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史
一、初創階段:1991-1993年。
我國在進行股份制改造以及改革經濟體制的前提下,開始逐步創建自己的證券市場,其中滬深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分別成立,從此我國的股票交易市場己經初具成形,以此更好的配置資源。上證所在剛剛開始掛牌交易的時候,上市證券的種類只有備孫30種。
二、擴張階段:1994-1998年。
中國證券市場在此階段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試點運營。相關的法律制度得以逐步的建立健全,市場上市規模不斷的擴大。然而相應的問題也逐步的凸顯出來,投機現象越來越嚴重,作假事件普遍出現在上市公司當中。經濟學家將這些問題形象的叫做「賭場」。
三、規范發展階段:1999-2004年。
證券市場在此階段變得越來越規范。股票發行制度從2001年3月開始進行了調整,核准製取代了原來的審批制,監管機構開始更加嚴格的審核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促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視經營的合理性,促進公司質量的有效提升,進而使投資者獲得更強的自信。
四、改革階段:2003-2008年春滾粗。
中國股票市場在2002-200_5年期間一直處於熊市的狀態,這主要是由於股權分置的存在。所以,股權分置改革也拉開了帷幕,以期能夠使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使資本市場能夠充分的發揮自身的融資和配置資源的功能,由此而成功上市的公司很多。
2006年,滬深股市的回升速度較為明顯,並且到2007年所達到的值己經創造了歷史之最,因此2006-2007年便出現了大牛市。
五、開拓創新階段:2008一至今。
我國股票市場由於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一度變得十分萎靡。於是,我國於2009年開始執行經濟刺激計劃,小牛市又出現在了滬深股票市場。2010年4月,股指期貨正式出現在我國的證券市場,我國開始正式出現了金融衍生品市場。
(1)從中國股票市場的退化看金融市場的均衡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證券市場大事記:
一、滬、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形成。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二、1992年,新中國首次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股票。1992年2月,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股票,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三、1992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全國證券市場,同時將發行股票的試點由上海、深圳等少數地方推廣到全國。
四、1992年年底,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這是深化改革,完善證券管理體制的一項重要決策。
五、1993年9月,中國大陸發生首起通過二級股票市場進行控股的「寶延風波」,延中實業股票突然停牌,深圳寶安上海公司聲明持有延中實業發行的普通股5%以上的股份。
六、1995年5月,中國證監會經國務院同意,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七、1996年12月,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幅不超過前日收市價10%的限制。
八、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頒布實施《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九、1998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證券法,這一法律於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十、1999年10月,國務院批准實施《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條例》。
十一、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2001年10月22日,中國證監會經報告國務院,決定在具體操作辦法出台前,停止執行這一辦法;
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除企業海外發行上市外,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於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並不再出台具體實施辦法。
十二、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十三、2002年12月,中國證監會頒布並施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這標志著我國QFII制度正式啟動。
十四、2003年10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證券投資基金法,這一法律將於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十五、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出台《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扒鎮干意見》。
② 中國當前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你對我國金融市場怎麼看
我對我國金融市場看法是食利行業。
③ 中國股票市場現狀
這個問題給人留下的回答空間挺大的,簡單的給你介紹一下咱們國家的股票市場。
經過近 20 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已形成了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特色道路,規模不斷擴大,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投資者積極性不斷提高,制度性建設日趨完善。但股票市場在諸多方面的不完善性仍較為明顯。 2007 年股票市場看似迎來了發展契機,股權分置改革初具效力,但 2008 年隨後進入蟄伏期,股市發展陷入困境。
一、當前我國股票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一)股市功能導向存在誤差,股市和宏觀經濟之間缺乏聯系
1 、投資能力較弱,存在投機行為過度現象
目前股票市場參與者在進行投資時,往往不會考慮長期價值投資,市場上短線投資行為較普遍,主要體現在股票換手率較高,與西方國家相比, 2004 — 2007 年我國股票換手率普遍高出 5 — 10 倍。投機行為盛行往往是股市出現動盪的直接原因之一,滬深股指從 2003 年開始反復漲停,上證指數在 2007 年創下了歷史最高的 6124.04 點,隨即開始下行,一度跌至近期最低點 1664.93 點。至 2008 年 12 月,上證指數較長時期在 2000 點左右徘徊。股市參與者對股市的預期和上市公司是否盈利不存在直接關系,而是主要看參與者在消息市中的信息捕捉能力。
2 、融資者融資能力不強,融資手段不多
相比而言,國內股市融資能力普遍不強。據統計,僅 2005 年我國 69 家境外上市公司籌資額就達 206.5 億美元,為滬深兩市 2003 年、 2004 年首發募資總額 800 多億元人民幣的約 2 倍。 2007 年 11 月以來,國內上市公司融資水平更是急劇下降。從 2008 年新股發行情況來看,新股從價格到數量都沒有達到預期籌資的目的,甚至從 2008 年下半年起,新股發行變得較為困難。而且,我國上市公司融資手段不多,除了從銀行貸款和直接獲取發行資格而獲得直接融資以外,沒有更多其他的融資手段,這進一步加劇了融資能力的弱化。
3 、資源配置功能低效,股市和宏觀經濟缺乏必要的聯系
由於股權結構形式單一並缺乏流動性、上市公司產業分布不盡合理等因素,導致股市資源配置功能低效。同時,二級市場交易量和規模起伏過大,突出表現在一些 ST 股票雖然經營業績不盡如人意,但市盈率卻非常高,甚至達到 60 — 100 倍。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股市與宏觀經濟的發展存在正相關關系,但我國股市宏觀經濟晴雨表的功能卻未能充分體現,股票市場的資源被各種人為和非人為的因素消耗殆盡,股市和宏觀實體經濟出現了脫節現象。
4 、股市功能缺乏財富效應,居民財產轉移渠道存在風險
雖然 2007 年我國股市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但也未能解決股市總體回報率較低的趨勢。 2008 年以來,股票市場持續低迷更是造成居民財富較大幅度縮水。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這固然鼓勵了居民積極參與股市的發展,但目前股市缺乏使居民財富增值的持久能力。
(二)股市結構存在缺陷,股市持續發展缺乏必要的支持
1 、「政策市」阻礙了股市發展的有效性
目前股市的結構性缺陷主要表現為股市的發展目標需要隨政府的發展思路而不斷變化。這種反復波動的狀況不僅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還會打擊股市參與者的積極性,往往會造成兩種後果,一是股市發展出現過度繁榮,進而產生大量的股市泡沫,一旦這種泡沫被擠壓,股市便會迅速萎縮;二是股市發展持續低迷時,股市價值被低估,對投資者吸引力降低,股市將在很長的時期內難以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
2 、「企業圈錢」行為未得到有效控制,私利行為妨害了股市的公正性上市公司通過包裝、公關實現上市,是目前股市結構中存在的最大痼疾。由於地方政府的利益,上市公司成為一方政府獲得稅收利益的主要保證,這一點對欠發達地區來說尤為重要。以這種標准上市的公司普遍存在質量不高等問題,上市不以盈利多少為准繩,而是以利益為出發點,企業圈錢行為嚴重,各種虛假行為、不誠信行為成為股票市場的主要公害,而且我國沒有對這些行為進行嚴厲的制裁。近年來,企業圈錢行為被屢屢曝光,從上世紀 90 年代的銀廣夏、瓊民源事件到最近的國美事件,企業利用上市之便謀取私利的行為一直未得到有效遏制。
3 、機構投資者坐莊行為加劇了股市的混亂局面
國外經驗表明,對機構投資者進行有效管理會減少股市的震盪。而我國由於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機構投資者常常利用資金優勢對股市進行操縱。以基金公司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迅速培育和壯大,股市投資資金已轉變為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機構的投資動向直接引導著市場走勢。由於我國目前價值欠缺的基本模式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機構投資者奉行的以(本欄目策劃、編輯:曹敏)價值來定盈利的思想難以行得通。因此,機構投資者往往會採取操縱信息、操縱交易等手段來獲取高額回報,更有甚者,還會與企業相互串通,通過獲得內幕消息共同汲取散戶的經濟利益。
