是(I'm gay and always have been)。
電影: Brian Slade組建了皮毛里的維納斯樂隊(Venus In Furs),他自己則變成了一個叫做Maxwell Demon的虛擬超級巨星。
現實: 七十年代剛剛開始,David Bowie創造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造型:Ziggy Starst。這是一個太空虛擬人物,相對應的,他把自己的樂隊起名為:來自火星的蜘蛛(the Spiders from Mars)。只要David Bowie在舞台上,他就變成了Ziggy Starst,這就像一個雙重性格的人物,當他做Ziggy Starst的時候,他就已經不是David Bowie了,他的所作所為是他自己。Ziggy Starst很瘋狂,也很明星味,不像David Bowie常見的那種溫柔和靦腆。
電影: 各家報紙宣傳大標題打著: A star is born – and he twinkles;Gay stunt at Slade show;All that glitters—is gay!
現實: 這是當年各大報紙雜志對David Bowie報導的題目(只要把那個Slade改掉就是了)。 電影: 當Jerry Devine成功地把Brian Slade打入美國市場之後,Brian Slade第一個要求是:要見Curt Wild。
現實: David Bowie第一次到紐約,就直接找到了Lou Reed和Iggy Pop(他們是Curt Wild的原型)商談合作的事情。
電影: Maxwell Demon講述了一個超級巨星迅速走紅而又為名聲所累流星般墜落的故事。
現實: Ziggy Starst專輯也是如此,那是David Bowie1972年最著名的專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中所講述的故事。可惜我始終搞不到那套CD和電影,所以無法多說,否則我會更了解Todd Haynes寫劇本的思路。因為這整部電影都是和Ziggy Starst的戲劇化故事相聯系的。
電影: Curt Wild和Brian Slade及所在公司發生了沖突,除了音樂還有性格原因——結果他們分道揚鑣。
現實: 這事兒不能怪David Bowie,因為Iggy Pop做得實在太過分,他在舞台表演中經常當眾赤裸身體,自虐還有SY,他的節目因此屢屢被禁。更何況,這個人在生活中有時也好象個瘋子。然而,在Iggy Pop離開之後,David Bowie仍然和他合作過唱片,並沒有像電影中表現的那樣分裂。
電影: Brian Slade在舞台上製造了假遇刺事件,之後唱片銷量一落千丈,最後他消失了。
對比5:1971年發型師Suzy Fussey 設計的紅發
現實: David Bowie當然沒有消失,實際上,他活得好好的,而且因為改變形象在美國很吃得開。消失的是Ziggy Starst。
因為模仿樂隊太多太雜,而且「閃光的並不都是金子」,David Bowie感到了極度厭煩,覺得已經沒有什麼搞頭了。1973年,也就是Iggy Pop離開他的同一年,David Bowie在Hammersmith劇院開演唱會時宣布:這將是我的最後一場表演。然後他唱了《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專輯最後一首富有象徵性意義的歌曲《搖滾自殺》(Rock 'N' Roll Suicide)。用這首歌宣告了Ziggy的消失。
電影: 1984年,化名Tommy Stone開始了史無前例的世界巡迴演唱會。
現實: David Bowie在1983年用了整整一年進行了名為Serious Moonlight的世界巡迴演出——用他的新形象。Todd Haynes把這次巡迴演出搬到1984年,如果不是記錯了,就是故意放在美國羅納德.里根總統連任競選期間,用來突出政治大環境——而這也是電影中著重想表現的。Serious Moonlight世界巡迴演出非常成功,在此之前,David Bowie也做過很多次成功的巡迴演出,但這次是規模最大的,不僅僅是他過去幾次常去的歐洲美國,還包括了日本、香港等地,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巡迴演出——賺了不少銀子。
題外話: David Bowie後來否認自己是個同性戀,他更願意說那些瘋狂只是源於年輕人的嘗試和當時的大環境。人們覺得他過於狡猾,也許David Bowie所不願意的,是人們給他的形象和音樂做出狹隘的定義,他的戲劇化過於濃重,已經很難說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大概正如關於Glam搖滾的書中所說那樣:David Bowie也許不是同性戀,但Ziggy肯定是。更為重要的是,Ziggy改變了David。
