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中國電影股票發展分析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最有潛力100股票 2025-01-25 02:22:34
st天發股票代碼 2025-01-25 00:52:52

中國電影股票發展分析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5-10 15:34:35

『壹』 電影類論文3000字左右

隨著電影工業的蓬勃發展,電影已將觸角伸至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休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類論文3000字左右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影類論文3000字左右篇1
淺析新女性主義下小妞電影的人物塑造

那麼“小妞電影。在這樣一個大環境里,看準了消費者的觀影需求,尤其是現代女性觀眾的內心需要,從年輕女性對愛情、都市時尚以及獨立精神(這也和“小妞電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過電影的自身特質的展現,不斷迎合女性消費群體,找准市場定位,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符合年輕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攝出多部口碑票房雙贏的“小妞電影”。

“人物是電影敘事文本的基礎和靈魂”,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的實現者,電影是通過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畫面和聲音,進行對人物的塑造和對角色的詮釋,使得電影的敘事具有生命力,能夠讓觀眾通過人物走進電影。上世紀女權主義的三次浪潮,讓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追求要在各方面與男性看齊,而不是再作為男性的依附者。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反射,小妞電影逐漸走紅。小妞電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現代女性,具有經濟、情感上的獨立性,電影設定的軌跡一般是女主人公經過重生獲得了美好。

一、現代女性面對的生活壓力

現代都市年輕女性承受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生活節奏加快,情感越來越匱乏,人們越來越孤獨。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是身兼數種角色於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兩不誤的奉獻精神,因此她們面臨著就業、競爭、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種壓力,而20歲到30歲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問題比較多。“小妞電影”恰恰是以這一群體為創作對象和主要受眾,很多剛剛步入社會和職場的年輕女性都會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雙重壓力,因此她們和電影中的“小妞”們能夠找到共同語言,能夠在電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時也能夠在幽默輕松的電影氛圍里得到放鬆,她們也就會在做觀影選擇的時候禪御偏向於選擇“小妞電影”。“電影《慾望都市》在首映當天,女性觀眾的比例高達85%,而在25歲以上的觀眾群中,女性所佔比例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萬美元登頂北美票房榜,而3-4億美元的總票房幾乎全部由女性撐起。”

二、新女性主義下的尋找自我與成長

新女性主義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義不僅要求變革法律制度、爭取女性的合法權利,而且呼籲突破父權制思想的壓迫,建構女性意識,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念。也就是說,現代女性從內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現實生活中的性別歧視,獲得自由,不再成為男性操縱的對象,強調男女性別平等。她們渴望進入社會,參與競爭,讓自己以一個獨立女性的身份在社會站穩,而不是作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為自己的生活中心。現代的新女性主義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各種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決性別沖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鬧襲並種方式就是文學和影視作品(這里對文學作品不做贅述)。

在杜拉拉的職場奮斗過程中,她始終信奉著自己的職業理想,將工作永遠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處地方能夠體現杜拉拉追求獨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試時迴避說出離開之前公司是因為性騷擾的原因,而是強調要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內部競聘HR的時候,拒絕王偉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議,而是說到“我還有我的職業理想”;

三是當王偉提出讓拉拉和自己一起當背包客的時候,杜拉拉搖搖頭,說到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會的上,王偉評價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對她的看法。顯然,無論是從杜拉拉自己的口中還是從他人的角度,我們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對職業的追求液跡和熱愛,甚至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不可撼動。

並且在好友海倫因為辦公室戀情曝光,主動離開公司,甘心做DB員工家屬的舉動,也可以襯托出杜拉拉的獨立個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個高度。其實,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杜拉拉一個人身上,而是發生在擁有新型婚戀觀的新女性身上,她們認為“愛情不是依附,愛情是各自堅強獨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蘇菲在失戀時體會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愛”。都市裡的年輕白領們接受了高等教育,獨立個體的意識很強烈,反對職場中的性別歧視,渴望成為職場精英,以至於成為“女強人”,在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時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現,使女性觀眾找到自己的影子,她們找到了一個“發聲筒”,一個“反光鏡”,所以這樣一個能夠充分找到共鳴的電影類型成為廣大年輕女性觀眾的重點觀影對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新女性主義的發展,女性開始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力。小妞電影作為新女性主義文化的反光鏡之一,用獨特的視聽語言表達了新時代女性的追求與嚮往。國產小妞電影起步較晚,存在著類型不明確、故事牽強等不足,目前小妞電影需要根據受眾和市場需求,塑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小妞電影。
電影類論文3000字左右篇2
淺析電影《大追捕》對暴力場面的美學處理

隨著電影工業的蓬勃發展,電影已將觸角伸至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休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場90分鍾的電影,可以是一場洗禮,洗盡觀者一身鉛華;可以是一台鬧劇,緩釋觀者緊綳的神經;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帶領觀者體驗不一樣的人生……電影銀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純白幕布上跳躍的影像就如同電影導演這位“自由的畫家”揮灑的不同風景,傳遞人生喜怒、世間倫常,帶給觀者心靈的感悟和視覺上的享受。電影就是這樣直觀的所在,即使於影像之外體悟到不同的思想內涵,那也是社會經歷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們不得不承認,一位優秀的導演就是有那樣的能量,僅僅依靠視覺上的沖擊,就帶給觀者心靈的震撼,因此在場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優秀與否的重要考量。

縱觀世界電影發展歷程,“暴力”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和哲學問題,暴力場面在多種題材的影片中的展現長盛不衰,但由於其本身具有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導演在暴力場面的處理上逐漸歸於一種“美學”呈現,弱化了暴力場面的血腥和沖突感,在表現上趨於柔和的觀感和視覺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場面的處理上就別具匠心。

一、打鬥場面的美學處理

由周顯揚執導的影片《大追捕》上映於2012年3月15日。該片圍繞兩宗相隔二十幾年卻被警方認定是同一兇手所為的兇案展開,通過警匪間撲朔迷離的故事將真相娓娓道來,其中暴力情節的存在一方面強化了影片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也推進了情節的發展。片中共有10處暴力場景的呈現,其中最為精彩的當屬影片開端男主人公王遠陽在獄中與人打鬥的情景,四人搏命相爭、刀拳相向,本為血腥氣最為濃重的一場戲,卻被導演打造成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武舞大戲,堪稱視覺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運用

