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易艷春經理股票期權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
擴展閱讀
中國餐飲類股票 2025-01-23 05:13:38
帶股票的銀行賬戶注銷 2025-01-23 03:59:34

易艷春經理股票期權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

發布時間: 2023-05-22 03:50:53

『壹』 非公開發行股票是否會影響上市公司股票的股價

非公開發行股票是會影響上市公司股票的股價,因為非公開發行股票股票會增加公司股票的總數,而並未增加公司的總價值,而股票價格=公司的總價值/股票的總數,這樣就會導致股價下降。‍
非公開發行股票是指上市公司採用非公開方式,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行為。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新股,應當符合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條件,並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

『貳』 未上市公司如何做股權激勵方案

股權激勵不是上市公司的專利,對於非上市公司而言,股權激勵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不上市的華為,憑借員工持股所迸發出的韌勁和激情,演繹了令人稱道的「土狼傳奇」。而離職的創業元老因股權分配問題而狀告「老東家」,則引發了「土狼」的疑惑和騷動,華為又一度陷入「股權風波」。一石激起千層浪,自此,股權激勵,尤其是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是非功過成為輿論爭執的熱點話題。
那麼,對於非上市公司來說,股權激勵的意義何在?操作中需掌握哪些步驟?又需注意規避哪些誤區呢?

解題:財散人聚,財聚人散
在人們的記憶中,股權激勵盡管誘惑力十足,但它卻是一把充滿殺傷力的雙刃劍。從實施案例來看,股權激勵的推行時刻伴隨著來自企業的疑慮和來自社會的爭議。如果排斥股權激勵,必將影響到企業核心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也不符合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而實行股權激勵,倘若操作不當,又容易抬高人力成本,出現分配不公、股權糾紛等新問題。
年薪一元,卻可以獲得逾千萬的財富,這是「一元CEO」帶給人們的謎團,也是股權期權吸引人們視線的關鍵原因之一。網路上市創造了8位億萬富翁,50位千萬富翁,240位百萬富翁。作為非上市公司,盡管不能分享資本市場的盛宴,但依然可以藉助於股權激勵點燃員工的工作激情,加快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步伐。
成功推行股權激勵,其關鍵之處在於能夠產生財散人聚的積極效用,規避財散人散的悲劇發生。歸結起來,股權激勵對於企業而言,有以下幾方面的深遠意義:
其一,有利於端正員工的工作心態,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從雇員到股東,從代理人到合夥人,這是員工身份的質變,而身份的質變必然帶來工作心態的改變。過去是為老闆打工,現在自己成了企業的「小老闆」。工作心態的改變定然會促使「小老闆」更加關心企業的經營狀況,也會極力抵制一切損害企業利益的不良行為。
其二,規避員工的短期行為,維持企業戰略的連貫性。據調查,「缺乏安全感」是導致人才流失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正是這種「不安全感」使員工的行為產生了短期性,進而危及企業的長期利益。而股權授予協議書的簽署,表達了老闆與員工長期合作的共同心願,這也是對企業戰略順利推進的一種長期保障。
其三,吸引外部優秀人才,為企業不斷輸送新鮮血液。對於員工來說,其身價不僅取決於固定工資的高低,更取決於其所擁有的股權或期權的數量和價值。另外,擁有股權或期權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是滿足員工自我實現需求的重要籌碼。所以,吸引和保留高層次人才,股權激勵不可或缺。
其四,降低即期成本支出,為企業順利過冬儲備能量。金融危機的侵襲使企業對每一分現金的支出都表現得格外謹慎,盡管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但在金融危機中,捉襟見肘的企業也體會到員工有點「貴得用不起」。股權激勵,作為固定薪酬支付的部分替代,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雙贏。
概而言之,作為一種長效激勵工具,股權所迸發的持續激情是工資、提成和獎金等短期激勵工具所無法比擬的。鑒於此,股權激勵受到越來越多非上市公司的追捧和青睞。

操作:散財有「道」亦有「術」
對於大股東而言,股權激勵是一種「散財」行為。散得好,財散人聚;散不好,財散人散。相比上市公司而言,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供參照,其復雜程度、棘手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下面筆者以一家曾為其做過股權激勵方案的公司為例,來闡述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道」與「術」。
案例背景:受人才流失之困,渴望股權激勵
S公司是北京一家大型自主研發企業,近年來市場一片大好,公司轉入高成長期。但令大股東擔憂的是,團隊的工作士氣開始有下降的徵兆,高層次人才流失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為扭轉員工的工作心態,保留核心骨幹員工,公司嘗試推行股權激勵計劃。
談到股權激勵的構想,S公司表達了這樣幾點期望:第一,合理確定每位員工的股權授予數量,避免分配不公;第二,合理確定股價,確保激勵對象能按個人實際付出分享公司的經營成果;第三,確定適合公司的激勵方式,既操作簡單又有激勵效果;第四,合理確定激勵周期,既不使員工覺得遙不可及,又要規避一些員工的短期行為。
另外,S公司也表達了自己的一些擔憂,比如,在目前經濟危機的時候實施股權激勵,時機合適嗎?授予股權後,員工不努力工作怎麼辦?員工中途離職,股權收益如何結算?員工對股權不感興趣,怎麼辦?

