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最早的股票是什麼時間發行的
1920年7月1日。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2014-12-05訊:兩市巨幅震盪,上證指數收報2937.65點,上漲38.19點,漲幅1.32%;深成指收報10067.28點,上漲37.45點,漲幅0.37%;中小板指數收報5697.71點。
下跌115.38點,跌幅1.98%;創業板指數收報1581.91點,下跌39.94點,跌幅2.46%。兩市合計成交10740億,與上一個交易日放大二成多。
(1)中國股票認證最早是90年代擴展閱讀:
現場開戶流程:
辦理上海、深圳證券賬戶卡
投資者可以通過所在地的證券營業部或證券登記機構辦理,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證及復印件,委託他人代辦的,還需提供代辦人身份證及復印件。
證券營業部開戶
(1)所需證件:投資者提供個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深、滬證券賬戶卡原件及復印件;
(2)填寫開戶資料並與證券營業部簽訂《證券買賣委託合同》(或《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同時簽訂有關滬市的《指定交易協議書》;
(3)證券營業部為投資者開設資金賬戶;
(4)需開通證券營業部銀證轉賬業務功能的投資者,注意查閱證券營業部有關此類業務功能的使用說明。
銀證通開戶
(1)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持本人有效身份證、銀行同名儲蓄存摺(如無,可當場開立)及深滬股東代碼卡到已開通「銀證通」業務的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
(2)填寫表格:填寫《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和《銀券委託協議書》;
(3)設置密碼:表格經過校驗無誤後,當場輸入交易密碼,並領取協議書客戶聯,即可查詢和委託交易。
㈡ 90年代的中國股票機制是怎麼樣的以前是T+0嗎
90年代初,開始是施行T+0回轉交易方式,1995年基於防範股市風險的考慮,滬深兩市的A股和基金交易又由T+0回轉交易方式改回了T+1交收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2001年2月滬深兩市的B股市場對內放開,依然執行著T+0回轉交易方式。這樣,內地投資者在滬深兩市做A股、B股交易時,分別執行著T+0和T+1兩種交收模式,因此有人建議兩市盡快統一此項制度。
2001年12月滬深兩市B股由T+0調整為T+1。同時,可轉債交易制度卻從T+1調整至T+0。《證券法》第106條也明文規定:「證券公司接受委託或者自營,當日買入的證券,不得在當日再行賣出」。這從法律角度規定了我國股市的交易採取T+1方式
㈢ 我國是什麼時候有股票網上交易的90年代有嗎
1988年。
中國股史
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本所,還聘請了日本顧問。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㈣ 股票認購證的歷史發展
股票認購證,最早出現在1992年的上海,當時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的1年多時間內,「老八股」在唱獨角戲,且因股票供不應求,形成了粥少僧多的有價無市局面,因此市場擴容成了當務之急。記得「興業房產」發行新股時,發售地的上海江灣體育場已出現提前2天排隊的情況,而發行時差點鬧出人命的混亂秩序,也同樣給管理層敲響了警鍾。面對1992年尚有10多個新股要發行的現狀,當時主管股票市場的人民銀行想出了一個現在看來完全能載入史冊的主意—先發認購證,憑認購證搖號中簽認購,於是中國的股票認購證應運而生。 1992年上海股票認購證發行結束後不到2個月,消息靈通者得悉當年的股票發行個數將增至50個,中簽率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低,於是黑市出現了爆炒認購證,其中最高價居然暴漲至1萬元。事實上,每百張連號的認購證在後面的實際收益應該在50萬元左右,但錯過機會的人們,也只能夠眼睜睜地看著本來輕而易舉到手的財富流逝,1992~1993年初股票認購證成為了許多失去機遇的投資者心中之痛楚。
此後股票認購證在各地發行新股時被廣泛採用,也由此壯大了股票認購證家族。不過隨著電腦互聯網發展,早期那種通過認購證發行股票的方式,因成本高、效益低,逐漸被淘汰。1995年後股票發行改用全電腦上網定價發行方式,股票發行也實行了無紙化,從此股票認購證成了絕版的「斷代現代文物」。