綜觀David Bowie四十年的變化,他從來沒有滿足於一種音樂一種類型,他的改變看起來是在隨波逐流,可是,別忘了,他的音樂總是出現在這種類型興起之前。這就好像小室哲哉在日本最風光的時候,他所做的音樂,意味著總是比流行提前半步。流行是一種趨勢,不是某一個人帶動的,而是時代和大眾口味帶動的,而David Bowie是屬於對流行趨勢要比大多數音樂人更加敏感的那種前衛,同時,他並不排斥任何一種音樂類型,而同時的同時,在每一種新類型的音樂中,仍然有著屬於David Bowie自己的獨特的東西——這正是David Bowie比別人更出眾的地方。對於這樣的多產而高質量且風格多變的人,只能用「天才」來形容。
對比8:Angela 和電影中的Mandy
Angela Bowie,David Bowie的妻子Mandy Slade的原型無疑就是David Bowie第一個妻子Angela Bowie,Angela是個很好的妻子,也是個很前衛的人,她生活在David Bowie最美麗的時光里。
電影:記者Arthur Stuart找到Brian Slade的前妻Mandy Slade,她失意地呆在夜總會中,倦容與酗酒的頹唐。她開始給Arthur講她和Brian Slade的相遇,他們相遇在1969年的新年,梳著短短卷發的Brian Slade出現在她面前,穿著鑲著毛邊的長外套,好像一個羞澀的王子。「你會跳搖擺舞嗎?」Brian Slade問,她含笑點頭。之後——美好和瘋狂,之後——結婚。
現實:David Bowie有一件和電影中酷似的毛邊外套,只是稍微短一些,這是件很重要的衣服,因為它出現在他結婚的那一天。當時David Bowie梳著和電影中酷似的短發,好看的卷著。
「你會跳搖擺舞嗎?」是David Bowie在1969年,第一次看到未來的妻子Mary Angela Barnett時,說的第一句話。Todd Haynes原封不動的引用了。
Angela是對David Bowie非常重要的女人,David Bowie在1970年左右福禍雙至,悲欣交加。唱片轟動,可是老父親去世,接著哥哥又進了精神病院。幸虧有Angela的溫柔支持,才度過難關。那一年他們結了婚。
電影: Brian Slade在河邊,低沉地說:我也想成為那樣(指像Curt Wild那樣的巨星)。Mandy說:親愛的,你會的。
現實:媒體對Angela的形容詞是「忠實」,因為Angela崇拜丈夫的才華,並堅信他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巨星,所以為了他的成名不遺餘力,不惜犧牲一切。在David Bowie製作了專輯《Hunky Dory》後,Angela對他說:親愛的,你會成為一顆巨星。
電影: Brian Slade失意隱居之後,Mandy和他離了婚。
現實: David Bowie和Angela在1980年離婚。
經紀人第三者
對比9:Tony 和電影中的Jerry
電影: Jerry Devine要做Brian Slade的經紀人,Brian Slade指著Cecil說:我有經紀人了。Jerry Devine說:那和我無關。我會讓你成為巨星。
在負責包裝的演員們面前,Jerry Devine指著Brian Slade說:在我身後是英國自The Beatles以來最偉大的明星。
現實: 這事兒發生在1970年,Tony Defries對David Bowie說:我會讓你成為超級巨星,你將超過The Beatles,超過貓王。於是,David Bowie像個小姑娘似的就動心了;於是,經紀人Kenneth Pitt立馬兒就變成了「前經紀人」。
對比10:Kenneth 和電影中的Cecil
Tony Defries承諾David Bowie會在兩年內從一個明星成為超級巨星,他做到了。事實上,是Tony Defries發現了David Bowie的潛力,同時又精通成名之道的包裝宣傳。他看起來是個很「正常」的經紀人,並不像電影里的Jerry Devine那樣神氣活現又惟利是圖,滿口名人名言引用,最後教導得Brian Slade不會好好說話。
Jack Fairy,奇怪的人物
歷史上沒有Jack Fairy這個人,他是Todd Haynes天馬行空虛構出來的奇異人物。雖然簡化來說似乎Jack Fairy可以說是參考了Brian Eno,不過他代表了更極端化的一些人的綜合,如果把Jack Fairy歸結為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似乎更合適一些,因為他參考了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的精華人物Bryan Ferry與Brian Eno的合成以及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對Glam搖滾的意義。我一直把他傾向於Brian Eno,是因為Eno曾經女性化的打扮,更何況他有一件和Jack Fairy很像的黑色羽毛衣服並喜歡露出前胸。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並不是Glam搖滾首創,但是它和David Bowie一樣,是七十年代Glam搖滾的經典。洛克西音樂樂隊也不是妖艷類型的,Bryan Ferry的打扮並不妖艷,很正常。喜歡中性化打扮的樂隊中只有Brian Eno一個人而已。