解決方案:在系統診斷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激勵、分步推進
盡職調查後,筆者所在團隊發現,S公司目前採用的是「拍腦袋」式的薪酬激勵方式,沒有科學的依據,激勵機制缺乏公平性和競爭性,也沒有長期留人手段。這是導致士氣低落、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為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對S公司的治理結構、所處的發展階段、戰略規劃、企業文化、薪酬結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擬定了系統的股權激勵方案。其關鍵點如下:
第一步,從人力資本附加值、歷史貢獻、難以取代程度三個方面確定激勵對象范圍。
全員持股盡管在美國非常流行,但在中國並不適用,用在中國的非上市公司身上更不妥當。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無原則地擴大激勵對象范圍是產生股權糾紛的根源所在。所以,確認激勵資格,應從人力資本附加值、歷史貢獻、難以取代程度三個方面予以考察。
從人力資本附加值來看,激勵對象應該能夠對公司未來的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畢竟著眼於未來是股權激勵的根本。從歷史貢獻來看,激勵對象應該對公司過去的經營業績增長或管理能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貢獻,因為尊重歷史貢獻,是避免出現內部爭議風波的基礎。從難以取代程度來看,激勵對象應該包括那些掌握核心商業機密和專有技術的特殊人力資本持有者,關注難以取代程度,是保護企業商業機密的現實需要。
根據以上原則,我們將S公司的激勵對象分成了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核心層,為公司的戰略決策者,人數約占員工總數的1%—3%;第二層面是經營層,為擔任部門經理以上職位的管理者,人數約占員工總數的10%;第三層面是骨幹層,為特殊人力資本持有者,人數約占員工總數的15%。
第二步,進行人力資本價值評估,結合公司業績和個人業績的實現情況,綜合確定激勵力度。
激勵人還是激勵人所在的崗位?這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筆者以為,解答「對人還是對崗」這個難題,需要上升到企業的發展階段及面臨的管理主題這個層面來考察。
對於處在成長期的企業來說,其業務模式尚不固定,兼崗、輪崗現象非常普遍,很難用一個固化的崗位說明書來界定員工的工作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崗位價值不應該成為確定股權激勵力度的依據。對於處在成熟期的企業來說,其業務模式趨於固化,員工的能力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在的崗位,「統一、規范、有序」成為企業的管理主題。此時,進行基於崗位價值的評估對於確定股權激勵力度來說非常重要。鑒於S公司尚處在成長期,我們以人力資本價值評估為依據來確定員工的初始激勵力度。結合S公司的實際情況,在評定人力資本價值時,我們重點考慮了激勵對象的影響力、創造力、經驗閱歷、歷史貢獻、發展潛力、適應能力六大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對人激勵還是對崗激勵,固化激勵額度的作法都是不妥當的。為此,我們引入了股權激勵的考核機制,並且將考核分為公司績效、部門績效(或項目績效)、個人績效三個層面。對於層面比較高的員工,強化對公司績效的考核;對於層面稍低的員工,強化對個人績效的考核。根據考核成績從高到低劃分成S、A、B、C、D五個等級,按考核等級確定最終激勵額度,依次為1.2倍、1.1倍、1.0倍、0.8倍、0倍。
第三步,按激勵層面確定激勵方式。
激勵效果不僅取決於激勵總額,還取決於激勵方式。確定激勵方式,應綜合考慮員工的人力資本附加值、敬業度、員工出資意願等方面。結合S公司的實際情況,相應的激勵方式如下:
對於附加值高且忠誠度高的員工,採用實股激勵,以使員工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感覺。參照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相關規定(用於股權激勵的股本比例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0%),結合S公司的股本結構及激勵期內預期業務增長情況,我們建議用於實股激勵的股本數量為500萬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5%)。個人授予量根據人力資本價值予以確定,即個人授予量=500萬股×個人人力資本價值/∑個人人力資本價值。
對於不願出資的員工,採用分紅權激勵和期權激勵,以提升員工參與股權激勵的積極性。分紅權數量取決於激勵對象的人力資本價值及激勵期的每股分紅額,即個人獲授分紅權數量=個人人力資本價值/每股分紅額。期權授予量取決於人力資本價值及激勵期內的股價增長情況,即個人獲授期權數量=個人人力資本價值/每股價差收益。
第四步,按企業戰略確定股價增長機制。
股權激勵之所以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其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激勵對象能夠通過自身的工作努力影響激勵成果的大小和實現概率。選取恰當的激勵標的物,可以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雙贏。
確定激勵標的物,應綜合考慮這樣四個因素:第一,激勵標的物必須與公司的價值增長相一致;第二,激勵標的物的價值評定應該是明確且令人信服的;第三,激勵標的物的數值應該是員工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影響的;第四,公開激勵標的物時應不至於泄露公司的財務機密,這一條對非上市公司而言非常重要。
對照上述標准,結合S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及財務管理現狀,我們選取了銷售額這一增長類指標作為股價變動的標的物。考慮到銷售額增長率與凈利潤或凈資產的增長率並非一一對應,結合S公司的歷史財務數據,我們將股價增長率確定為銷售額增長率的60%(可由董事會根據當期實際經營情況予以適當調整)。舉例說,如果目標年度銷售額相對於基期銷售額的增長率為50%,則股價增長率為30%。
第五步,綜合企業的戰略規劃期、員工的心理預期、工作性質確定激勵周期。
若要產生長期激勵效用,股權激勵必須分階段來推進,以確保員工的工作激情能夠得以延續。劃分激勵時段,可參照企業的戰略規劃期、員工的心理預期、工作性質三個方面進行綜合確定。
一方面,作為支撐企業戰略實現的激勵工具,股權激勵的周期應與企業的戰略規劃期相匹配。另一方面,股權激勵旨在通過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來贏取員工的忠誠,過長的激勵周期會弱化激勵效果,無法調動員工的參與慾望,但過短的激勵周期也會使一部分員工萌生投機念頭。最後,企業之所以採用股權激勵,也是因為某些崗位的工作成果無法在短期內呈現出來,所以股權激勵的周期設置還應考慮激勵對象的工作性質。
根據S公司的實際情況,我們將股權激勵的授予期設為3年,按3:3:4的比例,每年1次,分3次授予完畢,同期股權的解鎖及期權的兌現亦分3年期實施,這樣,一項股權激勵計劃的全部完成就會延續6年。之所以設成循環機制,其原因在於,在激勵的同時施加必要的約束——員工中途任何時刻想離開企業,都會覺得有些遺憾,以此增加其離職成本,強化長期留人的效用。
第六步,簽署授予協議,細化退出機制,避免法律糾紛。