根據我國股票發行中出現的股票認購證,其包括以下種類:認購證、認購申請表、抽簽表、號碼單、定額定期存單、預繳款憑證等,形式有單聯、橫三聯、小本三聯、小本冊、大版張等,種類與品種繁多。但屬於正規的認購證約170餘種,這些股票認購證均採用現代最先進的高科技防偽技術,如熒光、水印、暗記、碳印、金屬細絲、羊毛紙等,每張認購證都像人民幣一樣列印有流水編號,形成唯一特徵。
集藏者可以發現認購證是股證收藏大家庭中最豐富的一族,不僅種類多,而且還存在著錯、特、漏、奇等現象,加上組號、中簽單、非中簽單、使用、非使用、配營業部磁卡、配上市公告書、配票樣、配債券、集名人、集公司、集題詞等等形式,其趣味性與集藏性比股票實物券還要多姿多彩,賞玩其中樂趣無窮。
㈤ 股票認購證是哪一年發行的
我國股票認購證最早出現的是在上海,時間是1992年1月10日。
㈥ 1990年前我國股票的發行的方式
我國證券市場自誕生以來,新股發行方式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期間大致可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90年開始到2000年,我國股票發行採取的是行政審批制,這期間大量國有企業通過改制完成了上市融資。
第二個階段:從2001年3月到2002年5月是核准制,公司上市由券商進行輔導,由證監會發審委審核。不少企業通過各種形式的攻關達到了上市的目的。企業上市後,負責推薦的券商不再負責,因此出現了不少企業上市後業績馬上變臉的情況。
第三個階段:詢價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以下簡稱發行人)及其保薦機構應通過向機構投資者詢價的方式確定發行價格,詢價應採用累計投標詢價的方式。發行人及其保薦機構披露發行價格和發行市盈率時,每股收益的計算按相關規定執行。
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設立證券市場到1993年底, 股票公開發行試點由滬深兩地迅速推廣到全國,為了緩解股票的供不應求,新股發行採用了一種類似權證的認購申請表的形式,通過抽簽的方式來決定配售對象。然而, 這種售表方式存在中簽率過低、人力物力浪費過大以及發行成本過高等問題。
第二階段,自1994年初到1999年上半年,尤其是1996年到1999年上半年,一級市場出現了新股發行的高潮。發行方式有上網定價、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余額即退、余額轉存與儲蓄存款掛鉤等多種形式。這段時間發行方式在不斷創新,但整體上看發行定價方式基本上都屬於行政定價,新股發行市盈率被基本限定在13——16倍之間。
第三階段,從1999年下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這段時期內, 新股發行逐漸採用「區間范圍內累積投標競價」、「總額一定、不確定發行量、價格只設底價、不設上限」等發行方式,並且隨網路股行情一度助漲了新股發行市盈率穩步推高。2000年新股發行市盈率被閩東電力創出88.69倍刷出歷史最高紀錄。需要指出的是, 雖然市場化新股發行定價一定程度抑制了部分個股的炒作,但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第四階段, 從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5月,新股發行基本上採取區間累計投標詢價方式,而且詢價上限按照嚴格的市盈率預定范圍發行新股。最近,首發新股發行市盈率限制在20倍以內。但這種不分行業和上市公司發展前景進行人為限定發行市盈率的做法, 造成了部分新股抑價現象嚴重,這種現象勢必吸引更多資金介入一級市場運作。
2002年5月,中國證監會發出《關於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 對中國證監會於2000年2月發布的《關於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有關問題的通知》的內容進行了進一步完善, 決定恢復新股向二級市場按市值配售,配售比例在50%至100%之間確定。
第五階段,2004年8月30日晚,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通知》稱,新股發行將改用向機構投資者詢價制度,依靠市場形成新股發行價格。證監會還強調,在新的發行辦法正式公布前,將暫停所有新股發行。