色彩情感是一種色彩心理反應,當人在視覺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後,會經由思維並融合過往的經歷等而生發情感,感染人的情緒。影片導演周顯揚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對暴力場面進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鬥場面的血腥味的同時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的功能。該片主要採用了昏黃的色調對暴力場面進行了渲染。黃色是一種明亮的色彩,通常給人以燦爛、輝煌、積極向上的感覺,而當黃色被降低色度,雖然會瞬間失去光彩,卻給人以沉重、肅穆的壓迫感,而用在王遠陽與人打鬥的場景中,則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毆場面帶給人的驚懼感,一方面加強了整個過程的恢宏氣勢,與浴室噴頭潺潺而下的水簾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滿暴戾氣息的浴室瞬間化作一個炫目的舞台,成為王遠陽四人的“斗舞場”,張揚而不牽強。

(二)形式化搏鬥場面的打造

電影中音樂的運用能夠在烘托氣氛、美化視覺效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轉、舒緩悠長的樂曲是治癒憂傷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圍,直抵觀眾心田;一段歡快優美、高亢悠遠的歌聲是快樂情緒的催化劑,促進觀眾情感的迸發,使其與影片人物同喜同樂。而在該片中,音樂始終貫穿於王遠陽與三人的打鬥過程中,弱化了喊叫聲的呈現,其中咄咄緊逼的節奏更是增強了整個場景的緊張感,使武舞形式下打鬥場面的戾氣以更加溫婉的氣勢直抵人心,引導人們以一種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整個過程,從而削減了這個暴力場面的道德意識。

影片開頭,水簾下王遠陽一張揚起的臉像是一個亮相,預示著“好戲”即將開場,果真,鏡頭一轉,映入眼簾的便是在王遠陽的徒手撕扯下一張猙獰的臉,鏡頭中王遠陽對對方的拳腳相向引來被打者的幫手,這些人的出現不是粗暴亂入,而是“踏水而來”,昏黃的燈光,濺起的水滴晶瑩剔透,像是給那隻腳穿上了水晶鞋,畫面絢麗奪目,如果時間停留在那一刻,觀眾該會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長”,幾人廝打在一起,王遠陽扭曲的臉龐盡收眼底,此時一個慢鏡頭的運用,道盡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氣。王遠陽掙扎之餘用腳踹開了對面的人,此人倒地時還是一個慢鏡頭的處理,借著飛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個優美的“舞蹈地面動作”,美輪美奐。與此景相同的處理還有被王遠陽打到暈倒而撞牆的人物形象,撞向牆壁的瞬間,都在慢鏡頭的處理中,與周圍晶瑩的水線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整個過程中,幾個人扭打的場景,都被呈現於全景鏡頭中,霧氣繚繞,水聲陣陣,健碩的身體線條,無一不為弱化場面的暴力氣息發揮了作用,給觀眾呈現了一出優美而壯闊的舞蹈大戲。

二、暴力虐待場面的美學處理

影片中有兩段對立且糾纏不清的關系,都與在音樂方面極負盛名的徐翰林有關,他是殺死養女徐依雲並偽造現場掩蓋真相最後嫁禍於人的兇手,又死在也有著他養女身份的徐雪的錯手推搡下。徐翰林與兩人的糾纏在於他看不得他的養女們與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發現,哪怕是眉眼間傳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罵。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於他在接徐雪放學時發現有一個男生對徐雪微笑,雖然當時他並沒有什麼反常的反應,還友好地和徐雪就讀學校的校長談笑風生,但回到家後,他就像是變了一個人,對徐雪大肆唾罵,罵她不要臉、不知廉恥,言語之間盡是變態與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親應有的姿態。

面對徐翰林的質問,徐雪一句“沒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顯然這個回答並沒有讓他滿意,但接下來的情形則充分顯露了徐翰林的變態,他一方面對徐雪否認的回答產生質疑,逼她承認與那個男生有關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產生與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還摸徐雪的手,與她耳鬢廝磨,告訴她這么做都是為了她好。徐翰林對徐雪第二次暴怒發生在發現徐雪將電話號碼告訴了別人,在並未弄清這個電話到底源於哪裡時,就對徐雪一頓暴打,不問青紅皂白就辱罵徐雪太不要臉了。這兩個場景的處理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徐翰林的暴打還是辱罵,徐雪都沒有任何反抗,這無疑弱化了兩者對抗間的沖突感。此外,這其中還穿插了4個徐太跪拜佛前的場景,這是對徐翰林罪惡的救贖,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氣,緩和了觀眾的情緒。徐翰林與徐雪的第三次沖突其實是第二次沖突的續寫,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對好朋友吐露心聲,承認是自己失手將徐翰林推下樓。第三個場景中,徐翰林的行徑更加惡劣,其下手之狠戾透著殺氣,徐雪被推向酒櫃,酒瓶瞬間倒落,足以見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氣之大,而後徐翰林仍沒有放過虛弱倒向沙發的徐雪,這時徐雪開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時導演則採用了近鏡頭,鏡頭中徐翰林的腿和後背成為主體,弱化了整個爭持場面的緊張氣氛。

徐翰林與徐依雲的沖突源於徐依雲想要帶著孩子離開家裡,她打電話求助男朋友王遠陽,沒想到這一切被本來因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聽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將徐依雲推向牆壁和鋼琴上,最後推到地上,徐依雲被地上的尖銳物扎到,然而這一切並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氣,他拽起徐依雲倒在床上,嘴裡說著讓她說話,卻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終徐依雲死在他的手裡,為了掩蓋自己的罪惡,徐翰林撕碎徐依雲的衣裙,製造了她被奸殺的偽證,並報了警,打開門想讓王遠陽替他背死罪,此時應徐依雲要求來接她們母女的王遠陽趕到徐依雲的家,看到徐依雲被害的場景,他驚呆了,警察趕到,王遠陽成為這起謀殺案的嫌疑人。這一場景中,徐翰林對徐依雲動手的整個過程中,除了眼淚的控訴徐依雲沒來得及說一句話,沖突感因此而大大減少,另外,雨簾下徐翰林殘忍謀殺徐依雲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氣的呈現,使徐翰林殺人的整個經過在情緒渲染上柔緩了些,更易於觀眾接受。

三、警匪暴力對峙場面的美學處理

影片中10個暴力場面中有5個是王遠陽與警察之間的暴力對峙。第一個是王遠陽接受審訊的過程,面對警方的暴力質問,王遠陽一聲未吭,被逼到忍無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卻遭到警方暴打,一腳將他從凳子上踢下來,揪住他的頭撞向桌角,但此時鏡頭並未直接對這一情景進行細致的刻畫,而是通過晃動的桌腿展現出來的,削減了血腥感。整個過程中音樂元素再次被啟用,肅穆低沉的樂曲似乎在為這個無辜青年鳴不平,銀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憶的味道,同時也加強了壓抑感,雖然視覺上觀眾並未看到更多王遠陽被打的細節表達,但從心理上卻已經感受到了他的哀怨,這是導演對該場面的處理之美。