(三)股市內部環境惡化,制度缺失現象嚴重
我國股票市場內部環境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建設目標導向存在誤區,造成股票市場環境惡化。追溯到股市初期的建立過程,可以發現我國成立股票市場是為解決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一種權宜之計,這種定位造成股市發展要服務於國有企業改革。因此,那些質量不高的上市公司成為了股市主體,為了扶持這些國有企業,股市的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均受到了嚴重損害。二是股權分置造成股市參與者利益嚴重不均衡,股市長期偏離正常價值。由於存在流通股東和非流通股東,股市參與者的風險和收益存在嚴重不對等的局面,集中表現在同股不同利現象。同時由於流通股所佔比例過大,影響股票價格的真實性。雖然 2005 年已經開始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但目前來看,大小非的減持力度和價值定位都未能達到預想的結果,同時,減持過程中也存在著損害公眾投資者利益的現象。三是退市制度不健全,風險制度欠缺,股市環境難於凈化。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實現退市有利於凈化股票市場的環境,但我國目前還難以實現這一目標,主要原因在於沒有相應的退市制度作為企業可以退市的依據。從我國退市制度的現狀來看,退市標准和程序在《公司法》、《證券法》、退市辦法、上市規則中都有所規定,但存在不科學、不統一、相互矛盾等問題。同時,我國股市風險制度不完善,缺乏應有的風險防範措施。從我國股市設計的總體思路來看,風險制度被忽視是其中的主要問題,體現在風險防範措施較為缺乏、應對緊急事件的能力不足等方面。
(四)外部環境治理效率低下,股市持續健康發展難以得到保障
我國股市外部環境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一是法律制度體系建設滯後,執行力度有待提高。即使我國一直以來大力改革了很多的法律制度來保護股票市場發展,但總體來看,實施的時機仍較為滯後,而且沒有實施配套措施,效果並不明顯。二是信用制度尚未健全,參與者利益受侵害現象嚴重。近兩年中小股東的利益一再被提及,主要是中小股東權利無法得到保障,大股東總是利用自身的資金和信息優勢來謀取暴利。由於我國沒有建立真正有效的企業信用等級和監管實施辦法,因此,為大股東利用自身優勢來侵害中小股東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機。三是行政干預過多,股市難以形成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機制。股市建立以來,我國政府反復救市、不停托市,都為股票市場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調節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政府這種行為一方面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使市場喪失了優勝劣汰的自我發展、自我調節功能。
二、改善我國股票市場現狀的相關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股市投融資功能,強化收入分配功能,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完善投融資功能應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優先安排有優質資源的企業上市。為使市場回歸到應有的穩定狀態,應適當召回部分在海外運作較為出色的公司,帶動投資者長期投資的信心,減少市場投機行為。同時,階段性的改進配額制,對那些確屬需要國家扶持的行業和地區仍保持適當的配額制,而對於純屬地方政府希望通過上市來謀取利益的地區應予以取消配額。強化收入分配功能,首先要發展多層次的市場體系,通過市場的多樣性來降低居民收入風險;其次要建立公正、公開的信息披露制度,減少居民在信息不對稱過程中做出的不理智行為,並有效防止操縱市場行為。市場的核心功能還是資源的合理配置,為此應建立和規范股票定價制度和發行制度,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行為。
(二)優化股票市場結構,加強監管,杜絕市場上違法行為的發生
首先,摒棄當前政府的托市行為,盡量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適當界定政策與市場的邊界,消除政府越位、錯位、缺位現象。市場的問題交由市場解決,但當市場失靈時,政府應果斷採取措施應對。其次,加大對違規公司和機構投資者的懲戒力度,增加其違規成本。對多次違規的上市公司,除給予一定罰金外還應按情節嚴重程度訴諸於司法處理。最後,強化政府監管的獨立性,減少政府因為利益重疊而削弱其公正性的根源,使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處於超然獨立的位置。為實現獨立性,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措施,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三)完善市場目標,推進市場改革
首先,改進股市建設目標。真正使原有為國有企業解困的目標轉變為為優質企業服務、為國家宏觀經濟服務的目標上來。其次,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平穩運行。從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看,股權分置改革有利於實現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使大股東更加關注公司業績,中小股東也可以採用間接方式來實現自身權利。同時必須根據股市發展態勢來決定是否提高股市的對價水平,以確保投資者和國家利益不受損失。第三,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退市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保障上市公司質量,減少那些效益較差、盈利能力較差的公司佔用股票市場資源。同時,加強股市應對風險的能力,建立行業風險評估制度、金融工具風險評估制度等。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體系,保證外部環境良好運行
首先,進一步建立健全股票市場相關法律制度,加大執法力度。因為好的法律制度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相關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制度、社會中介機構相關制度和政府監管等制度。其次,建立有效的信用評價機制。主要是市場參與者信用評級制度、信用檔案制度等。最後,進一步規范政府職能,將政府的主要職能限定在宏觀層面上,主要負責法規、法律的建設和股市建立的總體思路和方針。
④ 根據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我國股票市場未來的走勢
股票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高級組織形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化大生產越發達,對社會資金的融通需求就越大,股票市場籌集資金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就越是能夠充分發揮,股票市場也就越發達。
(4)從中國股票市場的退化看金融市場的均衡發展擴展閱讀:
2013年影響股市表現因素分析:
我國經濟將在2013年實現溫和復甦,各項經濟指標將逐步好轉。與2012年每個季度經濟增速均低於年初預期相比,2013年每個季度實際增速有望不斷超出年初預期,預計全年GDP增速將回升到8%以上。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中國出口仍不會有起色,但內需的增長可以抵消外需的下降。而高鐵、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增無減,投資仍是推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
⑤ 求一篇關於中國股市行情分析的論文,要有論文的標准格式
論文:論資本市場開放對中國股市的影響論文寫作
[摘要]伴隨著中國經濟市場不斷的對外開放,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股票市場也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的發展起來。股市的發展與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密切相關,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放大,外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越大,對中國的股票市場形成壓力。中國證券如何面對世界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國家經濟晴雨表的股票市場發展就顯得特別的重要起來。本文討論了資本市場開放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對歷史資料文獻加以分析並提出建議。
[關鍵詞]市場經濟資本市場股票市場
一、目前我國股票市場的現狀
截至2007年8月9日收盤,滬深股市總市值首度突破21萬億大關,總市值合計為211491億元,而2006年GDP總量為210871億元人民幣,我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首次超越GDP,2007年上半年我國GDP總量為106768億元。
根據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9日收盤,上海證券交易所總市值為163648億元,流通市值46843億元;深圳證券交易所總市值為47817.48億元,流通市值為23989.06億元。到目前為止,瀘深股票賬戶總數已經超過14000萬,占人總總數的10%以上,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我國股票市場發展雖然很快,但股市對民生問題的影響也是顯然的。股票市場有一億四千萬賬戶,也就是說它的漲跌將關繫到一億多個家庭的生活了。
二、資本市場開放度的演變過程
根據我國政府對WTO承諾,我國證券對外開放的內容主要包括:
1.外國證券機構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直接從事B股交易。
2.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特別會員。
3.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我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33%;加入三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49%。