為規避法律糾紛,在推行股權激勵方案前應事先明確退出機制。參照《勞動合同法》,結合研發型企業的工作特點,S公司可從三個方面界定退出辦法:
其一,對於合同期滿、法定退休等正常的離職情況,已實現的激勵成果歸激勵對象所有,未實現部分則由企業收回。若激勵對象離開企業後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則未實現部分也可予以保留,以激勵其能繼續關注公司的發展。
其二,對於辭職、辭退等非正常退出情況,除了未實現部分自動作廢之外,已實現部分的收益可適度打折處理。
其三,對於只出勤不出力的情況,退出辦法規定,若激勵對象連續兩次考核不合格,則激勵資格自動取消,即默認此激勵對象不是公司所需的人力資本,當然沒有資格獲取人力資本收益。
在確定股權激勵方案後,與激勵對象簽署股權授予協議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這是股權激勵正式實施的標志,也是對雙方權利和義務的明確界定。

『叄』 管理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示範

管理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示範

論文參考文獻,相信是一個困擾了很多畢業生的問題,下面特意為大家收集了一篇《管理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示範》,供大家參考。

[1] 阿爾欽,德姆塞茨.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企業的經濟性質[M].上海財

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陳清泰,吳敬璉.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法規政策研究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

版社,2001

[3] 陳樹文,劉念貧; 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高管人員持股與企業績效關系實證分析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2): 137-143

[4] 陳志廣.高級管理人員報酬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2,(5):32-35

[5] 諶新民,劉善敏.上市公司經營者報酬結構性差異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

2003,(8):55-63

宏羨[6] 程國平.經營者激勵[M].經營管理出版社,2002

[7] 鄧莉.股票期權在美國“失寵” [J].經營與管理,2006,(6):21-22

[8] 付強,吳娓.限制性股票獎勵、激勵性股票期權與企業薪酬制度的選擇[J].

財會月刊,2005,(11):47-48

[9] 顧斌,周立燁.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施效果的研究 [J];會計桐祥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權激動機制的理論基礎及效應介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2002,(9):45-48

[11] 國資委.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J].2006.12.6

[12] 黃俊峰,股權激勵:證券市場新期待[J].中國證券報, 2006.12.11

[13] 黃湛冰,萬迪日方.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的行為因素比較分析[J].預測,2005,

(6):37-39

[14] 蔣文傑.回歸模型中虛擬變數的設定與應用[J].探索爭鳴,2007(2):12-13

[15] 雋娟.管理層持股與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來自深市的經驗證據[J].市場論

壇,2007,(2):64-65

[16] 李廣林,周來振.國有企業產權的改造與激勵[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維友.中國實行經理人股票期權可行性研究[N]. 中國證券報 2001-7-26

[18] 李 曜 .股權激勵與公司治理案例分析與方案設計[M].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 一項基於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學,李慧燕.七種股權激勵模式的利弊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3(5):

32-34

[21] 米紅,張文璋蔽輪拍.實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spss應用[M].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寧相東.公司治理理論[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23] 潘穎.上市公司高管股權激勵於公司業績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北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權激勵模式效果比較的實證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2004

[25] 少波.黃欣.企業激勵機制創新-對三種股權激勵模式選擇的研究[J].財經

理論與實踐,2002,(4):27-28

[26] 沈沛.中國資本市場前沿理論研究文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7] 沈學軍.我國實施股權激勵主要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2004

[28] 石建勛.中國企業家的股權革命[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9] 童晶駿.關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J],理論探討,2003,

(5):48-51

[30] 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0(3):32-39

[31] 吳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勵[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權激勵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國改革報,2007-2-13

[33] 許曄 珉 .股票期權:一把雙刃劍[J].新理財,2006,(3):27-27

[34] 楊賀,柯大鋼,馬春愛,等.經理層持股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互作用機制

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 ,2005,(1):24-26

[35] 楊紅炳.委託代理理論與國有企業激勵約束機制的建[J].邊疆經濟與文化

2006,(8):42-43

[36] 楊家親.對股票期權及其會計處理的系統認識[J].會計研究,2000,(12):

34-37

[37] 楊志剛.股票期權方案一枝獨秀--股權激勵方案綜述[J] ,中國證券

報:2006-05-31

[38] 於東智,谷立日.公司的領導權結構與經營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02,

(2):70-78

[39] 於武等.國有企業經營者物質激勵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1999,(7).21-24

與經濟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權期股兩種股權激勵方式的比較及其在我國的運用[J].市場周

刊.財經論壇,2002,(1):41-42

[41] 張俊瑞,趙進文.,張建,等.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關性

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2003,(9):29-34

[42] 張培剛.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4]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張湛彬.股票期權與國有企業激勵制度[M].遼海出版社,2002[46] 證監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孫菊生.經營者股權激勵的.治理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2003(5):

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員股權激勵與公司業績的實證研究[J].內將科技,2006(5):

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51] Core, John and Wayne Guay. The Other Side of the Tradeoff: The Impac

t of Risk 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A Comment[J].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52]Garen, John 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Principal-Agent Theory[J]. Jou

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6), 1175-1199, 1994.

[53]Hermalin, B. and M. Weisbach. 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ensation and D

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 101-11

2, 1991.

[54]Hubbard, R.G., and D. Palia. Executive Pay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

m the U.§.Banking Inst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9, 105-13

0, 1995.

[55]Incentiv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I,1990,(8):225-264

[56]Jensen, Michael C., Kevin J. Murphy.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La Porta, R. , F. Lopez2de2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2000.