從兩個名詞:「Bowie Boys」和「Bowie Girls」便可見一斑。這是專門指穿著David Bowie演出行頭滿大街逛的年輕人。而那種行頭,穿出去是需要勇氣的。極有經濟腦瓜的經紀人Tony Defries開始聯系做起周邊生意,從David Bowie一腦袋火紅短發開始,一直到腳底下五彩斑斕高跟鞋。Cosplay是日本舶來貨?錯,七十年代剛開始英國就有人發明並發財了。
更不用提David Bowie當年帶壞了多少搖滾樂隊。那時候不管幾流樂隊只要化妝穿花衣服便有人捧,碟片好賣。大家於是一窩蜂地都改成不男不女,龍蛇混雜。
Death of Glitter
電影: Jack Fairy和其他Glam搖滾人舉行了最後一場Glam的告別演出:閃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參加的有Jack Fairy,燃燒者樂隊(Flaming Creatures)和Curt Wild等人。
現實:這個音樂會實際包含了兩段歷史真實。確實有這場閃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的音樂會,但是它舉辦在較早1970年的洛杉磯,當時參加的有Iggy Pop 和紐約妞樂隊(the New York Dolls)。作為Glam搖滾告別演出的則是另外一場,1974年在Hollywood Palladium舉辦的「好萊塢街道的復興和舞蹈」(Hollywood Street Revival and Dance)音樂會,參加的人包括了Iggy Pop 和他的助手樂隊(Stooges),紐約妞樂隊(the New York Dolls),還有Marc Bolan和他的雷克斯龍樂隊(T.Rex)。在那場演唱會上,Marc Bolan宣布:Glam 搖滾死了(Glam rock is dead)。
題外話: 由創造了Glam 搖滾的人宣布Glam 搖滾的死亡——真是一句充滿了象徵意味的宣言。
綜觀Glam幾個當家花旦,Marc Bolan其實側重於灰暗的古典感覺,更像歌特的感覺。洛克西音樂樂隊(Roxy Music)是明麗的男人形象,幾個人中只有Brian Eno打扮女性化。而David Bowie是典型的中性打扮。
那個吻,David Bowie和Lou Reed的恩恩怨怨
電影: Curt Wild與Brian Slade喝了「交杯酒」,然後對著他低聲說出Oscar Wilde的句子:世界因你而改變,因為你是象牙和黃金所造,你嘴唇的曲線將重寫歷史。他們旁若無人地接吻。
現實: 那件事情發生在1972年,David Bowie在倫敦多爾切斯特旅館(Dorchester Hotel)里舉行記者招待會。一般的說法是:當時他們三個人在一起,但是吻了David Bowie的並不是Iggy Pop,而是Lou Reed。
記者的報導是:在David Bowie回答他的問題時,Lou Reed走了進來,記者希望Lou Reed可以加入他們的談話,可是Lou Reed只是直接走到David Bowie的面前——吻了他。然後離開。
很多人懷疑是做秀,唱片發行之際,在很多記者的情況下,製造點轟動新聞是個好機會。不過,在很多Lou Reed和David Bowie對視的照片中,兩個人都是滿單純滿美好的感覺。就像Mick Rock1999年的說法(著名攝影師,他在七十年代拍了最著名的David Bowie與Lou Reed、Iggy Pop親熱摟在一起的照片):
那時我們都很年輕,比孩子大不了不少。你看,那時候David Bowie25歲,我24,而Iggy Pop才23歲,Lou Reed是最大的,他當時28歲了(實際上Lou Reed當時30歲)。但是,我們仍然都是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Mick Rock強調的是青春。
1973年,又有記者在咖啡館抓到一張很接近「接吻」的照片,主人公仍然是Lou Reed和David Bowie。二十年後在有人提及此事時,David Bowie無可奈何地澄清:我們當時根本沒有接吻。你們仔細看看,我們後面是Mick Jagger(Rolling Stones樂隊主唱,David Bowie的好朋友),當時我只是在對他說悄悄話。
比18:1973年的「親吻」照片
然後David Bowie宣布:就算這世界上只剩下Lou Reed一個人,我也不會吻他.