4.加入後三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三分之一。合營公司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從事A股的承銷,從事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5.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服務及其它輔助性金融服務,包括信用查詢與分析,投資於有價證券研究、咨詢,公開收購及公司重組等;對所有新批準的證券業務給予國民待遇,允許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
入世以來,隨著證券市場開放承諾的一步步兌現,資本市場改革逐步推進,2002年底,中國證監會頒布並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經過有關方面近半年的周密准備,QFII制度於2003年年中正式啟動。截至2006年12月底,共批准成立7家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共成立24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占成立基金公司數量的42.86%。截至2007年1月31日,68家境外證券經營機構取得外資股業務資格。
至此,我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領域形成了從加入世貿組織協議框架下的證券業和基金業的開放,到外資直接參與國有產權和非流通股權的並購轉讓市場,再到允許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直接投資A股市場等漸次展開的全方位開放局面,中國資本市場的每一個環節和組成部本基本上都為外資進入建立了政策和制度的通道。資本市場的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國內的難易程度,另一方面是允許進入國內的外國資本的大小.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浪潮也是一種趨勢,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實體也將高度納入到其中,資本市場也將高度開放.隨著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資本對我國的經濟實體也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股票市場上優為明顯。
三、改革開放程度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大大提高,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會導致出口增幅下降、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從而影響經濟增長率,失業率隨之上升,宏觀經濟環境的惡化導致上市公司業績下降和投資者信心下降,最終使證券市場行情下跌。其中,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對外向型上市公司和外貿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影響較大,對其股價的沖擊也最大。
1.金融安全方面的影響。在金融安全方面,股票市場並沒有像外匯市場那麼惹眼。但我們並不應該忽視它在金融安全方面的影響。中國股票市場現在雖然足夠大,國家行政干預強,但明顯存在很多的漏洞,以前,國際資本流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國際金融市場結構比較簡單,國際性的金融投機的形式較為單一。但是,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資本流動的自由化和國際金融市場結構的復雜化,機構投機者不但可以同時在多個金融市場上進行投機,而且在每個金融市場上還可以同時進行多個金融品種的投機,從而使投機帶有立體的性質,從而使投機手段更加隱蔽和復雜。加入WTO後,國際投機者同樣可以對我國的金融領域進行沖擊,我國在經濟方面的開放越大,沖擊也就可能越大。
但由於最富有投機性的商品是股票和房地產,現代泡沫經濟最典型的表現是因投機而造成的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的急劇上升。由於機構投機者一般不介入實物資產的投機,股票市場的泡沫便成為機構投機者掀起投機風潮的理想時機。機構投機者對泰國和東南亞國家發起金融攻擊,與這些國家和地區存在泡沫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2.直接影響了股票市場的發展進度。中國股市將迎來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的時代。股票市場是一種具有共同規律、通行共同語言的投資場所,其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來源於其內在的本性和特有的規律。由於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為地分割為國有股、法人股和個人股,各類股的價格和流通方式又都完全不同,這使得上市公司轉軌不轉制問題日益突出。伴隨中國股票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股市將迎來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的時代;封閉式的股市發展格局即將被打破,中國股市將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迎來逐步開放的時代。十多年來,中國股市(特別是A股市場)是在一種封閉的狀態下運行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QFII制度的啟動,這種封閉的股市發展格局將會被逐步打破,伴隨著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的實現,股票市場的對外開放的領域和步伐將逐步加寬、加快。
3.外資進入方面的影響。2006年,QFII走完了在中國證券市場上三年的試點歷程,迎來了轉折之年。截至2006年12月末,QFII中國A股基金的最新資產規模達到37.72億美元,直逼300億元人民幣。QFII在中國的市場影響力正與它的規模一起與日俱增。
但是,郎咸平指出,中國股市引進QFII的原因是認為他們是做長期投資和基礎研究的,想藉此引進先進的投資理念,可是,其實QFII是比國內莊家還要厲害的莊家,是互相勾結的莊家。
四、結論與建議
2006年以來,中國證券市場規模擴大、交易活躍,其總市值已經位列世界第四。研究表明,至2020年,中國證券市場的總市值會達到650萬億元,屆時將成為全球最大資本市場。雖然發展迅猛,但中國證券市場仍存在結構失衡、證券產品供應不足等問題,具體如下:
1.我國證券市場目前是股本結構畸形的市場。上市公司一股獨大,公司治理結構急需改善。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並存,使占
總股本三分之一的流通股面對巨大壓力,股價畸高。如果一旦證券市場全面開放,不僅因國內股票缺乏投資價值難以吸引國際證券資本,而且中外市場在股價上的巨大落差,必然導致國內股價大跌。同時,由於我國市場上沒有做空機制,投資者難以避險。
2.我國證券市場尚處於國際化的起步階段。商品、貨幣、資本是資源配置的三個層面。一個國家的開放順序是從貿易開放到
貨幣市場開放,再到資本市場開放。也就是說,在經歷貿易自由化、匯率和利率自由化之後,證券市場才可能實現自由化。如果將開放的時序錯亂,將會潛伏爆發金融危機的巨大風險。目前我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尚處於商品市場國際化接近結束並向貨幣市場國際化轉化階段。短時間內不可能指望利率、匯率、資本項目的自由化來支持證券市場的全面開放。
3.我國證券市場規模還不能有效抵禦市場開放風險。相應的金融資產規模支持相應規模的證券市場開放。面對強大的國際資本,特別是國際資本快速的進出,以我國證券市場現有規模尚不具備抵禦巨大沖擊的能力。
4.人民幣尚未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制約證券市場開放進程。人民幣實現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的進程事關中國證券市場開放進程。在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的情況下證券市場不可能實現全方位開放。
5.我國證券監管體系有待完善。證券市場開放需要更高的監管水平,尤其是監管者對跨國界的交易行為的本質和特徵有很強的評價能力,而且還需要有效、務實的國際合作。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當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和條件的變化自主地調整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開放進程,最大限度地避免證券市場開放對我國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應當選擇一種漸進式的開放策略。面對中國證券市場目前出現的與國際聯系增強、受外部環境影響加大的情況,我國應盡快建立風險監管和協調機制。
參考文獻:
[1]本傑明·格雷厄姆戴維·多德:證券分析.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
[2]曹鳳歧劉力姚長輝:證券投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3]中國證券業機構:證券市場基礎知識.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⑥ 運用你所學的知識,分析當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成因和對策
我個人覺得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主要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體制的改革遠遠落後於實體經融體制改革的滯後,最終必將影響到實體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記得2006年的時候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將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高效的市場營銷機制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優勢,與中資銀行展開全方位的競爭。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當前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從兩個方面得出初步判斷。