王遠陽對警察實施暴力行為的第二個場景其實算不得一場真正的對峙,他來找阿螢並用衣服罩住她的頭卻並未給她造成致命的傷害,隨著後來的情節推進可以知道,他去找阿瑩的目的其實是想引導警察偏離真相,將罪責引到自己的身上,替親生女兒徐雪頂罪。王遠陽挾持阿螢走進房間,抵抗中的阿螢被王遠陽抱起掄到地上,過程中阿螢的腿掃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兩人沖突間力量的最好詮釋。阿螢被迫躺在王遠陽身上並掙扎時,鏡頭為觀眾呈現了阿螢的視角,一個被衣服蓋住的白色空間,壓迫感頓時倍增,加強了阿螢的情感訴說,無助而恐懼。

王遠陽與警察的第三次對峙是與整個案件的推動者林正忠的對決。林正忠是個“死腦筋”的警察,執著而倔強,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懷疑王遠陽是徐翰林被殺案的兇手,意圖套出口供將他逮捕。林正忠在懲教所等到來報道的王遠陽,並將他帶到大嶼山,那個王遠陽與徐依雲曾經常常約會的地方。纜車上,林正忠對王遠陽循循善誘,試圖讓他承認因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雲在一起而起殺意,出獄後就殺了他,無奈20年牢獄中隱忍的生活已經讓王遠陽聲帶受損,他已經說不出任何話了,而他的手勢林正忠也並不理解。而後王遠陽猛然拿出刀子,與林正忠兩人扭打在一起,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槍後結束,然而這並不是結局,顯然,此時王遠陽在獄中的苦練顯現出成效,林正忠並不是他的對手,林正忠頭部被打後,變得暈暈乎乎,王遠陽趁機對纜車底部開槍,並用力踩踏,最終他和林正忠掉下來摔倒在山林中,王遠陽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這場沖突中,肢體語言的表達淋漓盡致,但導演卻將場景選在了美麗的大嶼山,綠意盎然、遼遠開闊的視野帶給觀眾非常美的觀感,不失為一場視覺上的享受。

王遠陽與警察對峙的第4個和第5個場景源於同一事件,王遠陽面對的對立者同為警察,但他卻有不同的目的。金鍾大廈裡面,黑暗中王遠陽隻身打傷了兩名警察並拿走了他們的手槍,黑暗場景的設置,摒除了部分打鬥過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聲為這場爭斗做了說明。之後,王遠陽來到女兒身邊,將帶有徐雪母親徐依雲照片的項鏈戴在已經暈過去的徐雪身上後離開。而後,由林正忠帶隊的警察趕到,卻是王遠陽開槍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王遠陽將他們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槍聲中飛奔的王遠陽矯健的身影,又一次為畫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後王遠陽站到天台邊上,林正忠趕過來,他已經知道了一切,他丟掉手槍,屏退身後的同事,向王遠陽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敘述的王遠陽和徐依雲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殺死徐翰林的兇手這一線索的確就是真相所在,王遠陽聽完之後用已經壞掉的嗓子發出了咿咿呀呀的聲音,然而他最終說出了什麼,林正忠的理解對不對,都聽不到正確的答案了,為了替女兒頂罪並把這件事做到天衣無縫,王遠陽選擇了投進身後的萬劫不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圖換來女兒的新生。深沉的父愛掩蓋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隱忍,包括真相,這是導演的高明所在,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和美好。
猜你喜歡:
1. 電影類的論文參考範文大全

2. 電影類型的論文

3. 關於科技論文3000字左右

4. 電影類的論文例文

5. 有關於電影論文

『貳』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1
淺析岩井俊二青春電影的美學特徵

一、長鏡頭與交叉剪輯下意境的營造

從長鏡頭渲染下的青春純愛電影《情書》、《四月物語》,到交叉剪輯鏡頭下表現成長歷程和蛻變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風格和題材上都做了最極端的挑戰,在其“青春片”所營造的意境中,愛情的唯美,生活的殘酷,青少年心靈的困惑和壓抑,都是對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實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採用長鏡頭和快速交叉剪輯相結合的方式。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身著白色襯衫的少年戴著耳機靜靜地佇立於青綠的麥田中,沉迷於莉莉周的音樂世界裡。在電影片尾處蓮見刺向星野的鏡頭與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馬的鏡頭敘事手法不謀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訪中也坦率地回應了這個問題,“我很喜歡楊德昌的電影,但每個人對電影的出發角度不同造就了對電影理解上了差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聲,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樣是青春成長題材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遲伍採用的是一種壓抑陰冷的含蓄表達,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則強調形式上的動感,熱情、誇張、充滿爆發力”。

二、弱化情節強化情緒的主觀表達

岩井俊二在中國內地的走紅,直接聯系著“青春文學”,這也是其電影創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說創作基礎之上。當然,“岩井文學”中不可避免的導入了導演本身的價值觀,相對於故事情節,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緒表達和心理變化。一方面,他帶著懷舊的情緒追溯逝去的時代,影片中對童年世界的懷舊成為成年人對青春的缺失的一種幻想性解決途徑。《情書》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情節,在兩條線索下的敘事時空中,通過兩個素未謀面女孩的書信聯系在一起,渡邊博子在寄託哀思中無意探尋出一段塵封多年的愛戀,女藤井樹在書信的來往中才發覺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發芽,只是隨男主角的離開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沒有在敘事的策略上突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通過情緒的升華給予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他通過社會的角度來表達對青年成長和意識形態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觀眾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主人公內在情緒的微妙變化,從而引發內心的思考。這也是“岩井文學”所衍生出來的弱化情節而強化情緒的“青春敘事”方式的建構。但是,此類情節弱、情緒濃的主觀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對其後期電影主題的表達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後人性的共通之處

“意象,指對存在於記憶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覺上的體驗。而電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導演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融合,它是藝術創造過程中的產物”。寫滿藤井樹名字的借書碼森或卡、刻在鳳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春餘二運用極簡的影像風格,將青春的熱烈與生命的脆弱透過自然意象和虛擬意象表現出來,對青春期群體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

“《四月物語》中的落滿櫻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紅色雨傘是岩井俊二對青春短暫和熱烈的意象隱喻”。《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詞貫穿於影片的始終,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詞。同樣,《燕尾蝶》中所營造的並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徵著青春里慾望的深淵。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觀存在里,這也是他對“青春”充滿無限可能的另類闡釋。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著兩個女孩成長歷程中的蛻變。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紋身是她存在的證明,她來過,以一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姿態,帶走了一隻蝴蝶的脆弱和美麗;鳳蝶,歷經世間創傷卻依然滿懷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長大成人的專屬記號。她們渴望飛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繭而出一刻隕落,岩井俊二採用這種獨特的青春意象,表達了他對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淪或者毀滅因其陰暗而被電影避之不談,但這卻是真實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試圖將成長中的青年從喧嘩虛幻的社會現象中抽離出來,從而理解現實的殘酷和真實世界的難能可貴。