證監會2006年9月17日發布《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規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詢價、定價以及股票配售等環節,完善了已有的詢價制度。其中第32條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達到一定規模的,發行人及其主承銷商應當在網下配售和網上發行之間建立回撥機制,根據申購情況調整網下配售和網上發行的比例。根據上述管理辦法,在發行大盤股時,如果公眾投資者認購倍數超過一定標准,有關方面將部分網下配售給機構的股份轉配給網上公眾投資者,從而提高公眾投資者的中簽率。這意味著中小投資者購買到熱銷新股的機會增加了。上述管理辦法在進行制度設計時,高度重視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努力做到發行股票時,既要考慮一級市場的發行價格,也要穩定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既要向機構投資者配售股票,引入長期資金,合理確定價格,防止過度投機,又要照顧中小投資者的申購熱情。
IPO詢價的四方面調整補充:
第一:對在深交所中小企業板上市的公司,規定可以通過初步詢價直接定價,在主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必須經過初步詢價和累計投標詢價兩個階段定價,不再強制所有公司都要經過兩個詢價階段。
第二:對目前網下累計投標與網上申購分步進行的機制進行調整,規定網下申購與網上申購同步進行。
第三:規定所有詢價對象均可自主選擇是否參與初步詢價,主承銷商不得拒絕詢價對象參與初步詢價;只有參與初步詢價的詢價對象才能參與網下申購。
第四: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發行規模在4億股以上的,可以向戰略投資者配售股票,可以採用「超額配售選擇權(綠鞋)」機制
㈦ 股票認購證的前景誘人
股票認購證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有人在收集,盡管上個世紀末一度出現熱點,但直到2003年底尚未在藏市中形成氣候,影響力也極為有限。但是2005年以來,股票認購證的集藏價值開始受到不少有識之士的重視,國內的許多博物館開始重視這類現代文物的收集。如中國革命博物館就從本世紀初收藏股票認購證和上市公司股票實物,不過迄今為止該館尚未收集到一套完整的股票認購證和上市公司股票實物,由此可見股票認購證的收集難度並不小。 為什麼股票認購證的集藏難度不小呢?這是因為股票認購證發行的有效使用期較短,一般在7~15天之內,除中簽號與定額存單外,絕大多數股票認購證是不會留檔保存。而且股票認購證在發行結束後,大量的未中簽認購證被廢棄,而廣大投資者也不會保留,由此真正留傳下來的認購證並不多,形成了發行初無限量的東西最終變得極為有限的有趣現象。股票認購證之所以被藏界越來越看好,主要是其本身所具備的不拘一格優勢造成,折射出不同凡響的潛力。那麼股票認購證具有哪些不同尋常的優勢呢?
其一是獨特的歷史價值。股票認購證的出現,本身就記載了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滬深股市發行原始股票中的歷程,記錄了滬深股市從小到大的新中國股市發展與壯大的歷史,也反映出股市發展初期階段的變化,同時也記述了新中國廣大股民從謹慎購買到大膽投資股票的認知過程。其二是印製十分精美。股票認購證在印刷製版工藝上,基本上採用了有價證券的印製技術,不少認購證本身就是由印鈔廠印製,可以與美輪美奐的人民幣媲美。從被確認的170餘種股票認購證看,其極大部分採用人民幣印刷製版工藝,造型美觀、工藝考究,並有熒光及水印防偽文字和圖案,與人民幣有異曲同工之處,有著有價證券收藏品的內涵特徵。其三是存世量較有限。自發行股票認購證以來,滬深股市共發行了170多種各類股票認購證,在發行中既有限量發行的,也有無限量發行的,但其發行和認購結束後,發行商即將多餘的認購證銷毀,認購者大都也將認購證或毀掉、或當廢品處理掉,所以時隔10多年後股票認購證存世量已相當少,個別品種可以說難以見到,尋覓的難度可想而知。其四是價廉物美宜上手。鑒於股票認購證收藏溫度尚不高,在藏市中仍然處於襁褓狀態,因此除了少數特別稀缺的品種價格在數百元至上千元外,大多數股票認購證的市場交換價格並不高,一些存量較大的品種價格不足0.1元,中檔品種也僅在5~15元之間,大多數高檔品種的價格均不足百元。股票認購證如此低廉的市場價格,折射出後市蘊藏著巨大的收藏和增值潛力,至少這個板塊上手並不貴,體現出藏品初期階段價廉物美的特徵。
㈧ 股票是那一年在我國上市的
中國股市始建於1990年,第一周期是1991年至1993年上半年,股市處於快速上升時期;1993年上半年至1996年上半年,股市處於下降時期。 始建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股市,經過十餘年的超速發展,上市公司總數已突破1000家。單就這一點來看,可以說,中國股市僅用十年左右時間,便跨越 了發達國家曾花一、兩百年時間走過的股市歷程。這的確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但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成熟股市相比,我國股市在質與量上卻還存在著相當大的 一段差距,這些差距正是我國股市前進道路上需要攻克的堡壘。 一、上市公司規模 眾所周知,企業規模是與企業內在素質相關聯的。