首先是儲蓄—投資轉化率。社會資金轉化為投資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貸資產形式發放給資金需求者;二是通過財政資金如國債的形式轉為投資;三是通過資本市場如股票、債券等形式轉為投資。在財政融資方面,盡管我國稅收佔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指標30%—40%相比,仍相距甚遠,更何況財政支出具有很強的剛性,且大部分支出為非生產性支出。在證券融資方面,由於資本市場的不規范,近年來其佔比更有明顯下降。由於上述兩個融資渠道相對較弱,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途徑。從2000—2003年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情況可以佐證以上的分析。2000年,貸款占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量的比例為69.7%,國債佔比17.8%,企業債佔比0.6%,股票佔比12%;到2003年,貸款佔比升至85.1%,企業債佔比微升至1%,國債佔比降至10%,股票佔比降至3.9%。
根據人民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課題組的統計分析數據顯示,自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首次出現存差約0.3萬億元以來,到2003年末存差已經擴大至4.9萬億元,大量資金沉澱在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未有效轉化為生產性資金。
另外,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大量湧入並存的現象存在,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國內金融資源的浪費,反映了儲蓄無法順利地轉化為投資。
其二是M2/GDP指標。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表明,M2/GDP指標過高,通常反映出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國M2/GDP比率已經達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遠遠超過一般國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盡管這裡面有貨幣化進程的因素,但M2/GDP這一指標的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徵,而且信貸資產的運用效率趨於下降,不能不說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問題。
另外,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和績效可以說代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績效。但是,按照英國《銀行家》雜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業銀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財務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按資產排名分別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績效排名則分別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2006年我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之時,外資銀行將於中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展開全面競爭,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形勢是何等之嚴峻。
第二,融資結構扭曲,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
目前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衡,我國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制約了經濟持續協調健康地發展。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2003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融資總量的85%,而同期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新增規模為5340億元,只佔融資總量的15%。再進一步具體化,從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融資的比例分別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間接融資佔有絕對比重,融資結構嚴重失衡。
按照金融運行的一般規律,短期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貸款,即間接融資的辦法予以解決;長期資金的需求主要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方式來解決,這樣可以避免用短期資金來源解決長期資金需求的種種弊端和風險。然而,目前我國的現狀卻是,90%的長期資金需求都是通過商業銀行以間接融資渠道解決的。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來源又是以短期資金為主,從而產生了短存長貸引發的流動性問題,蘊藏著潛在的金融風險。
第三,直接融資體系內結構失調。
一是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不平衡。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通常是股票市場融資額的數十倍。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2年末,中國GDP總值為10萬億元,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的未清償余額為35000億元,相當於GDP的35%。其中,企業債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償額不到1000億,佔GDP總額的比重不足1%。
與債券市場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自1991年開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價總值、交易規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國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4萬多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6%。股票市場融資相對於間接融資的比重在調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這一比重達到了4.8%。
二是在債券市場中,企業債的發展嚴重滯後。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品種主要有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特種金融債和企業債四大類。從1994年開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2004年中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已近7000億元人民幣。同時,政策性金融債發行總額也呈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總額已達到4298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中發行規模僅次於國債的券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10餘年來,在多數年份中,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都不超過500億元。從2004年的情況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籌資1273億元,通過債券融資24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僅為股票融資規模的五分之一。
二、對策建議
第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實體經濟背景。
現代金融體系存在的基本價值就是積累資本,配置資本,資本的配置效率依賴於金融體系。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僅僅依賴於金融體系,它還更多地依賴於金融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國有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承擔的過重的政策性負擔,使之在愈來愈市場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但無論如何,融入市場,加快自身的市場化步伐是國有企業的唯一選擇。
因此可以說,國有企業攻堅戰與我國金融體系建設是站在一條船上的難兄難弟,患難與共,禍福同享。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必須同時加快國有企業攻堅戰步伐,以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條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化進程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
完善我國的金融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要加快金融產權的多元化進程,允許各種投資主體投資金融產業,實現金融主體成分的多元化。無論是什麼性質的產權主體控制金融,都要對金融機構的經營失敗負責,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經營失敗成本轉嫁,即真正實現金融產權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機構轉嫁失敗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機構的成本才是真正內在化的完全成本,預算約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約束。