岩井俊二是一個主觀意識特別強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創作電影的理念是徹底極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強盜、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來展現大城市高速運轉中一群病態而畸形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場景,但他並沒有將這種陰暗徹底的呈現,而是從他們蒼涼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處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動盪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著內心的純凈。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2
淺析日本電影中的中國古典文學

1.研究背景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特別是於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迎來了其黃金期。以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1951年)為首,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年),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年)等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縱觀日本電影的獲獎史,日本的時代劇,也就是極具日本風格的電影,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歡迎。但是,很少為人所知的是,日本電影不僅從自己的“日本風”中取材,同樣也將外國文化作為素材,並加以改編。例如作為電影推廣初期的明治、大正時期,那時的觀眾所最為熟悉的外國文化,則是中國的古典文化。

2.不同時代中的以中國古典題材的日本電影

尚處於日本電影草創期的1911年,吉澤商店製作了《西遊記》。緊接著1912年,在西遊記廣受好評的情況下,再接再厲攝制了《三國志》。另外,還有很多例如《豹子頭林沖》(1919年、日活向島攝影所、小口忠導演)、《西廂記》(1920年、日活向島攝影所、田中容散導演)等一系列以中國古典作為題材的電影被持續不斷地搬上了日本大熒幕。

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影主流也由無聲進入了有聲期。戰爭時期,日本電影又製作了一系列如《孫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導演)、《水滸傳》(1942年、岡田敬導演)、《鴉片戰爭》(1943年、牧野博導演)等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的國策電影。

日本戰敗後的1950年代,日本電影進入了轉型期,邁入了黃金時代。《楊貴妃》(1955年、溝口健二導演)、《白夫人的妖戀》(1956年、豐田四郎導演)、長篇漫畫電影《西遊記》(1960年、藪下泰司、手?V治蟲、白川大作導演)等各種日本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電影,不但在日本上映,還進入了香港及東南亞等華語圈市場,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1970年代,電視取代電影,走進了日本的千家萬戶,成為了時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電視局製作的系列連續劇《西遊記1》和《西遊記2》,不但在日本受到廣大觀眾好評,甚至被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另外,於2007年製作的電影版《西遊記》(澤田鐮作導演),以43.7億日元的票房,位居當年日本本土電影收入第四位。

3.從中國古典文學到日本電影

以《西遊記》為首,《三國志》、《白蛇傳》等以中國古典為原型的故事,經由日本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的演繹,介紹給了日本的觀眾。但是,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地方經過了改編,展現出了與原作頗為不同的風味。

將外國的古典作品翻拍成電影,將具有各種全新的可能性。並且,雖然原作是古典文學作品,但內容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一直產生著變化。例如《白蛇傳》,最初馮夢龍主編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都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地《白蛇傳》頗有不同。而日本電影選擇哪個版本的故事作為故事底稿,則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歷史故事也同樣,由於製作方所處國家和立場的不同,講述出的故事也會具有情節上的差異。上文中提到過的日本版《鴉片戰爭》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類中國古典或歷史故事電影與原版的異同,可以從中發現其政治意圖及意識形態,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結論

因此,狹義上而言,本研究為日本電影研究,但廣義上而言,其實為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研究。由於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歷來未被傳統研究所重視,因此,分析此類電影將可一窺日本電影的時代特徵、對外來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電影交流史。更是對日本電影史的一種補充,具有不可輕視的意義。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有關微電影論文範文

3. 電影鑒賞論文

4. 關於大學生電影論文範文參考

5.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叄』 求關於分析一隻股票的小論文,菜鳥級別的那種,兩三千字左右,急用!多謝!

本人朋友千島閃電佳作:

300251光線傳媒分析

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電視節目和影視劇的投資製作和發行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其主要以電視欄目、演藝活動和影視劇是公司的三大傳媒內容為產品.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電視節目製作和運營商之一.2009年的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公司被評為"2009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十大領軍企業".
所屬行業:創業板概念,文化傳媒,民營企業概念股,並購重組
一、概念內容:
(1) 公司主營:公司的主營業務是電視節目和影視劇的投資製作和發行業務。電視節目包括常規電視欄目和在電視台播出的演藝活動。電視欄目、演藝活動和影視劇是公司的三大傳媒內容產品。電視欄目和演藝活動是自主製作發行,通過節目版權銷售或廣告營銷的方式實現收入;影視劇主要是投資和發行,少量參與製作,其中,又以電影的投資發行為主,收入主要包括電影票房分賬收入、電視劇播映權收入、音像版權等非影院渠道收入和衍生產品收入。

(2)募集資金方向:本次募集資金6282萬元投資於「電視聯供網電視節目製作」,在公司現有5.5小時日播和1小時周播電視欄目的基礎上,增加2檔日播類精品欄目、2檔周播類精品欄目和日播類欄目劇,每日電視欄目製作量將達8小時;21600萬元投資於「電視聯供網電視劇購買」,購買1080集精品電視劇全國地面頻道首輪播出權,每天的17:30-23:30之間在公司的頻道聯供網電視台中連續播出3集,打造城市頻道聯供網的電視劇劇場;6500萬元投資於「數字演播中心擴建項目」;3400萬元投資於「節目采編數字化改造項目」。

(3)拓展呱呱視頻社區:2012年10月,公司擬以7500萬元投資金華長風,增資後將持有金華長風32%股權。金華長風是一家以多媒體互動娛樂為主營業務的互聯網企業,擁有國內富有特色的多媒體互動娛樂社區——呱呱視頻社區。2008年5月,呱呱視頻社區正式上線運營。呱呱視頻社區是一個以即時多人視頻互動溝通為核心應用運作的社區類產品,主要用於娛樂、財經、教育等領域。目前主要運營的產品有:呱呱視頻娛樂社區、呱呱視頻財經社區。預計金華長風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稅後凈利潤分別不低於600萬元、2800萬元、5300萬元。