[57]M. C. Jensen, K. J. Murphy. 1990. Performance Pay and Top2manan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2p ril, Vol. 98, No. 2, p225~264

[58]McConnell, J. J., and H. Servaes. 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7, 595-612, 1990.

[59]Morck, R.,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

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93-315, 1988.

[60]Palia, Darius. The Endogeneity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in Firm Valuat

ion: A Solution[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 3, 735-764, 2002.

[61]Ross, S. A. . 2004. Compensation, Incentives, and the Duality of Risk Aversion

and Riskiness. Journal of Finance. 59:207~225.41

[23] 潘穎.上市公司高管股權激勵於公司業績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北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權激勵模式效果比較的實證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2004

[25] 少波.黃欣.企業激勵機制創新-對三種股權激勵模式選擇的研究[J].財經

理論與實踐,2002,(4):27-28

[26] 沈沛.中國資本市場前沿理論研究文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7] 沈學軍.我國實施股權激勵主要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2004

[28] 石建勛.中國企業家的股權革命[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9] 童晶駿.關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J],理論探討,2003,

(5):48-51

[30] 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0(3):32-39

[31] 吳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勵[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權激勵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國改革報,2007-2-13

[33] 許曄 珉 .股票期權:一把雙刃劍[J].新理財,2006,(3):27-27

[34] 楊賀,柯大鋼,馬春愛,等.經理層持股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互作用機制

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 ,2005,(1):24-26

[35] 楊紅炳.委託代理理論與國有企業激勵約束機制的建[J].邊疆經濟與文化

2006,(8):42-43

[36] 楊家親.對股票期權及其會計處理的系統認識[J].會計研究,2000,(12):

34-37

[37] 楊志剛.股票期權方案一枝獨秀--股權激勵方案綜述[J] ,中國證券

報:2006-05-31

[38] 於東智,谷立日.公司的領導權結構與經營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02,

(2):70-78

[39] 於武等.國有企業經營者物質激勵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1999,(7).21-24

與經濟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權期股兩種股權激勵方式的比較及其在我國的運用[J].市場周

刊.財經論壇,2002,(1):41-42

[41] 張俊瑞,趙進文.,張建,等.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關性

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2003,(9):29-34

[42] 張培剛.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4]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張湛彬.股票期權與國有企業激勵制度[M].遼海出版社,200240

參考文獻

[1] 阿爾欽,德姆塞茨.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企業的經濟性質[M].上海財

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陳清泰,吳敬璉.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法規政策研究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

版社,2001

[3] 陳樹文,劉念貧; 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高管人員持股與企業績效關系實證分析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2): 137-143

[4] 陳志廣.高級管理人員報酬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2,(5):32-35

[5] 諶新民,劉善敏.上市公司經營者報酬結構性差異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

2003,(8):55-63

[6] 程國平.經營者激勵[M].經營管理出版社,2002

[7] 鄧莉.股票期權在美國“失寵” [J].經營與管理,2006,(6):21-22

[8] 付強,吳娓.限制性股票獎勵、激勵性股票期權與企業薪酬制度的選擇[J].

財會月刊,2005,(11):47-48

[9] 顧斌,周立燁.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施效果的研究 [J];會計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權激動機制的理論基礎及效應介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2002,(9):45-48

[11] 國資委.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J].2006.12.6

[12] 黃俊峰,股權激勵:證券市場新期待[J].中國證券報, 2006.12.11

[13] 黃湛冰,萬迪日方.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的行為因素比較分析[J].預測,2005,

(6):37-39

[14] 蔣文傑.回歸模型中虛擬變數的設定與應用[J].探索爭鳴,2007(2):12-13

[15] 雋娟.管理層持股與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來自深市的經驗證據[J].市場論

壇,2007,(2):64-65

[16] 李廣林,周來振.國有企業產權的改造與激勵[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維友.中國實行經理人股票期權可行性研究[N]. 中國證券報 2001-7-26

[18] 李 曜 .股權激勵與公司治理案例分析與方案設計[M].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 一項基於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學,李慧燕.七種股權激勵模式的利弊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3(5):

32-34

[21] 米紅,張文璋.實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spss應用[M].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寧相東.公司治理理論[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更多論文參考文獻請訪問:

http://bylw.gdyjs.com/a/cankaowenxian/

;

『肆』 多元化經營與企業價值|如何評估企業價值

May,2012Vol.15,No.9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企業價值研究綜述

王瑋

(浙江工商大學財務與會計學院,杭州310018)

[摘

要]在股權結構、多元化與企業價值關系的實證研究中,實證結果比較混亂,沒有統一的結論。本文針對相關文獻進行歸

納總結,分析其差異原因,並提出了未來研究展望。

[關鍵詞]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企業價值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9.018[中圖分類號]F27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2)09-0025-03

1

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在多元化與企業價值關系的實證研究中,因為衡量多元化與企業價值的指標多種多樣,所以實證結果比較混亂,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姚俊、呂源和藍海林(2004)發現多元化程度與資產回報率(ROA)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金天和余鵬翼(2005)實證檢驗出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損害公司價值。他們認為多元化會折價,即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降低了公司價值,惡化了企業經營業績。但傅繼波和楊朝軍(2005)認為,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創造了價值,多元化公司的價值要高於相關專業化公司組合的價值。余鵬翼、李善民和張曉斌(2005)的實證結果也表明,公司進行多元化活動後,多元化程度與短期績效呈現顯著正向關系。他們支持多元化溢價觀點,即多元化戰略增加了企業價值,改善了企業經營績效。與上述兩種結論不同的是,我國部分學者認為多元化程度與公司價值沒有任何關系。劉力(1997)研究發現,多元化經營程度與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ROA)和資產負債率之間基本上不卜激存在相關關系。薛有志和周傑(2007)採用調整的赫芬德爾指數衡量產品多元化程度,發現多元化程度對公司績效(資產回報率和托賓Q)沒有直接影響。薛光紅(2010)提出,公司多元化是股東與管理層、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代理關系的一個典型例證。因此,考察多元化戰略,股權結構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將多元化戰略作纖沖為中介變數,在驗證股權結構、多元化戰略和績效兩兩之間關系的同時,驗證了多元化的中介效應。