目前的一個著力點是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權多元化。產權結構的多元化有利於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約束的內部治理機制,將國有商業銀行還原為真正的金融企業,使其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真正以利潤最大化或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同時,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強化外部監督,促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
目前,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關鍵,是盡快出台2000年以來一直加緊修訂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放鬆一級市場管制。一是改審批制為核准制,並逐漸進步到注冊制。二是打破對發債主體的限制。三是放寬所募資金使用限制。四是實行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五是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要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應該大力培育保險公司、商業銀行、養老基金、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市場風險
⑦ 金融學方面的論文
現如今,金融穩定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不斷從橫向和縱向來拓展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的深度與廣度。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金融學方面的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學方面的論文篇1
淺談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把國際金融體系一直存在的缺點和弊端暴露的淋漓盡致,許多國家政府、金融機構和民眾個人都受到了不小的損失。既然經受不起金融海嘯的沖擊,換言之,不夠完善的國際金融體系造成了金融海嘯,那這個體系需不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答案是肯定的。通過各方很高的呼聲浪潮中我們知道: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刻不容緩!
既然改革就是改舊革弊,那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自然也先從正視體系自身的弊端和缺陷著手。通過對現有體系的認識和了解,並對現有體系的運作進行 總結 和分析,查找出運行中的問題,提出解決思路和解決 措施 。
一、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態特徵
國際金融體系規模龐大,種類繁多,具有非常復雜的體系分布,主要有國際匯率制度、國際資本之吵梁間流動的調控、國際貨幣制度、國際收支體系等形而上的頂層設計,當然也包括人為建立實實在在看得見也運營著的各金融機構和金融從業人員。國際金融體系自萌發到現在頗具規模,期間大概經歷了百餘年的風風雨雨。
在這百年間,隨著經濟中心的不斷轉換,國際金融體系裡圍繞上述各個因素進行調控的機制也不斷發生變更。除了經濟中心轉換外,市場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市場各類機制的形成都帶有自發性,但這種自發並不是盲目的隨便形成,細細觀察也是有規律的。所以在市場和經濟體制二者的合力下,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成逐漸發展成熟,並有條不紊地調控者全球各地的金融活動。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態特徵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成首先需要孕育她的土壤,而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就是這片土壤,國際金融體系從其中汲取養分,“土壤”為國際金融體系遮風擋雨。假若政治,經濟不穩定,是不會形成國際性的金融市場的。例如在二戰期間,全球陷入世界大戰的陰影當中,各類人士受到戰爭的迫害,各類市場也因此一蹶不振。尤其是金融市場,作為一個高風險高效益的冒險家的樂園,更是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所以,政府應該通過立法保證各國資本的利益,保悄李障各國金融機構及投資者的權益。
2、寬松的金融環境。和政治制度的穩定及有力不同,國際金融體系需要一個寬松的金融環境,這是由各國資本自由流動需求所決定的。一條平靜流淌的小溪是因為沒有遇到更多的障礙。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外匯制度。各國資本在進行流動的時候,一個寬松的外匯制度,能夠保證在存款准備金、稅率和利率等方面促進其流動。其次,這個寬松的金融環境不僅僅面對國內的當地居民,國外機構和非當地居民也享受同等的待遇。
3、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正如前言所述,國際金融體系具有非常復雜的體系分布,因為如此,為其服務的配套設施也應跟得上。例如發達的信用制度和管理制度、聚集度高的銀行機構、便利的資金供求機制、先進的國際化通升運運訊設施,還有一些別的服務配套設施。當然這一切還離不開一個便利的地理位置,縱觀全球金融中心,大多數都處於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的城市,如紐約、倫敦、香港和上海。
4、人才水平較高。金融行業屬於高端行業,需要具備豐富的國際金融知識和銀行實務 經驗 ,面對政府機構和投資者,金融從業人員需要依靠其高水平帶給客戶高效率的服務。
二、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作用與弊端
國際金融體系作為國際金融市場從事貨幣、銀行、匯率等金融業務活動的領域,涵括了全球各地的范圍,各地的金融活動都要受其影響。國際金融體系對全球的經濟活動主要有以下作用:
1、國際金融體系為擴大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並成功讓國際的資金的流動(支付、借記和結算等)變得更為方便。資金閑置起來的話,就發揮不了太多的作用,必須讓資金流動起來,而一個完整的國際金融體系則為資金的流動提供了強有力地條件。自古以來國家之間的貿易就沒斷過,國際金融體系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
2、國際金融體系拓寬了各地融資 渠道 ,為各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以前各國的投融資型企業,尤其是負責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融資主要是靠國內銀行貸款或者發行國債。如今隨著國際金融體系的國際化,更多的企業跑到國外,或者國外的金融企業積極在全球尋找投資效益高的機會。正是這樣,國際金融體系能夠匯集起巨額資金,化解全球各地資金困難的發展難題。
3、國際金融體系有利地調節了國際之間的收支問題。隨著世界局勢的趨於穩定,外匯逐漸成了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例如中國就持有4萬億元的美元外匯儲備,其中持有美國國債大概1.3萬億美元。像美國這樣出現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越來越普遍,隨著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來解決國內收支不平衡的問題。此外國際金融體系還通過匯率的變化來影響國際的收支情況,並進而調節國際間的貿易活動。這樣全球的財政收支體系逐漸趨於穩定,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
4、國際金融體系有利提高資金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使用效率。通過承接國際資金的兩方(需求者和提供者),國際金融體系作為紐帶有效促進的資金在國際市場上的流通,保證了一些投資效益好、利潤高的地方得到充足的有效的資金支持。
但是,國際金融體系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弊端:
一是國際金融體系與各地經濟活動的發展還存在著一定的脫節。這是因為國際收支自動均衡的效果並不是每次都那麼及時,存在著一定的滯後。
二是國際金融體系增加了金融危機的風險。之前所述,國際金融體系為全球各地的經濟活動提供了資金,拓寬了各國的融資渠道,但也帶來了交易不當的問題和金融危機的風險,尤其是擴散更為迅速。 三是國際金融體系增加了國際性債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資金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資金不合理配置會造成國際性的資金浪費,隨而對國際的收支情況產生借新還舊的不好現象。許多國家都爆發過債務危機,如南美的一些國家。
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措施
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國際金融體系初期由當時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提出並付諸實踐,對當時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家獨大的專政體制並不能長期實行,對國際金融體系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後來隨著該體系的崩潰,國際金融體系一直就是靠幾個發達國家通過一些外交來維持,處於自身利益考慮,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到國際金融體系,呼籲體系改革的聲音也越來越多。結合前文所述的有關國際金融體系的弊端,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重塑國際貨幣體系,打破美元壟斷地位,實現貨幣多元化。自二戰以來,美國就試圖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世界金融體系,尤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更是毫無疑問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對美元的主導地位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之後國際金融體系雖然還是以美元為主導,但多次的金融危機表明這種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並不適用。如果美國能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進行金融調控倒也不至於國際金融體系這么快的出現不穩定,正是美國不夠自製,為了自身利益而傷害了眾多國家的利益,從而使得國際金融體系出現越來越多的弊端。因此,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首先要從貨幣開始,建立“以美元為主導、多種貨幣並舉”的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