(4)參投電視劇:2012年2月,公司擬使用5000萬元超募資金與狂歡者合作《成長》、《虎媽貓爸》和《岳父大人》三部電視劇的製作,以獲取優秀電視劇的投資收益和在地面電視頻道播出的優先購買權。狂歡者是新麗傳媒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負責電視劇的製作和發行;2012年8月,公司擬使用4150萬元超募資金投資電視劇《盛夏晚晴天》、《抓緊時間愛》和《殺狼花2之鐵血桃花》三部電視劇,公司將獲取上述電視劇的投資收益、電視劇版權和上述作品在地面電視頻道播出的優先購買權。此次投資的電視劇主要演員有為楊冪、劉愷威、小沈陽等。預計會給公司帶來1030萬元毛利,毛利率為24.8%。

(5)票房新高:公司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於2012年 12月12日在全國公映。經初步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 12月23日24時,該片上映12天,票房達到約人民幣6.9億元;截至2012年 12月23日24時,該片預計為公司帶來票房分賬收入約2.62億元。
二、股東戶數:
上市公司的股東戶數一直是市場關注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股東戶數大幅減少,說明籌碼相對集中,有利於主力運作;而股東戶數大幅增加,說明持股較為分散,不利於主力運作。
三、技術指標分析:
(1)經過前期的一波拉升後,就是長時間的調整,在創出第二個高點時,力度明顯減弱,對應MACD指標是,股價創新高,MACD沒有創出新高,上漲力度減弱,主力大部份資金已經撤離,預示上漲行情即將結束;再從公布的股東戶數資料看,2012年12月底和2013年3月初的股東戶數,是一期比一期股東戶數多,籌碼有明顯的分散趨勢,結合股價分析,上漲行情暫告一段落,短時間內是調整為主的行情,再創新高(復權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調整。
綜上所述,光線傳媒是一家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發展前景看好,但是,近段時間在沒有突發利好的作用下,不可能再出現前期的大幅拉升行情,持有此股者反彈離場為妙,看好此股者,至少半年後再來看看是否可以介入。

『肆』 中國電影現狀和未來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啟嫌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緩此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擾旁迅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內容提要9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出現了一次歷史轉機:電影市場復甦,國產電影呈現出重新振興的跡象。但事實上現實困境仍然束縛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國產影片面臨著「信譽危機」,電影市場份額比例失調,製片、發行和放映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電影市場片源不足,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中國電影亟待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轉化管理機制,提高影片質量,以創造民族電影工業的燦爛前景。 關鍵詞電影體制市場份額信譽危機後電影市場 作者簡介尹鴻,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唐科,1972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博士生。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4.生長中的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 美國電影一直瘋狂地佔領和吞食著世界電影市場。除了香港、印度等少數例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美國電影都超過了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既包括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包括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一直都在採取各種措施支持和保護本土電影和民族電影的發展。如巴西政府就明確規定了每一年全國的電影放映單位放映國產影片的時間;中國也由原廣電部作出了國產電影必須保證佔有2/3的放映場次的明確規定。但另一方面,文化保護政策並不能真正保護國產電影的發展,提高國產電影本身的市場競爭力才是民族電影發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越來越重視本土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一些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已經可以與美國電影抗衡,使國產電影擴大了市場佔有率。如香港曾經連續多年本土電影的票房收入、觀眾人次等都超過了外來電影;日本1997年票房紀錄前10位的影片中也有3部本土電影,其中《幽靈公主》還以100億日元的票房高居榜首(注5)。波蘭1997年國產影片《兇手》的票房收入達到了1340萬茲羅提(約合380萬美元),超過了美國影片《空中大摜籃》860萬茲羅提(合240萬美元)的票房紀錄(注6)。而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面對進口外國「大片」的挑戰,電影製作和發行者充分利用了各種機遇,使國產影片的生產和發行也取得了突破,從1995年到1997年,進口影片包括分帳進口影片的排片、市場份額逐漸受到了平抑,各地都有國產影片突破進口大片的票房紀錄的現象。 電影生產的發展、電影市場的復甦,電影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可以說都意味著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面臨一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轉折時期。 二現實困境 中國電影面對機會,同時也面對困境、面對挑戰、面對危機。與處在轉型期的整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息息相關,由於電影體制改革仍然還沒有到位,計劃經濟模式在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化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行業後遺症,從電影業的各級管理層到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層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觀念和操作方式的誤區,整個電影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也還有待提高,整個社會的電影消費水平受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制約也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一切都是中國電影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1.影片數量短缺 按照經營經驗,電影院需要250—350部電影供應才能正常運轉,而按照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管理條例規定,國產影片必須佔2/3放映時間,這就意味著除了80—120部進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國產影片提供給市場。而這些影片中應該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場效果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電影發行人員所意識到的那樣,「片源供給是否充足,國產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撐市場的『拳頭』作品,是目前國產片市場經營能否保證良性循環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障,2/3時間放映國產影片才可能落到實處,顯示出實際的效果。」(注7) 近年來,每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新片投放量(國產片和進口片)大約維持在150至200部之間。如北京95年投放市場新片共197部,其中大片9部,普通進口影片44部,國產新片144部,此外還有復映片72部。而1997年,全年投放市場的影片有大幅度下降,國產電影為120部左右,其中不少都是往年的積壓影片。進口電影30部左右,共150部。市場差額越來越大。一方面限制進口影片的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國產影片的產量又明顯不足,特別是已有的大多數國產影片根本無法佔有市場份額,這對97年的電影市場帶來了明顯的消極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口片不是擠占而是填補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真空。電影產量的不足,將導致電影市場的萎縮、觀眾流失,使其他音像媒介搶占電影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會使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地被外來影片所代替。 導致電影生產量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電影市場機制不健全,製片方的利益回報率太低、投資風險太高,影響了電影的生產規模。二是電影管理制度還不夠合理,規劃、審查的尺度與電影本身的特點不完全吻合,特別是制度性和操作性不夠帶來了某種生產的不可預見性,使電影創作和投資者的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三是過多的非市場因素使電影生產和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擾,也對電影生產產生了某些誤導作用。 2.製片、發行、放映業的矛盾激化 和整個中國的改革形勢相仿,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也已經進入到了攻關階段,進入到了要影響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權力格局的關鍵時期,因而,近年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業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正如廣電部電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認為,「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注8)中國電影發展面臨「電影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注9)。 而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之一,就是電影市場的無序和雜亂。中國的電影行業雖然一直以影片發行為紐帶貫穿全行業,但由於各級發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區域設置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分別屬於各級政府管轄,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已經嚴重製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改革現行經營格局和經濟體制迫在眉睫。93年以來廣電部一直推動「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收效並不明顯。原因在於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並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市場依然條塊分割、塊塊壟斷、沒有競爭、分配不公。電影市場的無序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更是嚴重地影響到製片業的利益。在整個影片業中製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70%影片的製作方虧損。據有關人士估計,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注10)。 目前,美國製片與放映的票房分成比例為48∶52左右,其中發行費用佔去製片費用的10—12%,製片方得到的票房收入為35%。目前中國電影公司的大片引進即參照這一比例。而國產片通常的分帳比例是製片、發行、放映分別占票房的35%、17%、48%。但製片方卻要負擔相當部分的拷貝費和宣傳費,而發行方的發行成本和風險系數與其利益所得相比卻並不相稱。此外,加上各種市場統計數字的弄虛作假,更使得製片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製片、發行、放映業矛盾的加劇,一方面傷害了電影生產的積極性,使電影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傷害了電影的市場效果,電影片源嚴重缺乏,國產片的發行放映都面臨重重阻力。其結果必然是惡性循環,生產、發行、放映三個環節不是形成一種發展的合力,而是相互制約、相互抵消。因此,加速整個電影業的市場經濟轉軌、重組利益集團、打破市場壟斷、規范電影市場、加強電影經濟的法規建設和執行力度是解決電影業內部困境的出路。 3.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 如果將中國的電影產量和電影票房收入與中國的人口相比的話,中國可以說完全是一個電影小國。盡管中國的電影產量約為世界電影產量的1/30,但中國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的1/4。盡管95年以後,中國電影的市場狀況有所回升,但全國票房收入估計還不到40億,觀眾人次沒有明顯的增加。而1997年,除北京等極少數地區的票房保持上升或與96年持平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票房都下降了20%左右,而且,進口分帳美國影片的票房也在同時下降,這無疑是對中國電影市場敲響的警鍾。(注11) 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無論是與中國的人口數量相比,還是與美國等國家的電影票房收入相比,都還有很大的距離。1997年,《鴉片戰爭》全國票房收入為8,000萬,是國產影片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而美國97年票房收入排在第20名的影片其國內收入已經為2,400萬美元,接近2億人民幣,是《鴉片戰爭》的2倍以上。美國《泰坦尼克號》全美票房收入超過4億美元,合35億人民幣,更是《鴉片戰爭》的44倍。1997年,美國共發行395部影片,觀眾人次達14億,國內票房的總收入超過了60億美元(注12),是中國全國電影票房的數十倍。這樣大的差距,說明中國電影市場還有著巨大的潛力,電影消費還有廣闊的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也很不平衡。以分帳進口影片的市場份額佔有率為例,僅僅上海就佔全國分帳影片市場份額的16%,北京和浙江各佔14%,三個城市竟然佔有份額的44%。全國幾十個省、上千個大中城市和廣大的小城市、農村才佔有全國市場的56%(注13)。這說明,在大城市電影的消費市場還處在培育階段,而在廣大的中小城市,電影文化的普及還遠遠不足,大眾的電影消費需求沒有被充分調動,而農村電影市場目前基本處在未開放的蕭條狀態。