所謂適度規模或經濟規模,正是由企業或企業家的內在素質所決定的,即他們有能力駕馭的資本或資產總規模。事實上,企業的成長是有一個過程的,它不僅需要優秀的企業家,更需要有生命力極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資本擴張力。打一個比方,一個企業本來經營好1個億的資本就相當不錯了,但你卻硬要一下子給它10個億的資本讓它經營,其結果一定是不如將這部分"多餘"的資本存入銀行坐收利息來得好。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7.11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3.98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0.88%和1.74%。1998年中國最大工業企業的銷售收入為61.13億美元,僅相當同年世界500強最小企業銷售收入89.02億美元的68.7%。即使以中國工業100強同世界500強比較,差距也仍然是顯著的。1998年中國工業1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19.48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10.89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2.44%和4.75%。 1999年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全部進入世界500強,但相比之下,它們在其中的表現卻是"大而不強"。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的龐大規模是政府過去用巨額財政資金和壟斷經營政策做大的。因此,我們的國有銀行雖有世界級大銀行的外殼,但尚缺乏跨國大銀行的內在素質,當然也就不能算作名符其實的世界500強。
㈨ 股票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是什麼時間能更詳細嗎怎樣立管理條例後又這樣立法的拜託各位大神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極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管理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回首「810」驚心動魄 看中國股市瘋狂歲月2008年10月06日 15:29鳳凰網專稿 劉芳:如今我還時不時能聽到有人抱怨中國股市被人操控。但以今天中國股市的盤子操控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我也經常聽人說中國股市就像坐過山車,但如果你覺得10%漲停板跌停板的情況像過山車?那一天暴漲105%算怎樣?90年代初的中國股市曾經造就過一夜暴富的神話,也曾經讓多少人從夢中驚醒看到殘酷的現實。1992年8月,一種叫做股票認購證的玩意吸引了上百萬人的注意。很多做著發財夢的人們在深圳四處向親戚朋友借身份證,爭著購買這種新潮玩意。當抽簽表全部售完的時候,人們發現網點前炒賣認購表的情況相當普遍,100元一張的表被炒到300到500,緊接著銀行又發公告稱將表格回收期延長到8月11日。很多人開始質疑,憤怒,深圳的秩序也開始在不知不覺中混亂起來。1992年的8月10號,810事件,驚心動魄,也為中國股市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改變。 解說:8月10晚,很多沒有買到新股抽簽表的股民,憤怒地聚集到深圳市政府門口,要求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當事人李春瑜:「810」大家為什麼會鬧事,因為你不公平,不公開,不公正,我們去鬧事,假如我是最早去排隊的,我是排了三天三夜,我願意承受這三天三夜的疲勞,或者說時間啊,精力耗在裡面,我願意去承擔,我就能享受,我就是能最快的領到抽簽表的那個人,我就有機率去領到抽簽表,可是我不是啊,我去排了三天三個晚上,但是最後一天我擠不過人家,原來本來有一百張抽簽表,我是九十個人,第九十個人,我是可以領得到的,因為你腐敗,因為你暗箱操作,你當天只拿出五十張抽簽表出來,我就沒有這個機會,本來這個機會是我的,因為你的監管不測,監管不當,你的管理的不好,你的腐敗的問題,使我沒有了這個機會,那我就不願意幹了,我有抽簽表我抽到了股票,股票跌了是我的風險,我承擔,賺了是我的收益,我享受,但是之前的因為你的發行制度不透明,你不公開你不公正,你不公平,我不行,我肯定就不幹了,我會不幹,群眾也都是這樣想的嘛,就會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因為買不到認購證,然後又排了這么長的隊,千里迢迢的,然後這里邊又發現了隱私舞弊的,這些人肯定會不滿。 