導致國有控制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低,多元化功能追求上的差別造成了國有控制公司多元化績效並不理想,而私有控制公司有通過多元化實現內部市場功能的訴求,因此它們的多元化水平高,相應地公司績效並沒有降低,兩者反而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多元化促進了公司績效。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國,不同股權控制下的公司多元化水平存在差異,但終極控制人性質與多元化水平、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並無統一的結論。

3管理層持股比例對多元化經營和企業價值的影響

BerleandMeans和JensenandMeckling都認為公共交易的

公司中,管理層一般都致力於尋求個人收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與外部股東的目標相一致。諸如,管理層廣泛存在的「帝國建造」、聲譽和職業生涯的考慮、自我保護、短期主義等,都有可能使公司經理通過公司多元化來實現個人的各種利益目標。具體表現在:通過公司多元化可以毀弊殲提高其報酬、權力和地位;通過專有投資獲得的特定管理技術,提升其人力資本期權價值,從而獲得更高的「塹壕效應」和未來職業生涯預期;通過多元化分散公司整體風險,削弱個人投資組合的風險。因此,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越高,其與外部股東的利益越趨於一致,因而就不大可能採取損害股東財富的決策。這樣,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多元化程度之間應該呈負相關關系。反之,企業則更容易採用多元化戰略。通過實證檢驗,

Denis和Sarin(1997)證明了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多元化程度存在

強負相關關系,即印證了以上理論。

與上述研究結論不同,Amihud、Lev和May(1981)的研究得出結論,公司多元化程度與管理者持有公司股權比例正相關。同時他們發現股權分散型公司比股權集中型公司的管理者更傾向於採用多元化經營戰略。當股權結構比較分散時,單個股東的作用是有限的,出於「搭便車」的動機,他們沒有動力去監督公司的治理機制,此時公司的控制權大多掌握在管理層手中。由於這些外部小股東對管理層約束機制弱化,致使管理層在公司決策時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多元化戰略便是其選擇之一。當股權集中度上升時,由於「利益趨同效應」的作用,控股股東有足夠的激勵去監督經理層,從而避免了「搭便車」問題。這種約束機制使得公司管理層不能隨意做出多元化的投資決策。在國內,余鵬翼、李善民和張曉斌(2005)發現,管理者股權比例與公司多元化水平呈U形曲線關系,即當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時公司多元化程度降低,當管理者持股比例達到一定程度時(52.94%),公司多元化程度隨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見,國內外有關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多元化經營和企業價值的實證研究結論比較模糊,有的甚至相反,這種結果與各國的具體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

2不同股權控制人的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影響研究姜付秀(2005)認為,從終極控制人的角度出發,上市公司可

分為國有控股與非國有控股兩大類。相對於非國有控股公司而言,由於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一部分關鍵資源,而且已有相關研究表明,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視公司業績,而非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視公司的成長性。為使公司有更好的經濟績效,政府可能進行政策支持乃至直接投資,使企業多元化程度提高。陳信元和黃俊(2007)的研究也進一步表明,政府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更易實行多元化經營,而且在政府幹預經濟越嚴重的地區,這種現象越為明顯,從而最終降低了企業的績效。張作玲(2010)則通過對946家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4166個數據進行回歸檢驗,發現多元化顯著降低了公司的經濟績效;通過考察最終控制人的性質發現,最終控制人為國有的公司經濟績效要低於最終控制人為非國有的公司,而且國有控股公司的多元化折價程度顯著大於非國有控股公司。

魏立江(2009)研究表明,政府對國有公司經營范圍的管控



/25

財務管理

關系。

化經營會損害公司績效。可見對多元化經營進行細分可以產生不同的實證結果,因此在以後的研究中,如果能將多元化經營進行具體細分,那麼實證結果或許會更加准確和顯著。

(3)公司績效的度量不太合理。如傅繼波和楊朝軍(2005)使用超額價值(EV)指標度量公司績效,余鵬翼、李善民和張曉斌(2005)使用托賓Q,但由於中國上市公司存在股權分置問題,文章沒有採用一定的調整辦法計算公司績效,並且中國股票市場存在嚴重的投機行為,使得採用市場指標度量公司績效的有效性說服力不強。姚俊等(2004)採用資產收益率(ROA)及凈資產收益率(ROE)等會計績效指標,但並沒有控制可能存在的盈餘管理問題。

(4)對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動因分析不足。國內研究者通常結合中國制度背景,研究在不同終極控制人特徵下,股權結構與公司多元化經營業績之間的關系,但經理代理、股東代理、內部市場構建和政府幹預等其他多種動因往往被忽視。

4不同股權比例下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饒茜、唐柳等(2004)認為股權集中度(第一大股東持股比