未完,請參考http://lw23.com/paper_37085161/

『伍』 傳媒經營與管理論文

伴隨著傳媒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經營管理意識和人才的缺乏已成為了當前制約傳媒機構發展的短板之一。下面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傳媒經營與管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傳媒經仔啟營與管理論文 範文 一:媒介經營與管理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種新型媒介相繼出現,媒介競爭日益加劇。從媒介經營管理的角度看,品牌是增加媒介產品附加值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媒介的生存與發展要樹立品牌意識,實行媒介品牌戰略。只有這樣媒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媒介 經營管理 品牌戰略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種新型媒介相繼出現。然而新媒體卻不會取代舊媒體而獨占市場,因此,各種媒介之間的競爭便日趨激烈而至於白熱化。對於每一種媒介而言,如何吸引受眾的眼球、如何在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上分得一杯羹才是生存的關鍵所在。那麼,一個媒介如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呢?我以為,應該實行“媒介品牌戰略”。品牌,才是王牌。

對於這個觀點,我們不妨剖析開來認真研究。

首先,何為“媒介品牌戰略”? 媒介是否適合實行“品牌戰液御略”呢? 中國著名品牌專家餘明陽在他的品牌論裡面這樣說,“所謂媒介品牌戰略就是媒介為了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圍繞產品的品牌所制定的一系列長期性、帶有根本性的總體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

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生產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知識、信息、技術、品牌、設計等的競爭。技術、品牌、設計等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企業管理 的重點將發生深刻的變化,由資源、勞動力和資本轉向知識產權或無形資產———包括技術、品牌和企業形象,管理的主要環節則是物質生產的技術創新和形象設計。對於媒介而言,它不同於普通的企業,在尋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它還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娛樂、 教育 等等一系列的責任,這就是社會效益。但是無論它的功能如何定位,其生存之道也是要遵循社會生產的競爭規律的,由此看來,“品牌戰略”同樣適用於媒介。

然而,在這樣競爭激烈的時代背景下,媒介企業的經營管理已經遠遠超出一般的生產製作經營和 市場營銷 ,而是全方位的對媒介資源的有效組合。從媒介產品經營到資本經營,從有形資產經營發展為無形資產的經營。媒介無形資產經營主要包括媒介品牌、媒介形象、傳播設計等知識產權的經營,並促使鬧戚岩它們轉化為現實的可以用貨幣符號衡量的財富。簡而言之,要生存就需要經濟效益,經濟效益就是生命。

第二,主打“品牌”的經營管理模式有何特徵?它又包涵那些具體內容呢?

媒介品牌戰略是針對媒介發展提出來的管理理念,媒介管理者必須掌握媒介品牌戰略的特徵。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餘的實施品牌戰略。尋找新客戶、維持老客戶,這是品牌戰略的任務,也是品牌戰略成功的關鍵,即維持消費者的核心價值地位,提高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具體來說,媒體品牌戰略具有以下特點:

(1)整體性。品牌戰略是媒介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而採取的一種競爭手段。這種競爭手段不是解決片面的、局部的問題,而是全局性問題,是媒介公司的系統問題。品牌戰略的制定要從長遠角度看問題,把各方面的因素制和關系加以綜合考慮,注重總體的協調和控制,將整體功能發揮最大。

(2)長期性。品牌戰略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媒介公司在樹立品牌時,注重的並不是眼前的和近期的利益,而是品牌的長期生存大計。在這個長期過程中,媒介需要發掘、培育、宣傳、樹立和擴大品牌的價值及最終維持品牌價值。

(3)系統性。品牌戰略的長期性決定了它具有系統性。只有對品牌進行系統的操作,才能使其走的更遠。品牌戰略的系統性包括了品牌的創造、宣傳、發展、維護、消退等一系列環節。而系統內的各個環節與過程都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並可以轉化和連接。

(4)指向性。由於品牌戰略是站在全局高度制定宏觀總體規劃,從而決定了其對下屬的各種具體 措施 和活動計劃具有指向作用。在規劃實施期內,所有的具體行動均要與品牌戰略的總體要求一致,如有背離,須及時調整。