解說:事態很快惡化,少數人開始使用暴力,砸汽車,砸摩托,攻擊執勤警察。危機下,政府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第二年新股發行額度提前調用,連夜加印50萬張新股認購抽簽表兌換券,一張兌換券換10張抽簽表。並且公開表態,決不姑息舞弊行為,如有發現立即追究領導責任。 當事人劉勘:那麼當天晚上深圳市決定,政府增發500萬的認購券,使這個市場暫時平息,但是到了11號的晚上,當時的市長叫鄭良玉,這樣發表電視講話,這些參加認購證的人要識大體,顧大局,要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安定團結的局面,但是市場上有好利的,截流認購證的,有關的單位,個人一定要徹查 劉芳:8月10號晚上11點,深圳市長助理親自出面,宣布了深圳市政府的5項通告,包括增發認購表等等。但聚集的人群仍然不肯散去,直到最終發生沖突。雖然後來810風波中的舞弊行為被查的水落石出,查出十多萬內部截流私買抽簽表的情況,但事件卻嚴重影響了中國的股市。深圳股指從8月10日的310高點4天內就跌到285點;上海股指更是在8月10號後的2天內跌了19%,而且滬深股市從此元氣大傷。很多從來沒有經歷過股市起伏的人們錯訛不已。我記得今年早前中國總理溫說過,股市有風險這個事情,人們從道理上都明白,只是情感上接受不了。這種情況是在中國股市發展了18年後的今天,90年代初的那個時代,沒有幾個人在入市前就懂得股市有風險。 解說:1992年10月底,也就是「810事件」發生兩個月後,國務院證券委員會成立,這是中國內地最高證券管理權利機關,負責證券市場管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記者:「810事件」對今後深圳證券市場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當事人李春瑜:我覺得它的經驗是什麼就是,證券市場一定要以公平公開公正為基石,你要向投資者提供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投資環境,你如果失去這個基石的話,群眾就會有意見,投資人就會用腳投票,他就不參與這個市場了,甚至會有更過激的行為,我們覺得這個事情發生後呢,假如是一個管理層有失誤的話,我覺得在那個年代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去原諒的,不能原諒的是你有這個經驗教訓,你沒有去彌補這個缺陷,你這個腐敗問題發過一次可以原諒,如果發生二次三次,我覺得這個是沒辦法去原諒的,沒有經驗可以去累積,可以去學習,我們可以看到,「810事件」之後呢,我們看到我們現在的股票發行制度,是不斷的在完善之中,我們後來沒有再有這樣的事件,這個就很難得,這個也是一個很積極的事情,假如沒有那次去刺激監管層去重視這個事情,也許以後還會有相關的一些,比如說制度的缺陷啊,比如說腐敗的問題啊,也許會有,我想很多制度的完善都靠一些事件去推動它的。 所以講「810」這種事件,它是有一個雙面性的。我覺得這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國的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個階段的必然的產物。這種對中國市場的崛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就能感覺到,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間,都會出現一次資產的裂變。只有一次不會有第二次,資本裂變的信號,也就是說大家對於股份制的改造、發展,一種新的生產了發展方式形成了。這在中國來講,從封建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計劃經濟執行了幾十年的時候,這種來講,變革是革命性的。因為中國的崛起,就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崛起,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都少不了資本市場。 劉芳:18年並不是多長的時間,中國的資本市場依然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中國是一個變化很快的國家,特別是自從1978年後的30年,中國的很多城市都日新月異,每個人都在拚命的忙,經濟快速發展,股市不斷的改革,我想如果我們不停下腳步,回顧一下過去的足跡,我想我們很容易在瘋狂的運轉中迷失了方向。對於中國股市來說「810」可能是痛苦的記憶,但假如沒有「810」,中國的股市可能還會多走那些曲折?18年後的今天,回首過去那個剛剛誕生的股票市場,那個時候人們的天真,瘋狂,簡直是恍如隔世。這意味著,18年後,我們也會笑著回憶今天的中國資本市場。
㈩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