Lou Reed和David Bowie更像一對歡喜冤家,總是好好壞壞分分合合的亂七八糟。David Bowie第一次見到Lou Reed時便激動不已,他創作了新歌《Queen Bitch》作為向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致敬的作品獻給Lou Reed,而Lou Reed覺得這個人可以成為他的新創作源泉。不過,不過——兩個人大概是八字不和,經常性的就鬧出關系分裂的傳聞。後來發展到當David Bowie拒絕給Lou Reed製作專輯的時候,Lou Reed打了David Bowie的嘴巴子,說他「裝腔作勢」。但是David Bowie發表了「世界末日也不要Lou Reed」的宣言之後,他50歲的生日宴會Lou Reed又來大力捧場,兩人態度親熱。不管怎麼樣,David Bowie仍然把Lou Reed視為自己的偶像,而且,「永遠都是」。
記者問Lou Reed這些事情時,Lou Reed很輕描淡寫:我們是好朋友,好朋友出現爭執在所難免。
題外話: David Bowie曾經非常積極地幫助Iggy Pop戒毒,結果是最後自己也染上了毒癮,如果說是被Iggy Pop拉下水的大概有點冤枉,不過反正看起來Iggy Pop沒給他帶來什麼好影響。David Bowie因為吸毒吃了很大苦頭——他和Iggy Pop因為窩藏毒品惹來警察的麻煩,還在現場直播中大大丟臉。最後他付出巨大努力才終於擺脫毒品,這段經歷給他影響很深。
David Bowie對Iggy Pop確實是非常欣賞,他一直在說:Iggy Pop有著真實的自我。Lou Reed對Iggy Pop瘋狂表演的說法是:Iggy Pop非常可愛,非常可愛,但是也非常愚蠢。然而,David Bowie似乎很欣賞那種「愚蠢」。
越接近真實,越開始發覺,雖然表面上看來,David Bowie是個前衛出格的人,然而真正瘋狂和放浪不羈的卻是Lou Reed或是Iggy Pop。在Lou Reed吻了David Bowie的那個招待會上,更像是Lou Reed的隨心所欲與David Bowie遷就的妥協。本質上,David Bowie是個靦腆,易害羞的人——靦腆的人在帶上面具之後會表現出內心瘋狂的一面,但是縱觀David Bowie的整個音樂生涯,他是含蓄和內斂的,他的歌聲和台風都是如此。他從來沒有失去理智。這樣的人容易被影響,而他心儀的人和音樂雖然表面上似乎受他的影響而濃妝艷抹,其實卻是在實質上影響了David Bowie本身的言行和生活方式。David Bowie的另一面,似乎是他渴望成為的一面,是像Lou Reed或是Iggy Pop那種真正狂野隨心所欲的個性,但是他永遠做不到。他被他們吸引,是像看著另一個世界的人,他試圖接觸,只要接近就好。後來,他接近了,再後來,他開始發現這種瘋狂是他吃不消的,不是他適合的,於是從這些影響中又一點點擺脫出來。
在我覺得,這就是David Bowie和Lou Reed和Iggy Pop的真正羈絆.
❻ 有關美國留學 急!!!
不知道你究竟有多著急,一看你的這些問題著實讓人下一跳。
你現在准備到什麼程度了,一般人都是提前一年就開始准備的,在確定留學國家之前都
會把國家摸得差不多了再確定適合自己的留學國家,那麼你去美國的留學的目的是?
1.不知道你是從哪聽說美國的種族歧視,以前確實存在,現在你在跟美國人交流的時候
也不要提到種族歧視的詞。所有的不平等不可能完全的消除,具體的也是因人而異。但是就現在來說已經很好了,不然奧巴馬怎麼可能當上美國的總統?不要讓這些道聽途說來影響自己的判斷,更何況你是去學習知識的。
2.以前肯定有過偏袒,但是你是去學習的沒有必要考慮這么多啊,真要去調查還是自己親身經歷一下才知道,現在的報道多多少少都會有參假。相信沒有哪個國家敢說自己的法律是相當完善的,如果你有意要維護平等你可以去學習法律,靠你來為中國人維護人權了。
3.適應是要看一個人的適應能力的,如果你的語言足夠好,那麼在遇到不懂的事情都是可以問的,還有就是你的獨立生活能力,能不能很好的照顧自己也是需要考驗你的。其實美國人都是非常開放和友好的,但是在一些文化差異上你需要多學習一下,知道美國人一些比較敏感、忌諱的問題就不要問了。這些文化差異你都是可以在網上查找得到了,現在網路這么發達,真是無所不能啊.....(不好意思,跑題了.)