(5)創新性。制定品牌戰略是一個創新過程,每一個媒介自身條件都不同。媒介樹立品牌時,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准確無誤地選擇和確定自己的經營目標。創造出有別於他人的獨特性。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出奇制勝,才能起到引領作用。一個媒介如果採取簡單模仿競爭對手的做法,跟著競爭對手行動,那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它就會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不可能贏得市場競爭的最終勝利。

(6)社會性。媒介具有傳播信息、宣傳 文化 知識等功能,而品牌媒介更具有廣泛和深入的社會傳播效果,能夠影響和左右社會輿論,引領社會思潮。品牌媒介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在制定媒介品牌戰略時要充分考慮到品牌的巨大社會影響力。

媒介品牌戰略的直接目標是創立和發展媒介品牌。品牌往往是媒介實力和競爭力的象徵。一個媒介品牌欄目、品牌節目、品牌專欄等的多少、強弱,往往反映該媒介實力和競爭力的強弱和大小。因此,媒介品牌戰略歸根到底,必然要形成品牌戰略。媒介實施品牌戰略主要包括這么幾點:質量戰略、創新戰略、 廣告 戰略、市場戰略、人才戰略。

品牌在媒介運營中的意義和價值非同尋常,每個媒體都需要強化品牌意識,重視品牌的建構和經營。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媒介應當如何建立、經營管理自己的品牌呢?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凌昊瑩 總結 出了以下幾點:第一,建立媒介品牌的核心價值;第二,規劃品牌媒介管理系統;第三,提高市場滲透度,吸引潛在顧客,贏得有價值的消費者;第四,維護品牌忠誠度。

了解了這些,前文所提到的觀點便具有了一定的實際意義,而“媒介品牌戰略”也顯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了。

總結來看,媒介市場經濟的發展好和科技的進步促進了媒介品牌戰略的成熟,品牌競爭將市場經濟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未來的媒介市場必將是名牌的天下。品牌不僅是媒介市場營銷的銳利武器,是一個媒介經營管理實力的代表,也是媒介市場經濟成熟度的一項指標,是一項具有戰略價值的經濟資源。

[參考文獻]

[1]薛可,餘明陽主編《媒體品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2]凌昊瑩《媒介經營管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5月

[3]支庭榮《媒介管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傳媒經營與管理論文範文二:中國電影產業的長尾化趨勢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於此同時,多種多媒體如手機、寬頻迅速發展,使信息傳播的成本大大降低,范圍不斷擴大。中國已經基本進入了,信息極度豐富, 渠道 極為多元的“豐饒經濟”時代。以“豐饒經濟”為基礎,中國的市場將進入“長尾經濟”的時代,當然也包括中國電影市場。

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是網路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理論,由美國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長尾理論認為,由於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當商品儲存流通展示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於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並且商品的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幾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都會有人買。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佔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 相比,甚至更大。

“長尾市場”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徵1、非熱賣品,即在這個市場上經營的產品都屬非熱賣品,它不是以滿足大眾為目的,而是以滿足個性為目的。2、單一特徵的商品市場窄。在這個市場上,任何單一商品的市場都很窄,因為它只用來滿足某種個性化偏好的小部分消費者,但許多不同單一特徵的商品卻匯聚成一個大市場。3、品種繁多,即處於(1)“豐饒經濟”狀態,各種特徵的商品數量繁多。在過去,企業都是集中全部資源開發“大頭市場”,那是因為過去行業供給未達到飽和。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企業的生產能力開始過剩,於是在這個“大頭市場”上開始出現了過度競爭,“大頭”市場價值潛力漸失,相反,“長尾市場”在新的商業運營環境中的潛力日益明顯,因此開發“長尾市場”是互聯網商業運營模式的必然。

分析長尾市場的特徵並將其與中國電影產業的實際相聯系,我們可以發現,中國電影產業其實存在巨大的長尾市場。首先是非熱賣品。中國每年的電影產量超過500部,其中只有很少的十幾部熱門的大片,剩下的則大多票房慘淡。這些票房稀少的小製作電影正屬於非熱賣品這一類。第二,單一特徵的商品市場窄。中國的一些小製作、低成本電影,難以博得大眾的認可,但是足以滿足一小部分消費者的個性化偏好。而且,這些各種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電影聯合起來,就能形成一個很大的市場。第三,品種繁多。中國已經進入“豐饒經濟”時代,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消費能力得到提升,更多不同類型的電影也被生產出來,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由此看來,中國的電影市場完全符長尾市場的特徵。對長尾市場的開拓將會是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關鍵,也是決定電影公司商業化運營的成敗的關鍵。

歐美的一些電影公司已經認識到了長尾市場的重要性,並將這部分市場作為公司的重要盈利手段。加拿大獅門電影公司就很好的把握住了長尾市場,在電影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獅門公司取得成功的要訣有兩個方面——偏門加長尾。這兩個方面在我看來其實就是“長尾理論”的成功應用。

首先是“偏門”,顧名思義,就是拍一些非主流的,禁忌話題的電影。比如《電鋸驚魂》、《撞車》、《華氏911》之類電影就涉及恐怖、種族歧視、政治調侃等話題。之所以稱這類電影為偏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能為普羅大眾所接受。但是這些電影卻可以滿足一部分人的個性化需求,佔領著部分市場,同樣可以為公司帶來不菲的票房收入。

再者是“長尾”。美國電影市場一項充斥著大製作電影,宏大的場面,完美的特技效果,令人賞心悅目的演員。這一切的背後,都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當然,很多的大片都取得了成功,拿下了不俗的票房成績,但是再減去所有的成本,利潤似乎也寥寥無幾。無數大片充斥熒屏,給觀眾帶來了審美疲勞,一些大片的票房依然慘淡。大片製作的高成本也帶來了高風險,一些實力不強的電影公司。

(2)只要有一部大片失敗,就要關門大吉了。獅門電影獨具慧眼,發現了小製作電影的市場。獅門通過自製小成本電影,收購小電影公司,進軍家庭影碟業務等手段,建立了自己影片儲存庫。這個倉庫相當於是將一眾長尾市場結合起來的平台,無數的小市場在這里連結成為了一個相當大的市場,這一市場完全可以與主流電影市場相抗衡,同時也為獅門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總結獅門電影的 經驗 ,小製作、小成本的電影,雖然單個的票房難以與大片相提並論,但是利用數量上的優勢,將這一部分市場加以聯合,就可以形成一個可以與主流市場相匹敵的大市場。