例)、國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與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均呈顯著性倒U形相關;並且國有控股型公司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傾向於採用多元化經營戰略,法人控股型公司與不具有控股股東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並沒有顯著性差異。艾健明(2007)以2001年前上市的、屬於製造業的416家公司2001-2005年的連續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實證檢驗了多元化、公司績效與國有股之間的關系。結論顯示,多元化損害公司績效,國有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U形關系,而與多元化呈倒U形關系。同時,發現第一大股東對多元化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其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多元化程度越低,公司績效也越好。按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分類控制權結構後的分析結果也顯示,與絕對控股情況下的結論恰好相反,相對控股及股權制衡均與公司的多元化程度正相關、與公司績效負相關。即股權集中有利於降低多元化程度,提升公司績效。韓忠雪、朱榮林和王寧(2006)利用我國上市公司資料,在得出我國上市多元化公司存在折價的結論基礎上,又得出結論:國有股權與公司多元化程度呈現負相關關系,法人股與多元化程度呈倒U形曲線關系,股權集中度、機構持股比例和管理層持股與多元化程度呈負相關關系。許陳生等(2006)研究表明代理問題是公司實施多元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實證結果發現,公司多元化水平與國有股比例和股權集中度均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法人股比例呈倒U形關系。張奎(2004)發現多元化與公司價值的關系不顯著,多元化與法人股比例呈正相關,與國家股比例呈負相關。魏立江(2009)的經驗證據表明國有控制公司的終極控制人控製程度與多元化績效之間呈現出倒U形形態,而私有控制公司的多元化績效和控股程度之間並沒有呈現出與國有控制公司那麼明顯的倒U形形態。通過對國內相關理論研究進行匯總後可以發現,在我國股權比例、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公司多元化業績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即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研究總結與展望5

5.1研究總結

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後,我們可以發現,國外對股權結構和公司多元化經營關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管理者持股比例和公司多元化水平之間的關系,而且結論也不盡相同,它們之間的關系既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國內研究股權結構和公司多元化經營之間的關系的文獻,很少研究管理者持股比例對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影響,大多集中在股權集中度對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影響。並且股權結構和公司多元化經營之間的關系更多的只是簡單地從股權的性質出發來研究,如國有股、法人股等,且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國外有關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相對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最終結論尚未統一。本文認為之所以實證結果不一,有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1)衡量多元化經營程度的指標不一。研究者多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在衡量多元化經營程度時,蘇冬蔚(2005)用行業數、收入Herfindahl指數和收入熵值度量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得出多元化溢價的結論。而劉力(1997)以企業其他營業利潤(或加上投資收益)/主營業務利潤作為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的指標,得出中性的結論。由此可見,不同的衡量指標對實證結果會產生質的影響。

(2)多元化經營沒有區分相關多元化與非相關多元化。Rumelt(1974)研究發現,相關多元化經營會提高公司績效,非相關多元

5.2未來研究展望

(1)在以後的研究中,我們應該盡量克服和彌補現有研究的

缺陷。在對多元化經營程度進行衡量時,可以採用經營單元數(N),多元化啞變數(DUM),赫芬達爾指數(HI)和熵指數(DT)4種多元化衡量指標以相互校驗。同時,把多元化熵指數(DT)細分為相關多元化熵指數(DR)和非相關多元化熵指數(DU),分別研究不同多元化經營類型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在對公司績效衡量時,可以採用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和經營現金流量收益率(CFROA)3個會計指標來度量公司績效,根據主成分分析法構建綜合績效(TF)對會計績效指標作穩健性檢驗,使得結論更加可靠。同時,在進行多元化研究時應多考慮企業多元化的動因,並盡可能對多種動因進行實證區分。

(2)中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研究文獻較少,特別是對於多元化經營的溢價或者折價原因問題的研究更少,這就為我國研究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以後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從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的動因出發,探究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豐富研究內容,拓展可研究空間。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政府一方面作為社會的行政管理者,扮演著市場「裁判員」的角色;另一方面,政府又是許多企業的所有者,具體負責企業的生產經營,充當了市場的「運動員」。那麼,政府的這種雙重角色是否會影響企業的多元化經營行為?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和研究。

(3)可進一步將股權結構作為中介變數進行實證研究。例如,以我國上市公司作為樣本,股權結構作為中介變數,研究多元化經營與績效的關系。即在驗證股權結構、多元化戰略和企業價值兩兩之間關系的同時,驗證股權結構的中介效應。

主要參考文獻

[1]薛光紅.股權結構、多元化與企業集團績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

2010.

[2]陳信元,黃俊.政府幹預、多元化經營與公司業績[J].管理世界,2007(1):92-97.

[3]蘇冬蔚.多元化經營與企業價值: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溢價的實證分

析[J].經濟學(季刊),2005(10):135-158.

[4]魏鋒.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基於時間的視角

[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7):161-166.

[5]余鵬翼,李善民,張曉斌.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

問題研究[J].管理科學,2005(1):79-83.

[6]周曉艷,劉旻生.從多元化行為探討公司治理結構[J].現代管理科學,

26/



2012年5月第15卷第9期

中國管理信息化



May,2012Vol.15,No.9

會計信息服務於企業戰略的思考

張瑞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合肥230026)

[摘

要]會計政策選擇是企業會計信息揭示的基礎。會計的核心問題是確認和計量,經濟業務事項的初始確認和計量以及在

此之後的再確認和計量,其本身就是對具體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的選擇運用。每個企業都有其自身的發展目標,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企業發展進入不同的階段,企業往往會採用不同的經營戰略,有時穩健經營,有時銳意開拓。因此企業經營者不僅要遵守企業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提供會計信息供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會計政策編制企業所需的財務報表,服務於企業戰略。

[關鍵詞]會計政策;財務報表;戰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9.019[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2)09-0027-02

1

會計信息與企業戰略

戰略,一般是指重大的、帶全局性或決定全局的謀劃。企業戰略,是指企業的高層領導為了保證企業持續生存和不斷發展,根據對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分析,對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所進行的根本性和長遠性的謀劃和指導。長期以來,會計作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在於按企業經營管理的要求,如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為經營者提供所需的信息。然而,會計從未被作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加以考慮,讓會計信息服務於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的持續生存和不斷發展,與會計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企業的會計不是僅僅被動地執行會計政策,而應充分利用國家賦予企業的自主權,選擇會計政策,實現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