2、推動國際金融的組織改革,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隨著國際金融體系在全球范圍的推行和作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成為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各國之間的協調和合作也成為了國際金融體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平等公平的對話交流能夠促進國際金融體系在各國協調合作之間的工作效率,使得發展中國家在體系中能夠更為全面地參與,均衡各國間的利益。
3、加強國際金融的監管合作,完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只有大力度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才能防患於未然,避免更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應當對國際金融體系的監管體制進行全面范圍修的訂,使其在全球都能被普遍接受。切實可行的做法主要有制定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制衡機制和適用於全球范圍的國際金融監管標准,同時輔以國際監管機構進行配套。
四、國際金融體系未來發展的趨勢
根據幾次金融危機對各國影響的分析,以及全球經濟格局的悄然轉變,本文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國際金融體系可能將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發展趨勢:
1、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將繼續存在。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體量最大國家的地位短期內還無法撼動,加上其靈活的市場機制以及創新能力,在每次金融危機中,美國的自我恢復速度都很快。再者,美元作為最高儲備貨幣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將存續下去,美元在全球依然處於霸主地位。
2、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些老牌和新興力量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逐漸增強,這與美國控制國際金融體系能力的消弱也有直接關系。
3、國際金融監管將進一步加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賦予更大的重任。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暴露了國際金融體系的弊端,也從側面表明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不夠強化。
4、國際儲備貨幣體系多元化趨勢加快。由於受到美元持續貶值的影響,導致金融危機中顯示國際儲備貨幣存在著極大的單一性,改變美元單一地位的趨勢不容置疑。目前,歐元、人民幣都呈現出強勢的勁頭,長遠來看,也可以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組成部分。
金融學方面的論文篇2
淺析中國金融發展與製造業對外貿易關系
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中國金融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金融機構的效率不斷提高,金融市場的結構也在逐步完善、金融發展對中國貿易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在持續擴大。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金融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已從單一的人民銀行發展到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銀行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 保險 機構等並存,從純粹的資金縱向計劃分配發展到銀行的間接融資和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並存的格局;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日益豐富,金融工具已從簡單的信貸工具發展到國債、股票、債券、基金、期貨、保險等多種融資避險工具並存;金融市場也越來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也越來強勢,支撐中國外貿發展的主要是中國製造業的外貿發展。因此,本文收集了1993年以來的21年的數據,將採用實證的 方法 研究中國的金融發展與製造業對外貿易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系。
一、我國金融發展與製造業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研究
(一)變數定義與數據說明
金融市場發展規模指標:中國的金融體系是一個以銀行為主的體系,雖然近些年證券市場有所發展,但是銀行仍然占據著核心地位,中國有高儲蓄的特點,鑒於數據的可獲得性,許多文獻認為利用金融機構的存貸款總額可以基本反映金融資產水平。即: FIR=(D+L)/GDP其中,D、L分別代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因此本文選取FIR=(D+L)/GDP衡量中國金融深化程度。,同時採用FS=M2/GDP來反應中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貨幣的滲透力和經濟調節功能。金融發展效率指標:這里本文採用儲蓄投資轉化率(FE)來衡量金融市場的效率,公式為FE = D/L其中。該指標越高,表明中國的投資市場越發達,金融效率越高,越能更好地促進該國的經濟增長。金融發展結構指標:本文將用證券市場的發展情況來衡量中國的金融市場結構。本文選用證券之和S(股票總市價+政府債券發行額+企業債券發行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公式為ZB=S/GDP。考慮到中國的證券化市場主要還是股票市場,所以本文也用股票的市價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金融市場的結構變化,股票市價總值用C表示,公式為CB=C/GDP, 反映了股票市場的規模。股票市價總值增長率越大,與GDP的比值也越高,那麼證券市場越發達,規模也越大,即金融市場結構越完善。
國際貿易開放度指標:國際貿易開放度指標是反映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綜合性指標,它在數值上等於所選製造業27個行業的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用OPEN表示。該指標越高表明中國製造業對外貿易程度越高。
(二)平穩性檢驗
在處理某隨機時間序列數據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判斷數據的穩定性。如果直接對非平穩的時間序列進行回歸,那麼就會導致“偽回歸”現象,因此必須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將選用ADF檢驗法來判斷1993年-2013年所選數據指標的平穩性。
本文對該組序列進行了單位根檢驗,結果也發現他們是不平穩的時間序列。單位根檢驗的原則是P值小於5%,則為通過檢驗,表示平穩,反之,則為不平穩。
為了消除異方差,本文對各自變數與因變數取自然對數,並且對他們進行一階差分。
通過圖1可以發現,該序列圍繞0值上下波動,雖然有升有降,但總是會回歸0值,所以該序列是平穩序列。為了進一步考察他們的平穩性,本文對取對後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ADF檢驗,發現無論是自變數還是因變數都通過T-檢驗。
由表2可知,金融發展的五個指標與製造業對外貿易開放度之間是一階平穩的,即I(1)。序列通過平穩性檢驗後,我們需要考慮該序列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即金融發展五指標與製造業外貿規模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這里只能判斷該組序列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
前面已經檢驗發現FIR,FS,FE,ZB,CB,OPEN都是I(1)的,因此可以進一步進行協整分析。這里本文對這組數據一階差分後的新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協整關系檢驗。結果見表3:
由Johanson檢驗知,該組時間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上,存在3個協整關系。所以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協整關系,就是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共同發展趨勢。也就是說,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以及金融發展結構的變化與製造業對外貿易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共同發展趨勢。
(四)格蘭傑因果檢驗
前面已檢驗該組時間序列數據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但他們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驗證。金融發展指標是否是造成製造業外貿水平擴大的原因,反過來製造業的對外貿易有沒有促進金融業的發展,這是接下來本文要重點考察的對象。
從表4可以看出,在滯後階數為2,顯著水平為5%的條件下,DFIR不是DOPEN的格蘭傑原因的概率相當小,也就是很大概率上認為DFIR是DOPEN 的格蘭傑原因。也就是說中國的貨幣化程度是造成製造業對外貿易出口增加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廣義貨幣M2越多,增長越快,則製造業外貿規模越大。而相反,製造業外貿水平並不是中國貨幣化程度加深的原因。DFS不是DOPEN的原因的概率為0.01%,也不是說,有99.99%的概率認為中國金融機構的存貸款的增加促進了製造業外貿規模的發展。反之則不然。製造業的外貿增長並沒有多大程度上帶來金融機構存貸款的增加。金融效率與製造業外貿規模沒通過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可見,中國金融效率的高低對製造業外貿並沒啥影響,而製造業外貿的增減對金融機構運行的效率也沒啥促進作用。證券市場的發展對製造業的外貿規模則有顯著的因果影響。可見,中國證券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發展對製造業外貿規模有著顯著的因果關系,股票市場越發達,製造業外貿規模越大、反之則不然。