在“豐饒經濟”時代,“分眾傳播”的發展日新月異,“分眾傳播”更加註重差異和尊重個體的喜好,受眾的個人偏好和對自我個性的展現更加受到重視。過去我們一直將注意力放在少數“熱門”大片上,但是現在,一枝獨秀的時代已經過去。在電影的儲存成本越發低廉,傳輸渠道更加方便快捷的情況下,數量巨大、內容多元的“冷門”電影終於有了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成為我們的消費選擇。中國的電影市場正在迅速的發展,一大批新銳導演迅速涌現,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構思奇特、思想先進的小製作電影,這些電影形成了中國電影的長尾市場。這些市場的整合需要一個平台,互聯網、手機媒體等等都可以作為這樣一個平台,將無數的小市場整合成為一個大市場。

中國電影的發展肯定不能僅僅靠那麼幾部大片,畢竟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小製作電影組成的長尾。中國的大電影製作和營銷已經逐步步入正軌,但是小製作電影的長尾市場卻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長尾理論”為開發這幾百部電影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持,但是如何轉化為現實中的真正商機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除了受到自身藝術質量制約之外,盜版和非法網路下載成為開發長尾的最大障礙。如何利用新媒體所搭建的平台,加強對長尾電影的營銷,是中國電影面臨的問題。

一、 廣建數字院線,開發潛在市場

數字電影相對於膠片拷貝來說成本較低,數字院線的廣泛推廣有利於降低票價,吸引更多的觀眾。中國院線數量偏少,加上幾部大片所佔用的放映時間,小製作電影的放映時間受到擠壓。增設院線,可以給小成本電影更多的機會。

對於小成本電影其實還有很多未被開發的潛在市場,比如說大學生的市場。相對於其他觀影群體,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有較為充沛的觀影時間。這些特質決定了大學生不僅會對主流大片感興趣,也會對一些小成本影片感興趣。針對大學生群體,可以使用優惠票價、月票、季票、年票等方式進行銷售,或是提供捆綁的套餐服務,將熱門影片與小製作電影捆綁銷售。

二、 電視平台的營銷推廣

在眾多的電視頻道中,一些頻道主要向受眾播放電影,如央視的CCTV-6。這類頻道為觀眾提供免費的電影播放服務,深受大眾歡迎。在我國,電視的普及率極高,如今數字電視的普及更為多個電影播放類頻道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對於小製作電影,與這些頻道合作是絕好的擴展價值鏈的機會,數以億計的觀眾的消費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三、 開展網路在線點播服務

隨著IPTV的發展,網路點播服務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在IPTV所能提供的點播節目中,電影類最受歡迎。但是目前這個龐大的市場對於這個電影行業的貢獻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如果能對電影的知識產權進行有效的管理,網路點播服務也必將成為低成本電影的重要盈利手段之一。

四、 手機媒體營銷

手機已經在中國普及,而且現在的手機功能也愈加豐富,視頻播放已經成為一部手機的必備功能之一。小製作電影可以嘗試與電信營銷商合作,向他們提供視頻,由他們向用戶推廣,獲取利益。人們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接收到這些影片,方便了人們隨時隨地進行觀賞。電影公司和電信營銷商也可實現雙贏。

五、 多樣化的宣傳方式

小製作電影沒有實力去進行打規模的廣告轟炸,定時、定點、定向的廣告投放才是明智的。其實廣告宣傳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沒有必要局限在一個范圍內。比如存在於樓宇、電梯、公交、火車、機場等地點的視頻播放裝置,就是小成本電影投放廣告的好地方。而且,這些地點的受眾,除了這些視頻外沒有別的娛樂方式,宣傳效果可以得到保證。此外,網路也是一個廉價的宣傳平台。網路具有傳播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等特點。同時網路也是年輕一代比較喜歡的傳播方式。因此一些擁有先鋒創意的影片在網路上宣傳,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電影產業從整體看來已經是一個夕陽產業,但是,在民眾文化需求不斷上升的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前景是一片光明的。作為行業的一條長尾的無數低成本、小製作影片,更加是中國電影產業的希望。如今,這條長尾還沒有的到完全的開發,但是我相信,在媒體傳播分眾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中國電影產業的長尾化發展是中國電影發展的趨勢,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必然。

參考文獻

(1)豐饒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或叫富足經濟學,是《連線》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掛在嘴邊的詞彙。自從他寫了《長尾理論》之後,更把豐饒經濟學當作發現長尾的基礎。在他看來,從傳統意義上去理解經濟,是對生產資料和稀缺資源的整合分配。誰能捕捉到匱乏資源便成為贏家。現在,在互聯網上當我們能夠通過一個成本幾乎不計的工具來創造價值時,這無以數計的生產者們的勞動成果——數字"物資'造就了一個"豐饒經濟"。數字時代的“豐饒經濟學”。當用戶/消費者面對無限的選擇時,真正想要的東西和想要取得的管道都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一套嶄新的 商業模式 也跟著崛起.在數字化世界裡,匱乏是不存在的。

(2)《獅門電影——偏門加長尾的勝利》 陳璧欣, 陳緯豪, 陳從願, 關禮健, 馬敏成, 麥俊康 《深圳特區科技》200(1)

(3)《新媒體開啟電影市場的"長尾"時代》 司若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當代電影》2008(2)

(4)《長尾市場商業運營模式》卜華白衡陽師范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企業管理》 2007(1)

『陸』 電影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是屬於與電影相關的論文嗎

電影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是屬培喊於與電影相關的論文。根據相關資料查詢中國電影市場還具有相當大的潛力,現代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中國電影的國際化配伍野趨勢首先,女性電影必然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大趨勢,電影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直橘森接的表達出來了,電影行業是指從事電影相關性質的生產、服務的單位或個體的組織結構體系的總稱。深刻認知電影行業定義,對預測並引導電影行業前景,指導行業投資方向至關重要。

『柒』 小論文《中國戊戌變法與電影票明治維新之我見》300—500字議論文

明治維新成功了,企圖仿效明治維新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這個問題常使人們思索。戊戌變法失敗後不久,維新派的報紙澳門《知新報》刊登文章對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作了比較。解放以來,我國學術界在論及戊戌變法和改良主義時,也常涉及明治維新。比如純慧,說戊戌變法「企圖走明治維新的道路,在不觸犯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求得一些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言外之意,這就是「改良主義」。有的文章明確地說:戊戌變法的綱領沒有觸及封建地主佔有制,就是改良主義,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必然失敗,等等。究竟戊戌變法是不是改良主義?「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否皆「必然失敗」?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特別是社會根源又是什麼?本文擬通過對明治並簡維新和戊做蔽答戌變法的比較,談談這些問題。