企業的利潤戰略2

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具有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利潤是評價企業業績的重要指標,所以,企業追逐利潤是很正常的事。一旦要完成一定的利潤目標有困難,經理們自然就會想到會計。這些會計行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合法的手段———會計政策的選擇;另一類是通過非法的手段———會計做假賬。做假賬是違法的,顯然是不可取的。隨著政府管制的不斷強化,社會經濟秩序的不斷優化,靠假賬維持是短命的。這一點人們已經達成共識。因而,企業管理層自然會轉向通過選擇會計政策,讓會計政策服務於企業的發展戰略,服務於企業的整體利益,甚至服務於某一時需要的特殊目的。一般而言,企業的利潤戰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收稿日期]2012-02-16

張瑞穩(1964-),安徽合肥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作者簡介]

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1)利潤最大化戰略。在許多情況下,企業管理當局需採取利

潤最大化的戰略。比如為了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突出企業的經營業績,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配股和發行新股籌集資金;存在紅利計劃的企業經理人員為了獲得最大的紅利收入現值;為了減少債務契約條款的限制,降低違約的可能性,為了爭取貸款或投資,等等。在上述的所有情況下,企業管理當局均有可能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最大化報告期的盈利。

(2)利潤最小化戰略。政治成本過高或政治敏感性較強的企業一般將採取最小化會計利潤的戰略。這些企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往往大大低於政治風險,所以其採取保守的盈餘報告戰略,避免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以避免或減少政府進行管制或採取不利於企業的措施的可能性。

(3)利潤平滑戰略。不僅僅是存在紅利計劃的企業的管理人員可能採取利潤平滑的戰略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某些公司為了樹立穩健經營的形象也可能採取收益平滑的戰略,以使公司利潤平衡增長。

(4)一次虧個夠戰略。它是充分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從多層次、多角度利用計提各種減值准備等少計資產,多計損失和費用,讓當期大虧一把,以求在後續年度內再將本期確認的損失和費用予以沖回,以實現較高的會計利潤。在存在紅利計劃的企業中,當本期盈利低於目標盈利但又很難挽救時,管理人員便很可能以「巨額沖銷」的方式把後期的費用和損失提前入賬。此外,我國《公司法》和《證券法》規定,公司連續3年虧損將暫停或停止其上市資格,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讓某一年「大虧一把」,然後在後續年度連續盈利。如廣州冷機(000893)在2000年度計提了存貨跌價損失3200萬元,形成巨額虧損,使公司在2001年度及以後年度,甩掉包袱、輕裝上陣打好基礎。

!!!!!!!!!!!!!!!!!!!!!!!!!!!!!!!!!!!!!!!!!!!

2004(2):32-34.

[7]王化成,胡國柳.股權結構與企業投資多元化關系:理論與實證分析

[J].會計研究,2005(8):56-62.

[8]姚俊,呂源,藍海林.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經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

[J].管理世界,2004(11):119-125.

[9]金天,余鵬翼.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國內上市公司的證

據檢驗[J].南開管理評論,2005(6):80-84.

[10]薛有志,周傑.產品多元化、國際化與公司績效———來自中國製造業

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07(3):77-86.

[11]姜付秀,劉志彪,陸正飛.多元化經營、企業價值與收益波動研究———

以中國上市公司為例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6(11):27-35.

[12]韓忠雪,朱榮林,等.股權結構、代理問題與公司多元化折價[J].當代

經濟科學,2006(5):52-58.

[13]許陳生,郭燁.我國上市的股權結構與多元化戰略[J].廣東財經職業

學院學報,2006(5):76-81.

[14]YakowAmihud,BaruchLov.

ConglomerateMergers[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1,12(2):605-617.

[15]DJDenis,DKDenisandASarin.AgencyProblems,EquityOwnership,

andCorporateDiversification[J].TheJournalofFinance,1997,52(1):135-160.



/27

『伍』 期權股是什麼東西

期權股就是公司給予其經營者在一定的期限內按照某個既定的價格購買一定公司股票的權利。公司給予其經營者的既不是現金報酬,也不是股票本身,而是一種權利,經營者可以以某種優惠條件購買公司股票。

具體來說就是指經公司股東大會同意,將預留或庫存在公司中的已發行未公開上市的普通股股票(有些公司採取市場回購的方式買進公司股票)的認股權,授予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科技骨幹或有重大貢獻的普通員工,藉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激勵制度。

股票期權制規定,上述人員可以在規定的時期,按預先確定的價格購買本企業股票。上述人員購買股票時的購買價格與實施購買時股票的市價之間的差距,形成購買者即期權所有者的期權收入,實際上,期權收入也就是認股權的價值。

(5)易艷春經理股票期權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擴展閱讀

實施股票期權雖然同股票的購買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相同性,但是,股票期權同股票的直接購買或無償贈與又有許多不同:

第一,對於行權人來說,股票期權所帶來的收入是一種預期收入,它的價值取決於行權人經營企業的業績,業績好,行權人所獲得的差價收益大,反之,則小;而直接購買股票或無償贈與所獲得的收益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經營企業的業績無關:直接購買股票的收益取決於股市行情;無償贈與就是贈與收益。

第二,股票期權所追求的是對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及業務骨幹進行長期激勵,同時,對股票期權持有者來說,它也包含著一定的經營風險,而直接購買股票和無償贈與均不具有這些功能和要求。