二、實證結果與政策建議
協整關系檢驗結果表明,製造業外貿水平與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和金融發展結構均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可以認為中國的貨幣化程度以及金融機構的存貸款與製造業的對外貿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金融發展效率與製造業外貿之間有長期的影響關系;證券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發展會給製造業外貿帶來長期影響。
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中國金融發展對製造業外貿水平有著明顯的因果關系,反之則不然。也就是說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是導致製造業對外貿易水平的提高的原因。中國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機構存貸款數額的增加,股票市場的繁榮都是製造業外貿水平提升的原因。而金融發現效率則對製造業外貿水平的增加無明顯促進作用。
總之,金融發展規模和股市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的貿易開放度,但是金融效率對之的影響並不如人意。中國需要完善金融機構體系。中國的金融活動仍然以銀行為主,證券市場雖然近些年發展快速,但是與銀行存貸款相比,還是有待提高。所以,我國政府需要實施相關政策支持證券市場的發展,從而促進中國金融的直接與間接全方面發展。我國製造業對外貿易在發展過程中對中國的外貿經濟有明顯的支撐作用,我國需要大力支持製造業對外貿易,不斷完善製造業外貿結構,提升外貿水平,這樣有利於整體國名經濟的發展。
猜你喜歡:
1. 金融學方面參考論文優秀範文
2. 金融學方面參考論文
3. 關於金融學方面的論文
4. 金融學方面論文
5. 關於金融方面的論文
⑧ 論述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及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我國金融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老鼠太多。特別是證券市場的老鼠倉。要加大立法力度。違法的就判刑。
⑨ 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現狀
央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
維護金融穩定關注10大重點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張旭東杜宇)中國人民銀行7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稱,當前我國金融總體穩定,但仍需要關注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報告》中列出了當前維護金融穩定的10個「關注點」。
房地產業出現過熱可能影響金融市場
《報告》稱,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行業之間存在不均衡發展的問題。
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易導致部分行業過熱和經濟周期波動,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易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壓力的影響,房地產、鋼鐵等行業的大起大落可能導致企業經營發展缺乏可持續性。如果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可能會影響實體經濟的盈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會導致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上升,影響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
債券股票市場
發展總體滯後
《報告》稱,目前,中國直接融資發展較慢,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失調,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發展總體滯後,企團衫業融資高度依賴於銀行體系,銀行承擔了一些本應由金融市場承擔的風險,金融風險向銀行業集中。
隱性財政赤字問題
《報告》稱,社會保障資金不足、地方政府債務等形成的隱性財政赤字可能向金融體系轉移,影響金融穩定。
資金價格的管制與放鬆
《報告》稱,在利率市場化和匯率機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企業、金融機構、居民和其他市場主體都需要適應從管制到放鬆的環境變化,學會認識和應對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
目前需要建立多層次、多產品的金融市場,開發金融衍生產品,鼓勵金融創新,增加可供市場主體選擇的管理風險的金融工具。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缺乏有效制約機制
《報告》稱,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存在內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足、經營目標偏差、缺乏明確有效的制約機制和市場激勵機制等問題,影響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
交叉性金融業務投資者風險意識不足
《報告》稱,交叉性金融業務是金融創新和金融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交叉性金融業務涉及多種金融工具,體現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之間復雜的權利義務關系,蘊藏著跨機構、跨市場和跨境風險。目前,投資者尚缺乏對交叉性金融業務的全面了解,風險意識不足,金融機構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叉性金融業務風險防範和內控機制,對部分業務還存在著監管真空,監管制度有待完善。
金融機構風險處置亟須道德風險防範
《報告》稱,由於投資者保護制度尚待完善,投資者風險意識不足,近幾年在救助和關閉金融機構過程中的個人債權通常由政府墊付,這種方式不利於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增強對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市場約束,還有可能誘發金融機構的盲目擴張和惡意經營行為。在風險處置中如何既維護金融穩定又防範道德風險,已經成為亟待解孝或帆決的問題。
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報告》稱,支付服務組織的市場化運營機制尚未完全形成,支付結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金融法制、會計和審計標准、信息披露水平、徵信體系建設都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安全網尚待完善。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與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和監管協調機制仍需進一步落實。
信用約束機制不強影響金融社會穩定
《報告》稱,金融系統受外部干預現象仍然存在。長期以來,金融系統大量地承擔了企業改制的成本,在企業重組、破產的處置過程中,如果銀行債權不能得到保障,就難以避免新的不良資產的產生。
另外,在中國社會經濟活動中,信用約束機制不強,不講信用及逃廢、懸空銀行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仍然存在,影響著金融穩定,甚至波及社會穩定。
金融風險跨境傳染性增大
《報告》稱,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不巧雹斷發展,中國金融穩定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影響。
中國參與國際生產、貿易和資金循環的廣度、深度不斷擴大,與全球化收益相伴而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也在相應增加。另外,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使全球金融體系一體化加強,金融風險跨境傳染性增大,其他國家的金融運行狀況對中國的影響加大。這些溢出效應給中國金融穩定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⑩ 關於2010年我國金融市場現狀及發展
【論我國金融市場的現狀及發展】
[關鍵詞]金融市場 貨幣市場 資本市場
[摘 要]金融市場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發展的,本文通過對金融市場現狀的分析,闡述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及發展,並探討了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
金融市場,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場所,如貨幣資金借貸場所,股票債券的發行和交易場所,黃金外匯買賣場所等等。它是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對經濟進行間接調控的依託,是以市場為基礎,在全社會范圍內合理配置有限的資金資本資源,提高資本,資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時也是發揮資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靈活的融資方式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和場所。國家和中央銀行根據金融市場發出的信息,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同時,金融機構和企業也可依據金融市場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
一、金融市場的現狀