4.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美國相信的你才能會被見證,最終找到適合你的位置。
5.關於綠卡的問題現在不是你主要考慮的問題,因為你在簽證面試的時候是不可以透露你有移民的想法的。當你在美國學業有成的時候,只要找到工作了,在你的薪金待遇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是有可能幫你解決綠卡的,何況申請移民的方式還有很多。
6.獎學金是美國留學最常見的,只要是真正優秀的學生他們是不會吝嗇獎學金的,美國的大學那麼所多,都是靠政府,教會和個人資助的,並不差你交的那點學費,這點很好,不像英國那邊已經教育產業化了。
獎學金頭一年申請,主要是看你的學習成績,你的語言成績,你的自薦信,和老師的推薦信等等,要學會包裝;以後年度的獎學金就取決於你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了。
7.節約的方法有很多,這些需要你慢慢體會的,到了當地你會學習到更多的東西,比如美國的服裝打折是很明朗話的,會明確的知道多長時間就能夠買到幾折的服裝。一般還要注意上保險,沒有保險的話看病是很貴的。
一般學校也會有類似於中國高校中的就業指導中心的地方負責學生的就業指導,那邊的老師會幫助你的。
8.關於這個問題,是非常敏感的,你只要多看一下相關的報道就知道了,在這里我也就不詳細說了。
9.美國的主要節假日反正要比中國多,外國人是非常注重自己休息的,休息就要完全的放鬆,不會用來工作。學校開學放假的安排是學校來定的,具體的你可以上你要上的學校網站去查詢。
下面關於波士頓的一些信息你都可以在網上查詢得到的。
冬季的燈塔山波士頓和整個新英格蘭地區一樣,屬於大陸性氣候。但是由於瀕臨大西洋的地理位置,氣候也明顯受到海洋的影響。波士頓的氣候變化迅速,氣溫突然連續幾天升到30攝氏度以上並不罕見。夏季炎熱潮濕,而冬季寒冷,多風並且多雪。甚至在5月和10月也降過雪,當然這極為罕見。
波士頓的春天可能變得很熱,氣溫升到華氏90度;但也可能到5月下旬還很寒冷,只有華氏40度,由於寒冷的海水。最熱的月份在7月,平均氣溫為27.7攝氏度,最低氣溫為18.4攝氏度,通常很潮濕。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為35.8華氏度(2.1攝氏度),最低氣溫為21.6華氏度(-5.6攝氏度)。夏季氣溫超過90華氏度,冬季氣溫低於10華氏度並不罕見,但很少會持續多日。記錄的最高氣溫是104華氏度(40攝氏度) 1911年, 7月4日。有記錄的最低氣溫是 -18華氏度(-28攝氏度),1934年2月9日。
該市年平均降雨量為42英寸(108毫米),平均降雪正好也是42英寸(108厘米),遠高於遠離該市的內陸地區。馬薩諸塞伸入北大西洋的地理位置也使它極易受東北風影響,一次暴風雪就可能降雪超過20英寸(50厘米)。霧極為常見,特別在春季和初夏。熱帶風暴或颶風偶爾也會襲擊該地區,特別是在初秋。
教育機構
波士頓被譽為「美國雅典」,是因為在波士頓大都會區擁有超過100所大學,超過25萬名大學生在此接受教育。在市區內,東北大學是一所大型的私立大學,在芬威區有一座校園。波士頓大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之一,位於查爾斯河畔的聯邦大道。惠洛克學院、西蒙斯學院、馬薩諸塞葯學院和溫沃斯理工學院組成了芬威大學群,毗鄰東北大學。薩福克大學是一所小型私立大學,以法學院著稱,校園坐落在燈塔山。新英格蘭法學院是一所小型的私立法學院,位於劇院區,創建時是美國唯一的一所女子法學院。埃默森學院是一所小型的私立學院,在表演藝術領域、新聞、寫作和電影方面有很高的聲望,位置靠近波士頓公園。該市還擁有幾所音樂學校和美術學校,包括馬薩諸塞美術學院、新英格蘭音樂學校(美國最古老的獨立音樂學校)、波士頓音樂學校、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學校和伯克利音樂學院。波士頓主要的公立大學是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位於多爾切斯特的哥倫比亞角,該市的2所社區學院是洛克斯布里社區學院和邦克山社區學院。