『陸』 研究股票期權激勵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本文試圖提供一個研究國有企業經理人員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及其方案設計的初步框架.其中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股票期權的激勵機制,西方股票期權的經驗,國有企業試行 股票期權的各種方案及其比較,股票期權方案設計的原則和要點等問題.一, 股票期權激勵機制與效應 1.1 概述 股票期權起源於 20 世紀 70 年代的美國,是為解決現代企業中的"代理問題"而提出的. 根據現代企業理論, 風險與收益的對稱關系在企業中表現為剩餘索取權與剩餘控制權的 分配(相當於契約規定而言) .如果經營者的行為及其努力程度無法完全預測,賦予經營者 對剩餘成果的索取權是使其為企業價值最大化而努力的最佳方式, 或者至少通過參與企業剩 余的分享來提高其對所有者利益的關心, 這就是股權激勵的基本含義. 但股權本身並不能避 免經理人員採取損害企業長遠利益來獲得股價的短期上升, 或者放棄長期有利但對近期股價 不利的發展計劃. 消除這種短期行為的有效辦法, 是在經理人員的報酬結構中引入反映企業 價值增長的遠期因素. 於是金融衍生市場中的期權被運用到企業的股權激勵機制中. 股票期 權是給予經理人員在將來某個時間購買企業股票的權利, 從期權中獲利的條件是企業股票價 格超過其行權成本即股票期權的執行價格,並且股價升值越大,獲利越多.經理股票期權 (Executive Stock Options, 簡稱 ESO)正是適應這一要求而形成的特有的對管理者的激勵 機制. 1.2 股票期權的內在激勵機制 期權在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上是作為獨立的標的而存在的,但是用於企業內部激勵的 股票期權本身並不是作為交易的對象. 在大多數情況下, 經理人員獲得股票期權不需要額外 付費,也就是說期權的價格(通常表現為手續費)為零.這似乎給人一種印象,經理人員是 2 風險規避或"負贏不負虧"的,企業的股票期權實際上減少了受益人的風險.但是,股票期 權的激勵作用顯然不在於減少經理人員的風險.假定 S 代表股價,E 代錶行權價,S-E 反映 了受益人獲得的期權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 .即使行權價格等於股票價格,期權仍然 具有激勵作用,因為其依靠的主要是期權的時間價值(Time Value) .

『柒』 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影響關系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需要一些研究的數據,我只能給你提供一些基本要領和研究過程的描述,供你參考.

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認為企業業績隨資本結構優化而增加隨後又回落的傳統結論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沒有得到驗證。由此可見單純研究齎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將各行業面臨的不同環境變數納入實證研究范疇相當必要.因為行業特性決定了不同的經濟環境和制度環念核沒境對各行業的影響不同。導致各行業的融資偏好存在差異。從而影響企業績效;不同時間段環境波動的不一致。對各行業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許多研究者指出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有密切的關系。譬如,許小年(1997)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國有控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績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績效越好;個人股比例氏局與企業績效基本無關。

隨著第一大股東所持股權比例的增加,達到50%後,發現國有企業對干效率有明顯的負作用.民營企業對於效率則有正面的作用。

產權改革的影響與行業的競爭程度是緊密相關的。中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所有權性質不同.其公司業績、股權結仔納構和治理結構也不同。第一大股東為非國家股東的公司有著更高的企業價值和更強的盈利能力,在經營上更具靈活性,公司冶理的效力更高,其高級管理層也面臨更多的來自企業內部和市場的監督和激勵。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提升公司的市場價值現有的大量研究都涉及到產權與競爭對公司效率的影響問題.而在產權和公司冶理對效率的相對影響方面,目前尚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尤其是有關不同產權主體與治理機制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更少

即使是在國有產權的情況下,將管理層報酬與公司績效進行掛鉤(這是一個主要的公司治理機制),會提高公司的生產率。

國有企業經理人員要受勞務市場的約束。

我們試圖通過將所有的三個重要變數——競爭、產權與公司治理。都引入到相關的分析之中。以彌補文獻中的這種不足。我們估算了三種因素對效率的相對重要性.同時也考察了它們的相互作用。通過將相互作用項引入到我們的回歸分析中,我們可以對三種因素間存在的替代性或互補性程度到底如何的問題做出回答。另外,我們特別對民營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了考祭,以探究其與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換言之.我們試圖探究以下問題: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面I臨更多的冶理障礙嗎?如果確實如此.那麼國有企業在哪些公司治理機制方面落後於民營企業?我們的研究是在中國經濟進行民營化變遷的背景下進行的。眾所周知.自1978年中國推行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大量國有企業已經從單一的國家所有制企業改制為產權結構更加分散的公司.民營產業從無到有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超過整個經濟總量的一半,

「今天,中國GDP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由非國有部門創造的.將近一半是由國內民營企業創造的。」)外國直接投資大量涌人中國市場。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變遷歷程為我們探討效率問題提供了生動的教材

機構股東會對公司價值產生重大的正面效應;後文則發現在公司價值與政府產權之間存在一種非線性的U型關系。)

二、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國外關於股權結構和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

股權的分散使得無持股的管理者與股東利益發生沖突.從而使企業價值在這種內耗中不可能最優化。

企業價值取決於內部股東所持股份比例.而且與企業績效成正相關關系。

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結果表明,法人股比例越高,企業績效越好;國有股比例越高,企業績效越差;流通股比例與企業績效基本無關。

不同類型的股東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發揮的作用是狀態依存的.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對企業業績的正面影響取決於行業的競爭性。在提高行業競爭性的基礎上。通過適當減少國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將能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通過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具體的最優股權結構是無法准確計算出來的。

第一.因為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比較大,人為粉飾的痕跡比較明顯.這就導致了用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的可信度不高;

第二.我國的宏觀經濟正處於轉軌時期.上市公司面臨的外部環境變數很大.用混合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具有很大的變動性;

第三,行業環境差別很大.競爭性領域和壟斷性領域獲得的政府政策傾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分行業的股權結構最優化研究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籠統地斷言國有股減持是不明智的。所以.對股權結構最優化的研究應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將行業特性和國有股作為交叉變數來分析股權結構最優區間才具有積極意義。

『捌』 股權激勵的股票多久可以賣出

一般時限不得少於12個月,即一年之後股權激勵的股票才可以出售,其解禁具體時間以上市公司的公告為准。
同時,每次解禁的比例不得超過激勵對象獲限售性股票總額的50%,這意味著全部賣出限售股時間不得少於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