金融市場按使用期限劃分,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作為短期資金融通場所,滿足了參與者的流動性需求;資本市場作為長期資金的融通場所,為參與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個市場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場體系。發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場體系,能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迅速、有效、順暢傳導,促進經濟穩定發展。要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必不可少。隨著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朝市場化方向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市場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參與主體日趨廣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規模、分工明確的市場體系,成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市場創新繼續穩步推進,已有創新產品發展迅速; 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涵蓋面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金融市場改革進展順利, 市場功能日趨深化;金融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我國金融市場正在向以建設透明高效、結構合理、機制健全、功能完善和運行安全的目標邁進。
二、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金融市場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仍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金融結構失衡。我國的金融機構雖然呈現春旁返不斷優化趨勢,但現存結構狀態仍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甚至嚴重製約了金融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二)金融創新乏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還很落後,且存在金融創新過於依賴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創新中,各領域進展失衡的狀況。這些都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競爭力。(三)金融監管存在突出問題。從內部看,金融機構面臨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決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從外部監管看,首先表現為金融法規建設滯後,中國現行有關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經過多年修改,已經較為系統,較為完善。但由於我國的整體法律基礎不牢固,金融監管經驗不足,法律的涵蓋面並不廣泛,法律的局限性嚴重,特別是一些臨時性的管理條件、實施辦法,缺乏一致性、連續性、權威性,對金融市場發展極為不利。(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塞不通,人為割裂,迫使資金變相暗通啟悉,阻礙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動效應,阻滯貨幣政策的傳導,減弱了貨幣政策效力,使貨幣市場的發展能有效地帶動資本市場扒飢的發展。且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造成了金融市場的一些監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場發展
加快金融市場發展,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與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是資本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鑒於我國金融市場中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均衡現狀,筆者認為,應抓緊我國貨幣市場的發展,為各經濟主體提供一個發達的、高流動性、低風險性的短期資金融通市場;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其為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權制度的改革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加快貨幣市場的發展
首先,要重新認識貨幣市場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業拆借市場。一是要規范、健全同業拆借市場交易網路系統;二是充分發揮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場的前提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穩步發展我國的無形拆借市場,提高我國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能力;三是規范拆借市場行為,通過制定有關的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規范市場運作,嚴格市場管理和監控,使拆借市場運轉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擔保拆借比重,改變我國拆借市場上基本以信用拆借為主要手段的現狀,以此達到防範和分散風險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銀行的調控力度。
第三,大力發展商業票據市場。
(二)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首先,應調整非國有經濟與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適當擴大它們的投資需求;其次,進一步健全國債市場;第三、適當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第四,逐步使社會保障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第五、著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第六、完善資本市場的組織結構體系;第七、發展機構投資者。
四、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趨勢
(一)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在金融體制和金融市場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對國有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 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最終使其成為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控機制健全、按照市場化機制運作的現代金融企業。同時,也要對股份制銀行進行制度創新,真正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標准,建立內控嚴密、運轉規范高效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全面提升其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險市場運作機制。根據入世承諾,我國對保險業採取的過渡期保護措施2004 年年底到期,取消對外資的地域限制,保險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要轉變經營模式,徹底改變依靠低賠付率來維持高增長率的現狀,完善市場運作機制,使保險公司的工作重點切實轉換到完善內控、強化管理、創新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上來,這種轉變應該是保險公司自願、主動適應市場機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市場的發展一直伴隨並推動著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判斷一個金融監管體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則應為是否能逐步放鬆管制, 減少行政審批,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要切實把監管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通過行業規劃、政策引導、市場監管、信息發布以及規范市場准入等手段,調控金融市場,防範化解風險,促進金融市場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四)規范證券市場主體行為首先是投資主體。我國的證券市場正經歷著從散戶與機構投資者並存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要投資主體的過渡時期。發展和完善證券投資基金及逐步地允許保險資金等投資證券市場是投資主體深化的主要途徑。其次是融資主體。為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創造積極條件,逐步實現資產存量的流動;在規范化的基礎上,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戰略性重組;擴大國有企業的債券發行規模, 完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改變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加大國有企業經營的外在壓力,促使其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管理質量。最後是證券公司。建立風險控制長效機制,在制度設計上嚴防證券公司挪用客戶資金,同時建立有效的融資融券機制;完善客戶保證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償制度,確保客戶資產安全;通過收購兼並的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增強抵禦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曹龍驥,貨幣銀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潘英俊,金春寶,孔源,我國金融市場現狀及發展研究.科學論壇,65
[3]我國金融市場運行分析,財經界,2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