幾所美國主要的大學都位於波士頓外圍,在該市有重要影響。哈佛大學是美國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位於查爾斯河對岸的劍橋。 哈佛商學院和哈佛醫學院位於波士頓,並正在計劃在波士頓的阿爾斯頓附近進行重大擴展。麻省理工學院(MIT)最初位於波士頓市內,很長時期稱為「波士頓理工學院」(1865-1916),在1916年才跨過查爾斯河遷往劍橋。塔夫脫大學管理著它的醫學院和牙科學院,塔夫脫-新英格蘭醫療中心是一個擁有451個床位的醫學學術機構,擁有一個科室齊全的成人醫院和流動的兒童醫院。波士頓學院是市內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國最古老的耶穌會大學之一,位於栗樹山。近來該校向布萊頓(波士頓繁榮興旺的地區)擴展。
波士頓公立學校是美國最古老的公立學校系統,從幼兒園到12年級,共有58,600名學生。該系統包括145所學校,其中包括波士頓拉丁學校(最古老的公立學校,成立於1635年;有7-12年級,在7-9年級通過公開考試招收學生),英文中學(最古老的公立中學,成立於1821年)和馬特學校(最古老的公立小學,成立於1639年。該市還擁有私立學校、教會學校和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3000名少數族裔學生通過大都會教育機會委員會(METCO)得到在郊區學校就學的機會。2002年,福布斯雜志將波士頓公立學校系統列為美國最好的大城市學校系統,畢業率達到82%。
人口
根據2006年美國人口統計GR2,該市擁有596,638人口,239,528個住戶,和115,212個家庭。人口密度為12,166人/平方英里(4,697人/平方千米)。住戶平均密度為5,203/平方英里(2,009/km²)。不過,波士頓白天的人口將增加到大約120萬人。人口的起伏是由於郊區居民到市區上班、上學、就醫,以及從事其它事情。根據人口統計,該市的種族構成為白人佔54.47%,黑人佔25.33%,印第安人佔0.40%,亞裔美國人佔7.52%,0.06%為太平洋群島人,7.83%為其它,4.39%為2個或2個以上種族的混血。14.44%的人口為西班牙裔美國人或拉丁美洲人,可能是任何一個種族。(一些研究估計在馬薩諸塞州有25萬名巴西人,因此對這些數據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精確地進行各族裔的人口統計)。
大波士頓地區的個人平均所得愛爾蘭裔是該市最大的族裔集團,占人口的15.8%。義大利人也構成該市人口的重要部分,占人口的8.3%。西印度群島人後裔也有一定的規模(6.4%);其中一半是海地裔。在多爾切斯特等一些地方, 在過去幾年中接受了流入的越南人居民。
在239,528個住戶中,有22.7%的家庭里有18歲以下的孩子同住,有27.4%的家庭只有一對夫婦住在一起,有16.4%的家庭戶主為女性,沒有丈夫同住,51.9%為非家庭。37.1%的住戶為一個人獨居,9.1%的住戶為65歲以上的人獨自居住。平均住戶規模為2.31人,而平均家庭規模為3.17人。
該市人口中,低於18歲者佔19.8%,18-24歲佔16.2%,25-44歲佔35.8%,45-64歲佔17.8%,65歲以上者佔10.4%。年齡中值為31歲。男女性別比為92.8:100,在18歲以上人群中,男女性別比為90.2:100。
該市住戶收入中值為39,629美元,而家庭收入中值為44,151美元。男性收入中值為37,435美元,而女性收入中值為32,421美元。該市的個人平均所得為23,353美元。19.5%的人口和15.3%的家庭生活低於貧困線。其中25.6%為18歲以下人口,18.2%為65歲以上人口。
最後祝你好運!學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